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2.4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高中政治 2.4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高中政治 2.4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高中政治 2.4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4页
高中政治 2.4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考纲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对物质含义的理解,核心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考点精讲,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特别提醒: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高考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结合名人名言考查考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备考中要准确把握物质的基本含义以及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命题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典例1】(2011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定位:世界的物质性。解题关键:准确把握题干名言的内涵。,D,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典例2】(2010海南卷)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BCD,A,知识定位:哲学上的“物质”与生活中“物质”的关系。解题关键:理解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核心考点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考点精讲,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典例3】(2011浙江卷)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BCD知识定位: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解题关键:把握“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的内涵。,B,【训练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答案B,“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说明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D,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典例4】(2012江苏卷)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训练5】“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绝对静止论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解析由“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可以看出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D。答案D,高考如何考查运动的概念高考对于哲学上运动概念的考查往往结合生活中具体的运动现象进行,因此考生需要培养自己的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由于唯物论的相对静止观点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考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考查,解答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加以联想。,【训练】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D,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是什么(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2)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2.方法论(怎么做)(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核心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考点精讲,(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3正确把握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1)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3)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规律的有关知识几乎是每年考查的重点试题多以重大科技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在备考中必须全面把握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及其方法论。,命题探究,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典例5】(2012安徽卷)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D,关于规律的几个认识误区(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3)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4)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5)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训练8】2013年8月29下午和30日夜里长兴县成功实施4轮次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増雨火箭弹12枚,长兴平均降雨量4毫米,雨量最大为李家巷19.3毫米,其次洪桥17.8毫米、新塘10毫米。这表明A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B规律是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答案D,“泥石流”,“地震”,“干旱”,“沙尘暴”,合作探究,4月22日第41个世界地球日,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关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合作探究,自然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们要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题思路:,辨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观(原理),方法论,实事求是,知识结构:,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前提基础,必要条件,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常见命题角度,在一次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往往由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自然灾害,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谈谈人类怎样才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解析本题设问较为宽泛,在作答时要紧紧抓住“关系”二字,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