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洵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在热闹的宋代文学研究中,苏洵的散文一直是受人冷落的,但这并不意味 着他的散文就没有研究价值。不论在宋代的古文革新中,还是对苏轼兄弟的教 育,苏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苏洵一生志在救世济民,笔下没有一字空 言,特别注重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社会功用的有机融合,对他的散文风格及其 理论的研究在今天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拟从苏洵的散文理论、散文创作及其历史渊源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苏洵在宋代文坛“道统说”雄霸天下的局面中勇敢地创立了自己的“文统”, 提出了“文几乎道”的独特观念,并真正将“道”和“文”融为一体。文章的 第一部分将结合唐宋文坛的“文统说”和“道统说”,对苏洵的散文理论进行 系统的梳理,试图阐明其渊源、在当时文坛的积极作用及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苏洵的散文气势充足顺畅、情感委婉周折,结构开闻抑扬、简而多姿,语言凝 练生动、简劲雄奇,第二章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苏洵的散文创作。在最后 一章“苏洵散文的历史渊源”中,先将对苏洵有影响的作家分成儒道两个方面 追本溯源,儒家中熏点讨论孟子、苟子对他的影响,道家方面则是讲究自然、 注重表达真性情的观点影响了他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最后从文章的布局谋 篇、语言组合的方式方法上具体论述战国策对苏洵散文“纵横之风”的深 刻影响。 关键词t 苏洵;散文理论;散文创作;历史渊源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s u x u n sp r o s ei ss n u b b e db ym o s to ft h es c h o l a r si n 山e i rb u s ys t u d i e so ft h e p r o s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b u ti td o e s n tm e a nt h a ts u x t m sp r o s ei sw o r t h l e s s i nf a c t , s u x u np l a y e d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o l en o to n l y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t oh i ss o n s ,b u ta l s o o n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i ns o n gd y n a s t y s u x u nd e v o t e dh i m s e l ft os a v i n gt h en a t i o n a n dh e l p i n gt h en e e d ya l lt h r o u g hh i sl i f e , a n dt h e r ei sn om e a n i n g l e s sw o r di nh i s p r o s e - i 五es t u d yo fs u x u n st h e o r yo fp r o s ea n di r i sp r o s e ss t y l ei s s t i l lv a l u a b l e t o d a y t h et h e s i sw i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i l s :s u x u n st h e o r yo fp r o s e ,t h ec o n c r e t e c r e a t i o no fh i sp r o s e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s o a l - c e s u x u nc r e a t e dh i so w n t r a d i t i o no f p r o s e v e r yb r a v e l yw h e nt h e t r a d i t i o no ft a o o c c u p i e dad o m i n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 l i t e r a r yw o r l da tt h a tt i m e a d v a n c i n gan e wt h e o r yt h a t p r o s ei ss i m i l a rt om l o , r e a l l yc o m b i n i n gp r o s ea n dt a oi n t oo n e s o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 w i l l s y s t e m i c a l l yd i s c u s s i n gs u x u n st h e o r yo fp r o s e ,t r yt oc l a r i f yh i sp r o s e ss o u r c e a n dh i s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l i n e ra g e s s u x u n sp r o s ei sf u l lo fp o w e ra n dg r a n d e u r , h i s e m o t i o ni sm i l d , h i sp r o s ei sw e l lo r g a n i z e da n dh i sl a n g u a g ei sc o n c i s ea n dv i v i d , s o 也c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t h e s i sw i l lc o n c r e t e l yd i s c u s st h ec r e a t i o no fh i sp r o s ef r o m t h e s et h r e ea s p e c t s l a s t l y , t r yt ot r a c et ot h es o u i c co fs u x u n sp r o s ef r o mt w o a s p e c t s :c o n f u c j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 ,c e n t e r i n go n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m e n g z i a n d x u n z i t os u x u nf r o m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n a t u r ea n de x p r e s s i n gt h et r u ef e e l i n gf r o mt a o i s m t h e nd i s c u s st h ed e e pi n f l u e n c e o ft h eh i s t o r yo fz h a n g u ot os u x u n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o ft h e l a n g u a g ei nh i sp r o s e k e yw o r d s :s u x u n ;t h e o r yo fp r o s e ;c r e a t i o no fp r o s e ;h i s m f i cs o u r c e 警; 硕士学_ 主论文 i a s j :r + st l | e s l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耍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叼札日期:如;年 月y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荡彩才礼 日期:加d 年纳少吕 导师签名蓟牡盛 日期:够年6 月期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 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 相关权益a 回重逾塞握窒厘进厦;旦圭生:旦= 生i 目三生蕉查。 论文作者繇科伊 日期;w 年月l 日 导师签名:鼽渺乒 日期:够年,月y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t e s i s 引言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前人虽然已有这样的定评,但在苏轼的盛 名之下,身为人父的苏淘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苏洵的散文创作数量 有限,薄薄的一本嘉裙集就己经囊括了他一生的创作,他在诗文创作上的 成就也的确比不上苏轼。但苏氏兄弟之所以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 就,苏洵的辅教之功不可抹煞;谈到宋代的古文革新,苏洵的名字更不可不提: 他用自己的文章巩固了欧阳修夺取的古文阵地,从而为宋代以后的古文确定了 不可动摇的基础。苏洵以文学名家,雨其一生志在用世,文章重哲理,少空言, 特别强调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社会功用的有机融合,在北宋以“道”为主的文 坛上建立了自己的“文统”实属难能可贵。可以说,苏洵非常圆满地完成了 他的“历史任务”。对苏洵的散文风格及其理论的研究在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 的,他那种兼容并包的气度,简劲古朴的语言,纵横恣肆、纡徐委备的文风, 朴实的文学观和“人情说”,独具一格的灵感论不仅是我们研究古代散文发展 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反映着那个时代文人们激荡矛盾的心灵世界。 然而综观建国五十年来宋代散文的研究状况,苏洵的散文研究无论在数量 上还是质量上都很难让人满意。1 9 7 9 年以前,研究苏洵的专著没有,论文总共 只有2 2 篇,几乎全部集中在关于辩奸论真伪问题的考证和对六国论 的研究上。新时期以来,关于苏洵的专著集中出现在8 0 年代中期,但要么是 普及性的文学读本,要么只起到资料分类的作用,有学术参考价值的专著微乎 其微。1 9 9 4 年以来,在文学研究日趋多元化的氛围中,苏洵的散文已经在各个 方面引起了学者文人的注意,研究苏洵散文及其文论的文章逐渐增多,研究范 围日益拓展,研究也渐进深入。这些文章主要从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风格两方 面进行研究。苏洵的文艺思想是非常有特点的,尤其是他的“风水相遭说”,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历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有深度,逐渐系统化,更有学 者将巴蜀文化和唐以来“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传统对苏洵文艺思想的影响结 合来谈,为苏洵文艺思想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关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方面的 研究论文虽然数量多,但是不够系统,论述的材料也只限于苏洵的几个“名篇”: 在文章的历史渊源方面,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但仍只是从传统的“蜀学” 和“战国纵横遗风”两个角度来论述,不够全面和深入。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拟从苏洵的散文理论、散文创作及其历史渊源i 个方 面来进行论述,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在散文理论方面,将结合唐宋文坛的 “文统说”和“道统说”,对苏洵的“文、道”观进行系统的论述,找出其渊 源,并阐明苏洵文论在当时文坛的积极作用及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在历史渊源 方面,本文拟分“老苏与儒道”、“老苏与战国策”两方面进行论述,首先 将对苏洵有影响的作家分成儒道两个方面追本溯源,然后从文学风格方面详细 论述苏洵散文的“战国纵横之风”,这一点前人屡有论及,但常常是就政治和 思想的影响而言。文学风格上的影响论述得还很不够。希望本文能对前人的研 究做一个增补,同时也能有益于新世纪苏洵散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 2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gt h e g l s 第一章苏洵的散文理论 一、本质论:文“几乎道” 北宋是唐以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而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也紧承着唐代古 文运动的余绪,主题仍然是以古儒先圣的道德理性精神振奋世俗人心,重建更 谨严合理的社会秩序。在这里我之所以只用“诗文革新”,而不冠以“运动” 之名,是因为所谓“运动”倾向于指那些“一群趣味相同的人有意识的,在多 数情况下有理论指导的,旨在说明艺术的一种新概念的努力”,“它大体上是一 批同代人的努力”。;而北宋的诗文革新则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更倾 向于“是一个过程”,它虽然顺应着历史和文学并肩发展的大趋势,但其问仍 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长期斗争。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除了继续反对六朝以 来的浮靡文风,北宋诗文革新者们同时也和那些以复古为名、实际上却艰涩难 懂的伪“古文”展开着持久的斗争。在柳开、穆修、石介等几代文人的辛勤奔 走和奋力呼号之下,嘉祜二年,欧阳修终于登上了政治舞台,在科举考试中利 用政治的手段来倡导“古文”,打击文坛上繁缛浮靡的“西昆体”和艰涩险怪 的“太学体”文风,以“纡徐委备”、“容与闲易”的艺术个性为宋代散文形成 平易简洁、委婉流畅的风格确立了典范,北宋诗文革新遂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阵地是打下来了,然而亟需巩固。苏洵适时地登上了北宋文坛,用他的文 章为古文在文坛上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欧阳修的大力提携 下,苏氏父子三人“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 o 美 乌尔利希韦斯坦困: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9 1 见。 o 事逸安点技:欧阳惨全集) 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第5 l z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 st h e s i s 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时相韩公琦闻其风而厚之,尝与论天下事,亦以为贾 谊不能过也”。这时的苏洵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经历了三次不第的科举 考试,经历了“焚稿”和“终日以读”( 上欧阳内翰第书) 、绝意于功名的 宁静生活,他已经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苏轼兄弟的身上,再多的赞誉对他而言也 不过是人生中容易翻过的一页罢了。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那种“处 _ 湖之远 而忧其君”、伤时恤民的心理仍然挥之不去,即使身为布衣,即使屡次辞却矧 廷的征召,苏洵仍然满怀政治热情的写下了上皇帝书这样洋洋六f 击的帅 腑之文。“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成功。苏氏父子辅翼的功劳最大。”“1 从创作上, 苏洵纵厉雄奇、古朴简劲的风格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将古文 引向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的道路;在文学思想上,他更以自己独特的见解 和犀利的文学眼光超越了前代陆机、韩愈、皎然、司空图诸人。 唐宋以来的古文革新。从韩愈开始似乎就特别重视“道”在文章中的绝对 地位。然而事实上唐代人论文是“以古昔圣贤的著作为标准”,“虽主明道,而 终偏之于文” ,他们真正重视的还是文章修辞上的功夫,对这一点朱熹看得 很清楚,他曾经说过,韩愈只是要作好文章使人称颂而已;而宋人大多是依据 韩愈所建立的“道统”生发开去,论文多“以古昔圣贤的思想为标准”。,他 们的“道”显得杂糅又偏执,已经融合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却又紧紧抓住儒家 的名头不放。唐人说“文以贯道”,宋人说“文以载道”,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差 别,却已经有性质的不同,文学变成了“道”的附庸。欧阳修就说过:“道胜 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当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家相比,欧阳修还没有到重 “道”轻“文”的地步,只是在论文道关系的时候比较强调“道”而已,在具 。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引白 柬】苏淘著曾枣庄、金成札笺注:熹祜集笺注t 上海:i :海古箍出 版社1 9 9 3 年第5 2 2 页 o 橡婉章t 苏洵及其政论 ,台湾t 文津出版社1 9 8 4 年,第7 8 页。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第6 页。 。同上 。李逸安赢校tt 欧阳恬全集 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第6 6 4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体论述时还是“事功”和“文”并重的,他的文论体系是“面面俱到”。再 发展到他的门生曾巩和王安石,一个是重“道”轻“辞”,一个是重“事功” 轻“文辞”,“文”遂退居到次要的地步。只有苏洵,在宋代文坛“道统说”雄 霸天下的局面中勇敢地创立了自己的“文统”,提出了“文几乎道”( 上i l l 枢 密书) 的独特观念,并真正将“道”和“文”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的“文道”之辩由来已久,有孔予之“道”,有老庄之“道”;有 道学家的“道”,有古文家的“道”:又有“贯道”、“载道”之分,实在是众说 纷纭。据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抵孔子所谓的“道”包含的意 义最为广泛,而尤重“人事”;道家的“道”重在一个“无”字,最为虚幻缥 缈,带有宇宙本体论的意义:而唐宋诸人所谓的“道”则大多是专指道德而者 了。苏洵没有专门的论文来论“道”,但除去作为“道路”之意的“道”,他提 到“道”的文章共有4 5 篇之多,所谓“道”的含义也非常广泛,是以儒家为 本,融合了道、墨、法、兵、农、纵横等各家思想而成。有的学者将之总结为 三点:一是朴素的唯物论,二是辩证法的观点,三是为民着想的政治主张。丽 我认为苏洵之“道”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发展的自 然规律。这个“道”,不可以求得,只能学而致之;这个“致”也不是“到达、 得到”的意思,而是“接近”,也就是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所说的“几乎 道”。苏洵的“道”,比儒家之“道”少了一些功利。较老庄之“道”多了+ 些 切实,既然是指万物自然之理,那么能流传后世的好文章不用说当然是“文”、 “道”合一的。在苏洵的心中,“文”与“道”是一体的,真j f 是相得益彰。 他在评论先贤名家之文时很少涉及“道”,所以给后人造成他“重文轻道”的 印象,而事实上苏洵所轻的“道”是道学家之“道”,即狭隘的道德和功利州。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蠼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予之文,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 。曾枣庄;三苏文艺思想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8 5 年,第6 页。 5 硕士学位论丈 m , a s t e r st e i e s i s 自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纡余委各,往 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 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k ,j l 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陆贽之文,遗言措意,剀近的气“执 事之实。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入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f 之文,j 欧 阳子之文也。”(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这就是苏洵所创立的“文统”。他在提 到这些名家之文的时候,完全没有谈到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只是“从作品风 格衡量文的价值,而不复拖泥带水牵及道的问题,这便是三苏文论重要的地方” 回。朱东润先生曾说:“自古论文者多矣,然其论皆有为而发,而为文言文者绝少。 古文家论文多爱言道,虽所称之道不必相同,而其言道则一,韩柳欧曾,罔不 外此。王安石论文,归于礼教政治,然亦有为而作。至于苏氏父予,始摆脱羁 勒,为文言文,此不可多得者也。”。“为文言文”,正是在这一点上,苏洵卓 尔不群,异于同代的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等人:也正是因为对道学家之“道 统”的轻视,使得苏洵之文蒙上“权谋术数,一切以成就功名之说”画的骂名, 得不到宋以后学者文人的重视。至于苏轼,这个宋代以后中国文坛上被人大为 称道的精神领袖,其实是充分吸收了他父亲的“文道”观,融会贯通到自己的 文章中去,终于才取得了那样巨大的成就。 苏洵将“道”和“文”合而为一,落实到具体的层面上,“为文尚用”是 他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他说:“君子之为书,犹工人之作器也:见其形可以 知其用。”( 太玄论上) 其实“为文尚用”并不是苏洵的首创,而是孑l 子的“专 利”,尚文和尚用两方面孔子都谈到了,而且折衷调和得非常好只是后人一 再推衍生发开来,难免狭隘地执于一端。苏洵非常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主张 为文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应用,有所为而作,反对“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第3 0 2 页。 。朱东润,中国文学史批评大纲 ,上海。上海古撕出版社1 9 8 3 年第1 t 2 页。 。 宋 朱熹:四书集注,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1 9 3 6 年,第l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实”。“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的形式主义文风,认为应“言必中“j 世之 过,凿凿乎如五谷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可以伐病”( 苏轼凫绎先生诗集 叙) 。在创作中,他也很好地实践了这一文学观点。苏洵要求宋朝统治者励精 图治、富国强民,他的几策、衡论、权书等,都是为统治者所开的药 方。他曾在文章中指责当时的朝廷重臣富弼,使得“富郑公当司,亦不乐之”。 这对于当时正在寻求富弼帮助的苏洵来说,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然而他仍然说 出了自己要说的话,他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这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也 表明了他为文的严肃态度。一向以现实为依归,从“尚用”出发,最后仍回到 现实中去,在这一点上,苏洵是真正的儒家。他在上韩枢密书中总结自己 的创作说:“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卡义 书,虽古人以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欧阳修荐 布衣苏洵状中说:“议论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j :有 用。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辞辩雄伟,博于古而宜于今, 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雷简夫也说苏洵文章“讥时之弊”,“惶惶有 忧天下之心”。 由于重视文章的社会作用,苏洵特别推祟贾谊和陆贽,多次“自比贾谊” ( 上韩枢密书) ,苏辙也说:“昔先君博观古今议论,而以陆贽为贤。吾幼而 读其书,其贤比汉贾谊,而简练过之。”苏洵的文学观深刻地影响了苏轼兄弟, “( 轼) 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吉”(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轼终其一生为文字吃尽苦头,“自问平生功绩, 黄州惠州儋州”,真是“九死而犹不悔”,这样的执着得益于苏洵的以身作则, 也得益于他严肃深刻的文学思想对苏轼兄弟的潜移默化。 从“尚用”出发,苏洵也和唐宋诗文革新的力行者们一样,反对“时文”, 提倡“古文”。但对于“古文”的含义和范围,苏洵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在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1 9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 e s i s 上田枢密书中,他曾自述“数年来退居山野,自分永弃,与世俗f 1 疏闼, 得以大肆其力与文章:诗人之优柔,骚人之精深,孟、韩之温淳,迁、闽之蜘 : 刚,孙、吴之简切。投之所向,无不如意。”从这些话中我们可u 石刊臻洵 所倡导的“古文”,是以西汉文辞为主,包括了兵家著作在内的先秦曲汝所仃 的优秀文章。而宋初文坛诗文革新主要的论调、主张和态度,完全是韩愈精神 的再生,石介、柳开、欧阳修等人论“古文”都是以韩愈为正宗,以恢复儒家 之道为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苏洵广阔的文学眼光和兼收并蓄的 为文态度。 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尚用”的同时,、洵也 非常注重文章的独立价值。他的“为文尚用”,与一般古文家所讲的“文以载 道”不同,他是更直接地指向现实,但又不同于一般政治家的看法。土安石蜕 “文者,礼教执政云尔”圆,将文章等同于政治教化;苏洵则认为“文章议论, 亦可以自足于一世”( 答雷太简书) ,充分肯定了文章的独立价值,也是对儒 家“立言不朽”精神的再次肯定。苏辙在历代论引中回忆说:“予少而 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 f 5 ( 得火为 议论之要。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于人小为葡7 卜 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这些话从另一个侧面 反映了苏洵对于文章具有独立价值的看法。不论从哪一点上,苏洵对于文章本 质的认识都深刻的影响着苏轼和苏辙两兄弟。 。曹丕;典论论文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第l 贝。 。张白山、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笫lb 5 叽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文体论和风格论:“事词道法”说 苏洵认为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因此也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他 在散文理论上的第二个贡献是提出了“事词道法”说。苏洵在史论上中晚: “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简之。此绎、史所兼 而有之者也。”这是针对所有文章而言的,接下来则用“经以道法胜”和“史 以事词胜”分别证明他的观点,进而引申出他的文体论。当然,苏洵的义仆沦 主要是论“经”和“史”的,因为他自己的创作也集中在政论和史论两种。我 们前面已经说过,宋代文坛是道统的天下,古文理论都是以“载道”或“叫道” 为中心的,只有苏洵把“道”和“事、词、法”三者并列。将之列为写文章必 不可少的四个要素。这是苏洵的独创,为当时的古文作家们指明了创作规律和 创作方向。从而大大拓宽了古文发展的道路,在北宋文坛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事、词、道、法”的具体解释,“事”就是写文章所用的材料即事 实,“词”指明畅的文词,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关于“道”和“法”,学界则略 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道”指“旌善惩恶”的笔法。有的认为“道”就是 “道理”,而金国永先生认为“道”具体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我认为“道 以通之”的“道”在这里仍然如前文所说,是指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道理,是 “有用于世”的道理。是要贯穿在文中的,如果只是指“旌善惩恶”的笔法或 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则显得比较狭隘。关于“法”,我认为是用来检验文章 是否符合写作规律的“法则”。 在对于史书的编纂上,苏洵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尤其对史记利汉 书,苏洵以为“迁、固史虽以事、辞胜,然亦兼道与法而有之,故时得仲尼 遗意焉”( 史论中) 。这是继承了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的看法:“若 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 9 硕 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但较之刘勰,苏洵对史 记和汉书的“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国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论述, 将二书中的“道法”总结为“隐而章? 、“直而宽”、“简而明”、“微而切”四个 方面,例证详实,让我们认识到史书虽是“实录”,但并非事无巨细全部记录 下来,而应该有选择、有剪裁、有爱憎,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史传文学“举得 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圆的社会功用。中国的文论一向是感性的、印 象式的,很少有系统的论述,自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苏洵在对文体风格 的论述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他的文体论也不是仅限于经史,他对于诗歌的 写作也有精辟的论述,如六经论中的诗论。诗论虽然是专论诗经的 文豪,但文中说“人之情又不能皆然,好色之心殴诸其中,是非不平之气攻诸 其外,炎炎而生,不顾利害,趋死而后已。圣人忧焉,曰:禁人之好色而 至于淫,禁人之怨其君父兄而至于叛,患生于责人太详。好色之不绝,而怨之 不禁,则彼将反不至于乱。故诗之教,不使人之情至于不胜也。”这 些论调不仅对诗经,对整个诗歌创作领域都是适用的,他肯定了人情的合 理性和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不承认那些歌功颂德的“庙堂之歌”配称诗歌, 这和宋代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调比起来,不知要高明多少。 苏洵为文,特别重视文章的真实性和独创性,强调形成自己的风格,这 和他“为文尚用”的文学观分不开。苏洵所说的“真实性”,是就两个方面而 言,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为文必须严谨。文章中所引用的材料一定要真实。 他在太玄论上中说:“言无有善恶也,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则其辞不索 而获。方其为书也。犹其为言也:方其为言也,犹其为心也。得乎吾心 而言”,就是说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心口如一。不可矫揉造作,多虚丽浮夸 之词,扬雄的太玄就因为“自附于夫子而无得于心”受到苏洵的批驳。在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 o 同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8 7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本质论中我们谈到苏洵在“为文尚用”的同时也非常看重文章的独立价值,但 文章“闻于世”的前提是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对于作文只“求闻于后世,而不 待其有得”、“大为之名以侥幸于圣人”( 太玄论上) 的态度,苏洵是非常 鄙视的,因为他是一个政论家,即使不能直接辅佐帝王经世济民,他也希望自 己的文章从事实出发,能振聋发聩,“施之于今”( 上韩枢密书) 而有用于当 世。在为文的动机上,唐宋以来的古文家们大都承继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苏洵也不例外,在权书引中,他说:“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 “不得已”,是胸中之言不能自制的结果,和韩愈的“不平则鸣”同义。在上 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苏洵自述写作经过,“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 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这种为文“浑浑 乎觉其来之易”的境界和“为文造情”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夫子之于易 吾见其思焉而得之者也,于春秋吾见其感焉而得之者也,于沦语吾见 其触焉而得之者也。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 故其言易。”( 太玄论上“六经”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被奉为 儒家经典,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们都是“得乎心”之文,只有流溢着真性情 的文章,才会充实郁勃,拥有华而不绮、简而多姿的美学风貌。 除了要求有真情实感,在史传文章的写作中,苏洵对于事实材料的援引是 非常郑重和严谨的。他在编纂太常因革礼时,有人欲为尊者讳,认为“祖 宗所行,不能无过差不经之事,欲尽艾去,无使存录”,苏洵却说:“洵等所编 者,是史书之类也。遇事而记之。不择善恶,详其曲折,而使后世得知而善恶 自著者,是史之体也。”( 议修礼书状) 斩钉截铁地表明了自己“不虚美、不 隐恶”的态度,真可谓“良史”之才。在私人传记的写作中,他也并不因为是 “一己之文”就放松要求,请看苏洵所作的丹棱杨君墓志铭: 杨君讳某,世家眉之丹棱。曾大父讳某,大父某,父某,皆不仕。 君娶莱氏女,生子四人:长日美琪,次日美琳,次日美殉,其幼美球。美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t t e s i s 球尝从事安靖军。余游巴东,因以识余。嘉佑三年某月某日,君卒、享年 若干。四年十一月某日葬于莱乡某里。将葬,从事来请余铭,以求不泯于 后,余不忍逆。盖美琳先君之丧一月而卒,美琪,美殉皆志于学,而美j 末 既仕于朝。 铭日:岁在己亥月在子,培高穴深托后土。夫子骨肉归安此,生有 四予三哭位,后昆如云不胜记,其后岂不富且贵。嘱余作铭赖其孝,更千 万年岂不伟! 大凡铭文,都会有一些溢美之词,而苏洵的这篇墓志铭却质朴到无以复加 的地步,用4 8 个字交代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葬期、墓地;1 3 个字 说明其三代亲属的关系、名字及作为;4 9 个字写其妻姓氏、其四子名字和作为: 最后用2 8 个字说明作者与其子的关系以及为文构思。苏洵为什么要作这样 篇毫无文采可言的墓志铭呢? 他在与杨节推书中做了说明。原柬杨父驯堪 洵本来就没有什么交往,其后人也没有什么出众的作为可言,杨美球为苏洵提 供的其父行状又皆“虚浮不实之事”,苏洵不忍心拒绝杨的请求,又不愿 谰言谀墓,只好写下了上面这篇文字。苏洵为文,向来注重求“真”务实,虽 然很多文章都是就“古人已有之成败”而发,立论有偏颇之处,但比那些站妄 谰言要有价值得多! 前文在论述苏洵的文章本质论时曾提到,他非常注重文章的独立价值,所 谓“独立价值”,是指在整个社会的大范围中,就社会中各种意识形态的地何 和价值而言,文学,或文章,既不同于政治,也不同于道德,有它自身独一f 1 足的价值;而文章的“独创性”,则是在文学范围之内的再探讨。抛、洵垃 。:双 独创的人,而且眼光尤其犀利,在论及前代作家风格时,他的址鲥址翩补 辟的:在自己的实际创作中,他也真正贯彻了“文贵独创”的心怂,j 二卜一l 。 的定格和程式的束缚。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文章风格上,另、洵都j 做刮“为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固。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苏洵用凝练筒切、 文才斐然的语句概括了孟子、韩愈、欧阳修三者各自的文章风格,又将李翱、 陆贽之文与欧文相比,特别推崇的是欧阳修的“自为一家之文”,在史论 中也称赞“( 司马) 迁之辞,淳健简直,足成一家”。可见他对于文章风格的独立 性和多样性的高度重视。人们惯说苏洵其文有战国纵横之风,的确,苏洵受孟 子、战国策浸淫之深,有目菇睹,但苏洵的文章并不就是战国纵横之文, 而是自有其独特的风格,正如曾巩所说“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 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 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灵感论:风水相遭 为文的“兴到神会”是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的问题,虽然很多文 论家诸如陆机、刘勰也谈作文的立意、结构等可供遵循的具体步骤和规律,但 说到底还是最重视文章的“天机”和“神韵”,几乎每一个人都谈到了“来不 可遏,去不可止”。的“灵感”问题。但是,真正将灵感阐述的比较清晰的是 苏淘,和前代文人的灵感论相比,苏洵的见解全面、透彻而更切于实用:重视 为文的兴到神会,但并不轻视生活的积累和创作的素养,在他心中,适当的外 物触发和学识的积累二者互为作用,缺一不可。苏洵关于灵感最集中最精彩的 论述见于仲兄字文甫说: 既而日: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之与风乎? 油然而行, 渊然而留,滓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 。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5 6 1 页。 o 同上 。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4 页。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大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采,既往而不知其逛之 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余委她, 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 如徊,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毂,其乱如雾,纷纭郁扰,百里若 一,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滂薄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 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溃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 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投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 矣! 故日:“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 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 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丈 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 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丈矣,而不可 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真是一段腾空丽起、气象万千、变化诡谲又浑然天成的千古至文i 笔势飘 忽,短短六百字,却让人有尺幅千寻之感,仿若大海回风,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可见作者为文之功力。这一段看似与文学创作无关,其实却正是苏洵十几 年“发愤作文”的亲身经历。中国古代文论中“文”的含义非常广泛,有天文、 地文、人文之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傍及万品,动 植皆文。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究,发 辉事业,彪炳辞义”o 。所谓“风水相遭”,即天文与地文相遇,这和外物与人 心相遇产生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是同样的道理。“水”就是作者的学 识修养,“风”就是外界的触发,二者相遭而产生灵感。对于灵感柬说,i f j 的积累和适当的外物触发缺一不可。没有风,水是“满而上浮”的死水:没f 水,风则只是“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的虚无缥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t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页。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t e s i s 缈之物,只有二者互相作用。才有“风水之极观”这样的“天下之至文”。有 的学者认为苏洵的这段文字说明了灵感的实质是外物触发问题,也有的学者认 为苏洵想传达的是“学识第一,外物触发第二”的观点,我认为这两者的见解 都有失偏颇。事实上只要我们细细地读一读这段文字,就会很明显地发现,苏 洵对于“风”和“水”外物触发和学识积累的重视程度是相当的,并 没有孰轻孰重之分。至于“大泽”和“沧海”,并不是用来比喻作者学识的深 厚广博的程度,而是比喻在灵感产生之后,作者那种越来越充实郁勃、不吐不 快、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状态。在灵感的产生过程中,苏洵非常重视“无营而 文生”,“营”有造作、强求之意。玉虽美而不造作,但外表太粗糙,不能算有 “文”;雕刻、刺绣虽然美丽,但却是造作之“文”。只有自然天成的才是好文 章。说到这里,我们对于苏洵所说的“至文”有了清晰的认识:外物触发和学 识修养的自然遇合。最终,苏洵为文强调的还是那一个字:真。对于那种勉强 为文、东拼西凑的文章,他从来是不屑一顾的。 “风水相遭”,这样形象而贴切的比喻,这么深刻的辩证思想,使得苏洵 超越了前代诸人,例如韩愈和李翱,例如皎然和司空图。韩愈曾经有“文章之 作。恒发于羁旅草野”的感慨,但这种浮光掠影极具个人抒怀意味的总结实在 太过于笼统,不及苏洵的灵感论深刻;而被欧阳修和苏洵自己十分推崇的李翱, 他的观点是只要通过刻苦学习,有深厚广博的文学素养,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来,这种看法显然是偏颇的,再伟大的作家也会有拙作问世。其实从陆机开始, 他就已经注意到“作文之由不外两途:一感于物,一本于学”。,但遗憾的是 陆机没能将二者统一起来论述,而且在谈到灵感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的处于一 种非常迷惘不可把握的状态,所以才有“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圆的感慨。自居易也曾谈到灵感问题,他认为文人灵气来自天地间的灵气,他 。金涛声点技:陆机集k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页。 。同上,第4 页。 1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名之为“粹灵气”,即粹气( 糟气) 与灵气之结合:“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类皆 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 文。”o 其实还是没有把问题说清楚。中晚唐的皎然和司空图仍然秉承了陆机的 余绪,甚至索性将这种不可把握的灵感生发为更为抽象的“天机”和“神韵” 说,将为文之道说得愈发恍偬缥缈,显然不如苏淘的“风水相遭”通俗晓畅而 合乎常理。 事实上,苏洵自己的创作之路,就是他“风水相遭”说的生动注解: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 不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别。时复 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连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 取r 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 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矣,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及其久矣,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 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 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矣。”( 上欧阳内翰第一 书)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洵属于比较典型的“大器晚成”的文人,“苏老 泉,二十七,始发愤”,很多人知道苏洵,恐怕还是因为三字经中的这几 句话。二十五岁之前的岁月是苏洵一生中最悠游的时光,“少年喜奇迹,落拓 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忆山送人) 。 苏洵所生长的四川眉山和著名的游览胜地青城山、峨眉山相毗邻,在天气晴好 的日子,岷峨二山就如美人高耸的发髻,清晰可见。青年时代热爱游山玩水的 苏洵当然不会错过这家门前的美景,曾多此爬山游玩;即使是落第返家的郁郁 。顾学颉梭点:自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1 4 2 5 页。 1 6 硕士哮位论更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之途,苏洵也没有忘记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忆山送人就可看作是一次东 出三峡、西越秦岭的绝妙游记。那些雄壮崔嵬、逝逦如画般的风景深深地感染 着苏洵,不仅安慰了他落第后的辛酸,使他“勤劬变清欢”( 忆t “送人) ,更 开阔了他的胸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生长土壤。“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苏洵都做到了。在“兀然端坐,终日以读”的七八年里,他焚膏 继晷,博览群书,象蜜蜂一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着中国千年的文化精华,从“骇 然以惊”到“豁然以明”,再到“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浑浑乎觉 其来之易”,不正是学识逐渐积累后“风水相遭”的生动例证吗? 有了这样的 创作历程,苏洵日后的“名动京师”自是有源之水,不足为奇。吕祖谦也说: “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处必自功夫中来,非侥幸之可得也。如老苏之于文, 鲁直( 黄庭坚) 之于诗,盖尽此理也。”。 在苏洵的影响下。苏轼兄弟承继着他的文学恩想,并将作家灵感到来时的 表现作了更加具象的描绘,苏轼就曾记述过孙知微作画的故事: 始( 孙) 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 肯下笼。一日仓皇入寺,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隧道养护管理合同
- 福建教师考试题型及答案
- 饭店主管考试题及答案
- 东京驾照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 电子竞技考试题及答案
- 电梯修理员考试题及答案
- 电路板考试题及答案
- 电工材料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马拉硫磷项目商业计划书
- 《TCSUS69-2024智慧水务技术标准》
- 2025年医师定期考核临床专业知识考试试题+答案
- 国有企业十五五人力资源规划框架
- 2023年05月西藏林芝市司法局招考聘用专职人民调解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政策性农业保险政-(最终版)课件
-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国民金融知识
- 最新教师坐班制度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计划表完整优秀版
- 项目施工重大安全隐患排查表
- 水质检测公司检测报告(模板)
- 6.消毒隔离篇-骨髓移植病房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