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文以杜审言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诗的声律形式、题材内容、艺术特色 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全面地展示杜审言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全文主要包括四个部 分,第一部分以近体诗的形成概况及初唐诸诗人五律、五排作品的声律情况的详 细调查、比较为主要内容,得出杜审言五律、五排声律谐律度居初唐诗人之首、 对初唐近体诗声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更应享有五律、五排定型之功的结论。 后面三个部分以杜审言诗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及其对杜甫的影响为主要内容, 并对杜审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重新评价。f 文章通过对作品全貌的细致剖析, 得出如下结论:杜审言诗是包括多种题材内容在内的多元组合,其各种题材均显 示了新的时代气息,特别是在宫廷、边塞、山水题材上的开拓,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以浑厚壮阔为主导兼具工致细腻、清新流丽的风格特征,艺术上取得了 较高的成就,为唐诗的成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创作反映了初唐诗歌积极迸取 的新精神,实开盛唐之音的先声,对杜甫及后世其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尹1一 i关键词:杜审言声律题材艺术特色 i l l f i i 2 r i1、吖i。 一j ,n ;h 一;i 摘要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f o c u so nt h ep o e t r yo fd us h e n y a n t h n u g h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o ft h em e t r e ,c o n t e n t sa n d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h i sp o e t r y ,i to f f e r sa n c o m p r e h e n s i w ev i e wo f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a n gp o e t r y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b o u t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m o d e r ns t y l e p o e t r ya n dt h ep o e m so ft h ep o e t si nt h e 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 n e x tt h r e ep a r t st a l ka b o u tt h ea r t i s t i ca n d t h e m e t i ci n f l u e n c ed u s h e n y a n sp o e t r yo nd u f u c o n t e n to fd us h e ny a h s p o e t r yr e p r e s e n t st h ef e a t u r e so fan e we r a h i sp o e t r yr e f l e c t st h en e w s p i r i to ft h e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 ,n o s h e r si nt h ep o e t r yo ft h ep r e s p e r o u p e r i o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p r o d u c e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o nd u f u k e y w o r d s d us h e ny a hm e t r ec o n t e n ta r t i s t i cf e a f t u r e _ _ _ _ _ i _ _ _ _ l - _ l - _ l _ - _ l _ _ - _ 。1 。? 一一一 歉 ,; l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绪论 目前的唐代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大家及热点问题,而关于杜审言的研究较 少,笔者不量菲薄之力拟对杜审言诗歌做一全面考察。下面对杜审言生平傲 一简介:杜审言( 约6 4 5 7 0 8 ) 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人( 今湖北襄樊) ,后 其父杜依艺徙居河南巩县。高宗成亨元年( 6 7 0 ) 擢进士第,初为隰城尉。因 性情狂诞傲物,为时辈所嫉。后累转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又与州僚 不协因此罢官,回洛阳。后来武则天召见令作欢喜诗,受到赞赏授 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放岭南。不久召 回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六十余岁卒。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友 善齐名,为“文章四友”。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今杜审言诗集三 卷乃后人所辑。全唐诗编诗一卷。 在翻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自古而今对杜审言的评价是颇不一致的。 古人对杜审言的评价总体而言是颇高的,肯定其对唐诗发展做出的贡献。如唐 诗品云:“学士高才命世,凌铄同等,律调朗然,极其华茂。然其心灵流畅, 不烦构结,而自出雅致。旷代高之以为家祖。”艺苑卮言云:“杜审言华 藻整栗,小让沈、宋,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自是中兴之祖,宜其矜率乃尔。” 等等肯定他在律诗格律、内容、艺术上的贡献。而到了近现代情况则有所转 变。在冯沅君、陆佩如的中国诗史中则说:“( 沈宋二人) 的作品本身,文 学价值不能算太高。仅仅在诗体的完成上,稍有一点功绩。沈宋所以能在诗史 上占篇幅者在此( 杜审言) 的诗似乎较沈宋高一点,然最重要的还在助 成七言律绝之体。”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也写道:“只有杜审言的作品, 在四友中是较好的集中五律占去大半,然佳作极少。七律有两三首, 情味亦劣。其代表作不得不推那几首七言小诗( 指赠苏书记渡湘 江 ) 便是五言排律。到了杜审言,得到了进步的发展这种铺陈 始终的捧比声韵的长篇排律,本来是诗人的魔道,其弊病远过于八句的律诗” 童嘉新在试论初唐的浮靡诗风) 1 1 1 - - 文中写道“以上官仪、文章四友、燕许 大笔、沈宋等为代表的后期宫廷诗人,除了偶有极少数清新之作,绝大多数诗 仍和前期的浮靡诗风相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毋须举例从上官仪 到杜审言、沈俭期、宋之问等,宫廷诗的声韵、对仗、表现手法,都比前期更 调谐、更工稳、更高超,因而形式( 近体诗) 比前期也就更成熟、更完善。”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说杜审言的诗“旬律精严而笔力雄健, 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均完全合律,无一失粘者。( 此说并不完全正确后文详 杜审言诗论 述。)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从诗情来说,在当时也算是较为充 实的了。”这些都较肯定杜审言对律诗体制做出的贡献而否定其大部诗作的 思想内容。 与这种声音相反,不再流于表面的否定。而是对初唐诗歌特别是宫廷诗歌 做进一步深入的考察、研究,重新做出评判,认为初唐诗歌自有其独立存在的 特殊价值,是为盛唐诗歌作了准备,其中已透露出盛唐诗的信息。如袁行霈的 百年徘徊1 2 1 - - 文认为:“随着初唐三代诗人身份的变化,诗歌从御用的路 线转向个人抒情的路线,性情和声色的统一是初唐诗人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 所作的主要准备。”间时对杜审言等诗人做了重新评价:“他们大都经历了武后 带来的政治上的变动,不少人在仕途上也有升沉,官职的调动和眨徙使他们走 过不少地方和前两代长期在宫廷里养尊处优的诗人不同,有可能在诗歌创作 上作出较大的突破。他们诗歌题材确实也有所拓展,不再限于侍宴、应制、咏 物的狭窄范围,贬谪羁役、咏怀感遇的成分增加了相对于他们的前辈而言这 是一个大的进步”“( 文章四友、沈宋) 他们对于近体律诗的最后形成做出了 重要贡献,而且沈、宋、杜因为流放而离开宫廷,写出了许多表现自我、意境 清新的佳作。”1 3 1 唐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生的立论力排旧议,颇能启发心扉, 笔者将在本文对杜审言作品的声律、题材内容、艺术特色等作出进一步探讨, 力图更加全面地评价杜审言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杜审言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体现了初唐诗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新精神。 在所有有关杜审言的材料中,最为肯定的是杜审言对律诗体制的贡献特 别是对五律、五排的贡献,对七律亦有一定之功。但究竟有怎样的贡献? 论述 尚嫌不足。历代论者虽都认为杜审言为律诗做出了贡献,却又都把律诗定型之 功归于沈宋。这种观点实来自新唐书文艺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 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俭期又加摩丽。回忌 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这段话被后人作为 沈宋为律诗定型的依据,代代相因,视为真理。却很少有人静心详察他们的创 作实践。笔者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抱着对前贤之论 的疑问态度,依据广韵,对初唐较有影响的诗人创作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 八百六十六首五律、五律运用声律的情况作了考察( 关于七律的定型、成熟 问题,韩成武先生已有专文论述,结论为:七律定型于李峤,而非沈宋:李顾, 王维时七律尚未成熟,仅是七律的发展时期:七律成熟于杜甫【| 1 ) 通过考察, 得出了另一种结论:杜审言的五律、五排的声律和谐程度大大超过了沈宋,位 居初唐诗人之首 瓤 2 i, 河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杜审言对五律、五排声律建设的贡献 ( 一) 从永明体到近体诗五律发展概况描述 近体诗是一种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讲究音律、节 奏、对仗的诗歌体裁。这种新的格律形式的莫立,不是平地一声雷就产生的, 而是自辞赋产生以来近千年修炼演变的结果。在唐代以前,还很少见到完全符 合这许多条件的作品,偶有所见也是天成偶得而非有意为之。朱光潜先生 在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道路中,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中国诗的 转变有两大关键。其中第二个转变的大关键就是律诗的兴起,从谢灵运和“永 明诗人”起一直到明清止,词曲只是律诗的余波。它的最大特征是丢开汉魏 诗的浑厚古朴而趋向精妍新巧,其中包括字句间意义的排偶和字句问声音的对 仗。称谢灵运、鲍照( 意义的排偶) 和何逊、阴铿( 声音的对仗) 是律诗形成 的四大功臣。朱先生最后结论日:“一、声音的对仗起于意义的排偶,这两个 特征先见于赋,律诗是受赋的影响:二、东汉以后,因为佛教的翻译与梵音的 输入,音韵的研究极发达。这对于诗的声律运动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剂量:三、 齐梁时代,乐府递化为文人诗到了最后的阶段,诗有词而无调外在的音乐消 失,文字本身的音乐起来代替它。永明声律运动就是这种演化的自然结果。” 事实上,从建安以来,诗已经和文一样地倾向骈偶。到了谢灵运,已有全 篇都用对句写成的诗。但律诗的完成,除了骈偶以外,还有声律问题。齐武帝 ( 萧赜) 永明七年( 4 8 9 年) ,竟陵王子良在当时的京城建康召集了许多善声 沙门和审音文士,造经呗新声。受印度梵音学特别是佛经转读及梵呗经声的启 发,周颞首先发现了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著成四声切韵一 书。这就使得从曹植、陆机、谢灵运、范晔以来摸索的声律问题获得了初步的 系统的认识。当时的著名诗人沈约又根据自己对四声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对 诗文中声调以及声病避忌的领悟,撰为四声谱同时文士,如谢腱等人也 从而竞相扇扬。并在创作中进行试验。南齐书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 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跳,琅砑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颐,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这就是永明体,它是从诗歌形式特别是声律方面,对古诗的变革,因此也称之 为新变体。错综与和谐的声律是构成诗歌美感的重要因素,它主要依靠语音节 奏变化无论是轻重、抑扬、长短还是其他的引起人们生理心理上的愉 悦感因此六朝诗人尤其是永明诗人声律模式的构想在中国诗史上的重大意 杜审言诗论 义,便是它让人们注意到,在汉诗中,除了韵字以外,每个字的音响变异都可 以调整节奏,给诗歌带来一些变化。沈约 宋书谢灵运传论的一段话可以 说是六朝声律模式构想的概括叙述:“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 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 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达此妙旨,始可言文。”这是沈约自己说的 有关声律的一段很重要的文字。“由乎玄黄律吕”二旬,是说颜色声音各随物 所适宜:“欲使宫羽相变”四旬是说应使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 使语音具有错综变化、和谐悦耳之美。所谓“浮声”、“切响”,指字音的声调 不同。大约浮声是指平声,切响是指上、去、入三声,即后人所谓的仄声。浮 声切响,大概同于文心雕龙声律篇的“声有飞沈”的说法。而南史陆 厥传中的另一段话,则具体地指明了“富羽相变,低昂舛节”的方法,是: “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间,角徽不同。”所谓“平头”、“上尾”、“蜂腰”、 “鹤膝”、及“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病,就是以消极避免的方 法,从反面提出的诗歌声律模式构想。“四声八病”说的基本构想是永明 体的理论核心,它虽然在形式上不报简洁实用而显得繁复琐细,所持角度上不 是正面的积极规定,而是消极的病犯之说,但它的确把握了汉字在声、韵、调 各方面的特征,指明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声律上发展的方向,即在单音节的汉字 所构成的字数整齐的五言诗歌中,应当追求变化和谐,避免单调重复,这就是 沈约答甄公论中所说:“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 体,则陆离而华洁。”沈约可说是近体诗形成的理论上的功臣。 但需要指出的是永明声律说虽然确立了平、上、去、入四声,但他们是将 四声当作四个不同声调来使用的,还没有四声二元( 即分为平和仄) 的概念, 也就是说,他们所谓同声异声,都是指四声彼此之间的同和异,而还不是近体 诗中的平和仄( 包括上去入) 的同和异。同时,他们将五言分作前二后三两个 小句,因而对旬中第二字、第五字的声调规定就特别重视,也特别严格。这也 与近体诗有所不同。这种由新变体走向律诗的趋势,在梁代中后期又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其标志是刘滔在周颓、沈约等人的四声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更 严密系统的诗律理论。他总结了平声的声音特点,首先将四声区分为平、仄( 上、 去、入) 两大类,并指出五言诗句中第二字与第四字亦不得同声相犯。i s l 其后, 隋代的刘善经又沿着这一思路。推演出与近体非常接近的五言诗句的平仄格 式初唐时代,声律学家元竞迸一步明确了平声与上去入的对称关系,从而确 立了以平声与上去入声相配对的原则他提出了换头实质上也即粘二( 粘二 即两联之间声调格式基本相同) 理论。粘二原则即针对第二字言,“诗上句第 4 河北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字重中轻,不与下旬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一管。上句平声,下 旬上去入;上旬上去入下旬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 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 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部引 王昌龄诗格) “粘二”包括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每联上、下旬第二字须平 仄相对,此为“对”:二是上联下旬与下联上旬第二字须平仄相同,此为“粘”。 粘对理论实际上是近体诗格律架构的重要柱石,根据这一理论结旬成联,接联 成篇,从而全面确立近体诗的声律模式。 从齐梁到唐初,是由新变体向近体诗过渡的时期。齐梁时的格律诗以对式 律( 指全诗各联之间均不粘的格律形式) 和粘对混合律( 指全诗各联之间既有 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 两种类型屠多,而以对式律为主,距离完善的近体诗 尚有很大距离。其中从梁代中后期到陈代阴铿、张正见、庾信、徐陵等人的 一些作品,已经十分接近唐人律诗。在隋代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结 合南朝靡丽词彩和北地清新刚健之气,创作出一些清健秀拔的诗歌,为过渡期 诗歌的发展指出向上一路。这些文人在探索诗律上各自作出了贡献,从而推动 了诗律学的发展,为唐人准备了丰厚的遗产。到初唐,诗歌的走向,主要有两 条线索:一是继续着六朝诗人未走完的路将近体诗的艺术形式进一步完善、 完成,这是一条人为艺术的路;一是开始向原始自然艺术回归,这是一条自然 艺术的路。因此,初唐诗歌的地位,起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续 发展着近体诗的艺术形式,使它日臻成熟:一方面。从其肌体内部也开始出 现对六朝华彩的反拨呈现盛唐之音的先声 ( :) 韧唐诗人五律、五捧声律情况之调查 文学史上一般称初唐时期,始自唐朝开国之初,即高祖武德元年( 6 1 8 ) , 至玄宗先天元年( 7 1 2 ) 止,本文以此为“初唐”的界定。“五言诗的近体化建 设”是这时期诗人的基本努力目标。初唐时期,在近体诗形成的链条上具有重 要位置的有三代诗人。笔者选取诗名较著、具有代表性、存诗一卷以上的诗 人为考察对象。他们是李世民、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王绩、上官仪、四杰、 刘希夷、文章四友、沈宋、阵子昂、崔浞共1 8 人,这些诗人在前后相续的不 同时间中各自探索着诗律,共同促成了初唐近体诗艺术的完成。下面是笔者对 这三代诗人的声律运用情况所做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五律、五捧 的声律逐渐合律的演进过程,同时又能看出在这个过程中谁的作品声律和谐 度最高,谁的贡献最大。 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本文把那些只具有一联之中“对”的规则、而不具有 联与联之间“粘”的规则的五言八行伴诗称为“对式律”;把那些既有对又 杜审言诗论 有粘、但秩序不够严整的五言八行体诗,称为“粘对混合律”:把那些具备严 整的粘对规则的称为“粘式律”。标准而严格的五律格式有四种:首句为“够 平平仄仄”式、砭莎平平仄”式、伤仄平平”式、“平平仄仄平”式。句 式上有五种变格:“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应“平”而“仄”,需要对句“平平仄 仄平”第三字由“仄”变“平”,这叫“拗救”,即为“仄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的变格为:1 多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有两种 变格:“平平仄平仄”和“平平仄仄仄”。另外,“平平平仄仄”如果变格为“仄 平仄平仄”,那么,则需要对句“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由仄而平,即变为“平 仄仄平平”来救。 l 、第一代诗人: 活跃于高祖、太宗年问,其中有的是由隋入唐的,有的还是由陈经隋入唐 的,如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这批人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皇帝的文学侍 从,以文章翰墨见称。从今存诗歌看来,创作以宫廷诗为主,写诗似乎并不是 他们自身的需要,而是应帝王之需以显示自己的学问和技巧并博取帝王欢心的 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唐帝王中少有的在文学史上占据一 定地位的皇帝,因此也将他列为第一代诗人代表。 唐太宗李世民( 5 9 8 6 4 9 ) ,作为一代开国英主彪炳青史,其诗在唐诗的 开创期中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唐诗共录存太宗诗9 8 首,是唐帝王中 存诗最多的。 其中,五言八行体诗有4 9 首有9 首押仄韵,一般而言,近体诗押平声 韵,所以这9 首诗不在考察范围之内。余4 0 首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只有平 仄一格良莠不齐。( 1 ) 对式律有: 过旧宅二首其一、帝京篇十首( 其五) 、 仪鸾殿早秋等,共1 3 首。( 因篇幅所限不引原诗。下同。) 这些诗只注 意了“对”的规则,而未解决“粘”的问题,形式单调少变化,沿袭了永明体 对式律的形式。( 2 ) 粘对混合律有:望终南山、初秋夜坐、咏饮马等, 共2 0 首。这些诗牯对秩序紊乱。( 3 ) 粘式律有:帝京篇十首( 其一) 、守 岁、除夜、三层阁上置音声、咏桃等,共7 首。这些诗采用了标准的 五律四种格式中的两种,即仄起仄收式、平起仄收式。 据上述考察。这些诗歌中仄起仄收式、平起仄收式律式的运用占绝大部分 而平起平收式、仄起平收式律式只占极少量,且运用不严密。后世五律形式也 多以仄收式为主,平收式较少。 通过以上对太宗4 0 首五言八行体诗歌平仄声律的梳理可以大致看出他 对五言律诗体制的探索脉络。诗源辩体云“武德、贞观间,太宗及虞世南、 魏征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说“声尽入律”,显然不够严谨,但毫无疑 6 ;|;, 0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他已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向律体完成的方向发展,并创作了数量不少的标准 的五律。而且其诗高华雄整、“鸿硕壮阔,振六朝靡靡”哺l ,几脱当时宫体余 波可见李世民于唐肇始之初在五律体建设上的贡献不可抹煞。但其五排体 诗歌创作情况与当时诗人相似,偶对有余谐律不足,都为对式律和牯对混台 律而且皆为短制。 五排体诗1 7 首,其中,( 1 ) 对式律有:赋得夏首启节( 五鞠) 春日玄 武门宴群臣( 八韵) 等,共4 首( 2 ) 粘对混台律有:出猪( 八韵) 、 谒并 州大兴国寺诗( 六韵) 、 宴中山( 六韵) 等共1 3 首。未有一首完全合律。 最早的宫廷诗代表人物虞世南( 5 5 8 6 3 8 ) ,全唐诗录存其诗3 2 首。 其五古多为律句,律化现象相当突出。其中,五言八行体诗9 首。( 1 ) 对式律 有:中妇织流黄、奉和出颖至淮应岭、奉和献岁蒜宫臣,共3 首。( 2 ) 粘对混台律有: 奉和咏日午、发营逢雨应诏、 录存其诗一卷共2 0 首其 8 j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多为应制之作,他的目光自然在形式之美精巧雅致、绮错婉媚的诗歌创作 被时人号为“上官体”。但上官仪讲究词藻能稍事融化其诗增强了动词在旬 中的作用喜用迭字,比贞观时的宫廷诗显得流畅。且对仗的规律,在他手中 得到了系统化、理论化,他的六对、八对( 六对为:一、j 下名对天地日月; 二、同类对花叶草芽:三、连珠对 萧萧赫赫:四、双声对黄槐绿 柳;五、叠韵对彷徨放旷:六、双拟对春树秋池。八对为:一、地名 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异类对 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 三、双声对 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叠韵对放荡干般意迁延 一介心;血、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梅:六、双拟对 议月眉欺月, 论花颊胜花:七、回文对 情新因意对,意得逐情新;八、隔句对相思 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诗人玉屑卷七引诗 苑类格) 的当对律的创立,对律体的最后宣告成立,无疑是个奠基。 上官仪五言八行体诗押平韵者有6 首:( 1 ) 对式律有:奉和山夜临秋、 故北平公挽歌、高密长公主挽歌共3 首。( 2 ) 粘对混合律有:王昭 君、咏雪应诏、江太妃挽歌,共3 首。 五排体诗3 首。( 1 ) 对式律有:奉和过旧宅应制( 七韵) 、安德山池宴 集( 六韵) ,共2 首。( 2 ) 粘对混合律有: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八韵) 。 总之,上官仪五言八行体诗、五排体诗未有一首完全合律,且多对式律, 可见其对仪掌握的很好,但于整篇声律结构注意不够。 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代诗人的律化作品仍沿承了第一代诗人,在对仗艺 术上有所发展,于“对”的规则尚能正确运用,而于“粘”的规则尚未能清晰 了然。而且,前两代诗人的律化作品对囝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这一平起 仄收式的律联应用的极多,而另一种律联“晒)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应用 的频率就大不如前一种。而平收式格律形式应用情况更是罕见,这更有待于第 三代诗人去发展完善。 3 、第三代诗人: 承接上官仪而起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在京在朝的诗人和从各地 漫游至京、又云游而去的诗人,他们共同组成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最终锻炼出 精粹无比的五言律诗的完备结构,为三世纪以来若干代诗人的探索和建设作了 总结。第三代诗人数量较多,他们活跃于高宗、武后在位时期。主要代表诗人 有刘希夷、四杰、文章四友、沈宋、陈子昂、崔涅等等。 刘希夷( 6 5 l 6 8 0 ) ,全唐诗录存其诗3 5 首,其中多乐府古诗。五 言八行体诗5 首。( 1 ) 粘对混合律仅有饯李秀才赴举一首。( 2 ) 粘式律有: 入塞、晚春均为平起平收式览镜( 平起仄收式) 、送友人之新丰 9 躺 杜审言诗论 ( 仄起仄收式) 。共4 首。刘希夷五言八行体创作虽不多,但合律状况很好。 五挥体诗8 首。( 1 ) 对式律仅江南曲八首其三( 五韵) 一首。( 2 ) 粘对混合律有:江南曲八首( 五韵) 其二、其四、其五,共3 首。( 3 ) 粘式 律有:夜集张锂所居( 五韵) 为平起仄收式: 江南曲八首其一( 五韵) 、 故园置酒( 六韵) 、晚憩南阳旅馆( 六韵) 3 首均为仄起仄收式。共4 首。 四杰在初唐诗律运动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从诗人出生年月看,“文章四 友”与四杰基本同时,但四杰年少才高,文名早著,文学活动年代在七世纪下 半叶中期,而文章四友的文学作品大多写于七世纪下半叶末期到八世纪最初几 年之间。文学活动年代明显迟于四杰自唐初以来,在诗歌律化进程中出现的 半古半律的诗体现象至四杰而有所改观,同时尚有部分近体诗未能谐协音律, 留有较多的过渡阶段痕迹。四杰对近体诗规范的初建,主要在于五言律诗,兼 及五言捧律与五言绝句。 骆宾王( 6 1 9 6 8 7 ) 1 8 1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共1 3 0 首,在初唐 诗人中算是多的了。其中,五言八行体诗7 0 首( 1 ) 对式律有:称心寺、出 石门) 、夏日游目聊作、秋夜送阎五还润州等共2 0 首。( 2 ) 粘对混合 律有:渡瓜步江、途中有怀、送刘少府游越州、送郭少府探得忧字 等,共2 8 首。( 3 ) 粘式律有:于紫云观赠道士 、在狱咏蝉、秋水、秋 菊 等共2 2 首都为仄收式。 五排体诗4 2 首。( 1 ) 对式律有: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 六韵) 、夏日 夜忆张二( 七韵) 、宿山庄( 六韵) ,共3 首。( 2 ) 粘对混合律有:望月 有所思( 六韵) 、晚憩田家( 八韵) 、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 十二韵) 、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三十八韵) 等,共2 6 首。( 3 ) 粘式律有:边城落日 ( 八韵) 、幽执书情通简知己( 十八韵) 等,1 0 首为仄起仄牧式; 、入秦川界等,共1 l 首( 2 ) 粘对混合律有:上之回 、相 1 0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琴台、 江中望月、大剑送刘右史等,共1 6 首。( 3 ) 粘式律有:陇头 水、文翁讲堂、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其一) 等都为仄起仄收式共6 首。 五排体诗1 9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送郑司仓入蜀( 六韵) 、 首春贻 京邑文士( 七韵) 、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 十韵) ,同崔录事哭 郑员外( 十二韵) 等共1 8 首。( 2 ) 粘式律仅一首西使兼孟学士南游( 六 韵) 。为仄起仄收式。 卢照邻在近体尤其是五捧体格律创作上,仍多沿袭齐梁体。五言八行体诗 中出现了几首首句为平收式的作品,虽均未平仄谐协,仍不失为一种可喜的探 索。 王勃( 6 5 0 _ 6 7 6 ) 全唐诗录存其诗7 6 首,多为近体,五律、五绝占 绝大部分。其中,五言八行体诗3 l 首。( 1 ) 对式律:仅 长柳一首。( 2 ) 粘对混合律有:寻道观、麻平晚行、观佛迹寺、散关晨度等,共2 l 首。( 3 ) 粘式律有:圣泉宴、别薛华等7 首为平起仄收式:铜雀妓二首 ( 其一) 为仄起仄收式;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仄起平收式。共9 首。 五排体诗5 首。( 1 ) 对式律:仅秋日仙游观赠道士( 六韵) 一首。( 2 ) 粘对混合律有:三月曲水宴得烟宇( 十韵) 、 出境游山二首其二( 七韵) 、 泥溪( 六韵) ,共3 首。( 3 ) 粘式律:仅出境游山二首其一( 六韵) 一 首为仄起仄收式。 杨炯( 6 5 0 - 6 9 37 ) 全唐诗) 录存其诗3 4 首其中近体多达2 9 首。 其五律共1 4 首,都是完全谐律的粘式律。有从军行、骢马等6 首为仄 起平收式;刘生等3 首为平起仄收式:有所思、 折杨柳等5 首为仄起 仄收式。 其五排体诗多为短制共1 4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和辅先入昊天观星 瞻( 十二韵) 、早行( 六韵) 、和崔司空伤姬人( 六韵) 、 和郑仇校内省 眺瞩思乡怀友( 八韵) 等,共4 首。( 2 ) 粘式律有:途中( 五韵) 、和刘 长史答十九兄( 二十五韵) 等3 首为平起仄收式; 送刘校书从军( 六韵) 、 游废观( 六韵) 均为仄起平收式;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六韵) 、和刘侍 郎入隆唐观( 十韵) 等5 首为仄起仄收式。共1 0 首。 据上述考察,杨炯五律、五捧创作格式占四种声律格式中的三种。值得 注意的是他平收式五律、五排的创作使这一格律形式完善、成熟起来。同前 代诗人相比,五律合律情况最好,五摊相对他的五律来说合格率较低中国 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著) 说:“他们( 四杰) 比起前人所作的,虽较为老成, 然在格律与技巧上看来其进步亦极有限。句的平仄算是谐协了,然一 杜审言诗论 章的平仄却没有达到完全谐协的地步。”1 9 1 这话并不恰当尤其是对杨炯而言。 可以说杨炯在促成律诗声律的定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紧接四杰之后活跃于长安中央诗坛的诗人群文章四友,对于四杰 在诗体方面将唐初以来的混沌状态加以分离与规范的初建之功与实践成果,也 显示出进一步巩固与推进的态势。文章四友今存于全唐诗中作品共2 8 6 篇, 其中,李峤、崔融、杜审言三人所作古体仅2 0 首苏味道无古体其余2 6 6 首皆为近体,近体比例高达9 3 。这样高的比例在当时诗人作品中实属罕见, 同时表现为近体诗声律合格律的大大提高。 崔融( 6 5 3 7 0 6 ) 全唐诗录存其诗1 8 首。其中,五言八行体涛8 首。 ( 1 ) 粘对混合律有: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则天皇后挽歌二首, 共2 首。( 2 ) 粘式律有: 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则天皇后挽歌二首 ( 其二) 等4 首为仄起仄收式;咏宝剑、吴中好风景,2 首为仄起平收式。 共6 首。 五排体诗2 首。( 1 ) 粘对混合律仅哭蒋詹事俨( 二十韵) 一首。( 2 ) 粘式律也仅和梁王众传张光禄是王子晋后身( 十韵) 一首,为仄起仄收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有一首从军行为平起仄收式七韵七排,格律严整。 这一唐诗史上并不多见的体式在初唐甚至八世纪前半叶诗人的创作中都是绝 无仅有的。 苏味道( 6 4 8 7 0 5 ) ,全唐诗录存其诗仅1 6 首均为近体。五言八 行体诗9 首。( 1 ) 对式律有:咏井 、单于川对雨,共2 首。( 2 ) 粘对混合 律有:咏虹、咏石、咏霜共3 首。( 3 ) 粘式律有: 初春行宫侍宴应 制、单子川对雨二首( 其二) ,均为仄起平收式;正月十五夜为仄起仄 收式;咏雾为平起仄收式。共4 首。 五排体诗有6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 p , i d ( 八韵) 、和武三思於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 十韵) 。共2 首。( 2 ) 粘 式律有:奉和受图温洛应制( 五韵) 、使岭南闻崔马二御史拜台郎( 六 韵) 、始封御史入台( 六韵) 为仄起仄收式; 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 岸j ( 八韵) 为仄起平收式,共4 首。 李峤( 6 4 4 7 1 3 ) 二十岁举进士,全唐诗录存其诗2 0 9 首。值得注 意的是,他除了应制诗外,咏物诗数量很多举凡天文、地理、器物、文体、 动物、植物,都有涉及,似乎是把一部类书拿来按照类别一项项作下去,而且 全是五律总数达1 2 0 首。这些诗也许可以说是李峤为练习五律这种新的诗体 而从事的习作,从而也可看出五律的形式到李峤手上已经相当成熟了。 其中,五言八行体诗1 6 4 首。( 1 ) 对式律有:饯骆四二首) ( 其一) 、 十 1 2 燕l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月奉教作、十二月奉教作共3 首。( 2 ) 粘对混合律有:九月奉教作、同 赋山居七夕、送李邕、经等共1 5 首。( 3 ) 粘式律有:春日侍宴幸芙 蓉园应制、云、雾等2 0 首为平起仄收式: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等9 4 首为仄起仄收式: 琴、笛、 、河、檄、箫、戈、素8 首存诗缺字,无法辨别,故未予考 虑。) 五捧体诗2 0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送骆奉礼从军( 六韵) 、 晚秋喜 雨( 二十韵) 、奉和杜员外扈从教阅( 十韵) 等,共9 首。( 2 ) 粘式律有: 奉和拜洛应制( 五韵) 、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八韵) 等6 首为仄 起仄收式;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六韵) 、军师凯旋自邕州( 八韵) 等4 首 为平起仄收式:饯薛大夫护边( 六韵) 为平起平收式共1 1 首。 我们可以看到,李峤五捧体诗合律状况不如其五言八行体诗。于长律韵“粘 对”尚未能娴熟运用。 陈子昂( 6 6 l 7 0 2 ) 一向被文学史家所推崇,他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诗 歌主张和创作实践对整个诗坛来说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全唐诗录存其诗 1 2 7 首,近体诗有s 7 首。 其中,五言八行体诗3 l 首。( 1 ) 对式律有:送殷大入蜀) 、送客、晦 日重宴高氏林亭) 等,共7 首。( 2 ) 粘对混合律有:晚次乐乡县、东征答 朝臣相送、题李三书斋等,共1 5 首。( 3 ) 粘式律有:度荆门望楚、送 魏大从军等3 首为平起仄收式:独坐山亭有赠、春日登金华观等4 首 为仄起仄收式; 春夜别友人二首( 其一) 、上元夜效小庚体2 首为仄起平 收式共9 首。 五排体诗2 0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 十 韵)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六韵) 、入东洋峡( 十韵) 等,共1 6 首。 ( 2 ) 粘式律有:酬田逸人( 五韵) 、入峭峡安居( 九韵) 为乎起仄收式: ( 白帝城怀古( 六韵) 、( 岘山怀古( 六韵) 为仄起仄收式。共4 首。 陈子昂倡导恢复汉魏风骨,力振古雅。与当时诗坛主要人物烦力于近体 创作不同,他走了另外一途。 沈俭期( 约6 5 6 7 1 4 ) 、宋之问( 约6 5 6 _ _ 7 1 2 ) ,沈宋二人同为上元 二年( 6 7 5 ) 进士。传统说法认为律体在他们手上定型,成为初唐诗歌发展的 一个重要标志。实际情况如何,笔者考察其作品声律如下: 沈俭期,全唐诗录存其诗1 5 6 首古体较少其中,五言八行体诗7 9 m :l ,| 杜审言诗论 首。( 1 ) 对式律有:送陆侍御余庆北使、览镜,共2 首。( 2 ) 粘对混合律 有:洛州萧司兵谒兄还赴洛成礼、题椰予树、游慈恩寺等,共8 首。 ( 3 ) 粘式律有:立春日内出采花应制、关山月等2 6 首为仄起仄收式;奉 和洛阳玩雪应制、三日梨园侍宴等1 3 首为平起仄收式;九日临渭亭侍宴 应制得长字、紫骝马等儿首为仄起平收式;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咸 阳览古等4 首为平起平收式。共5 4 首。 五捧体诗3 6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陪幸韦嗣立山庄( 八韵) 、和户 部岑尚书参迹枢揆( 十韵) 、昆明池侍宴应制( 八韵) 、移住山间水亭赠苏 使君( 十四韵) 等,共1 l 首。( 2 ) 粘式律有:酬苏员外味道见赠( 十韵) 、 塞北二首其一( 十韵) 、扈从出长安应制( 十一韵) 等1 7 首为仄起仄收 式;酬杨给事兼见赠台中( 八韵) 、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俭北 征( 六韵) 等4 首为平起仄牧式;塞北二首其二( 八韵) 、送韦商州弼 ( 六韵) 2 首为仄起平收式;登瀛州南城楼寄远( 七韵) 、夏日梁王席送张 岐州( 八韵) 2 首为平起平收式。共2 5 首。 宋之问全唐诗录存其诗1 9 3 首,近体为绝大多数。其中,五言八行 体诗有8 3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送武进郑明府、过函谷关、送杜审 言等,共8 首。( 2 ) 粘式律有:春臼山家、题大庾岭北驿等3 5 首仄起 仄收式:。有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蓝田山庄等1 6 首为平起仄收式;留 别之望舍弟、汉江宴别等2 0 首为仄起平收式;陆浑山庄、鲁忠王挽词 三首( 其二) 2 首为平起平收式。共7 3 首。( 按:初发荆府赠长史、函谷 关:2 首存诗缺字,无法辨别故未予考虑。) 五排体诗3 4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 入泷州江( 十三韵) 、夜渡吴松 江怀古( 六韵) 、谒禹庙( 二十韵) 等,共7 首。( 2 ) 粘式律有:奉和幸 大荐福寺( 六韵) 、早发韶州( 十韵) 等1 2 首为仄起仄收式;始安秋日 ( 五韵) 、游云门寺( 十一韵) 等l o 首为平起仄收式:灵隐寺( 七韵) 、 发藤州( 十韵) 等5 首为仄起平收式。共2 7 首。束之问的五排创作多短制 鲜有长律,这一点与沈俭期有所不同。 崔浞( 6 7 1 7 1 3 ) 全唐诗录存其诗3 2 首。其中五言八行体诗1 5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酬杜麟台春思和唐都尉山池,共2 首。( 2 ) 粘 式律有:襄城即事、幸白鹿观应制等5 首为乎起仄收式;折杨柳、边 愁等6 首为仄起仄收式:秦州薛都督挽词一首为仄起平收式;骊山高顶 应制一首为平起平收式。共1 3 首。 五排体诗8 首。( 1 ) 粘对混合律有:登总持寺阁( 六韵) 、赠苏少府 ( 六韵) 共2 首。( 2 ) 粘式律有:至桃林塞作( 十韵) 等3 首为仄起仄收 1 4 赫; r - jlj,;-;|:i,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襄阳早秋寄岑侍0 1 d ( 六韵) 、襄阳作( 十韵) 2 首为平起仄收式:早 春边城怀归( 六韵) 为仄起平收式。共6 首。 由上统计可以看出,自武德、贞观年间至高宗、武后时代,粘式律诗数在 五言新体诗中所占的比例日渐增大,尤其是第三代诗人,在近体诗声律的和谐 度建设方面的作用与贡献是显著的。 ( 三) 杜审富五律、五捧声律谐律度居初唐诗人之首 杜审言( 约6 4 5 7 0 8 ) ,雅善五言。全唐诗录存其诗4 3 首。除两首古 风外其余均为近体。五言八行体诗有2 8 首,其中,( 1 ) 粘式律有2 7 首。a 、 望春亭侍游应诏、宿羽亭侍宴应制、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 、大 醋、 赋得妾薄命、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 其一、其二、其四、 其五)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登襄阳城、旅寓 安南、春日怀归、代张侍御伤美人、夏日过郑七山斋、经行岚州、 重九日宴江阴、除夜有怀、晦日宴游、七夕2 1 首为仄起仄收式; b 、都尉山亭、送崔融,2 首为平起仄收式:c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 南山应制、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送高郎中北使,3 首为仄起平收式;d 、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 其三) 为平起平收式。这些诗均声律谐协。 ( 2 ) 粘对混合律者仅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一首。此诗第四旬失对, 第七旬失粘。 杜审言五律诗声律严谨,体式上众体兼备。他还有三首七律,守岁侍宴 应制和大醣均为平起平收式,完全谐律。春日京中有怀一首前两联 多为嗽平平仄,8 仄平平仄仄平”的对式,后两联为呕獗衙仄 仄,邻阵厕回仄平平”的对式,构成对式律。 五排体诗有7 首,其中,( 1 ) 粘式律有6 首:即春日江滓游望( 六韵) 、 泛舟送郑卿入京( 六韵) 、赠苏味道( 八韵) 、扈从出长安应制( 十 韵)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更是长达四十韵,“沈雄老健开阖排荡, 壁垒与诸家不同”(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 ,为初唐第一长律,显出自身的 独特价值,而且在当时捧律体制尚在渐趋完善的过程之中,成为一篇创纪录作 品。五首为仄起仄收式。度石门山( 十韵) 为平起仄收式。这些诗均格律精 严,长律粘对规则运用已很娴熟了。( 2 ) 粘对混合律者仅赠崔融二十韵一 首,该诗第三句、第十三旬、第十七旬失粘。 这种铺陈始终、排比声韵的长篇律诗在唐之前,虽有试作,但篇幅不大, 音韵未谐。骆宾王、宋之问所写此类作品,亦不过多是六韵、十韵等短制。而 1 5 杜审言诗论 杜审言的排律,有长达二十韵者,有长达四十韵者皆典丽精工,气势宏伟。 此种体裁,限制很严,局限性大,杜审言起了重要的开创作用。另他还有三首 七绝,皆声律谐畅。 杜审言近体诗只有个别诗作不合律,由此可见,他对律诗这种新体制驾轻 就熟的功夫。他在使用律旬,使用对仗,以及在“粘对”方面,能以固定的形 式规则体现于所作的几乎每首诗中。总体言之,其创作合律程度最高,深为时 人所重。 综合上述考察。经过逐篇推敲声律及数字统计,我们可以看到,文章四友 的近体诗,几乎已是众体兼备了,除五言的律体二百零七首、排律三十五首, 绝旬五首外,七言的亦有律体九首绝旬八首,崔融名下甚至还有一首七言排 律,这样他们的近体诗已经众体兼备了。与沈、宋相比,文章四友则一方面年 长于沈、宋,同时又与沈、宋趣味相投、交相酬唱。在自四杰至沈、宋之间 文章四友的创作实践自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他们既稍早于沈、宋,予沈、 宋以某种借鉴与启迪,又与沈、宋一起,共同形成促进诗歌律化进程最后完成 的合力。据全唐诗所存诸家作品统计,四杰五律、五排的合格率为3 8 , 文章四友五律、五排的合格率为6 9 7 ,沈、宋五律、五捧的合格率则达7 6 5 。 仅从这一比例变化看,由四杰文章四友沈、宋的延承与发展,恰恰画 出了唐代近体诗声律的渐趋规范的轨迹 同时,从对各家五律、五捧声律的精度情况的统计来看。可以看出,杜审 言于近体诗的发展和声律建设上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人才博览会专场活动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专业人才4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华夏银行青岛市即墨区2025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中信银行宁波市鄞州区2025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学术研究的诚信与责任承诺书8篇
- 华夏银行南京市浦口区2025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兴业银行长沙市浏阳市2025秋招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中信银行贵阳市花溪区2025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招商银行成都市武侯区2025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农发行衡水市冀州区2025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高新区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 南京市、盐城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听力音频
- 羊水异常课件
- 煤矿“冬季四防”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 小儿链球菌感染护理查房
- 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
- 竞聘医疗组长
- 路易斯·康获奖课件
- 第一次月考 (1-2单元)(月考)-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 湘教版
- DL∕ T 895-2004 除灰除渣系统运行导则
- 医疗装备应急管理与替代程序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