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1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 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持系统, 课程资 源开发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但目前对此领域的探讨,则刚刚起步。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更为鲜见。填补这一空白,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和观察等研究方法,对西部贫困地区秦巴 山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进行研究。 全文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 梳理, 论述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分析了秦巴山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与策 略。 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水平低,表现在,主要的人力资源体 育教师总体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教师数量少,教师平均年龄偏低,男女教师 比例失调,女教师数量偏少;体育设施资源较差,不能满足教学训练的要求,同时教师开发 利用设施资源的情况也很少。 课程内容资源的中依然是以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为主, 缺乏 对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改革与改造, 在新兴运动项目资源和民族民间运动项目资源的开 发上,总量较少,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课外、校外课程资源内容单一,时间和场地得不到 保障;自然地理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学校体育课程开发与利用自然地理资源却严重不足;体 育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单一、手段较落后,主要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手段,先进的信息 检索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开发与利用上存在体育课程资 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开发的内容、手段单一;开发的能力匮乏;开发的实践价值未获认 可;开发缺乏地方特色性等问题。 本文认为: 秦巴山区中学在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中应坚持几个原则: 以学生 为中心和以课程为目标的原则、经济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效率原则、共享性原则、开发与 利用相结合原则;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校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地 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社区的重要作用;按照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体育课程 资源开发目的确定、体育课程资源普查与分析、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评价 五个步骤进行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秦巴山区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2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wellness course resources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qinling the athletics facilities resources is worse, cant satisfy the request of the teaching training,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makes use of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facilities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ew.the course contents resources of medium still with the traditional tournament exercise the item contents is lord, lack the reform to the traditional tournament exercise the item contents and reform, exercise in the newly arisen sport item resources and the race folk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em resources up, total amount less, lack the system and coherents;the lesson outside, the outside of school course resources contents one, time and place cans not get the guarantee; although the natural geography resources is very abundan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wellness course of the school development and make use of the natural geography resources serious shortages; the athletics information resources obtains the path one, means to fall behind more, mainly passing the meanses, such as television, newspaper and magazine.etc., the inspectional technique of the forerunners information have not yet got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wellness course of the qinling the contents, means one of the development; the 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is short of; the fulfillment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did not get the approbation; the development lacks the special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3 features of the place etc. problem. this text think: the qinling course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qinling&bashan areas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4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2001)的颁布和实施,全国范围的一场 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正与世界性课程改革浪潮同步。18 套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各学科 的新编教材正在全国基础教育的实验区开展实验。 这是中国建国以来力度最大、 范围最广的 一次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以近 20 年来的教育教学研究、 尤其是教育与课程实验研究为基础的, 具有坚实的理论准备和时间积 累。但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目前基础教育 存在的问题很多, 而且还在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地方基础教育的条件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地域性的差距和不平衡的矛盾尤为突出。 也就是说, 课程改革理想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配套 措施和支持系统,否则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变成现实的教育成果。事实上,在已经展 开的新课程标准的实验中,新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师资、物质条件不足的矛盾已 经凸显出来,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一矛盾,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实践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 了应对上述问题,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提出了课程资 源这个重要概念,强调课程改革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明确指出: “积极开发并 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 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 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教育 部,2001)1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它构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持系统,其开 发和利用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对保障课程改革的成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毋庸质疑,然而直到现在,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无论 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养, 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 更不要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问题了。即使在教育理论界,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也仅仅刚起步,成熟的成果并不多见,对专 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值得探讨。 在体育教育领域,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进行研究也比较少。 可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资 源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本研究将在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 对秦巴 山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找出秦巴山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 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秦巴山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本文试图为体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符合本地区、 本学校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 源提供一些建议,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为 学校、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增进学 生身心健康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秦巴山区的范围 1.2.1 关于秦巴山区的范围 目前, 关于秦巴山区区域研究的文章比较多, 学者们在对秦巴山区某一问题进行研究之 前都要对秦巴山区的范围进行界定, 界定的范围也不尽相同, 但从学科类别来看基本有两种 _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5 基本相同的界定,一种是自然科学学者的界定,我们权且称为自然派;另一种是社会科学学 者的界定,我们权且称为社会派。自然派从秦岭和巴山的地理位置和山脉的起止点出发,科 学准确的定位了秦巴山区的地理位置。如贾探民认为秦巴山区包括秦岭北坡、南坡、汉江盆 地及大巴山北坡,范围横跨陕、川、鄂、豫、甘五省 1;何家理认为秦巴山区位于我国中西 部地区,地跨陕、甘、川、鄂、豫5省2。社会派从历史渊源出发,以区域政治、经济、文 化的共同点为依据, 以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划定了秦巴山区的范围。 如胡峥认为秦巴山区 位于我国中部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盆地的北缘、甘肃省的东南角以及豫西南及鄂西北接壤。 在行政区域上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和宝鸡市的太白、凤县,共29个县(市)。3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陕西省南部汉中、安康、商洛地区,该区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区,秦巴 山区腹地,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见图 1) ,是历来秦巴山区的社会学研究者的研究重点。 图 1 秦巴山区地理区位图 1.2.2 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 课程资源研究的总体现状与趋势 1.2.2 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 课程资源研究的总体现状与趋势 通过搜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 教育类书籍、 杂志以及各类教学网 站,查阅了大量有关课程资源的资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著作和文章较为匮乏。对 课程资源进行专门论述的书籍很少。作为书中一个重要章节的,为数也不多,如钟启泉等主 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中第六部分“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和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 _ 1贾探民,杜双田,周雷.秦巴山区的历史变迁与生态重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何家理.退耕还林与秦巴山区农民生活来源替代模式研究j. 唐都学刊, 2004,1(20):108-111. 3胡峥.试论秦巴山区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j.理论导刊,97,8:15-17.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6 第七章“课程资源”。国内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论文数量不足,无法适应规模空前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如吴刚平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褚慧玲的重视课程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徐继存的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等。专门论述体育课程资源利 用与开发的文章,则更少,如刘贺的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讨、张学忠等 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等。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界对体育课程资源利 用与开发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够充分,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发现, 我国基础教育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 趋势。截至 2004 年 10 月共检索到关于课程资源发表的文章有 227 篇。其中 1999 年和 2002 年是一个文章数量突增期,2002 年以后文章数量增长明显(见图 2) 。这与我国基础教育和 图 2 19942004年发表课程资源文章数 3 2 3 6 8 17 24 26 38 47 56 0 10 20 30 40 50 6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学校课程改革进展情况是吻合的。1999 年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对迈向 21 世纪的学校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激发了探索的思维, 学校教育工作者争先恐后在教育的 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课程资源研究初显端倪。2001 年基础教育改革被推到了改革 的峰头浪尖,新课改、新课标为基础教育改革翻开了新的一页,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教育 工作者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展开新一轮讨 论,迎来了 2002 年的第二次研究高潮。通过新课程、新课标的初步试验,课程资源的重要 作用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 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提高。 课程资源朝着科学性和人 文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关于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一种是从资源的角度研究 课程资源,我们姑且称之为课程资源的“资源论” ;另一种是从课程的角度研究课程资源, 我们姑且称之为课程资源的“课程论” 。 .1 课程资源的内涵 .1 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的“资源论”者从资源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教育资源内涵与外延的梳理,进而 分析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及课程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关系。课程资源的“资源论”者认为: “资源”这一术语的辞源学意义与钱财有关,往往被看作经济学术语。现在,资源一词的内 涵已大大拓宽,出现了诸如“物力资源” 、 “人力资源” 、 “智力资源” 、 “信息资源” 、 “技术资 源”等拓展术语。教育资源同样是“资源”一词的延伸。课程资源与教育资源之间是部分与 整体的关系,课程资源一定是教育资源,但教育资源则未必是课程资源,如教室是教育活动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7 中必不可少的硬性资源, 但如果教师不能开发和利用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不能为实现课程目 标服务,它就不能成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被用来促使学生获得发展的那部分教育资源。 关于教育资源的界定,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一是“三要素说” ,即教育资源也称为教 育条件,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资源,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 1; 二是“四要素说” ,即“教育资源称作教育条件,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 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 ,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及“教育资源称为可 供教育利用的环境、人力、资金、技术资源的总和”2;三是“五要素说” ,即“输入教育 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资源”3。但课程资源的“资源论”者认为这三种有 区别的理解、解释,是不同阶段人们对教育资源认识的代表。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领域发生了诸多重大变革,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认识也更加 丰富和细化。首先,在原来有形的物化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了另一类非物化资源,即以有形 的物质为依托,增加了包括时间、信息、无形资产等资源。 4其次,对教育资源的分类更细, 如根据教育资源的质量形态, 可以把教育资源划分成有形和无形两大类, 前者包括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环境资源,后者则主要指教育的信誉资源、精神资源和专 利资源。 ”5第三,教育资源分类标准多样化。从组成要素分:分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等;按空间范围分,分为校内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从运动特征分:分为静态资源和动 态资源6;以资源在教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分,分为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7;按载体形 式分:分为非生命载体形式和生命载体形式,前者泛指办学的物质设施,后者主要指掌握相 当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教学艺术、育人艺术的教师,还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等8; 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结构分类,主要分为四类:原生教育资源、延生教育资 源、再生教育资源、创生教育资源9。第四,对教育资源概念内涵的定义有所突破。如“教 育资源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活动,谋求教育发展的基础”10; “教育资源是指一切能 够转化为教育社会实体构件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条件的各种自然因素; ”11“教育资源是指 在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质, 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力与人力的优化组合与合 理开发”12“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 质因素,与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13。 课程资源的“资源论”者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是基于宽泛的“资源”一词基础上的。从 内涵上看,其界定有:“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是课程 _ 1赵波等.区域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初探j.教育科学,2001,(06). 2王惠青,杨新援.论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评论,2000,(06). 3李祖超.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简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7, (06). 4董玲俐.南京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1996, (06). 5傅松涛,张扬.论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01). 6赵波等.区域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初探j.教育科学,2001, (06). 7同上 8吴廷熙.教育资源建设之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9, (12). 9王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研究,2001, (09). 10王惠青,杨新援.论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评论,2000, (06). 11傅松涛,张扬.论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01). 12吴廷熙.教育资源建设之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9, (12). 13陈太平.高等教育资源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建设j.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 (03). 14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2. 15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8 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 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14;“指广泛蕴 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的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 育目的的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的“课程论”者从课程入手,其概念界定有:“课程资源 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 为学习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 校教育的一切素材” ;“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 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15。课程资源的“课程论”者对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及课 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的下位概念,二者是属种关系。不 同的课程观产生了不同的课程资源观。在杜威眼中“生活”就是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而泰 勒认为要学生获得的是学习经验, 是 “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产 生的”1。布鲁纳则强调以学科的知识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要弄清课程资源的 内涵,首先必须弄清课程的本质涵义。 关于课程的定义,归纳之有以下六类:一是课程即学科和教材;二是课程即学科活 动;三是课程即学习经验;四是课程即教学计划;五是课程即预期学习结果或目标;六是课 程即文化再生产2。但课程资源的“课程论”者认为以上这些对课程的界定虽反映了课程的 某些特点, 但都不够全面, 未能把握课程的本质。 课程应该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教育性经验, 其目的是促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 课程是社会文化和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集中体现, 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也正是其社会化的过程。由此,课程资源的“课程论”者认为,课程资 源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要实现学生的社会化目的。因此, 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教育性经验与教育影响。 由于 课程内涵的丰富性和课程目标的多样性, 课程资源的范围也就十分广泛, 但无论任何事物若 要成为课程资源就必须经过“教育者”这一中介的择选。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课程资源的“资源论”者认为课程资源的本质即属概念是教育资 源;课程资源的“课程论”者认为课程资源的本质即属概念是课程。显然,不同的视角将课 程资源研究引向了不同的逻辑范畴。在“资源论”者眼里,应该是“课程课程资源 教育资源”的逻辑顺序;在“课程论”者眼里,则是“课程资源课程”的逻辑顺序。 关于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的“资源论”者更注重课程资源的物质性,注重课程资 源物力和财力的作用;课程资源的“课程论”者则注重课程资源中人力资源的作用,注重人 力的思想、意识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的范围秦巴山区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因此,对 课程资源的界定更趋向于“资源论”者的观点,即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2 课程资源的外延 .2 课程资源的外延 课程资源的“资源论”者认为,从外延上看,关于课程资源的分类,有以下几种:是 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 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 能力等。按照课程资源的分布空间,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 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实 习农场、运动场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师生关系、学生团体、校风校纪等;与教 育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校外课程资源则 是指学校范围之外的课程资源, 包括学生家庭、 社区和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_ 1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p2.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p57-63.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9 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气象站工厂、部队等;学 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 报刊等; 各种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等, 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由于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利用的便捷性不同, 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 应以校内课 程资源为主,以校外课程资源为辅。按照泰勒的说法,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 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按照课程资源呈现的方式可将其分为 文本资源和非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指以印刷品形式呈现的课程资源, 其中教科书是最为重 要的文本资源,另外还包括各种图书、报刊等。文本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人 类文化的浓缩,今天它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非文本资源包括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 信息化资源。其中实物资源有自然资源与人工创造的物质两种,实物资源具有形象、生动的 特点,是常用的课程资源;活动资源有师生交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集体和学生社团活 动等,活动资源形式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信息化资 源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具有信息容量大、虚拟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特点,对于 丰富学生的认知途径、 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按照课程资源的 性质将其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包括自然界存在的各种自然现 象,如山川河流、日月天体、四季更替、气候变化、生物群体等,这些资源在学习生物、地 理、文艺、体育等课程时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社会课程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展示人 类文明成果的图书馆、 科技馆、 博物馆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人类的各种活动如政治活动、 经济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等亦可作为课程资源;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观念、宗教 伦理、 风俗习惯等与教育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更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按照存在形态, 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非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 照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 可分为文 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将其分为显性课 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是指可以直接运用于课程实施活动中的课程资源, 如 教材、教具以及其它一些校内课程资源。这类课程资源一般教师比较熟悉,能够较熟练地运 用。对于显性课程资源,教师要深入把握其内在价值,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隐性课 程资源有两类:一类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师生关系、校 风校纪等;另一类是未被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这类课程资源常常被教育者忽视, 如社区图书馆、 养老院等都是易被忽视的隐性课程资源。 另外校内的一些教育资源, 如教室、 学生宿舍等也是可挖掘的隐性课程资源,这类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因此, 它的开发与利用的难度较大,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课程资源的“课程论”者认为,从外延上看,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两大类。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 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 程资源;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但它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 施和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分类是多种多样, 但无论采用哪种角度划分课程资源的类型, 都要 注意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逻辑上要清晰, 划分的课程资源类型不能自相矛盾或过多交叉重叠; 二是要有利于分析和解决学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要有利于我们看清中小学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办法1。只要把握住这两个基本原则, 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比较合理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的“课程论”者注重“课程潜能” ,即指出自特定 来源的为达到范围广泛的教育目标的全部学习经验;而课程资源的“资源论”者更注重“条 _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10 件” ,即教育资源。由此,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整体物质、能量和 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 是课程活动中富含课程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 是教育机 构(组织)及其课程活动得以健全设立和高效开展的终极依托和保证。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密切, 课程资源在课程和课程活动健全存在、 协调运行和有效做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运作条件和运行动力源泉,它为课程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必需 的主体、资产、能量和信息,提供着课程活动的加工对象、场所、内容和手段,提供着课程 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课程的坚实基础和肥沃土壤。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从某 种意义上说,课程资源即是课程,潜在形态的课程。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 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领域的拓展视野, 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课 程资源是有关课程的教育资源, 我们应该树立广泛的课程领域的观念和意识, 不断拓展和生 成课程。 课程资源也是不断变化和动态生成的, 丰富的课程资源将是课程源源不断发展的基 础和成熟的广阔空间。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1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2.1 研究对象 秦巴山区汉中、安康、商洛地区 150 所中学的体育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城镇中学 60 所。农村中学 90 所。 2.2 研究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大量的国内有关秦巴山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等论文、文件。查阅学位论 文 15 篇,其中有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学位论文 10 篇,有关课程资源的学位论文 5 篇。 为掌握最新的基础教育信息,本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重点浏览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 基础教育网、中国教育资源网等网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重点参阅了 20 多本本有关课程、课程资源、学校体育的书 籍,如,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 (新版) 、范兆雄著课程资源概论 、季浏著体育课程 与教学论 、周登嵩著学校体育学等。 2.2.2 问卷调查法 2.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与 2005 年 2 月到 2005 年 6 月在秦巴山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区对学校领导、 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内容的确立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内容的确立 在问卷设计前期, 对秦巴山区问题研究专家和秦巴山区学校体育专家进行了访谈, 参与 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秦巴山区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的调研工作,并主持陕西理 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从地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项目 编号:yjg0410)的研究工作。在制定问卷之前,阅读了有关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籍,为 问卷的设计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同时参考了有关课程和课程资源研究的问卷, 在此基础上 制定了问卷。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的主观评价法, 进行问卷效度的检验, 并根据检验的情况 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然后再进行问卷的发放。 本研究邀请了 12 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评审。 (见表 1、表 2) 。 表 1 专家组成情况 (n=12) 专家组成 秦巴山区研究专家和学校体育专家及学者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一级教师 人数 4 6 2 表 2 专家对问卷设计总体评价的结果 (n=12) 非常合适 合适 基本合适 不合适 非常不合适 专家人数 2 9 1 0 0 百分比(%) 16.7 75 8.3 0 0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12 以上问卷效度评价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符合发放的要求。 问卷信度的检验采用小范围内的“测量再测量法” ,经过对两次发放问卷的相关系 数进行统计,其重测信度为 0.87,说明问卷的填写具有较高的信度,符合研究的要求。 抽样、调查的方式 抽样、调查的方式 从秦巴山区汉中、 安康、 商洛地区 507 所全日制中学中随机抽取 150 所中学作为研究对 象。其中,城镇中学 60 所。农村中学 90 所。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若干份问卷, 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秦巴山区中学学校体育人力资 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现状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文研究共发放问卷 700 份。其中发放学校调查问卷(由学校领导或体育教研组长填 写)150 份,回收 140 份,回收率为 93.3%,其中有效问卷 138 份,有效率为 98.6%;发放 教师问卷 150 份,回收 128 份,回收率为 85.3%,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 120 份,有 效率为 93.8%;发放学生问卷 400 份,回收 315 份,回收率为 78.8%,剔除无效问卷后,有 效问卷为 283 份,有效率为 89.8%(见表 3) 。 表 3 调查问卷回收、有效样本情况统计表 实发数 回收数 回收率(%)有效数 有效率(%) 学校 150 140 93.3 138 98.6 教师 150 128 85.3 120 93.8 学生 400 315 78.8 283 89.8 合计 700 583 83.3 541 92.8 2.2.3 专家访谈法 2.2.3 专家访谈法 本文主要是对在秦巴山区学校体育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秦巴山区中学校长、 体育调研员及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秦巴山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认识 和观点。从而为本文研究的展开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2.2.4 观察法 2.2.4 观察法 本文主要是对秦巴山区中学体育教学中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及学校体育课外校外体育 活动资源、自然地理资源等进行实地观察。2005 年 2 月到 5 月,本文作者利用陕西理工学 院体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的机会,深入汉中、安康、商洛地区部分中学实地观察学校体育课 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情况。 2.2.5 数理统计法 2.2.5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回收及访谈和调查所得到的有关数据用 spss 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并根据其结果 进行分析和研究。 2.2.6 逻辑分析法 2.2.6 逻辑分析法 本文应用逻辑的方法对文献资料和调查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体育与健康课 程资源的概念及秦巴山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问题。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13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秦巴山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分析3.1 秦巴山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分析 3.1.1 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 3.1.1 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 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内涵,应先了解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含义。 全日制中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 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 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 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 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 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1。它是对原有的 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从体育的内涵可以看出, 尽管对于体育的本质认识不同, 一个认为体育本质是社会活动, 另一个认为体育本质是教育 活动, 但对于体育的本质属性的认识确是相同的, 即都认为体育的本质属性应是以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身体练习 2。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正是体育本质属性的体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所采用的手段是身体练习。体育与健 康课程资源作为潜在的体育课程应隐含着部分体育的属性, 即通过开发与利用能促进学生增 强体质、增进健康且能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内涵应反映着体 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属性。 根据逻辑学原理,“被定义的概念 = 种差 + 邻近的属概念”,结合课程资源的概念, 本文认为: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并且能直接或间接进 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切教育资源。在这里,体育课程资源的属概念即本质是教育资源;种 差即本质属性是能进入体育课程。 能否进入体育课程便是体育课程资源区别于其他体育资源 _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 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 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47-50. 2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5-97. 和其他课程资源的根本之处。 体育课程资源应该公属于体育资源和课程资源, 应该是体育资 源与课程资源的交叉。(如图 3)。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14 课程资源体育资源 体育课程 资源 图 3 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资源、课程资源关系图 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没有体育课程资源就没有体育课程可 言, 相反有体育课程就一定有体育课程资源作为前提。 体育课程资源一部分可以直接进入体 育课程,另一部分需要加工转化才能进入体育课程,这部分就是潜在的体育课程。体育与健 康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一方面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另一方面更取决于体育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也就是体育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 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资源存 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一切都是围绕学 生的发展而展开的。在这里可以以学生为圆心来描述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关系。 (见 图 4)。 学生 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 图 4 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关系 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资源的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分为 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体育 信息资源。本文就借鉴该划分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对人力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自然 地理资源这三大类进行研究。 3.1.2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现状与分析 人力资源现状与分析 3.1.2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现状与分析 人力资源现状与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组织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 不 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企业还是学校,也不管组织的规模是大还是小,是世界 500 强,还是 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研究 15 农村中小学校。 组织中的人都将决定着组织的兴衰与成败。 关于人力资源可以从几个方面理 解:它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思想、知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 素质; 在人的素质既定之后人力资本可表现为从事工作的总人数及劳动市场上总的工作时间 1。对课程活动而言,人力资源是指课程活动所有的参与者2。所以,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是 指体育课程活动范围内的所有参与者。 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在体育课 程实施的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发挥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卫生保健 教师和校医的作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 .1 体育教师 .1 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 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 应该加以高度的重 视和充分的运用。 秦巴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资源状况如表 4 所示, 秦巴山区 138 所中学共有专 职体育教师 491 人(其中女教师 107 人) ,兼职教师 23 人(主要是农村中学) ,教师的平均 年龄为 31.347.66。总的来讲,秦巴山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第一线青年教师 占绝大多数,他们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是开展秦巴山区学校体育工作的生力军。但工作 经验尚不足,需要老教师的传帮带,从而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担负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任。 研究表明,491 名体育教师中本科学历 257 人(占 52.34%),大专学历 193 人(占 39.31%),专 科学历 41 人(占 8.35%)。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 2004 年末,全国初中专任教师学历 合格率 93.75%3。秦巴山区城镇中学初中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为 94.12%,高于全国平均数 0.37 个百分点,而农村中学初中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为 80.17%,低于全国平均数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邢台市人民医院血流导向装置植入考核
- 2025江西吉安市青原区青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招聘5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秦皇岛市中医院科研能力入门考核
- 2025江苏盐城选聘物业管理营商环境体验员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安顺市参加“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招聘145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大学老师农业知识培训课件
- 衡水市中医院放射诊断医师资格认证
- 2025江苏盐城工学院招聘7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安徽省三支一扶招聘考试(96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河南新乡学院诚聘高层次人才10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xps板保温施工工艺
- 居家无障碍知识讲座
- 照片档案整理规范
- 糖尿病胰岛素泵的护理查房课件
- 2023新能源集控中心及智慧电厂建设方案
- 人工智能(基础版)高职人工智能基础课程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高标准农田施工组织设计(全)
- 外科学(1)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
- 软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
- 消费者的注意
- 《安娜·卡列尼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