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上篇 图片 一 .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也说当前的 “ 中国传统婚礼 ” “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 ,出自诗经 豳风 东山,这是一位新婚离家、凄惶征战的士卒一声轻轻的喟叹,与华美古装剧 大明宫词里那段经 典的皮影戏有几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 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三个月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 ” 世上最美好的容颜当属于新娘,人生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婚礼。因为人往往缥缈孤鸿一般孤独来去,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的承诺从来都需要美好而特别的仪式来纪念。 华夏文化的信仰没有宗教精神,却依然将没有神秘感的世俗生活演绎出诗意和浪漫。在先秦,婚礼在诗人们最喜欢的黄昏进行,故而称作 “ 昏礼 ” 。昏礼 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冠 / 筓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昏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那时候的昏礼不大肆举乐,不过分庆贺,很简朴干净,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昏服也 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黑色礼服。天地相合,夫妻结发。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 这是华夏婚礼的初始面容,然而终究几千年过去了,我也学起那位不知其期的戍卒长叹一声:对于中国传统婚礼,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婚庆典仪,喜庆抑或神圣,因民族性格不同,婚礼的风貌和形式差异很大。婚礼婚俗的流变,彰显着文化性格和国运起伏。婚礼是一面镜子。 二十年 前国门的开放也为中国婚礼带来了国际风尚。西式婚纱粉墨登场。不过国人喜新倒也不厌旧,我们并没忘拜天地闹洞房。于是,于今的婚礼多半是 “ 西式 ” 和 “ 传统 ” 嫁接的产物。现代中国婚仪主要有两种形式。城镇居民多选在酒店等场合举行。司仪们同相声演员一般专业,会根据顾客的水准及时地调节着礼 辞的适宜程度。不论是附庸风雅还是焚琴煮鹤,都少不了对新人们的一番难为 前来参礼的客人们按惯例上交红包,观赏过八卦故事后便低头大块朵颐、猜拳行 令。新人们则要酒精考验地地轮桌干杯,上战场一般;另一种主要流传在广大农村中,民俗成分不少,不 过大多数只上溯自清末、民国,历史渊源也说不上深远。这 种婚礼尽可能地讲究排场和热闹,场面相当壮观。随着近年来世风陈杂,仪式过程中有时还充斥一些低级趣味也在所难免。 纵观近 100 年来中国的婚礼模式:我们时兴过 “ 中西合璧 ” 礼帽马褂,中式嫁衣西方元素;提倡过 “ 简朴务实 ” ,崇尚过 “ 不爱红装爱武 装 ” 时至今日,大行其道的已是所谓的西式婚礼了。舶来的白婚纱几乎俘虏了所有的中国新娘。其实,严格说,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不是真正西式的 剥 离了基督教文化的氛围,离开了教堂、教义的虔诚,本意早已荡然无存, 只剩下一袭本应象征纯洁神圣的白色婚纱。酒席代替教堂作了婚礼圣殿,走下神坛的新娘就 不得不在席间敬酒,蓬大的裙裾在挤在喧闹狭小的走道间,沙沙地摩挲着地面的灰尘。 现在,若提起民族传统婚礼,倒是少数民族的婚礼文化鲜明的多。占人口 90以上的“ 多数民族 ” 汉族的婚礼,依然如她的民族服装一样模糊不清。莫非,没有特征才是汉民族的文化和服饰特征? 在西风强劲的吹拂下,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了 “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近年来民族传统婚礼又见青睐。主要是旗袍当道,从某种意义上,旗袍倒方便了新 娘子来回敬酒。但旗袍毕竟受到身材和季节的限制,同时它所连缀的历史顶多只有一百年。于是,用心点的新人会再上溯一步。有人溯到清朝,洋洋自得地扮起了满 族贵妇;有人溯到了凤冠霞帔,依稀看到汉 人衣冠断绝前的最后模样。不过,需要提一下的是,如今的凤冠霞帔多是戏装改造而成,比起传世实物稍微俗艳粗糙了许 多。 也许是近代的民生过于困苦和压抑,婚礼成了难得的高兴事件,人们便想着法子在这时候舒放自己。中国传统婚礼到了后世,喜庆的成分越来越多,以 至于今日人们若提起传统婚礼,瞬间浮现的印象基本都是吹吹打打、绯红一片的喜闹。浮动的艳红背后藏了多少艰难的历史,和扭曲的故事,都无从考证了。所以, 流传到现在的 “ 传统 ” 婚礼, “ 婚 ” 是可以看见的, “ 礼 ” 还有几重呢? 华夏婚礼的原貌已在历史中失去了鲜活的面容 ,除了祖先简洁的文字记载,也只有在曾经的学生日韩的婚礼仪式中还能觅得依稀的风骨了。也算 “ 礼失求 诸野 ” 吧。有时很让人苦笑:华夏传统重新传回我国,在我们这里还成了异国风情。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婚礼,不论新人和宾客都会格外注意端庄虔敬的气氛,让我们 这曾经的衣冠上国钦慕不已,然后便痛感自己的 “ 传统婚礼 ” ,太过游戏。 当艳丽庸俗代替了典雅端丽,当随意轻松取代了庄重大方,当嘈杂嬉闹取代了仪礼风度 那褪色的桃花是否还能再复红颜? 事件,人们便想着法子在这时候舒放自己。中国传统的婚礼到了后世,喜庆的成分越来越多,以至于今 日人们若提起传统婚礼,瞬间浮现的印象基本都是吹吹打打、绯红一片的喜闹。浮动的艳红背后藏了多少艰难的历史,和扭曲的故事,都无从考证了。所以,流传到 现在的 “ 传统 ” 婚礼, “ 婚 ” 是可以看见的, “ 礼 ” 还有几重呢? 华夏婚礼的原貌已在历史中失去了鲜活的面容,除了祖先简洁的文字记载,也只有在曾经的学生日韩的婚礼仪式中还能觅得依稀的风骨了。也算 “ 礼失求诸野 ” 吧。有时很让人苦笑:华夏传统重新传回我国,在我们这里还成了异国风情。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婚礼,不论新人和宾客都会格外注意端庄虔敬的气氛,让我们这曾经 的衣冠 上国钦慕不已,然后便痛感自己的 “ 传统 ” ,太过游戏。 当艳丽庸俗代替了典雅端丽,当随意轻松取代了庄重大方,当嘈杂嬉闹取代了仪礼风度 那褪色的桃花是否还能再复红颜? 二 礼之大礼,君子重之 华夏传统婚礼的基本面貌 追忆起华夏,竟然来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近代几百年间的颠沛流离,也许是因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礼记 昏义中的 “ 昏 ” ,原文作 “ 昬 ” ,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 “ 阳往阴来 ” 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 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 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 “ 昏 ” 字加上了“ 女 ” 字偏旁写作 “ 婚礼 ” 的时候,亲迎便不再 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华夏先民重人伦,婚礼很受重视。礼记云: “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 他们对昏礼的态度是 “ 敬慎重 正而后亲之 ” ,昏礼称得上是 “ 礼之大礼 ” 。人伦之礼,先讲男女有别,然后才能夫妇有义;在夫妇之义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父子有亲,父子的恩义扩展开来,升华 到君臣之礼 故此,昏礼乃伦礼之本。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 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 “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 从此,俪皮 (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 “ 俪皮之礼 ” 之外,还得 “ 必告父母 ” ;到了夏商,又出现了 “ 亲迎于庭 ”“ 亲迎于堂 ” 的仪节。周代是礼 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 “ 六礼 ”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一)汉族传统婚礼流程 六礼: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征 请期 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 “ 六礼 ” 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 “ 纳采 ”“ 纳币 ”“ 亲迎 ” 三仪。 传统婚礼结构: 婚前礼 正婚礼 婚后礼。 完整的传统婚礼流程: 婚前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征 请 期】 正婚礼【亲迎 妇至成礼 合卺 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 舅姑醴妇 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 “ 六礼 ” 常常和 “ 三书 ” 一起搭配出现, “ 三书 ” 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华夏传统婚礼基本仪程释义: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來後占卜成婚與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女子 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 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古语 “ 男子称名,女子称字 ” ,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仪礼 .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 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 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 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 .士昏礼载: “ 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 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 “ 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 ” 。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 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 “ 彩礼 ” 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 内涵就要实际多了, 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 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 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 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馂余设衽几项。 拜堂 周 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 “ 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 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 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 “ 同牢 ” 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 妇交杯而饮,注意 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 “ 交擘 酒 ” 。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 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 “ 吃喜酒 ” 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 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 “ 成妇礼 ” 。成妇礼主要有四: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 “ 舅 ” ,称丈夫的母亲为 “ 姑 ” ,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 枣 ” 取早起之意 , “ 栗 ” 取颤栗之意, “ 腶修 ” 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 “ 妇馈舅姑 ” 之礼是随着 “ 妇见舅姑 ” 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 “ 舅姑飨妇 ” 之礼 另有一说, “ 妇馈舅姑 ” 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 ” 的描述。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醴妇 “ 妇馈舅姑 ” 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 “ 一献之礼 ”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 “ 献 ” ;次由客还敬,称为 “ 酢 ” ;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 “ 酬 ” ,这么合起来叫作 “ 一献之礼 ” 。在“ 献 ” 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礼记 昏义记: “ 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 ” 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 “ 新妇祭行于祖先 ” 婚后三个月,夫家择 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自此,成妇礼(暨 “ 婚后礼 ” )完成。 “ 成妇 ”“ 成妻 ” 之辨 “ 成妇 ” 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 “ 成妻 ” 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 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 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 室女守贞 ” 。 “ 室女守贞 ” 就是所谓的 “ 望门寡 ” 。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这样的一个 “ 许嫁女 ” ,能否另许夫家?还是 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与该男合葬?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 (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在清朝,因 “ 室女守贞 ” 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 夫 ” 之称谓 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 “ 若非我夫,焉入我室 ” 时才出现。换言之, “ 夫妇 ” 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 “ 合体 ” 之实 时才成立。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 清代礼学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 5 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 “ 室女守贞 ”“ 殉夫尽节 ”“ 未嫁奉养夫家 ” 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清代大行其道的 “ 贞洁牌坊 ” 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 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二) 汉族传统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虽然传统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 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 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 周南 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 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 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 “ 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 ,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 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 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 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 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 那是纯正 、优美而伟大的汉文 明,直指人心。 发展型的后世传统婚礼 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 “ 发展型 ” 。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 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 6 卷五云: “ 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 及观花烛之事。 ” 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 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 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 。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 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 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 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 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 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坦率地说我本人偏好周制 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 理想型 ” 的周制传统婚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 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 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 “ 玄纁制度 ” ,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按照仪礼 士昏礼等,将周制昏礼的礼服解读如下: 传统婚礼三个重要的章服制度: 1. 玄纁: 黑中扬赤即为 “ 玄 ” 。 “ 玄 ” 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天之色彩即为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以玄 “ 象 ” 天,天神尚 质,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 “ 以玄拟天 ”“ 玄乃天道 ” 。而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设施情况的反应。 纁裳的 “ 纁 ” 色调究竟是什么?周礼王之吉服疏: “ 知玄衣纁裳者:见易 系辞: 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 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 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 (南方 )火色赤,赤与黄 (合 ),即是纁色。 ” 楚 辞 ?九章 ?思美人的文句:“ 指嶓冢之西隈兮, (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 ),与纁黄以为期。 ” 王逸注: “ 纁黄,盖黄昏时也。纁,一作曛。 ” 这样看来,纁色应该是橙黄色系,但说文却说是 “ 浅绛 ” ;尔雅 释器: “ 绛 ” 。,故此,纁色应作赤黄色系解。 2. “ 僭越 ” 华夏服制历来等差分明,而婚礼有特例:士人亲迎时车舆服制都可上越一级,不算无礼。按公羊解诂: “ 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私;士弁而祭于公, 冠而祭于私。 ” 昏礼显然是私祭,所以 士亲迎用爵弁服显然是向上越了一级。同样的,士亲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昏车用墨车、贽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 夫的等级行礼;同理,新娘的等级自然要从夫,也是上越一级。所以,亲迎时婿着爵弁玄端,妇着纯衣纁袡,而亲迎之后夙兴见舅姑的时候,则是士等级的玄端、宵 衣了。 3. 佩绶 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礼记 玉藻载: “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 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 这是说玉声, “ 采齐 ”“ 肆夏 ” 均为乐曲名。 “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 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壖玟而组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 ” 这是说佩玉的级别规格。士昏礼,可以越级假用大夫规格,故佩玉可用 “ 水苍玉 而纯组绶 ” ,水苍玉:根据出土实物,水苍玉显现出透明质感,一说其实际为绿宝石;纯组绶:黑色发赤黄的组绶 传统婚礼上新人及双方礼服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级玄端 ) 用于正婚礼。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韠,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赤色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级别) 用于婚前礼和婚后礼。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黄裳,白绢单衣,爵色韠,大带(白缯为之,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 名词释义: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宽八寸( 20cm 左右) ,长一尺二寸(约 30cm),前面小后面大,颜色与雀头相似,大 约是 黑红色,用收持笄固定于顶髻。士冠礼载: “ 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 ” 郑玄注: ” 纁边,组侧赤也。 ” 可见新郎爵弁帽的帽带的颜色应是黑色而滚浅 红色边。 玄端: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又因其无章彩纹饰,造型正直端方,故称 “ 玄端 ” 。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 纁裳缁衪:玄端礼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边。裳用的缁边,应当是一寸半。 韠( bi4):蔽膝,一般采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质。仪礼中只简略地提到 “ 纁色韠 ” 而已。礼记 杂记下载: “ 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 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以五采。 ” 郑玄注: ” 会,谓领上缝也。领之所用,概与纰同。在旁曰纰,在下曰纯。素,生帛也。纰六寸者, 中执之,表里各三寸也。纯、纰所不至者五寸,与会去上同。紃施诸缝中,若今之时绦也。 ” 可见新郎蔽膝的颜色为:上面六分之五橘红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 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红色滚边,滚边之内侧又微微露出五彩色丝。 舄( xi4):单平底的 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在古时比较尊贵的鞋 ,多为帝王大臣穿。应该比较硬。 充耳: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瑱( tian4),俗称 “ 充耳 ” 。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象征意义是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 玄冠:士阶层的常用冠帽,又叫 “ 章甫冠 ” 或 “ 委貌冠 ” 。通典: “ 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 新妇 1.正婚礼时着纯衣纁袡礼服,头戴 “ 次 ” ,以 “ 纚 ” 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母亲诫女时给她腰间系上叫做 “ 缡 ” 的帨巾。新娘登车时由从者为她披上一件叫做 “ 幜 ” 的御尘罩衣。 2.婚后礼同夫婿见舅姑的时候则穿普通士人女的 “ 宵衣 ” (婚后礼)。 名词释义: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衣边。 士昏礼 “ 纯衣纁袡 ” 之 “ 纯 ” ,郑玄注云 “ 丝衣 ” ;而亦有认为是颜色的观点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 “ 纯 ” 通 “ 黗 ”, 当读 tun2(黗), 说文: “ 黗,黄浊黩也 ” ,广雅 “ 黗,黑也 ” ,广韵 “ 黗,黄黑色也。 ” 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礼记 玉藻 “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 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 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 若训 “ 纯 ” 为丝,则于文不类矣。 故此,现有人总结,色理明则以丝解释,丝理明则以色解释。士昏礼中提到 “ 女从者毕袗玄 ”, 色理自明 ,故理解为 “ 丝质 ” ;周礼媒氏云 :“ 纯帛无过五两。 ” 注云 :“ 纯 ,实缁字也。 ” 丝理自明 ,故为色为之。 次:一种编好的假发,戴用时和自己的头发梳在一起。 纚( xi4):束发用的布帛。宽二尺二(约 50 厘米),长六尺。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 “ 结缡 ” 诗经 豳风 东山有: “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场景幻觉,我这后世人每每读之,总有一股无言酸涩涌上心头。 宵衣:即绡衣,黑色,妇女助祭之服。姆于此执礼事亦得服之。绡:生丝。以生丝织缯亦曰绡。 黼 (f):绣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间的花纹。 新妇的发型究竟何样?简单的纚、笄如何装饰?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么纚呢?根据彼时的资料,可知当时女子有以飘带束在发端使其飘垂的习惯,如诗经 小雅 ?都人士:“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 伊卷之,发则有旟。 ” 求婚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