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i 摘要 本文研究了宽恕心理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客观反映了目前小学教师的宽恕 水平状况和特点,分析了可能对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性别、年 龄、学历、婚否及工资高低等;本文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和幸 福感之间的关系,宽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有预测作用并相互影响。 本研究的被试为大连市知远小学、马栏小学、红叶小学和锦华小学四所学校 的 136 名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 34.54,大学本科学历的被试为 92 人,占 67.6%, 已婚 96 人,占 70.6%。采用了宽恕量表人际侵犯动机量表(trim)、幸福感 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owb),进行了问卷调 查和个别访谈,分析探讨了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宽恕与 幸福感的关系。本文运用的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数据的录用采用 excel,处理采用 spss17.0。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1)目前多数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较低,但仍然有一部分小学教师已经有较高 的宽恕水平。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受到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影响显著,而这 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女性比男性较容易 宽恕,30-40 岁年龄段的被试比低年龄的被试组宽恕水平较高,已婚组比未婚组的 宽恕水平较高。 (2)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与幸福感总体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高宽恕的小 学教师幸福感水平也较高,低宽恕的小学教师其幸福感水平也低。 (3)宽恕水平与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总体情 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即愉快的心境、对情感行为的良好控 制、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都对宽恕产生正面的影响。 (4)决定宽恕水平的报复动机和回避动机与幸福感和幸福指数显著负相关。即 报复和回避动机会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宽恕 幸福感 相关 小学教师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ii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bout forgivenes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orgiven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136 teachers who come from 4 primary schools in dalian had taken party in this survey. with the statistic result of the 3 scales- trim12, gwb and iowb,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follows: (1) currently the forgiveness of mos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s at low level. and forgiveness is influenced by gender and age and marriage status. (2) forgivenes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3) forgivenes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ssociated with factors of well-being such as happiness positive emo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etc. (4) revenge and avoidance is negative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key words: forgivenes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orrelati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iii 引言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斯蒙德图图曾经说过:“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宽 恕的结果,或许当时没有回报,但是它在人们心灵中激起的巨大反响必将照亮漫 漫未来。”我们的世界并不完美: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种族仇杀,人与人之间 的冷漠.这些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不容质疑,那就是 如果每一个人都少一些的仇恨之心,多一些宽恕之德,我们的世界亦会少一些冲 突与战火,多一些和谐与和平。宽恕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有着重 要的影响,甚至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1)研究现状 国外心理学界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对宽恕的研究开始系统化,取得了较为丰 富的研究成果。而国内对宽恕的科学研究才刚刚起步,现有的研究多停留在介绍 西方研究成果的水平上,缺乏对我国国民宽恕特点的实证研究。后学在中文心理 学期刊中搜索到的关于宽恕的学术文章仅 22 篇,仅有 7 篇关于宽恕的实证研究。 而关于宽恕与幸福感相关的专题研究在国内几乎处于空白。 (2)研究意义 宽恕这一课题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潜力已经在国际上引起越来越多的重 视。但国内对宽恕的科学研究才刚刚起步,缺乏对我国国民宽恕特点的实证研究。 因此,有必要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多开展宽恕的实证研究。 在国内对宽恕进行的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多以大学生和青少年为研究对 象,而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很少。本研究以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 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客观反映了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与现状,并且科学证实 了宽恕与幸福感正相关。小学教师作为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的团体,承载着启蒙 后代的重要任务,无形中具有影响未来的力量。本文研究反映小学教师的宽恕水 平及幸福感,对提高教师素质提供一个新的参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成年 人的宽恕特点。 在国外宽恕与幸福感的研究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宽恕和幸福感作为积极心 理学的一部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国内宽恕与幸福感相关的专题研究 几乎处于空白。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实证显示宽恕水平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这 一结论为通过宽恕干预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提供依据,对于咨询和临床实践具有现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iv 实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尝试进行宽恕干预从而提高宽恕水平的办法 促进幸福感,也可以提升幸福感的某些方面来提高宽恕水平。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 第 1 章 文献综述 1.1 宽恕 1.1.1 宽恕概念的溯源与界定 宽恕(forgiveness)长期以来是东西方哲学和神学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在 我国宽恕是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作为我国传统文 化之核心的儒家思想,亦可概括为“忠恕之道”。论语以仁记载,孔子曾 说:“吾道一以贯之”。他的弟子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孔 子看来,恕是推己及人,把他人与自己看成是同等的、平等的,把他人当作和自 己一样对待,是自我与他人间的一种善意的共存意识 1。在圣经旧约的诗篇130篇 中写到“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 人敬畏你。” 2其中“赦免”的英文原文是forgiveness即宽恕。圣经旧约中 的宽恕多指神的宽恕,指上帝对罪人的罪恶的监视、保密、净化或消除。在圣经 新约中宽恕的例子有很多,耶稣亲自教导其门徒的主祷文中说“(上帝)免我们 的债, 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 3可见在圣经新约中宽恕不仅指上帝对人类的赦免, 也是上帝希望人类所拥有的美德。一方面当人们做到了宽恕别人的时候,他才更 有理由祈求公义的上帝宽恕他自己;另一方面因为上帝对人类的爱是无条件的, 因此人也应该效法他们所信仰的上帝去爱和宽恕他人。在希腊文圣经中,宽恕的 词汇有apbiemi、apoluo、cbarizomai和agape,意为上帝消除、放弃、赦免对罪 人的惩罚,同时让罪人恢复同自己的和谐关系及满足自己对其他罪人的无条件的 爱 4。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心理学界开始对宽恕有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不同的心 理学家对宽恕的界定不尽相同。 pargamen 5认为宽恕通常发生在个体受到他人的伤 害或自己伤害了他人这两种情况中,他将宽恕定义为为了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而 刻意放弃不愉快感觉的过程。north 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 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冒犯者的过程。enright 及其同事 6认为宽 恕除了关注受害者对待侵犯者的态度及情绪的变化之外,应包含受害者对侵犯者 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方面,他们扩展了 north 的定义,认为宽恕是受害者 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其对侵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 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心理学在界定“宽恕是什么”的同时,还指出了“宽恕不是什么”,避免了 世俗观念中对宽恕的混淆。宽恕不是不咎罪过;不是法律上的仁慈和宽大;宽恕不 等于和解;宽恕不是让愤怒的情感随时间流逝而消退的消极行为。 7 目前心理学对宽恕的研究一般来说包括三个层面:人际间宽恕(宽恕他人)、 自我宽恕与寻求宽恕。 enright 和他的同事将自我宽恕定义为人们认识到自己做了 错事仍愿意放弃自我怨恨的过程 8。寻求宽恕指侵犯者在伤害他人后,主动承担道 德责任并尽力寻求受害者宽容饶恕自己的心理过程。人际间宽恕涉及到两个人, 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伤害,宽恕是使受 害者从愤怒、 憎恨、 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 9。 而在研究人际间宽恕的心理学文献中,一般将人际间宽恕简称为宽恕。 1.1.2 宽恕的过程 宽恕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10。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心 理学家提出了宽恕的过程模型。比如 donnelly 提出在宽恕中经历的以下步骤:决 定宽恕、意识到真实的宽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做出宽恕并己注意到不宽恕的 后果 11。pettitt 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模型,包括愿意对冒犯者采取宽恕、接受把这 种新的态度当作是对他人的一个美好给予、接受冒犯者、解除对冒犯者的高期待 以及重建爱心 12。mccollough 和 worthington 归纳了在大多数宽恕过程模型中, 普遍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认识冒犯行为;决定选择宽恕而不是其他反应;以及在与 宽恕有关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具体操作 13。 我国学者岑国祯 14通过概括九十年代初的有关研究,指出宽恕的过程大体有 四个阶段。一是体验受伤害阶段。二是认知阶段。三是尝试宽恕阶段。四是产生 宽恕的阶段。有的人可能不经历某个过程或环节,有的人可能迅速地度过某些阶 段及环节,有的人可能长期停留在某过程或环节上。而大部分心理学家都同意体 验愤怒和承认伤害是宽恕过程的关键成分,并且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1.1.3 宽恕类型 trainer 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宽恕:角色期待宽恕(roleexpected forgiveness)、利己的宽恕(expedient forgiveness)和内部的宽恕(intrinsic forgiveness)。角色期待宽恕表面上有宽恕的行为表现,但受害者并没有真正宽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3 恕冒犯者,仍旧感到恐惧、焦虑,并心怀对冒犯者的憎恨。利己的宽恕也有明显 的宽恕行为表现,但这种行为伴有敌意,宽恕被作为体现受害者道德优越感的手 段,所谓的宽恕是为了展示自己宽宏大量。内部的宽恕是一种真正的宽恕,受害 者将对冒犯者的憎恨变为对其的仁慈和爱心, 这种宽恕是主动的和发自内心的。 15 表 1 enright 16道德公正发展阶段与对应的宽恕类型 道德与公正 宽恕 阶段 1 惩罚和服从阶段。 我相信公正 取决于某个能够采取惩罚措 施的的权威。 报复性宽恕。我只对那些我能惩罚 他们的冒犯者进行宽恕。 阶段 2 相对公正阶段。 我有一种决定 公正的互惠感.如果你帮助了 我,我就必须帮助你。 赔偿或补偿性宽恕。如果我能找回 曾经失去的东西,我才能宽恕。或 如果我因为不能宽恕而感到内疚, 那我就宽恕以消除内疚。 阶段 3 好孩子公正。 我认为团体一致 可以决定什么是对错。 我支持 其他人,别人就会喜欢我。 期待性宽恕.如果他人希望我宽恕, 那我就宽恕。当他人施加压力时, 宽恕起来会更容易些. 阶段 4 规则和秩序阶段。 社会 (团体) 规则是公正的标准.我支持规 则为的是有一个的团体。 规则期待性宽恕.当我的信仰要我 宽恕时,我就宽恕。 阶段 5 社会契约阶段。 我仍然对维持 社会结构的东西感兴趣, 但我 也认识到不公正规则的存在。 社会和谐性宽恕。如果能使社会保 持和谐及良好关系,那我就宽恕.宽 恕能减少社会冲突。 阶段 6 我的公正感是基于维持个体 的权利。当处于矛盾状态时, 良心而不是规则决定我应该 接受什么。 爱的宽恕。宽恕能带来爱,我愿善 待每一个人,任何伤害都无法改变 爱。这种关系能促进和解,杜绝复 仇。宽恕不依赖于社会规则。宽恕 者不通过宽恕控制冒犯者,也让自 己得到解放。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4 enright对宽恕的分类是在kohlberg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起先将宽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六阶段”。 17具体如前页表 1 所示。儿童大都处 在第二阶段即赔偿补偿性宽恕,大部分青少年会在约十二三岁时进入第三阶段即 期待性宽恕,成人初期则处在第四阶段规则期待性宽恕,少数成人能达到第六阶段 即爱的宽恕阶段。后来 enright 等整合了以往的研究,把宽恕“六阶段”的提法 转换成宽恕的“三大风格”。风格一为报复的宽恕:即在身体和心理上进行了报 复或者得到了补偿才可能宽恕。言语、肢体语言等外部表现显示出宽恕,内心可 能仍然存在敌意,并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风格二为表面的宽恕:由社会群体 施加压力使个体宽恕,个体表面上宽恕了,但能意识到内心仍有挫败感,压抑自 己。风格三为内心的宽恕:宽恕因内心的从善原则和爱而无条件存在。个体主动 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想法,根据自己和别人的观点重新解释冒犯事件。内心的宽 恕主要是一种内心的从善原则,它促使内心放松,有可能达到和解。 18 在 enright 的分类中最高水平的宽恕即“内心的宽恕”,与 trainer 分类中 的“内部宽恕”颇为类似。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真正的宽恕是“无条件”的,是 由爱心引发而产生的。然而在最高水平的成熟的宽恕中,无条件的爱是否能够逐 步完全替代消极体验呢?gartner 19认为即便是成熟的宽恕也“同时包含了对自我 和他人好的和坏的体验两个方面”,即成熟的宽恕是基于对积极和消极心理的有 效驾驭的结果。 1.1.4 影响宽恕的因素 已有的研究对宽恕的影响因素做过比较深入的探讨。 enright 和他的同事们提 出了 6 个决定受害者对冒犯者做出宽恕的影响变量,包括:个体的社会认知发展阶 段、文化情境、环境强化、哲学或宗教信仰、时间间隔以及事件的严重程度。有 学者认为影响人际宽恕的重要变量主要包括:属于认知和情绪过程的因素,属于人 际关系质量方面的因素,属于情境方面的因素 20。以下将影响宽恕的因素从受害 者、冒犯者以及冒犯事件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冒犯事件 冒犯事件是导致受害者受到伤害的直接外因,冒犯后果的严重程度对宽恕产 生直接影响。若冒犯事件给个体带来的身心创伤或损失越严重,宽恕越难以实现。 若冒犯事件没有给个体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不严重,那么受害者做出宽恕选择就相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5 对容易。另外 zechmeister 的研究表明,冒犯事件对受害者的影响不只限于事件 发生的时点。受害者倾向于把冒犯事件视为开放的持续事件。但冒犯者通常倾向 于认为冒犯是已经结束的不带消极后果的独立事件 27。 (二)冒犯者 我国学者傅宏认为在所有可以影响被冒犯者做出宽恕选择的因素中,道歉及 悔过是唯一一个可以由冒犯者一方在冒犯事件发生之后自主进行控制的因素。 risen 和 gilovich 28的研究表明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道歉是否真诚有着不同的 分辨能力。冒犯者自发的,真诚的道歉相对最容易获得受冒犯者和旁观者的接受。 另外,人们会倾向于宽恕那些与自己比较亲密、关系投入较多以及相互比较满意 的人。在国内一项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宽恕调查中,“首先应该得到宽恕的”依次 是:父母,好朋友,陌生人,其他(如自己的男女朋友),除父母以外的家人, 一般朋友,老师 29。 (三)受侵犯者 受侵犯者是宽恕的主体。受害者自身的许多因素与宽恕相关。本文从人格、 移情、沉思、责任归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因素进行探讨。 (1)人格因素 在人格因素对宽恕的影响的研究中, 大多是检验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 (big five inventory,bfi)的各维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宽恕与人格因素的宜人性、 神经质性、外倾性和开放性等的关系。 24此外由于宽恕有着很深的宗教渊源,部 分心理学者也对人格因素中的宗教性和精神性加以研究。 宜人性(agreeableness)是一种人格维度,包括利他、移情、关心和慷慨等特 质。 mccullough 等的研究 25也发现大五模型中的宜人性能直接影响宽恕中的报复、 回避和仁慈动机。神经质(neuroticism)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 冲动和脆弱等特质。brown 32与 berry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宽恕倾向与神经 质呈显著负相关。对于大五人格中的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 (extraversion)和开放性(openness)对宽恕的影响,在心理学界结论尚未统 一。berry 27等的研究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人格因素中的外倾性、开放性和尽责性 无显著相关。而 walker 和 gorsuch 28通过研究发现,外倾性中的友谊感和自信因 素,开放性中的想象和智慧因素,尽责性中的责任心因素与人际间的宽恕和自我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6 宽恕都相关。智力得分高的个体会更好的解决需要自我宽恕的事端,过于丰富的 想象力会对人际间宽恕起负面作用。 宗教性和精神性是大五人格因素以外的对宽恕倾向产生影响的人格因素。 lisa 和 regina 等证明强烈的宗教信仰会促使个体宽恕他人和接受上帝的宽恕, 但 不会促进自我宽恕 29。mccullough 和 worthington30指出:的确有证据表明宗教 性与宽恕正相关,但很少有研究涉及到宗教性和精神性是否与真实生活中宽恕某 个犯错者的某一侵犯行为相联系。因此他们推测,在真实生活中有可能宗教性和 精神性高的人并不比宗教性和精神性低的人更容易宽恕,而是他们相信或期望自 己更容易宽恕,也更倾向于高度评价宽恕。这一猜测也同样缺少实证支持,尚有 待检验。宗教性和精神性与宽恕的联系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2)移情(empathy) 移情(empathy)最初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所用到的一个术语。此后的学者 认为其涵义与同情、同理性、感情移入和情感共鸣等相似。最近国内也有一些研 究将 empathy 一词译成“共情”。移情可以被简单的定义为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同 感性体验。mccullough 等 31的研究结果显示宽恕程度与移情程度存在正相关。 worthington 认为移情是宽恕他人的必要环节之一。 我国有研究指出冒犯者的道歉 对宽恕的影响作用几乎完全受移情调节,当冒犯者道歉时,含蓄地表达了一定程 度的易犯错误性和脆弱性,这可能导致受害者移情,进而宽恕冒犯者 32。 (3)消极沉思 (rumination) 社会和临床心理学家通常认为消极沉思是指一个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对一些悲 痛的情境的回忆以及关注或猜测这些情景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 33。国内也有 文献将 rumination 译为“反复沉思”或“沉思”。louise 34等指出消极沉思是无 意识地、周期性发生的认知过程,消极沉思的个体会反复地思考和再现伤害情境 和曾遭受过的不公正待遇,这会使他们感到更为抑郁、愤怒,变得更具攻击性。 国内一项对大学生的报复心理研究表明宽恕行为和沉思程度显著负相关 35。目前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一致表明保持愤怒记忆和陷入对冒犯事件的反复沉思是个体 选择宽恕的巨大阻碍。 (4)责任归因 责任归因指被冒犯者对冒犯事件产生原因的解释。责任归因既可以直接影响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7 宽恕也可以经由情境性移情和负面情绪反应而间接影响宽恕 36。责任归因中可以 影响宽恕的变量有责任心和责备的程度、 意图性以及严重性等。 boone 和 sulsky 37 证明了在爱情关系中意图性能对宽恕影响很大。bradfield 和 aquino 的研究表明 宽恕的意愿与责任心和责备程度呈负相关 38。mccullough 等的研究发现责任归因 与克制呈负相关,且影响倾向性宽恕 39。 (5)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出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 做出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pargamenthe 和rye 认为当个体受到某种伤害时, 自身具有的应对方式要求他们重新审视其信念和价值观 40。如果个体认为宽恕有 助于释放愤怒等负性情感,就会努力改变对态度,进而宽恕冒犯者。如果个体认 为宽恕别人会使自己失去更多,则难以宽恕冒犯者。 41 (6)人口学变量 有研究表明移情与宽恕的关系受性别的影响。女性具有更高的移情水平,同 时移情与宽恕之间的相关性比男性显著,但在移情对宽恕的促进作用方面,男性 却优于女性 42。另有众多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攻击性高于 女性 43。但在我国也有实证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宽恕倾向、宽恕态度、对侵犯 的沉思程度这些变量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44。性别究竟是否对宽恕产生影 响?应该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 年龄是影响宽恕的因素之一。enright 等人发现宽恕与道德心理相对应随着 年龄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另有研究发现年龄与对他人的宽恕存在正相关,随着人 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宽恕与寻求宽恕的倾向逐渐发展成熟,个体会表现 出更高程度的宽恕。而且对于中年及老年人而言,对他人的宽恕所获得的心理健 康收益远比年轻人多。 45 个人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的宽恕的产生,已有研究发现东西方文化对宽恕 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46。自我宽恕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被认为是必要的,基督教 文明常常强调“爱人如己”,而在东方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自我宽恕是不被鼓励的。 在西方文化中宽恕与和解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两个人可以在内心中彼此宽恕而不 一定要继续交往。而在东方宽恕与和解常常被混淆,认为宽恕就应该和好如初。 1.1.5 宽恕的研究方法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8 宽恕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问卷法、试验法和叙事法。 叙事法是让被试叙述某些与侵犯有关的事件,要求被试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 有意义的方面在故事中详细描述出来,然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实验法主要包括认知函数的研究和宽恕干预的研究。 宽恕的认知函数研究是探 索人们在做出宽恕判断时是怎样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宽恕干预的 研究主要考察宽恕干预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宽恕干预后比较干预组和控 制组在健康方面的差异。 问卷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测量宽恕的问题。 目前宽恕研究中使用较多的问卷有两 类。 一类是测量宽恕倾向, 代表性的量表为宽恕意愿量表 (willingness to forgive scale)。另一类是针对某次真实的具体事件测量实际上的宽恕水平。代表性的问 卷有人际侵犯动机量表(t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inventory,trim-12)和enright宽恕问卷(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本文选用的宽恕问卷是人际侵犯动机量表(trim-12)。mccullough等 47提出, 人际侵犯主要引发两种动机成分: (1)由于受到伤害而引发回避接触的动机; (2) 由于义愤而引发希望伤害或报复对方的动机。这两个成分共同构成宽恕的核心。 因此mccullough等筛选了其它宽恕量表的报复和回避因子的题项,组成测量宽恕 的简明量表trim-12。该量表由于简明有效而获得广泛应用。在我国陈祉妍等对 wade宽恕量表(wfs)和trim-12进行了试用与修订,结果表明“与wfs相比,其简 表trim-12的中文版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而trim-12得分又与wfs得分相关高达 -0.84,显示两者总分计分方向相反,但内涵几乎没有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完全 可以用简便的trim-12替代wfs来测量宽恕。” 1.2 幸福感 古今中外幸福一直是人类所关心的问题,我国儒家思想的幸福观主张“以德 为福论”,认为有道德才是幸福,强调理性对幸福的作用;道家主张“天福观”, 即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在古希腊,约二千四百多年前著名思想家伯拉图就曾经 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计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幸福 729 倍。可见人们对 幸福的追寻和探索由来已久。 心理学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到1969 年时仅有20 多 篇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崛起,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9 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 年间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千篇。 48 1.2.1 幸福感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一词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 心理学家对其从不同角度加以界定。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主体根据自定的 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ryan和deci 49 认为幸福感包含二个维度,即认 知维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维度。认知维度通常以生活满意度为指标;积极情感 和消极情感通常以快乐感为指标。 心理学界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主观性,是从个体自身的角 度来关注幸福问题,不管他人如何评价,只要个体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就有高的 主观幸福感;二是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涉及的不仅是一时的心情与感受,而是 长期的幸福感情况;三是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的评价,是对生活 的总体满意感和享乐感。 50 1.2.2 幸福感研究的相关理论 早期的幸福感理论重点关注外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如事件、情境和人口 统计变量等。研究的深入发现外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个人的认知 等内部因素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理论有社会期望值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适应和应对理论,以及遗传、特质及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等。 遗传、特质及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气质和人格与主观幸福感有很 强的相关性。基因影响人的行为,使个体的某类独特行为反应相对更容易发生, 从而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进一步影响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会对情 绪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被情境削弱或强化。diener等人提出三个主观幸福 感交互作用模型:加法模型显示主观幸福感的变异来源于人格和情境二者交互作 用的变异;交互作用动力模型表明人格和情境是两个既独立又依赖有着双向因果 联系的变量,对幸福感产生影响;第三个交互作用模型认为人格影响情境从而增 加或减少主观幸福感。 51 1.2.3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diener认为人口统计变量如性别、收入、智力水平等能解释幸福感20%左右的 变化,外部环境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15%,并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与内部 因素做了区分。影响幸福感的外在因素有:健康状况、经济因素、生活事件、婚姻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0 质量、社会支持和文化差异。内在因素有:人格特质、智慧水平和认知模式。近 来的研究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 一领域。 52 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 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 整体条件的影响 53。cui和vaillant54发表了一项长达3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 负性生活事件对成年人晚期的精神健康有着肯定的不良影响。 影响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特质。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 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 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55。costa和mccrae56认为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外倾性 能提高幸福感水平;神经质则与消极情感相关,从而降低幸福感水平。人格可以预 测10年后的幸福感,这也证实了幸福感的相对稳定性。 总之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对幸福感发挥着影响。个体不是被动地体验事 件和环境,而是所有的生活事件都经过个体的主观认知过程的加工。 57 1.2.4 幸福感的测量 目前国内外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包括:经验样本法、生活事件记忆测量法、 朋友或配偶报告法、微笑率测量和生理反应测量等方法。在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 法中广为采用的是自陈量表法,它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对生 活事件变化的敏感性。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较常用的自陈量表有由 andrews 和 withey 编制的非言语性人脸量表, 由李靖和赵郁金修订的 campbell 幸福感指数量 表(iowb),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纽芬兰 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58由于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 campbell 幸福感指 数量表(iowb)在以往相关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因此本研究采用这两份量表对小 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 1.3 宽恕与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1.3.1 宽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mccullough 等人把宽恕研究的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从 1932 年到 1980 年,包括了一些涉及宽恕的理论文章和少量相关经验研究;第二个阶段是 从 1980 年到现在,这时开始出现了更多有关宽恕的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1 在宽恕研究的第一阶段中,宗教兴趣对于心理学对宽恕的研究有明显的影响。 一些牧师和对宗教有兴趣的心理学家开始尝试去通过运用宽恕来促进人们的心理 健康。如 angyal 认为经验上帝的宽恕是解除那些病理性罪恶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这种罪恶感恰恰是造成许多心理障碍的病理基础,心理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一 种氛围,让其有机会从他们道德或伦理的缺憾中体验上帝或他人的宽恕,从而也 宽恕他人。当时其他一些来自宗教界的学者也强调宽恕的这种作用。 59 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对宽恕的研究开始深入化和系统化。近期 随着宽恕的应用潜力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探索宽恕的影响因素和宽恕的相关研 究也增多。johan 等 60在荷兰的大学生中进行了三组实验,证明对公正的感知能促 进人们的宽恕倾向。研究人员让实验组的被试默想公正的概念并写下所想到,然 后回答宽恕问卷;或者在试验组被试所回答的宽恕问卷的背景上事先印上 justitia 的图像(justitia 是古罗马神话的公义女神,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公正象征),这 使得被试在回答宽恕问卷的时候,公正的象征始终出现在视野里。结果证明被灌 输了公正的联想的实验组的被试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宽恕倾向。eaton 等人认为自 恋与宽恕存在显著负相关, 即自恋水平高的个体在宽恕趋向上的得分越低 61。具 体而言,具有 a 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个体都易于被他人惹恼而产生愤怒, 易 于谴责他人, 出现愤世嫉俗的敌意。这些特征可能使他们在心里设置一定的评判 标准, 无论他人的行为是无意的还是无理的, 他们都会按照自己的标准看待这些 冒犯事件。exline 等的研究 62表明,针对某一侵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具备犯类 似错误的能力时,会更加宽恕,这种影响对男性尤为明显。研究证明了个人能力 独立于其他因素以外对宽恕产生影响。当人们认为自己也有能力犯类似的错误时, 会低估侵犯的严重度、会容易移情或认为自己与侵犯者类似,这三点作为介质对 宽恕产生促进作用。 1.3.2 宽恕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在上世纪 90 年代,enright 63等指出有证据显示宽恕与幸福感相关,宽恕可 以为人类提供力量,促使个体维持和提高幸福感。而那些报复欲强,宽恕水平低 的被试所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较低。 进入本世纪, 宽恕与幸福感的关系继续得到重视与研究。 krause 和 ellison 64 对美国老年人进行过一次寻求上帝的宽恕、施予宽恕和幸福感的关系的调查,结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2 果显示宽恕他人和得到上帝的宽恕都能促进幸福感。 johan 等人 65研究发现当受害者与侵犯者有密切的承担义务的关系时, 宽恕与 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会更加显著,还发现当心理紧张因素被控制后,宽恕对主观 幸福感的预测程度会减小。 而在我国,对宽恕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宽恕与幸福感的专题研究几乎处于 空白。 第 2 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分析目前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状况和特点,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是否存在性 别、年龄、学历、婚否及工资高低的差异;二是分析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和幸福感 之间的关系,宽恕水平对幸福感是否有预测作用?宽恕与幸福感是否相互影响? 2.2 研究假设 (1)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可能存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否及工资高低的差 异。 (2)小学教师的宽恕与幸福感总体水平之间呈正相关,高宽恕的被试幸福感 水平也较高,低宽恕的被试幸福感水平也低。 (3)小学教师宽恕水平中的报复和回避负性指标与幸福感呈负相关。 2.3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被试取自大连市知远小学、马栏小学、红叶小学和锦华小学四所 学校的老师, 共发放问卷 200 份, 剔除无效问卷 64 份, 最后获得的有效问卷为 136 份(有效回收率为 68%),平均年龄为 34.54,女性为 117,占 86%,大学本科学历 的被试为 92 人,占 67.6%,已婚 96 人,占 70.6%,工资在 2000 至 4000 元人民币 之间。 2.4 研究工具 (1)测量宽恕的简明量表:“人际侵犯动机量表”(tr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 scale-12-item form, 简称 trim-12)。 trim-12 是针对某次具体侵犯测量宽恕的代表性问卷, 由 mccullough 等制定,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3 在我国陈祉妍 66等进行了试用和修订。该量表包括报复和回避两个分量表。供 12 个条目, 其中 5 个报复分量表条目, 7 个回避分量表条目。 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7。 重测相关为 0.79 (p0.01),与 wade 宽恕量表得分相关为-0.84。问卷各题均为反 向题目,即问卷得分越高,则宽恕水平越低。修订后在全国范围内对 1015 名被试 进行测量,总分均值为 22.77。 (2)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简称 gwb) 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共 33 个题目。段建华 671996 年对该量表进 行修订,保留了 18 项题目,本研究采用了修订后的 gwb 对被试进行施测。其中包 含 6 个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该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 在 0.48 和 0.78 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 0.56 和 0.88 之间,内部一致性系 数男性为 0.91,女性为 0.95,平均得分男性为 75 分,女性为 71 分,得分越高主 观幸福感越强烈。 (3)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campbell,简称 iowb) 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 生活满意度量表。由李靖 68等对其进行修订。总分范围在 2.l(最不幸福)和 14.7(最幸福)之间。本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 0.849(p0.05)。总体情感指数与生 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 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查的相关性为 0.52, 平均得分为 11.8。 2.5 数据处理 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数据的录用采用 excel, 处理采用 spss17.0。 第 3 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教师宽恕水平研究 3.1.1 小学教师宽恕水平现状 本研究的样本容量为 n=136,被试的平均年龄是 34.5 岁,标准差为 6.05。使 用的测量工具 trim-12 为反向计分,即分数越高,宽恕水平越低,分数越低,宽 恕水平越高。经过数据分析,宽恕总分平均数 mean=31.7,最低得分 min=12,最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4 高得分 max=55,得分标准差 sd=9.636。经过统计 52.94%的得分高于平均数,由于 反向计分,表明目前多数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不高。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测试 trim-12 的得分统计如表 2: 表 2 小学教师宽恕水平 trim-12 描述性结果 报复因子回避因子 trim 总分 平均数 10.48 21.22 31.70 标准差 4.064 6.466 9.636 最小值 5 7 12 最大值 24 35 55 另外统计结果还显示峰度小于 0, 表示小学老师的宽恕得分分布比正态分布高 峰要趋于平缓。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都较小,说明数据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图 1 较为直观的反映了本测试中宽恕总分的得分分布情况。 图 1 小学教师宽恕水平直方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5 3.1.2 小学教师宽恕心理的比较与简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老师的宽恕水平,将小学教师的宽恕总分按照性别、年 龄、学历、婚否及工资分组进行均值比较。另外又将小学教师的 trim 总分与其他 研究的被试团体的均值进行比较。陈祉妍等在网上对 1015 名年龄在 18-60 岁的被 试(表 3 简称为其他团体)测试了修订后的 trim-12 量表。数据均值对比如表 3: 表 3 小学教师宽恕水平的均值比较 组别 n 平均数 标准差 性别 男 11 33.455 12.086 女 117 32 9.302 年龄 20-29 29 33.338 10.201 30-39 63 30.286 8.988 40-51 25 33.96 8.979 学历 大本 92 31.38 8.956 大专 27 32.704 11.156 婚否 未婚 15 33.8 9.237 已婚 96 31.719 9.131 工资 2k-3k 74 32.497 9.689 3k-4k 17 30.059 7.814 团体 小学教师 136 31.697 9.636 其他团体 1015 22.77 9.54 结果如表 3 所示,男性的得分均值高于女性,年龄组中以 30-39 岁组的均值 最低,本科学历组的均值低于专科组,已婚组的均值低于未婚组,高工资组的均 值低于工资较低组。由于该量表反向计分,分值低反而说明宽恕水平高。小学教 师的 trim 总分高于其他团体被试的均值。由于该宽恕量表是反向计分,说明小学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6 教师的宽恕水平不高,还有待提升。 为了进一步考察小学教师在宽恕水平上的性别、学历、婚否、年龄方面的差 异,对其进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 4 所示:学历对小学教师的宽恕水平 没有显著影响;性别对其有显著影响(f(2)=3.723, p0.05);年龄的影响则非常 显著(f(25)=2.278, p0.01);婚姻的影响也非常显著(f(3)=5.480,p0.01); 而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宽恕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表4 小学教师宽恕水平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作用 df 均方 f sig 性别 2 270.901 3.723* .030 年龄 25 165.756 2.278* .005 学历 2 38.741 .532 .590 婚否 3 398.757 5.480* .002 性别年龄 2 135.227 1.859 .165 年龄学历 9 56.290 .774 .641 年龄婚否 5 72.368 .995 .429 注:*p0.05;*p0.01 3.2 小学教师宽恕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3.2.1 小学教师宽恕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小学教师的总体幸福感 gwb 量表的统计结果如表 5 所示。 gwb 的六个因子 1 至 6 分别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 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平均得分在男性为 75 分,女性为 71 分, 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本研究中的均值为 76.08。 表 5 小学教师总体幸福感 gwb 描述性结果 因子 1 因子 2 因子 3 因子 4 因子 5 因子 6 gwb 平均数 6.73 6.78 18.2 15.47 12.75 16.15 76.08 标准差 1.671 2.729 4.689 3.342 1.992 3.513 12.803 最小值 2 2 5 7 8 6 41 最大值 10 15 27 21 17 26 108 小学教师宽恕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7 对宽恕量表 trim-12 的总分及因子分与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的总分以及各个 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数据如表 6: 表 6 宽恕 trim-12 与总体幸福感 gwb 的相关系数 因子 1 因子 2 因子 3 因子 4 因子 5 因子 6 gwb 报复因子 -0.106 -0.075 -0.184 * -0.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