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伊凡·蒲宁爱情小说的艺术特色.pdf_第1页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伊凡·蒲宁爱情小说的艺术特色.pdf_第2页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伊凡·蒲宁爱情小说的艺术特色.pdf_第3页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伊凡·蒲宁爱情小说的艺术特色.pdf_第4页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伊凡·蒲宁爱情小说的艺术特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伊凡蒲宁是一位无论就世界观和创作而言都极其复杂的作家。他作为俄罗斯杰出 的诗人、小说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位经典作家”丽被载入世界文学史册。 纵观蒲宁的创作,无论他的诗歌还是小说都凝聚着一种对生命的独特的思考和强烈的感 受,尤其是他的爱情小说更有独到之处。在他数量众多的中、短篇小说中,享誉世界文 坛的几乎都是爱情小说。这些小说不仅显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技巧,而且贯穿其中的思 想深刻而隽永。本文力图多角度、系统地对蒲宁的爱情小说进行解读,凸现蒲宁作为一 个优秀的艺术大师在艺术特色上的深度和广度,为我国新时期对蒲宁的爱情作品研究作 出某些有益的尝试。本文将通过对蒲宁具有代表性的爱情作品的分析,论述其爱情小说 的艺术特色,揭示作家卓越而独特的艺术世界。本文的研究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方面爱与美的沉思,在本章中将对作家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性梳理,并且详析蒲宁独 特的爱情观;第二方面爱情与死亡的纠结,在本章中,本文对这一创作主题的形成 原因作了详细地探析,并通过对蒲宁式的爱情与死亡的重新解读指出其并非是一味的悲 观与绝望;第三方面主观性与写实性的遥相辉映,本章将分析作家的爱情小说的创 作风格及艺术手法,指出其主观性特征的三大表现,也客观地分析了作家爱情小说的“写 实性”特征,从而揭示出蒲宁艺术特色的复杂性;第四方面小说与诗歌美学的完美 结合, 本章重点探讨了蒲宁诗化小说的特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阐述作家对爱情、 对人生的诗意理解。 关键词:蒲宁;爱情;美;死亡;主观性;写实性;诗化小说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i v a nb u n i ni sa ni n c r e d i b l yc o m p l i c a t e dw r i t e r ,r e g a r d i n gt oh i sv i e wo ft h ew o r l da n d w o r k s a sa no u t s t a n d i n gr u s s i a np o e ta n dn o v e l i s t h ew a s t h el a s tc l a s s i c a lr u s s i a nc r i t i c a l r e a l i s mw r i t e r s ”a n dw a sc o n s i d e r e dt ob eo n c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f i g u r e si nt h ew o r l d 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h eg a i n e df a m ec h i e f l yf r o mh i sl o v es t o r i e s ,a n dh ee m b o d i e dau n i q u e o u t l o o ko nl i f et ot h i n ka n dt of e e lt h r o u g h o u th i sc r e a t i v ew o r k s i nh i sl a r g en u m b e ro f n o u v e l l ea n ds h o r ts t o r i e s a l m o s ta l io ft h ew o r l d r e n o w n e dl i t e r a r ya r el o v es t o r i e s t h e s e n o v e l sh a v es h o w nn o to n l yt h ew r i t e r s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s k i l l s ,b u ta l s ot h ep r o f o u n da n d m e a n i n g f u li d e a s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m t h i st h e s i si n t e n d e dt o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c o m p r e h e n db u n i n s w o r k so fl o v et h r o u g h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a n dt oi l l u s t r a t et h ed e p t ha n db r e a d t ho fb u n i n s w o r k sa sat r u em a s t e ro ff i n ea r t s f i n a l l yi tm a yc o n t r i b u t et ot h er e s e a r c hi n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o ft h ec h i n a sn e we r a t h i sr e s e a r c hw i l la l s od i s c u s st h el o v es t o r i e so nt h ea r tf e a t u r e sa n d 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a n du n i q u ea r tw o r l do ft h ew r i t e r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h i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 so fi o v e t h i ss t u d yi n c l u d e df o u r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h em u s eo fl o v ea n d b e a u t y , i nt h i sc h a p t e rt h ea u t h o rw i l lc o n d u c ta no v e r a l la e s t h e t i ct h i n k i n go fc o m b i n g ,a n d a n a l y z et h eb u n i n su n i q u ev i e wo fl o v ei nd e t a i l t h es e c o n da s p e c t - t h et a n g l eo fl o v ea n d d e a t h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t h er e a s o no fc o n d u c t i n gt h i sr e s e a r c hw i l lb ep r e s e n t e di nd e t a i l ,a l s oi t w i l ld e m o n s t r a t eh i sw o r k sa r en o to n l yt h ep e s s i m i s t i ca n dd e s p a i r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 s u b j e c t i v ea n dr e l a t i v ed i s t a n c eo fr e a l i s me m b r a c e d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w i l la n a l y z e t h ew r i t e r sl o v es t o r i e sa n da r ts t y l e s ,n o to n l yp o i n t i n go u tt h a tt h et h r e em a j o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t h es u b j e c t i v ep e r f o r m a n c e ,b u ta l s oa no b j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w r i t e ro fr o m a n c en o v e l s , ”r e a l i s mo f ”f e a t u r e s ,i no r d e rt or e v e a lt h ec o m p l e x i t yo f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b u n i n s f i n a l l y t h ep e r f e c t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f i c t i o na n dp o e t r ya e s t h e t i c s ,t h i s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o n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u n i n sp o e t r yn o v e l s ,t h r o u g hr e a d i n gt h et e x t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w r i t e r s p o e t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l o v ea n dl i r e k e yw o r d s :b u n i n ;l o v e ;b e a u t y ;d e a t h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r e a l i s m ;p o e t r yn o v e l s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二豳牡日期:鳕二鱼旦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l l 匕e j i t i 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i l n i 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 l k n 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亩t j l p , 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邋 日 期:啤尘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 日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t o p e l 争e p a t p i b a h b y h h h c a o x h i , i f i i i t t c a t e j i bh o m 1 4 p o b 0 3 p e h r i i o ht b o p q e c t b y o hk a k b i ,i 且a k ) i i i h 螽c 兄p y c c k n f i 0 3 t ,n p 0 3 a n k ht n o c n e ;i h n f ik j i a c c t t kp y c c k o r ok i i a c c i t h e c k o f o p e a n i l 3 m a b o i i i e y lbl l c t o p r l l om h p o b o 话n r l t e p a t y p l , i b ob c e me r ot b o p q e c t b e h bh 0 3 3 h hh bn p 0 3 e ,o c 0 6 e h h obn 1 0 6 0 b h o f in p 0 3 e ,o t p a x a e t c zy h h k a j i b h b i 话b 3 f d 珥h a 孤h 3 h bh b r l e q a t a m o n t e eb o c n p i 姐t n ex 【h 3 h h h o q t nb c ee r op a c c k a 3 b ihh o b e c t h ,h o y l b 3 y l o m h e c r m h p o b o 话c n a b o f i ,i i o c b f f m e h b i i 1 0 6 b m b3 t h xn p o h 3 b e 且e h h f l xn p o 皿e m o n c t p r l p o b a h b ih e t o b b k oy h n k a n b h o ex ) 皿o ) 壬c e c t b e h h o em a c t e p c t b oi i h c a t e j i _ q ,h oh 中h j i o c o 中c l o o eo c m b l c b e h h e b 皿a h h o f ip a 6 0 t em h o f o a c i i e k t h ohc h c t e m h op a c c m a t p r i b a c t c ge f oj i l 0 6 0 b h a gn p 0 3 a1 4 a h a n n 3 n p y e t c go c 0 6 e h h o c t hx y i o ) k e c t b e h h b i xm e t o 且o bb y h n h ak a kb b t a a l o m e r o c gm a c t e p a c n o b ab ob c e f im n p o t ehr a y 6 h h e bn a h h o f ip a 6 0 t ea b t o pn c n a e tn o m , i t k yp a c c m o t p e h i 阴 $ 1 0 6 0 b h o f in p 0 3 h lb y h n n ach o b o ht o q k h3 p e h a abh o b o eb p e m r 3 a , a a q ah a c t o e 落p a 6 0 t b x 3 a k m o q a e t c gba h a y l h 3 et h i i h h h b i xn 1 0 6 0 b h b l x p o h 3 b e 且e h h 话 b y h h h a ,0 6 c y 砥a e h h n x ) 狙o ) k e c t b e h h o 落x a p a k t e p h c t h k h r n 0 6 0 b h b l xn p o l 4 3 b e 且e h r l f ib y h i h ahp a c k p b i t h go c 0 6 0 r o x y a o ) k e c t b e h h o r om n p ab y h n h a 皿a h r l a , qp a 6 0 t ac o c t o h th 34q a c t e f i bn e p b o f ie eq a c t h p a 3 a ;y m b eoj i l 0 6 b 1 lk p a c o t e0 6 c y g 疆a e t c g3 c t e t h k ah o c 0 6 b i f ib 3 f y l g h a i 1 0 6 0 b bi i a c a t e j i j t b ob t o p o f ie eq a c t h o t h o i i i e h t l em e ) i 呱yn m 6 b b i ohc m e p t b l o0 6 c y 3 k 皿a x o t c rn p n q n n b i j i l 0 6 0 b h o f it p a r e 且h hh p a c c m a t p r i b a e t c 且h t 0 6 0 b h a qt p a r e 且嘲h oh o b o m ybh p o h 3 b e 且e h h k x b y m m a bt p e t e f ie eq a c t h c o c y i e c t b o b a h h ec y 6 五e k t h b h o c t hc 且e 蟊c t b h t e b h o c t h 0 6 c y - , k a a e t c at b o p q e c k o e m a c t e p c t b oh 料o 累e c t b e h h b i em e t o 皿mi i h c a t e y l q bq e t b e p t o 话e e q a c t r i c o q c t a h h e p 0 3 b ih i 1 0 9 3 h h0 6 c y 永, a a e t c ah 0 3 t h q h o c t bbn p 0 3 eb y h r t h a k a i o , 4 e b b l e c a o b a : b y n n h ;i i l 0 6 0 b b ; 卫t e f i c t b i t t e b b h o c t b ; k p a c o t a ;c m e p t b ;c y t b 6 e k t l 4 b h o c t b ; i 1 0 3 t h t t h o c t bbn p 0 3 e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i j = l - - ji 口 选题的由来 在俄罗斯众多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家中,伊凡蒲宁( 1 8 7 卜1 9 5 3 ) 始终是一个独特 的名字。他是俄国最后一位贵族作家,也是俄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既 继承了1 9 世纪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发展和创新了2 0 世纪的俄罗斯民族文学, 并把它推上了2 0 世纪文学创作的世界高峰。3 3 年之久艰辛的异域人生并没有让蒲宁文 思枯竭,坚持用一颗俄罗斯的心书写本民族文学之杰作使他获得了用之不尽的创作源 泉。蒲宁以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才华,抒写了一曲曲哀婉动人的爱情之歌。这些描写 爱情的经典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的宝库。这位极具创作个性的作家也 成为世界文坛罕见的流而不亡的文学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蒲宁最具代表性的爱情作品的分析,论述其爱情小说的艺术特色,探 析作家卓越的艺术世界。 一、本论文题目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俄罗斯学者什拉叶尔( i i i n a e pm 且) 在蒲宁和纳博科夫( 1 9 9 5 ) 一文中写道, 蒲宁的爱情美妙、绚烂,让人感觉无上的幸福,然而它又是短暂的,犹如电光石火,消 纵即逝。蒲宁的作品表达了一种对人生变幻无常、对命运无法预测的深切感受。 安德烈乌博基( a l t a p e f iy 6 0 r n f i ) 在非凡的大师纪念伊凡蒲宁一文中 ( 第四部分) 指出,蒲宁描写爱情的视角很独特,他不去揭示爱情悲剧的现实社会根源, 而是将坠入爱河的男女的欢乐与痛苦、幸福与绝望予以原原本本的展示。作家将青年男 女两情相悦的原生态刻画得极为精彩而又不失分寸。然而,蒲宁笔下所有的爱情故事几 乎都是以暴死和自杀为结局的,这些短篇也导致了宿命论和绝望,而宿命观点和绝望情 绪又为作家敏锐的心理监测所左右。 著名学者萨基扬茨( c a a r a m ta a ) 在伊凡蒲宁和他的创作一文中分析了蒲 宁爱情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作者指出,在蒲宁看来,不经过肉体上 的爱是上升不到精神境界的,所有和性有关的都是纯洁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显得隐秘, 甚至神圣,所以他在小说中对两情相悦时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在他的作品中, 犹如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克莱采奏鸣曲等作品罩,女 性全然没有过错。他更不像果戈理,在作品中对女性保持一种戒备、不接受的态度。 ( - - ) 国内研究现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复杂的世界观和侨居国外的经历,蒲宁在自己的祖国曾经被冷落了几十年,直 到去世之后才得以“回归”,而在今天成为了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2 0 世纪9 0 年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冯玉律撰写的国内第一本系统地研究蒲宁的专著跨 越与回归论伊凡蒲宁。作者不仅回顾了蒲宁的一生,而且细致地梳理了蒲宁不 同时期的创作特点。作者认为,蒲宁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反对暴力,幻想用文化、用 精神、用“美”来拯救俄罗斯,而视阶级斗争为全民族的灾难。作者对蒲宁的作品进行 了具体而精细地分析,全书仅小说就提到了近百篇,实为蒲宁研究者必备的参考书。 1 9 9 6 年,俄罗斯文艺第2 期刊登了孟秀云编写的俄国的布宁研究综述一文,。 文中作者将俄国国内蒲宁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即十月革命前、十月革命后到蒲宁逝世、 2 0 世纪5 卜8 0 年代末以后,并详细介绍了各个阶段富有代表性的蒲宁学研究著作。 在新世纪的各类学术刊物上,可以看到叶红的蒲宁与现代主义、张炜的从归 纳走向解构蒲宁创作艺术的再认识、冯玉律的论蒲宁创作中的永恒主题等文 章,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客观地分析蒲宁丰富的艺术和精神世 界是他们的准则。 然而,目前对蒲宁爱情小说的研究尚缺乏整体性的梳理,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行 解读的。例如,爱的挽歌试论蒲宁爱情小说的特色和悲的旋律,画的诗篇一 一论蒲宁小说的艺术特色这两篇论文是目前我国关于蒲宁爱情题材小说仅有的专论文 章。两位作者在关于蒲宁的爱情作品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上观点一致,认为蒲宁作 品中反映的消极悲观与厌世情绪和作家本人的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并 认为蒲宁的爱情悲剧中充斥着惯有的那种世事变幻莫测、命运之神变化无常的思想。 二、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随着资料的发掘和观念的更新,国内外对蒲宁作品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而把作家 的爱情小说的创作做一番比较系统、细致的分析,自然也是这项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 环节。本文从分析蒲宁作品中对爱情和死亡这些大题目处理时的微妙和独具匠心入手, 来阐释作家创作的审美视点和诗学特征,进而揭示作家独特的艺术世界。 ( - -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试图从多种角度对蒲宁爱情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这将有助于蒲宁作品 的读者更好地把握其艺术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蒲宁的创作,为理解 作家及其作品提供更多的可能。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支撑、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支撑 本论文将运用诗学及哲学、美学等相关理论对蒲宁的爱情小说进行分析研究。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在引言中介绍了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与实际意义等。 第一章主要探讨蒲宁独特的爱情观。本文认为,蒲宁爱情作品的美学思想的具体内 涵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爱的脱俗之美,爱的闪光之美,爱的永恒之美。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蒲宁关于“爱情与死亡的纠结”这一创作主题形成的二大原因, 即爱的个性与社会日常性的深刻冲突、俄罗斯人谜一样的矛盾性格导致的爱情悲剧。此 外,通过对文本的重新解读,指出作家爱情作品的基调并非一味的悲观失望,他对于爱 情的抒写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范畴,他认为真正的爱情能战胜死亡,穿越时空; 第三章和第四章对蒲宁爱情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分别作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主观性 的三大表现,也客观分析了其写实性的特点。在第四章中探讨了作家爱情小说所具有的 诗意特征,揭示出蒲宁复杂和卓越的艺术世界。 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全文并指出这一研究的意义。 ( 三)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力求研究角度独特、新颖,本着学术创新的精神,对蒲宁的爱情小说进行多视 角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蒲宁的爱情作品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力争全面地阐释其艺术特色,这样 的工作,在国内尚无先例。 第二,首次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对蒲宁爱情小说的“爱情加死亡模式作了哲理性 的阐释,对研究领域长期以来认为的其爱情作品充斥的悲观绝望的基调进行了重新解 读,而且观点新颖,绝无流俗之嫌。 第三,从本文总结的四大艺术特色对蒲宁的爱情小说进行全新界定,与已有的观点 相比,本文更为全面,具体,易于更深层次地揭示出作家复杂的艺术世界。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爱与美的沉思 在俄国文坛上,蒲宁是一位清雅浪漫、卓尔不儿的作家。他笔下的爱情故事唯美、 脱俗,略带伤感。作家一生致力于追求美好的、使人臻于极乐的爱情,追求心灵中的美 感。对爱与美的不懈寻求使得他的爱情观独特而卓越,也使得他的爱情小说散发出耶利 哥玫瑰的馥郁芬芳。 一、爱的脱俗之美 蒲宁描写的是灵肉相触、生死相依的爱情。这种爱情在更多情况下都是爱与美感高 于伦理,脱离了世俗的束缚。作家所要表达的是两性之间灵与肉的结合所迸发出的震颤 身心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在作家看来才是真正的爱的特征。蒲宁认为,一桩爱情的发 生毫无征兆,这种最自然、最纯粹的感情是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而受到责备的,而且,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浑然天成的爱情无疑是美的,作家倾力追寻的正是这种爱的脱 俗之美。 在小说一支罗曼蒂克的插曲中,男女主人公萍水相逢,一度良宵后彼此深深爱 上了对方。已适他人的女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强烈的爱情激动不已“您爱我吗, 哪怕只是稍微一点点? 可我跟您待在一起却感到那么美满,那么幸福! 【l j 一次不经意 的邂逅,竟然成为生命中最执着的留恋:两人分别后,迫于现实的原因,女人只能凭书 信寄托浓烈的相思之情。“我想念您,特别是在暮色苍茫的时候。我们是在暮色中诀别 的,我也是在暮色中给您写这第一封信”“但是不管怎么样,我爱您,爱您 【2 j “我宁愿舍弃我的下半辈子,只要我能同您厮守在这里”p j ,美好崇高的愿望与严 酷的现实生活的不协调引出伤感的主题,诗意般的爱情在现实世界中消失殆尽。分离虽 苦,总还有重逢的希望;死别虽哀,却也可对亡灵尽诉衷肠。然而,两人真挚而无告的 爱情,既非分离,也与死别无关。蒲宁在这篇小说里表现的是一种脱离世俗的秘密的爱 情。这种爱情被作家放置在另一种维度中,这种维度就是人的心灵空间构建的超几的“爱 的国度”。对这个国度的永恒神往拯救了男主人公的无限感伤:“我灵魂的全部力量,我 的全部忧虑和欢乐被那个当初我曾经爱过的人儿所勾起的忧虑和被春天以及青春 所激起的本能的欢乐全部飞到那边,飞到天的尽头,飞到云层南面的边缘,飞到如 发亮的带子似的碧波粼粼的大海那边去了 【4 】女人终因相思成灾,香消玉殒。在蒲 宁的小说中,爱情的深浅,是用生命去丈量的。 小说中暑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主题。中尉与美丽的陌生女子的“昙花一现般的 巧遇”竟然转变成一场“突如其来的意想不到的爱情 ,两人所体味到的灵与肉的美妙 震撼是永生难忘的,“因为这是他俩中的任何一个人,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从未领略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过的”。【5 】可是,这种浑然天成的交集,这种唯美的原生态爱情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是 秘密的,只能深藏在中尉心中的“爱的国度 里。“我总不能无缘无故地闯到她丈夫、 她那三岁的女儿,总之,她全家天天都要在其间生活的城市去呀! ”【6 j 当思忖两人这一别 竟是永别时,他感到余生已成为毫无必要的东西,不禁万念俱灰。这天赐的美好爱情是 中尉始料不及的,匆匆的交会竟让自己孤单地挂念一生,相思却无处投递,曾经的甜蜜 无人明了,“椎心的痛苦”也无以言表。他“一连喝了好几杯伏特加”,明知一切不可能 再重来,心里还企盼能出现某种奇迹,如果能“把她还给他”,即使“叫他去死”,也甘 心情愿。为了这一夕之爱,中尉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足以说明爱情是多么美好,使人 臻于极乐。蒲宁在这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灵魂最深处的隐痛这样唯美的脱俗之爱, 是人生中一个最美丽而又最无奈的秘密。 二、爱的闪光之美 “蒲宁式”的爱情之路,弥漫着玫瑰的迷人芳香,也布满着多刺的荆棘,风景无限 旖旎的背后是致命的悬崖。在蒲宁看来,虽然爱情是可怕的、致命的,会改变一个人的 一生,爱情甚至拥有与死神一样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着人们的生死存亡,但爱情本身 是没有罪过的。蒲宁认为,爱情作为人类最隐秘、最强烈的一种情感,是瞬间产生的, 但这刹那问的“爱的闪电”将在人的心灵和记忆中烙上永恒的印记。纵然结局不完满, 但真挚的爱情能温暖人的心灵。在小说秋天中,男女主人公在海边秘密地共度了一 夜良宵。女人认为这是她一生中惟一幸福的夜晚,“我还是姑娘的时候,无尽地遐想着 幸福,但结果一切是那样的无聊和庸俗,以至今天这个晚上,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惟一幸 福的夜晚了,在我看来,不像是真实的,不像是有罪的”。男主人公怀着疯狂的喜悦望 着女人幸福、慵倦的脸庞,这在他看来是永生的。在这里,这种秘密的、真j 下的爱情与 日常生活的无聊和庸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读者在爱情的焰火中体味着永恒的瞬间。作 家将男女主人公的幽会置于永恒的自然界中,彻底忘却世间存在的恋人与永恒的大自然 融为一体。蒲宁唯美地再现了创世纪之初男人和女人与天地浑然一体的原始的、美好的 和谐。美好的爱情融合在原初的自然力里,融合在宇宙万物之中,蒲宁籍此希望爱情也 能够永恒,作家在这篇小说里寄托了“天上”与“人间 和谐的美好理想。列夫托尔 斯泰曾经说过,生活中没有幸福,有的只是幸福闪光的瞬间,应该珍视它们,感受它们。 蒲宁关注的正是这些爱的“幸福闪光的瞬问”,他在回忆录托尔斯泰的解脱中表明 了自己的信念:应该使生活本身及其宝贵的瞬间、使人在地球上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 东西都永远地保存下来。蒲宁毕生努力捕捉的正是这些美好、宝贵的瞬间:在神奇的月 色下的两情相悦( 塔妮娅) ;在早春的薄雾中的漫步山谷( 一支罗曼蒂克的插曲) ; 与美丽的陌生女子萍水相逢时的怦然心动( 安提戈涅) ;对今生挚爱的深情追忆( 阿 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 人生种种美好、珍贵的场景被“唯美主义 的蒲宁完美 地呈现给读者,使读者沉浸在一种古典、浪漫的氛围中,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如果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动人的地方是她的微笑,这微笑是一刹那的,是稍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即逝的人性美,被惟妙惟肖地表现在了画面上,那么蒲宁也完美地诠释了最迷人的爱情, 这爱情是短暂的,如流星划过夜空,但刹那的美轮美奂却永远地留在了人的心中。作曲 家( 伊达) 由于出差在车站偶遇妻子的朋友美丽的伊达,他惊喜交加得连一句话 都说不出来,更让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伊达突然向他表白了爱情。作曲家也突然意识 到:原来他许多年以来一直在发狂地爱着伊达。纵然心爱,彼此却无力在一起,不能靠 近,也无法改变事实,一切就那么淡淡地,摇摆不定地飘忽最后,伊达用一个含情 脉脉的吻打破了尴尬的沉默,然后就飘然离去了。这个美妙的爱的瞬间,被蒲宁艺术地 捕捉到了,“这样的亲吻不但至死都会铭记在心,即使睡在坟墓罩也不会忘却的。1 7 j 多 年以后,作曲家在回忆起这幸福的瞬间时,仍满含热泪、黯然神伤。此时,他宁愿自己 失去记忆,借助最烈性的伏特加酒淡忘一切,忘却什么是刻骨铭心。在蒲宁看来,爱隋 犹如绚烂的烟火,欢腾中留有遗憾,喜悦中带着忧伤。这样的爱情,犹如断臂的维纳斯, 美到令人心疼,也许留有遗憾才会酝酿成永恒。爱情是生命中最精华的时刻,即使短暂, 仍然会成为暮年最美好的回忆。 三、爱的永恒之美 蒲宁的短篇小说集林阴幽径被称为“爱情的百科全书”,作家用大胆而细腻的 手法书写着爱情的甜蜜和痛苦,将人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感转化成令人激动的文字。这 些滚烫的文字一旦离开了作家的笔尖就不再代表个人,而成为了俄国人乃至全人类感情 世界的真实写照,千千万万的读者将由此而重温自己爱的喜悦与哀愁。作家将小说集命 名为林阴幽径并非偶然,这里指的不是荫蔽背光的地方,而是黑暗的、充满悲剧的、 幽深神秘的爱情迷宫。作家曾经说过:“人类的灵魂是隐秘的,可怕的”。但若要探寻人 类最隐蔽的灵魂深处,就必须执着于频繁的心灵拷问。在这些有着悖论色彩的爱情故事 中,作家没有超然于世的审判者的说教,也没有游戏爱情的玩世不恭。他的爱情小说触 及到了生死与永恒,这种与死亡关联的爱情是非常严肃和深刻的,这也是蒲宁的作品真 正感动人心的地方。蒲宁笔下反映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他如实地再现了爱情的 本来面目和人类真实的感受,作家着力表现的是最自然的情感和行为。他的作品之所以 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仅在于那种哀婉的氛围,还在于唤起读者对真情、对美和对永恒 的向往。面对这个充满战争、暴力、丑恶的世界,蒲宁将爱情看作最后一方原生、本真 的乐土,对美的永恒追求是他人生的美好动力。作家认为,真正的美是永恒的。奥丽娅 ( 轻盈的气息) 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令人艳羡,她生命的“浓度”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她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富有诗意的东西轻盈的气息。每逢星期天都会有一位矮小的女 人来到奥丽娅的墓前,她是死去的姑娘的任级老师,是一个老处女,“长久以来,一直 用某种臆想来替代她的现实生活”。奥丽娅的死激起了她新的幻想,“成了她倾注自己无 休无止的想象和感情的对象”【3 j 。美丽的奥丽娅超越了生命体的有限,在别人的心中一 次次复活。“如今这轻盈的气息重又在世界上,在白云朵朵的天空中,在料峭的春风中 飘荡”,1 9 奥丽娅的美激起了蒲宁幻想的涟漪和对永恒的神往。蒲宁在这篇小说里吐露了 6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特而又隐秘的个人感受,甚至于嗅到了永恒之美的气息。在他看来,真正的美是和永 恒的自然界联系在一起的。他将客观现实世界的美、个人充沛的情感和“白云”、“天空、 “春风”等永恒的自然现象维系在一起,表达了渴望世界的气息纯净如此,尽善尽美如 此,永恒如此,全篇弥漫着难以言说的唯美气息。在名篇耶利哥玫瑰中,耶利哥玫 瑰象征着复活,这里的复活,指的并非肉体的复活,而是美、爱情、心灵的复活。易朽、 短暂的是肉体,不朽、永恒的是美好的一切。正如作家在理性女神中所说:“在人 类的生活中,总是只有那些高尚的、善良的和美好的东西最终才得以留存下来,传之后 世,仅此而已。”l lo 】蒲宁于耶利哥玫瑰中体味到了永恒,虽然我们的生命体与永恒相悖, 但“美与永恒 的东西将长久地存留,它突破了人体的有限,通往永恒的入口。 作家所处的时代本质上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蒲宁本人痛心地离开祖国后,更是饱受 了流亡异国之凄苦悲凉。但蒲宁的创作力竟然在这种氛围下又一次地爆发出来,这种旺 盛的创作力源自于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源自于他复杂而又独特的 艺术世界,源自于作家心灵深处对爱情的永恒向往。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他在战乱期间 写出这样一部有关爱情的书,就像当年薄伽丘在黑死病肆虐的日子里创作十日谈那 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向往着一个充满真情的世界。当我们走出幽暗的林间小径的时 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正是阳光明媚的世界,不正是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 吗! 蒲宁的一生是孤独的,只有孤独的人才会凝聚所有的情感。深沉的悲剧意识使作家 对爱情、死亡、美和永恒等重大的人生命题做出了洞幽烛微的思考。天生就是诗人的蒲 宁一生都在寻找“美与永恒的结合体”,蒲宁认为,爱是美的,因而是永恒的,即使它 是短暂的。他在具有哲理性的抒情长诗夜( 1 9 0 1 ) 中写道,永恒的美能把我们和逝 去的一切结合在一起。在蒲宁看来,美好的就是永恒的。爱情是美的,所以爱情是永恒 的,只是人不能永恒。爱情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在“彼岸”重生并成为永恒。这种对爱与 美的沉思确立了蒲宁独特的审美视角,也成为他的爱情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爱情与 死亡的纠结的前奏。 小结 在本章中,本文对作家美学思想进行了的整体性梳理,并且详析了蒲宁独特的爱情 观。本文认为,他笔下的爱情在更多情况下都是爱与美感高于伦理,脱离了世俗的束缚, 这也赋予了他的爱情小说一种独特的脱俗之美。本文通过对其富有代表性的爱情小说的 阐析,揭示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视点。本文还详细地分析了“蒲宁式”的爱情之路的特点, 即爱情的闪光之美。在蒲宁看来,爱情作为人类最隐秘、最强烈的一种情感,是瞬间产 生的,但这刹那间的“爱的闪电”将在人的心灵和记忆中烙上永恒的印记。捕捉幸福的 爱情的瞬间正是蒲宁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可以说,蒲宁完美地诠释了最迷人的爱 情,他的爱情小说又弥漫着一种永恒之美。虽然蒲宁的爱情小说大多数以悲剧结尾,然 而j 下是其小说中凝聚着对爱与美的寻求与沉思又使得他的爱情作品洋溢着对人生、对爱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情的真挚向往。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爱情与死亡的纠结 “不是爱就是死,别无他途。 索斯诺夫斯卡娅骑兵少尉叶拉金案件 当爱情与死亡纠结在一起时,注定将是一场悲剧。蒲宁对于爱情有种卓越而独特 的感受力,爱情与死亡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其爱情小说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如果说2 0 世纪2 0 年代蒲宁关于爱情与死亡的主题尚未成形,那么在寄寓法国的岁月罩, 他潜心研究了爱情的本质,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类情感来洞悉人性,探寻俄国人的心灵之 谜,并着重指出了爱情与死亡的奇妙而紧密的联系,这也使得他独特的美学视角在作品 中大放异彩。 一、爱情与死亡主题形成的原因 ( 一) 爱的个性与社会日常性的深刻冲突 蒲宁描写的都是尘世的爱情,他的男女主人公们都拥有最自然的情感和行为。蒲宁 笔下的爱情是“狄奥尼索斯 式的( 注: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它象征着 原始、狂野、自由,代表着非理性) ,在他看来,j 下是这种原生态的爱情才具有真正爱 情的特征,但是它却不具备在这个世界发展的能力。作家认为,“是凡强烈的、超凡脱 俗的爱情都具有一个特色:似乎要避免结婚【l l 】( 骑兵少尉叶拉金案件) 。蒲宁 在家庭中看到了日常生活的平庸性,在爱之中看到了生命的精神意义。爱是个性的,主 观的,社会生活不能够介入其中。爱脱离日常性,当爱融入日常性的时候,它就开始冷 却,逐渐消亡。爱的个性与社会日常性的冲突深刻地反映在他的爱情作品中,成为爱情 与死亡主题形成的一个根本成因。 马洛夫人( 儿子) 与丈夫由恋爱到结婚十四年,“这十四年给予他们的是富裕的 生活,家庭的和睦,和两个健康、漂亮的孩子”1 1 2 】。如果不是米埃尔的出现,马洛夫人 不会意识到这种看似幸福的婚姻其实是单调乏味的,她对这种生活实际上是感到苦闷和 厌倦的。年仅十九岁的米埃尔向马洛夫人表白了炽烈的爱情,这种在她看来是“可怕而 又不可理解”的爱情,不可遏止地侵入了她的灵魂和肉体。一个清晨,她恍惚中又忆起 了当初在一座全白的巨大的阿拉伯城市被一位魔术师催眠时体味到的那种濒临死亡的 感觉:“仿佛已处于弥留状态,一种甜滋滋的恐惧感和丧失了意志力的陶然欲醉的感觉 袭上了她心头 【1 3 】。凡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知道,当初坠情网时,也是这种感觉。爱与 死的联系并非偶然。催眠、茶匙上的银色火花、情人的突然出现,这种神秘的气氛使马 洛夫人感到震惊。她义无反顾地与情人奔赴死亡之约。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生命的丰 满和充盈才完全显露,生命的精神意义才完全被揭示出来。在小说儿子中,超脱于 社会性之外的爱的个性战胜了婚姻生活的社会日常性。由爱情引起的死亡是一种创造,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它是对社会性的反抗。如果说马洛夫人与情人的殉情在外人看来是毁灭了他们的现实生 活,那么对她而言,这也许是摆脱平庸的同常性的惟一出口。在蒲宁看来,理想的爱情 与婚姻生活是相悖的,它只能激发一种习惯性的感情和怜悯,并不能激发出爱情。在体 验到如此震撼人心的爱情之后,她怎堪忍受过去那种苦闷单调的婚姻生活呢? 爱具有致 命的吸引力,婚姻生活的平庸在爱面前显得脆弱无力。婚姻关系看似牢固和稳定,一直 隐藏在表面和谐下的爱之火山的力量轻而易举就能将其颠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马洛 先生对妻子一直是完全放心的,他深信不疑“妻子的心灵是宁静的”。就是这位令人放 心的妻子,却无力抵抗爱神发出的震荡魂魄的召唤,甘愿投入死神的怀抱。或许在蒲宁 的爱情观里,爱神与死神原本就是二位一体的,爱的最高境界,就是要爱得无路可走。 作家深刻地洞察出爱情的内在悲剧性,爱的个性与家庭的无个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 突。家庭生活的社会性排斥爱,使爱流于平淡,直至消失殆尽。马洛夫人忙于服侍丈夫, 服侍孩子,日复一日。“虽然每个礼拜天她总是去教堂望弥撒,但是平常却绝少外出”, “她只同少数几个上等人家往来”,“所过的是与世隔绝的生活,【1 4 j 。是米埃尔的出现让 已经麻木的“马洛夫人变得不认得了”,她的步态比以前轻盈,服饰比以前漂亮,语调 比以前温柔。爱情的力量让马洛夫人“脱胎换骨”,她与情人在爱的激情中烧成灰烬。 在蒲宁看来,爱的狄奥尼索斯自然力中存在着超越尘世的法则。尘世生活是公开的,而 爱是秘密的,这一秘密不需要任何社会性体现。人类压抑最真实的情感去迎合社会,爱 的个性让位给社会性,悲剧由此而来。家庭是社会机构的组成部分,人处于表现为社会 性的家庭机构的统治之下,爱情没有生存的土壤,爱情与死亡永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小说一支罗曼蒂克的插曲中,有罪的不是男女主人公的私情,而是女主人公与丈 夫的婚姻关系: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延续是不道德的,社会容不下真j 下的爱情,社会的土 壤更适合于表现为生活同常性的家庭生存。蒲宁认为,社会、婚姻生活扼杀了爱情的个 性特征自由和激情。真正的爱情游离于社会之外,社会化的感情不是真爱。女主人 公因为惧怕丈夫的权势而嫁给他,她屈服于社会日常性之下,“丧失了意志力”,错过了 同丈夫一刀两断的最后时机。她强烈地企盼获得爱的自由,但这在婚姻关系中被认为是 不道德的,而且永远无法实现。没有爱情的婚姻让女主人公生不如死,每当睡觉时,感 觉自己好像“置身在真正的死亡的王国中 。而当她与心爱的人待在一起时,激动得心 跳不己,觉得是那么美满和幸福,犹如获得了新生一样。在该篇小说中,这种秘密的、 不能公开的、真正的爱情与婚姻生活的庸俗和可怖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最后,女主人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