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基础(PPT 79页)_第1页
会计核算基础(PPT 79页)_第2页
会计核算基础(PPT 79页)_第3页
会计核算基础(PPT 79页)_第4页
会计核算基础(PPT 79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础,学习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财务报告要素确认、计量的原则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方法,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应用,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假设),一、含义会计假设也称会计基本前提。它是对会计活动所处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和基本程序等所作出的合理设定。,前提条件,二、会计假设的内容(一)会计主体1.定义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所服务的特定企业或单位。,企业“本身”的含义不反映其他企业的交易或事项;不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的财务收支。,应予注意的几个关键名词:会计确认:将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一定的会计要素联系起来加以认定的过程。【例】企业用银行存款2000元购买管理部门办公用品。,会计计量:对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金额加以认定的过程。,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会计报告:是指对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变动结果进行报告的过程。,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例】A企业向B企业销售产品一批,货款暂未收到。,2.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解决了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为谁记账的问题。,注意:以上交易内容对于两个会计主体的不同经济性质及其在会计上的确认结果。,注意问题:法律主体与会计主体一般而言,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有些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某些企业集团就是如此。,只是会计主体不是法律主体,(二)持续经营1.定义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交易或事项确认、计量的前提,如果发生停业清理,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不同于持续经营的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2.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企业正常经营期间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是合理选择会计程序及方法的基础。如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的选择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经营发展趋势,交易或事项确认、计量的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等的基础。,(三)会计分期1.定义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人为地把持续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期间,目的是及时进行会计报告。,会计主体,月度,季度,半年度,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2.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明确了何时记账、算账和报账问题。,会计主体,123456789101112,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1月1日,12月31日,3月各账户的发生额、余额怎样?结账可知,会计报表(财务状况等),报告,界定了本期、前期和后期等概念,可以准确提供各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料,也便于进行各期会计信息的对比。,(四)货币计量1.定义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情况(可辅之以实物量、劳动工时等计量单位)。,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为前提。,会计主体,123456789101112,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2.货币计量假设的意义明确了会计的计量方法。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第二节财务报告要素的确认、计量的原则,一、财务报告要素确认、计量的含义(一)财务报告要素确认:即会计确认,是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一定的会计要素联系起来加以认定的过程。【例】企业销售商品收到货款5000元。一方面会使收入要素增加;另一方面会使资产要素增加。,(二)财务报告要素计量:即会计计量,是指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确定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金额的过程。【例】企业销售商品收到货款5000元。一方面会使收入增加5000元;另一方面会使资产增加5000元。,财务报告要素计量:所影响要素的增减变量是多少?,财务报告要素确认: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影响了哪些会计要素?,二、财务报告要素确认、计量的原则46条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内容!1.历史成本原则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也称原始成本、实际成本)。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购买、生产或建造等)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当财产物资的市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例】企业在2008年6月购买M设备1台。实际成本为80000元(历史成本、实际成本)。2009年6月,该设备的市场价格为75000元。,对于登记入账的资产价值,企业不得随意变更(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对于资产减值可能造成的损失可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法进行调整。,用银行存款80000元购买M设备1台。,2008年6月,2009年6月,已按实际成本确认为的固定资产并已入账,M设备的市场价格为75000元,企业不得调整账面记录,2.配比原则(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配合比较),(2)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1)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并相互配比。,收入,费用,收入,费用,收入,费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因果关系上的配比,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有关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有关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目的:合理确定费用的计入期间,准确确认各期利润及资产。,4.谨慎性原则(稳健性、保守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5.重要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会计确认,交易或事项,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2007年,交易或事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重要交易或事项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信息,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实质重于形式,【例】企业融资租入设备。,按照实质重于形式要求,承租方在未分清设备款前已获得了相应的利益并承担了相应风险,因而可按其自有资产进行核算,存在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分离的问题,承租方,出租方,租入设备(10万元,两年付清),分期支付租金(设备款),租用期满,所有权等归属承租方,使用权,法律形式,法律形式,企业用自有资金购入设备。,按自有资产进行核算,确认为企业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经济实质,法律形式,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完全统一,处置权,第三节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一、账户设置复式记账以账户为载体,利用账户记录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经济业务)。因而,先研究账户问题。(一)账户的定义所谓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立,具有一定结构,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会计基本方法之一,会计科目一般由会计准则、制度等统一规范。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和“固定资产”等。会计科目按反映会计要素内容的需要设置,企业会计科目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提醒注意:企业会计准则等与会计学教材对会计科目的不同分类方法,利润类归并入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与费用类的一部分合并为损益类费用类的一部分独立为成本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会计学教材对会计科目的分类方法,费用类,利润类,主要区别,(二)账户的结构与内容账户同样分为六类。1.账户的结构:由名称和一定格式组成2.账户的组成内容(见下图),总账会计科目:原材料,账户名称(设置依据:会计科目),业务内容,业务发生时间,记录依据,余额,余额方向,(三)账户的基本结构及其简化形式1.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中用来登记有关业务增减变动金额的那部分结构。,总账会计科目:原材料,账户的基本结构,2.账户基本结构的简化形式T形账户,T形账户是教学中常用的账户形式,实务中极少采用,总账会计科目:原材料,账户的基本结构,在哪一方记增加或减少由记账方法和经济内容所决定,(四)账户能够提供的信息指标,上期结转来的余额,本期增加金额合计,本期减少金额合计,会计期末结余金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合计本期减少发生额合计账户的期末余额结转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账户如有期初余额,一般应登记在账户中记录增加额等的那一方,二、复式记账法(一)复式记账法的定义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联系的账户中进行全面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借方原材料贷方,借方银行存款贷方,经济业务企业用银行存款3000元购买材料。,复式记账,3000,3000,(二)复式记账的优点1.账户体系完整,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面反映;2.能够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增减分明;3.能够将账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联结起来对应关系清楚。,4.便于检查所有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三)单式记账法简介1.基本做法通常只对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即货币资金)的收付、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即往来账项)的结算涉及的账户加以记录,而对实物增减涉及的资产账户等则不予记录(当然也不必设置这些账户)。,借方原材料贷方,借方应付账款贷方,经济业务购买材料1000元,货款尚未支付。,单式记账,1000,不予记录,2.单式记账法的缺点(1)会计账户体系设置不完整,不能全面、系统的反映经济业务之间的来龙去脉;(2)账户之间的记录缺乏相互联系,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因此,单式记账法早已被复式记账法所取代。,三、借贷记账法(一)借贷记账法的定义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作为方式记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记账符号。记账方法往往根据其记账符号命名。,(二)借贷记账法的内容1.记账符号与账户结构(1)记账符号“借”与“贷”。,总账会计科目:原材料,作用1:表示账户登记方向,应与借款、贷款严格区别!,作用2:表示增加或减少,作用3:表示余额方向,借、贷符号含义的双重性每个符号既表示“增加”,又表示“减少”。对于六类账户,其含义有特别界定。,借,贷,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和利润类账户的含义,借,贷,(2)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基本含义: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在账户中的登记方法。可分为如下两类:资产、费用类账户结构,重要说明:期末时,资产类账户应当有余额;费用类账户一般没有余额(在期末时一般要将费用类账户当期发生额全部结转入利润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利润类账户结构,重要说明:收入类账户一般没有期末余额,也没有期初余额。(在期末时一般将收入类账户的当期发生额全部转入利润类账户),借方,贷方,登记增加额,登记减少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2.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1)基本内容有借必有贷账户登记方向。借贷必相等账户登记金额。,【例】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应用。,公司收到投资者投资50000元,已存入银行。,借贷记账法对发生的任何类型经济业务都要采用以上规则在账户中加以记录!,关于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的类型1基于经济业务影响存量会计等式中要素的分类(见教材P3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关于经济业务的类型2基于经济业务影响综合会计等式中要素的分类(补充内容),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型一:影响等式双方要素,双方同增,如例1,类型二:影响等式双方要素,双方同减,如例2,类型三:只影响等式左方要素,有增有减,如例3,类型四:只影响等式右方要素,有增有减,如例4,(2)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应用例示(教材P32)【例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如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金50000元存入银行。,权益既包括所有者权益,也包括债权人权益(负债),本例指前者。本例为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增加。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增加还有资产与负债同增和资产与收入同增等情况。(见下例),资产与负债同增。如企业购入材料货款未付。,资产与收入同增。如企业销售产品收到货款。,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增加的其他业务,【例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如以银行存款60000元归还银行短期借款。,本例中的“权益”是指债权人权益。本例为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减少。有些业务会表现为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如退还投资者投资。,【例3】资产内部有增有减。如企业收回客户前欠购货款160000元,存入银行。,本例为等式左方资产要素内部增减。有些业务会表现为资产、费用要素之间有增有减。如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办公用品。,【例4】权益内部有增有减。如企业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90000元,直接偿还前欠远航公司的货款。,本例为等式右方要素内部增减。该例属于负债要素内部有增有减。权益内部增减有时也会表现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有增有减。如债权人将其借款转为向企业投资。,结论:从以上举例可见,在借贷记账法下,每笔经济业务发生后都要记入一个账户的借方,同时也记入另一个账户的贷方,并且记录的金额相等。这样就形成了借贷记账法特有的记账规则(规律)。,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账户登记方向。借贷必相等账户登记金额。,(3)以上业务举例在账户中的登记情况见教材P34;账户中的期初余额为假定。,资产类账户,借方银行存款贷方期初余额200000(2)60000(1)50000(3)160000本期发生额210000本期发生额60000期末余额350000,借方应收账款贷方期初余额200000(3)160000本期发生额0本期发生额160000期末余额40000,借方短期借款贷方(2)60000期初余额60000(4)90000本期发生额60000本期发生额90000期末余额90000,借方应付账款贷方(4)90000期初余额90000本期发生额90000本期发生额0期末余额0,借方实收资本贷方期初余额250000(1)50000本期发生额0本期发生额50000期末余额300000,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3.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1)基本概念是指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的方法。,(2)基本方法发生额平衡法含义:即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数之间的平衡。平衡公式:,某一会计期间,资产类账户,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实务中还应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类账户,平衡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业务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例1银行存款50000实收资本50000例2短期借款60000银行存款60000例3银行存款160000应收账款160000例4应付账款90000短期借款90000发生额合计360000360000,注意:每笔业务的借方与贷方发生额都是相等的,举例中本期所有有发生额的账户,各账户本期的借、贷方的发生额,所有账户借方发生额的合计,所有账户贷方发生额的合计,平衡方法编制“总分类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表”,余额平衡法含义:即在一定会计期末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数和贷方余额合计数之间的平衡。平衡公式:,一定会计期末,资产类账户,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实务中一般不包括收入、费用账户(期末无余额),利润类账户的余额应归并于所有者权益账户,平衡原理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会计账户,账户期末余额双方合计数相等充分体现了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期末应为借方余额,期末一般应为贷方余额,平衡方法编制“总分类账户余额试算平衡表”,所有本期期末有余额的账户,各账户期末的余额,期末时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期末时所有账户贷方余额合计,(3)理解账户平衡关系应注意的问题必须是一定会计期间内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的汇总,才会存在上述平衡关系;不同会计期间的账户之间不会存在平衡关系。,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发生额平衡,必须是一定会计期间内所有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的汇总,才会存在上述平衡关系。部分账户之间不会存在平衡关系。,发生额平衡,“平衡”绝非指单个账户借方、贷方发生额的相等关系。在某一个账户中,其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之间一般不会存在平衡关系。,(4)在实务中,总账账户发生额与余额的试算平衡方法,总分类账户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5)“试算平衡表”的局限性表中有关借方数额合计数与其贷方合计数平衡,并不能说明没有错账。“试算平衡表”对下列错账无法发现:整笔业务重记或漏记借贷方等额多记或少记借贷方向同时记反科目用错对这些错账应采用其他方法检查核对。,4.借贷记账法下的会计分录编制(1)会计分录的含义简称分录,是经济业务在登记账户前预先确定的应记账户名称、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应在哪些账户中登记?应登记在账户的哪一方?各账户中登记的金额是多少?,对这些问题进行确认,并写出一定的记录形式,即会计分录。,在实务中,会计分录应填写在记账凭证上(下一章讲述),【例2-1】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5000元,备发工资。分析:提取现金使现金增加,应记入“库存现金”账户借方;使银行存款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贷方。分录:借:库存现金5000贷:银行存款5000,会计分录是一种会计语言会计记录指令,(2)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例2-2】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100000元,存入银行。,1.确认涉及要素,资产,所有者权益,2.确定登记账户,银行存款,实收资本,3.分析增减变化,增加,增加,4.确定记账方向,借方,贷方,5.确定记录金额,100000,100000,6.写出完整分录,借:银行存款100000,贷:实收资本100000,教学中会计分录内容、格式及书写要求,会计分录组成内容(三要素),会计分录书写要求,借:银行存款100000贷:实收资本100000,实务中会计分录在记账凭证上的填写方法在下一章讲述。,借在上贷在下,借、贷错开一字格,金额分排两列,金额后不必写“元”,会计分录的不规范写法:,借、贷颠倒,借、贷未错格,金额排为一列,金额后写“元”,多种错误并存,【例2-3】企业取得半年期的银行借款150000元存入银行存款账户。分析:借款存入银行,增加了银行存款,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借方;借入借款增加了企业的短期借款,应记入“短期借款”账户贷方。分录:借:银行存款150000贷:短期借款150000,【例2-4】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一台,买价80000元,运杂费500元,全部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分析:购入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