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凌叔华小说创作论.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凌叔华小说创作论.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凌叔华小说创作论.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凌叔华小说创作论.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凌叔华小说创作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凌叔华是中酉丽义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是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工 作之一,她的小说先后发表在晨报附刊、现代评论、新月和大公报文艺副刊 等刊物上,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三个文学流派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本文以时 间为线索梳理她的小说创作历程,来分析她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并从总体上总结凌叔华小说 创作的独特贡献。 本文主要分三章内容来阐述以上内容。第一章将论述凌叔华“五四”时期( 1 9 2 4 年- 1 9 2 8 年) 的小说创作。首先将凌叔华的女性题材小说创作置于“五四”启蒙思潮大的时代背景下 进行分析,将她与同时代的“五四”女作家冰心、庐隐等人进行比较,分析她与其他五四女 作家的不同。其次分析独特的女性自省意识在她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具体表现为对传统女性 的审视和对“五四”新女性的反思。第二章将对凌叔华三十年代( 1 9 2 9 年- 1 9 3 7 年) 和后期 的( 1 9 3 7 年之后) 小说创作进行论述。第一节简述三十年代凌叔华作为京派作家独立于时代 创作主流。第二节具体论述凌叔华三十年代儿童题材小说,她采用儿童视角对儿童趣事的生 动描述和通过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审视丰富了京派文学的创作。第三节将对凌叔华后期的爱国 题材的小说进行论述。第三章将论述凌叔华小说创作的个性追求和艺术特色。首先分析贯穿 凌叔华不同创作时期不变的自由与理性的创作精神,并剖析这种创作精神形成的原因及其意 义。其次论述凌叔华借鉴传统绘画艺术的创作特色。她在小说创作中,在意境的营造、非情 节化的描写以及留白的采用等方面,都是受到绘画艺术的影响,这使她的小说创作带有丰富 的绘画色彩。最后从客观化描写和心理写实两方面阐释她在短篇小说方面的探索创新。 关键词:凌叔华;小说;女性;儿童;艺术特色 i i a b s t r a c t s h u h u al i n gi sas t r i k i n gw o m a nw r i t e r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 h e rn o v e lc r e a t i o ni so n e 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w o r ki nh e rl i f e t i m e s h eh a dp u b l i s h e dn o v e l si nt h e ”m o r n i n g j o u r n a l l a w s ”、”m o d e mr e v i e w ”、”n e wm o n t h ”、”t ak u n gp a o t h el i t e r a r ys u p p l e m e n t ”a n d o t h e rp u b l i c a t i o n s s h e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n o v e l i s tw h oi n v o l v e di n ”m o d e mr e v i e w ”f a c t i o n ,t h e n e w m o o n b e i j i n gs e n tt h e s et h r e ei m p o r t a n tl i t e r a r yp a r t y t h i st h e s ss o r t so u tat i m ec l u et o h e rn o v e l sh i s t o r y , a n da n a l y z eh e rc r e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e a c hs t a g e ,i nt h ee n d ,c o n c l u d et h e u n i q u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l i n gs h u h u a sn o v e l s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 r ea r et h r e ec h a p t e r s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c o n t e n t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w i l ld i s c u s s l i n gs h u h u a sn o v e l si n ”5 4 ”p e r i o d ( 1 9 2 4 1 9 2 8 ) f i r s t i y , p l a c eh e rf e m a l es u b j e c tn o v e l si nt h e ”5 4 ”e r ao f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c o m p a r eh e rw i t ht h eo t h e r ”5 4 ”w o m e nw r i t e r sa n da n a l y z eh e r d i f f e r e n c e s e c o n d ,a n a l y z et h i su n i q u ew o m e n ss e l f - e x a m i n a t i o na w a r e n e s si nh e rw o r k s ,w h i c h i se x p r e s s e db yl o o k i n ga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o l d s t y l ew o m e na n dr e f l e c t i n gt h e ”5 4 ”n e ww o m e n c h a p t e ri ia n a l y z eh e rn o v e l si nt h et h i r t i e s ( 1 9 2 9 1 9 3 7 ) a n dt h el a t ep e r i o d ( a f t e r1 9 3 7 ) s e c t i o nib r i e fo v e r v i e wo ft h et h i r t i e sa n da n a l y z et h er e a s o ns h ei si n d e p e n d e n to ft h ec r e a t i v e m a i n s t r e a m s e c t i o ni id i s c u s s e sh e rc h i l d r e n sn o v e l si nt h i r t i e s ,s h eu s e sc h i l d r e n sp e r s p e c t i v et o d e s c r i b ec h i l d r e n sv i v i dl i f e ,s h el o o k sa tt h ew o r l do fa d u l t st h r o u g ht h ec h i l d r e nh a dr i c h o dt h e b e i j i n gs c h o o l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s e c t i o ni i id i s c u s s e sh e rl a t t e rp a r to ft h ep a t r i o t i cw o r k s c h a p t e r1 1 1w i l ld e s c r i b et h ei n d i v i d u a lp u r s u i ta n d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n gs h u h u a s n o v e l s f i r s t ,a n a l y s i so ft h el i b e r a l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a si nh e rd i f f e r e n tc r e a t i v ep e r i o d s ,a n da n a l y z e t h ec a u s e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c r e a t i v es p i r i t s e c o n d ,d i s c u s sl i n gs h u h u a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i n t h ec o n t e x to fh e rp a i n t i n ga b i l i t y , t oc r e a t et h em o o d 、an o n p l o t - o r i e n t e dd e s c r i p t i o n ,a sw e l la s t h eu s eo fb l a n ks p a c ea r ea f f e c t e db yt h ei m p a c to f p a i n t i n g s w h i c hl e th e rn o v e l sw i t har i c h c o l o rp a i n t i n g s f i n a l l yf r o mt h eo b j e c t i v eo fd e s c r i b i n g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l i s mt oe x p l a i nh e r 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i n n o v a t i o ni ns h o r ts t o r i e s k e y w o r d s :l i ns h u h u a ;n o v e l ;w o m e n ;c h i l d r e n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l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丝奶 时间: :2 010 年毕月习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烫哟 导师签名: 力咆 时间:2 o l o 年4 月习日 时间:知p 年牛月砂7 日 宁夏人学硕卜学位论文0 f 言 已i 吉 ,1日 凌叔华是“五四”时期崛起的“第一代女作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她首先是一位画家, 在“五四”启蒙思潮影响下开始了文学创作。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踏实的学术积累塑造了她独 树一帜的小说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经验。凌叔华小说创作实践从1 9 2 4 年1 月 1 3 日于晨报副刊发表短篇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起,到1 9 8 4 年追述抗日战争的一 个惊心动魄的早晨封笔,前后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凌叔华一生创作的作品种类较多,有小 说、散文、剧作、序跋、札记、书信、译作、附录等,其中小说的成就和影响最为显著。由 于凌叔华长期居住海外,关于她的文学创作方面的研究甚少,她的作品也没得到应有的关注 和重视。诚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列出冰心、凌叔华专节并评价:“凌叔华 虽得到一些欣赏力较高的读者的偏爱,却没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赏识。到了三十年代,她为数 极少的作品便被当时更重要的作家们的大量作品掩盖住了。但是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观 察在一个过渡时期中中国妇女的挫折和悲惨遭遇,她却不亚于任何作家的。” 凌叔华小说引起文坛瞩目起初是在于鲁迅指出的:“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 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l e l 家庭中温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 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这是好的,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 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回这样的评 价是征对凌叔华的早期女性题材的小说,在这类小说中凌叔华一直立足于她熟悉的旧式家庭 生活,用温和冷静的笔触描写着女性世界。新时期一些学者也认识到凌叔华在这类题材小说 中从女性的细腻敏感心理出发,对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现状有着深切的体认,关注着传统的旧 式女子、半新半旧的过渡型女子以及得到婚姻自主的新女性。但是他们对于凌叔华在女性题 材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女性自审意识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正是作者这种理性的女性自审意识使 其在“五四”女作家群体中别具一格,本文第一章将对凌叔华这一创作的独特性展开充分的 论述。 同时笔者发现,新时期以来大多数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她的早期的女性题材作品的研究, 对于她儿童题材小说和后期的爱国题材的小说少有涉及,缺乏对其一生小说创作连贯性的整 体观照,这样的研究现状必然是不完整和片面的。本文第二章将对其儿童题材小说和爱国题 材小说进行充分的论述,分析她题材转变的原因以及作者笔下这两种题材小说的独特性,进 而形成对其小说创作的整体性的关照。 之后沈从文评价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使习见的事、习见的人,无时不在地发生纠纷,凝 静的观念、平淡的写法,显示人物心灵的悲剧或心灵的战争” 。这实则是对凌叔华 小说创作风格的一种评价。本文最后篇章就意欲从作者风格形成的原冈及这种理性淡雅的创 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来展开论述。使其创作风格方面的研究更立体饱满些。 综上所述,本文意欲把凌叔华的小说创作置于整个现代文学背景下,以时间为线索梳理 夏志清巾围现代小说史上海:复且大学出版辛f :2 0 0 5 页6 i 鲁迅 小说二集导言见:中国新文学人系( 小说二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0 ,页1 1 1 2 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见:沈从文全集( 第1 6 卷)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贞2 1 2 1 宁夏人学硕f 学位论文引言 iii i 她小说的创作历程,并从她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独特的艺术家身份背景和她的个人交往 等几方面展开来分析每个阶段的创作,并分析她小说创作的个性追求和艺术特色,说明她创作 的独特性。 2 宁疆大学硕f 学f t 论文 第一章“五叩”时j 】的小说刨作 曼! 曼苎! 皇! 曼曼曼曼曼! ! 曼! ! ! 曼曼曼_ ; 一 i 第一章“五四 时期的小说创作 凌叔华是在“五四”时期崛起于文坛,她与冰心、庐隐、冯沅君等都同属第一代女作家, 但是她更多关注的是高门巨户中的女性,并且对女性自身有着理性的审视和反思。所以毅真 曾评价她为“新闺秀派作家”而区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 第一节“五四”启蒙思潮与女性作家创作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许多中国人,它带有强烈的 启蒙性质,呼唤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中国古代的女性始终处于父权与夫权的压制下,她 们的文学创作也一直被压制与扭曲,寥寥无几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不禁让人感叹与惋惜。令 人欣慰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改变与扭转了中国文学性别垄断的状况,使一大批女性作家 浮出地表,发出女性的呼声、表达女性独立的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 的思想启蒙运动,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成为这一时代最响亮的声音,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 和入的个性的解放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于是这场运动掀起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 各种妇女团体与妇女刊物的大量涌现,以及对于恋爱自由、社交公开、女子教育等问题的积 极探讨,都为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与女子本身主 体意识的觉醒下,大量的女性进入高等学府学习并积极参加社会文化启蒙运动,更重要的是 她们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一批“五四”女作家群体以积极、独立、勇 敢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她们是散发着母性光芒的冰心、多愁善感的庐隐、大胆的冯阮君、 平和的凌叔华及全面的苏学林等人。这批“五四”女作家担任了“五四”文化运动的被启蒙 者和启蒙者的双重角色,加速了中国妇女解放的进程。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男性启蒙者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妇女和儿 童,他们对于女性的启蒙有很大的功劳。胡适、陈独秀、鲁迅这些“五四”新文化战士敢于 怀疑,敢于重新估价一切,他们以理性的精神去审判那些过去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他们的矛头直指封建礼教,他们对节烈观念和父权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拷问、深层的剖析,使 女性终于有了突破口来进行喘息。在我之节烈观里,鲁迅说道:“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 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 已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这给女性的个体解放给予了有力的力量支持,也极大地鼓舞了 女性自身去反抗封建礼教,去争取女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同样周作人在人的文学 里这样阐述:“在欧洲历史上十五世纪便对人有所发现,而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 纪,才会萌芽,吉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过 女子的灵魂,算不算一个人昵,小儿也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 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与教育的悲剧。自从f r o e p e l 与g o d v i n 夫人 之后,才有光明出现,到了现在,造成儿童与女子问题这两个大研究,可望长出极好的结果 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见: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上海书店,1 9 8 5 ,页4 鲁迅我之节烈观见:鲁迅全集第l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页1 2 9 - 1 3 0 3 - 宁夏人学硕f :学位论文第帝“无p q ”时期的小说创作 来。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山周 作人道出了女性个体的发现与人的发现的密切关系,只有实现了女性的真正解放,最终才能 实现人的解放,这为女性赢得了切实的权利,也促使了女子独立人格的觉醒。胡适、鲁迅、 周作入等人都是五四时期高等学府的教师,他们带给新青年( 其中就有大量的接受高等教育 的女青年) 先进的思想。这些身为教师和作家的理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战士成功的打开 了女性封闭已久的思想,为她们注入了新的理念,使她们开始思考,并给她们提供了广阔的 言论空间使她们行动起来加入到了“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潮中,开始作为启蒙主体利用文学 创作去启发、拯救更多的落后阶级,并积极的解决社会问题。 中国“五四”女作家群体作为“五四”时期的时代儿。她们一般都经过了从家学私塾到 在本地读初级女子师范学校或教会女中,再到青年时代在北京这个政治文化中心和新文化运 动发源地读大学的求学过程,有的还曾留学美、英、法等国。在传统思想和现代知识的双重 濡染下,“五四”女作家具备了独特的思想艺术气质。她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影响下,充分发 挥自己的言论权利,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具有“五四”新青年强烈 的时代精神。她们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她们关怀女性,寻找出路;她们涉猎革命题材,寻 求进步。她们虽然初出茅庐,但却不畏困难与阻碍,她们虽然年轻稚嫩但却能真诚表达自我 和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她们采用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创作参与到“五四”新文化 运动中去担当启蒙者的角色。首先,“问题小说”是“五四”女作家的第一批作品,她们受“五 四”启蒙运动启发,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作品中陈述 现象、提出问题,并试图去给一个合理的答案,来探讨“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 女作家中以冰心、庐隐这两个“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为代表。她们作为新一代女性,刚刚进 入社会大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看到许多切实的问题,比如: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家庭问题、妇女问题、青年问题等一些早已存在并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她们凭着自己的 敏感和热忱的社会责任心将这些问题得以反映,这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女作家们的问题 小说是妇女解放在文学上的最初表现,是现代女性创作诞生的标志。”罾冰心于1 9 1 9 年下 半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正式开创了“问题 小说”的风气,在l :两个家庭中,她否定了封建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子,而肯定了受资产阶级 教育成人的贤良女性,提出当时的家庭、教育乃至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在紧接之后的 斯 人独憔悴中提出了青年走出家庭参与社会运动受到父亲阻挠的青年困惑问题。这些作品发 表后,引起了青年们的共鸣,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而庐隐则以她饱含感情的笔触, 以自己本身的经历出发,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寻找题材,显示了对理想社会与人生的不懈探 索与追求。在 海滨故人中,通过四个女孩的不同坎坷曲折经历反映了在时代转折期女性 的婚恋自由难以实现的问题,她的 一封信、一个病人、 月夜里的箫声、作甚么? 、 灵魂可以卖吗等作品都对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病疾进行了广泛的揭示,“五四”女作家这种 干预现实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虽然只是空泛的提出,但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她们的这种 创作具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其次,“五四”女作家对女性的关注是深切的。在“五四”时期, 男性作家已经开始用自己的创作控诉封建礼教、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表达妇女要求解放 周作人人的文学见: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2 。页1 2 2 乐砾中国现代女性创作及其社会性别郑州:郊州大学出版社2 0 0 2 ,页i o 4 宁夏人学硕f j 学位论文第章“五p q ”时期的小说创作 曼曼曼曼! 曼l i i i i 一一m i 曼i 的心声。如叶绍均的这也是一个人? 、鲁迅的祝福、离婚等作品,他们从男性角度 出发对被压迫的女性的悲惨生活进行了淋漓的刻画。而“五四”女作家则从自我出发,列同 性的生存状态、女性出路等问题给予了切身的描述和表现,使“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 和关注妇女问题的有志之士了解到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从而为推动妇女解放的进程提供了 切实可行的途径,所以说女作家对女性生活的真实描写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庐隐在 海滨 故人、 或人的悲哀等作品中对“五四”新知识分子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她们立志追求各自的人生意义而最终却摆脱不了婚姻对自己价值实现的羁绊,她们想追求真 正的恋爱自由却又受到封建制度遗留的残骸的困扰。庐隐对这些新女性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但缺乏对女性自身的反省。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和 女人几乎全是写妇女,她把不 同类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客观的展现给读者,有接受新式教育但却摆脱不了封建家教的闺中 小姐、有延续五四前庸俗生活的愚昧不醒悟的已婚太太、也有婚前奋力追求自己个体意义而 婚后附属于丈夫与家庭的新式知识分子女性等等,可以说凌叔华将“五四”时期的女性生存 状态给予了全面的展示和深刻的分析,相对其他女作家她的描述更客观和平和,更难能可贵 的是她对于女性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审视和反省。冯沅君在隔绝、隔绝之后和 旅行 等篇中则展示了一群大胆、热烈的新女性,她们勇于追求恋爱自由并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 这些作品算是积极响应了“五四”启蒙运动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等口号,只是过于流 于表面。这时期的女同性恋题材算是一个突破,这类作品表明女性不再附属于男性,她们的 创作不再以男性为中心。庐隐的 丽石的日记和凌叔华的 有那么一回事对女同性恋的 情感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在当时,女同性恋可以说是“反男性”的一种极端形式,是对男权 社会规定的女性角色的一种拒绝甚至挑衅。而在描写此类人物的生活时,无论庐隐还是凌叔 华,她们都对作品中的主人公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虽然情节简单、单调,但是她们对 于女同性恋题材的涉猎行为表明了她们自身的独立,也表现出她们为启蒙那些还处于压抑状 态下的女性,使她们觉醒起来去争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所做的努力。这些女作家在 作品中也表露了对女性出路的困惑,凌叔华的关于独身女性的小说李先生以及描写已婚 的新式女性的小说无聊、写信等篇章中都道出了新式女性的困惑,她们为了事业放弃 家庭,或者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两者不能兼顾的现状深深困扰着她们。庐隐的 胜利以后、 何处是归人,冰心的 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篇中都阐述了在历史转折期女性在事业和家庭 两者间徘徊的矛盾困惑心态,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女作家本身经历的束缚,使她们成 了有觉悟但却找不到出路的一类,但是这样的觉悟是难能可贵的。五四”女作家群体的努力 创作充分展现了她们作为启蒙者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也体现了她们对处于转型时期的女性的 生存状态和生存出路的探索精神。 “五四”女作家群体虽然是以集体形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但是她们的创作风格各异,都 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庐隐的写作偏向自叙化,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情绪寄托在作品主人公身上, 注重情绪的抒发,这使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冰心从小富裕、温暖的家庭环境使 她面对外面世界时总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在她的问题小说中,她大多采用诗化现实的方式或 中庸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理想的冰心安慰了很多年轻人,在现实面前却束手无策。冯沅君大 胆、热情却只是口号式的宣扬,作品的现实意义不够。在这些女作家中,凌叔华是比较独特 的一位,她能客观、切实的使作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并能从女性自身来审视,这使她能 5 宁夏人学硕t 学位论艾第帚“五p q ”时期的小说创作 够区别于其他的“五四”女作家。沈从文曾评价:“中国女性文学话语从晚清浮出历史地表 到五四时已蔚然可观。女人要说话,这是启蒙心态下众多男女作家们的选择。然而, 即便是女作家代表女人说的话也大都急切而粗糙,失去女性气质。全在所谓悲剧 的描绘下面使人倾心拜倒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或写一片人生,饿了饭暂时的失业,穿肮脏的 旧农,家庭不容许恋爱把她关锁在一个房子里,死了一个儿子,杀了几个头。”而凌叔华则 “把创作在一个艺术的作品中去努力写作,忽略了社会的趣味,以明慧的笔,去在自己所见 及的一个世界里,发现一切,温柔地也是诚恳地写到那各样人物姿态,叔华的作品,在女作 家中别走出了一条新路。”圆凌叔华这种独特的风格形成有两个背景原因。首先是深厚的家庭 背景。凌叔华从小在传统的旧式大家庭里成长起来,她的父亲妻妾成群,凌叔华的生母也是 其中妾之一,所以凌叔华从小就在那种妻妾勾心斗角的复杂环境下成长起来,使她对女性有 着较深的了解,并对女性有着自己角度的理解,这对其以后的女性题材小说创作有着很大的 影响。其次是绘画背景。凌叔华从小就表现出绘画的天赋,从七岁起其父就让她跟宫廷画师 缪素筠习画,之后又拜画家王竹林、郝漱玉为师。她的这种从小绘画的经历,使她对自然山 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对山水的亲近塑造了她恬淡、宁静的性格,所以在日后的小说创作 中都表现出一种温和的笔触,使她对笔下的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和理解。 第二节审视传统女性 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同时也塑造了一群传统的女性。中国传统 女性的人格被父权、夫权吸收,在“夫为妻纲”的专制之下,传统女性沦为男人的附属品, 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言,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展开的妇女解 放运动,使中国的女子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一转折期,凌叔华对这群传统女性在 转折期的生存方式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一、庸俗麻木的已婚太太 作者首先是对麻木的旧式已婚太太的刻画。她们是一群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麻木、 愚昧的女性,她们被动的受了男性本位论的影响,但同时也主动的认同了这样被压抑的地位。 她们在长期的压制下,失去了“人”的自觉,就算在“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背景下她们 仍然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她们的奴性意识根深蒂固。在 有福气的人中, 在外人看来,章老太太是个有福气的人,她自己也满足于自己一生的“成就”,她恪守妇道, 遵守旧式大家庭的制度。她对自己的丈夫讨两个小老婆的事情很坦然,她对别人说,大人家 没有两三个侍妾是不成体统的,那争风吃醋是小家子气的人才做出来。可见章老太太的福气 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幸福的基础之上的,可是她自己却也觉得知足,她对两个老姨太也一视 同仁不偏不倚,足可看出章老太太的福气是多么的委屈自我和虚妄。章老太太还感到有福气 的是自己儿孙满堂,并且对自己都很孝顺,直到最后在一次偶然中听n j l 子媳妇的对话,她 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见:沈从文全集( 第1 6 卷)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页2 1 2 沈从文论中国刨作小说见:沈从文全集( 第1 6 卷)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页2 l l - 6 宁夏人学硕l j 学位论艾 第节“五p q ”时明的小说创作 才意识到儿孙所看重的只是她的佛瓷、钻石帽花和翡翠等一些身外之物,她的虚拟的福气最 终破灭。章老太太一生都在传统思想的熏陶下过着自认为的有福气的生活,但是她一直没有 意识到失去“自我”的福气是虚幻不真实的,最终内心的苦涩和无奈只能自己承受,她一生 虚拟的福气和真实的黯淡其实是由她自己的麻木和“奴性”意识所造成的。 在 中秋晚中,那个因为丈夫在中秋节不吃团鸭而耿耿于怀的敬仁太太,表现了传统已 婚妇女的愚昧与可笑,她不知道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是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一个毫无意义 的中秋夜的团鸭上。在与丈夫结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敬仁太太精心设计晚饭,并特意准备 一盘团鸭,她虔诚的认为只要中秋夜和丈夫一起吃了团鸭和团圆宴,一年就不会分离。不巧 的是,吃晚饭时丈夫突然接到电话得知干姐姐病危,关键时刻他因为急着去看曾经十分疼爱 自己的干姐姐最后一眼而没有吃上团鸭。太太为此感到十分懊恼,当丈夫晚上回家后夫妻二 人发生口角,并且打碎了供过神的花瓶。太太将这一切都视为恶兆,从此心生芥蒂,夫妻产 生了隔阂。敬仁终日游荡在外,放浪不顾家,太太接连两次怀孕后流产。到婚后第四年,家 道衰败,夫妻二人流离失所。到了这种地步,敬仁太太向她的母亲哭诉道:“我出嫁后头一个 八月节晚上就同他闹气,他吃了一口团鸭,还吐了出来,我便十分不高兴,后来他又一脚碰 碎了一个供过神的花瓶,我更知道不好了。”可以看出,敬仁太太是个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熏 陶的旧式妇女,她只是一心想去维护自己为人妻的地位,并且把这种期望只是寄托在与己无 关的客观物体上,缺乏主体意识,到最后仍然同执于这种观念而不知觉悟。令人同情又无奈。 凌叔华还塑造了一些庸俗的旧式太太的形象。她们沉溺于自己生活的狭小空间里,无追求、 无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劣根性。在 太太中,太太整天沉迷于打牌娱乐,家务 事处理的一塌糊涂,因为没钱打牌而叫下人把丈夫的狐皮大衣拿去当了,影响了丈夫的事业 计划。衣服当回来的钱,她没有预留下给孩子买校服的钱而直接去打牌捞本。这个太太的自 甘堕落反映了这一类已婚妇女的内心的空虚和无望,她们有大把的闲余时间,却懒得处理家 务、照料孩子,更不会思考去提升自我,她们的麻木和庸俗在送车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 致。一群生活富足的太太在客厅里聊家务事,聊的不亦乐乎,最后耽误了去送车的正事。她 们关心的事是,怎么防止下人偷懒和揩油、以及怎么管教孩子一些无聊、庸俗的话题,她们 通过丈夫的身份来炫耀自己,她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只是丈夫的奴隶、孩子的保姆,没有自己 独立的人格,但她们对于这种状态却是安然自得,并乐此不疲地夸耀自己是幸福的“奴隶” 和有能力的“保姆”。与此同时,她们也隐约感觉到,时代大潮的涌动已让她们对家庭的依附 渐趋不稳固,她们对那些经自由恋爱结婚的新式太太既鄙夷又嫉妒,虽然以自己是“明媒正 娶”来自找平衡,维持表面的傲气,但内心的心慌和不安却是无法掩饰的。这群太太的嬉笑 麻木实则更反衬出她们的悲哀与可怜。她们虽然受到了“五四”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的些微 影响,但是由于她们的传统意识的深厚性与顽固性,她们拒绝接受这样的观念,她们使劲地 保全自己的“被动”,自欺欺人式地把自己紧锁在她们早已熟悉的封建牢笼中来维持表面的安 全。 凌叔华笔下的这些传统的或麻木或庸俗的已婚太太令人“哀其不幸”,同时也让人“怒其 不争”。她们的不幸状况必然与千古的传统文化熏染有着必然的联系,凌叔华不仅看到了传统 凌叔华中秋晚见:陈学勇编凌叔华文存( 上)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9 8 。页9 0 一7 - 宁夏人。硕l j 学位论史第一章“五p q ”时期的小说刨作 思想对她们的束缚,更难得的是她从女性自身的负面进行了反思和审视。无论是享有虚拟福 气的章老太太、封建愚昧的敬仁太太、还是那群庸俗的“送车”太太,她们把自己拘束在狭 小的生存空间里,吲执的沉溺于陈旧的生存方式里,她们的人格呈现出了畸形的状态,凌叔 华对她们这种自身的麻木、奴性进行了有力的讥讽和批判。 二、保守的闺中小姐 凌叔华笔下的旧式女性还包括那些保守的闺中小姐,她们相比那些庸俗麻木的已婚太太 稍有进步,她们不再拘泥于狭小的庭院生活空间,她们尝试着走出去,但是她们迈出去的步 子谨慎而微小,最终还是同到封闭的高墙里而陷入孤单落寞中。她们贤惠、顺从被动,同时 在时代的吹拂下心灵产生了悸动,但她们自觉的受着传统观念的约束,在传统道德的压制下, 她们的现实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心灵的悸动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她们顺从被动的处境。在绣 枕中,大小姐深居闺阁,但是有机会通过绣枕来间接的给异性展示自己,于是她认真、谨 慎、用心的花了很长时间绣了一对靠垫,但是靠垫在当天送去根本就没有受到重视,而是遭 到了客人的踩踏和破坏,大小姐满怀希望的等待着回音,可最终却得知自己的真诚遭到了对 方的蹂躏,只能陷入深深的哀伤中。传统的闺中小姐凭着时的勇气向外表达了自己,但是 这种珍贵的勇气在受挫后只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传统观念在她们身上占着主导地位,束缚着 她们对外主动的勇气,在偶尔的尝试后,她们只能再次被动的接受命运安排。在 吃茶中, 芳影是美丽并且有才华的深闺小姐,她有着美丽的外表,并且会吹箫吟诗作对,正当芳菲的 时候,却只能“幽闺自怜”。当她有机会接触到举止文雅、外貌不俗的王先生时,似乎看到了 一些希望,但是最终得知自己只是误解了他的“外国规矩”,变得越发的心灰意冷起来。深闺 小姐的生活空间的狭小使她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接触异性,她们只能在自己的闺房对着镜子 感叹:“如此年华如此貌,为谁修饰为谁容? ”。在茶会以后中,阿珠、阿英两姐妹已经 有机会到外面参加茶会来接触、认识一些人,但是她们却还不能接受一些新式规矩,她们看 不惯那些小姐们同男朋友起劲的说笑,虽然她们在心里是比较期待能和异性自由交谈的。茶 会以后回到家,姐妹俩谈论着文明男女在自由恋爱后要订婚,口气虽然不屑但内心则十分的 羡慕,但是她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又使得她们不可能参与到文明男女的自由恋爱中去,于是 她们只能对着凋零的海棠花出神、感叹,她们对自己的幸福只是被动的等待着。 其实这些美丽、有才能的小姐们正处于花样年华,她们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她 们始终处于现代意识与传统女性意识的矛盾中,并且最终屈服于传统,只能被动的等待着、 盼望着。这些闺中小姐在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同那些旧式的庸俗太太相比,她们并没有 顽固的排斥五四新思想,她们的观念有所变动,但是只限于表层。表面上她们去接触外界、 接触异性,并希望获得幸福,但是传统女性意识对她们的困锁却是深层的,在微弱的新思想 和强力的传统女性意识的双重作用下,她们缺乏和传统意识相对抗的勇气,她们只好放弃新 思想。她们缺乏自己作为个体的生命主体意识,她们的传统意识使她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或者使她们不自觉地放弃了去主动把握的这个权利,在争取爱情自由和个人幸福上,她们不 会积极主动,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她们在无尽的等待和幽怨的感慨中虚度光阴,浪费了美好 的时光。对命运的被动顺从,构成了她们无味、落寞的闺中生活。凌叔华只是淡淡的描述着 8 宁夏人学硕 学位论文第章“五p q ”时期的小说创作 这些闺中小姐的狭小生活,对她们的带有悲凉意味的被动等待充满了同情。 无论是对旧式的庸俗麻木的已婚太太的刻画,还是对传统的闺中小姐的描绘,凌叔华补 充了“五四”女作家缺乏对传统女性关注的这一空缺。“五四”女作家浮出历史地表是历史一 大进步,她们开始关注之前男性作家少有涉猎的女性生活,但是多数女作家将更多的关注放 在进步的女青年身上,而将那些传统的旧式女性遗忘在角落,这样看来,“五四”女作家笔下 的女性生活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但是凌叔华对处于“五四”转折期的传统女性的生存状态、 生命方式的关注弥补了这种残缺。不管是庐隐 海滨故人里的露沙,还是冯沅君 隔绝、 隔绝之后的隽华,还是丁玲沙菲女士日记中的沙菲,她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接受 了五四新文化洗礼的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进步女青年,她们在现实社会环境中要么矛盾、 徘徊,要么大胆反抗、要么孤独地抵抗,但是她们却只能代表“五四”进步女青年的心理状 态和生存现状,这些进步女青年是体会不到旧式太太的麻木,也感受不到保守的闺中小姐的 幽闺自怜的。凌叔华在。五四”时期对传统女性的探触是难能可贵的,正如鲁迅所评价的: “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婉顺的女 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这是 好的,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 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凌叔华向世人展现了“五四”转折期传统女性的生存状态, 丰富了“五四”女作家女性题材小说的内容,拓展了女性题材小说的涉及面。更为重要的是, 凌叔华对这些旧式女性的审视是难得的,不论是对旧式太太的女性自身负面文化的审视和批 判,还是对保守闺中小姐的深切同情,都采取了平和的旁观者的态度。相比四十年代张爱玲 对笔下的传统女性的变态和扭曲,凌叔华则更为客观与理性。张爱玲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的形象深入人心,曹七巧被视为宗法社会中的牺牲品和微不足道的渣滓,她的精神状态的疯 狂来自于“黄金欲”的高度膨胀和情欲的极度压抑。在作者的夸张戏剧冲突设置下,张爱玲 笔下的旧式女性的悲剧显露出一种苍凉意味。这样的扭曲和凌叔华的平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在谈到女性写作时这样说到:“女性意识一种因自身受到歧视而感到愤 怒,因自身不受重视而想大声呼吁的女性意识。这就使当时的女性小说比男性小说多了一种 额外因素,会使小说扭曲。”圆张爱玲的小说的扭曲或许出于这样的女性意识。而凌叔华则并 不热衷于这类女性吁求,只是客观平和的描述女性生活,并对这些传统旧式女性进行了理性 的审视。“对于一般女性来说,要想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不仅需要明澈的心境,还需要坚强 的意志。”固凌叔华明净的心境和坚强的意志使她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冷静的讲述了处于高门巨 户的传统女性的生活,并进行了适可的审视,这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节反思“五四 新女性 在“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不仅有“五四女作家”浮出历史地表,同时有更 多的女性也顺应时代潮流,寻求进步登上了历史新舞台,蜕变为“五四”新女性。她们追求 鲁迅 小说_ 二集导言见: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0 ,页l i - 1 2 ( 荚) 弗吉利亚伍尔夫女性与小说见:伍尔夫伍尔夫读传随笔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 0 0 6 ,页5 l ( 英) 弗吉利亚伍尔夫女性与小说见:伍尔夫伍尔夫读书随笔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 0 0 6 ,页5 2 9 宁夏人学硕l 学f t 论文第一币“五p q ”时期的小说创作 自由、寻求平等,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她们是随着易卜生热的兴起,为取得“人权”而 出走的平民女子娜拉。鲁迅曾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现实环境发表了娜拉走后怎样为题的著 名演讲,提出了娜拉走后所面对的凼境,而凌叔华也对“中国娜拉”走后的命运进行了关注 和思考。凌叔华笔下的“五四”新女性曾度摆脱了父权制家庭及封建意识对女性人身意识 的压迫,但是她们却不得不最终以家庭为归宿,失去了自己的事业追求。或者为了事业而丢 失了家庭,这些女性的事业、家庭二者不能兼得的现状在凌叔华笔下得到了真实的展现。 一、迷失的已婚知识女性 首先凌叔华成功的展现了一批迷失的已婚知识女性。她们在婚前都是“五四”进步青年, 并接受过高等教育,通过自由恋爱走入婚姻的殿堂,但是在结婚后,她们却又丢失了自己的 人生方向,让位于传统女教,沦落为新式的传统太太。在 花之寺中,女主人公燕倩是一 位知书达理的新知识女性,表面看来她在婚后和丈夫幽泉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同时丈夫 却抱怨着生活的无聊,在接到一封匿名爱慕女子的来信后,前去花之寺赴约,却发现原来匿 名爱慕者就是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公最后对丈夫的调侃:“我就不明白你们男人的思想,为什 么同外边女子讲恋爱,就觉得有意思,对自己的夫人讲,便没意思了? ”锄这其实表达了自 己在婚后对于爱情的渐渐消逝的隐忧。而作为新知识女性,燕倩在婚后也只是绣绣窗帘或者 和一些太太讲东家长、西家短、哪个婆婆厉害、哪个媳妇大胆,明显丢失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最终只愿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在模仿匿名女子给丈夫的信中她说:“在灿烂的朝霞之下,趁着 清明的朝气,我要说出这一切。我在两年前只是高墙根下一根枯黄的小草,别说和煦的日光, 滋润的甘雨是见不着的,就是温柔的东风也不肯在墙畔经过呢。我过着沉闷的日子不知有多 久了,好容易才碰到一个好心的园丁把我移到洒满阳光的地方,时时受东风的吹拂,清泉的 灌溉,于是我才有了生气,长出碧绿的叶子,一年几次,居然开出有颜色的花朵。先生,你 是这小草的园丁,你给它生命,你给它颜色,给它美丽的灵魂。”留这实际表明了她的心情, 她对丈夫的依赖溢于言表。而对自己作为个体在婚后的状态却缺乏深思,这样从新式知识女 性到传统家庭女性的自然回落令人惋惜。当然也有对自己婚后的状态进行思索的女性,在 无 聊中,如壁对婚后周旋于仆人、以及邻居太太的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