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接要 比较汉书儒林传与后汉书儒林传,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二者在叙 述儒者授经系统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前汉儒林传 授经系统清晰明确,注重师 法和家法。而后汉儒林传在叙述授经系统时则趋于繁杂,家法师法模糊不清, 仅“取其名家者”,这就为后代学者研究东汉经学师承脉络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 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条理化整理,使之尽可能地像前汉儒林传一样清晰明 确,本文的选题主旨即在于此。虽说后汉书儒林传如此的表现形式是后汉今 古文趋于融合以后的反映,但今古文的融合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学术的传承,古 文经学的兴起与今古文经学之争对汉初以来恪守师法家法的学风的巨大冲击,章 旬之学的淡化与不拘师说、后汉儒者的编治群经,广泛求师等诸多因素构成了两 汉儒林传传经特点的不同从后汉书儒林传本身看,后汉授经系统的 模糊性,并不是可以认为后汉传经无家法可寻,也不是可以认为仅仅数十名家者 可以涵盖一切。要把后汉经学研究推向细致深入,对后汉书儒林传作补充, 使之更条理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后汉经学的考察与对 后汉书儒林传 的补遗,将更有利于认识后汉经学的总体特点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前、。 后汉儒林传经学传承上的特点之不同第二部分简论前人研究后汉学术的基 本成就( 主要为清代学者) 。第三部分按易、书、诗、礼) 、春秋对后 汉儒林传进行条补,尽量使后汉的传经系统明朗化。 关键词:经学传承两汉儒林传异同 后汉书儒林传条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a c t c o m p a r e db i o g r a p h i e so f c o n f u c i a n so ft h eh i s t o r yo fw e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 t o t h a to ft h eh i s t o r yo f e a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 , i ti m p r e s s e sr e a d e r ss t r o n e ;l yt h a tt h et w o b i o g r a p h i e sa r cn a r r a t e di nd i f f e r e n ts y s t e m st h a tc o n f u c i s n si m p a r tk n o w l e d g et ot h e i r d i s c i p l 髓i nd e t a i lt h eb i o g r a p h i e so f c o n f u c i a n si nt h ew c s t e mh a nd y n a s t yh a sa c l e a ra n dd e f i n i l el l a l t 出v eo r d e rb ys t r e s s i n gs h if aa n dj i af a h o w e v e rt h el a t t e rh a s ad u p l i c a t ei l a n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s s t u d yb e c a u s eo f t h ef a i n m e s so f j i af aa n ds i f tf a d u et ot h i s o n l ys o m ee x c e l l e n tc o n f u c i a n s 锄r e c o r d e di nt h eb i o g r a p h y , w h i c h m 妇i tm o r ed i f f i c u l tf o rl a t e rs c h o l a r st os t u d y t h e r e f o r e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m a k ei ta s c l e a ra n dl o g i c a la st h ef o r m e rb i o g r a p h y a n dt h a ti st h em a i ni d e ao f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t h en a r r a t i o no ft h el a t t e rb i o g r a p h ys h o w st h ef u s i o no fs c h o o l so fj i n w e n c l a s s i c sa n dg u w e nc l a s s i c s , a c a d e m i ci m p a r t a t i o ni sn o te l i m i n a t e da ta 1 1 t h et w o b i o g r a p h i e sd i f f e ri nm a n ya s p e c t s s u c ha st h ei m p a c to ns t y l eo fs h if aa n dj i af ab y t h er i s i n go fg u w e nc l a s s i c sa n dt h ed i s p u t eb e t w e e ni ta n dj i n w e nc l a s s i c s , t h e s i m p l i c i t yo fz h a n gj ua n dt h ef a i n m e s so fs i f tf a , t h ec o n f u c i a n s l e a r n i n gw uj i n g f r o md i f f e r e n ts c h o l a r sa n ds o0 1 1 i tw i l lb ec o n v e n i e n t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d i s c i p l e so f c l a s s i c ss t u d yi nt h ee a s t e r nh e nd y n a s t yi fi t sb i o g r a p h yi sc o m p l e m e n t e da f t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t oi t n 圮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c o m p o s e do f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p r o v i d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c l a s s i c s i m p a r t i n go f t h et w ob i o g r a p h i e s t h e s e c o n db r i e f l y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f a m o u ss c h o l a r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m o s to fw h i c h 勰i n q i n gd y n a 卿, t h el a s td i s p l a y sc o m p l e m e n tt ot h eb i o g r a p h i e so f c o n f u c i a n so ft h e h i s t o r yo f z a s t e r nh a nd 嗍s t yi n t h eo r d e ro f t h ec h a n g e s ,s h a n gs h u , t h ep o e t r y , t h e r i t e s , t h es p r i n ga n d a u t u m n k e y w o r d s :c l a s s i c si m p a r t i n g 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t w ob i o g r a p h i e s o f c o n f u c i a n s , c o m p l e m e n tt ot h eb i o g r a p h yo f t h eh i s t o r yo f 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l y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论 比较汉书儒林传与后汉书儒林传,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二者在 叙述儒者授经系统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前汉儒林传授经系统清晰明确,注重 师法和家法。而后汉儒林传在叙述授经系统时则趋于繁杂,家法师法模糊不 清,仅“取其名家者”,这就为后代学者研究东汉经学师承脉络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条理化整理,使之尽可能地像前汉 儒林传一样清 晰明确,本文的主旨即在于此。虽说后汉书儒林传如此的表现形式是后汉 今古文趋于融合以后的反映,但今古文的融合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学术的传承, 古文经学的兴起与今古文经学之争对汉初以来恪守师法家法的学风的巨大冲击、 章句之学的淡化与不拘师说、后汉儒者的编治群经,广泛求师等诸多因素构成了 两汉儒林传传经特点的不同,因此对后汉经学的考察与对后汉书儒林传 的补遗,将更有利于认识后汉经学的总体特点。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两汉儒林传传经模式之比较 1 1 汉书儒林传与后汉书儒林传的异同 司马迁创立儒林列传,叙述汉初到武帝时的儒生传经之业及进身之阶班 固汉书袭其成规,接其后事,直到王莽的讲学大夫,可以说囊括了西汉一代 传经的全局,较史记儒林列传颇为详备读汉书儒林传,班固首先追 本溯源,由儒家的始祖孔子写起,到。七十子之徒散游诸候”【1 】p 3 例,战国时期 的“儒术既黜,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1 l p 3 例,至秦始皇“燔诗书,杀 术士”1 1 1 p 3 抛,再到高祖平定天下,经孝惠、高后、孝文,孝景,至武帝立五经 博士为经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间历经为博士置弟子等种种变迁,最后到宣帝 立十四博士到达西汉经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其间按易、书、诗、礼、 春秋归类,以儒者传经事迹为中心,共为儒者二十余人列传。从中不难发现, 班书记述所有儒者事迹均以“传经”为核心展开,所有儒者的师承源流都清 晰明确。如田何易可以上溯至孙虞,周丑,鼾臂,桥庇、商瞿直至孔子,而 田何又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 孟、梁丘之学”【l 】p 3 螂,施、盂、梁丘三家又各自有张,彭之学,翟、白之学, 士孙、邓、衡之学。可以说,整个前汉经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今文十四博士的确立 过程,今文博士极为注重师法和家法,因此汉书儒林传详细记载各经的传 授系统,即便多至九传,也能朗若列眉,有条不紊 读后汉书儒林传,我们可以看到范哗力求为汉书儒林传 做续传的 意图在传首,范晔作了长篇序论。“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 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 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凡十 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1 2 1 p 2 娜。又提到修太学、建三雍,到明帝即位,亲行 儒礼,尊养三老五更,自己常正坐讲学,“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嘲“踟,。匈奴亦 遣子入学一,。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嘲p 2 q 4 6 章帝时,大会诸儒于白虎 观,校正五经,考详同异,著为白虎通义;和帝。亦数幸东观,览阅书林”1 2 1 p 2 翻, 6 ;安帝时“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翻i o , q 4 7 l 顺帝时增修校舍,广招学 生;质帝时,梁太后临朝当政,下令大将军以下至百石的官员,都要派子弟入学 以上逐条,明显可以看出与汉书儒林传 的开篇写法相同,不仅描绘出了光 武以后的文化政策及实际措施,也概述了东汉时期儒者之风的几度盛衰,直到汉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灵帝熹平四年( 1 7 5 年) ,还“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树之学门,使天 下咸取则焉”脚p 瑚7 。其次,后汉书儒林传收儒者二十七人,同汉书儒 林传一样,也是按照五经次第归类,各类依时间顺序,一一为传。各类起始均 上接汉书所载经生,以记其源流,如“ 前书云;田何传易授丁宽,丁 宽授田王孙,王孙授” 2 1 p 2 娜结末处则补叙本传以外经学大事,以备互见, 以明终始,读来一目了然,可谓一部简明有序的东汉经学史然而,把这些儒者 的传记内容同汉书儒林传相比,就会发现该传虽名为儒林传。实则不过 是若干。名家者”琐碎事迹的网罗。我们从中可以读到精于学而廉于政的经师, 可以看到广收门徒孜孜不倦的儒者,可以看到操节清白的士大夫,但对于如汉 书儒林传那样的传经系统,我们则难以寻求。简而言之,汉书儒林传阐 述儒者授经系统清晰明确,家法师法一目了然;后汉书儒林传则趋于繁杂, 家法师法模糊不清。为此列传的二十七人,正如范晔所说的“东京学者猥众,难 以详载,今但录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 2 1 i 0 0 5 4 耵那么,是什么原因造 成后汉书儒林传如此的表现形式呢? 1 2后汉书儒林传所叙家法师法模糊化的成因 汉书儒林传所载各经的师传体系脉络分明,正是“前汉重师法”的体 现;而 ”嘲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 2 ”。) 又如汉章帝曾让古文经学家贾逵自选学习公羊严氏、颜氏的太学生二 十人,向他们传授古文尚书、毛诗、毅梁传 和左氏春秋,使之广泛流 传,虽说这些古文经没有立于学官,但传习者中成绩优异的都被提拔为讲授经籍 的官员,在相关官署供职,从而使古文经上升为半官学。由此可见今古文经学的 融合对经学师承影响的巨大 再次,作为恪守师法家法的表现形式,即章句之学的淡化与不拘师说,这也 成为后汉经学传承系统模糊化的一个原因。前汉各经师均有自己的章句作为经学 传授的讲义,其经说内容、方式及主要原则均包括在章旬之中,编纂成书后,既 可以面授及门弟子,又可以供私淑弟子传抄攻读。家法的确立前提是有章句,有 章句才有家法可守,才可以据此教授弟子,批判异端。这里的章句和家法在当时 是可以通用的两个概念,守章句就是守家法,因此在重师法家法的西汉,章句往 往是不可更改的而到了后汉,受今古文融合的影响,许多学者在章句上往往不 拘师说而另有所发展,从而造成了后人难以探寻师承的尴尬例如郑玄的经说虽 多本于其师马融,但并不盲从,许多地方都与马融的经说有异。以尚书尧典 为例:。修五礼”。马日:“五礼,吉凶军宾嘉也。郑日:“五礼,公侯伯子男朝聘 之礼矣。”“教胄子。”马日:“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郑日:“国子也。”就 以上例子看,郑玄的说法比马融的说法更为合理,这是不拘师说的成果。遍阅整 部后汉书,甚至不为章句的儒者也比比皆是如桓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 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2 】唧”;班固。博贯载籍,九流百 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意而已”1 2 1 刚p3 3 ;苟淑。少有 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1 2 】p 2 0 4 9 ;韩融“少能辩理而不为章旬学” 2 1 p 2 0 6 3 ;卢植 “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旬” 2 1 p 2 3 既然没有章句,家法师法当然难以考 究。 自西汉宣帝中期以来,大概受诗一经而立有三家博士的启发,于是易、 书、礼、春秋诸经中的研习者纷纷标新立异,希望像诗三家那样, 各于学官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时的出发点已经不是简单的存经、授经,而是受功 名利禄的驱使,专在字句上下功夫,以繁琐的说解以炫示广博,以求得到执政者 的青睐。这也正是汉初至宣帝再到王莽,随着经学的不断演迸和僵化,五经的章 句、说解越来越复杂繁琐的原因之一。从王莽到汉末,受古文经学风的影响,今 文经学自觉地进行了一定的自我改造,五经的章句、说解又趋于由繁而简。然而 五经博士们为了使自己的家法立于学官,又必须标新立异,这就养成了不守传统 家法,自立新说的风气后汉书徐防传徐防上书和帝言:“伏见太学试博士 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 纷错,互相是非孔子称述而不作,又日吾犹及史之阙文,疾史有所不知 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不肯阙也。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尊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 浸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改簿从忠,三代常道,专精务本,儒学所先。臣 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皮锡瑞也认为这种现象 “似乎广学甄微,大有裨益经义;实则衿奇炫博,大为经义之蠢”1 3 1 唧。从而致 使“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 疏,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2 l p 2 鲋作为官学的今文经学已经日益衰微,尽 管太学生日益增多,大师授徒数以千计,“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 风盖衰矣”【2 】p 2 5 4 7 今文经学出现的这种博士无所事事、家法若有若无、章旬生 疏不熟等颓势,结合古文经学不重视师法家法的特征,构成了后汉经学传承系统 模糊化的又一原因。 一 第三,前汉的儒者,大都只能通一经,求一师,前师传后师,明晰而不乱: 而后汉的儒者,大都编治群经,广泛求师,盘根错节,因此也造成了师授系统的 难以究诘。遍检汉书,前汉通数经者有下列数人:申培及其弟子瑕丘江公通鲁 诗、毅梁春秋;韩婴通韩诗、易;主父偃学易、春秋;董仲舒及其 弟子褚大通五经;夏侯始昌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孟卿通公羊春 秋、仪礼;后苍通齐诗、仪礼;韦贤通仪礼、尚书、鲁诗;丙吉 学诗、礼,皆通大义:王吉兼通五经,能言驺氏春秋,以诗、论语 教授,好梁丘易;龚舍通五经,以鲁诗教授。以上诸人,在西汉普遍治一 经的学术背景下,可谓极少数。总体来看,他们中大多数人能通两经;号称通五 经者,实际上也仅以一二经名世,如董仲舒、褚大以明公羊春秋而闻名,夏 侯始昌以通齐诗、尚书而著称,王吉以善韩诗而名家,韦贤兼通礼、 尚书,也是以诗教授。相比而言,东汉的学者能通两经者已是司空见惯, 以通五经知名的就有李固、周举、朱穆、马融、延笃、赵典、刘淑、胡广、姜肱、 张奂、何休、桓鸾、袁闳、王奂、韩说、法真、蔡邕,卢植、刘虞等多人。因为 前汉儒者大都通一经,因此“求一师”也就成为必然,像夏侯胜先事夏侯始昌又 事简卿;丁宽从田王孙受易又从周王孙受古义;尹更始事田千秋受毅梁传, 又从张禹受 左氏传这种“兼事二师”的现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东汉时期 的儒者则广泛求师,其程度大大超过上述兼事二师的学者。如贾逵之父贾徽曾先 后从刘歆习左传,从涂恽习古文尚书,从谢曼卿习毛诗等;班固甚至 。所学无常师”1 2 1 p 1 3 3 0 ;马融也自称“少而好学,学无常师”( 世说新语文学 注引马融自序) ;郑玄更是游学在外近二十年,遍访第五元先、张恭祖、陈球、马 融等名家大儒。 此外,造纸术的发明致使书籍的大量普及,儒者通过自学攻读经书,由此导 致不必通过拜师的途径也可以掌握一家之言,恐怕也是后汉经学传承系统模糊化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又一原因秦、西汉时期,书籍是以简牍形式出现的。简牍的制作比较费力, 除了简牍之外,还有帛书,但其造价昂贵,也不易于流通。再加上当时文字多异 写,且尚无后世的普遍流行的标准拼音,许多文字需要经师的亲自传授才不致发 生讹误正如皮锡瑞所说:。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勿敢出入; 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1 3 1 1 , 4 6 这也正是西汉极重师法的客观原因由于 造纸术的发明为书籍制作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原材料,致使东汉时书籍大增,甚至 有了卖书的市场。例如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嘲p l 缈,刘 梁。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团“硒d 传播媒介的改善使儒者自学通经的可能 性大大增加。朱睦棒授经图序:。自东汉而下,诸儒授受缈有的派,云其经义, 或私淑、或自治、或习之国学。” 4 j 东汉时“著录弟子”的大量出现,其中固然存 在只挂名而不涉学的现象,但通过自己攻读该学派和该经师的著述来完成学业的 人恐怕也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当然对考察后汉经学传承带来了一定难度。 综上所述,后汉的经学传承总体上趋于模糊,是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有其 必然性。西汉一代儒者重视师法家法的学风保证了本派学说的纯正性和稳定性, 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各经及各学派的定向研究,有利于经学的广泛普及而恪守 师法家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如章旬的繁琐性、强调经师的绝对权威 性、不可动摇的宗派性,严重束缚了学者的思想和智慧,不利于学派之间的相互 吸收和融合,所以恪守师法家法在延续了一个时期之后,必然要被广泛求师、多 方治学的风气所取代。虽然后汉的今文经学正统派仍力图维持师法家法及其代表 一章句之学的权威地位,然而在学习途径增多、学术交流和论争频繁、各家学说 互相取长补短的今古文合流大潮中,仍要求学者尊一师之说、守一家之学的做法 是越来越行不通了。于是反对师法家法束缚的呼声日趋强烈,融合和统一经学各 家各派就成为大势所趋。所以由此看来,后汉经学趋于师法家法的模糊化接踵于 前汉经学重视师法家法的学风,实在是一种必然,而这种变化又是完全符合学术 发展规律的,具有积极意义后汉授经系统的模糊性,并不是可以认为后汉传经 无家法可寻,也不是可以认为仅仅数十名家者可以涵盖一切要把两汉经学研究 推向细致深入,对后汉书儒林传作补充,使之更条理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前人研究后汉经学传承的基本成就 自南朝末年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叙述五经次第及两汉五经授受源流以来, 经宋代章俊卿山堂考索中作考索图及明代朱睦樟作授经图,到清代以 研究五经传承的谱表性质的著作大量涌现,如朱彝尊经义考,万斯同 儒林宗 派,毕沅传经表( 附 通经表) ,吴之英汉师传经表,赵继序汉儒传经 记,汪大钧传经表补正,张金吾两汉五经博士考,唐晏两汉三国学案 等。此外,清人为后汉书补写的艺文志,如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 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顾攘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姚振宗后汉艺文志,曾 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等等,都可以窥探后汉经学发展的脉络。借助这些以 研究历代或断代经学师承及经学著述的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代经学的发 展脉络,也有助于我们考证某朝某代群经的兴衰以及经学史上该时期的重大事件 和主要人物、著作 2 1 经义考及之前关于后汉经学传承的著作 2 i 1 朱睦樟与授经图 作为清代以前唯一一部较为成熟的诠释两汉经学传承的图谱,明代朱睦椁授 经图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授经图一名,并非朱氏首创,崇文总目有授 经图三卷,叙易、诗、书、礼、春秋三传之学,但其书不传。朱 氏授经图李锡龄序则说;“授经图之名,创始于宋人程俱,至后李焘有五 经授受图一卷,亡名氏有授经图三卷,俱见宋史,借其书不传。因章氏 山堂考索中旧图,重加厘正。师友渊源,璨如星掌,大旨虑汉学之失传,故 所述列传,至汉而止。” 4 1 从内容上看,授经图正是因袭了章俊卿的考索 图而将其增益完备的。朱睦椁在授经图序中提到章俊卿之考索图的特 点是“六经皆备,间有讹舛0 不难看出,自朱氏之前的几个授经图本子,虽 然均以记述经学传承为主要特点,但要么失传,要么简略粗疏 授经图一书,按易、书、诗,春秋、礼五经次第为序,每 经四卷,五经二十卷。首为授经世系,将两汉之前群经的授受源流以图表的形式 表现出来,简洁明了,使人一目了然。次叙诸儒列传,这里的诸儒仅限于两汉, 传记材料也大都取材于汉书、后汉书再叙诸儒著述、历代经解名目卷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义例中提到周、汉至金、元作者凡1 1 3 2 人,明代3 9 人:经解1 7 9 8 部,2 1 7 1 人清虞稷与龚翔麟校刻时,又新增作者2 5 5 人,经解7 4 1 部,6 2 1 8 卷。作者以 为汉代经学年久失传,所以溯其专门授受,可以说是对西汉经学传授考辨最详。 是一部研究五经自汉迄明传授流演的参考书从朱氏作此书的动机看,大概是因 为不满于当时晚明的学风,四库提要称:“睦椁之作是书,大旨病汉学之失传, 因溯其专门授受,欲诸儒饮水思源。故所述列传,止于两汉。叫习( p 从朱氏所列 授经图系中,前汉的谱系颇为详备,对于后汉经学的传承作者则认为“鲜有次第”, 因此相对简洁,未能起到补遗后汉书儒林传的功用。但是正如 四库提要 所评论的那样:“朱彝尊经义考未出以前,能条析诸经之源流,此书实为之嚆 矢。”仰p 7 3 有清以来经义考以及众多考证历代经学著作及经学传承的书籍大 量涌现,正是以朱睦椁的授经图为先声。 2 1 2 朱彝尊与经义考 清初学者朱彝尊( 1 6 2 9 - - - 1 7 0 9 ) 撰写的经义考3 0 0 卷,是我国一部经籍的专 科目录,对历代经学著作及其流传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经义考全书共分3 0 个类目,除宣讲、立学、家学、自叙四类有目无书外, 其它2 6 类分别为:御注,敕撰,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通礼,乐,春 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群经、四书、逸经、毖纬、拟经、承师、刊石、 书壁、镂板、著录、通说。朱彝尊每考一书,在之前列有作者姓名、书名、卷数。 卷数如果有异说的,则注明某书作几卷。在每一部书后又列有存、佚、阙,未见 的情况。再列原书的序、跋,诸儒论说与其人爵里,凡对其人有所考证的,则以 案语列后。统观经义考,可以认为这是一部以著录经学典籍为主,兼述经学流 传形式、经学学术源流、经学评说以及经文辑佚的经学史研究资料之作。 对于我们了解两汉经学的传承问题,朱彝尊在承师类( 卷二百八十一至二百 八十五) 中的叙述有着超乎前人的精确与具体。在此五卷中,首记孔子弟子、孔 子门人,再分别记门人弟子、弟子之弟子等,按年代先后,以此类推由于易、 书、诗、礼、都分若干学派,所以又分别记各派师承,如孟氏易,先 列孟氏弟子,再列治孟氏 易的经师从所列各派弟子与经师人数来看,朱彝 尊所作的考据功夫要比朱睦大的多,如在盂氏易一栏中,朱睦颉只依据汉 书儒林传列出了白、翟、盖,赵、梁五名弟子,后汉书儒林传本身也只 提到了洼丹、任安两位经师治盂氏易。而朱彝尊则根据后汉书中其它 传记资料及 东观汉记、八家后汉书等指出袁良、袁安、袁京一脉,夏恭、 鲑阳鸿、梁竦、徐淑,宗资等人均治孟氏易,有益的补充了后汉书儒林传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关于后汉盂氏易的流传情况。此外,卷中朱彝尊自己的按语及其承师类卷 后附的广誉,不仅点明了朱彝尊自己的观点,还记载了两汉至隋在经学方面颇有 成就的经师。简介这些人物的事迹,有助于我们注意这些人物在经学领域中的贡 献和影响,提醒我们扩大探寻师承的范围。 经义考只著录历代经学典籍,所考典籍主要源自 ) ,鲑阳 鸿( 洼丹传) ,梁竦( 梁统传 ) 而在朱彝尊经义考 承师卷中,我们则可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看到朱彝尊据谢承后汉书而辑出的徐淑,宗资两名经师。万氏该书虽然较 经义考晚出,但从所罗列各派经师数量以及所取文献范围都比经义考较 为逊色据此可以看出,万斯同儒林宗派一书的写作宗旨意在。明晰宗派, 以正纲常”1 5 l p 5 ,力在陈述历朝历代的传经派别,求“通”而不求。精”,相比 朱彝尊经义考借助史书列传、类书方志等史料扩大探寻师承的范围的方法, 显然做得不够精审,这正是万氏一书最大缺憾 2 2 2 毕沅传经表 毕沅于乾隆四十六年成书的传经表 ( 附通经表一卷) ,可以说自朱彝 尊经义考承师卷以来探究两汉三国时期经学传承及经学流传情况的集大成者。 该书上溯五经始祖孔子,下迄于三国分易、书、诗、春秋、礼 五格,表格内容上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有师承渊源的经师及专治该经的 经师,第二部分为传习该经但其师承无可考者,第三部分则为兼通数经的儒者 因此该表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体例上以及内容上的完备,比之 授经图、 儒林宗 派及其该书之后的数十种叙述师承宗派源流的图表均有其独到之处。由此表我 们可以看出各经的清晰授受及师法家法的渊源:易由孔子十五传至刘轶, 记载的杜晖,会 稽典录记载的董春,高士传 记载的田何,申屠蟠,都是传习易) 经的重要 经师。这些材料的补入,当然对我们更详细了解当时的经学发展情况有着启示作 用。 即便如此,唐晏两汉三国学案 一书也并非无所纰漏在钩稽前四史中既 无正传也无附传的经师材料中,唐氏常常没有列出这些材料的出处例如一些经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师的事迹只在八家后汉书和东观汉记中才有,如习鲁诗的陈宣、习 尚书的阴庆等,而唐氏并未注明其出处,这就很容易让人把这些材料与范哗 后汉书混淆又如传欧阳尚书的郑固,雄师、熊乔、王政等凡名经师, 我们通过其他文献才知道其事迹出于洪适隶释或其他石刻文献,而唐晏没有 给出引文出处,再加上材料本身的简略,很难让人相信材料的准确性唐氏对于 经师的分派有时也不能够做得完全精确,如在梁丘易和京氏易两个派别 中,分别都可以看到范升和杨政两名经师,而我们据后汉书儒林传的校勘 记可知范升和杨政习的是梁丘易而并非京氏易 再如京氏易的流传上 没有收入西汉成帝时的谷永,。永于经书,沉为疏达,与杜钦、杜邺略等,不能洽 浃如刘向父子及扬雄也。其于天官、京氏易最密,故善言灾异,前后所上四 十余事,略相反覆,专攻上身与后宫而已”t t ! p 重1 4 3 又如在盂氏易一栏中, 没有提到任安弟子杜琼、何宗,“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于任安,精 究安术。刘璋时辟为从事” 6 1 伽p 吲“何彦英名宗,蜀郡郫人也事广汉任安学, 精究安术,与杜琼同师而名问过之”嘲州p 懈谷永、杜琼都是正史里列有专传的 人,唐晏没有把他们收进去,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遗憾。 由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到朱睦椁授经图、经义考承师卷到毕沅传 经表、唐晏两汉三国学案,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叙述两汉经学的著作由简单到 广博,由稚嫩到成熟的一个整合过程。加上以上诸家之外的探寻后汉经学师承授 受的数十家著作,虽说成就不尽相同,但都为我们探求后汉这一时期经学发展脉 络与受经情况作出了宝贵的借鉴。虽说“东京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但有了清代 诸学者的独到的治学方法与勤勉的辑佚功夫,我们还是可以较大程度的探寻后汉 经学的传承情况以并由此探寻后汉经学传承模糊化的成因由此可见,清人的这 些著作,大大的丰富了后汉书儒林传的内容,这就为后汉书儒林传 进行补遗作出了可能。也正由于清人诸家著作在获取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或多 或少的阙误,所以对后汉书儒林传进行条补,使之尽可能的像汉书儒 林传的传经脉络_ 样清晰明确,也成为一种必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后汉书儒林传条补 后汉书儒林列传虽然也按照五经次第记载各经师,但其中大部分经学 家未标明受之何师传与何弟子,叙述传经系统趋于繁杂,不能如 汉书儒林传 那样叙述师法家法清晰不乱,仅“取其名家者,以为儒林篇”1 2 1 p 2 s 4 8 我们可以 把后汉书儒林传如此的表现形式归结为今古文融合趋势以后的反映,但今 古文的融合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学术上的传承,对后汉经学的考察,将更有利于 认识后汉经学的总体特点。对后汉书儒林传进行补遗,意义正在于此。 本条补与后汉书儒林传记述儒者精于学而廉于政的写作宗旨不同。第 一,主要力图借助后汉以来文献本身搜求后汉儒者的师承关系与学术贡献,并对 当时群经的流传情况作出简要评析,条补儒者的政绩与德行则在其次。第二,凡 范晔后汉书中有明确记载其传经事迹的儒者,只列范书一种;其他史料 较范书有更精确的叙述,则一并列出。第三,鉴于三国时期与后汉经学有着 密切的传承,对大部分较有影响的三国时期的儒者,也一并补入 3 i 易类条补 3 i 1 施氏易 按:后汉书儒林传所载传易类各派经师共1 8 人。其中传施氏易 者共3 人分别为刘昆、刘轶父子,和兼理齐诗的景鸾。今无补入。 3 1 2 孟氏易 按:后汉书儒林传所列传孟氏易者共3 人:洼丹、任安、鲑阳鸿。 今补入2 6 人。 l 、【夏恭】夏恭字敬公,梁国蒙人也。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 千余人王莽末,盗贼纵横,攻没郡县,恭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独安全 光武即位,嘉其忠果,召拜郎中,再迁太山都尉和集百姓,甚得其欢心 恭善为文,著赋,颂、诗、励学凡二十篇年四十九卒官,诸儒共谥日宣明 君 子牙,少习家业,著赋、颂、赞、诔凡四十篇举孝廉,早卒,乡人号日文德先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据后汉书文苑传夏恭传 2 、【夏牙】据上条 3 、i t :l :微】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也。少受学于广汉任安据三国志杜 微传 4 、【何宗】何宗字彦英,蜀郡郫人也事广汉任安学,精究安术,与杜琼同 师而名问过之刘璋时,为犍为太守先主定益州,领牧,辟为从事祭酒。后援 引图、谶,劝先主即尊号。践阼之后,迁为大鸿胪建兴中卒据三国志蜀 书邓张宗杨传 5 、【杜琼】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于任安,精究安术刘璋时 辟为从事。著韩诗章句十余万言据三国志蜀书杜琼传 6 、【梁竦】梁竦字叔敬,少习孟氏易,弱冠能教授。后坐兄松事,与弟恭 俱徙九真。著书七篇,名日 - t z 序据后汉书梁统传 7 、【许慎】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爱明以谕。其称易,孟氏; 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 文也。据说文解字序 8 、【尹珍】尹真字道真,毋敛县人也据华阳国志 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仪,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 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据后汉书南 蛮西南夷传 9 、【袁良】据后汉书袁安传 1 0 ,【袁安】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盂氏易,平帝时举 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据后汉书袁安传 1 l 、【袁京】袁京字仲誉,安子习孟氏易,作 难记三十万言初拜 郎中,出为蜀郡太守据后汉书袁安传 1 2 、【袁敞】袁敞字叔平,少传易经教授,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元初三年,代 刘恺为司空。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策免。敞廉劲不阿权贵,失 邓氏旨,遂自杀据后汉书袁安传 1 3 、【袁彭】袁彭字伯楚,京子。少传父业,位至光禄勋,行至清据后汉 书袁安传 1 4 、【袁汤】袁汤字仲河,彭弟。少传家业,诸儒称其节概。桓帝初,为司空, 迁司徒据后汉书袁安传 1 5 、【徐淑】徐淑字伯进,广陵海西人也。宽裕博雅,好学乐道随父慎在京 师,钻孟氏易、春秋公羊、 按:后汉书儒林传所列传梁丘易) 者共4 人:范升、杨政、张兴、张 鲂今补入5 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梁恭】( 范升) 上疏让日:“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 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腿,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 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艳,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 羌。”据后汉书范升传 2 、【吕羌】据上条 3 、【张堪】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 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日。圣童”据后汉书张 堪传 张堪字君游,年六岁,受业长安,治粱丘易,才美而高,京师号日。圣 童”据东观汉记 4 、【祁圣元j 京兆人,治梁丘易。与杨政同好俱名,善说经书,京师号日: “说经铿锵杨子行,论难幡幡祁圣元一据东观汉记 5 、【杜晖】字慈明,重安侯相。据洪适隶释 以上五人,梁恭求让位于范升,祁圣元与杨政齐名,范氏考彼遗此,实在不 能不说是疏漏之甚。 3 1 4 京氏易 按:后汉书儒林传所列习京氏易者共3 人:戴凭、魏满、孙期。今 补入2 9 人 1 、【刘辅】沛献王辅,建武十五年封右翊公十七年废为中山太后,故徙辅 为中山王,并食常山郡二十年,复徙封沛王辅矜严有法度,好经书,善说京 氏易、孝经、论语及图谶,作五经论,时号之日沛王通论据后 汉书光武十王传 沛献王辅,善京氏易。永平五年秋,京师少雨,上御云台,召尚席取卦具 自卦,以周易卦林卜之,其繇日:“蚁封穴户,大雨将及”明日大雨上即 以诏书问辅日:“道岂有是耶? ”辅上书曰:“案 易卦震之蹇,蚁封 穴户,大雨将集。蹇,艮下坎上,艮为山,坎为水山出云为雨, 蚁穴居而知雨,将云雨,蚁封穴,故以蚁为兴文。”诏报日:。善哉”王次序之 据东观汉记 2 ,【郎宗】郎宗字仲绥,北海安丘人。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笄、六日七 分,能望气占候吉凶,常卖卦自奉安帝征之,对策为诸侯表后拜吴令时卒 有暴风,宗占知京师当有大火,记谶时日,遣人参侯,果如其言诸公闻表而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博士征之。宗耻以先知,征书到,夜县印绶于县廷而遁去,遂终身不仕。据后 汉书郎颈传 3 、【郎颚】郎顿字雅光,少传父业,兼明经典。臆居海畔,延致学徒常数百 人。画研经义,夜占象度,勤心锐思,朝夕无倦。州郡辟召,举有道、方正,不 就。据后汉书郎颞传 4 、【第五元先】京兆人,郑玄师( 郑玄) 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 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 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 尚书。据后汉书郑玄传 5 、【郑玄】字康成。据上条 6 、【杨秉】杨秉字淑节,杨震子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 隐居教授。年四十余,乃应司空辟,拜侍御史,频出为豫荆徐兖四州刺史,迁任 城相。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久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 不受。以廉洁称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 迁侍中、尚书。据后汉书杨震传 7 、【折象】折象字伯式,广汉洛人也其先张江者,封折侯,曾孙国为郁林 太守,徙广汉,因封氏焉。国生象。象幼有仁心,不杀昆虫、不折萌芽能通京 氏易,好黄老言。据后汉书方术传折象传 8 、【董春】董春字纪阳,会稽余姚人少好学,师事侍中祭酒王君仲,受古 文尚书。后诣京房授易,究极圣旨,条列科义。后还归迁师,立精舍,远 方门徒学者常数百人诸生每升讲堂,鸣鼓三通,横经捧手,请问者百人据谢 承后汉书 9 、【徐稚】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 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据后汉书徐稚传 稚少为诸生,学严氏 春秋、京氏易、欧阳尚书,兼综风角、星官、 算历、河图、七纬、推步、变易,异行矫时俗阊里服其德化有失物者, 县以相还,道无拾遗。四查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才据谢承后汉书 1 0 、【崔瑗】崔瑗字子玉,涿郡人崔骝子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 年十八,至京师,从侍中贾逵质正大义,逵善待之,瑗因留游学,遂明天官、历 数、京房易 传、六日七分诸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据 后汉书崔明传 崔瑗字子玉,讲论六经,三辟公府,论议京师,谈高妙。安帝时举奏事臣 据谢承 l l 、【唐檀】唐檀字子产,豫章南昌人也少游太学,习京氏易) 、韩诗 、 颜氏春秋,尤好灾异星占后还乡里,教授常百余人永建五年,举孝廉,除 2 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郎中。是时白虹贯日,檀因上便宜三事,陈其咎征。书奏,弃官去著书二十八 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气象观测员初级技能面试题解
- 2025年安全员高级安全技术题集答案
- 2025年建筑监理员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管理案例分析解析答案
- 2025年文化和旅游厅招聘面试模拟题及答题思路梳理
- 2025年无人机植保高级认证笔试题库
- 2025年机关事务局IT笔试模拟题集锦
- 2025年ESG咨询师面试技巧与模拟题答案
- 2025年大学生安全教育核心练习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生产法考试强化题库解析
- 2025年公安辅警笔试题目题库(答案+解析)
- 2025年外事办公室翻译招聘面试(俄语)预测题及答案
- 消保化解案例课件
- 2025年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佣金结算合作协议
- 房屋租赁合同交割清单列表
- 2025年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有完整答案
- 2025年公共卫生基本知识题库及答案
-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进修汇报
- 主播跟运营合作合同协议
- 用浪浪山正确打开开学第一课~课件
- 2025年云南国企招聘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