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磺究主要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闯的关系,以3 1 6 名大学生为调查 对象,采用e c r 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闷卷为测量工具,运用$ p s s l 3 0 和l i s r e l 8 8 0 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选择三者之间的关 系,用缭构方程模黧盼方法验证了假设模型。研究结栗表明: ( 1 )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安全型依恋者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不安全型 依恋者的社会支持水平; 。 ( 2 )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选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不成 熟鳃应慰方式,社会支持水平低的个体缓囱于成熟豹应对方式; ( 3 ) 成入依恋与应对方式选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选择积极韵应对方式, 不安全型依恋个体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 ( 4 )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成入依恋、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三者之阔关系的假设模型,检验结 果支持本研究的第三个模型的假设:成人依恋通过主观、客观社会支持水平影响到对积极、消极 应对方式的选择。 关键邂: 压力;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痰对方式 a b s t r a c t t h i ss t u d ym a i n l ye x p l o r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b o u t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 a n dc o p i n gs t y l e s t h i ss t u d y ,b yc h o o s i n g316s t u d e n t sa st h eo b j e c t so fs t u d y , u s i n ge c r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e v a l u a t i o nc h a r ta n dc o p i n gw a y s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a st h e m e a s u e r i n gt o o l sa n dc o n d u c i n g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b ym e a n so f s p s s l 3 0a n d l i s r e l 8 8 0 ,d i s c l o s e st h ei n t e r r e l a t i o na m o n gt h e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t e n d e n c y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a n dc h o i c e so fc o p i n gw a y sa n d c h e c k st h eh y p o t h e t i c a lm o d e l sb yw a y so fs e m t h es t u d y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 : ( 1 )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t e n d e n c yh a s ap o s i t i v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s o c i a ls u p p o r t ,t h a ti st o s a y , t h el e v e lo fs e c u r ea t t a c h e di n d i v i d u a l s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i sl o w e rt h a nt h a to fi n s e c u r e a t t a c h e di n d i v i d u a l s ( 2 )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h a san e g a t i v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lc o p i n gw a y s ,t h a ti st os a y , i n d i v i d u a l sw i t hh i g h e rs o c a i ls u p p o r tt e n dt oc h o s ep o s i t i v ec o p i n gw a y sw h i l et h o s ew i t h l o w e rs o c a i ls u p p o r tt e n dt oc h o s en a g a t i v eo n e s ; ( 3 )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t e n d e n c yh a sap o s i t i v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c o p i n gw a y s ,t h a t i s ,s e c u r ea t t a c h e di n d i v i d u a l st e n dt oc h o o s em a t u r ec o p i n gw h i l ei n s e c u r ea t t a c h e d i n d i v i d u a l st e n dt oc h o o s ei m m a t u r ew a y s ( 4 ) s e me x a m i n e st h eh y p o t h e t i c a lm o d e l so f t h ei n t e r r e l a t i o na m o n g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t e n d e n c y 、s o c a i ls u p p o r ta n dc o p i n gw a y sc h o o s i n g t h er e s u l t ss u p p o r t sh y p o t h e s i so f t h e l i r dm o d e l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t e n d e n c yh a v e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c h o o s i n go fp o s i t i v ea n d n e g a t i v ec o p i n gw a y st h r o u g h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s o c i a ls u p p o r tl e v e l s k e yw o r d s :s t r e s s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s o c a i ls u p p o r t ;c o p i n gw a y s i i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应激理论的兴起,应对已经成为应激研究的核心。最近2 0 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应 对的研究日益增加,应对研究已成为压力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c a r t e r 曾乐观的认为,我们正 趋向发展一门“应对科学”( s c i e n c eo fc o p i n g ) 1 。世界卫生组织描述健康的标志的重要因素之 一就是应对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把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心理、 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应对方式表现为手段行为,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焦虑,满足要求, 是解除压力的必要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压力和外界刺激,有些人可以安然度过,有些人却产生了严重的 心理问题;有些人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有些人却一蹶不振甚至产生了一些极端的行为。心理 学家认为这主要与每个人的心理应对机制不同有关2 。 不同个体对于同样的压力反应各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应对策略、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等心 理中介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 依恋理论是理解个体采取应对方式的一种重要理论。依恋研究者们认为,依恋不是一个阶段 内的命题,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是相对稳定的。早期依恋的形成和性质对个体_ 生的发展有着 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不同的依恋类型的入遇到应激事件时,会产生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安全型 依恋类型的人可能更多地会采取寻求帮助等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应付消极事件,而不安全依恋类型 的人则采取退缩、自责等方式。本研究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入手,主要以依恋理论为基础,考察成 人依恋倾向和应对方式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征。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竞争压力的增大,很 少有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大量研究证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相关,社 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社会支持水平低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当个体面对压力和 突发事件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减少压力对个体身心 健康的危害。本研究考察了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问题,比如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 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在应付这些压力时,每个学生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大学生能采用积极 的应对方式,比如通过求助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有的大学生则采用消极地应对方式,如退避、幻 想、自责等。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是与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有关,还与外界的社会支持分不开的。 基于此,本研究将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如下的问题:一是成人依恋倾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关系;二是成人依恋倾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三是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选择的相关关系;四 1 c a n e rb d ,e ta lb e h a v i o r a lh e a l t h :f o c u so np r e v e n t i v ec h i l dh e a l t hb e h a v i o r , h e a l t hp s y c h o l o g y :t r e a t m e n ta n d r e s e a r c hi s s u e s 19 8 5 ,8 - 19 2 肖计划,“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 9 9 6 ,1 0 :1 6 4 - - 1 6 8 n i 喜日一刚 是成入依恋倾向、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阔的相关关系,并对根据此构建的模型透行捡验。戳此 为依据对犬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工作提供建议。 2 。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看。 一) 理论意义 l 、进一步验证成人依恋倾向对于鹰对方式选择的影响。 前人的研究只是发现总体寒讲,不阏依恋类型的人在面临压力时确实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 而没有从实证的角度迸一步证明,本研究则通过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依恋倾向与 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 2 、力应对方式教育懿方法研究提供了一个薪豹蔑点。 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能力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怠承担 责任的准备麓。大学生的性格不缝改变或者难以改变,但处事方式、残对方式是霹以改变的。现 有的应对方式教育多从家庭、学校等外界环境进行干预,效果却不甚理想。对大学生成入依恋、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闯麴关系进行磷究,或许露以为以屡鼹应对教育带来一些赫的启发。 ( 二) 实践意义 l 、有助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与支持 根据对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教育者稍可以更婷缝预蔸犬学生在将来遥 到挫折和服力时,照有可能采取怎么的应对方式,从而做到预防和干预的作用,避免一些悲剧的 产生。窝时,通过对这三者之闷关系的磷究,可以更好豹理解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个体力何会采驭 不同的应对方式。 2 、荧大学生培养积援豹废对方式提供依据 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它既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由于人与人之 间存在较大的个人差异,学习结果也不样,既有成就感强的学习效果,也有失败的学业,几乎 所有入都遭受过这种挫折,只有主动采鞭有效的应对方式才能走出困境,+ 保护自日免受匿力的伤 害。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的压确的应对方式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 生楚理压力和突发攀件的髓力。通过对或入依恋、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大学生霹跬 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入手,当遇到压力和困扰时,可以得到家人或 者爝友的帮助番l 关心,获恧可以平稳缝发过难关。 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度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身心损害的危 险度可达4 4 3 ,为普通人群的2 倍1 。当今社会,竞争尽趋激烈,每个人都会瑟临着残酷的生存 与发展的竞争。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竞争,都会宥部分入成为落伍者。因此跨世纪人才更加需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随时可能感受到的种种压力。人生如同花开花落一般,有高峰体验,也 会有低谷精。只有不甘沉沦、不断开拓迸取麴人才能最终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寒衷鑫,大学生翔趣盛对方式及,0 壤教旁效果瓣骈究,恕寨鄹莲大学矮士学霞论文,2 0 0 3 年 i v 3 研究方法 首先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四所人学的3 1 6 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凋查 法进行研究,问卷包括e c r 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将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发放并当场回收。数据分析使用s p s s l 3 0 和l i s r e l 8 8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4 研究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以及对其的分析讨论,可以获得以下几条主要结论: ( 1 )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安全型依恋者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不安全型 依恋者的社会支持水平; ( 2 )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选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不成 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成熟的应对方式; ( 3 ) 成人依恋与应对方式选择之问存在着正相关。即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不安全型依恋个体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 ( 4 )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三者之间关系的假设模型,检验结 果支持本研究的第三个模型的假设:成人依恋通过主观、客观社会支持水平影响到对积极、消极 应对方式的选择。 5 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 关系。并根据前人的理论提出了三种假没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数据结果显示支持第三个模型, 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对方式的作用机制。但是,利用l i s r e l 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有自 身的方法局限性,它并不能完全得出因果关系,也许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完 全相反的关系,我们需要更好的实验设计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v 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颏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z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入或其它机构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慧。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 作者签名:盘主亟 日 期- 皿选堕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变论文的电子版和纸 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菲赢利晷辨豹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 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作者签名:矗;n 日期: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1 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 1 1 1 依恋及成人依恋的涵义 b o w l b y 于1 9 6 9 年最早提出“依恋”这一概念,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创立了依恋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依恋的阶段性发 展及其内部机制。并对依恋的特征进行了剖析。他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 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与其它的社会关系相比,b o w l b y 认为依恋有四个决定性的特征o :( 1 ) 趋近行为:个体寻求并试图保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近,不愿与之 分离;( 2 ) 分离痛苦:抗拒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分离时会感到痛苦;( 3 ) 避风港;把依恋对象最 为一个避风港,当遇到问题时,会转向依恋对象寻求安慰和帮组;( 4 ) 安全基地:把依恋对象作 为一个安全基地,它的存在使个体探索性增强,并能提高个体的社会能力。 成人依恋是个体付出大量努力去寻求和维持亲近性以及同少数具有生理或心理安全性并且 能够提供主观潜能的特殊个体保持联系和接触的一种稳定的倾向2 。或者说是指成人及其童年经历 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3 。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型所调:竹的, 而这些模型是从个体在各自的人际经验中建构起来的认知一情感一动机的圉式4 。 现在普遍认为,依恋并不只在人的童年期产生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内在的机制,贯穿于 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正如b o w l b y 认为,尽管依恋行为在童年早期特别显著,但是在人类“从 摇篮直到坟墓”的一生体验中都存在依恋。在发展过程中,个体依恋序列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新 的人物会加进来,而有些人会被放弃5 。即依恋理论是终生发展的理论。在依恋理论中的一个中心 发展性假设是早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随后恋爱关系模式的原型,这是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的见 解经b o w l b y 做了修改。b e r m a n 和s p e r l i n g 在1 9 9 4 年对成人依恋下了如下定义:“成人依恋是个 体一种稳定的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 近的实质努力,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而这些基于个人在其人际世界 中的认知一一情感一一动机的模型中。”w e i s s 在1 9 9 1 年指出成人依恋关系与其他关系不同的三 个特征:寻求亲近,安全基地效应,抗拒分离。另一位研究依恋的先驱者a i n s w o r t h 也曾希望依 恋研究能够超越儿童期。b o w l b y 曾在依恋的定义的描述是:“导致一个人对其它人产生一定程度 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留、 o 王黎。中国青少年依恋与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 0 0 2 2 王华,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一人格及人际依恋问的关系研究,i 开i :l t ,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5 f r a l e y & s h a v e r a d u l t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 :t h ec r i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s ,e m e r g i n g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 ,a n du n a f l s w e r e dq u e s t i o n s , r e v i e wo fg e n e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 2 0 0 0 ,4 :13 2 - 15 4 4 s p e r l i n g ,m i c h a e lb , f a i r l e i g hd i c k i n s o nu ,d e p to fp s y c h o l o g y , a t t a c h m e n ti na d u l t s :c l i n i c a l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1 9 9 4 5 张秋凌,邹泓,成人依恋研究在促进亲子关系中的作用,中国卫生杂志,2 0 0 4 ,4 1 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与b o w l b y 的观点相一致,b r e t h e r t o n ( 1 9 8 5 ) 认 为内部工作模型是婴儿依恋经验与青少年以及成人依恋经验间存在连续性的主要来源,这些模型 产生予卓麓的抚育经历,这些模型代表7 个体通过与这些模型籀一致的方式来解释经验麓已经建 立的认知系统2 。h a z a n 和s h a v e r 最早将这种假设用于考察成人依恋关系的研究中,并且发现成人 的依恋类型及各种类型的吃倒与娶,l 的菲常糖议,之后出现7 大量与成人依恋有关的研究,如今 这领域己成为西方人格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3 。目前成人依恋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成 人依恋的个体差异和成人依恋的检测维度。这两个颁域主要涉及成人依恋类塑研究;成人依恋与 亲密关系;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心理病理;成人依恋的评估等。 1 1 2 成人依恋类型与维度 1 9 8 5 年发展临床心理取向的m a i n 采用a a i 对不周的个体的依恋差异进行研究,她在早期依 恋已有的三个类型一一安全塑、回避型和矛盾型的基础上,加入了第四钟依恋类型一一未解决型, 未解决型包括两种亚烈:未解决一安全型、未解决一不安全型。而与a i n s w o r t h 分类中的回避型 表现类议黪人羹l j 命名为冷漠型,与矛詹型褶囊鬟的入羹| l 命名隽专注型。 社会人格取向的学者h a z a n 和s h a v e ( 1 9 8 7 ) 采用自陈式问卷的方式测量依恋质量,研究当前 恋人与配偶的辕恋关系,从两开辟了依恋研究的耨领域,不过他们仍然漆瘸a i n s w o r t h 的三种分 类方法,研究发现安全型的人约为6 0 ,回避型和焦虑一反抗型的人各约2 0 ,这种依恋型的百 分比和婴儿期的分布差不多。b a r t h o l o m e w ( 1 9 9 1 ) 提出了一个两维的成人依恋的内部模型,用于 解释成人依恋的认知机制,这个模型主要龟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是在童年经历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当前承担着组织各种依恋信息的任务,四种依恋类型的人有不同的工作模型:安全型对 自我和他人都有正性评价;恐惧型对自我和他入都有受性评价;冷漠鳌对自我评价搿,对他入评 价低;专注型对自我评价低,对他人评价高。 菱性 正性 安全型冷漠型 迷恋型 爨馔掣 稻牲f钳白掰的i l 翱、 食悻 ( 对他人的认知) t t l1b a r t h o l o m e w 的成人依恋正作模型 a a i ( a d u l t a t t a c h m e n ti n t e r v i e w , 成人依恋访谈) 的分类方法和b a r t h o l o m e w 的四种类溅都 1 受薇莉,简渝氛方莉,成人依恋研究,蹒j l l 大学学报( 哲社敝) ,2 0 0 4 ,3 。a n c k a l r i i n ap e s o n e n ,k a t r ir a i k k o n e n ,p a r e n t a lp e r c e p t i o no f i n f a n tt e m p e r a m e n t :d o e sp a r e n t s j o i n ta t t a c h m e n t m a t t e r ? i n f a n tb e h a v i o r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2 0 0 3 ,2 6 ( 2 ) :l6 7 一l8 2 3 f r a l e y & s h a v e r a d u l t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 :t h eo r i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s , e m e r g i n g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 ,a n du n a n s w e r e dq u e s t i o n s , r e n e wo f g e n e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 2 0 0 0 ,4 :1 3 2 1 5 4 2 是叠蓠研究采用较多斡分类方法,虽然也有学者研究箕他的类型,僮并没有被广泛运用。例如, f l o r s h e i m 在1 9 9 4 年将成人依恋类型划分为十类:安全型、专注型、冷漠型、害怕回避型、强追 性自我依赖类型、强迫性关怀寻求塑、生气选避型、强迫性人格和缺菱入际敏感性的类型。 依恋研究者一开始的十几年孛一壹将她们豹注意力集中在不同个体魄依恋差异上蘧,霹不同 依恋类型在情绪情感、人格和行为上的不同表现。而从1 9 9 8 年开始,f r a l e y 和b r e n o a n 等人开始 采魇维度来磅究成人依恋,缱翻和s h a v e r 编制鼢e c r 量表黧第一个采用维发进行计分的鳖袁, 而他们进行的其他研究也表明以连续的维度方式来研究依恋要优于分类的类型方式。依恋的其他 研究者通过对a a i 和陌生人情境中获得的依恋模式进行因素分析,也得到了与回避和焦虑楣类似 的硒个维度,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成人依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依恋。 b o w l b y 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几童照看者在孩童时期发展起来的安全型依恋影响他们的心理 适应和应对闷题蠹孽方式,两不安全蔹恋与无效豹应对方式有关。根据依恋理论,l 童与照看着之 间发展起来的安全依恋是应对资源的重要来源。若婴儿与儿童照看者对他们的哭声相当敏感并且 裁麸谴 】那里得到安慰的话,饱们就可能发展一种通过童接联系( 翻翅,“如果我向母亲请求帮魏, 母亲会帮我”;“如果我让爸爸知道我很害怕,他就会来安慰我使我感觉好一点j l ) 来满足需要的 麓力感。这些试图通过巍接联系来修正照看者行为的成功体验,尤其是那些满足安全感需要和得 到安慰的企图,导致婴儿形成爨己能够指导有效的目标一导向行为,他人是敏感和关心自己的以 及自己在关系中是灵活的并且能够影响关系的信念。若娶儿在依恋关系中经常达不到自己所期望 豹结果,刚婴儿稷可戆恕叁己看作是无麓豹,熟人是不可信豹以及魏照看者形成的关系是无益麓。 因此,照看者对婴儿目标一导向社会行为的适盥形成了成人社交能力感的基础。 安全依恋除了能够满足娶歹毛的情感需要井,它还给婴歹l 提供7 一种安全感。当娶歹k 感銎l 忧虑 的时候,他们就会从照看者那里得到安慰,更重要的是,他们熊够在照看者不在身边而面临新琢 境中的困境时自a 相处解决闯题的方法。m i k u l n c e r 和f l o r i a n ( 1 9 9 8 ) 2 认为,安全的成人依恋作 为一种内部资源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生活灾难,霹不安全依恋则是降低个体应付能力的蔻险 因素,他们在对依恋研究和应对的认知评价成分的文献综述中总结道,安全依恋的个体倾向干通 过承认垅瘩的存在,自囱表达情感麸及积极地鳃决阀题来痤对健弼生活中麓忧虑;稳反,依恋焦 虑个体倾向于通过夸大忧虑存在的威胁以及忧虑的不可控性,以非常强烈的情感反应应对忧虑, 类儆遗,依恋回避个体通过保护自己免受他入的拒绝,抑制情感的表达以及否认消极情感来应对 忧虑。因此,依恋焦虑或依恋回避个体采取无效的应对策略,雨这些策略的使用又反过来增加了 他们的忧虑。 上个世纪粥年代以来,嚣方成人依恋硬究主要集中在不嗣成人依恋类型在认知、馕感秘行 为方面的具体表现,取得丰富的成果。未来西方成人依恋的研究方向将会是对成人依恋行为系统 激活过程戆深入研究。残入依恋研究程瀑乡 膏裙当丰富的磺究成果,蔼在我黧这个领域豹磷究才 m d f e nw e i ,p p a u lh e p p e r p e r c e i v e dc o p i n ga sam e d i a t o rb e t w e e na t t a c h m e n t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d i s t r e s s :a s t r u c t u r a le q u a t i o nm o d e l i n ga p p r o a c h j o u r n a lo f c o u n s e l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 , 2 0 0 3 a 3 8 - 4 4 7 2m i k u l i n c e r m & f l o r i a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s t y l e sa n de m o t i o n a lc o g n i t i v er e a c t i o n st os t r e s s l i i i e v e n t s , a t t a c h m e n tt h e o r ya n ( 1d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 1 4 3 - 1 6 5 ) n e wy o r k :g u i l f o r dp r e s s 3 剐刚起步,主要是对陵舞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弓l 入性和验证性的研究。 1 。2 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1 2 1 社会支持的概念 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 社会行为1 。是指来自社会各方瑟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工会等组织或个人给予个 体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社会支持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能在菜种程度上调节 个体因认知失调或行为失范所带来的各种负性情绪体验,使个体的情绪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最后 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换言之,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帮社会支持的多少可以预 测个体身心健康的结果。由于社会支持的这种功能,社会支持因而被国外众多的用对研究者经验 性的纳入其藏对的研究巾,认荛襁会支持是必然鳇应对的因素。 社会支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定影响,在宏观水平上,比如心脏病、癌症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在微观农平上,如免疫系统的反应水平、斑胆固酵水平等都与社会支持裔最著相关关系。安杰骺 认为: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粱缺乏社会支持与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度可以达到4 3 3 , 为蜚通人群危险度的鹾倍。不仅如此,王耘铸还发现,社会支持与母亲抚养有困难有显著负相关, 较瀚的社会支持有助予减轻母亲的抚养困难。 1 2 。2 社会支持分类 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2 :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赢接 援助和社会隧络。二建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髂支持,主要雹括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 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然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 却攥绝别人的帮助。然褥,人与人之闻的支持是裰互的,支持别入的同时,也力别入给自己提供 帮助大下了基础。 客观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资上的誊接援助和社会网络、翟体关系的存在秘参 与。或者是指稳定的关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 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人们 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孝士会机构的汇总”。主观体验到的支持指的是 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熏、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荚。 对这两类支持瓣重要性,不露的学者有不阋的看法,许多俸者强谖社会支持的效果翱被感翔鬟支 持的程度相致3 ;多数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照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悬客 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剿的现实却是心理豹现实,恧最是心理现实作为实际的( 中分) 变量影响 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0 ,6 2 迸承源,社会支持对身心键壤的影嚷,中闵心理卫燮杂志,1 9 8 7 ,4 3 p h i l l i pl 。r i c e 箸,石椿,吉晦娜等译,压力与健康,靶窳轻工业出版社,2 0 0 0 年 4 着人的行为和发展”。 1 2 3 社会支持的作用模型 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铜有两种模型:主效果模型和缓冲器模型。主效栗模型认为,社会支持 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无论个体目前的社会支持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必然导致健康状况的 提高。这一论点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沃尔特将个体目前的婚姻状况 律失事会支持的指标,发现良好豹婚姻状态与身心毽壤有臻显豹正栩关。这些结果都支持了主效 果模型。 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认隽,社会支持仪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稳瘫发生联系,它缓冲篷力事 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 内部认知系统发挥作用的。科恩认为,社会支持可能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 节上发挥作用。首先,宅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闻环节,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 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感知到的自我应付能力,减少对压力事件严 垂性的评价。其次,享会支持麓够在压力魄主观体验与疾病之阅起劐缓冲传雳。享圭会支持爵绫提 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降低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压力体验的不良影响。缓冲器模型得到了许多 研究结柒的支持5 。 1 2 。4 ,社会支持影响因素 丁锦红等酶研究表明2 ,社会支持与久际关系之闻存在显著攘关关系,充分的社会支持通过孛 介变量( 降低个体焦虑水平) 维护个体身心健康。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促进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社 会支持资源荠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的客观部分不能或难子改变,而主观部分和利用度是可改交的 成分。 1 、控制点对社会支持的影响 “控铡点”这个概念寒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它是指可以鼹来勰释隽钟么有些入会积极主动 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另外些人则表现出消极态度的一种内心状态。倾向内在控制的人认为事情的 结果与鑫己讨出的努力福关的,丽额内外在控涮静入剃认荛绦蜀不是由个人所控裁的。心壤控制 感会影响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去寻求、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阍时,对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建立也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入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 过程,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必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对社会活动的投入更多、更 努力、更有灵活性和主见的内在控制感强的人所获得的实际社会支持、心理上的社会支持感知和 对支持的剩用度都嚷显离子终恣控制感强的入。 2 、性别对社会支持的影响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19 9 4 ,2 2 丁镳红、王净,在校丈学生经会支持炊嚣研究,蓄都戆藏大学学摄( 社会辩学鹱) 2 0 0 0 ,l 5 研究结果发现,男生、女生多获得客观支持差不多,但主观感受及对这些支持的利用度不 同;女生较易感受到社会支持,更愿意利用社会支持的帮助1 。研究表明大学女生更易受到关注, 更易感受到外界支持力量的存在,而且女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2 。因为女生在社会交往 中比男生更愿意与成年人在一起,竞争促动下的成就动机比男孩弱,倾向于依从成人的要求和指 示等等。另外,传统社会观念中的男、女角色期望也不同,人们总是期望男性更加自立,而对女 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也较大一些。因而社会支持的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性别间的社会心 理差异有关。 3 、人格因素对社会支持的影响 人格因素影响社会支持的感知。影响社会支持感的人格因素,除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反应风格 外,更重要的是个体的社会认知变量。工作模式是目前社会认知较受重视的一个概念。工作模式 引导人们对于人际交往的感知、期望与互动,它是人们观察他人情感与行为的透镜,这种透镜的 特性决定了人们注意的焦点与对信息的选择。 研究表明3 ,具有较高社会支持感的人的工作模式是:积极地估计别人的人际关系特性、社会 应对能力与身心状况,认为自己是个具有独特价值,值得关注的个体,相信自己有较高的人际交 往能力。而低社会支持感的个体的工作模式恰恰相反,他们对他人的评估更消极,远离事实;而 对于他们自己,则有人际无能、焦虑及社会拒斥感。工作模式很可能是早年亲子互动的结果,它 的形成受到父母对儿童的看法及行为的影响,这种工作模式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体人格结构中的 一个部分,影响今后对人际关系的感知。已有研究表明,人格因素影响对社会支持的感知:人格 因素影响社会支持交换感。 某些人格变量可能既导致了个体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也导致了其良好的身心状态。研究表 明,低的神经质分数,较强的自信心及良好的应对技巧,很可能是同时导致高的社会支持和良好 的身心状态的人格因素。例如,一个既有良好应对技巧的人既可能很好地应对人际关系,吸引较 高的社会支持,也可能有效地应对不良情绪状态及疾病的侵袭,保持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与良 好的人际关系往往同时出现在有能力的人身上”。宋尚桂对于低收入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研 究表明4 ,性格内向、情绪压抑低沉、自卑等人格因素都有可能降低低收入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观 感受。 影响社会支持感的人格因素,除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反应风格外,还包括个体的社会认知变量。 除心理控制源、性别、人格等因素影响到个人的社会支持感知及利用外,文化背景也可能是影响 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关于此问题还需做进一步细致的探讨。 。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 2 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i 3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1 9 9 4 ,2 4 宋尚桂,低收入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研究,v e i t l t i 床心理学杂志,2 0 0 2 3 6 1 。3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1 3 。1 应对的内涵 应对( c o p i n g ) ,擐的是个体在应激事件戏应激环境中,为了解因应激事件或威激环境两带 来的行为问题或为了平衡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而带来的情绪问题,而采取的种种对付办法和策略 翁活动。国内耱有关应对熬众多研究都已表明:应对是影薅身体康复帮协调应激戳及痤激闻关系 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在应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今较为流行的应对理论苜推拉 _ 扎鲁斯等人的应对理论。对于庞对这一概念,拉芤鲁斯和福克曼将其定义为“当一个人判断与环 境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为自己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他为处理( 减低、最小化或 忍耐) 这种交互作用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1 应对是随情景变化的过程,但有磷究证明应对方式在一段时闯期各种压力情景下具有持续性 和稳定性2 。因此,个体的应对方式怒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景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学家普 遍认为,应对是分子应激源与入豹身心健康之闻的中奔杌铡,当采取良葑酶应对方式对,有利予 心理健康的维护;反之,则有损于心理健康。 1 3 2 应对方式分类 社会经济的快度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心理学家认为, 为了减轻精神压力对入豹损伤,每个人往往会有意或肴无意的采取一些心理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有不同的分类和纬度,拉扎鲁斯将其分为问题指向应对( p r o b l e m - - f o c u s e dc o p i n g ) 和情绪指向应对( e m o t i o n - f o c u s e dc o p i n g ) 。前者是指改变引起压力的问题应对,后者指降低或管 理情绪反应的应对。尽管大多数压力源都会诱发出两类应对,但阀题指向应对在人l f 】感到可控制 时占优势。 威廉等人研究应对的结果提示,不同类型的应对行失霹以反映入的心理发震盛熟麓程度3 。研 究结果还发现,个体应对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种以上,有些人甚至在同一种应激事件上使用多 种多样的应对方式。僮每个人的应对行为类型仍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构成了六种应 对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肖计划综合了威廉的溉点,按成熟程度把应对方式分为三努: 1 ) 成熟型,包括解决问题、求助。这类人在面对墩激事件或环境时,常能采取“解决问题” 糯。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 嚣较少使用“退避”、“自责”期“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在生活中表现出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2 ) 不成熟登,包括邂避、蠢责、幻想,这类入在生活孛常以“退避”、描蠢责”翱“幻想”等 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这类积极的应对方式,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性 1 p h i l l i pl r i c e 著,石林,古丽娜等译,腿力与健康,北京轻正业出版社,2 0 0 0 年 2 史小力,魏汲添,“学望受挫大学生,& 瑾健康炊琵”,孛国学校灌生,2 0 0 4 年4 露繁2 5 卷,第2 麓 3 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 9 9 6 4 4 汪向东、正希林、马弘主编:中国卫生评定艟表手册( 增订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 9 9 9 年 7 的人榜特点,萁情绪纛行麓均缺乏稳定缝。 3 ) 合理化,混合型。“合理化”应对因子既与“解决闻题”、“求助”等成熟应对因子望正相荚, 也与4 退避”、“幻想”等不成熟应对爨子呈正楣关,反映国这类人的赢对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 应对方式于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 还有应对者按照结果将藏对方式分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麂对方式,奉研究鞠采煳这种 分类方武。国内姜乾金子1 9 9 3 年归纳港较积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舞牮、幽默等。也有 人指出升华、模仿、补偿、折衷、合理化、幽默等可以称为建设性应付方式。建设性应对方式具 有虢下特点:直接面对阂题,与实际会拍。建设性应对方式鹭在努力解决问题,对闻题存在及解 决方法作真实的估计。学会控制潜在威胁对个体情感、行为以及身体的危害。 1 3 3 应对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l 。人格特征 。 入格具有动力致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人格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人格是与 人豹情绪、行为联系最为紧密豹内在心理特质,是导致不嗣的人在糨同的应激情景中采照不同的 应对方式的决定因素。有研究发现:a 型行为者应对能力较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