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民具竹篮的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民具竹篮的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民具竹篮的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民具竹篮的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民具竹篮的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江南民具竹篮的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其缸 日 导师签名: 垒幽 日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中文摘要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中文摘要 竹篮一种最基本的民具用品,在江南地区颇为盛行。江南竹篮,多以竹为主 要制作原料,丰富多彩,式样各异,功能完备,用途广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 相连。竹篮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其在充分满足人们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 宗教信仰等日常生活之需的同时,于造型、纹饰、色彩和内涵方面富含民俗文化意义。 精美的竹篮,还往往在装饰设计和制作方法等方面,集编织、漆艺、雕刻、刺绣、铜 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于一体,显示出典型的江南民艺特质。在父子相承、师徒相授的 传统学艺方式中,竹篮编织手艺已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成为江南民俗文化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江南历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本文以乡土手艺研究为出发点, 围绕江南普通民具竹篮,结合田野考察实物及相关资料,特别是调查采访资料, 运用艺术设计、历史研究和民俗学等方法,试对江南竹篮的发展历史、功能、制作技 艺、艺术特色、与江南民众生活的密切关系、民俗文化内涵及现代转型等方面展开初 步的综合性探讨,以期揭示江南竹篮的传承性、地域性以及与民众生活之联系等诸多 特质,为发掘江南传统民艺,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关实证和参考,也为 未来民众生活文化的提升寻找合适方向。 关键词:江南民具竹篮艺术设计民俗文化民众生活 作者:吴春年 指导教师:李明 j i a n g n a nf o l kc r a f t m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r a f to fb a m b o ob a s k e t a b s t r a c t b a m b o ob a s k e t ,av e r yc o m m o nm a n u a lf o l kc r a f t ,i sv e r yp o p u l a ri nt h ej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 j i a n g n a nb a m b o ob a s k e t s ,m o s t l ym a d eo fb a m b o o ,a r ei nv a r i o u ss t y l e sa n d c o l o r s a n da r ew i t hf u l lr a n g eo ff u n c t i o n sf o ru t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ya r ec l o s e l yl i n k e dt op e o p l e sw o r k a n dl i f e t h eb a m b o ob a s k e tf e a t u r e si nc l e a rp r a g m a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s i ti st o c o m p l e t e l ym e e tt h ed e m a n d so fp e o p l e sd a i l yl i f e ,s u c ha s i np r o d u c t i v el a b o r , t h e o c c a s i o n st om a r kt h ec l i m a t ea n do t h e rn a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ao ft h es e a s o n s ,m a r r i a g ea n d f u n e r a l s ,b e l i e f sa n dr e l i g i o n s ;a t t h es a m et i m e ,i t ss h a p e ,e m b l a z o n r y , c o l o ra n d c o n n o t a t i o na l s or e f l e c t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f o l kc u l t u r e ;t h ee x q u i s i t eb a m b o ob a s k e t s d e c o r a t i v ed e s i g na n dm a n u f a c t u r em e t h o da l s oi n t e g r a t ew e a v e ,l a c q u e r ,s c u l p t i n g , e m b r o i d e r ya n db r o n z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a saw h o l e ,w h i c hr e v e a lt h et y p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 j i a n g n a n f o l ka r t t h r o u g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p p r e n t i c em e t h o dp a s s i n gf r o mf a t h e rt o s o n , m a s t e rt oa p p r e n t i c e ,t h ew e a v i n gc r a f to fb a m b o ob a s k e th a sb e e ni n h e r i t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 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a n db e c o m ea n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j i a n g n a nf o l kc u l t u r e ,a si t w i t h h o l d st h ei n t e l l i g e n c ea n dw i s d o mo fg e n e r a t i o n so fw o r k i n gc l a s s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 o nj i a n g n a nf o l kc r a f tb a m b o ob a s k e t ,a n dt r i e st oc a r r yo u t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b a m b o ob a s k e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f u n c t i o n s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c r a f t ,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w i t hj i a n g n a np o p u l a c e sl i f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f o l k c u l t l j r ea n dm o d e mt r a n s i t i o n ,w i t hc o m b i n a t i o no f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r e l e v a n t m a t e r i a l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m a t e r i a l s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v i e w , a n dt h r o u g ht h em e t h o d s o fa r td e s i g n ,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a n df o l k l o r e ;a n di ta i m st or e v e a lt h ed e s i g nm a t e r i a l so f b a m b o ob a s k e tw i t hj i a n g n a nf e a t u r e s ,s oa st op r o v i d et h em a t e r i a le v i d e n c ea n d r e f e r e n c e f o rd e v e l o p i n gj i a n g n a n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l kc r a f t ,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a n dp r o t e c t i n g t h i s i n t a n g i b l eh e r i t a g e k e yw o r d s :j i a n g n a n ,f o l kc r a f t ,b a m b o ob a s k e t ,a r td e s i g n ,f o l kc u l t u r e a u t h o r :w uc h u n n i a n i n s t r u c t o r :l im i n g 目录 绪论1 1 竹篮定义及历史追溯;,1 2 江南竹篮的范围界定2 3 竹篮学术研究简述2 4 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点3 第一章江南竹篮的种类和功能4 第1 节江南竹篮的种类4 第2 节江南竹篮的功能5 1 2 1 有助于人体肢体功能的延伸5 1 2 2 便利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6 1 2 3 体现人们审美和文化需求8 第二章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一10 第1 节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1 0 2 1 1 普通竹篮的编织技艺1 0 2 1 1 1 选择竹材1 0 2 1 1 2 制做竹篾、竹丝、竹片1 1 2 1 1 3 编织步骤1 1 2 1 2 工艺竹篮的编织技艺1 3 第2 节竹篮编织的手工用具1 7 第三章江南竹篮的设计艺术特色19 第1 节造型设计19 3 1 1 造型丰富多彩1 9 3 1 2 富有生活情趣19 第2 节装饰艺术设计21 3 2 1 色彩设计2 1 3 2 1 1 普通竹篮设计崇尚自然本色2 1 3 2 1 2 工艺竹篮设计追求高雅华美2 1 3 2 2 装饰手法。2 2 3 2 2 1 普通竹篮装饰以朴素无华为尚2 2 3 2 2 2 工艺竹篮装饰集多种传统工艺于一身2 2 3 2 3 纹饰设计2 3 3 2 3 1 江南竹篮的纹饰部位2 3 3 2 3 2 题材内容求吉求利2 3 3 2 4 精巧秀雅的江南特色2 4 第四章江南竹篮与江南人的生活2 6 第1 节竹篮与江南人的生产劳动2 6 4 1 1 竹篮与江南的农业2 7 4 1 2 竹篮与江南的渔猎业2 7 4 1 3 竹篮与江南的手工业2 8 4 1 4 竹篮与江南的商业2 8 第2 节竹篮与江南人的日常生活2 9 4 2 1 竹篮与江南之衣2 9 4 2 2 竹篮与江南之食3 0 4 2 3 竹篮与江南之住3 1 4 2 4 竹篮与江南之行3 2 第3 节竹篮与江南人的人生礼仪和岁时习俗3 3 第4 节竹篮与江南人的民俗信仰3 4 第五章江南竹篮的艺术传承及其现代转型。3 5 第1 节竹篮手工艺衰退的原因3 5 5 1 1 生活观念和方式改变所致3 5 5 1 2 经济利益趋动带来冲击3 5 第2 节竹篮手工艺现代转化的尝试_ 3 6 5 2 1 环保需求成为竹篮再生之突破口3 6 5 2 2 纯手工模式为半机械化模式所取代3 7 5 2 3 个体独立操作转变为集体流水线生产3 7 5 2 4 日常使用转变为现代环保包装为主3 8 5 2 5 工艺装饰趋向简洁时尚趣味3 9 5 2 6 竹材仍为主要原材料3 9 第3 节竹篮手工艺保护和继承的措施思考4 0 5 3 1 保护承继传统竹篮的基本特质4 0 5 3 2 在探索和创新中实现现代转型4 1 结语4 2 注释4 3 参考文献4 4 图片来源4 6 安吉竹篮工艺现代转化尝试田野调查4 7 无锡安镇竹篮传统手艺传承田野调查5 3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发表的专著5 7 后记5 8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绪论 绪论 江南的竹编制品中,使用最广泛的当数竹编篮子。竹篮,轻巧耐用,美观大方, 千百年来一直是江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用器具,具有基础性传统文化特质。 竹篮种类繁多,以工艺竹篮最为精致,也最富艺术魅力。唐代白居易“晓同提竹篮, 家童买春蔬”之诗句,则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竹篮融入江南人家生活的情景。 1 竹篮定义及历史追溯 关于篮的字形,说文解字释为“篮,大篝也。今俗为熏篝,日烘篮是也。从 竹监声。鲁甘切。八部。历古文篮如此。 1 由此可知,篮乃大竹笼也。汉语词典 则将篮释为“用藤、竹、柳条编成的有提梁的盛物器:网。藤。竹。花。 2 新华字典解释为“形声。从竹,监声。本义:篮子,有提梁的竹制盛器。也有 用藤条、柳条等编制而成的 。 3 目前,对篮一般定义为:用藤、竹、柳条编成或者 塑料制成的有提梁的盛物器,从篮的字形看,竹篮应该是篮的主流。 竹篮的发展历程,与民众日常生活设施的发展紧密相连,也与编织工艺、尤其是 竹编的发展密切相关。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竹篮。其作为最基本的 民间用具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时代特征、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 我国编织工艺历史悠久,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 旧石器时代,先民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 网状兜物) ,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 物。陶器制造最初之际,是在编制的竹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 的。后来人们发现这竹或木的编织物烧毁后,而粘土模型仍能保存下来,成为陶器, 这说明人类是先有编织工艺,而后才掌握制陶工艺的。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 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清晰的“十字、“人 字等篾席纹饰,有的 陶器钵的底部还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均说明竹编的起源早于陶器。考古资料证明, 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南方良渚文 化遗址曾发掘出土大量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1 9 5 8 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 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 0 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 表明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已趋向成熟,品种有篓、篮、箩、筐、箅、簸箕等。 4 这 说明,竹篮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它伴随着竹编工艺的产生而产 生。周代,人们生活中席、篮、筐、提兜等竹编制品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诗经小 绪论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雅斯干中有“下莞下覃,乃安斯寝 5 之说,其中的“覃”即是竹席。随着社 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战国时矿冶遗址发掘有竹篓、 竹筐、竹篮,证明编织品不仅用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而且还用作采矿工具, 6 图l 图2 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一个重要 的手工艺生产部门,竹器制品逐渐 成为民众生活中“养生送死不可 缺少的物品。汉代的竹篮等篮类生 活物品达6 0 余种,晋代有1 0 0 多种, 唐宋时近2 0 0 种,明清时期发展至 2 5 0 余种,姑苏繁华图 7 中竹 篮或类似器物多处可见。如图1 、2 。 2 江南竹篮的范围界定 我国的竹子生长地域分布广泛, 吕氏春秋载,“黄帝命伐昆仑之 竹为笛”, 8 说明当时西北也产竹, 北方同样使用竹器。然而,竹篮毕竟 盛行于江南的主产竹区。由于江南地 域广阔,各地竹篮的传统风格和发展趋势不同,竹篮工艺呈现多姿多采的面貌,其中 尤以浙江、福建、四川、云南等地最为突出。本文研讨的竹篮范围界定在江南地区, 具体以太湖流域中心腹地为重点,赖以开展的考察也主要基于该地理范围,适当扩展 至苏、浙、皖边缘地区。 3 竹篮学术研究简述 由于竹篮是江南民间习以为常的普通用具,所以前人的相关学术研究并不多见, 文献资料记载明显阙如。笔者接触到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大致有:常熟沈月英收藏 的江南水乡农家的1 0 0 多件篮子实物;南京博物院民俗馆收藏的各种篮具,它们整体 上反映了江南竹篮的特色。1 9 3 4 年由汉文正楷印书局出版的越游便览, 9 对江 浙的工艺竹篮有专门记载;俞樟根、徐华档编著的天然植物编织技术教育丛书之 竹编工艺(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书,其中第8 9 - 1 0 0 页以菜篮、花篮、饭篮为例, 详细介绍了竹篮的编织方法和技艺;高星编著中国乡土手工艺( 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出版) 一书,其中第十二章1 3 4 1 4 3 页,有包括竹篮在内的竹编技艺的一般介绍。 2 江南民具_ 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绪论 上述相关资料中,民间收藏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收集类型也较为全面, 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其它文献资料,尽管有的侧重历史沿革、有的偏重技 术工艺,但是对于民间竹篮手工艺研究而言,同样具有价值,可以基于这些资料展开 田野考察,并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 4 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江南竹篮的综合研究,及其与江南民众生活的密切关系、民俗文 化内涵及现代转型等方面的有益探讨,揭示江南竹篮的传承性、地域性以及与民众生 活之联系等诸多特质,为发掘江南传统民艺,研究竹篮造物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提供相关实证和参考,也为未来民众生活文化的提升寻找适合方向。 具体方法上,乃以艺术设计学方法为主,结合民俗学、设计史、社会史、文化学 等相关学科知识,通过实地田野调查、采访专业人士、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从多种 角度对竹篮艺术设计展开综合性研究。在较为全面了解江南竹篮发展、演变、现状的 基础上,分析其在题材、造型、色彩等设计元素方面的艺术特色,探寻竹篮设计理念 所体现的民俗观念,挖掘其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尤其注重立足于当下,研究民具的 现代转型。 创新点方面,由于制作竹篮的手工艺者,多为散落于民间的“竹匠,尤其是在 ,过去的年代,他们大都没有文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不可能对竹篮的工艺体系进行 收集整理。同时,尽管竹文化是古代文人文化的重要部分,但是竹篮手工艺并不能登 大雅之堂,因此关于竹篮工艺的文献资料非常有限,对竹篮文化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 然而,即将消逝的竹篮编织手艺又亟待我们去研究保护。有鉴于此,本文确定以江南 竹篮为研究对象,在立意、研究视角和内容上具有新意,不仅尝试涉及该方面研究之 空白,抛砖引玉,而且对发掘传统手工艺,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启迪作用 和学术价值。 第一章江南竹篮的种类和功能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第一章江南竹篮的种类和功能 江南竹篮种类繁多,可以从形态、制作方式等等方面来划分,也可以从生产劳 动、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等大类来划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江南竹篮实用性功能 是它最大的特色,装饰审美则同样合乎人的需要,使竹篮的实用功能与人的审美理想 相统一。即使一只普通的竹篮,它也往往具有多种功能于一身,所以竹篮的这些功能 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第1 节江南竹篮的种类 江南竹篮精编细织,种类繁多,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体说来,可以 分为以下几类: 从生产生活方面来分,用于生产类的大致有:担篮、纱管篮、宝货篮、箩篮、鱼 篮、捕蟮篮、虾篮、大孔篮、筇篮、鸡篮、捕鸟篮等。用于生活类的有:菜篮、淘米 篮、布篮、摇篮、女红篮、轿篮、香篮、食篮、花篮、香烟篮、玩具篮、考试篮、提 包篮等。 从制作方式分,有纯手工制作;半手工、半机械制作;机器生产等。就竹篮形制 分,有长方形、椭圆形、圆形、八角形、方形圆角、元宝形等,可谓千姿百态。从编 织技法来看,可分为挑压编、拉花编、实编、空编等,编工花色多样。从工艺上来分, 有普通竹篮和工艺竹篮;从使用对象来分,有农民用的除草蓝、渔民用的鱼虾篮、商 人用的宝货篮、大户人家用的轿篮、大家闺秀用的女工篮、点心篮、书生用的考篮等 等。 竹篮分类表: 划分标准 品种 稻作担篮、箩篮、匾篮、提篮、背篮、秧篮、除草篮、筛篮 生 蚕桑大孔篮、筇篮、担篮、箩篮、匾篮、桑篮 立 渔猎鱼篮、捕蟮篮、虾篮、鸡篮、捕鸟篮 类 茶叶果蔬担篮、箩篮、匾篮、拾粪篮、篝篮、除草篮、果篮 商贩宝货篮、花篮、称篮、香烟篮、理发篮 4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第一章江南竹篮的种类和功能 衣零布篮、女红篮、针线篮 食 菜篮、淘米篮、食篮、盘篮、点心篮、塔篮、套篮、吊井篮、 生 茶壶篮 活 住摇篮、元宝篮、塔篮、百宝篮、鞋篮、筒篮 类 行轿篮、挑篮、径篮、提包篮、太平篮 婚嫁寿辰盘篮、喜篮、百合篮、对篮、点心篮、果篮、寿篮、喜客篮 祭祀香篮、塔篮 文 读书书篮、考篮 化 书画笔砚篮、画轴篮、书篮 类 娱乐骨牌篮、赏月篮、玩具篮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关于江南竹篮的分类仅是大致的,事实上很难将某一种 竹篮真正划分到某一类,因为实际生活中一篮专用现象并非普遍,相反,一篮多用的 情况反倒成为常态。 第2 节江南竹篮的功能 “实用性是指人类造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自身的生存成为可能,让生活更加便 捷与舒适。人们制造物品都是带着具体的实用e l 的的,所谓物以致用、物尽其用。 如果离开了具体的用途,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1 0 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江南竹 篮也不例外,实用功能是它最大的特色,装饰审美则居其次。 1 2 1 有助于人体肢体功能的延伸 人类进化至今,人体的肢体具有强大的作用,尤其是上肢,拥有提、背、挎、吊、 图3 弯、勾、夹、捏、弹、拨、撸、叉、戳等功能。 但是,在生产生活中,人的肢体也有很大局限, 必须借助相应的工具开展活动。而篮的结构设 计本身恰恰拓展了人体手臂之功能,使人能够 携带、运送、储存若干倍数于人手本身能抓取 的东西以及不方便用手抓取的东西,这也是人 体工程学的一种体现。( 如图3 ) 如:一只普通的菜篮,用来装盛蔬菜瓜果, 第一章江南竹篮的种类和功能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所能提拿装盛的数量远比一个人双手拿的多得多,而且它的轻巧又是其他容器比如木 盆、木桶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一担筇篮所能挑起的容重量也是其他容器无法比拟的, 更是人体徒手无法实现的。这都得益于它无可替代的竹材特性,那就是轻巧、弹性、 柔韧。 再如,卖香烟的烟篮,低矮的篮身,广口,扁踏的造型,卖烟人靠一只烟篮可以 展示近2 0 种不同品牌的香烟,如果靠人的双手来展示,最多一只手拿两包香烟,一 只烟篮的简朴设计很大程度地拓展了人体上肢之功能。 1 2 2 便利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 竹篮的套、罩、担、摊、勾、挑、筛、放、储等功能, 能提高人们驾驭自然和生产劳动的能力。如担篮、筇篮、箩 篮的担、运、滤的功能:担篮的孔径较密,适合装运粮食, 图4 箭篮、箩篮孔径较大,可以装运秸秆、水草、果蔬等,并将秸秆、水草、果蔬中的水 分滤掉,减轻不必要的重量,与柳编的箩、篓错位使用,使人们可以一次运送更多体 积的秸秆、水草等等,这是其它密封性容器无法比拟的。( 如图4 ) 0 图5 再如,罩鸡篮( 俗称鸡笼) 的罩网功能:过去农村基本 都是散养鸡,在需要将鸡集中管理的时候,鸡笼可以很好地 将鸡罩住,由于大孔的编织结构,非常透气,不至于使鸡闷 死,上边开孔便于从里面将需要捕捉的鸡取出来。如果徒手 将散放的鸡扑捉住是很难的,但是鸡笼罩的口径很大,缩小了鸡的活动范围,加大了 人手捕捉的范围,使得人手的机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伸。( 如图5 ) 又如匾篮的摊铺功能,由于其巨大的开口设计,低矮的篮身,可以将采回的新 鲜桑叶平铺在其中,不至于堆积在一起发酵、淤黄、变质。由于蚕对桑叶的新鲜度要 求很高,因此,匾篮的摊铺功能得以很好体现。过去养蚕人家往往喜欢在匾篮中喂蚕, 也是因为其便于将盛物均匀铺摊开来。此外,匾篮与柳编的大匾不同,大匾是密不透 风的,而匾篮是透风的,既利于保持桑叶新鲜,也利于滤掉桑叶的水分,所以除了摊 图6 铺功能外,透气功能也是独特的。 再如筛篮的筛滤功能。当农民将成熟的黄豆晒干后, 用连盖( 一种可以连续反转的竹制的拍打工具) 反复捶打 豆角,豆角开裂,黄豆露出来,再用筛篮可将废弃的豆角 与混在其中的黄豆分开。将混合黄豆的废弃豆角一起装入 6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第一章江南竹篮的种类和功能 筛篮,反复摇晃筛篮,由于筛篮的孔径刚好比黄豆稍大,因此,黄豆从下面筛滤出来, 而豆角壳则都留在了筛篮中。最后将豆角倒出,豆角和黄豆就彻底地分离了。如果没 有这种具有筛滤功能的筛篮,徒手分离黄豆和豆角是很难完成的。( 如图6 ) 经过特制的竹篮还可以在航运中起到平衡作用。比如太 平篮,江苏海运全案中有多处关于“太平篮”的记载。 该书卷1 2 不仅在沙船行驶图中的船尾上绘有“太平篮 简图,而且还有“太平篮 的构造图及“以竹为之,中实以 石,船行海洋,或有风波,则以篮寄于水中,俾舟无荡”的 说明文字。由此可见,“太平篮 的构造是用竹片编织而成 的长方形圆角大竹篮,通体编有若干较大的:f l h i 曼,篮内装有 若干石块。篮口向内收缩,在口沿上穿有两根绳索,以便悬 挂和提携之用。当沙船在航行中因遭遇风暴而出现船身向背 图7 风船舷一边过度倾斜与剧烈摇晃的险情时,遂将具有一定重量的“太平篮”系于向风 船舷一边并悬伸于水中。由于“太平篮 的重量增加到了向风船舷一边,“太平篮” 又悬伸于水中,便产生了“太平篮 与船体重心的平衡力矩,可促使船体重心向向风 船舷一边移动,从而减轻了船身的倾翻力矩,使处于险情的沙船再度恢复到原来比较 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俾舟无荡 。 i 1 ( 如图7 ) 图8 竹篮在日常生活中充当买、汰、烧、称、量、晾、储、 吊、保鲜的工具,可极大地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如菜篮 的洗涮功能无可匹敌,稀疏的孔眼有利于河水的流动、洗涮。 现在的塑料篮也是采用了这一设计。长期以来,菜篮同时还 起到购物篮的作用,提拿、取放的便利性使它成为购物的首 选。同时也成为商贩贩卖商品的称量工具。类似菜篮的洗涮 功能,人们将竹篮根据洗涮对象的不同,制成不同的孔径和 形状,比如淘米箩,细密的竹丝可以将米面留住,而水可以渗漏。( 如图8 ) 同时, 除草篮、淘米篮和洗菜蓝的设计,从篮孔的细密也体现出鲜明的不同的功能需求特色, 除草篮的上宽下细,与鱼虾篮的上下细当中粗的结构设计体现出不同的功能性;卖花 篮、香烟篮的扁平、平铺式的设计,与菜肴篮的层叠式设计同样如此。至于香篮与书 篮的长扁箱体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存放香烛、书籍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长 途提取的劳累,因为上香及赶考都是需要长途跋涉的。 7 第一章江南竹篮的种类和功能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图9 再如,吊井篮的保鲜功能,将菜肴装在吊井篮中,用绳子 吊入水井的深处,利用井水的恒温效应,达到夏季食物保鲜的 功效,类似于今天的冰箱冷藏。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菜肴分装 于不同的碗碟,为了稳妥存放,吊井篮当中的搁板开挖出不同 口径的孔,便于碗碟存放,互不影响,这种保鲜功能以及结构 功能实属一绝。( 如图9 ) 1 2 3 体现人们审美和文化需求 竹篮的审美装饰,除表现外表装饰美外,重在体现人的文化需要,使竹篮的实用 功能与人的审美理想相统一。宋代苏轼在绿竹筠中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 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 明。”对竹子的爱,以及对生活雅致秀美的品位追求,使得江南人民对竹篮进行艺术 化的加工。比如集各种装饰艺术于一身的工艺竹篮,在考虑其实用功能的同时,审美 装饰功能则大大强化,从而使得一件普通的竹篮提升了文化品位,符合江南人对雅致 秀美的品位需求。 从普通竹篮来看,没有过多的装饰设计,但是清雅通透的竹材机理,精致的编织 纹样和做工,处处体现出一种质朴美,这与今天现代主义的包豪斯不锈钢雕塑有异曲 同工之妙,包豪斯的不锈钢雕塑没有任何的装饰,但是晶亮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所传 递出来的美感令人折服。 工艺竹篮的各种独特造型集多种装饰 工艺于一体,更是强化了审美的功能,大大 提升了竹篮本身的审美档次和品位。竹篮本 身只是最基本的民具,但是经过如此的雕琢 与装饰,使得其基本民具的层次提高到了民 艺的层次。如刻花双喜对篮,用于富贵人家 小姐在闺房读书仆人送饭菜之用,篮把的两 侧分别陪衬了两根雕花的木条,既起到了牢 固的作用,又点缀了单调的编织花型。童子玩具篮用于存放孩童的玩具,在篮盖上采 用丝绣的如意加以点缀,体现祈福吉祥之意。 从江南工艺竹篮的发展中,正如竹材晶莹剔透、韧性十足的质地一般,江南人追 求精巧、雅致秀美的习俗观念穿透其间。江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环境又相对稳定, 8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第一章江南竹篮的种类和功能 这为江南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及至明清,江南繁华富庶己称誉全国。但同时, 长时间的优越生活也导致江南人的消费观念流于奢侈雅秀。比如骨片吉祥篮,八角形 的篮身镶嵌2 4 块圆形的骨雕片,篮盖嵌满骨片,此篮非常精致绚雅,可见其并非作 为解决日常生活所用,而是一种消闲性篮器,用于存放麻将骨牌。其审美装饰功能为 娱乐生活提升了档次。 图1 2 需要指出的是竹篮往往集多重实用 性功能于一身,所以竹篮的这些功能不是 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比 如,苏州东山民间使用的篝篮是一种独特 的竹篮,它不仅广泛应用于生产劳动之 中,更是在于东山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这源于它精巧的功能设计,广口的 篮口,较深的篮身,一根绳索当做篮把。这种篮可以提、背、 勾、吊、挑、示,非常符合当地人上山摘果蔬,入地种作物, 下水捉鱼虾的多种需要,就连干农活的间隙,篝篮也是农妇 们存放鞋底、针线的最佳场所。( 如图l o 、1 1 ) 9 第二章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第二章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 作为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竹篮的编织技艺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村村户户, 男女老少,普及率较。编织的工艺虽有区别,但大体相仿。宋代的杨万里晓过丹阳 县诗句有云:“小儿不耐初长日,自织筠篮胜打闲。”说明当时村头巷尾,竹篮编织 相当普遍。 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体现了江南人民的勤劳智慧,源于对生活和环境的细致观察 和细腻的情感。普通江南竹篮编织技艺特点是精巧、简朴、实用;工艺竹篮则是精细、 繁琐、雅致。从朴素精致的普通竹篮到绚丽多彩的工艺竹篮,都体现出江南人对环境 的改造和利用能力,对生活的观察和改造能力,对工具的运用与创造能力。 第1 节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 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体现了江南人民的勤劳智慧。普通江南竹篮编织技艺特点是 精巧、简朴、实用;工艺竹篮则是精细、繁琐、雅致。 2 1 1 普通竹篮的编织技艺 普通竹篮编织的程序、编法因人而异,但基本步骤相差无几。总体特点是精巧、 简朴,突出实用功能。以一只最普通的菜篮为例,编一只菜篮要经过断竹、剔箍子、 劈竹篾、搭篮底、插篮撑、起笺、编篮脚、杀篮口、上篮环、绕篮口、上篮 架等多道复杂工序。主要依据器型做底,编底有其相对固定的规律,根据不同的 篮、不同的纹样,技巧熟练的匠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对应的规律。 以下以一只普通菜篮的编织技艺为例: 2 1 1 1 选择竹材 江南人在长期生活中,发现并探索出竹材的特性,并且把这种特性发挥到极致, 这体现出了江南人具有灵性的聪明才智。i :l - , 女u 竹子的多层性,每一层有着不同的强度 与韧性,“皮筋吊千斤指的就是竹子的最外层竹青,最多的可以劈出1 2 层竹篾。 再比如竹子的容重量、含水量等等,江南人都已经充分掌握。我国竹种多,分布广, 能加工利用的有数十种。江南竹篮经常选用的是毛竹、早竹、水竹、青筋竹、慈竹和 青皮竹等六种。一般的央口、提柄、摆脚、底盘取料于毛竹。早竹纹理直顺,竹材坚 1 0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第二章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 韧,拉力强,劈蔑性能良好,可劈成较纤细的竹丝,易染色。水 竹纤维细,质既柔软又结实,纹路紧密,竹节较平,劈线性能比 早竹好,可劈为较精细的蔑丝,篾色也比早竹纯净,是编织的好 材料,常用于图案花纹的画面编织。青篱竹平直光滑,竹身匀称, 质地坚韧,富有弹性,劈筋性能良好,纹理平直,能做极薄的丝、 极细的筋,但篾色的纯净度次于水竹。选好材料以后,要进行专 门的防腐处理。 1 2 2 1 1 2 制做竹篾、竹丝、竹片 图1 3 断竹、剔箍子、劈竹篾是制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断竹即根据竹篮的结构、 大小的需要对处理好的竹材进行长短的截断。( 如图1 3 、1 4 ) 剔 箍子,又叫卷节,是将竹节的节环突起卷去,以免影响篾片篾丝 的制作,使整个主干平整。再将竹竿剖成大小不等的竹篾或竹片。 在此过程中,主要利用竹子纤维一致性的特点。将竹材一片一片 地剖开,劈成竹块,然后再劈成篾片,一般的竹子可劈为4 , - - - , 6 层,一层为篾青,其他为篾黄,篾青和篾黄的厚度与宽度视具体的器物而定,分别取 出竹片、竹丝以及竹篾。 1 2 2 1 1 3 编织步骤 图1 5 笔者在无锡安镇考察 以江南民间普遍使用的菜篮为例,根据笔 者赴无锡市安镇安南村,对该村徐进兴( 7 4 岁) 、许福根( 5 8 岁) 等村民进行调查后,现 将整理的编织技法介绍如下。一只典型的江南 菜篮的编织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徐师傅当场 演示的菜篮规格为:总高约4 0 厘米,篮身高约 1 5 厘米,上口圈约3 5 厘米,下口圈约2 5 厘米, 底脚为2 厘米左右) ( 如图1 5 ) 蚕 第二章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1 取料。( 如下表) 编织普通江南菜篮使用的常规竹材规格 数量 名称长度( 米)宽度( 厘米)厚度( 毫米)备注 ( 根) 篮身篾圈 61 1 53 41 2 篮身竖身篾 5 4 1 一1 5 3 4 1 篮身口夹篾1 1 222 上宽厚下窄薄 锁脚蔑 7l2 5 2 底戗 30 2 523 两头尖薄 底用幺幺11 52 2 绞脚丝 32 51 51 5 篮提手20 7 2 - 33 - 4 捏手处稍薄 2 编底。江南人叫搭篮底。( 如图1 5 、1 6 ) 准备好篮身竖身蔑1 2 根、排成6 组, 每组2 根相并,采用挑压编织法,从矮的中间起编,顺序交叉成六角眼后,逐渐由里 往外逐圈编三角眼。完成6 圈后,将5 4 根篮身竖身篾全部编入,篮的底便完工了。 次渊* 桨 图1 7 图1 6 3 竖篮身。即插篮撑、起笺、编篮脚、篮身。 把编底留下的篾竖起,并互相交叉,用篾丝编织固 定逐步向上呈喇叭形编织。( 如图1 7 ) 4 上戗、树篮身和收口。即树篮身、杀篮口、 上篮环、绕篮口。篮身完工后,翻过来,让底朝 上,进行上戗。首先,把3 根竹片沿青蓖处劈开, 依次插入篮底两边的六角眼,戗的两端分别挑起篮 底的底用丝,使其紧紧固定以增强菜篮的负荷能力,接下去是放菜篮的口夹,先把 篮身校正,用左手捏拢朝里面例的一圈箔、右手把篮身的口夹放入,使篮身的高度达 到一般菜篮高度;再把朝里面倒的每根经依次间隔三档,由里往外朝以挑压法穿插入 篮身,使口夹固定在篮身的上沿。( 如图1 8 ) 1 2 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第二章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 图1 8 在制作菜篮的口夹时,要先把篮身校正,将朝里面的一 圈篾梳理好的同时,将菜篮的口夹放入,使篮身的高度达到 约1 5 厘米。再把每根篾由里往外以挑l 压1 法穿插入篮身之 中。朝里的篾处理好之后,再处理朝外的篾,依次将朝外倒 的每根篾以挑2 压2 法内外往里穿插入篮身,使口夹固定在 篮身的上沿。里外两排该穿插完毕后,再进行微调使篮口端 正平整,篮身上沿平控后,原来的竖身接头部朝下了,然后,取3 根绞脚丝,对竖身 筋作挑1 压2 编,重复3 圈再把余下的竖身经以每2 根为一组,扭结一转,依次往 内藏塞,5 4 根竖身筋计5 4 个茬头。全部藏塞好后,就要对菜篮的底脚进行平整了。 取7 根篮脚篾,每根削尖、从外向内依次插入茬头结的 空隙处、往内拉,使尾端只剩下5 厘米左右,然后依 次将每根篮脚向前间隔一个茬头进行穿插翻转,和扭结 的茬头紧紧固定,翻转绕插一困后,使每根篮脚只剩3 厘米左右的长度,多余的折去,再把这1 厘米突露的助 脚经头分成2 股,朝里的1 股折去把余下的半股接头 再一分为二,依次插入扭结的茬头内、用刀柄顺困敲紧、 ( 如图1 9 ) 图1 9 使菜篮底的圈脚结实美观。 5 装篮提手。篮身全部完工后,就得安装篮提手。篮提手的绕篾可以一分为四, 从外依次向内缩短。篮提手的下端和篮底戗的外端要正好相对,从篮的口夹下由外朝 内穿入,绕篾的里层翻转后紧贴篮提手的内侧,余下的3 层绕篾片则交叉向上转3 圈再向下转2 圈后从内穿出、使其和篮身口夹紧紧固定。照此法上好另一端底戗对 应的提手。然后,再上另一根提手,提手之间有一定间距,提手的交叉处应绕上l 圈,作为捏手,方便人手的提拿。 至此,一只最普通的竹菜篮完工了。 2 1 2 工艺竹篮的编织技艺 工艺竹篮则是精细、繁琐、雅致。根据笔者赴浙江省安 吉县杭垓镇杭河村开展田野调查,根据管发进师傅的现场表 演及介绍整理,结合俞樟根、徐华档编著的天然植物编织 技术教育丛书之竹编工艺(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书,介 绍一种特殊工艺竹篮的代表塔篮的编织技法:( 如图2 0 ) , 第二章江南竹篮的编织技艺江南民具竹篮传统制作手艺考察与论析 1 取料。由于工艺竹篮比普通菜篮繁琐得多,复杂得多,因此,有一些具体的 原材料的准备都不是现场制作的,本文只能大概介绍一些。 外夹5 根,篮柄5 根,其中主柄l 根,厚0 5 厘米。支柄4 根,长7 3 厘米。中 间提手处的最宽部位2 5 厘米,两侧最窄处1 2 过根长3 4 厘米,宽1 4 厘米,贴 柄1 根,长1 0 厘米,宽2 5 厘米中间厚o 5 厘米,两端削薄。绞丝、花箍丝合 计3 9 根,每根长1 8 0 厘米,其规格比编丝略细,1 厘米距离内排1 8 根,经统2 1 根截 成1 2 4 根,每根长2 8 厘米,蓝底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