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专业论文)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pdf_第1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pdf_第2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pdf_第3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pdf_第4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t r a c t a h y d r o c a r b o n d e g r a d a t i o n b a c t e r i a 1 6 - 1 , w h i c h c o n t a i n s a p l a s m i d , i s s c r e e n e d o u t w i t h t h r e e f a s t p l a s m i d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 t h i s s t r a i n i s i d e n t i f i e d a s a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p . t h e s i z e s o f t h i s s t r a i n s p l a s m i d i s a b o u t 9 . 4 k b . p l a s m i d e r a s i n g e x p e r i m e n t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a b i l i t y o f d e g r a d i n g c r u d e o i l o f a p l a s m i d - f r e e s t r a i n 1 6 - 1 - 3 i s d e c r e a s e d . b y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a c i d , t h e g a s , a n d t h e a b i l i t y o f d e g r a d i n g l o n g f a t t y h y d r o c a r b o n c o m p o u n d a n d t h e e m u l s i f i c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y , t h e m a i n c a u s e o f t h e d e c r e a s e i n 1 6 - 1 - 3 s a b i l i t y t o d e g r a d e c r u d e o i l i s t h e d e c l i n e o f t h e e m u l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t h e q u a n t i t y a n d a c t i v i t y . q u a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a n d c h e m i c a l c o m p o n d a n a l y s i s , t h e b i o s u r f a c t a n t p r o d u c e d b y s t r a i n 1 6 - 1 a n d 1 6 - 1 - 3 i s g l y c o l i p i d . t h e f a t t y a c i d r e s i d u e o f i t i s o c t a d e c a n o i c a c i d , a n d t h e g l y c o s y l r e s i d u e i s r h a m n o s e .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c o n t e n t s o f t h e g l y c o l i p i d p r o d u c e d b y 1 6 - 1 a n d 1 6 - 1 - 3 i s 2 g / l a n d 1 . 3 g / l . t h e c m c v a l u e s o f t h e i r g l y c o l i p i d a r e 9 9 m g / l a n d 1 2 0 m g / l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e r e s u l t s , t h i s h y d r o c a r b o n d e g r a d i n g b a c t e r i a s p l a s m i d d o e s n o t d i r e c t l y a f f e c t t h e d e g r a d a t i o n o f l o n g c h a i n f a t t y a c i d a n d t h e a b i l i t y o f p r o d u c i n g g a s a n d a c i d . h o w e v e r , t h e p l a s m i d i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s t r a i n s a b i l i t y o f p r o d u c i n g b i o s u r f a c t a n t a n d t h e p e t r o l e u m e m u l s i f i c a t i o n e f f e c t . s o i t c a n b e a s s u m e d t h a t t h e g e n e i s p a r t l y i m p o r t a n t s t r ai n s .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t h e p l a s m i d . r e f e r e n c e o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i s r e s e a r c h o f b i o s u r f a c t a n t r e s u l t p r o v i d e s a n d s c r e e n i n g o f h i g h q u a l i t y m e o r k e y w o r d s : p l a s m i d m e o rg l y c o l i p i d , b i o s u r f a c t a n t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前言 一、 微生物采油技术概述 在各种不可再生能源日 益枯竭的今天,全世界对石油开采给予了空前的关注 ( 1. 7 1 。 一 个油田 经过一次 采油 和以 注水 注气来 补充油层能量的 二次 采油以 后, 通 常还会有 5 0 % 以上流动性差的原油剩留在油藏中,这就促使人们大力开发三次 采 油技术。 三次采油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驱油、 热力驱油、 混相驱油和微生物采油等, 但目 前除蒸汽热力驱油已 达工业规模外, 其它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 有若干技术、 经济问 题需研究解决。 在这些三次采油方法中, 最具前途的当属微生物采油技术, 其主要优点是 9 ) :可用于枯竭油井、 施工方便、成本低、 增采率高等,目 前己 成 为石油工业界研究的新热点。 微生物采油技术主要是将活的微生物注入油井或贮层中,以 提高原油的 产量, 其机理是 2 , 5 , 6 1( 1 ) 微生物分解烃类,降 低原油粘度,改善流动性; ( 2 ) 微生 物 能产生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集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 ( 憎水基团) 于一身的两亲化合物 49 1 。非极性的亲油基团一般是一长链脂肪酸或是一个。 一 烷 基,0 - f 基脂肪酸;而极性的亲水基团则有多种形式。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形成 较强的乳化液,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降低岩石一 油一 水系统的界面张力,从而 有助于原油的开采;( 3 ) 微生物代谢产生低分子量的有机酸。 这些有机酸可有效 的 溶解储油岩层孔隙中沉积的 碳酸盐, 增加油层的 孔隙度和渗透率, 改善原油的 流 动 性: ( 4 ) 采 油 微生 物 产 生的c 0 2 , c 氏 , 姨 , n 2 等 气 体25 1 , 可 增 加 储 油 层 压 力, 部分能溶于原油使其膨胀, 减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 在微生物采油技术中,所选用的菌种性状极其重要,它不仅必须适应油层的 温度、压力、矿化度、p h 值等物理化学条件,还需要有突出的降解和乳化原油的 能力, 这些性状优良 与否, 直接影响着增采的效果8 , 3 5 1 。因 此, 选用合适的 微生 物则成为整个技术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目 前,用于强化采油的微生物菌种通常是 自 然界筛选的混合菌, 绝大多数是从油井产出液, 油田 污水或其周围的污泥中分 离出来的,一般都能够在油藏条件下旺盛的生长繁殖,其代谢产物 ( 如气体、有 机酸、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但此类菌种存在一个缺点, 即菌种的组成比 例在使用中常发生变化,性状的稳定性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 证明:既能在高温高盐等复杂地层条件下生长又能 适应各种油藏的单一菌株极难 获得。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自 然的将目 光转移到菌种改良上来,以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期获得符合要求的多功能菌株。因为石油微生物对烃降解存在 “ 共代谢” 现象, 所以烃降解的遗传系统比较复杂。已知有些微生物既可降解脂肪烃或芳烃,又可 降解合成的烃衍生物和氯化联苯等。降解这些烃类的基因既可由质粒控制也可由 染色体控制, 有时由 质粒和染色体共同控制, 这已 被大量实验证据所证明。 如1 9 7 3 年c h a k r a b a r t y等发现在腐臭假单胞菌中, 短链烷烃( c s c 砂代谢 的基因 都是质 粒 携带 的 ; 1 9 7 6 - 1 9 7 9 年s i n g e r 和f i n n e r t , 等 证明 不 动 杆 菌h 0 ,- n 中, 所 有 十 六 烷 代 谢 基因 都 位 于 染 色 体 上; 1 9 7 9 年f e n n e w a l d 等 绘出 了 腐 臭 假 单 胞 菌p n g s 中 烷烃氧化所必须的位点的遗传学模型。随 着石油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深入, 采 油 用工程菌的 构建将成为热门 课题2 + . 2 5 , 2 6 1 , 例如有选择性降解作用的稠油降解工 程菌、高产大分子量聚合物的调剖工程菌或高产表面活性剂和酸以 及有机溶剂的 驱油工程菌等。 二、国内外进展 研究表明, 全球范围内 有4 0 0 6- 4 5 % 的油藏具有微生物采油的巨 大潜力,而微生 物菌种能否在地层条件下生长繁殖、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能否有效地改善原油流 动性质、改变界面性质,能否保持性状的稳定性是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 关键因素。目 前对采油微生物的生理学、遗传学研究都取得了一些进展。 ( 一)采油微生物生理学研究进展 采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分析( 1 9 3 。以 烃类为 碳源的采油微生物在模拟油藏环境下的代谢产物主要是有机酸、气体、生物表面 活性剂、有机溶剂、生物聚合物等。 这些研究皆 与阐述微生物采油机理相关。 采油微生物产酸主要指产低分子量的脂肪酸。 这些有机酸主要是乙酸、 丙酸、 丁酸及某些二元竣酸。 低分子量有机酸的测定方法国内 外已有不少报导, 通常是 将水样蒸馏浓缩后进行脂化萃取。等速电泳法测定短链有机酸的方法也己 有报导 (s 0 1 , 该 法是 基于 有机 酸和 无 机盐 等 在有 机 溶剂中的 溶 解度不同, 先 用水 相蒸 发 法 将大量氯离子除去,利用两台等速电泳仪在多种电解质体系中可以 对短链有机酸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采油微生物产生的 短链有机酸可有效地溶解贮油岩层孔隙中 沉积的 碳酸盐, 腐蚀石英与碳酸盐表面, 从而增大孔隙 度与有效的渗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提高原 油 采收 率, 同 时 酸与 碳 酸盐 发生 化学反 应生 成c 0 2 , c o : 能 溶 于原 油 而降 低 原油的粘度。 采油 微生 物产生的 气体 主 要是c 0 2 , c h h 2 , n : 等 气体。 产生 气 体的 气 相色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 探索 硕士论文毕业 谱分析多有报导。其采油机理主要是恢复贮油层压力, 气体在高压下溶于原油使 其膨胀,降低粘度,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一 些研究 发 现3 3 烃类 可以 被 其降 解 细菌 通 过 末 端氧 化生 成 脂肪 醇、 脂 肪 酸、再通过p 一 氧化形成酞基辅酶a , 直至最终被降解。而降解过程中,烃类化合 物的 憎水性是微生物进行代谢、降 解的主要障碍,因为 烃基质必须通过外层亲水 细胞壁 ( 膜) 才能进入细胞内而 被位于细胞质膜中的 烃降解酶所代谢。 最新的一 些研究结果表明 某些细菌可以通过产生表面活性剂而促使烃类乳化并被动扩散进 入细胞内,从而被降 解,所以 说微生物产生表面活性剂是降解烷烃的关键条件。 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提高原油 采收率的 研究已 引 起广泛注意。 例如从按树叶毛虫 体内分离出的一种菌注入油层后产生了大量自然清洁剂,将原油采收率提高到 7 0 % e 采油微生物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其共有的生物学特性。生物表面活性剂是 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 ( 如合适的 碳源、氮源、有机营养物、p h 值及温度等)生长 过程中排出体外的具有表面活性的代谢物。同合成表面活性剂一样,生物表面活 性剂为既含亲水基又含疏水基的 双亲媒性结构。疏水基一般是脂肪酸或烃类;而 亲水基则多为 糖、多元醇、多糖及肤等。 根据其亲水基结构,生 物表面活性剂可 分为下述五类(3 4 ( 1 )以 糖为亲水基的 糖脂系;( 2 )以 低缩氨酸为亲水基的 酞基 缩氨酸系;( 3 )以磷酸基为亲水基的磷脂系;( 4 )以狡酸基为亲水基的脂肪酸系; ( 5 ) 结合多 糖、蛋白 质及脂的高分子生物表面活性剂即生物聚合体。 自 然界中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种很多,如不动杆菌和微球菌可生产甘 油单酷;棒杆菌可生产甘油双酷;假丝酵母、 棒杆菌、 硫杆菌、及曲霉等能 产生 磷脂;糖脂是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一个大品种 ,红球杆菌、 节杆菌、分枝杆菌可 生产不同结构的海藻糖脂,假丝酵母、假单胞菌等能产生鼠李糖脂,节杆菌、棒 杆菌、 和红球菌生产葡萄糖、果糖、 蔗糖脂等。 生物表面活性物质有多 种提取方法, 采用什么样的 提取方法,要视生物表面 活性剂的性质,是水溶性的还是非水溶性的、是离子型还是非离子型、是胞壁结 合型还是胞外产物型而定。不同 类型产物有相应的分离方法,而没有共同的 分离 方法。除经典提取方法外, 最近还发展有随 程提取方法 3 9 , 超滤提取方法, 如用 截留分子量为 5 0 , 0 0 0的超滤膜提取表面活性剂,可得 9 7 % 纯度的产品。鼠 李糖 脂用超滤膜分离时, 采用1 0 , 0 0 0 的 超滤膜, 收率为9 2 % , 采用3 0 , 0 0 0 的 超滤 膜,收率为8 0 % , 而用5 0 , 0 0 0 的超滤膜则收率仅有5 8 . 9 % e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析方法己日 趋成熟g 5 。为了 鉴定糖脂的结构, 在 酷键和 0 - 配糖键的鉴定中, 可用 t l c( 薄层层析)以 及糖、脂特异性鉴定试剂对 其鉴定。然后控制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水解,分别鉴定糖基和脂肪酸结构。以混合 正构烷烃为碳源培养石油微生物时,会导致糖脂产物中出现混合脂肪酸残基,这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硕士毕业论文 将使糖脂中脂肪酸结构分析的难度加大。除糖脂外, 氨基酸类脂的鉴定以 及脂肤 的鉴定方法也日趋成熟。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效能是通过其浓度对表面张力的影响显示出来的。 c m c 临 界 胶 束 浓度) 值 是测 定表 面 活 性 剂 效率 最 常用的 数 值。 c o o p e r 16 1 和g o l d e n b e r g 报导了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评价的方法,用力振荡发酵液和等体积煤油的混合 物,过2 4 小时测量乳化效果。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成量受地层多 种因素的影响,国内 外对生物表面活性剂 的研究和开发多数还处于室内阶段,包括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研制,最适生产条 件选择,结构剖析,性能改进,物化性能测试和室内驱油物理模拟。为了使表面 活性剂能更好的应用于油田开采中,一般从三个方面提高菌株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成率:( 1 )对生物合成进行控制,调控培养和发酵条件, 使达到最适条件:( 2 ) 用突变等手段筛选高产菌株;( 3 ) 用克隆、 放大、切除、转移基因等方法改变生 产菌基因达到高产。 通过突变等手段筛选高产菌株是微生物筛选中 常用的方法, 有时 可获得惊人 效果, 但这类方法的随机性和盲目 性较大。最近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 使改变菌种的底物选择性和提高产率成为现实, 例如在 p s e u d o m o n a s a e r u g l n o s a ( 铜绿假单胞菌) 菌株中 插入e . c o l i 大肠杆菌) 的.1 a c 质粒, 便能使 其 具有利用工业废料生产鼠 李糖脂的能力。 总之, 采油微生物生理学方面的 研究以 产酸、产气、 产表面活性剂为主要研 究内容。 ( 二 ) 石油微生物遗传学研究进展 石油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主要是建立了细菌以 烷烃、蔡和水杨酸、甲 苯和二甲 苯三类典型烃类物质生长的 遗传学模型4 3 , 4 4 , 4 5 。 在这些研究中,以 解烃质粒的遗 传学研究为重点。 1 9 7 3 年c h a k r a b a r t y 报导了 第一个具有降 解功能的 水杨酸质粒 ( s a l ) . s a l 质 粒是 在 腐臭 假单 胞菌 ( p s e u d o m o n a s p u t i d a ) r , 菌 株中 发 现的。 降 解水 杨 酸的 酶系位于一个分子量为五百道尔顿的质粒上。最近十几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实 验方法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d n a 序列分析和重组d n a 技术的日 臻完善,极大地促 进了降 解质粒的 研究。 到目 前为止,己经发现的降解质粒有几十种, 择其主要列 于表1 (3 8 1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表 1几种常见的降解质粒 降解物质粒分子量 细菌 水杨酸s a l5 1 m d 只p u t i d a r 1 樟脑 c a m1 5 6 m d 尸p u t i d a p p g i 辛烷 o c 1 一2 8 m d 尸p u t i d a p p g 6 蔡n a h 7 5 2 m d 只p u t i d a p p g 7 甲苯t o l7 8 m d 尸p u t i d a m t - 2 菲、联苯p k g 22 0 . 8 m d b e i j e r i n c k i a s p . 3 - 氯苯甲酸p a c 2 5 6 8 m d p . p u t i d a 2 , 4 - d p j p 4 8 0 k b a . e u t r o p h u s j m p 1 3 4 对一 氯联苯p a c 2 16 5 m d 尤p n e u m o n i a e a c 9 0 1 氟 乙 酸p u 0 1m o r a x e l l e s p . 3 ,5 一 二甲 苯酚p r a 5 0 0 5 0 0 k b 只p u t i d a n c i b 9 8 6 9 烟碱n i c尸c o n v e x a p c 1 芳基苯磺酸a s l6 1 m d只 t e s t o s t e r o n e 硫荀 d b t5 5 m d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p . 苯胺p c i t 1 1 0 0 k b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p . 苯乙酸p e g 3 7 k bp . f l u o r e s c e n a s t 对硫磷郎s 16 0 k 6只 d i m i n u t a 尼龙寡聚体p 0 a d 2 2 8 . 8 m d f l a v o b a c t e r i u m s p . k 1 7 2 , j. j一互 /、/、/、p 昵1a e r o m o n e s s p . i i 5 - a 1 质粒的提取 在降解质粒研究的初期,一般是通过遗传学方法 ( 质粒消除和转移)证明质 粒的 存在m l , 1 9 7 6 年p a l c h a u d l u r i 设计了 一种分离c a m , s a l 、和。 c t 质粒的 方 法, 制备出 纯化的闭 合环状d n a 。 后来h a n s e n 采用p e g 6 0 0 0 沉淀和c s c l 密度梯 度离心分离并纯化细菌大质粒,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此外 c a d 。报导了一种 对大质粒和小质粒都适用的快速检测和分离方法。我校蔡宝立、高才昌教授发展 了 一种简便快速, 既可用于检测又可用于制备的 假单胞菌大质粒分离方法 3 q . 随 着降解质粒分离方法的改进和发展,无疑将会促进这类质粒的分子和遗传结构的 研究。 2 烃降解的 遗传学研究 用腐臭假单胞菌作的大量研究证明, 短链烷烃降解代谢的遗传基因位于 o c t 质粒在徽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硕士毕业论文 质粒和染色体上。与此相反, 用不动杆菌和其它微生物所作的研究证明,长链烷 烃分解代谢基因只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上。1 9 7 9年,f e n n e w a l d等绘出了腐臭假单 胞 菌p p g , 菌 株短 链 烷 烃 氧化 所 需 基因 位点 的 遗 传 学 模型 , 如图1 所 示。 这 是 至 今 所了解的烃降解最复杂的遗传系统。 展 搽( 诱导 物) t -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念 百- p b人a l k ba l k a a 互 k da l k 只a f k c扭 伙e 厂一 姚经 一卜 讨服m 7 玻 染色仿 a l c 人g l 或降解基因片段转座、染色体 基因扦入,造成突变质粒;也可将质粒作为外来基因的载体,把不同降解能力的 基因克隆, 构建新的杂种质粒,导入合适受体。无论质粒转移,突变质粒筛选、 遗 传工 程技术 应 用, 在降 解微 生 物育 种 方 面, 均 有不 少 成功的 报导(3 7 1 质粒转移构建多质粒菌株:1 9 7 5 年f r i e l l o 等用质粒转化的方法构建了一株 同时含四种降解性质粒 ( c a m , o c t , t o l , n a h )的超级细菌,能快速降解油污染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物中的烃质。y o k o t a转移 t o l质粒至恶臭假单胞菌,也使该菌株获得了 3 一 甲基 水 杨 酸 的 降 解能 力 u u 蔡操纵子 如h i 一操纵矛 水 扬酸 m澡粼子 加七 2:a纵子 水 i 胶七 几乌埔。 2 4 .l 基 d s . i 2 4 巴兹他隆 a ll il% r 6 2 - 酮茶 4 m a .备 丙酮酸醚+乙醛 呷 拟 湘邵 图2 n a h 7 质粒上的n a h l 和 n a h 2 操纵子座位 利用质粒突变筛选高效降解菌: 恶臭假单胞菌的p a c 2 5 带有编码3 - c b a ( 3 - 氯苯甲 酸)降解的全部酶系,由于起使酶要求底物高度专一性,不能降解 4 - c b a ( 4 - 氯苯甲 酸)和3 , 5 - d c b ( 3 , 5 一 二氯苯甲 酸) ,但p a c 2 5 能编码4 - 氯儿茶酚 氧化酶 ( 4 - 氯儿茶酚是4 - c b a 氧化的 产物) 。 c h a k r a b a r t y ( 2 , 利用t o l 质粒带 有 非专一的苯甲 酸氧化酶系特点, 混合培养含t o l 质粒的4 - c b a 细胞与含p a c 2 5 质 粒的4 - c b a 一 细胞, 通过接合转移, t o l 质粒1 1 7 k 6 中3 9 k b 的基因片段, 转座至4 - c b a - 细胞的染色体上,提供了苯甲酸非特异的氧化酶系,帮助将4 - c b a 转化至4 - 氯儿 茶酚,p a c 2 5 质粒 ( 1 1 7 k b )突变为p a c 2 7 质粒 ( 1 1 0 k 6 ) , 保持全部3 - c b a 降解基 因,故可继续降解4 - 氯儿茶酚。 利用同 样方法将恶臭假单胞菌氯代苯甲 酸降 解质 粒p a c 2 7( 降 解3 - 氯苯甲 酸、 4 - 氯苯甲 酸) 和p c b 质粒 将氯代二联苯转换为氯 代苯甲 酸) 接合, 组建了 突变质粒的 菌株, 能降 解单氯二联苯和二氯二联苯。 基因克隆的 遗传工程菌: 进入八十年代以 来, 人们对某些降 解基因 进行了克 隆 和表达的 研究, 尤其是涉及降 解途径中的各个基因 或整组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 究。 1 9 8 1 年i n o u y e t . 1 等 先 后 把t o l 质粒中 的x y l b ( 苯乙 醇 脱 氢酶) 、x y l e ( 儿 茶酚 2 , 3 一 二氧酶)基因和 x y 1 d e f g操纵子及其调节基因x y 1 s ,在 e . c o l i 质粒 质拉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 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载体上克隆并获表达:1 9 8 3 年, s c h e l l 使蔡质粒n a h 7 中n a h l 操纵子和。h 2 操 纵子的一部分与 质粒载体连接, 并在 e . c o l i 中 获表达;1 9 9 9 年, 瑞士日内 瓦大 学分子生物学家 k e n t i m m i s 和 h a n s k n a c l m u s s 从有关微生物中的降解甲 基氯苯 酚的1 2 个基因统统地整合于一种假单胞菌里,能使污染物甲 基氯苯酚完全降解。 在此方面,我国 李尔场2 s , s o )高峰等用d n a 转化原生 质体的方法构建了 一株 能同时降解四种烃制品的工程菌。 二、选题的 依据及意义 微生物采油是生物工程技术在油田开发领域开拓性的应用。该项技术以其成 本低,适应性强、作业简单、对岩层无伤害和无环境污染问题等优势,己 经引起 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而在此项技术中, 采用的微生物菌种的性状极其重要,它 不仅要 适应油 藏的 温 度、 压力、 p h值 等物理化学条 件, 还要有良 好的降 解和乳 化原油的能力。目 前用于强化采油的微生物菌种通常是自 然界筛选的混合菌,组 成比 例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利用遗传工程技术获得可用于提高原 油采收率的多功能单一菌株意义重大。 质粒既可作为目 的基因的供体, 也可作为外来基因的 载体,很适于进行遗传 操作, 可以 利用质粒转化或作为克隆、表达的载体构建解烃工程菌。 而目 前多集 中于芳香烃降解质粒的研究,质粒对原油直链烷烃降解的研究很少,而质粒在采 油微生物对原油乳化及利用石油烃产酸、产气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没有看到有关 资料报导。在本实验中,分离到一株含质粒的解烃菌,对该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 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的构建高效能采油菌株奠定了基础。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 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材料与方法 材料 一、菌种: 初筛菌种由本实验室提供 二、油样:原油中8 - 7 2 和原油港3 3 3 三、培养基: 1 . 基础培养基 k h , p o , n a 尹 p 仇 ( n h , ) 2 s 仇 m g s 仇 酵母粉 p h 2 、 肉 汤培养基: 蛋白膝 牛肉膏 n a c l p h 3 、 固体培养基 肉汤+ 1 . 5 % 琼脂粉 4 、 液蜡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2 % 液体石蜡 5 、 原油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2 % 原油 6 、 产表面活性剂优化培养基 k h 2 p 仇 n a 2 h p o , n a n o , m g s o , 酵母粉 液蜡 p h 四、试剂 由大港油田地质研究院提供 0 . 3 4 % 0 . 1 5 % 0 . 4 % 0 . 0 7 % 0 . 0 0 1 % 7 . 5 1 % 0 . 5 % 0 5 % 7 . 5 0 . 3 4 % 0 . 1 5 % 0 . 2 % . 0 7 % . 0 0 1 % 叭川。 q山甲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 作用的 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1 、质粒检测 质粒检测方法一 t e: p h 8 . 0 p h 8 . 0 s t e 缓冲液: p h 8 . 0 p h 8 . 0 溶液 l p h 8 . 0 p h 8 . 0 溶液 i i : 溶液 i i i : l o m m t r i s 1 m m n a 2 e d t a 0 . 1 m n a c l l o m m t r i s 1 m m n a 2 e d t a 5 0 m m 葡萄糖 2 5 m m t r i s l o m m n a 2 e d t a 1 9 6 s d s , 2 9 . 4 4 2 g k a c , 定容至1 0 0 m l 2 4 . 2 8 t r i s , 5 . 7 1 m l 冰醋酸 0 . 2 m n a o h 1 1 . 5 m l 冰醋酸 t a e ( 5 0 x) :1 8 . 6 1 2 g n a 2 e d t a 质粒检测方法二 t v悬浮菌体) :5 0 m m t r i s 2 0 m m p h 8 . 0 p h 8 . 0 裂解液: 0 . 4 n n a 2 e d t a n a o h6 9 6 s d s1 : 1 混合 t r i s , 7 . 0 m甘11 ,上p t s : 4 m n a c l 8 . 0 酬州18 t e ( 溶解质粒 d n a ) : l o m m t r i s i o m m t a e ( 5 0 x) :2 4 . 2 g 8 . 0 6 1 2 8 5 . 7 1 m 1 n a 2 e d t a t r i s , 冰醋酸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 硕士毕 业论文 质粒检测方法三 溶液 i : 葡萄糖 t ri s 0 . 2 2 2 m l 0 . 1 2 5 m l p h 8 . 0 0%m 勺山1.1 0 . s m n a 2 e d t a 4 . 5 m 1 0 . i m l p h 8 . 0 重蒸水 溶菌酶1 o m g 溶液 h: ( 要求新鲜配制, 使用期最多不超过3 天) i o n n a o h 0 . 2 m l 2 0 % s d s 0 . 5 m 1 重蒸水9 . 3 m ( 要求新鲜配制,不能隔夜使用) 溶液 工 工 l5 m n h , a c 2 、 质粒消除 叮睫橙5 0 u g 加1 3 、表面活性剂分析 类脂展层剂: 类脂显色剂: 石油醚:乙醚:乙酸8 0 : 2 0 : 1 氯仿 :甲 醇: 水6 5 .-巧: 2 ( 铝酸钱一 高氯酸显色剂) 溶液a : 3 g 铝酸按溶于2 5 m l 水中 溶液b : 1 n h c l 溶液 c : 6 0 % 高氯酸 a , 3 0 m l 6、1 5 m l c 混合 糖脂显色剂:( 二苯胺显色剂) 1 0 % 二苯胺一 乙 醇溶液2 0 m l , 然后加入1 0 0 m 1 浓盐酸和8 0 m l 冰醋酸稀释 单糖展层剂:正丁醇: 醋酸:水 4 : 1 : 2 单糖显色剂:( 苯胺磷酸盐一 丙酮显色剂) 溶液a : 按顺序棍合2 0 m l 苯胺、 2 0 0 m l 水、1 8 0 m 1 醋酸 和 l o m l 磷酸 ( 4 保存) 溶液b :丙酮 a : b 2 : 3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硕士毕业论文 五、药品 薄层层析硅胶g - 6 0 型 ( 中国青岛海洋化工集团) 梭甲基纤维素钠 ( 上海试剂一厂) 甲 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 酸 ( a . r . ) 氯仿 ( a . r . ) 、甲醇 ( a . r . )( 天津化学仪器一厂) 蕙酮 ( a . r . )( 上海试剂一厂) 其他药品均为分析纯。 六、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台式离心机t g l - 1 6 g( 上海安亭科技仪器厂) 恒压恒流电 泳仪d f - c( 北京东方仪器厂) 界面张力仪j z h y l - 1 8 0( 承德市材料实验机厂) 旋转薄膜蒸发器z f q - 1 0 l( 天津玻璃仪器厂) 7 2 1 可见分光光度计 ( 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 7 5 2 紫外光栅分光光度剂 ( 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 n d j - 7 9 型旋转式粘度计 ( 同 济大学 机电 厂) 笔式酸度计 ( h a n n a 公司) g c - 7 a 气相色谱仪 旧 本岛津) 气相色谱数据处理器c - r i b( 岛津) 磁力搅拌器 ( 常州国华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d d b - 3 0 0 多通道电 子蠕动泵 ( 浙江象山电 子仪器厂) 红外b i o - r e d f t s 6 0 0 0 - u m a 5 0 0 显微镜 高效液相仪 ( w a t e r s 5 1 0 泵,w a t e r s 4 1 0 视差折光检测器)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s p 2 3 0 5 全型色谱仪 ( 北京分析仪器厂) 微量注射器 c l u l )( 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 玻璃管硅胶层析柱1 . 8 c m x 2 1 c m( 自 备) 水浴摇床 ( 江苏太仓实验仪器厂)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方法 一、 研究路线 混合菌株 单一菌株 质粒消除 对原油作用测定 对原油作用测定 1 分类鉴定 对比有差异 产酸分析 ( 对比无差异) 产气分析 ( 对比无差异) 对长链脂肪烃降解 ( 对比无差异) 乳化活性分析 ( 对比有差异) 糖脂 月 旨 肪酸分析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硕士毕业论文 二 、 研究方法 ( 一)菌种分离 对本实验室保留得菌种进行划线分离培养,得 1 5 0 株单一菌株。 ( 二)质粒检测 方法一4 1 1 1 . 3 7 过夜培养物装入1 .5 m l 离心管中,1 2 0 0 0 r p m离心1 m i n ,弃上清。 2 ,充分干燥后加入0 . 5 m 1 s t e , 1 2 0 0 0 r p m离心l m i n ,弃上 清。 3 . 加1 0 0 11 1 冰预 冷的 溶 液i , 剧 烈 振 荡。 4 加入2 0 0 4 1 溶液1 1 ,温和振荡,冰浴3 m i n e 5 . 加入1 5 0 11 1 冰 预冷的 溶液 ii i , 冰 浴5 m i n , 1 2 0 0 0 r p m离心5 m i n o 6 . 取 上 清至另 一l .s m l 管中 , 加 等 量的 酚: 氯 仿, 1 2 0 0 0 r p m离 心2 m in a 7 .取上清用氯仿抽提一次。 8 . 用2 倍 体 积 无 水乙 醇 沉 淀d n a , 冰 浴2 h , 1 2 0 0 0 r p m离 心l o m in , 弃 上 清。 9 .真空抽干后溶于适量t e 中。 1 0电 泳检测:使用稳压稳流电泳仪,水平电泳槽,琼脂糖浓度为 0 .9 %, 电压为70v. 方法二3 1 1 i . 取 菌液1 - 2 m i 于5 m l 离 心 管中, 1 2 0 0 0 r p m 4 m i n , 收 集菌 体。 2 .加0 .5 m l t e ( 5 0 m mtr i s , 2 0 m m n a 2 e d t a p h 8 .0 ) ,悬 浮 菌 体。 3 . 加l m l 裂解液( 0 .4 n n a o h ,6 % s d s , l : l 混合) , 室温1 8 - 2 5 1c 裂解8 - 1 o m i n o 4 .b u 0 . 5 m l t s( 1 m t r i s , 4 m n a c l , p h 7 . 0 ) 立即 摇匀, 冰浴i h a 5 . 室 温1 2 0 0 0 r p m 6 m i n 。 收集 上 清。 6 加 2 m 1 9 5 %乙醇,冰浴3 0 m i n( 颠倒两次) 口 7 . 室 温1 2 0 0 0 r p m 6 m i n , 弃上 清, 空 千, 用o . i m l t e ( i o m m tr i s , 1 m m n a 2 e d t a , p h 8 .0 ) 溶 解d n a 沉淀 , 转移到1 . 5 m 1 离心 管中。 8 .用0 . 1 m 1 氯仿抽提蛋白 , 离心3 m i n , 上相转移到新管中。 9 , 电 泳检测:使用稳压稳流电泳仪,水平电 泳槽, 琼脂糖浓度为0 .7 %, 电压为 5 0 v o 方法三4 2 1将菌株接入5 m 1 l b 肉汤培养基中,3 7 过夜振荡培养。 分一一 一一- . . . . . . . . . , - - - - 味 自 . . . . . 呻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2 .取 1 - 1 . 5 m l 培养物于1 . 5 m l 离心管中1 5 0 0 0 r / m i n转3 m in , 弃上清。 3 .加入1 0 0 11 1 溶液i ,溶解, 置冰上3 0 m in . 4 , 再 加入 ( 沿管壁缓慢加入) 2 0 0 1 1 1 溶液i i , 轻轻混合, 置冰上1 0 - 2 0 m i n o 5 . 迅速加入2 0 0 11 1 溶液i ii , 立即混匀,置冰上3 0 - 4 5 m i n( 可偏长) 。 6 . 1 5 0 0 0 r p m 5 m i n , 取上 清0 .5 m l 冷异 丙醇 , 置 冰上1 0 m i n e 7 . 1 5 0 0 0 r p m 5 - 1 0 m i n , 弃 上 清。 8 .加入l m l 冷无 水乙 醇, 1 2 0 0 0 r p m 3 m i n , 弃上 清。 9 .干燥,将质粒d n a溶于2 0 u 1 t e 中。 1 0 . 电泳检测; 使用稳压稳流电 泳仪, 水平电 泳槽, 琼脂糖浓度为0 .7 % , 电压为 1 2 0 v. ( 三)菌种鉴定 按照 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鉴定4 0 1 ( 四)质粒消除 配制含叮咤橙5 0 u g l m l 的 培养基 l o m l , 接培养三天的菌 液 1 m 1 , 3 7 培养 3 天后, 将菌液进行划线分离,随 机挑选5 0 株菌进行质粒检测。 ( 五)消除质粒前后菌株对原油作用 1 粘度和凝固点测定 将5 0 株菌分别以3 0 % 的接种量培养在中8 - 7 2 原油培养基中, 油含量为4 0 %, 3 7 c ,摇床转速为 1 5 0 r l m i n ,培养7 天, 发酵液滤出液体,残油 7 5 脱水两次, 取脱水原油测粘度、 凝固点。 粘度测定采用n d j - 7 9 型旋转式 粘度计 5 0 c 测定: 凝固点测定是将油样置于5 0 c 恒温水浴箱中, 待油样完全溶解之后,迅速倒入凝 固点 测定仪中主刻度线, 插上温度计,使水银球位于油样中, 至倾斜 4 5度时油 无明显流动迹象时读取温度,即为凝固点。 2 . 孚 l 化分散作用 2 5 0 m 1 锥形瓶装原油发酵培养基 l 0 0 m l ,接入种子液5 m 1 , 密封瓶口, ,3 7 c 摇床转速为1 5 0 r / m i n , 振荡培养4 d , 置室温观察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分散状态。 3 . 油分解量测定 用己 烷8 0 m l 洗发酵液,于5 0 0 m l 分液漏斗中萃取, 弃水相,将油相小心移 出, 稀释 1 0 0 0 倍, 于7 5 2 紫外分光光度计下2 5 5 n m 测吸光度。与 标准曲 线对比, 一-,户, 户 . .户 种 户 , 一 , 一 一一 质粒在徽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索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油分解量。 ( 六)代谢产物分析 1 、产酸分析 取 1 6 - 1 菌株和质粒消除后的1 6 - 1 - 3 菌株, 2 %接种量, 接种于液蜡培养基, 摇床 1 5 0 r / m i n 振荡培养, 3 天后,发酵液 8 0 0 0 r / m i n离心, 上清液用笔式酸度 计测定p h 值。 2 、产气分析 用 5 0 0 m 1 输液瓶,液蜡培养基接。 .3 % 酵母粉, 1 6 - 1 菌株和质粒消除后的 菌株 1 6 一 卜 3以2 0 % 接种量,内 壁涂油, 3 7 静置培养,倒置于同 样培养条件 的广口容器中。观察产气量。 3 .原油组分分析 经菌株 1 6 - 1菌株和质粒消除后的 1 6 - 1 - 3菌株,接种于原油培养基, 1 5 0 r l m i n 摇床振荡培养, 3 天候, 发酵液过滤. 残油 溶于己 烷, 进行气相色谱 分析。 气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 s e -( 甲 基硅橡胶) 交联石英毛细柱 ( 3 0 m x 2 . 5 m m ) 检测器:氢离子化检测器 f 工 d ) 柱温:1 1 0 恒温1 6 m i n ,以4 c / m i n 升至3 2 0 c , 厦 温l 6 m i n 气化室和检测室温度:3 3 0 0c 尾吹:6 0 m l / m i n 载气: 氮气, 线速1 2 c m / s e c 燃气: 氢气, 流 量3 0 - 5 0 m l / m i n 助燃气:空气, 流量3 0 0 - 5 0 0 m l / m i n 4 、乳化活性分析 质粒在微生物采油中作用的探素 硕士毕业论文 将 1 6 - 1菌株和质粒消除后的 1 6 - 1 - 3菌株的 液蜡发酵液离心, 取上清 液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