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V在NL”和“V到NL”.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V在NL”和“V到NL”.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V在NL”和“V到NL”.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V在NL”和“V到NL”.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V在NL”和“V到NL”.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5 9 3 1 2 0 中 文 摘 要 本文讨论了 “ v在n l ”和 “ v到n l ”这两种句子格式,揭示了 “ v在n l 和 “ v到n l ”的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重点论证了动词和 “ 在” 、“ 到”组合的区 别, v在n l ” 和 “ v到n l ” 互相变换的条件,从而深化了我们对和处所相关的 动词的认识,有利于该类动词的再分类。 本文区分了动作和状态,动作持续和状态持续这两对概念,这有助于我们对 动词的分类、对句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动词的划类需要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或句 式,但要区别动词的光杆形式和句法形式,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如 “ 坐”表示 一个短时的动作行为,而 “ 坐着”表示状态持续,但这和持续体标记 “ 着”不无 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应依据前者把 “ 坐”划入非持续动词。 人们通常感觉一个动词和 “ 在” 、 “ 到” 的组合是自由的,如 “ 坐在床上, 、 “ 坐 到床上” , “ 放在桌子上” 、“ 放到桌子上” 。这种看法既笼统又不科学。首先,有些 动词只能和 “ 在”组合 ( 徘徊在、长在) ,有些动词只能和 “ 到”组合 ( 跑到、抬 至 。 ) , 所 以 对 这 些 动 词 来 说 不 存 在 变 换 ; 其 次 , 即 使 像 “ 坐 ” 了 “ 放 ” 这 森 的 动 词 , v在n l ”和 “ v到n l ”的自由变换也只是在短语层面,进入句子后就没有那 么自由了,如处于定语位置上的 “ v在 n l ”不能变换为 “ v到 n l ,而 “ v到 n l 去/ 来”中的“ 到”也不能替换为 “ 在” 。只有在某些句式中,如 “ v p , +v : 在/ 到n l ”中, v在n l ” 和 “ v到n l ”才可以互相替换:第三, v在n l ” 和 “ v 到n l ”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是不同的,况且动词又包括不同的小类,从而导致 了动词和 “ 在” 、 “ 到”组合的实际情况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 v在 n l , v到 n l ” 和 “ 在 n l v着” 这三种句式在分布上是互补的, 在功能上是相异的, 但也有交叉的地方。 “ 在n l v着” 表示动作在某处发生或状态在某处呈现, v在n l ” 表示状态在某 处呈现、动作在某处持续或动作达到某处,而 “ v到n l ”则表示动作达到某处。 从三个句式各自的语义特征就可以看出“ v在n l ” 可以和另外两种格式互相变换。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 “ v到n l ” 和 “ 在n l v着”这两个格式与 “ v在n l ”的 变换来确定多义格式 “ v在n l ”的意义。 讨论 “ v在n l ” 和 “ v到n l ”这两种格式就不能不谈及动词和处所词,其 中动词的再分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进入这两种格式的不同情况,我们把动词分 成了单位点动词,双位点动词和多位点动词三类,它们各有自己的语义特征和句 法表现。我们认为句子格式的讨论使我们可以找到区分不同类别动词的形式标准, 而动词的科学分类也更有利于我们对句子格式的讨论,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a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s e n t e n c e p a t t e rn s o f v在n l a n d v到n l ,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e t e c t s t h e i r s e m a n t i c f e a t u r e s a n d s y n t a c t i c 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 a rt i c l e e m p h a t i c a l l y d e m o n s t r a t e s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v在n l a n d v到n l a n d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t h e m s o a s t o d e e p e n o u r c o g n i t i o n o f t h e v e r b s f o l l o w e d w i t h l o c a t i v e p h r as e a n d h e lp u s r e c l a s s i f y t h e s e v e r b s . t h e a r t ic l e d i s t in g u i s h e s f o u r c o n c e p t s : a c t i o n a n d s t a t e, c o n t i n u o u s a c t i o n a n d c o n t i n u o u s s t a t e. i t w i l l b e h e l p f u l t o t h e c l a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v e r b a n d t h e a n a l y s e s o f s e n t e n c e p a tt e r n s . we b e l i e v e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v e r b s h o u l d b e c o m p l e t e d b y m e a n s o f c e rt a i n s e n t e n c e p a tt e rn s a n d g r a m m a t i c a l f o r m s,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w e s h o u l d d i s t i n g u i s h t h e b a r e f o r m a n d s y n t a c t i c f o r m o f v e r b . f o r e x a m p l e , “ 坐, , e x p r e s s e s a n a c t i o n h a p p e n i n g i n a s h o rt t i m e , w h i l e “ 坐着” m e a n s c o n t i n u o u s s t a t e w h i c h h a s a s y m b o l o f c o n t i n u i t y o f “ 着, . s o i t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t o r e g a r d “ 坐” a s a n o n - c o n t i n u o u s v e r b. u s u a l l y , p e o p l e t h i n k t h e s y n t a g m a t i c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a v e r b a n d “ 在, o r “ 到, , i s u n r e s t r i c t e d, s u c h as “ 坐在/ 到床上”, “ 放在/ 到桌子上”. b u t t h i s v i e w i s n e i t h e r t r a n s p a r e n t n o r e x a c t . t h e r e a r e s e v e r a l r e a s o n s t o p r o v e i t . f i r s t l y , s o m e v e r b s , s u c h a s 徘徊, , “ 长 “ 抬” , c a n o n l y , , , c a n o n l y c o m b i n e w i t h 在”, w h i l e s o m e o e r b s , s u c h a s “ 跑, , w i t h 侄 ” . s e c o n d l y , t o t h e v e r b s l i k e “ 坐” v在, , a n d v 到n l c a n o n l y b e t r a n s f o r m e d o n t h e p h r a s a l l e v e l , a n d i t i s n o t s o a s t h e s e p a tt e rn s b e c o m e a p a r t o f a s e n t e n c e . f o r i n s t anc e , “ 在, , c an n o t b e t r ans f o r m e d b y “ 到 ” w h e n it i s o n t h e p o s i t i o n o f a t t r ib u t i v e an d “ 到” o f v到n l 去 / 来” c an n o t b e r e p l a c e d b y “ 在, ,o n l y i n s o m e s e n t e n c e p a tt e rn s , n l a n d v到n l c an b e e x c h ang e d e a c h o t h e r s u c h a s v p i + v : 在/ 到n lu, i v在 . t h i r d l y,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i i s e m ant i c f e a t u r e and s y n t a c t i c f u n c t i o n o f t h e s e t w o s e n t e n c e p a tt e rn s a n d d i ff e r e n t t y p e s o f v e r b ,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o f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a v e r b and “ 在, o r 到, , i s c o m p l i c a t e d and c o n f u s e d .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f o r m e r s s t u d y r e s u l t s , w e t h i n k a s t o v在n lu , iv到n l , a n d “ 在n l v着, ,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s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 t h e fu n c t i o n i s d i ff e r e n t , b u t t h e y a l s o h a v e s o m e j u n c t io n s . “ 在n l v 着, , m e ans s o m e a c t i o n h a p p e n i n g a t s o m e w h e r e o r c e r t a i n s t a t e s h o w i n g a t s o m e w h e r e, v在 n l m e ans c e rt a i n s t a t e s h o w i n g a t s o m e w h e r e , an a c t i o n h a p p e n i n g a t s o m e w h e r e , o r a n a c t i o n a r r i v e d a t s o m e w h e r e, w h i l e v到n l m e ans an a c t i o n a r r i v e d a t s o m e w h e r e . f r o m t h e s e m a n t i c f e a t u r e s w e a r e a b l e t o d r a w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v在 n l c an b e t r ans f o r me d w i t h t h e o t h e r t w o s e n t e n c e p a tt e rn s , s o w e c an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m e ani n g o f i t b y t h i s w a y . t h e v e r b and l o c a t i v e p h r a s e h a v e t o b e i n v o l v e d a s w e s t u d y v在n l a n d v到 n l , and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r e c l ass i f y v e r b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a c c o r d i n g t o d i ff e r e n t c a s e s , w e c l as s i f y t h e v e r b i n t o t h r e e t y p e s , s i n g l e - s p o t v e r b , d o u b l e - s p o t v e r b a n d n u m e r o u s - s p o t v e r b . w e b e l ie v e t h e d e b a t e o f t h e s e n t e n c e p a tt e rns i s h e l p f u l f o r u s t o f i n d t h e f o r m a l c r i t e r i a w h i c h c an b e u s e d t o d i s t i n g u i s h d i ff e r e n t k i n d s o f v e r b , a n d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c l as s i f ic a t i o n o f v e r b i s a l s o h e lp f u l t o m a k e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s e n t e n c e p a tt e rns . i v 引言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 v在n l ”格式是个热点问题,王艾录 ( 1 9 8 2 ) 、俞光 中 ( 1 9 8 7 ) 、徐丹 1 9 9 4 )等都曾著文讨论过。赵金铭 ( 1 9 9 5 )曾比较了补语位置 上的 “ 在”和 “ 到” ,揭示了动词和 “ 在” 、 “ 到”的组合规律。但动词进入 “ v在 n l ” 和 “ v到n l ”的实际情况却异常复杂,以往的研究依然有待深化和发展。 这 里面有动词自身的问题,有这两个格式的语法功能的问题,也有处所词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想认识一个词、一个句式的意义和功能,就需要搜寻实例,看其分布 的句法环境;进行比较,找出彼此的异同。这正是本文所要做的工作。 语言是用于交际、服务于现实生活的。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因 此语言也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时间和空间的特征。 我们所要讨论的“ v在n l ” 和“ v 到n l ”既有空间问题,也有时间问题, 着眼于时空来讨论问题是本文所遵循的原 则。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1 . 对动词进行再分类, 并揭示它们各自的语义特征: 2 . 在 实际句例中观察 “ v在n l , v到n l ”的句法分布和功能;3 . 通过比较,揭示 v在n l ”和 “ v到n l ”各自的语法意义;4 . 归纳总结动词和 “ 在” 、 “ 到”的 组合规律。 一、相关概念 1 . 1 v在” 、 . v到, 是动补短语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 “ v在n l , v到n l ”这两种格式,为便于比较分析, 有时也会涉及到格式 “ 在n l v着” 。 v代表动词, n代表名词,l代表方位词, n l表示处所。如果没有l ,那n一定是个处所词”( 俞光中 1 9 8 7 : 1 4 ) . 范继淹 ( 1 9 8 2 : 7 1 ) 、石毓智 ( 2 0 0 1 : 1 7 2 )等人认为 “ v在 n l ”中的 “ 在 n l ”是介词短语:张纯鉴 ( 1 9 8 0 : 8 2 ) 把 “ 在”看成是构成后补式动词中的构词 成分:赵金铭 ( 1 9 9 5 : 1 )则把 “ 在” 、 “ 到”看作是动词的补语,整个 “ v在 n l . v到n l ”看作是动宾短语。我们赞同赵金铭的看法,不把 “ 在” 、“ 到”看作介 词,而把 “ v在” 、 v到”看作是动补短语,n l看成是它们的宾语。 据此,我们 把 “ v在nl . v到n l ” 进行如下的切分: v在 / n l . v到 / n l 。 就是说, “ 在” 、 “ 到”和 “ n l ”分别处于不同的句法层面,不会发生直接的句法关系。 其实,无论是把 “ v在” 、 v到”看成是后补式动词也好,看成是动补短语 也好,只是符合二者的语音形式。我们应该清楚的是 “ v在” 、 v到”在句法上 是不独立的,只有附加处所词或处所短语后刁 能成立。如不能说 “ * 放在” 、“ 中 放 到” ,而只能说 “ 放在桌子上” 、“ 放到桌子上” 。我们知道,一般的动补短语是可 以单说的,如 “ 放好” 、 “ 放倒” 。因此, v 在”和 “ v 到”是语音独立,句法不 独立,这正是它们的特殊之处。 1 . 2动作和状态 范继淹 ( 1 9 8 2 : 8 3 )认为, “ 挂、放、拿等分属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 词。及物动词指动作 ( 你挂一下地图) , 不及物动词指状态 ( 地图挂着) 。 ”这种 说法有些不妥。我们先界定 “ 动作”和 “ 状态”的内涵。这里的 “ 动作”指动作 行为,意在 “ 动” ,而 “ 状态”指相对静止,意在 “ 静, 。如 “ 你挂一下地图” ,既 有施事 “ 你”发出的一系列的动作行为,也会伴随有受事 “ 地图”的位置移动, 比如说从桌上到墙上;而 “ 地图在墙上挂着”则强调 “ 挂”这一动作完成后续起 状态的持续,是静止的,因为在没有别的动作行为和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这种 状况会持续下去。 接下来需要搞清楚一个动词是如何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应该说多数动词都是 表示动作行为的,起码 “ 挂、放、拿”等词是这样。所以这些词的光杆形式 都是表示动作的.及物动词可以 表示动作,不及物动词也可以表示动作,动词的 及物与否不会影响其动性。 因此我们不大同意范继淹先生“ 不及物动词指状态 ( 地 图挂着) ”的说法,明明是及物动词,为什么要说成是不及物动词呢? 我们应当依据这些动词所出现的句法环境来判断到底是表示动作还是表示状 态,句法环境如句式、句子的主语、动词后的补语,尤其是体标记等.如祈使句 中的动词就是表示动作的, 如“ 你挂一下地图” , 而存现句的 句首是处所词, 动词 后一般附“ 着” , 这种句式中的谓语动词则表示一种状态, 如“ 墙上挂着一幅地图” 可见对于 “ 挂”类动词来说,表示动作还是状态,不在于及物不及物。无论 是 “ 挂”类,还是 “ 坐”类,单纯的光杆动词均表示动作行为,只不过持续的时 间长短有别罢了: 当它们附加上持续体标记“ 着” 或时量宾语以后, “ 挂1 着” 表示 的是动作行为的持续, “ 挂2 着” 、 “ 坐着” 表示动作完成后续起状态的持续( 挂, 、 挂2 可 参 看2 3 .1 ) 。这里我们需要界定的是,动作或状态到底是光杆动词所具有的语义, 还是动词附加了体标记后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我们认为这样处理也避免了一词 兼二类的问题。 1 .3动作持续和状态持续 持续有两种,一种是动作行为的持续,我们称之为 “ 动作持续” ,如 “ 跑” , 表示的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动作行为结束后续起状态的持续, 称之为 “ 状态持续” ,如 “ 坐”本来表示一种非持续的动作行为,当它后面附加上 持续体 “ 着”以后 ( 坐着) ,就表示 “ 坐”这一动作完成后续起坐姿的持续了。吕 叔湘先生 ( 1 9 5 6 : 5 7 -5 8 )说的好, “ 动作完成就变成状态” , “ 假如一个动作连绵 下去,也就成为一种状态。 ”持续动词表示的就是 “ 连绵下去”的动作,呈现一种 运动状态, 如“ 跑” ; 非持续动词表示的是非持续的动作, 动作完成后就变成状态, 这种状态是静止状态,如 “ 坐着, 。 需要注意的是,持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持续是光杆动词自身就具有的, 如 “ 跑”自身就是一种持续动作。当然, “ 跑”后附加 “ 着”以后 ( 跑着)依然表 示持续的动作,这正是持续动词的特点。而动作行为结束后续起状态的持续则不 是单纯的非持续动词所具有的,而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获得的.如 “ 坐”表示 的是一种非持续的动作行为, “ 坐着”表示的则是动作完成后续起状态的持续,但 这是 “ 坐”后附加持续体 “ 着”以后才具有的语义特征。我们知道,“ 坐着”已经 不属于词汇范畴而是一种句法现象了。 范继淹 ( 1 9 8 2 : 8 3 ) 认为“ 坐、 站、 躺 等分属不及物自 主动词和不及物状态动词两类。 自主动词表示非持续动作( 坐下 ! 站起来) ,状态动词表示持续 ( 坐着 站着) 。 ”我们觉得后半句有些不妥,动词的 分类要注意哪些是动词自 身所具有的,哪些是附加上别的成分以后才具有的,象 “ 坐着” 、 “ 站着”虽表示状态持续,但却是附加体标记 “ 着”后才具有的语法意 义,己经不能再作为划分 “ 状态动词”的依据了。 因此动作持续动作行为的持续,和状态持续动作完成后续起状态的 持续,不仅仅是针对光杆动词而言的,也包括动词后附加体标记或其它成分,如 时量宾语等。 1 .4单位点、双位点和多位点 孟庆海 ( 1 9 8 6 : 2 6 1 )曾提出原点 ( 睡大床) 、起点 ( 跳楼) 、终点 去无锡) 、 经过点 ( 过桥)这四个处所概念,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位置点、两个位置点 和多个位置点的概念,依次简称为单位点、双位点和多位点。单位点指仅有原点 的情况,如 “ 憋在心里”中的 气 心 里, :双位点指既有起点又有终点并且只包含这 两个位置点的情况, 如“ 画在桌子上, 把它挂墙上吧” , 这里便涉及起点“ 桌子上” 和终点 “ 墙上” .但多数情况下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事物运动的终点,起点就避而不 谈,如 “ 坐床上叹” ,只说出了动作的终点,但可以 确定在这之前动作的施事一定 处于另一个位置,比如说 “ 站在门口” ;多位点则是持续动作中经过多个位置的情 况,如 。 他跑到了学校” 。尽管多位点也可以只谈及起点和终点,但我们认为双位 点和多位点的区别在于双位点仅包括起点和终点,而不管中间经过什么位置,而 多位点所说的起点和终点却是连续多个位置中的两个。 我们提出单位点、双位点和多位点的概念主要是为了便于对动词分类。这个 问题将在本文的第二部分详细论述。 二、动词的类 2 . 1动词的类 为了对格式 “ v在n l ”和 “ v到n l ”进行分析比较,有必要先把能够进入 这两个格式的动词加以分类,并概括它们各自 的语义特征。 我们先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 主动词。 “ 自 主动词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 意识的和有心的动作行为的我们把这种动词的语义特征记作 +自 主 ,【 动 作 ” , “ 非自 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 由支 配的 动作行为, 也表示变化和属 性 这 种动词的 语 义特征是【 一自 主 , 【 变化 / 属 性 。 ” ( 马庆株 1 9 8 8 : 1 6 4 ) 由 于属性动词 ( 有, 是) 不能进入“ v在 n l ” 和“ v 到 n l ,同时为了与下面谈到的自 主动词中的非持续动词的 一持续i 语义特征相 区别, 我们把非自 主动词的 语义特征记为 一自 主 , 变化 , 汇 瞬时 。 马庆株 ( 1 9 8 1 : 8 6 ) 根据能不能加后缀 “ 着” 把动词划分为两类, 不能加 “ 着” 的动词叫做非持续性动词,能够加 “ 着”的动词叫做持续性动词。范继淹 ( 1 9 8 2 : 8 3 )把不及物动词分为两大类:自 主动词 ( 表示瞬时动作的;表示连续动作的) 和状态动词 ( 表示状态变化的:表示状态持续的) 。借鉴两位方家的说法,我们把 自主动词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 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在一定空间内发生的。我们依据动作发生时占据 位置的情况把动词分为单位点动词、双位点动词和多位点动词。本文对动词的分 类为下表所示,其中每类都给出了代表动词。下文为了行文的简便, 有时以代表 动词来通指全类动词。 动 词 自主动词 自 主 动作1 持续动词 持续 多 位点 动词 位移 “ 跑” 、 “ 推 单位点 动词【 位置 不变 绝对动词 一位移 “ 憋” 相对动词 位移 “ 跟” 非持续动词 一持续 双位点动词 位置变动 “ 坐” 、 “ 挂” 非自主动词 1 一自 主1 1 变化 瞬时 双位点动词 位置变动 “ 摔” 单 位点动词1 位置不变1 “ 死” 2 . 2持续动词 持续动词是自主动词中的一类,表示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动作行为,鉴别标 准是动词后附加 “ 着”依然表示持续的动作行为 ( 走着,等着) 。持续动词有及物 的 ( 推,抬) ,也有不及物的 ( 走,跑) 。多数的持续动词伴有明显的位置移动, 但也有位置不发生变化的,前者是多位点动词,后者是单位点动词。单位点动词 亦包括两类动词,一类是绝对单位点动词,一类是相对单位点动词。绝对单位点 动词既没有位置变动,也不发生位移,如 “ 憋” :相对单位点动词有明显的位移, 但是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如 “ 跟” ,虽有位移,但总是处在某人或某物的后面, 而不会处于别的位置,否则就不是 “ 跟”了。实际上,持续多位点动词也有类似 的用法,具体论述见3 .3 .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持续动词和马庆株 ( 1 9 8 1 : 8 6 )所说的持续动词 所指不同。马庆株着眼于形式标准,把所有的能附加 “ 着”的动词都看作持续动 词,而我们这里既有形式标准,又有语义标准,即后面附加 “ 着”依然表示持续 动作行为的动词才是持续动词。就是说,马庆株所谈的持续动词内涵小、外延大, 而我们所说的动词内涵大、外延小。 2 .3非持续动词 非持续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可以加以控制。这类动词 的典型特征是 v表示动作行为 坐,挂) , v着”则可以表示动作完成后续起状 态的持续 ( 坐着,挂着) ,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这类动词和非自 主动词 相比具有可控性,可以重复发生。 这类动词主要包括不及物动词 “ 坐”类和及物动词 “ 挂”类。这两类动词又 有不同的地方,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2 . 3 . 1“ 挂”类动词 “ 挂”类动词既有持续动词的特点,又有非持续动词的特点。马庆株 ( 1 9 8 1 ) 谈到 “ b组动词 ( 挂、腌)构成的c : 单说时,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 又可以表示动作行为造成的状态的持续。 挂半天既可以是 挂这个动作用了 半天的时间,也可能是让挂上去的东西在那儿停留半天。 ”因此可以把它们分为两 种情况,以 “ 挂”为例, “ 挂t ”为持续动词, “ 挂厂为非持续动词。 ( 1 )他们在门口挂, 了半天灯笼,也没有挂上去。 ( 2 )他们在门口挂i 灯笼。 ( 3 )灯笼在门口挂2 了半天。 ( 4 )灯笼在门口 挂z 着。 ( 1 ) 中的时量宾语“ 半天” 表明了“ 挂” 这个动作持续的时间, ( 2 ) 中的“ 挂” , 前面有一个介词短语 “ 在门口” ,是个正在进行的动作,可见这两个 “ 挂”都表示 动作行为的持续。和 ( 1 ) , ( 2 )不同的是 ( 3 ) , ( 4 )中的 “ 挂”都不表示持续的 动作行为,而是动作完成后状态的持续。也就是说,( 3 ) , ( 4 )中的 “ 挂”为非持 续动词,它们和 “ 着”组合在一起表示状态的持续。 这里区别的是动作持续和状 态持续,从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看,动作持续在前,状态持续在后。人们在讲 话时,有时强调动作的持续,如 ( 1 ) , ( 2 ) ,有时强调状态的持续,如 ( 3 ) , ( 4 ) 0 但二者是不能同时出现的。也就是说,既强调动作持续,又强调状态持续是不可 能的,也没有必要,因为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还可以看出,( 1 ) , ( 2 ) 中的主语为施事 “ 他们” ,( 3 ) , ( 4 )中的主语是受事 “ 灯笼” ,可见施事一般是和 动作持续组配在一起的,而受事则和状态持续组配在一起。 所以说,“ 挂” 类动词兼有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的特性。事实上,就 “ 挂” 这个动作而言,既可能在瞬间完成 ( 把衣服挂在衣架上) ,也可能因为难度或工作 量大而持续一段时间 ( 挂灯笼挂了半天) 。从 “ 挂”所处的句法环境可以判断出是 表示动作持续还是续起状态的持续口由于动作行为总是和动作的发出者联系在一 起的 ( 施事+动作) ,动作的承受者总是和动作的续起状态联系在一起 ( 受事+续 起状态) ,因此当 “ 挂”前的主语是施事时,表示的是动作的持续;当 “ 挂”前为 受事或处所短语时,表示的是动作完成后续起状态的持续。 这里不是要讨论“ 挂” 类动词的两种不同用法, 我们关注的仅是非持续的“ 挂” 类动词,因为当“ 挂” 类动词和 “ 在”或 “ 到” 组合时,不表示动作的持续, 请看: ( 5 )灯笼挂在门口半年了。 ( 6 )把灯笼挂到了门口。 这两例中的 “ 挂”和 ( 3 ) , ( 4 )中的 “ 挂”是一样的,均为非持续动词,或表示 状态持续,例 ( 5 ) ,或表示动作完成后受事到达某处,例 ( 6 ) 。由于本文关注的 是和处所有关系的 “ v在n l ”和 “ v到n l ,所以下而所论及的 “ 挂”类动词均 指非持续动词。 2 .3 . 2“ 坐”类动词 和 “ 挂”类动词相比, “ 坐”类动词要简单些,它们要么表示非持续动作,要 么表示状态持续。 ( 7 )他一屁股坐到了沙发上。 ( 8 )坐凳子上吧。 ( 9 )他在屋里坐着。 ( 1 0 )他坐在屋里 ( 半天了) 。 可以看出,例 ( 7 ) , ( 8 )表示 “ 坐”这个动作行为,( 9 ) , ( 1 0 )则是状态的持续, 但都不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因此, “ 坐” 类动词属于典型的非持续动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 坐” 类动词和 “ 挂” 类动词进入 “ v在n l ”和 “ v到 n l ” 后的句法表现是一样的,或表示动作完成后续起状态的持续,或表示动作行 为达到某处,但都不是动作自身的持续。这也是下文中我们把 “ 挂”类、 “ 坐”类 动词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 2 . 4非自 主动词 非自主动词指 “ 摔” 、 “ 撞” 、 “ 掉”等这样一些不可控、表示动作变化的动词, 它们所表示的动作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并且会对当事造成一定程度的、 甚或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说 “ 西瓜摔到台阶下边去了” ,结果是瓜烂,会造成一 定的经济损失:而 “ 老人摔到台阶下边去了, ,可能会造成骨折,既有经济损失又 有皮肉之苦; 如果是“ 他摔到悬崖下边去了” , 那么连命都没有了, 损失就更大了。 非自主动词表示的动作变化多数伴有一定的位移,但人们关注的总是起点和 终点,我们称之为双位点动词。当然也有不发生位移的,如 “ 死” 、 “ 断” ,我们称 为单位点动词。位移是就空间而言的,时间上非自主动词则具有瞬时特性,也就 是说它们表示的动作变化是在瞬间完成的, “ 因为在语言心理上, v 。 类动词所表示 的动作变化是一瞬间就完成了的,v : 动作变化的开始点和结束点是重合的, 。( 马 庆株 1 9 8 1 : 8 9 ) v , 体标记 “ 着”组合 2 . 5和 “ 在” 、 现代汉语中, 与我们所说的非自主动词相当。 所以,非自主动词不能和持续 沪死着,* 摔着) 。 “ 到”组合的三类动词 有些动词 ( v , )只能与 v在” , 只能与 有 “ v “ 到”结合成 “ v到” ,有些动词 “ 在”结合成 ( v )既可以有+ v在” 到”的形式,但是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句法表现是不同的, 有些动词 ( v y ) 的形式,也可以 这正如一个动词 既可以附加体标记 “ 了”又可以附加体标记 “ 着” ,但是却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和 句法表现一样。 对此, 我们在下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讨论。 这三类动词和“ 在” 、 “ 到” 组合的情况图示如下: i v在nl “ v到nl v :从v b 只能与 “ 在”结合成 “ v在”的动词,我们把它们归为v : 类,只能与 “ 到” 结合成 “ v到” 的动词,归为v n 类, v 。 类则是既能和 “ 在” 组合又能和 “ 到”组 合的动词,包括 “ 坐”类和 “ 挂”类动词,也包括大部分的非自主动词。这几类 动词的分类和语义特征详见下表: v . i 憋、 、生活、翱翔、 徘徊、 v 。 单位点动词 v在 nl v ,双位点动词 v在 n l / v到 n l 1 自 主 1 持续1 1 位置不变 【 一自 主 1 瞬时 1 位置不变 自 主1 持 续 位置 变动 呆、待、长 、 荡 跟随 死、断、愣、出现、沉溺、沉浸 坐、站、躺、跪、蹲、爬、卧、住 挂、扔、 放、留、搁、摆、贴、吸、 戳、晾、插、打 vaz:l与j坠vcl= 【 一自 主 【 瞬时1 位置变动v o :摔、 v b多位点动词 v到 n l 自 主 持续 位移 v b :跑 滴、掉落、陷 送、跳、哭、骂、闹、拉、 掉一龙 押、领、陪、拽、修 注:本表中的例字是举例性的,并不穷尽。 三、t i v在 n t 1 ) 3 . 1 v 。 在n l 3 . 1 . 1赵金铭( 1 9 9 5 : 4 -5 ) 对 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 增订本) )(郑林曦 1 9 8 7 ) 所收的 1 0 2 8个动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只能与 “ 在”结合成 “ v在” ,而不能 与 “ 到”结合成 “ v到”的动词,共2 7 个,我们把它们全部列出: 跟跟随憋歇留长生长活生活死笑定等待 逗留依爱养建筑战斗喜恨气 愁断发生出现 我们把这些动词归入v 。 类。不过,只能进入 “ v在n l ”的动词不止上面所 列的这些动词,比如 “ 翱翔、徘徊、飘荡、徜徉、沉浸、沉溺、偎依、气忿、愣” 等都应该属于v 。 类动词,它们没有相应的 “ v到n l ” 用法。也就是说,v e 类动 词所包括的动词数目 要大于 2 7 。我们所谈论的 v a类动词也不局限于上面所列的 2 7 个动词。 3 . 1 . 2 v 。 类动词都是单位点动词,这是它们只能和“ 在” 组合的原因。 v 。 中 有一部分动词和 “ 在” 组合后依然表示持续的动作行为,我们把它们归为v a l a ( 1 1 ) 夏青背着书包等在。 院门口 , 神色 严峻。 ( 我) ( 1 2 ) 树叶大都没掉, 好好地长在树枝上落满一春一夏的灰尘色泽黯淡。 ( 我) ( 1 3 )大概是前一阵儿老实呆在家里憋坏了,( 我) ( 1 4 )他的视野几乎不受限制不受屏蔽犹如天使翱翔在人间天上。( 我) ( 1 5 ) 他早己离座而起,徘徊在外屋的方寸之地,( 我) ( 1 6 ) 为盛会谱写的歌词和曲 调同 样亢奋雄壮的流行歌曲 盘旋在城市的上空。 ( 我) 这些动词多数可以和 “ 着”组合,因此上面这些 “ v在n l , 都可以变换为 “ 在n l v ( 着) ” , 但 “ 翱翔” 、 “ 徘徊” 等词变换后 “ 着” 不出现更为自 然,如 “ 在人间天 上翱翔” 、 “ 在外屋的方寸之地徘徊” 把 “ 等” 、 “ 长” 、 “ 呆” 看作单位点动词没什么问题,可是把 “ 翱翔” 、 “ 徘徊气 “ 飘荡” 也归为单位点动词有人会有疑议。的确, “ 翱翔” 等动词伴有显著的位置 移动,似乎不是在一个位置。可是,这些动词和 “ 跑”类动词相比有着明显的不 同,它们的这种移动具有往复出现的特征,如在一个地方飞来飞去我们才能称之 为 “ 翱翔” ,同样在一个地方走过来走过去才能称之为 “ 徘徊” 。这些动词表示的 动作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位置发生的,不会超越这一位置,往复出现是这些动 作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和 “ 等” 、“ 长”的意义有相似之处。其实,即使 “ 等在 院门口”也不见得就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也会有所活动的。 对于“ 等” 类动词来说, v在n l ” 表示动作的持续, n l是动作持续的处所。 这是“ 等” 类动词和“ 在” 组合的典型特点。 而下面我们要谈到的其它类动词, “ 挂” 类、 “ 坐”类及 “ 死”类等,和 “ 在”组合要么表示动作达到某处,要么表示状态 持续,但都不表示动作持续。 3 . 1 .3“ 跟” 、 “ 跟随” 我们称为v , 2 , 它们进入“ v在n l 和上面所讨论的“ 等” 类动词不同,请看例句: ( 1 7 ) 刘警官跟在小偷后面上了火车。 ( 1 8 ) 警卫员紧紧跟随在司令员身后。 。 “ 我, 指王 朔: 我是你爸爸 。 下同。 ( 1 9 )瑞全紧跟在老人的后面。( 四世同堂) ( 2 0 ) 解除警报的信号一响, 韵梅马上跑到李家, 祁老人跟在她后面。 ( 四世 同堂 ) ( 2 1 ) 瑞丰又啊啊了 几声, 像个惊惶失措的小家兔儿 似的, 蹦打蹦打的, 紧紧 地跟随在太太的后面。(四世同堂 ) 这些例句中的“ v在 n l , 可以变换为“ 在n l v着” ,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处所词, 它们不是通常的处所短语,不能换成其它的处所短语,如 “ * 跟在屋里” 、 “ * 跟随 在操场” .甚至把 “ 后”换成 “ 前”都不行。这是因为 “ 小偷后面”不是 “ 跟”这 个动作发生的处所, “ 司令员身后”也不是 “ 跟随”的处所,而是表明动作发生时 施事的相对位置,我们称其为 “ 参照点” 。确切地说,在动作行为发生时,施事不 仅和参照点一起运动,而且相对于参照点的位置保持不变。像上面这些例句,只 能是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这是我们把 “ 跟” 、“ 跟随”单独划分出来的理由。 表示相对位置也是一些多位点持续动词进入“ v在n l , 后的句法功能, 我们在 3 . 3 再详细讨论。 3 . 1 .4 v 。 中还有一部分动词进入 “ v在 n l ” 表示动作达到某处,我们称为 v o 。 这类动词的特点是它们构成的“ v在n l , 不能变换为“ 在n l v着” 。 ( 2 2 )几双肮脏的皮鞋和旅行鞋出现在他眼下。( 我) ( 2 3 )他们在街上走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家既体面又能消费得起的合适饭馆。 最后,就愣在街上了。( 我) ( 2 4 )像棵遭了虫咬的白菜,叶片很快都黄了,干枯了,残缺不全了,最后 死在自己家里。( 我) ( 2 5 )马锐以为父亲是沉浸在爱情之中无暇他顾。( 我) ( 2 6 )整座城市像是沉溺在阳光汇聚的无边海洋中,到处流动着明明灭灭欢 快跳跃的波光鳞闪和一层层荡漾的线条。( 我) 这些 “ v在n l ” 不是动作的持续,而是随着动作、变化的完成,施事、受事或当 事到达某一位置, n l是动作达到的处所。有时这些动词和 “ 在”组合也能表示持 续, 可见 但不是动态的,而是状态持续。 ( 2 7 ) 老头死在医院三天了。 虽然 “ 死”是非持续动词,但却可以和 “ 在”组合成 “ v在” ,表示动作结 束后状态的持续,这里 “ 医院”是 “ 死”这个动作结束后状态持续的处所。 3 . 1 .5“ 爱、 恨、 气、 愁、 笑” 这些词不包括在上面几类动词当中。 赵金铭( 1 9 9 5 : 5 )认为它们 “ 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而没有趋向语义特征” , “ 附着”一词说得好, 这些动词表示的是人的心里活动或表情,是和人的内心或五官分不开的。既然是 语义上的“ 附着” , 因此处所的选择就是不自由的, 人们一般只说“ 喜在眉梢” 、 “ 恨 在心头, 、 “ 笑在脸上” 。其实,这些表情、心理本身就是 “ 眉” 、 “ 心, 、 “ 脸”发出 来的,总是附着在这些部位的。 3 .2 v 。 在n l 3 . 2 . 1 v , , 在n l “ 坐” 类动词为非持续双位点动词, 因此“ s v在n l ” 中的s 只能为施事, v 在 n l ”表示的是动作完成后续起状态的持续。因此,就 “ 坐”类动词来说, v 在n l ”是静态的。 “ 坐”类动词如何表示实现存在,我们在4 .3 . 1 中详述。 这类动词组成的 “ v在n l ”主要的句法表现是作谓语和定语。 作谓语: ( 1 )s v在n l ( 2 8 ) 马林生坐在电 视机前, 两手插在膝间, 拘楼着身子呆呆注视着屏幕。 ( 我)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