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我国古代养生理论的构建与评析.pdf_第1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我国古代养生理论的构建与评析.pdf_第2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我国古代养生理论的构建与评析.pdf_第3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我国古代养生理论的构建与评析.pdf_第4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我国古代养生理论的构建与评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我国古代养生理论的构建与评析 以黄帝内经为例 研究生:杨倩 导师:梁柱平 年级:200 6 学科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研究方向:体育史 摘要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古籍文献中,收录了为数不少的养生学论著和大量涉及人体 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医书,道经和佛经,丰富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宝库。两千多年来,养 生家通过长期不懈的养生实践和种种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思 想。这些体育养生思想带有鲜明的儒家,道家和医学等传统文化特色,丰富并推动了中国 传统体育思想的发展。 成书于战国至两汉年间的黄帝内经 (文中亦称内经 ) ,既是一部不朽的医学著作, 也是体育养生思想的杰出代表。作为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为 中国养生文化奠定了一个基于客观认识之上又充满积极精神的寿夭观,全面系统的总结了 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既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 统体育与医学的结合,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和经验积累,在理论和时间两个方面建立起了一 个体育养生的知识体系。 本论文从分析黄帝内经出发,以其中的养生思想为研究对象,剖析其理论依据和其 理论构建,揭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养生思想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养生的概念,从养生的起源与发展阐述养生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分析养生与体育的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黄帝内经其书及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基本内容。因其成书时 期正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春秋战国,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盛的时 代,所以,我们不可忽视这部典籍的时代烙印。 第三部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是内经中最为精髓的理论,也是养生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化赋予其丰富内涵,而其理论的形成又深深影响了几千 年来的中国社会。 第四部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是黄帝内经产生的沃土,在其书中,诸子百家的理 论清晰可见,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痕迹。另外,历代医学家、养生学家都对内经进行了 注释与校正,唐人王冰就曾以老庄学说注释内经 。由此可见,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 想对历代的养生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构建;评析 ii the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health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 - - - - - to “ huang di nei jing” as an example postgraduate: yang qian supervisor:professor. liang zhuping grade:2006 major disciplines: the humanities sport sociology research directions: sports history abstra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books of ancient literature with a broad array, including a large number of healthy study and massive medical books, buddhist and taoist scriptures about human body science and medicine medical science, enriched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alth treasure. 2000 years, health experts, through the longly and unremittingly keeping in good health practice and explorating the mystery of human life, accumulated rich sport health thoughts. these sport- health thoughts with the bright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of confucianist,,taoism and medicine and so on enriched and promo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 sport- thought development. “ huang di nei jing” (in the article also calls “ nei jing” ), accomplished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 years, was not only an enduring medical writings,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sport thoughts. as our country earliest medicine book, “ huang di nei jing” established shou- yao ideas with the positive spirit and above the basic things, summarized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health thoughts. health thoughts wa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a ancient sport, but also a constituent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t was the un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sport and medicine, with the study of several generation of people, established a knowledge system of sport- health thoughts in theory and time. the paper ,analyzing “ huang di nei jing” , taking health thought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alyzed the basi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ory,and promulgated influence and the functi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health thoughts. it mainly elaborated from next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t introduc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keeping health and ancient culture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analysizing keeping health and sports relations. the second part: it introduced the book, the time-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context and basic content of “ huang di nei jing” . because it was writened in unusual time of ancient times spring-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which was the most prosperous time, we must notice the mark of time. the third part: yinyang theory, wuxing theory and jingqishen theory was the most essence theory of “ nei jing” , and also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ealth thought.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iii entrusted it rich connotation, and its theory s formation deeply affected chinese society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the fourth part: spring-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with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 was the fertile soil of “ huang di nei jing” . in the book, alls of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theories were clearly discernible, particularly taoism thought, wang bing once noted“ nei jing” by lao- zhuang theory. thus it can be seen, health thoughts in“ huang di nei jing” affected development of health thoughts, and health thoughts affecte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huang di nei jing; health; construction; analysi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一 绪言 1 1选题的缘由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历史久远,贯穿中华五千年历史,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 展不断丰富、完善。养生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很早以前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长期实 践对健身延年的问题进行的探索和总结,在积累了许多保健卫生、延年益寿的经验基础上 所提出的健康长寿的理论方法。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传统体育养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以中医理论为骨架,吸收了美学、武 术、中医、伦理学等多种文化思想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为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为中国养生文化奠定了一个基 于客观认识之上又充满积极精神的寿夭观,全面系统的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 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论述了中医学的阴 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以及预防、治疗法则 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养生的论述,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我们祖先养生的经验。两千 多年以来,这些养生之道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当我们重 温内经 ,发现真正的经典之作在经历了岁月的提炼之后仍历久弥新。 之所以要以黄帝内经为例来探究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构建,就在于内经在养 生学中的独特地位。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也同样是养生学的代表之作,其丰富的养生 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深深影响了历代养生学的发展,乃至今天仍有重要的影响, 这就是本课题以此为例来研究的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博大精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又对我国古代社 会有着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包含丰富的养生理论。通过对一部 著作的了解,使我们对养生学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透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深深植根于民 族血脉的文化影响。 黄帝内经中丰富的养生思想集众家之长,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有重要的启 示,研究内经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必不可少。 内经诞生在中国古代文 化环境中,它的理论同时代相符,而随着历史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内经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似乎有着时代的隔膜,但它的理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尽管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追求健康长寿仍然是人们永远的话题,不因时代而异。且黄帝 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在今天看来,仍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黄帝内经对于探究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进行养生实践的探 2 索,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课题力图从传统文化中挖掘那些不因时代而改变的理论思 想,并希望我们的传统养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有一席之地。 13 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 通过研读黄帝内经 ,查阅养生学及体育史教材、有关体育期刊、中医学书籍等, 并利用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中国知网等网络系统,翻阅、查找、检索了有关内经和 养生学的大量文献资料和信息,发现了一些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虽对内经多有理 论研究,但多从医学角度论述,少有对其体育养生思想加以全面分析。这些文献资料的研 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对黄帝内经加以注释分析,历代都有学者加以著述修订,对其书内容分析详细, 其研究忠实原著,但都属理论注释。从古至今,众多学者对内经的说明与注释不胜枚 举,仅从内经各个方面的理论思想的论述,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黄帝内经 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就笔者视野所及,大多为医学上的医理研究,也有从哲学、社 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如王洪图先生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是一部全面系统分 析论述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的理论著作,对内经中的医学理论有着详细和深刻剖 析,该书侧重于对内经的医学理论及病症应用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质;曲黎敏 的中医与传统文化 和王新陆主编的中医文化论丛都侧重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内经 , 从中华文化的层面系统地论述、认知医学与养生,且都不止于谈内经 ,而是将内经 放到整个中华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并比较其与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从文化的角度认 识内经 ,注重的是内经的人文价值;王庆宪、梁晓珍的黄帝内经与中国文化 也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内经 ,更为全面的从医学、哲学、伦理、宗教等方面分析,且 更注重内经的现实意义,及其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该书认为内经在今天甚 至未来仍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应将其放置于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之中考察。这些著述在 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但对于内经中的体育养生思想,涉及内 容非常有限。 对于养生学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但从养生学的角度研究和论述黄帝内经并不多。 如邱丕相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关于体育养生学从理论到实践应用,都有着很详尽 的论述。该书从体育的视角着重介绍了养生实践的方法,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可以说对 体育养生学有着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如任海中国养生术发达之初探 、王敬浩、周爱光 的现代体育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黄渭铭的论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等也 都全面的论述了养生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思想。这些著述着重于全面论述养生学的发 展,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仅仅涉及其某些方面,论述不够全面、详细。 14 研究方法 1 4 1文献资料法 3 利用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数据库及百度等互联网系统,通过对 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的研读,查阅养生学及体育史教材、有关体育期刊、 中医学等相关古代典籍和相关资料,以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研究参考。 1 4 2比较法 在对黄帝内经研读的基础上,对各种资料、论著进行分析、比较,试图最清晰展 现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4 二、 养生的涵义及简介 21 养生的涵义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卫生、寿生等。 “摄生”一词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的第 五十章: “盖闻善摄生者。 ”其中就包涵有养生的意思。关于“养生”一词, 庄子养生 主中说: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从庖丁解牛中得出顺乎自然本性的人生准则, 后人注解为获取养生之道,从中可以看到,养生的基本含义就是调养身心,顺应自然,以 期健康长寿。 灵枢本神里讲到: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 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战国时期 就有了“养生”一词,并且有了初步的养生理论。 养生,从内容和流派上涵盖广泛,形式多样,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宗教等各家 各派影响。从修炼手段和方法上主要划分为导引、行气、内丹、房中、服食、起居四时养 生等。 22 养生思想产生发展的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繁荣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有着非常 密切的渊源关系。 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消肿舞”就是人类 早期的一种朴素的本能的体育活动。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 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而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 由此可见,早期原始人类还不可能具备明确的保健思想,但人们进行一些身体活动消除生 理上的不舒服则是完全可能的。直至后来出现的“五禽戏”之类的人模仿动物的体育活动, 则是一种明确的养生活动。 上古医巫一家,巫者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他们除了操巫术以自重外,同时还掌握了一 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技术。并且从甲骨文考证可以看到,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 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祭祀以消除不祥,祈求福佑。产生于商末周初 的尚书洪范中的“五福” “六极”思想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将自己的幸福观和价 值取向牢牢地同健康长寿相联系。 周易也是一部以占验卜筮的角度来写的著作,其中 有丰富的医学养生思想,其朴素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古 代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尚书洪范中提出了“五福” “六极”之说: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 弱。 ” “五福”中,涉及到身体健康的就占了三条, “六极”中还关注到了心理健康。与此 同时, 尚书中还提出了“五行”的学说,这为后来养生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理 5 论基础。古代中国人这种重视健康长寿的意识,随着古代哲学、医学的发展,促使人们积 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开始了追求长寿的研究。 如果说,从哲学角度讲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那么从养生 角度讲,它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阴阳” ,阴阳 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它应用到养生学中,又是养 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中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将阴阳看做是一切事物变化 发展的根源,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这与养生学中的阴阳思 想是相通的,养生学讲阴阳,讲究的是阴阳调和,阴阳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人的阴阳 必须顺应天地的阴阳,即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达到阴阳平衡,保证机体的健康。 在养生学发展的过程中,还不断吸取着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宗教、科学的成果,接 受了各家各派的理论。历代哲学家、医学家、养生家丰富和发展了养生思想,他们在不同 层次,从不同视角对养生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涵盖广 泛、形式多样的养生内容。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活动为养生学的萌生、 发展提供了一方沃土。 儒家思想从现实主义的中心出发,其生命观是积极的。 论语先进中说: “未知生, 焉知死。 ”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本身就注重养生,孔子年终七十三,日常起居自有养 生之道。 论语乡党讲: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食不语,寝不言。 ” 论 语雍也中提到道德的修养: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儒家的养生观离不开儒家思想的精髓仁爱。 孟子提出: “养心莫善于寡欲。 ”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只有长期修身养性,才可能做到身体与德行的兼修。 可以说,儒家提倡的是仁爱修身,以德行的提高追求自我完善。 道家思想对养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正是秉承了老子“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 )的说法。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赋予了 “内外兼修”的养生方法。我们抛开关于道家是消极避世或者唯心主义的争论,不可否认, 道家思想赋予了养生学丰富的精神内涵。 庄子养生主既讲养生,也讲人生哲学,而 体会到其中含义,我们发现其实这二者是相通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 无涯,殆已;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其实也是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思考人的生命价值。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关于清静无 为,恬淡寡欲,抱一守中,专气至柔的养生主张, “心斋” “坐忘”的修炼方法,深刻影响 了中国古代养生,成为后世养生主静思想的理论基础。 23 养生和体育的比较 体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但是, “体育”这个术语却是近代才出现的。 据现有资料, “体育”一词最先出现在法国,在法国 1760 年有关儿童教育的著作中,已有 6 法语“体育”一词。进入十九世纪以后, “体育”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出现在一些教育和体 育著述中。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但当时还没有产生一个完整的体育体系,因而不 可能出现一个可以概括所有体育活动的概念和术语。同今天的有关概念比较,中国古代也 有一些类似的概念,如“养生”类似于狭义的“体育” ; “导引”类似于狭义的“体操”或 “身体练习” ; “武艺” 、 “武备”相当于“军事体育” 。而上述概念更注重于体现古代体育 精神内涵,这也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养生与体育有相同和交叉的部分,古代的养生是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学和 传统体育的有机结合就产生了体育养生学,它既体现了养生学的内涵,又发挥了传统体育 的特有功能。体育养生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包含了运用传统养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 人的身体活动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既有医学的含义也有体育的属性。从体育活动与传统 养生学的比较来看,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体育运动除了有增强体质 的要求外,还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这些运动多有挑战人体极限的目的和要求,追求人体 外在的强壮和健美。传统养生则重视加强人体内部运动,调整人体内部的机能,也就是精、 气、神的修炼,它不追求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和外在变化,而是通过姿势、呼吸、意念 的整体锻炼,逐步地调整生理、心理功能,加强机体的健康。但是不论哪种方式方法,其 出发点则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追求健康长寿。 由此看出,养生实践和体育锻炼都是借助人体自身活动,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 目的。但是就它们的运动形式、基础理论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就养生实践的方法而言, 内经中曾提出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养生准则, “形劳而不倦, ( 素问上古天真论 ) ” 形体虽劳动,但并不使其过分疲倦。华佗做五禽戏,对弟子说: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 三国志魏 书 ) ”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养生方法并不主张出大汗,原则是不倦,沾濡汗出,即微微出汗。 这确与我们今天普遍开展的体育竞技运动有所不同。 另外,中国传统养生更注重修养人的精神层面,更主张从形体的修炼中寻找人的精神 价值,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糅合其中,赋予体育养生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传统养生从不张 扬矛盾,从不把自己与外界对立起来,而是顺应自然,节守生命的本源,以获得生命的延 长,进而获得价值的实现。 养生学的思想内涵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丰富,包含了精湛的实践和理论。几千年 来,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已渗透其中,中国传统哲学、政治、文学、宗教、医学等理论 在养生学中的脉络处处清晰可见。因此,养生学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它在不断地 丰富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体育史文集m 1 9 8 3 :3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体育史文集m 1 9 8 3 :5 7 三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及其基本内容 3 1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之争议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 18 卷。其中 9 卷名素问;另外 9 卷无书 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 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每部分各为 81 篇,共 162 篇。素问主要论述 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魏至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等在其 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 6 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 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代王冰、宋朝林亿等所 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朝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 年),王冰以全元起 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 大论” 补入, 到北宋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 期传抄而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 代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 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同一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 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 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史崧将其家藏的灵枢九卷八 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 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历来争议颇多。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要中认为内 经是西汉初期成书,提出“西汉时最后写定的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 书; ”任继愈先生认为黄帝内经是周秦以来到西汉初年,古代医学的总集。龙伯坚 先生也认为黄帝内经一书是战国时期的许多医家将以前历代口耳相传的经验汇集做出 的书面总结,后来又掺入了西汉和东汉医家的作品。其最早的著作时代大概是公元前四世 纪,最晚大概是公元一世纪。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 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际” 。黄帝内经书名最早 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而该书是根据汉代刘向和刘歆的七略 “删其要”而 成,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图书分类法,成书于公元前 6 年,根据当时的国家藏书编制而成。 七略由刘氏父子负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3 :2 4 2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3 (第 2 册) :3 0 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0 :7 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 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7 8 :1 8 责领导,分工来校正方技略(医技类、技术类)的是汉代医家李柱国,李柱国在校医书的 时间是西汉成帝平河三年(公元前 26 年) 。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很多医学家 和医书,但没有看到关于黄帝内经的任何记载,由此推断在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之时(公元前 99 年) , 黄帝内经应该成书于其后。 其实无论这些争议正确与否,有一点我们确信,就是黄帝内经 “非一时一人之作” , 而是自战国至两汉数百年间无数医学家、养生家和哲学家们共同创造的智慧与结果。 3 2 黄帝内经成书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之于中国社会的意义就如同文艺复兴之于欧洲中世纪。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 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在这期间,哲学、文学、医学、天文、 历算等出现了勃勃生机。在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中,各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传统医学也 正是在此时得以蓬勃发展, 内经就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萌发和形成的。 “百家争鸣”是内经得以生长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当时的医家同哲学家、文学家 一样纷纷著书立说,在医学领域内,就有关的重要问题也展开了辩论。辩论又促使人们去 思考,去实践,去探索,活跃的学术空气是传统医学理论诞生的最佳氛围。另一方面,按 照古人的定论,医易相通、医易同源,对于这种说法,无论是中医学家还是易学家基本没 有疑义。在人类文明的初期, “医”作为一种医疗活动, “易”作为一种占卜活动,两者是 同源的,都来源于原始宗教巫术。 “医”的古汉字就是“医”下面加一个“巫”字(毉) , 即所谓“医巫不分” 。据山海经 、 尚书 、 史记等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医者都是 巫师。医与巫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共存并称状态,大体上在春秋时代开始分离,西周前期还 多称医者为巫,到春秋时,已称治病者为医了。根据周礼的记载, “凡邦之有疾病者、 疕疡者造焉, (医师)则使医分而治之” 。从中可以看到,早在周代,医学分科就已经出现, 我国就已经建立了颇为缜密且完善的医事制度。自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是中医学发展 较迅速,成就巨大的历史时期,许多重要医学著作在此时相继问世,据东汉班固汉书艺 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凡二百六十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 ,足以见当 时名医辈出,著作繁多。那么, 黄帝内经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 3 3 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 黄帝内经同周易 、 山海经并列,被称为中华上古三大奇书。它是中国最早 的一部完整的医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灿烂的经典文献之一,它反映了古代祖国医 学的光辉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均深受内经影响 和熏陶,而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医学大家。时至今日, 内经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 作。 黄帝内经全书记述的是黄帝和其臣子岐伯、雷公等对于防病治病问题的探讨,包 常宇等主编文化中医揭示一个你所不了解的中医世界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 0 0 6 5 :8 1 9 括素问 、 灵枢两个部分,共约十九万字,其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 。 内经 博大精深,所论并非只限于医学本身,全书涉及哲学、天文、历算、气象、伦理、军事等 许多方面,是一部集中国古代自然和人文科学于一身,又落脚于医学的理论巨著。尤其在 哲学领域,它用相当多的篇幅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领域里一些重大问题,推动了传 统哲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哲学的内容。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还是养生学的经典代表。其中素问和灵 枢两部分均用了很大篇幅探讨养生,尤其是素问,开卷五章上古天真论四 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专论养生之道,灵 枢中也有诸多章节涉及养生。内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从人 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以调和阴阳为准则, 强调形神统一,内外兼修。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丰富的养生理论,其养 生观的形成深受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既有道家崇尚恬淡无为的主张,又有周 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些思想都深深影响了养生学的发展,历朝历代论及养生, 无不以此引经据典。黄帝内经所奠定的人体生命的理论影响和指导着几千年来中 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内经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为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 以说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经典的传世之作。 10 四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的构成及其作用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植根于中华文化这个 母体而孕育发展而成的,并吸取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存在于民族潜意识之中的文化成分,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丰富,才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思想体系。作为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学说构成了养生理论的主导思想和认识方法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哲学、医学思想孕育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诞生的许 多思想与学说对中国古代社会直至现在都影响深刻。 内经中的许多思想学说无不打上 了时代烙印,这些学说也处处体现出这一时期各家各派重要学说对其的影响。所以说,春 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重要学说为内经构建了一个理论基础。 41 内经之阴阳思想渊源于周易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 “阴” “阳”两字早 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但指出的是“日、月” , “东西南北”的方位, “十干” 、 “十二支” 的干支表和“春秋”的字。在周易中, 易经并没有明确提出阴阳的概念,只有一 个“阴”字,指暗处。 易传在易经卦画角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阴阳对偶的概念,将 “阴阳”引申为“乾坤” “天地” “昼夜” “刚柔” “动静” “男女” “夫妻” “君臣”等等。 由此可见,在易经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阴阳” ,但是从其内容来看, 易经里 已有很丰富的阴阳概念,而且以阴阳来解释世间万物。 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相对属性,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一种理 论观点。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着重探究的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易传易辞上 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里所说的的“道”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万物皆有阴阳,万物 变化皆为阴阳之变。世间万物恪守不变的准则是“道” ,而这个“道”的本质是“阴阳” 。 周易中的“道”表示的是阴阳的不断变化运动且又维持动态平衡的规律。这些观点都 被内经所吸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认为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时间万物的纲领,阴 阳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万物生长和消长的根源,万事万物的内部都包含着阴阳这 两种无穷变化的方面。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循环运动,永不停息,它是宇宙间一切 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 内经在肯定了事物的发展是由阴阳二气运动造成的同时,又承认了阴阳是事物运 动的规律。但在“阴阳”观点的运用上, 周易与内经又有所区别, 周易的“阴 阳”被哲学、政治、历史、军事等整个社会运用,而内经则将其运用于了解人体的生 理、病理现象。可以说, 内经的“阴阳”来源于周易 ,但又有了发展和不同。 赵诚编著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1 11 周易讲阴阳,讲的是一种宇宙整体观,以自然为中心议题, 内经讲阴阳,以 人为中心议题。 将人看做是一个整体, 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素 问宝命全形论 ) ,人作为一个生命整体,有阴阳二气;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 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作为人体的不同器官部位,又有自 己的阴阳属性。 由此可以得出, 内经的阴阳渊源于周易 ,但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变化,经过不断 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阴阳理论。 内经认为: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均分作 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二,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 的根源;三,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既离又合、并行不悖。重要的是,人的阴阳必须顺应天地的阴阳,即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 达到阴阳平衡,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和生命长寿。所以, 内经认为人体阴阳的消长、 平衡维持了人的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这种阴阳的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了,那就是一种病 理的变化。由此看出, 内经受周易中的阴阳平衡学说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所 独有的阴阳理论。 411 阴阳学说是内经的主体思想 内经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矛盾着的方面, 一方属阴, 一方属阳, 阴 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 内经对阴阳 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并作为自己养生理论的主题思想。 阴阳相互斗争,如素问疟论中说: “阴阳上下交争, 虚实更作, 阴阳相移也。” 说明了阴阳上下相争,虚实更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 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血气、男女、水火等物说明了阴阳 之间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阴阳相互包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相互包含, 这是阴阳相对关系的进一步演化,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阴阳既可以是事物的不同属性, 也可以是不同属性的事物。 阴阳相互转化,“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灵枢论疾诊尺 篇)”春夏秋冬的变化交替,寒暑气温的更相往来,是阴阳发展到极点互为转化的 结果。 阴阳相互消长,“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邪偏 胜,使阳气亏损则阳病;阳邪偏胜,使阴气损耗则阴病。此消彼长,阴阳二气不断变化, 没有绝对的永恒的平衡,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平人者不病( 灵枢经始终篇 ) 。 ”阴阳的和谐与均衡,是以阴阳双方各自恪守职 12 责为前提的,如阴主藏精,阳主卫外,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从人体的生理过程来看,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物质居于体内,功 能表现在外,在内的阴是产生功能的物质基础,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运动的表现。阴阳互 为表里,彼此的相互配合就是“和” ,这也是阴阳平衡的关键所在。就如同人体是一个阴 阳平衡的整体,若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则阴气、阳气都不可过盛,如果阴阳平衡的状态遭 到破坏,则意味着疾病的产生。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是 阴阳的太过,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素问调经论 ) ”是阴阳的不及。举凡五脏六 腑的气血阴阳不足或有余,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阴阳的相对动态的平衡是人体的正常状 态,也就是阴阳之间的“和” 。 阴阳和的思想也是内经的“道” ,阴阳和才能使万物生长发育;阴阳和才能使生 命健康, “和”不是没有变化,不是没有斗争,也不是没有盈亏消长。阴阳和是一种目的, 要通过调整偏盛与偏衰去实现。 由此可见,内经在运用阴阳学说,研究事物的辩证关系上,已经达到了非常精深 的程度。无论自然还是人体都是一个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有机整体,那阴阳平衡就是 维持整体平衡的法则。 412 调和阴阳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法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分析养生的诸因素时,首先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即依循自然变化的规律,调和于修身养性的实践方法,以此为养生所遵循的准则。 “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生命活动,本于阴阳,所以调和 阴阳是养生保健的最高准则。“阴”就是“阴精”,是人体物质基础,如精、血液、津液 等;“阳”即“阳气”,是指人体的物质运动及其发挥的生理功能。由于阴阳的双方相互 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精和阳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历代医学家、养生学家论 阴阳,无不以内经为基础。王冰注素问讲:“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 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比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阴阳平衡不仅是个体的平衡,也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平衡。换言之,自然界的平衡以 及人体内部的平衡固然重要,但只是阴阳平衡的一部分,人体与自然界和周围环境的平衡 也必不可缺。养生要按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进行调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 一段内容: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髪缓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 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长,冬至 重病。 13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 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 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东起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 厥,奉生者少。” 由此看出,四季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极大的影响。春季是大自然生机 勃勃的时期,阳气生发,万物复苏,人的阳气也顺应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