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大学》研究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研究考论 摘要 大学作为儒家的经典,历代学者都很重视,相关的注解和 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各家说法各有千秋,难以取得较为统一的认 识。本文结合古代众多大学的研究著作,对比各家注解和阐释, 对各个时代大学研究状况加以总结,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和学术 根源,探求不同时代大学研究的特点。 历代学者对于大学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认为是孔子,有的 说是曾子、荀子等等,看法各异。本文罗列各家观点,加以比较分 析,发现这些说法都有着一定的道理,但多以推断为主,或以自己 揣度的意思加以证明,实在难以让人信服。笔者根据相关文献,以 及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指出了这些说法的缺陷和不足,并找出相关 文献根据作为例证,加以理性的推理判断,认为大学的作者是 董仲舒的说法较为可信。 在大学悠久的流传过程中,出现过众多版本。传抄过程中 的错误并不明显,多是后人对于此书的文本顺序加以篡改,或者仅 凭己意加以补传。笔者认为版本以古本为佳。后人的改本虽有其优 点和创新,但恣意修改的文章并非原貌。 本文通过对代表性的注解加以比较,以求恢复大学原貌, 探讨大学原意,发现大学价值。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今 天,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也有着其独特的借鉴意义,文章也略 有提及。 关键词:大学;郑玄;朱熹;注解;考论: 大学研究考论 a b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i nb a s eo fa l o to f i n v e s t i g a t e a r t sa b o u t “d a x u e c o m p a r e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m o n gt h ea r t s t h ec e n t r a lc o n t e n to f t h i sa r t i c l ei ss u m m a r i z e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a n dp o i n to u tt h et r a i t t h e r ea r e al o to fi d e a sa b o u tt h ea u t h o ro f “d a x u e ”f o r e x a m p l ec o n f u c i u s ,z e n gz i ,x u nz i ,a n ds oo n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o ft h i s a r t i c l ee n u m e r a t et h e s ei d e a sa n dm a k ea n a l y s e a tl a s t i t h i n k “d o n g z h o n g s h u m a d e “d a x u e ” t h e r ea r es e r v e a le d i t i o n si nt h ec e n t u r i e s o l db u z z i n gp r o c e s s i t h i n kt h ea n c i e n te d i t i o na r et h eb e s t a l t h o u g ht h eo t h e r sh a v em e r i t t or e s u m et h eo r i g i n a la p p e a r a n c e ,d i s c u s st h e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 , f i n do u tt h ev a l u e ,ih a dc o m p t e dt h ee x p l a i n a t i o n it h i n kt h a td o n g z h o n g s h ui st h ea u t h o ro f d a x u e ”i sm o r ec r e d i b l e t h ea n c i e n te d i t i o n i sm o r ec r e d i b l e t o d a y , d a x u e a l s oh a v es p e c i a lr e f e r e n c em e a n i n g f o r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 d a x u e ”,z h e n gx u a n ,z h ux i ,e x p l a i n a t i o n ,d i s c u s s i o n , 大学研究考论 j l 一! 一 刖舌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收录在小戴礼记中,作为其中的一篇而存在, 对于大学的研究也是和礼记联系在一起。礼记的内容,或是论述礼 文,或是论述礼义,或是解说礼仪并兼及礼义。大学作为其中一篇自然也不 例外。郑玄等很多学者对此做过论述,但以朱熹为代表的有些学者却抱有不同 的看法。在对大学的主旨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朱熹把大学从礼记 中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并将大学列为 四书之首。既而到了元代,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倍受当时文人的 推崇。 作为儒家的经典,历代学者对大学都极为重视。自出现以来,就有很 多人为大学作过注解,进行过分析研究。由于所属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环境 的不同,加之学者个人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大学的研究从文旬的理解到 思想的研读都各成体系。考虑到大学在文学以及政治学上的重要意义,而 大学的相关研究著作数量众多,这就需要对其相关研究著作进行研究,考 其源流,逐个分析,发现其立论根源,细致分析,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和结论。 这有助于我们对大学一书的研究状况在宏观上的把握。 郑玄就为礼记大学作过注,孔颖达又在郑玄注解的基础上作了疏。到 了南宋,大学独立成书。朱熹对大学的注解也自成一派,有着与众不同 的解读,对大学的主旨也作出了独具新意的诠释和发挥。对大学一书 文句的基本注解直到今天都难有统一的说法,所以将其罗列出来,用科学的方 法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学者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对各派观点作细致的比 较分析。同时,对一些大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另外,大学研究综述不但有助于对文意注疏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而且对 于研究汉学和宋明理学的研究都有一定的裨益。大学礼义的研究和探讨,对 于我们研究汉代和宋代的政治思想史都具有极大的价值。 2 0 0 1 年在校学习期间阅读大学一书,发现其与论语、孟子、中 庸有所不同,能成为四书之首必定有其独特之处。细细阅读,对不同版本加 以比对,发现其中众多问题都值得探讨研究,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2 0 0 4 年着 手作了大学札记一文,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着力探讨大学不同文本 的文意理解注释的差异。 i 大学研究考论 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仍旧将大学定为该学习阶段的研究对象,将 研究范围推及开来,涉及作者、版本、性质、价值等多方面的探讨。在这段时 间内,将大学一文细加研读,收集前人研究结果,追根溯源,望探得大 学原貌,并将大学的整个流传,各时期发展状况加以梳理。其问对宋代 卫浞的礼记集说加以标点句读,细加研读。其后偶得台湾学者赵泽厚先生 的大学研究,得到很多启发。在研究比对各家说法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最后 完成此文。 此文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直言加以指出。 i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它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它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大学研究考论 第一章大学研究概况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唐代,礼记被列在“五经”之中, 宋代又被列在“十三经”之中。由此可见,大学虽然只是以单独篇目存在, 但一直就是儒家的经典。到了宋代,大学被单列出来,和中庸、论语、 孟子被合称为“四书 ,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 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到了 元代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一直沿袭到明、清两代。大学被列为“四书之首”, 倍受科举士子重视,影响越来越大。但大学的原貌并非为现今所见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本,( p k 学的流传历经数千年,对大学的研究,各个时 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文本也有一些改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第节汉代至唐代对礼记大学篇的研究状况概述 大学在未被单列成书之前,一直是礼记中的一篇。有关大学 的注释,宋代以前也都是附在礼记之中。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 戴记,凡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一般认为,该书 最初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编撰。 礼记四十九篇自戴圣抄辑编撰成书,在其辗转传抄过程中,衍生出了 许多不同的版本,有如桥氏本、曹氏本、马融校注本、卢植校注本等等,至于 流传于当时而今已不可考者,尚不知凡几。 西汉元朔五年( 公元前1 2 4 年)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 经”的建议,开始“独尊儒术”。经学从此成为官方学术,成为中国思想和传统 文化的核心。经学升格为官学,这也意味着封建统治对经学影响的加深。到了 西汉后期,随着文化学术的发展,古书整理逐渐受到重视,这就引起了人们对 不同于今文经的古书文本的重视和再认识。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兼治今古文,穷其毕生精力编注群经,全面总结 了汉代经学,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当时所流传礼记的各种本子 相互参校,并为之作注,使得礼记大行于世,并流传至今。郑玄关于大 学的注解见于其所著的三礼注的礼记大学部分。这也是现今可查的 最早的关于大学的研究著述。在郑玄的三礼目录中他这样认为:“名日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于别录属通论。 在郑玄的心目中 大学是通论与礼有关的思想的文章。 大学研究考论 郑玄解释大学有以下一些特点:一、从内容上说,郑玄的解释立足于 训诂和名物制度的说明。训诂就是解释疑难字词。郑玄是按照文句的次序作解 释,字义、词义参照经传以及尔雅,还常常自创新解。训诂时多用声训的方 法,即用同音字互训,因声求义。不难看出,郑玄当时已经认识到了古音和今 音的不同,认识到了同音假借的道理。二、郑玄打破了家法和学派的界限,对 今古文博采众家学说,择善而从。事实证明,不拘家法、贯古通今的态度,。是 合理、正确、科学的态度,更有利于对文本所表达原本意思的探究。三、从体 式上说,郑玄注大学崇尚简明扼要的文风,做到要言不烦。这也是郑玄一 贯的注经风格。崇尚简明的文风,是对两汉冗长解经体系的一种解放,这就使 得郑玄的学说吸引了大批信徒,对后世的解经风气也有一定的影响。郑玄注经 简约,甚至出现了注文比经文还少的情形。凡原文文意通畅的地方,就不再赘 言解释,只注解文中意思难以理解之处。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郑玄的注解自 然能做到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同时,郑玄对大学的注解还体现了他个人治理国家,为仕从政的才能。 郑玄对于政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但身处东汉后期昏乱之世,外戚、宦官 专权,大批的能人志士在党锢之祸中被诛杀。官场十分险恶,所以郑玄屡经朝 廷征辟,一概未被取仕。坎坷的遭遇并未使郑玄对现实政治变得冷漠,他在大 学中的说解,正是针对汉末礼崩乐坏,以及些对仕人的讽刺。这正是郑玄 所具有种矫正时弊、针砭现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充分体现。 东汉末年,党锢之祸迭起,嗣后继之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经学急剧衰 弱。到了晋代,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原来附属于仪礼的礼记被立为 博士,礼记的传习也渐渐胜过了仪礼。 南北朝至隋朝,由于当时政权更迭频繁,经学的发展也忽起忽落,对于大 学的研究亦罕有可称道者。 唐代的经学家孑乙颖达对于礼记的研究用力最厚。由于汉唐两代相距甚 远,语言文意变迁较大,这就造成了当时读者对于郑玄注理解上的困难。孔颖 达学宗郑氏,针对郑氏的注,专门做了疏解,即礼记正义。从礼记大学 中不难看出孔颖达注疏的一些特点:一、只针对郑注作出注解,总体上未改变 郑注的原意。孔颖达的解释中很多都是为郑注再作注。将一些汉代可见而唐代 不传的名物加以描述。二、在注解的过程中加入个人的解读和看法,并非完全 照搬郑学。譬如在为郑注注解的过程中,孔颖达并未沿袭郑注的分句编排的结 2 大学研究考论 构注疏,将一些在他心目中认为文意连贯的章节语句联同在一起注解,从中不 难看出孔颖达对大学文本内在逻辑性的思考和倾向。对比于宋代的朱熹将 大学离经补传,将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虽不够明显,但其倾向已初 现端倪。,这与郑玄对于大学结构的理解有相异之处。 到了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学,于是自汉末以来经历四百年后经学重新 振兴起来。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韩愈在原道中曾引大学“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之语并作了一定的发挥。李翱著 复性书三篇,其中也引用大学的纲领条目。从此,大学受到了越 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开启了后世尊崇之风。 孔颖达解读大学的重点放在了“诚意”上。在解读的过程中普遍运用 了逆向推理的方法。他把原本大学分为两大段,在第一段下作注解:“此经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积德而行,则近于道也矣。”在 第二段之下则注解:“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言圣人不惟自诚己意,亦服民使诚 意也。”两段相连,他所认为大学的主旨也就是“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 始。 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很好的帮助时人阅读理解大学,一定程度上起到 了扩大其影响的功用。 从汉代到唐朝,大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熟悉。但是,在这段时期 大学毕竟只是礼记的一篇论及礼义文章,很难获得对其个体独特思想 的关注。 第二节宋代及其后大学研究状况概述 北宋统一中原,与辽、西夏成鼎足之势,迎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为 了论证赵氏统治的合理性,宋代统治者积极进行文化建设,这就促进儒学的恢 复和发展。宋仁宗赐新第王拱东等大学一书,足以表现出当时朝廷对大 学己另眼相待的态度。 当时对大学的研究出现了全新的特点,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首先是程 颐、程颢对大学的研究。程颢提出了大学出自孔子之手的说法:“大 学乃孔氏遗书,需从此学,则不差。 程颐承袭了这种说法:“修身当学大 大学研究考论 学之序,大学圣人之完书也。 从此,大学为孔子所作的说法不胫而 走,被后代许多学者所认可。除此之外,程颢还对大学文本进行了改定。 这引起了学者疑改大学的兴趣,其后程颐、林之奇、朱熹、王柏、吴澄都 对大学作了各自不同的改动。后人改动大学基本都沿用了程颢的思路 和方法,在无文献依据的前提下,仅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见,从文本入手, 加以调整,努力使其合理。不同的改动方案都体现了不同改动者各自不同的思 想,也就是“理 二程其后的朱熹更是对大学极为重视,以至于穷尽了毕生的精力,直 到去世前三天还在修改大学章旬。朱熹对大学的研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 成就。他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离经独立,经过“移文补传”的 工作,对原本大学进行文本改造和重新诠释解读。这不仅使大学自成 一书,也使得大学有了全新的生命力,被改造成了“为学次第之书,即物 穷理之学 ,从而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认为,大学讲的只是“为 学之次第”,其主旨则在于“格物致知”。这也是朱熹重新改定古本大学的 原因和根源。大学的章节,朱熹认为旧本诸多破简,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 别为次序。经文部分仅有一章,从“大学之道”到“未之有也 一共只有2 0 5 字,朱熹认为是孔子的言论。传文部分有十章,朱熹说前四章统论纲领,后六 章细论条目功夫,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朱熹还对原来在礼记中的次序 做了改动,传文的首章,原在“没世不忘”之下,传文的第三章所引淇澳 诗之下,原在今传文第六章之后。朱熹按经文的顺序,传文首章解释“明明德”, 第二章解释“新民”,第三章解释“止于至善”,第四章解释“本末 ,第五章解 释“格物”和“致知”,因其为缺文,朱熹于是就“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即“所 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郅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之教,必 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 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 四书章句集注) 。第六章解释“诚意”, 第七章解释“正心”和“修身”,第八章解释“修身”和“齐家”,第九章解释 “齐家 和“治国 ,第十章解释“治国 和“平天下 ,环环相扣,次序井然, 显示了朱熹对大学内在逻辑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o 程颐、程颢,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2 月,第2 4 3 页 4 大学研究考论 除了大学章句,朱子语类一书中也有相关篇章记载了弟子或他人询 问朱熹大学的相关问题,朱熹的回答相当细致,而且篇幅较长,远甚于大 学原文的千字数目。 朱熹对于大学的改动,虽然后人一直有所争议,但其影响极其深远。 随着“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范本,朱熹关于大 学的说法更加深入人心。 到了元代,统治者崇奉宋学。元仁宗于皇庆二年( 公元1 3 1 3 年) 十一月颁 布的“考试程序”,即明确规定: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参考书目。这就使得位列“四书之首”的大学 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由于四书章旬集注的影响,大学独立成篇的注 释和解说也渐渐多了起来。现今所存的文献中,元代关于大学的研究著作 有:许衡的大学直解一卷,景新的大学集说启蒙一卷,黎立武的大 学发微一卷、大学本旨一卷。而元代治礼记而宗宋学者,即皆置大 学、中庸两篇而不加解释( 如元陈滞的礼记集说即其例) ,而且其 原文也不加收录,只在篇目下标注“朱子章句”,以示对朱熹章句的尊崇, 使得礼记由原来的四十九篇而变为四十七篇。 到了明代,明人所颁布的“科举定式 ,经书所主,仍然沿袭元代的旧制。 这就使得时人对大学的重视有增无减,相关大学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 在现存的文献中,关于大学的明代著作有:胡广的大学章句大全、或 问,王阳明的大学古本旁释,崔铣的大学全文通释,魏校的大学 指归,王文禄的大学石经古本旁释申释,罗汝芳的近溪子大学答 问集,曹珧的读大学,乔中和的古大学注,周从龙的大学尊古编。 而亡佚的有关大学著作,相信也不在少数。还有很多大学的注解是附 在“四书 的相关的著作中的,如:李贽的四书评等。 特别要指出的,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对朱熹的大学学说提出了异 议,在版本上肯定古本大学,反对朱熹的改本。但王阳明对大学内容还 是有了全新的阐释。王阳明主张“心 学,同朱熹的“理 学相对。这也成为 后人在研究大学时,经常讨论研究的问题。王阳明的传习录和大学 问两书,内容也以讨论大学的相关问题为主体。 清代号称汉学复兴,然而清初仍是宋学占上风。顺治二年( 1 6 4 5 ) 所定试 士例,“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朱二传,诗主朱子 大学研究考论 集传,春秋主胡传, 礼记主陈潞集说”,仍是沿袭元、 明的旧制。 清代有关大学的研究著作就更多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毛奇龄的大 学证文,胡渭的大学翼真,李光地的大学古本说,宋翔风的大学 古义说等等,近4 0 种之多;还有一些同样附在“四书”的有关著作中,如清 张岱的四书遇等等。 清人对大学的研究,或从朱熹,或从王阳明。“心”学与“理”学在大 学研究上的争论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相关的著作也多围绕这两个学说展 开。并未出现大的改变,也未见全新的观点。 到了民国时期,大学的相关著作甚寥,只有易顺鼎的大学私定本一 书。 解放以后的段时期,对礼记的研究越来越少,对于大学的研究 也少有人问津。 如今又出现了一些关于大学的研究著作,有注重文意探讨的著作,如 方向东老师的( 大学) ( 中庸) 注评,来可泓先生的大学直解,邓球柏先 生的大学通说,吴应宾先生等所著的古本大学释论等。还有台湾地区的 赵泽厚先生的大学研究,对大学的作者、性质、文意等多方面都做了研 究和阐述。加之相关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围绕着大学展开的讨论,所得 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6 大学研究考论 第二章大学的重要问题探讨 第一节大学的作者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位列四书之 首,但此书究竟是何人所作,历代学者说法众多,并无定论。郑玄为礼记 作注,对多数篇章都注明作者,而对于大学篇出白何人之手并未提及。朱 熹大学或问云:“辞约而理备,言正而指远,非圣人不能及也。”此圣人究 竟为何人? 一大学是否孔子所作? 最早把大学与孔子联系在一起的是程颢。他继承了张载的“中庸、 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 的说法,提出了大学出自孔子之手的说法。 程子日:“大学乃孔氏之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大学,孔氏之遗 言也。学者由是而学,则不迷于入德之门也。”其后朱熹云:“子程子日:大 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 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程颢认为大学乃是孔氏遗书,这种说法并无古籍可考。程子的论断显 得颇为武断。对于这一说法,程颢并未说明依据。“孔氏遗书 指的是孔子所作 的遗书还是孔子保存的遗书? 程子也无详细说明。按照一般理解,某人之遗书 就是其本人所作。但也有将此处的遗书理解为某人所保存之书的。清翟灏云: “大学久亡作者姓名,程氏定为孔氏遗书。言孔氏,不必属孔子白作。如六 经皆经孔子赞删修定,以授弟子,皆孔氏遗书也。此最为确当不易之论。”翟 氏认为六经经过孔子赞删修定便是孔氏之遗书,所以大学亦可视为孔氏之 遗书。可事实上并无古籍记载孔子修订大学一事,何以将大学定为孔 氏之遗书? 翟氏又言孔氏并非确定为孔子,“言孔氏,不必属孔氏自作。 此说 更加令人费解。若程颢所说的孔氏并非指孔子,其批注中必定有具体说明。孔 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显赫,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孔圣人 ,其思 想影响极其深远。一般来讲,言孔氏即孔子,如孔氏非指孔子则必有批注说明。 程子只言孔氏遗书,并无批注孔氏为孔氏旁人。此孔氏即为孔子。细加分析, 程子并未直说大学为孔子所作,可见其并无确切证据证明大学出自孑l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1 4 页 园程颐、程颢,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2 月,第1 9 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版,第3 页 回赵泽厚,大学研究,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2 年,第2 页 7 大学研究考论 子之手,“孔氏遗书”一说似乎是含糊之辞。 大学之内容博大精深,纯为儒家思想。程子意度为孔子所作,虽不合 事实,但这种说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的地位,引起外界对于大学的广泛 关注。梁涛就这样认为:“宋代有些学者处于同佛老争夺正统地位的需要,往往 喜欢把一些经典说成是出白孔子,以抬高地位,增加权威性,程颢认为大学 为孔氏之遗书可能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后代人研究大学时大多遵循 程子之说,直接将“孔氏”改为“孔子 。 受程颢学说的影响,后人大多认为大学出自孔子之手,并对此深信不 疑。但大学作者究竟为何人,古籍并无记载,程子等人的说法并无依据。 于是有以史记孔子世家所云“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一语为证。认为大学 乃是礼记一篇,若礼记出于孔氏,则大学亦出于孔氏。细细探究, 此语并不能为证。此处的“;l i g ,应理解为礼记一书,还是礼、记 两书? 清代学者吴见思就将此处的句读为“书、传、礼、记”,如果礼单独 为一书,就应当理解为仪礼。仪礼原被称为“礼经”。清皮锡瑞云:“三 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日礼而己。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 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日礼经。合记而言,则日礼记。许慎、卢 植所称之为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记也。其后礼 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依 照皮锡瑞的说法,史记孑l 子世家所称的“礼记 ,并非现今的礼记。大 学一篇自然也就不在其中了,岂可作为大学出自孔氏之证? 又或以孔颖达礼记正义所云为证,“礼记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礼 残缺,无复能明至孔子没后,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或录旧 礼之义,或录变礼所由,或兼记体履,或杂序得失,故编而录之,以为记也。 中庸是子思彼所作。缁衣,公孙尼子所撰。郑康成云:月令,吕不韦 所修。卢植云:王制,谓汉文时,博士所录。其余众篇,皆如此例,但未 能尽知所记之人也。” 按照孔颖达的说法,礼记“出自孔氏”。若礼记出 自孔子,在孔子去世之前,礼记为何“正体残缺,无复能明 。以孔子的好 学,肯定加以补订,或者令其弟子补订,不会任其残缺。孔颖达此说甚为可疑。 大学并非孔子所作还可以从孔子的言论思想中找到佐证。最能代表孔 。梁涛,“大学早出新证”,北京,中国哲学史,2 0 0 0 年第3 期,第8 8 页 圆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 9 5 4 年,第3 卷三礼,第1 页 国(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7 6 5 页 8 大学研究考论 子言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将大学同论语相较就可以发现两书的不 同,论语多言礼而大学却不言礼。孔子主张礼治、德治。在论语中 言礼之处甚多,不下数十处,而大学之一千七百五十二字却无一提及。讨 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却不提礼,这明显不符合孑l 子的思想。如此 重要的学说却与立足之思想无关,与理不合。 其次,大学中出现了两处“子日 ,即“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 人而不如鸟乎? ”“子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从汉语表达方式来 看,引用他人言语方说“某人日 ,自己著述,直接言说即可,何以把自己挪作 他人? 此二处的“子日 为他人引用之辞。如:论语是其弟子后人收集编撰 的,书中孔子的言论皆注明“子日 。还有,如果大学为孔子所作,则大 学文中称呼与理不合。大学中有:“曾子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 乎? 曾子为后人对他的尊称,而孔子作为曾子的前人,对曾子应直呼其名, 何来孔子称其为子的道理? 大学为孔子所作,实在难以让人信服。程子之说实有假借孔子之名扩 大大学影响之嫌,为自己臆度的说法,不足信也。 二大学是否由孔子、曾子、曾子门人合撰? 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两部分,认为“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按照朱熹的说法,大学是由孔子、 曾子、曾子门人合撰而成。 大学全文共一千七百五十二字,这么短的文章竟然出自三代师生之手, 令人颇有疑惑。阅读大学原文,条理清晰,明显为一篇整文,出自一人之 手。原文中也没有明显的语言标致说明,哪些内容为孔子之言,哪些为曾子之 说,哪些为曾子门人之意。加之对于朱熹区分经传的说法,历来评价不一,并 无定论。合撰的说法难以让人信服。 三大学是否曾子所作? 大学为曾子所作的说法始见于三字经:“作大学,乃曾子。 三 字经为古代启蒙儿童的必读书籍,这就使得曾子作大学的说法众人皆知, 影响极大。但三字经一书出于何人之手并无说明,作者此说的证据亦无处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版,第4 页 9 大学研究考论 可考,不便探究。 后人黎立武也认为大学为曾子所作。黎立武以为曾子“传道在一贯, 悟道在忠恕”,然后与大学的言论加以比较,认为“止其所止,非所谓贯于 一乎? 修身之上,明明德之事也,非所谓忠乎? 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非所 谓恕乎? ”将大学中的“止”理解为“一贯”,“明明德”等同于“忠”,“新 民 理解为“恕 。 钱大听也附和黎的说法:“昔孔子告曾子以一贯之道,后世尊之,以为曾子 为得孔子之传。礼记大学一篇,汉、唐之儒,皆不详何人所作。朱子疑其 书自孔氏,第于古籍无所考。学者犹疑信参半,然予读大学与忠恕一贯之 旨,何其若合符节也。 黎立武和钱大昕的说法都显得十分牵强。首先,“一贯”并不是曾子的言论。 “一贯”的说法始于论语,论语里仁:“子日: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 子日:唯。子出,门人日:何谓也? 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孔子提 出了“一贯”的说法,曾子从未说过“一贯 。曾子所作的文章著作中并无提及, 最多是曾子从孔子处学到了“一贯”之说。其次,将“明明德”同“忠 划等 号,“新民”等同于“恕 的说法也缺乏说服力。“忠”字在说文解字中解 为;“忠,敬也。尽心日忠。”同明明德相比较,看不出二者有何相同、相通之 处。同理,“新民 和“恕”也无法等同。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一书,不知何人所作,书中有曾子日三 字,后人遂以为是曾子和曾子的门人同作的。这个话不可信。” 上文已讲过汉语语言表达的方式,自己之言论直接叙说即可,大学原文 中有“曾子日”,这明显为他人引用之体例,大学并非出自曾子之手,显而 易见。 四大学是否子思所作? 主张大学是由子思所作的,明刘宗周云:“汉儒贾达云:子思穷居于 宋,惧圣道之不明,乃作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今抽绎二书,中 庸原是大学注疏,似出一人之手,而篇中又有曾子日一条,意其遗 言多本曾子,而曾子复得仲尼所亲授,故程子谓孔氏遗书,而朱子谓曾子 之意,门人记之,有以也。曾门高弟,非子思而何? 中庸之书,多仲尼之 赵泽厚,大学研究,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2 年,第2 4 页 国同上,第2 5 页 1 0 大学研究考论 言,而子思述之。则大学一书,多孔、曾之言,而子思述之,又何疑焉。” 清江永云:“大学成于曾子之门人,疑亦是子思所作。曾子门人之高者,无 过子思,次则乐正子春、公明仪。大学、中庸相表里,非子思不能作。” 清冯景云:“以孔门颜子蚤死,传圣人之道者,实为曾子。圣人之道,即大学之 道,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则大学十传,皆出曾子平日讲习,而 门人记之者。无曾子日一条,亦决其为曾子之传,称子诸证,可不必 论。且曾子门人,无出子思之右,十日十手之严,与不亲不闻, 同一慎独,非一脉相传而何? 故决为曾子传之,子思述之,以尊其统。”清 曹之升云:“按汉书艺文志曾子十八篇,今见于大戴记者十篇,日: 曾子立事曾子本孝篇篇必冠以“曾子 二字。或谓:“其余虽无 闻,使其存,亦必冠以曾子,如大戴所记。”余谓:子思作中庸,直提“仲 尼日”,以昭祖德。作大学,特引“曾子日,以表证师承。盖子思述曾子 之传,遂不必以曾子二字冠之也。” 许多明清两代的学者认为大学是子思所作。依据的都是汉代贾逵的论 述,再加上朱熹的“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说法的影响,便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贾逵的言论并无古籍为证,不足以证明这个说法真实可 信。关于大学是否子思所作,高明有过这样的论述:“书中有曾子日三 字,纵使是说曾子门人记的,何以知道曾子门人,定是子思呢? 大学旨 趣,纵有与中庸相合处,又何以知道是出于一人之手呢? 若依我们的看法, 大学博大而平实,中庸高明而精妙,两者面目不同,显然是出于两个性 格不同的人的手笔。所谓子思作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这两旬 汉儒贾逵的话,在古书里无可查靠,实在不可考。翟灏也说过:“子思之说,由 明嘉靖间,丰氏伪造石经而起,贾逵无是语也。刘氏古记,因以文饰之,推合 程、朱。在造贾逵语者,其初意未必不尔。总之,凭臆为说,可以属子思,断 以无征不信之例,则均难为定论矣。更怪考查魏代的年号根本没有“政和, 那么所引石经上的贾逵的话不能不让人怀疑是捏造的。这样的话,以此为证的 子思作大学的说法亦缺乏说服力。 今人郭沂将大学与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探讨作者问题的立足 点。认为大学中“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此谓国不以利为 台湾中华书局,1 9 7 2 年,第3 2 页 北厶口弓 究研 学页页页 扶始珀 ,第第第 厚,泽上上上赵同同同 。圆台0 大学研究考论 利,以义为利也。”同子思关于义利关系的解释“孟轲问:牧民之道何 先? 子思日君子之教民者,亦仁义而已,何必日利? 子思日仁义者, 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乐为诈。此为不利大矣。故 易日:“利者,义之和也。”又日:“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 相类似。推断出大学为子思所作。并且认为“魏代无政和年号”一说实为 笔误,“政和 可能是“太和”的误差。不足以反对“子思作大学 的说法。 诚然,中庸与大学有着莫大的联系。但是大学重在“内省 , 强调个人的“悟”,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修养。中庸重在“行”,突出个人如何 达到与天命相一致的方法,显示出儒家的入世精神。这就体现出在重“知”与重 “行”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试想,内外相对,自相矛盾的两种学说怎么会出于一 人之手呢? 郭沂的说法过于看重两书在儒家学说上的联系,忽视了其立论点的根 本区别。 五大学是否荀子所作? 冯友兰提出了大学与苟子有关的说法。冯友兰说:“中庸大部分为 孟学;而大学则大部分为苟学。 其后,钱穆和戴君仁也同意这样的说法。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但大学亦决非曾子所撰,如其讲格物、致知,把知与 物,合并立论,这显然是后出的事,论语上显然没有,那有曾子便忽然这样 讲了。我曾有推止篇,详论先秦思想,可分为两大趋势,一主推,一主止。 孟子主推,贵能扩而充之。苟子则主止,故重师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显系沿袭主止一派的思想。故说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先懂得了止于孝,始能去尽孝道。 如何尽,则贵求和,致知在格物,该在事物上去求。先秦诸子书中,把知 与物两字,连称对用之先后演变,我在推止那篇文章中,详细罗列, 即可证大学之为晚出书。大学又说: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虽不能指说它是苟学,但确有好多处,有苟子思想之存在。” 戴君仁 先生说:“我们先把冯氏所举大学与荀子相合处,撷要叙列,然后加以 讨论。” 。郭沂,“子思书再讨论兼论大学作于子思”,中国哲学史,北京,2 0 0 3 年第4 期,第2 7 页 圆赵泽厚,大学研究,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2 年,第3 9 页 。同上,第4 0 页 1 2 大学研究考论 ( - - ) 荀子解蔽篇:“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 日:止诸至足。 曷谓至足? 日:圣也。”此与大学所云:“止于至善”相合。 ( 二) 荀子不苟篇:“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与大学“絮矩之道” 相合。 ( 三) 冯氏认为解蔽篇云:“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 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 于上,则不能得本( 原作大,冯氏依王校作本。) 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 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 与大学“所 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僵,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相合。而云:“心有所好乐等, 则如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乎上,则不能本形之正也。” ( 四) 解蔽篇续云:“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 决庶理矣。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 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此与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 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相合。皆心不专一之过。 ( 五) 大学诚意之“诚于中,形于外。及“慎独”等,语均见苟 子。 ( 六) 末了,冯氏又举解蔽篇:“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 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一大段,而云:“观物时为物之现象所蔽, 则不能对之有真知识,故致知在格物。格者,至也。必看穿物之现象,而至其 本来面目,方可得其真像,此所以致知在格物也。我们检讨一下,觉得“止 于至菩”和“絮矩之道”两点是对的。其余不见得密合;而且把最重要的一点 遗漏了。也可以说是提及但没有说对。这简直辜负了他的大学与苟子 的新提示。 大学与荀子的相同之处,并不止以上这些内容。在苟子大略 篇内还有。大略篇云:“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 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 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 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 。赵泽厚,大学研究,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2 年,第4 1 页 1 3 大学研究考论 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乡不修币,大夫不 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尔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窦 者有所窜其手。”细读大学的最后一段文字。“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 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孟献子日:畜马乘,不 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不难发现,两段文字虽表述 不一,但意义相同。另外,苟子大略篇:“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着,德至 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与大学:“小 人闲居为不菩,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日: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 其意。”相比较,虽然大学的表述更为详尽,但意义同荀子这两句话 却不尽相同。 苟子是部儒家著作。其中有一些篇章侧重于阐述个人修养,即书中 所说的“修身”,具体篇目是:劝学、修身、不苟、荣辱、 非相、君子、子道。还有就是侧重于政治主题,篇目是:非十 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 臣道、致士、议兵、强国、臣论、大略、法行。 苟子一书紧扣治国平天下主题,同大学的主题相比较有相通之处。 以往人们大多认为,大学的“止于至善 来自于苟子解蔽篇的“止 诸至足 。其实郭店楚简语丛三中“善日过我,我日过善,贤者唯其止也 以异。”“人之性非与? 止乎其孝。 这就说明,“止在先秦是已有,并非 产生在苟子出现之后。 虽然苟子和大学有很大的关系,但并不能断定大学出自苟子 之手。首先,苟子一书以“礼 为中心思想,所有篇章内容都是围绕“礼” 来阐述。相比而言,大学并不重礼。大学一篇,全文一千七百五十二 字,无一“礼”字。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大学只是专门阐述“大学之道” 的文章,其思想隐含“礼 的思想。但荀子是极其重礼之人,在如此重要的文 章中对自己的思想只字不提,实在不符合常理。其次,大学中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后者以前者为前提。而苟子只讲 到了修身,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未提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 1 4 大学研究考论 一个整体,是君子、大人发展的整个历程。只言修身,讲的就是使自身言行思 想通过修养而更接近礼的规范。这是孤立的阐述,偏重于个人修养。并未提及 推及开来到达齐家、治国、平天下。 苟子与大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就在于二者主要思想不同。 主要思想不同,这就难以将二者归于一人。所以,大学并非出自苟子之手。 六大学是否董仲舒所作? 有学者认为。大学作于董仲舒。从书籍的流传和影响过程来看,前人著 作言论常为后世学者著书立说所引用。有论语一书,便有人引论语之 言;有孟子、苟子,便有人遵循二者之言论。大学一篇见于礼 记, 礼记之前并未见大学之名。如此重要的著作,若有流传,必定 有学者知晓。前人言说中未见大学,可见大学在汉代之前并未出现。 大学最早见于礼记,而有学者认为礼记成书于汉初,所以大学 也有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设立申请书查询
- 3.1 多变的天气 第一课时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 22.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初中数学冀教版2012八年级下册-冀教版2012
- 佣金调整申请书怎么申请
- 产假书面申请书模板
- 快艇内河通行申请书
- 土地用途变更申请书
- 遗体领取申请书
- 柳州租房申请书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三单元 在合作中发展 第六课 合奏好生活的乐章 第二框 与诚信结伴同行说课稿 鲁教版
- 垫资柴油购销合同协议
- 2025-2030国内地热能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Unit1 Section B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about a new friend?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Unit 2 Different families Part A(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LED显示屏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 初中英语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GB/T 1503-2024铸钢轧辊
- 幼儿园社会教育专题-考核测试题四(第七、八章)-国开(ZJ)-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