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中文摘要 i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 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中文摘要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第二大 贸易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具备了 “走出去” 的条件和实力,到海外投资的意愿日趋强烈。然而,众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都碰到 了诸多问题, 进展十分不顺。 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面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困境, 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为中国企业在全球的拓展提出有着实可行的建议。 文本从以上大背景出发,认真学习并总结了海外投资方面的研究综述,在对投资 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儒商理论等相关 理论的分析借鉴基础上,总结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全文利用笔者在对日工作 中积累的经验, 在阅读并研究了日本国内的众多专业机构、 咨询公司的信息的基础上, 搜集了多方面的一手资料, 着重通过对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特别是对华投资过程中的典 型案例分析,总结出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企业今后在海外投资中 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经验与教训,借鉴 作作 者:者: 张 峰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俞雪华 英文摘要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ii research on investments from japanese enterprises to china and how to use for reference to chinese companies as their overseas investments abstrac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and second largest trading country. as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ces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the “condition and strength to go out, and overseas investment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nse. however, many chinese enterprises overseas investments have encountered many problems, their progress is not smooth. this let us have to consider how to face the predica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overseas investment, to help them find the problems, for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xpansion and give them feasible suggestions. from the above background, the author has been seriously studied and summarized the survey of overseas invest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theory, localization theory, theory of small-scale technology, technology product cycle theory, scholar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drawing on related theories, the text summed up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on this article. through using of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the author has collected much firsthand information, based on reading and studying the japanese domestic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he adoption of japanese enterprises overseas investment especially typical case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ment in china, the text want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japan enterprises overseas inves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in overseas invest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he investments from japanese enterprises to china,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use for reference written by:zhang feng supervised by:yu xue hua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 1 一、选题背景 .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3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4 (一)有关海外投资文化壁垒的研究 . 4 (二)有关海外投资国家安全壁垒的研究. 4 (三)有关借鉴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经验方面的研究 . 5 (四)作者对上述研究的综合评述 . 6 四、相关理论 . 7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7 (二)小规模技术理论 . 8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 8 (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 9 (五)产品周期理论 . 10 (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新 . 10 (七)儒商理论 .11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1 (一)研究思路 .11 (二)研究方法 . 12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 第二章 日本企业的发展及其海外投资的现状 . 15 一、日本企业近现代的发展 . 15 (一)日本资本主义萌芽期 . 15 (二)明治维新后至二战前迅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 16 (三)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 . 16 2 二、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特征 . 16 (一)日本企业的人事管理特点 . 17 (二)二战后日本企业迅速崛起的内因 . 18 (三)日本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困境 . 19 (四)陷入泥潭的日企案例分析 . 20 三、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历程 . 21 第三章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发展历程、 现状及案例分析 . 23 一、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历程及其特征 . 23 (一)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历程 . 23 (二)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 . 25 二、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现状分析 . 26 (一)由中国工厂转变为中国市场 . 26 (二)全面开拓中国市场,扎根中国市场的具体动作 . 30 三、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 . 34 (一)丰田、日产的中国之路 . 34 (二)濒临倒闭的夏普与蒸蒸日上的大金. 37 (三)永旺在中国的发展 . 43 第四章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 47 一、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成功经验 . 47 (一)充分的信任与放权,及时应对市场. 47 (二)积极培养本土员工,使其与公司的利益融入一体 . 47 (三)融入当地社会,承担其自身的社会责任 . 47 (四)因地制宜,本土研发,不要拿来主义 . 48 二、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失败教训 . 48 (一)经验主义 . 48 (二)霸权主义 . 48 (三)信任缺失 . 49 (四)谨慎过度 . 49 第五章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给予中国企业的借鉴 . 50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 . 50 (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 50 (二)投资再掀热潮 . 52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及问题 . 52 二、中日企业海外投资的比较分析 . 53 (一)中日企业在海外投资时所体现出的相似点 . 53 (二)中日企业在海外投资时所体现出的差异化 . 54 三、日本企业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借鉴 . 57 (一)加强本土化经营 . 57 (二)重视社会责任 . 58 (三)注重本土文化 . 58 (四)加强本土员工的培训 . 59 (五)做到诚信经营 . 59 (六)遵守法律 . 59 (七)充分信任与放权 . 60 (八)勇往直前、开拓进取 . 60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一、研究结论 . 61 二、研究的创新点 . 62 三、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 62 参考文献 . 6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5 致 谢 . 66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第二大贸易 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具备了“走出去”的 条件和实力,特别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生力军”走向“主力军”的民营企业,到海外 投资的意愿日趋强烈。然而,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避免中 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走弯路, 如何能够更好更快地取得海外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成 为了广大中国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选题背景 “崛起”,是世界描述十年来中国发展的最常用词语。十年来,标志“崛起”的数据 和事件数不胜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2002 年突破 10 万亿元人民币,2010 年以 40.1 万亿元水平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中国货物贸易额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 口额跃居第一位;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中,2002 年上榜的中国企业只有 13 家,其中中 国大陆企业 11 家;而今达到 79 家,其中中国大陆企业 69 家,总数超过日本,仅居 美国之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两大盛会精彩纷呈,创造诸多世界之最,书就 灿烂世界经典。 十年崛起,中国展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惊人速度和进度。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 企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 30 年来,中国的企业在经济社会地位、 所有制结构、 经营机制、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观念、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 变化。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定位,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关系国 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 业、 私营企业等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发展和成长,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 展的主要力量。中国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以及中国企业崛起的事实势所必然受到国际舆论密切关注。法国 世界报在去年欧债危机最严峻之际,罕见地推出 98 页的“中国世纪特刊”; 英国 金融时报专门选择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前夕推出“中国特别报道”;2006 年 第一章 绪 论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2 以来,有关中国的报道 20 多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传媒巨头默多克坦 承:“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世界在惊叹,中国的崛起是“21 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世界在研究,与时俱 进的中国理念何以积蓄如此强大的源动能量?世界在期待,中国作为维护和平、促进 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目前,约有 1.8 万家 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根据普华永道公司公布的数据,2011 年, 中国大陆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 207 宗, 同比增长 10%; 交易总额达 4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1。在走出去进程中,中国企业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 间, 而且重视开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改善民生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承担社会 责任,造福当地人民,树立起一系列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企业同发达国家同台竞技,同样别有情致。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一大 批中国科技企业登上了国际消费电子展、世界通信大会等知名品牌亮相的大舞台,竞 逐新产品、新技术、新规则。中国产品的巨幅广告,频频亮相国际大都市繁华街头。 “中国进入高技术对焦圈。 ”美国 福布斯 杂志这样报道。 “中国企业时代正在到来。 ” 纽约证券界出现如是评论。 然而看到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崭露头角的同时, 也不能回避所面临的一系 列的问题。 回顾历史, 1991 年以来,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直起伏较大, 1992 年和 1997 年曾出现两次高峰,分别达到 10.5 亿美元、32.6 亿美元。除此之外的年份,中国企 业海外并购表现平平,而且波动较大。2002 年以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才开始步入 正常轨道,当年海外并购达到 11.9 亿美元,此后中国海外并购风起云涌,在 2005 年 和 2006 年分别达到了 36.5 亿和 120.9 亿美元的历史高点。2 2008 年以后,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加大了海外投资的步伐,尤 其加大了对能源、资源领域的投资,受此影响,2008 年和 2009 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金额出现巨大飞跃,分别达到了 379.4 亿和 214.9 亿美元。2011 年,中国企业共完成 110 起海外并购交易;披露的并购金额达 280.99 亿美元。在全球经济阴霾不散的大环 境下,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在全球并购市场独占鳌头,并购的活跃度显著上升。然而, 1 普华永道统计数据 2012 年 3 月 2 陈皓 袁诚 新金融观察报 2007 年 2 月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3 国际知名金融数据提供商 dealogic 统计显示,2009 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指 已宣布的跨境交易被撤回、 拒绝或听任其过期失效的比率)为全球最高, 达 12%; 2010 年,这一比率降至 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 2010 年海外 收购失败率仅为 2%和 1%。1 靠着“一边找市长一边找市场”生存的中国企业,在高度市场化的欧美市场实实 在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适”。以至于谈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业内流传着这样 一句话:用 30 年代的基础,60 年代的工具,90 年代的目光来参与跨国并购,在谈及 并购时自拉自唱, 除了自我证明判断准确、 出手得当以外, 少有专业界的参与。 因此, 针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问题等内容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 2012 年主要任务中指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温 总理强调了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要求我国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 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要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支持,简化审批 手续,健全服务保障。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 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 支持“走出去”的企业相互协同、集群发展。放宽居民境外投资限制。加强对外投资 风险管理,维护我境外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特别是资金、人才等都相对比较贫乏的广大民营 企业如何走出国门,实现走出去战略,成长为真正的知名跨国企业,成为了目前的热 点话题。而目前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贸易顺差、贸易摩擦、汇率升值、房地产泡 沫和海外投资升温等都让人联想起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当年,日本企业大 肆收购美国资产的行为被视为“经济珍珠港” ,许多人惊呼“日本要购买美国” 。作为 我们邻国的日本,比我们更早地开展了国际投资与海外业务,特别是日本企业对华投 资更是占据了重要位置, 而受到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深远影响的日本企业在对 华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同样是日本企业之间,其对华投资的过程与结 果也大相径庭。 为此,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轨迹,总结广大日本企业在对华投 1 dealogic 统计数据 2010 年 3 月 第一章 绪 论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4 资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吸取日本企业在对华投资中的经验与教训,让中国 企业在今后海外投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效借鉴,从而少走弯路,少花学费,更好更 快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为中国企业寻找到海外投资过程中的捷径。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有关海外投资文化壁垒的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屡屡遭遇东道国的投资壁垒而受挫甚至宣告失败。 如何应对东 道国的投资壁垒,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显得尤为重要。而应对投资壁垒除了政 府动用政治手段进行博弈外,更主要的是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摆在企业面前首先 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差异,这种无形的壁垒阻碍了很多企业的海外发展,困扰 了诸多当地派驻人员。同样,国外企业投资中国的时候也不可回避类似的问题。由杨 立所著的 文化壁垒、 文化扩张、 文化变化论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扩张和启示 1一 书中, 通过对美国企业和美国文化在我国扩张的相关事例来论述文化扩张与跨国企业 扩张之间的联系,最后从文化的角度为我国企业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本文建议在我 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的从各种 渠道入手展开本国文化的对外影响。第二、有目的的率先扶持一些具有深文化底蕴的 龙头企业和商品;第三、从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入手;第四、注意国外企业的联盟, 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第五、本土化的策略。 文章作者指出文化和经济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跨国企业在进入东道国时, 将不可避免的带入其母国的文化从而对东道国的文化产生冲击, 虽然跨国企业在东道 国的发展首先要受到东道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但如果我们任其对我们的文化施加影响 而不加以重视和采取适当措施的话,那么在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给整个东道 国本土企业的经营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跨国企业进入东道国是按照适应文化改变文 化领导文化的路径来进行其跨国发展的。 这些意见都精辟深刻地让我们体会到了克 服文化壁垒的重要性, 为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国门, 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二)有关海外投资国家安全壁垒的研究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美投资、收购、销售、承包等行为在已符合当地法规、通过 1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年 02 期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5 技术检测等前提下,投资仍屡次受阻。从反倾销、反补贴到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再 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考量”下的“禁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 “根本不需要实质威胁动作,只要美方认为你有威胁的能力,你就是威胁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肖炼直言1。“国家安全只是美方对外宣称的借 口”。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指出,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有政治 和经济两方面2。 面对这样的现实, 作为中国企业今后海外投资特别是对美投资的时候将不可避免 的遇到类似的国家安全壁垒,如何打破此类壁垒将成为重要的议题。中国国际贸易学 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表示, 希望中国企业不要因类似事件对美国市场心 生惧意, 而应考虑采取迂回的措施进入美国市场。比如与在美国境内有市场地位的合 作伙伴结盟,学习联想和 ibm 的合作模式进行发展;或抓住美国地方政府希望提升 就业率的心理,参与地方项目。 同时,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的研究3认为, “中国企业不 得不经常面临掺杂政治因素的审查壁垒,这些因素有些是企业可以预见的,有些是较 难预见甚至是不可控的。企业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可以预见的风险做准备。 ” 宋泓建议,企业若要成功“走出去”,必须做的准备是:对外国市场环境的调研、行业 盈利前景的预测、相关法律手续的了解以及对当地政府、媒体的公关等。另一方面, 宋泓也强调了政府的作用,中国政府今后应充分发挥投资促进机构的作用,出台海外 投资激励措施和风险保障措施, 尤其要推动中小企业对外投资。 在签署双边投资协定、 自贸区协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时,应从国家角度为广大企业获得更多的便利, 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坚强后盾。 这一点同样对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来说有着同样的问题, 特别是在中日两国关 系有所波动的时候,一些大项目的审批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这也是日本企业相对欧 美企业对华投资来说不利的一面,也是他们自身能力所欠缺的一面。本文也将从侧面 来介绍成功的日资项目的经验与做法。 (三)有关借鉴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经验方面的研究 1 国际商报 2012 年 10 月 2 国际商报 2012 年 10 月 3 中国经济网 2012 年 10 月 第一章 绪 论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6 日本企业打破美国投资壁垒的经验1一书中,介绍了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企 业赴美国投资遭遇美国的投资安全壁垒,为应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壁垒,日本企业实施 各种策略以突破美国的安全壁垒并被美国社会接纳, 日本企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集中 体现在三个方面: 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寻求当地政府与民众的 支持。 此文经过对日本企业如何打破美国的安全壁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并为中国企业 进军美国市场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措施:采取渗透和融合的方式突破安全壁垒;通过 扩大中、 美双边投资协定来消除安全壁垒;通过研究美国的投资项目指南来主动规避 投资壁垒。 就像当年对日本一样,如今的美国各界对我国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两国间的巨大 贸易逆差及国家安全问题感到忧心。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日本企业打 破美国投资安全壁垒的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也是通过对日本企业走过的路来列举出了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为中国企业今 后如何开拓海外市场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总结,这也是笔者所考虑的思路,同样希望 通过日本企业对华投资过程中所碰到的壁垒来进一步总结出相关经验与教训, 为中国 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四)作者对上述研究的综合评述 以上主要整理了在海外投资过程可能碰到的诸多壁垒的研究成果, 从中总结出了 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以上研究都十分深入地阐述了文化壁垒与国 家安全壁垒给企业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为今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 论指导与案例支持。当然,除了上述壁垒以外,笔者认为当地人力资源供应状况、当 地市场构成特征以及投资与被投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等都是组成海外投资壁垒的重 要因素, 本文将围绕以上因素,着重分析日本企业在对华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情 况,总结出其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启海外投资的大门提供 更加有益的建议与措施。 1 经济纵横2008 年 03 期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7 四、相关理论 本文将围绕海外投资(国际投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从中挖掘能够有效支持本 文观点的相关理论思想,从而进一步论证笔者的一些想法与判断。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邓宁在 80 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 的运用和延伸。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经 济发展阶段、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 。根据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00 美元以 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 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001500 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 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 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25004750 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对本国的直接 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 的国家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又将经济发展周期与企业 竞争优势因素结合起来, 以说明某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是怎样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长而 相应变化的。 可见,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 起来, 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邓宁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 外投资的数量不能仅仅用经济指标衡量, 它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法律体系、 市场机制、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内 部化优势和趣味优势可以从国家、 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 从所有权优势看, 国家层面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市场规模及其特征、政府的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产品和加工技术深 度、产品差异程度、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企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生产规模、 产品加工深度、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技术、企业获 得低成本要素供给的能力等。 我们知道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过程, 本 第一章 绪 论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8 文主要利用了此理论阐述了日本企业在二战后, 在自身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对外 投资,以及获得怎样的不同效果。 (二)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在 1977 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一文中提出 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 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 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 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 理论依据。由于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 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企业来说, 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较大的 市场空间。 本文在介绍日本广大中小企业对华投资过程中,利用了该理论思想,从而进一步 支撑了这些中小企业如何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现状。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 1983 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 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 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但这种技术的 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 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 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 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 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 第二, 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它们的产品能更好 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要,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 第三, 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 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 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 高的经济效益。 第四, 从产品特征上看, 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 特别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 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借鉴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9 (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80 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 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把触角直接伸向了发达国家, 并成为当地企 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新趋势,是跨国公司理论界面临 的重要挑战。 英国里丁大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问题的著名专家坎特威尔教授与 他的弟子托兰惕诺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 提出了发 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并提出了两个命题。 一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 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 不断积累的结果; 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 在两个命题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 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