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明朝稳定边防、控御 西番之地,而受到有明一代帝王的重视。岷江上游重镇松潘地处险要、民 族成分复杂,军事地位极其重要。明廷在对外战略防御的背景下,加强对 以松潘为中心的岷江上游藏区的控制,自洪武年间即在此广置卫所,或兴 师征讨,或宿兵防备,调集众兵增强守卫。由于岷江上游藏区自然条件差, 加之历史上多民族共处格局的形成,以松潘为中心的藏区呈现出时叛时服、 民族纠纷等诸多问题,但终明一代,明廷尽力克服守军供给不足等困难, 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守卫,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逐渐完成对岷江上游一带的行政建置与军事控制后,明中央着手加 强对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明中央以武力为后盾,“招抚向化”为中心的政 策在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尤其是在松潘地区得以充分体现。推行土司制, 抚谕少数民族;采取经济措施,贡赏与互市;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事业;修 建交通设施等等。随着卫所制度的完善,明中央对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不 仅维护了明朝在当地的封建统治,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客观 上促进了藏区经济发展和藏汉经济文化交流。 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是富有成效和可资借鉴的,它为 明代川西北藏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后世 对该地区的治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以松潘藏区为中心探讨明中央对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对了解松潘藏 区在明廷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于明廷的战略意义;全 面分析明朝的治藏政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岷江上游,松潘藏区,卫所制度,招抚向化 a b s t r a c t i nm i n gd y n a s t y ,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t r a s i t i o nr e g i o nf o rs t a b i l i z i n gf r o n t i e r a n d c o n t r o l l i n g x i f a n ,t h ep o s i t i o n o f u p p e r r e a c h e so fm i n r i v e ri n n o r t h w e s t c h u a nw a s v e r ys p e c i a l ,m i n ge m p e r o r sa t t a c h e di m p o r t a n c e t ot h i s r e g i o n i m p o r t a n td i s t r i c t s o n g p a n i n u p p e r r e a c h e so fm i n 。r i v e rw a s s t r a t e g i c a l l yl o c a t e da n dd i f f i c u l to fa c c e s s ,a n dh a dc o m p l i c a t e d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o fs o n g p a n w a st h em e a n i n go fm i l i t a r ya f f a i r s m i n gd y n a s t y g u a r d e da g a i n s t o u t s i d ea tt h es a m et i m e ,m i n gd y n a s t ys t r e n g t h e n e d t h e c o n t r o lt os o n g p a na n d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m i n - r i v e r f r o mh o n g w up e r i o d ,m i n g d y n a s t y s t a r t e dt os e tu pw e i - s u o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rg oo na ne x p e d i t i o n ,o r g a r r i s o na n dd e f e n d ,d i s p a t c ho f f i c e r sa n d m e nt oc o n t r o lg a r r i s o nd u t y d u et o n a t u r ec o n d i t i o ne v i la n dt h ep a t t e r no f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c o e x i s ta l lt h r o u g h t h ea g e s , t h e r ew e r er e s i s t a n c eo ro b e d i e n c es o m e t i m e s ,a n dn a t i o n a ld i s p u t e h o w e v e r , f r o mb e g i n n i n gt oe n d ,m i n gd y n a s t yo v e r c a m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o fl a c k i n gs u p p l y e t c ,a n de n h a n c e dd e f e n c ec o n t i n u o u s l y , a tt h es a m et i m em i n gd y n a s t yp a i d o u tt r e m e n d o u sc o s t a f t e rf i n i s h i n gp o l i t i c a la n dm i l i t a r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i t h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r e l a t i o n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m i n - r i v e r , m i n gd y n a s t y s e t a b o u t t i g h t e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t o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m i n r i v e r t h ep o l i c i e so fm i n g d y n a s t yt ou p p e r r e a c h e so fm i n r i v e re m b o d i e dt h em e a n i n go ft a k i n gf o r c ea s p o w e r f u l b a c k i n g a n d t a k i n g “c o n s o l ep o l i c i e s a b u n d a n t l y ,e s p e c i a l l y 1 0 2 s o n g p a nt i b e t a nr e g i o n t u s is y s t e m ;c o n s o l e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t a k i n ge c o n o m y m e a s u r e s ;m u t u a l m a r k e to fp a y t r i b u t e ;d e v e l o p i n g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e d u c a t i o n ; b u i l d i n gt r a f f i ci n s t a l l a t i o na n ds oo n w i t ht h ec o m p l e t i o no fw e i s u os y s t e m , 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 m i n gd y n a s t yt ou p p e r r e a c h e so fm i n - r i v e rg a v ep l a yt o i m p o r t a n tf u n c t i o n ,n o to n l yd e f e n d i n gs t a t es o v e r e i g n t ya n dt a k i n ga d v a n c e d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b u ta l s op r o m o t i n gt r a d ea n de x c h a n g e o f e c o n o m y 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a na n d z a n go b j e c t i v e l y 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o no fm i n gd y n a s t yt o u p p e rr e a c h e s o fm i n r i v e ri n n o r t h w e s t c h u a nh a d p o s i t i v e r e s u l ta n dc a nb eu s e df o rr e f e r e n c e i t e s t a b l i s h e ds u b s t a n t i a lf o u n d a t i o n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e x c h a n g e o f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t h r o u g hm a k i n ga ni n q u i r yi n t o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i t c o u l dh e l pu st o r e a l i z e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 o f s o n g p a n t i b e t a n r e g i o n ;u n d e r s t a n ds t r a t e g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u p p e rr e a c h e so fm i n r i v e rt i b e t a nr e g i o na g a i n ;a n a l y z et h e p o l i c i e s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n g t i b e t a nr e g i o n k e yw o r d s m i n gd y n a s t y ,u p p e r r e a c h e so fm i n r i v e r ,s o n g p a n t i b e t a nr e g i o n ,w e i - s u o s y s t e m ,c o n s o l ep o l i c i e s 3 日i j 吾 ( 一) 选题意义 明朝在西藏地区实行“多封众建”、“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实行以政治安抚为主, 经济控制为辅的管理模式,有效地维护了西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四川藏区特殊的地理 位置,作为稳定边防、控御西番的重要过渡地区,受到有明代帝王的重视。以岷江主 河道而形成的南北通道,北接甘青、南面直抵成都平原,既是南北方向的民族走廊,也 是东西方向汉藏文化的过渡带。岷江上游重镇松潘地处险要、民族成分复杂,北i 临甘青、 西接藏区,为民族走廊的要冲,成为四川i 西北的屏蔽,军事地位极其重要。 “松潘毗连边塞,据岷江上游,昔皆氐羌吐蓍部落,至汉武置郡而后领州属县旋置 旋罢,迄于宋元千余年间,仅羁縻之而已。”。明廷在对对外战略防御及控制西藏的背景 下,加强对岷江上游重镇松潘等地的防守,洪武年间即在岷江上游藏区设置卫所。自洪 武初,明中央或兴师征讨、或宿兵防备,调集众兵守卫岷江上游藏区。由于该地自然条 件差、民族矛盾容易激化,松潘藏区呈现出时叛时服、民族纠纷、供给困难等诸多困难, 但终明一代,明廷不断加强对松潘等地的守卫,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见以松潘为中 心的岷江上游藏区对明朝边防及整体战略防御的重要性。 明王朝的“尚用僧俗”、“因俗而治”为中心的政策在这一地区也得以充分的体现。 明中央采取在当地设置学校、整治交通的措施,这种“招抚向化”为主的统治政策的实 旋,促进了明代川西北藏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并为后世对j i i 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提到的明代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重要地位,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搜集、整理关于明代川西北藏区诸如军事防卫、交通地理、朝贡互市、经济往来 的资料,梳理明中央对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具体治理措施,这 些对于i l 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二) 研究现状评述 明代是中国主体民族汉族重新支配中央王朝的时代,也是民族融合继续发展的时 代,明中央对藏区的统治虽然承袭了元朝的一套制度,但统治方式较之元朝有明显不同: 一方面在政治上“多封众建”,并使政治与宗教分离,一方面在经济上“贡市羁縻”,加 强了中央政府统辖西藏的政治地位。 对于明代藏族史的研究,近几年来有部分学者注意到对区域文化特点明显的甘、青、 j i f 藏区的细化分析,但更多的是对青海、甘肃藏区的研究,对于川藏地区的研究成果也 多集中在康区。在对四川i 西北部岷江上游藏区的研究中,又多限于当地宗教、文化现状, 而关于明中央对该藏区治理方面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这与川西北藏区在明代所占有 的战略要位以及史料中反映出的明中央对该地区的重视程度是不相符合的。以明代的川 西北地区岷江上游藏区作为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卜分有限,涉及到此区域的研究亦 是零散分布。 专著方面:1 9 9 6 年1 2 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四川联合大学文学院历史 系与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调查队合作研究的成果:冉光荣、 日 工藤元男主 编:西藏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 成都:四川i 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该书收入石 。 民i n i 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卷3 ,边防,民国十三年刻本( 民国甲子年孟春月 新刊) 。 硕:岷江上游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文化特点、卢丁中国西部南北游牧文化走廊之研究 等文章,探讨岷江上游走廊的历史与民族流动;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书,( 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 提出岷江支道的概念,及其在明清时期的重要性, 并通过罗列政府修道路、设驿站、建关堡等史实,证明明清政府重视维护岷江支道的畅 通与安全。该书对河道、地名、驿站等都作了严格的考释,给西南地区的交通、地理研 究带来很大便利,并勾勒出明代岷江上游的概况;关荣华的四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 教育,( 四j i l 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是一部研究四川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专著,该书 从地理特点对文化形成之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四川藏区的教育,以及历代中央王朝对四 川藏区的文教治理。 论文方面:白珍在唐宋时期的四川藏区(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s 1 期) 中介绍了唐与吐蕃在四川藏区的关系及宋代对四川i 藏区的松散羁縻;李绍明的历代中 央王朝在四川藏区的建置,( 四川藏学研究( 第二辑) ,中国藏学出版社,1 9 9 4 年。) 对川西北藏区的历史加以回顾。 从交通的角度:石硕的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西藏研究,2 0 0 2 年第4 期) 对“茶马古道”的定义、主要路线与历史概貌加以总结,并对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 和若干支线加以说明;陈良伟的松灌丝道沿线的考古调查,(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 报,1 9 9 6 年第6 期) 通过考古调查资料与史料互证,探讨松灌丝道的历史。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陈泛舟的试论明代对川西北民族地区的政策( 西南民族学 院学报,1 9 8 6 年第1 期) 一文,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政策反映出明中 央对川西北民族地区的治理:陈泛舟:略论历史上川西北地区的汉藏贸易( 藏学研 究论丛( 第二辑) ,西藏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 及陈泛舟与刘俊才明代川陕与藏区 的茶马贸易(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8 1 年第3 期) 两篇文章立足于川西北地区,来 探讨历史上的汉藏贸易;张莉红论明清川藏贸易( 中国藏学,1 9 9 3 年第3 期) 、 贾大泉川藏输茶与汉藏关系的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1 9 9 4 年第2 期) 、川藏道的 兴起与川藏关系的发展( 杨岭多吉主编:四川藏学研究( 四) ,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9 7 年。) 等几篇文章,都对川藏贸易的方式及其历史作用进行了探讨。 从政治的角度:陈庆英的明代甘、青、川i 藏族地区的政治述略,( 西藏研究, 1 9 9 9 年第2 期。) 论述了明对藏区的政策是主要依靠对僧俗首领封授官职,贡赐关系以 及茶马贸易等方式来维持藏族首领对明朝的归附,其中涉及川西北藏族地区的一些情 况。 从宗教的角度:陈庆英论明朝对藏传佛教的管理( 中国藏学,2 0 0 0 年第3 期) 一文系统论述了明代在加强与藏族地区宗教联系方面的政策。其中也有关于明永乐时在 川西北藏区设置僧纲司的相关记载;李家瑞:川西北藏族地区苯教的历史及其特点初 探,( 世界宗教研究,1 9 8 4 年第5 期) 、 瑞典 罗杰尔格米特里斯著,陈楠译:明 代嘉绒地区苯教的朝贡使团,(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 十五辑) ,西藏人民出版社, 2 0 0 1 年。) 共同注意到川西北瘴区的苯教信仰;张利和的川西北高原的藏传佛教现状 ( 中国西藏,1 9 9 8 年第1 期) 和石硕的川西藏区的民间宗教形式( 宗教学研究, 2 0 0 2 年第4 期) 两篇文章也对川西北、川西藏族地区的宗教现状进行研究。 另外,近几年对于明代军事制度,特别是卫所制度的研究中,有相关文章电注意到 了地处川1 西北的松潘地区。如郭红的明代的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 中国历 史地理论丛,2 0 0 3 年第6 期) 、马勇松潘草地部落的历史考察(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9 7 年第3 期) ,另有对“松潘番”。的专题研究:任树民明代松潘卫番人略考( 西 。明代典籍称今人藏族为“番族番人”等,记松潘藏族为“松潘番”。 藏研究,2 0 0 1 年第1 期。) 对松潘当地“番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情况和社会组织做 了概述。 原四j i i 师范大学李安宅教授、原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于式玉教授是丌我国现代 藏学研究先河的前辈学者之一,他们对甘、川地区的藏族社会进行深入地实地考察,调 查报告和论文从宗教、文化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川藏地区的基本状况。 民国时期张典的松潘县志志序中记载:“松e l 有志一舟,毁于兵燹”,“松潘 系蜀安危,白汉迄明边防武略散见于诸书,而无专籍记载。”。故限于史料,学术界对以 松潘为中心的明代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研究,特别是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与中央关 系的专题研讨更是罕见。 ( 三) 本文突破点及研究方法 学界对川西北藏区的研究多集中在康藏地区,而本文的研究范围则是属于安多藏区 的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该地域范围的界定仅限于岷江上游藏区,明显小于川西北藏区 的范畴。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明代以松潘为中心的岷江上游地区的藏族的基 本情况以及当地藏族与明中央的关系,并从中归纳总结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 治理。 “岷江上游”的概念,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仅是作为民族走廊。来研究,且多是 从文化的角度折射民族融合的历史。本文提出“i l 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概念,是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基本史料入手,搜集明实录等史料中有关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 的资料并逐条疏理,从微观研究中寻找突破点,力求在探求明代该地区藏族的基本情况 的基础上,结合明代对藏区的政策来探讨明中央是如何控制并加强对该地区的治理。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文的研究是从宏观的理论概括回归至更加微观的史料的收集和归类 整理,并从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松潘地区作为明代的军事重镇,逐渐发展成为近代川西北地区民族融合、经济交往 的重要枢纽。限于史料,学界对松潘地区的结论多集中在其近代的经济、交通方面的重 要性,而对明代卫所制度少有深入研究,同时也似乎很少对卫所制与地区发展关系等问 题进行探讨。明代卫所制度作为明代边疆地区特有的军事形式,对于稳定明代边疆局势 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卫所制度也可以称为明中央一种较为有效 的用以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 本文尝试利用明实录等史料中该地区有关卫所制度的相关资料,深入探讨松潘 卫的设立及守备及其与周边藏族的交往情况,力求以此为突破口,加深对以松潘为中心 的岷江上游藏区的认识,即以反映明中央与松潘为中心的岷江上游藏区的关系。使我们 更为全面地理解明朝的治藏政策的同时,亦反证出明代松潘地区作为川西北藏区重镇的 战略地位。限于自身的史学功底和把握史料的能力,本文只能是在疏理基本史料的基础 上,提出一点粗浅的见解,其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 n i i i i 张典等修,徐湘等纂: 本( 民国甲子年孟春月新刊) 。 。【民国 张典等修,徐湘等纂: 刻本( 民国甲子年孟春月新f u ) 。 松潘县志;序( 民国癸亥冬灌县贾不山山人叙) ,民国十三年刻 松潘县志序( 民国六年岁次丁巳夏汤聘之谨序) ,民国十三年 。石硕:岷江上游走廊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文化特点一文中提出,所谓川走廊事实上是由三个 东西相并列的走廊组成的:一是西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走廊;二是中部的大渡河走廊;三是东部的 岷江上游走廊。因前两个走廊均北接甘青、南达云南,并主要贯通了藏彝两,、民族地区,故可以称 为真正意义上的“藏彝走廊”。但岷江上游走廊虽与甘青相接,但其南端通向成都平原,自汉唐以 来,主要是藏羌两个民族活动于此,故岷江上游走廊是川西走廊中一个有独特特点又相对独立的地 理与文化单元。 第一章明代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概况 第一节岷江上游藏区概况 一、岷江上游藏区的区域概念 在藏族传统中,整个藏族地区有划分为“三部”的习惯,即上部阿里( m n g a v r i s ) 三围、中部卫藏四翼( d b u sg t s 如gmb z h i ) 、下部多康六岗( m d ok h a m ss g a n gd n l g ) 。多 康六岗的“多康”从字义上讲,应包括安多与康两地区,即卫藏以东的川、青、甘、滇 全部藏区。按安多政教史等书的记载,“六岗”地区仅包括今西藏昌都地区和青海 玉树州、果洛州,云南迪庆州的一部分,以及四川甘孜州全部( 不含泸定的河东地区) , 安多的绝大部分均未包括在内,即“多康六岗”之说不能概括整个“多康”地面,其中 也并不包括本文所研究的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在藏文史书中更常见的是将现在一般所 称的康藏、卫藏、安多三大藏区分别称为“卫藏法区”、“多康人区”、“安多马区n o 。明 代藏族史研究一书认为:“藏地的命名是一种地理概念,而非严格的地理区划,因而 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们的含义与所指地域也难免要发生变化”。9 四川西北部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按照操不同方言藏族 的分布,四川西北部藏区也可划分几种不同的地理概念: 林俊华的四川西部山区多民族社会的形成一文提出,“四川西部山区的地域范 围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大体相当,为我国卫藏、安多、康巴三大藏区中的康巴藏 区的主要部分。该地区藏族讲藏语康方言,称为康巴,但在康巴藏族中还存在一些 在语言和自称上均有一定差异的特殊系统,如木雅。、嘉绒”、鱼通 等,其北部草原上 的游牧民族则讲藏语中的安多方言。”。 安多是指今青海巴颜喀拉山以东,包括青海藏区( 除玉树州外) 、甘肃藏区及四川 阿坝在内的地区,这一带的藏民自称“安多哇”,所操语言是藏语安多方言。岷江上游 藏区虽处川西北地区,却属安多藏区,岷江上游走廊是与西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中部 的大渡河走廊这两条南北走向的走廊相并列的一条北接甘青、南入四川的民族繁衍迁徙 的走廊。岷江上游走廊北以今松潘县与南坪县交界的弓杠岭岷江发源地为起点,从北向 南纵贯于松潘、茂县、汶川三县长约3 4 0 公里。o 以岷江主河道而形成的南北通道,北 任乃强、泽旺多吉:“朵甘思”考略,中国藏学,1 9 8 9 年第1 期。 ”尹伟先:明代藏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0 ,第1 0 一1 1 页。 9 木雅减族,自称“木雅”,操木雅语现主要分布在康定、九龙一带。 ”嘉绒减族,现分布在木雅藏族东部的丹巴和川西北藏区( 阿坝) 的大小金川一带。 。鱼通减族,现分布在康定县境内大渡河沿岸长不足2 0 公里、宽不足1 公里的地区,语言与康方 言有较人差距。鱼通人与古羌人乃至岷江上游羌族有较近的关系。 。林俊。# :四川西部山区多民族社会的形成,杨岭多吉主编:阳川藏学研究( 五) ,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2 8 5 - - 3 0 3 页。 。朱道清编纂:中国水系大辞典,川江水系岷江条,认为岷江j 游河道长约3 6 0 公里。 接甘青、南面直抵成都平原。本文所研究的岷江上游藏区是指以松潘为中心的松潘、 茂州、威州一线的藏区。 明史四川土司松潘卫载:“松、茂、碉、黎当吐蕃出入之地松潘为四 川屏蔽,叠、茂为松潘咽喉松潘地险阻,控制西番。” 明中央为稳定藏区,大兴与 藏区的茶马互市,岷江上游走廊作为连接藏区的一个通道,受到明中央的重视。由于地 处四川西陲重地,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尤其是,松潘藏区呈现出时叛时服的状态。明中 央派兵戍守,以确保其在岷江上游藏区的统治。 二、地理特点及民族分布 岷江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东北部岷山东南麓海拔4 6 1 0 米的郎架岭( 一作浪架岭或羊 膊岭) 。西南流经黄胜关,折向南流经松潘县城中,南流经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理 县境内,至灌县转向东南流。灌县城北的都江堰将江水分为内江与外江两条人工渠道, 干流在宜宾合八金沙江,全长7 9 3 公里( 一作7 3 5 公里) ,灌县以上为岷江上游,长3 6 0 公里,自然落差3 0 0 9 米,河谷窄,水流急,河床中多有暗礁、大石,“不便通行”。 岷江上游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势垂直变化十分显著。从海拔不到1 0 0 0 米的 汶川地区到松潘、理县、茂县山原结合部海拔4 0 0 0 米的雪山,境内形成了河谷、半山、 高山,峰峦叠嶂,峡谷幽深,处处呈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变化多样的气候 特点。岷江上游沿岸地区,多是高山峡谷地形。“四川岷江两岸,跬步皆山,层岩耸峥, 谷地狭隘,地势甚为高峻。由北至南,渐趋低缓,西北高原,俗称草地,广阔达十万里, 山势行徐,地多沼泽。加以气候严寒,农垦荒原,开辟有待。”。 岷江上游走廊传统的民族分布以地势的高低分三个层次:一是岷江上游走廊之北段 高寒地区,即今叠溪以上到松潘县北部岷江发源地一带。该地区海拔最高,气候寒冷干 燥,冬天多雪,主要是藏族分布区;二是岷江上游走廊南段的高山地区,即今叠溪以南 至汶川一带。该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气候较暖而多雨,主要为羌族分布区:三是岷江沿 岸,地势低矮,水热条件较佳,传统上是汉、回族聚居地。 远在新石器时代,四川岷江上游的河谷台地,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岷江上游两岸, 公元前四世纪末,有氐羌人在此放牧。秦末汉初,氐羌人开始开垦土地,经营农业,由 游牧转向定居。汉代以后,我国西北部的羌人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两次较大规模 的迁徙,来到岷江上游地区,逐渐成为岷江上游地区羌人的主体。 。石硕:岷江e 游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文化特点,冉光荣、工藤元男主编:西藏岷江上游历史文 化研究,四川人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4 页。 。明史卷3 1 1 ,四川土司松潘卫。 。冉光荣:岷江上游地区开发研究,冉光荣、工藤元男主编:西藏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7 0 页。提出“岷江发源于岷山西南麓,分东西两源,东源起于分水 岭的弓杠山,为流经漳腊的漳金河,长3 9 公里;西源出自分水岭郎架岭,为流经黄胜关的羊洞河, 长5 5 公里。两源于松潘元坝乡虹桥关汇合,沿岷山山脉由此向南行进。” ”朱道清编纂:中国水系大辞典,川江水系岷江条,青岛出版社,1 9 9 3 年,第3 8 5 页。 。冉光荣:岷江上游地区开发研究,冉光荣、工藤元男主编:西藏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7 0 页。 。柯正才:岷江上游农业开发新思路,冉光荣、工藤元男主编:西藏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6 3 页。 o f 民国1 邓锡假编:四川松理懋茂汶屯区屯政纪要,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 。石硕:岷江l 游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文化特点,冉光荣、工藤元男主编:殛藏岷江上游历史文 化研究,四川i 人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5 0 5 2 页。 2 唐代以来,由于吐蕃的崛起及其势力有力的向东扩展,吐蕃成为继羌族之后进入该 地区的一个新的强大的势力。松州之役揭开了唐蕃在岷江上游地区展开争夺和较量的序 幕。6 7 0 年,唐蕃大非川战役以后,吐蕃版图已明显推进岷江上游地区。7 3 6 年,吐著 攻陷长安,从长安撤出后,占领剑甫西部大片地区。7 8 3 年,唐蕃双方清水会盟,规定 沿岷江、大渡河为界,以东属唐朝、以西属吐蕃。这样岷江上游地区实际上成为唐着势 力交汇之地。唐与吐蕃在岷汀上游的争夺,使吐蕃居民逐步入据岷江上游走廊,成为当 时该地区起支配作用的民族。岷江上游的诸羌常臣服于吐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吐蕃 文化的影响。 自宋代开始,藏族据有岷江上游北段,羌人占有南段的局面开始逐步形成。宋代仍 沿袭唐代的制度,在四川藏区广设羁縻州、县。但与唐代所不同的是宋在今阿坝卅i :i l 部 的唐松州区域,因势力不及,而未有建置。宋时,以吐著人为主导而形成的凉州六谷部 政权,在首领潘罗支率领下控制了岷江上游北部地区。宋朝极为重视战马,对四川i 藏区 经济上主要采取“茶马互市”的方式,由于官府对茶叶采取统购控制交易的方法,茶马 互市成为宋朝羁縻控制藏族的一种手段。 元代置吐蕃宣慰司,藏族己成为该地的主体民族。 明初,在对对外战略防御的背景下,明中央加强对岷江上游重镇松潘等地的防守, 洪武年间在岷江上游藏区设置卫所,并派众兵守卫。明初,威、松、茂三州的藏族部落 纷纷入京朝觐,明中央也逐渐完成了对岷江上游一带的行政建置与政治、军事控制。 第二节松潘地区概况 一、松潘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松潘毗邻边疆,据岷江上游,北望河湟,南通汶灌,广袤数千里,昔接氐羌吐蓍 部落。”。治所在今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辖境约当今甘肃省玛曲县西北,迭部东南,四 川i 若尔盖、松潘、黑水、马尔康等县,北临甘肃,西接藏区,是内地重要的入藏通道。 松潘“地处边檄川i 蜀西北门户,而关陇之藩笼,东连龙安,南接威茂,西近吐蕃,北极 洮岷,四塞之地也”。 松潘区域昆连草地,万山罗列。地势险要,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不宜垦种,当地 农业经济相对薄弱。由于处于山谷之中,当地藏民以畜牧业为主,辅以河谷农业。松潘 处于岷江上游走廊的北段高寒地区,该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冬天多雪,当地气 候寒冷,“山川险峻,雨雪多寒”。“冰雪之时,非火不暖”,。据成书于民国时的松潘 县志记载:“松潘南坪小河气候较暖,略有稻田产谷无多,余则山高寒重,岁收一季。 只宜冬麦、春麦、稞麦、包谷,则东南北三区皆产所谓冬麦者,隔年播种,次年秋收是 也。视霜雪之早迟定收获之丰欠,农民贫多富少。”9 可见当地的气候环境是相对恶劣 ”【民国】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卷3 ,边防,民国十三年刻本( 民啊甲子年孟春月 新刊) 。 。【民国】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序( 前清庚戍特科法官灌县蔡培基叙) ,民国十三年 刻本( 民国甲子年孟春爿新刊) 。 o 大明一统志卷7 3 ,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形胜。 o 民国1 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卷1 ,城池,民国十三年刻本( 民田甲子年盂春月 新刊) 。 o 民国】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卷2 ,实业农业,民国十三年刻水( 民国甲子年 的,不适于农作物的生长。 = 、松潘地区行政沿革 松潘历史悠久,夏禹时属梁州西北境,秦汉时为氐羌民族繁衍地。公元前3 1 6 年秦 灭蜀后,在此设立湔氏道,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始。松潘为川、青、甘边界地区,为 少数民族结合部,历史上每遇战乱年代,常为化外之域。秦末湔氐道名存实亡。 松潘“古为氐羌地,汉元鼎六年始入版图”。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 1 1 年) 西 汉王朝在此设立湔氐道,三国时期湔氐道为蜀汉政权所有。西晋武帝时,湔氐道废。晋 改置升迁县,属汶山郡。至东晋,升迁已为中央号令所不及,此后邓至羌进入松潘地区。 南北朝时期,松潘地区为邓至国领地。南朝宋、齐、梁名义上领有升迁,侨置于成都附 近。西魏废帝二年,邓至国归附西魏,再次置甘松郡。北朝天和元年前后和隋朝年间为 嘉诚县。 唐武德元年( 6 1 8 年) 嘉诚县置松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羁縻2 5 州,后多至1 0 4 州,皆为羌部落,属陇右道。贞观十二年( 6 3 8 年) ,吐着因向唐请婚未果,遂进攻松 州。( 松州,即今四川松潘县,唐时剑南道的西北门户。松潘地区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 的结合部,它东接平武、南依茂县,东北与北川相邻,西及西南靠红原县、黑水县,北及西 北与南坪县、若尔盖县接壤。) 永徽时,改属剑南道。天宝初,复改为汶川郡。乾元复 日松州。广德初属于吐蕃。 宋代仍沿袭唐代的制度,在四川i 藏区广设羁縻州、县,但此时,与唐代所不同的是 宋在今阿坝州北部的唐松州区域,因势力不及,而未有建置。宋时,以吐蓍人为主导而 形成的凉州六谷部政权,在首领潘罗支率领下控制了岷江上游北部地区。松潘在宋时, 吐着将领潘罗支领之,名潘州。 元属吐著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宣慰司) 。 明洪武十二年( 1 3 7 9 年) 置松州、潘卅i z 卫,寻并为松潘卫,二十年罢州,改四 川等处军民指挥使司隶四j l 行都司,嘉靖四十二年( 1 5 6 3 年) 罢军民司复改松潘卫。9 清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 改松潘厅。民国三年( 1 9 1 4 年) 改松潘县。 三、松潘地区的民族分布 松潘,古氐羌地。西汉置护羌校尉于此。自唐广德初年陷入吐蕃后,遂有不少“番 人”。宋时,吐蕃将潘罗支领之,名潘州。元代置吐蕃宣慰司,藏族己成为该地的主体 民族。 明代典籍中将松潘地区的“番族”。分为尘、熟两种,“生番犷悍难治,熟番纳马中 茶,颇为柔服。”明松潘卫下辖的“番人”十七长官司长官多为“松潘番”大姓,明政 府以其各自居地范围为单位分别置长官司,而长官司的土官多为“番族”豪帅。 明史四jj l - i - 司松潘卫中记载:“松潘、威、茂皆羌居之,自汉以来叛服靡定。” 可见明代松潘地区仍居住着一些羌族。在明代,松潘地区的羌人除部分迁入- 松潘以 孟春月新刊) 。 o 【民国】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卷1 ,城池,民国十三年刻本( 民国甲子匀孟春月 新刊) 。 o 松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松潘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 9 9 9 年。 o 明代典籍称今人藏族为“番族番人”等,记松潘藏族为“松潘番”。 o 明史卷3 3 0 ,西域二p 番诸卫。 o 明史卷3 1 1 ,四川土司+ 松潘卫。 4 南的茂州地以外,其余已融入到“番部”中来,两者原有的族属失去其鲜明的个性,故 明人统称两者为“番羌”。明史中称“松、茂、叠溪所辖白草坝等寨自草番者, 唐吐蕃遗种。69 但石硕先生认为“所谓白草番,主要是分布在北川县白草河流域及松潘 县西南的白草羌”,这也可见松潘番羌融合的程度。松潘苗族,时人称其为“洞蛮”, 明史徐贵传“松潘地杂番苗”,即指苗族与松潘“番族”诸部相杂处。尽管明代松 潘番民族成分复杂,但“番人”为当地主体民族,并对明朝松潘卫的戍守产生极大的影 响。 较之西藏本土和河湟地区的“番人”,松潘番在民族风俗习惯上,兼有藏、羌、氐、 苗彝的习俗,反映出松潘地区民族融合的轨迹。“番人”喜居毡帐,而“松潘番”则多 定居在堡寨里。四川i 西北部的松潘、茂、黎等地的“番人”以同姓聚族而居,分布在 若干堡寨里,大族则三十余寨,小者则二十余寨。松潘番与茂州、威州诸“番人”同俗, 并对茂、威等地的羌、苗风俗产生一定的影响。 松潘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宋元迄明部落分散渐次衰弱,有随畜迁徙而为游牧,有 碉居寨处而无移徙者,土酋各部自相雄长,其群臣为友,尊严不足而亲爱有余,兵器坚 利,刀枪弓矢甲胄具备,不遵管束,往往聚众披甲持刃,横截道路,略不惧法。”正是 由于松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民族构成,民国时成书的松潘县志一书的序中就 有“中原大势定天下者,必先四川,此秦汉以收蜀,竞全功治四川i 者,必定松潘,此唐 明以筹边陲远略。倘松潘不靖,匪独一隅之患,亦成都之忧。”。的记载,另有“蜀西关 键以松潘为最要,扼岷岭控江源,左l 猫河陇,右达康藏,汉番杂处,不易抚绥,而屏翰 成都实有建瓴之势。安危所系非独一隅,故筹边者宜首及焉。”。来描述松潘地方的重要 性。 第二章明朝在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军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节元末明初的政治形势及明朝对岷江上游藏区的政策 一、元末明初藏区的整体形势 明太祖在推翻元朝后,一方面以武力打击仍占据西北的蒙古势力,逐渐向藏区推进; 一方面遣使招谕藏族僧俗首领。元朝虽然灭亡,但藏区与蒙古之间还存在着特殊的关系。 明太祖十分重视藏区的归附问题,以防止藏区成为蒙古对抗明朝的后方。直至洪武三年 。任树民:明代松潘卫“番人”略考,西藏研究,2 0 0 1 年第1 期,第8 1 页。 。清1 颁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 3 ,松潘卫。 9 明史卷3 1 1 ,四j i i 土司松潘卫。 o 石硕:岷江上游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文化特点,冉光荣、工藤元男主编:西藏岷江上游历史文 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9 页。 o 堡、寨皆为石筑,谓之“碉砦”,汉人谓之“吐蕃石城”。“砦”为寨的异体字。堡寨内的房屋多 为石块砌成,谓之“碉房”。 o f 民国1 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序( 民国癸亥冬灌县贾不山山人叙) ,民国十三年刻 本。( 民国甲子年孟春月新刊) 。 o f 民国1 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松潘县志序( 民国八年岁在己未十月导江罗骏声序) ,民国_ f 三年刻本( 民国甲子年孟春月新刊) 。 四月,明太祖还在册封诸皇子为藩王而诏告天下的文书中提到,由于藏族地区“未入版 图”因而推迟了封赏功臣的典礼,足见明太祖对藏区归附问题的重视程度。 在明军攻占河州、北元势力大部被歼灭的情况下,西北地区的藏族营领才顺应形势 陆续归附明朝,明朝开始推行兼管军民事务的卫所制度。 蒙占势力虽退居漠北,但北元兵强马壮,不断南下威胁明朝的统治。明王朝面临最 大的问题就是“各虏”,即防止蒙古人南下,特别是要防止蒙藏的联合。明朝大修边墙, 设置九边防御体系,并集中兵力经营河西地区,在甘青地区驻兵屯田以割断藏区与北元 的联系。安多地区作为藏区的东北部外缘,成为明朝经营整个藏区的示范区。同时,加 强对该地区的控制,也是防止蒙藏联合的重要措施。 二、明中央对岷江上游藏区的政策 明初洪武、永乐二代在确立对藏问题方向时所采取的方略,不仅成功地承袭了中原 王朝对藏区的主权,而且在治藏制度体系上有较大的创新,并有效地维护了藏区地方 的相对稳定和对北元势力的防范。 岷江上游藏区以岷江主河道而形成的南北通道,北接甘青、南面直抵成都平原,自 古就是一条民族迁徙的走廊,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松潘地区处于岷江上游藏区的重要战 略位置,地处险要,民族成分复杂,为民族走廊的咽喉要冲,成为川西北的屏障。同时, 松潘作为抵御蒙古势力南下,弥补河西走廊军事据点的一线单悬,“隔绝羌胡”。的战略 防御纵深的作用也是勿庸置疑的。 为防止北元势力的南下及岷江上游藏区少数民族的南下并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以 稳固明朝在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统治,明初,在对对外战略防御的背景下,中央加强 对岷江上游重镇松潘等地的防守,洪武年间即在岷江上游藏区设置卫所,并派众兵守卫。 明中央在岷江上游藏区如松潘等地设卫主要是以镇守要害为主,配合对土司地区的统 治,并重在保障交通的畅通,以及便于就近军队的调动。 四川岷江上游地区僻在偏远,又加之当地山川i 险阻、道路崎岖,自古以来很难实 施有效的统治。明中央充分认识到该地区作为整体战略防御的重要性,在完善军政制度 的同时,采取以武力为后盾,“招抚向化”为中心的治理政策,并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 地理、民族情况,置驿修道以卫所镇守,“因俗而治”维护地方稳定。明中央虽为守御 岷江上游藏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终明一代,对岷江上游藏区的政策从未改变,较好 地实现了明朝“屏蔽西陲”的政策。 第二节政治机构和军事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元代开始就在藏区推行统一的地方行政建制,即所谓的“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 治”,岷江上游地区所处的安多藏区也在中央设官分治的范围内。在安多藏区设有吐蕃 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简称朵思麻宣慰司) ,在宣慰司下又设众多行政机构。: 1 河州路,领县三:定羌、宁河、安乡 2 雅州,领县五:石山、泸山、百丈、荣经、严道 3 黎州,领县一:可当 。明太祖实录卷5 1 ,洪武三年四月乙丑条, 。睹】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故元遗兵卷1 0 ,湖南思贤书局,光绪刻本。 。元史卷6 0 ,地理志三。 6 4 洮州,领县一:汉源 5 贵德州 1 0 松潘宕叠威茂,i q 等处军民安抚使司,领有:静州茶上必里溪安乡等处二十六族 军民千户所、陇木头都留等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岳希蓬萝葡村等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 折藏万户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