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而宋代的城市经济尤其繁荣。以 往学术界多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此问题。陈寅恪开辟了运用文学作品阐述历史问 题的新的途径。其实,宋代诗人多为朝廷官员,任职或居住在各类城市,特别是 京官和州府级官员所在的治所,均为全国或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对这些 城市及其市场有相当深入的接触和感受。由此城市市场便成了诗人们有意或无意 的记述描写对象。因而“以诗征史”、“诗史互证”,将宋诗研究与宋代城市经济 研究合二为一的综合性研究,对宋代城市市场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历史解读,从 城市市场特征、城市商业经营类别和城市市场的基本类型诸方面进一步发掘新材 料,丰富和深入对宋代经济史研究。 关键词:宋代宋诗词城市市场 a b s t r a c t s o n g y 1 1 a s t yw a st h es e c o n dp e a ko f t h e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o u rc o u m r yi nt h ea n c l e n tt i m e s ,b u ts o n gd y n a s t y su 出a ne c o n o m yw a se s p e c i a u y p r o s p e f o u s t h ef o r m e r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a n a l y z et | l i sq u e s t i o nm a i n l yf b mt h e e c o n o m i ch i s t o r ya n g l ec h e ny i n k eo p e n e dt h en e ww a yb yu s i n gl j t e r a r y 、v o r k st o e j a b o r a t eq u e s t i o n so fh i s t o r ya c t u a l l y 1t h em o s t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sw e r et h er o y a l g o v e r n m e mo f f i c i a l s ,h e l dp o s t so rl i v e di nv a r i o u sk i n d so fc i t i e s s p e c i a l ly ,t h es e a t s o fg o v e m m e n t ,w h e r et h ec a p n a lo m c i a 【sa n d 劢o 。fo r 而l e v e lo f f i c i a l sh e h p o s t s , w e r ea l lt h en a t i o n a lo rl o c a l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a l ,c u l t u r a lc e n t e r st h ep o e t sh a d t h o r o u g hc o m a c t sa n dd e 印f e e l i n g st ot h e s ec i t i e sa n dt h e i rm a r k e t ss o ,t h ec i t y m a r k e t sb e c a m et h eo b j e c t sr e c o r d e da n dd e s c r m e db yt h ep o e t sc o n s c i o u s l yo r u n c o n s c i o u s ly t h u s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 t ow i t n e s sh i s t o r yb yt h ep o e m s ” a 1 1 d ”t h ep o 朗了a n dh i s t o r yp m v e dm u t u a l l y ”t os o n gd y n a s t y sp o e m sa n d u r b a ne c o n o m 弘行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e x p l a i n ss o n gd y n a s t yc i t ym a r k e t s s e v e r a lp r i n c i p a la s p e c t s ,s u c ha st h ec i t ym a r k e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3 ,t h ec 诖yc o m m e r c i a l m a n a g e m e n tt y p e sa n dt h ec i t ym a r k e tb a s i ct y p e s ;a n de x c a v a t e st h en e wm a t e r i a l ; f u r t h e r l ye n r i c h e sa n dp e n e t r a t e st h e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o ns o n gd y n a s t ye c o n o m i c h i s t o r v k e yw o r d :s o n gd y n a s t y ;s o n gp o 戢r y ;c i t ym a r k e 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在宋代,有关城市经济生活的记载较多,尤其对于都城的记载更为详尽,如 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梁录、武林旧事等。各种笔记史料以其独 特的形式和风格,向后人展示出宋人丰富的城市生活和商业活动。宋代诗人多为 朝廷官员,任职或居住在各类城市,特别是京官和州府级官员所在的治所,均为 全国或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诗人们对这些城市及其市场有相当深入的接触和 感受。由此城市市场便成了诗人们有意或无意的记述描写对象。诗人们以笙歌富 庶千门乐,市井喧哗百货通。“九土夜市彻天明,楼红陌紫喧箫笙”。以及“小市 藏百贾” 记录着宋代城市崭新的面貌和前所未有的发达。本文,也就是宋诗歌 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是将宋诗研究与宋代城市经济研究合二为一的综合 性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以诗证史、诗史互证,对宋代城市经济的几个主要方面 进行历史解读,从一个新的层面,进一步发掘新材料,丰富和深入对宋代经济史 研究。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为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首倡。“陈先生开辟了运用 文学作品阐述历史问题,又利用历史知识解说文学作品的崭新途径”。元白诗 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可谓“诗史互证”的典范之作。近年来“以诗证史”、“诗 史互证”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与推崇,然而这一研究方法至今尚未得到广泛采 用。 本题所界定的宋代诗歌是指那些涉及城市经济活动,能够印证、反映宋代城 市经济历史真实的诗歌。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商品经济的 蓬勃发展,城市市场的兴旺发达,为涉及城市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原形和鲜 活的素材,同时也赋予这类诗歌于时代烙印和历史价值,使之成为这个时代变革 过程的重要而又深刻的观照和反映。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这类诗歌的内容不 仅涵盏了一切城市经济活动,而且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与之有羞千丝万缕联系的经 济社会问题。因此,这类诗的范围有一部分可能与其它类别诗歌相交叉。以往对 这类诗歌的研究大多是各自独立的,或文学的角度,或历史的立场。深入挖掘这 见影印诗测册五页三四七八。 心史中兴集卷一醉乡十二首( 郑思肖) 。 陈藻;( 乐轩集卷一山口阻风。 历史学家周一良语转引自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类诗歌的经济内涵和史学价值,着眼于新的角度和新的层面对宋代经济史乃至文 化史进行多重解读,使历史研究或诗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文化研究的印迹和浓郁的 历史文化色彩,是本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所在。 三百余年的宋诗作为一部凝固的历史文本,历代研究者或从自然时序扫描, 或从逻辑时序探索;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其研究角度和方法越来越多,并 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但从整体看,注重作家作品、艺术特色、风格流派等纯 文学艺术性的研究蔚为大观。其涉猎领域主要为爱国、农事、变法、党争、外交、 战事等等。而从史学入手把宋诗作为主体研究对象,使其具有历史学研究意义的 则较少。目前己知成果有:陶晋生先生的宋辽关系史研究第八章“从宋涛看 宋辽关系”,张廷杰先生的宋夏战事诗研究,论文有汪圣铎先生的南宋楮币 诗十首释读、金钱菊诗钱,勾承益的晚宋诗歌的历史学研究。等。本 课题首次把这类诗歌作为宋代诗歌的一种新类别提出,并以之作为研究宋代城市 经济的新史料予以系统地辨析、考察、研究。 应当看到,研究宋代经济史的前辈学者们较早注意到了这类诗歌,挖掘出了 较多的分属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极有价值和具有典型意义的诗篇,在研究中取 得了较好的成效。漆侠先生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 部分,虽然不是径情直道地而是曲折地反映它所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即社会经济 制度,但这种反映往往是逼真的、确凿的,尤其是经过筛选、取舍后,就更加如 此。”。并在自己的史学研究中有意识的使用诗歌史料。其它如王曾瑜、傅宗文、 周宝珠、林正秋、汪圣铎、龙登高、方健、斯波义信等先生由于恰到好处地引证 这类诗歌,使研究对象更丰满、更形象、更生动。然而,就这类诗歌的史料价值 的利用和整体价值的体现而言,以前的引用还有待发展,还有相当多的相当有价 值的材料未被挖掘。这也正是笔者做此研究的原因及意义之所在。 此外国内外学者对宋代商业、市场所做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对本课题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各类成果论著较多,限于篇幅笔者择其 要录于此,论文类成果从略。 整体性研究有:宋代经济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漆侠先生的宋代经济史; 葛金芳先生的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宋代卷) ;漆侠、乔幼梅先生的辽夏金 经济史等。区域性研究有宋代地域经济( 程民生) ;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龙 登高) 。专题性研究有宋代草市镇研究( 傅宗文) ;宋代商业信用研究( 姜锡 陶晋生:束辽差系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 9 8 4 年3 月出版:张廷杰:宋夏战事诗研究,甘肃文化出版 社2 0 0 2 年6 月,兰州:汪圣铎:南来褚币诗十首释读,失黄文化研究增刊第七辑2 0 0 0 年9 月:汪圣铎:金钱菊诗- 钱, 金融时字眭2 0 0 4 年2 月2 0 日:勾承益:晚束i 奇歌的历史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 9 9 8 年第3 期。 漆侠:历史研究法,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1 2 月版p 3 3 。 2 东) ;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李晓) ;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 陈高 华、吴泰) ;宋代海外贸易( 黄纯艳) 。 华瑞)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 戴裔煊) 部门研究有宋代酒的生产与征榷( 李 宋代盐业经济史( 郭正忠) ;北宋茶 之生产与经营( 朱重圣) ;唐宋茶叶经济( 孙洪升) 等等。其他方面还有宋 代东京研究( 周宝珠) ,南宋都城临安( 林正秋) ,宋代江南城市研究( 陈国 灿)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本课题主要以宋代诗歌为研究材料,从整理涉及宋朝城市经济的诗歌入手, 在把握此类诗歌内容特点、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系统 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充分发掘利用此类诗歌的史料价值,做到宏观论证与微观 考察相统一、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新的研究方法 和新的研究材料研究宋代城市市场。 城市市场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商品市场。通过诗歌史料展现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之表征,从城市市场的店铺经营、流动摊点、庙会和早市夜市等多种多样的经营 类型,从专业类、服务类、文化类、娱乐类等各具特色的市场类型入手,把握宋 代市场形制的变革,把握城市经济的消费性特征,以及商品经济的全方位辐射影 响所促成的城市市场的大扩张。 总之,此类诗歌对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走向做了较为充分 的描述和反映,对具有时代特征性的事物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再现,为处于变革时 期的宋代城市留下了极有价值的文献。它所展现出的超越前代的新现象告诉人们, 宋代社会是一个阔步于商品经济的崭新历史发展时期。 三、史料运用的几点说明 1 、诗毕竟不是文。诗带有较浓的主观、抒情色彩,不长于客观记事。尽管柬 诗具有叙述性、说理性特征,但“诗言志”是任何诗人都不能摆脱的诗歌基本特 征。此类诗歌也不能摆脱这个基本规律。其创作受到诗人主观意识的左右,事件 的记录、材料的取舍较多地表现个人之好恶,而不象史家秉笔直书的客观与全面。 这就增加了我们甄别史料所反映历史真实性的难度。 2 、由于诗歌具有想象、夸张,跳跃性、模糊性、节奏感和篇幅相对短小( 长 诗毕竟占少数) 的特点,虽然可以借助诗题、诗序、诗注,来扩大诗歌的容量, 但终难达到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过程) 完整明确的记录,特别是对数字 的精确记录。对于历史事件只能概括捕捉事件的某些现象及内核并加以描述和记 录。此外,诗歌作者有时不是依照现实的时空顺序,而是从自己内心视角出发, 将心灵的震颤和情绪的波动超时空地展现出来,因此有时所记录的并非当时人、 当时事、当时物。 第一章宋代城市市场特征 城市市场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和消费能力的增长。宋代城市市 场经历了从坊内店肆临街店肆侵街店肆夹街店肆的发展历程,坊市 逐步分离,市场逐渐扩展,形成了宋代城市商业最突出的表征,即城市市场的发 达。在市场形制时空变革的同时,伴随着商品服务娱乐市场的扩展,宋代商业特 别是都市商业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宋代城市人口众多,大都市人口在百万左右,中等城市人口电在十万以上。庞大 的消费需求和追求奢华的消费风气,使宋代城市“服务性行业大于生产性行业, 消费的意义大于生产的意义”。”北宋都城汴梁、南宋都城杭州不仅是全国的政治 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此外,苏州、金陵、扬州、泉州、明州、 衢州、润州等城市的经济日益繁荣。宋代城市人口流动频繁,商品流通活跃而规 模庞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档消费品如贡品等也得到 了普及。 第一节市场兴盛的城市数量激增 宋代最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就是两宋的都城。北宋都城汴京( 今河南开 封) ,在唐五代时期商贸活动及市场规模便具有相当的影响。“草市迎江货,津桥 税海商。”“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秋日梁王池阁好,新歌散入管弦 声。陆珍熊掌烂,海味蟹螯碱”,形成了“四面诸侯瞻节制,八面通货溢河渠” 的气派与地位。圆经五代之铺陈至宋汴京更呈现出都城气派、商都繁华。号称奉旨 填词的北宋前期词人柳永在看花回中这样写道:“玉城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 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刘子犟追忆汴堤盛景云“转尽柳堤三百 曲,夜桥灯火看扬州”。以唐朝扬州之繁华喻宋汴京之富丽。一曲“城中酒楼入 高天,烹龙煮风味肥鲜,公子下马闻香醉,一食不惜费万钱。招贵客,引高贤, 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尽写汴梁酒楼之风采。 以上诗词从整体形蒙上着重表现汴京城高度消费的性质,其游冶娱乐之盛、消费 水平之高展现出城市的繁华。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柬代经济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出版,第1 1 页, c 唐) 壬建:王司马集卷三汴路即事、卷五寄汴州令狐相公:自居易:自居易集卷二七奉和汴州令狐公 二十二韵;刘禹锡:刘禹锡集笺外集卷三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之。 柳永:乐章集, 刘子犟;屏山集卷一五汴堤。 佚名鹧鸪天赞矾楼, 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牛口见月。诗中说:“忽忆丙申年,京邑大雨雳。 蔡河中夜决,横浸国南方。车马无复见,纷纷操椴郎。新秋忽已晴,九陌尚汪洋。 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竦星弄寒芒。不知京国喧,是谓江湖乡。” 龙津桥是汴京惠民河上的一座著名桥梁。从州桥向南过龙津桥,至南熏门,是汴 京城的商业中心“御街”。两旁商铺、饭馆、酒楼林立,入夜有夜市,一派豪华气 象。诗人写汴京城南虽遭蔡河决口灾害,但龙津桥夜市照常进行,繁华依然。“不 知京国喧,是谓江湖多”。虽然读起来颇有一些讽刺意味,但也反映出北宋时社会 风气已经向着求奢求乐发展。汴京都城的消费性、奢华性极为明显,在两宋期间 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杭州( 建炎三年升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唐时商业已成规模,“骈墙二十里 开肆三万室”。城内“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城外“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 村”。五代时,为钱氏吴越国都城西府,未经战乱侵扰。北宋时更为东南繁华之 最,富庶异常,有“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的赞誉。王畴诗云“岁赋二千万”、 “榷利冠天下”。”蔡襄涛云“钱塘风俗本夸奢,上商射利尤加勇”。柳永的一首望 海潮把杭州自然之美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形成富与美的统一:“烟柳画桥,风 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 盈罗绮,竞豪奢。重湖迭帐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固其民风侈靡相尚,“饭以玉粒颗,调之甘露泉。一馔费千金,百 品皆成行”,。可见江浙一带,民俗尚奢由来已久。南宋偏安江南,以之为“行在”, 临安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衣冠毕会,商贾云集”,。“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 风吹市声”,“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固城内有以天街中段为中心的闹市区和 城南、城北两个大规模的商业区,还有不少专业性的商业街道,就是西湖也有小 市场,小小钱塘也是“渔盐商贾都来往”。 略次于都城的大中型城市市场的发展也非常可观。苏州、建康、扬州、润州 等城市都是闻名当时的繁华都市。 苏州( 平江府,今江苏苏州) ,“郡当冲要,为津为歧”, 再加上盛产稻米, 东坡全集卷二六牛口见月。 全唐文卷三九杭卅i 刺史厅壁记( 李华) :杜萄鹅:唐风集卷一送友游吴越:自居易集卷二五东楼南 望八韵。 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三赐梅挚知杭州诗( 宋仁宗) 。 ( 清) 万鹗:宋许纪事卷一九选同年蒲叔范察判杭州监( 王畴) 。 乐章集东南形胜。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 傅玉露:西湖志卷一水利。 陆游;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二一夜归砖街巷书事:卷一匕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汪莘:方壶存稿卷三九月十六日出郡登舟如钱塘十七日舟中杂兴。 张方平:乐全集卷四姑苏蒋公北池诗序。 6 早在唐代已是“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至宋“井邑之富过于唐世, 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闽粤之贾,乘风航海,不以为险, 故珍货毕集于吴市”。“商贾以吴为都会,五方毕至,岳市杂扰”。范仲淹诗云“吴 都十万户,烟瓦亘西南”。可以看出苏州依靠其便捷的水陆交通,经唐至宋持续发 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日益繁盛,八方人物汇集,成为一个大的商业中心 与转运枢纽。 升州( 江宁府,建康,今江苏南京) ,“歌吹酒家市,帆樯贾客津”,是北 宋诗人眼中的金陵意象。欧阳修赞道:“若为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 而又能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作为南宋留都,时人称之 “罗绩一城,祟六朝之风物;弦歌千里,绵百世之衣冠。”。工商业者资本雄厚, 获利甚丰。淳熙年间,“开解库、店业之人,家计有数十万缗,营运本钱动是数万”。 9 马之纯秦淮诗云:“城中那有大川行,惟有秦淮入帝城。十里牙樯并锦缆, 万家碧瓦与朱甍。船多直使水无路,人闹不容波作声。流到石头方好去,望中渺 渺与云平。” “十里牙樯并锦缆,万家碧瓦与朱甍”,成就着南京城的繁华。“船 多直使水无路,人闹不容波作声”,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 市场气势较好地表达出来,不禁使人想起“连袂成云,挥汗如雨”的繁华集市。 扬州( 今江苏扬州) 。唐时扬州繁盛为天下第一“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 平”。经过战乱至宋虽比不上唐代,但仍是“东南赋甲天下处,万里西风生黍禾”。 。北宋王岩叟在扬州感旧怀古诗中以“隐隐芜城枕碧流,繁华曾是帝王州。一 声水调满明月,十里春风半画楼。”。抒写出扬州的今昔风采。“杨子桥西转彩航, 粉城如练是维杨”, “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等诸多诗作都展示出 宋之扬州之繁华,港口百货所集,商贾如云,实为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鄂州( 今湖北武昌) 。“东南引湖湘,西北控淮楚。舟车所交属,人物森萃聚”, 鄂州是地当冲会的商业重镇。范成大在吴船录中高度评价了鄂州商贸发达的 南市,“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目可尽”。 胡寅诗云“平时十万户,鸳瓦百贾区。夜半车击毂,差鳞衔舳舻”。宋时汉阳南纪 门一带和武昌汉阳门外,两岸商贾均盛。乾道六年途径此地的陆游记录了鄂州市 欧阳修全集卷四0 ( 有美堂记。 楼钥:攻媲集卷六三代通苏通判启。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一田赋蠲赋杂录申豁和买役钱疏( 赵时佩) 景定建康志卷一八。 ( 唐) 权德舆:权文公集卷九广陵诗: 陈杰:自堂存稿卷三扬州城楼。 宋诗纪事卷二二扬州感旧怀古( 王岩叟) 。 杨万里:诚斋集卷二七晚泊扬州。 司马光:传家集卷一三送杨秘丞通判扬州。 陈起:江湖后集卷五江汉亭百韵( 郑清之) 。 7 场的繁荣景象。“市邑雄富,列肆繁错”,沿江“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街尾不绝 者数里”。可见鄂州己成为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大都会。 洪州( 孝宗时升为隆兴府,今江西南昌) 。洪卅作为江南西路的首府,处“吴 楚东南最上游”,是鄱阳湖和赣江流域各州县与外地商品往来的枢纽。北宋时全国 五大造船中心之一和商业都市。王安石在送程公辟之豫章涛中以“沉檀珠犀 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樯。输泻交广流荆扬”展现出货畅其流,沟通南北,人尽 其欢的市场面貌。洪州南浦亭,位于名胜滕王阁南面,是广润门外往来船舶停靠 的码头。宋元之交南昌人宗必经南浦诗云“江到南关古渡头,旁分一曲入溪 流。垂杨夹道三干户,绕郭连樯数万舟”。写出了这个古渡口沿岸人口繁盛,与舟 船的往来频繁。 成都( 今四川成都) 。它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都市,号繁华富丽甲天f 。 “忆从南郑入成都,气俗豪华海内无。故苑燕开车载酒,名姬舞罢斗量珠。”。这 是陆游多年以后对成都的深刻印象。做过成都府僚属的葛琳这样描述这座城市: “井络西南区,成都号佳丽”,“农耕士就学,商贩工居肆”。薛田也曾任职成都, 他在成都书事百韵中所展示的成都市场活动及规模可以直追京都。9 洛阳( 今河南洛阳) 。宋时属河南府,是京西北路的重要城市,其政治地位依 然相当重要。它以园林着称,属于典型的消费型城市。洛阳的花业、酒业相当发 达。酒楼之盛可与东京媲美。杨亿次韵和席衢州忆洛阳春游十四韵云“何人 贳酒青楼晓,几处寻春紫陌赊”,“关路行人偏络绎,津桥贾客苦趋哗。”。南宋宗 泽至洛:“都人士女各纷华,列肆飞楼事事嘉。政恐皇都无此致,万家流水一 城花。”。写尽洛阳人烟鼎盛,商业繁华。 两浙路的明州、台州、常州、湖州、衢州等。明州( 南宋绍熙五年升为庆元 府,今浙江宁波) 是两浙路著名的海港城市,方舆胜览记载“明之为州,乃 海道辐辏之地。南接闽广,北控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 “城外干帆海舶 风”, “都人士女人如云,丝竹清音两岸闻”。o 海外贸易和旅游业十分发达。台 州也是一番“江绕城中万家市”的景象。 利卅i 路的洋州( 今陕西洋县) 又是一番 “夕阳道观鸣钟鼓,夜月人家奏管弦。杨柳影中沽酒市,芰荷香里钓鱼船”的景 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二六感旧。 柬诗纪事卷一八葛琳和运使学士浣花亭。 成都文类卷二。 杨亿:武夷新集卷一。 宗泽忠简公集卷五。 浙江通志卷二二。 张律:乾道四明图经卷八前题三首( 邵必) :卷一o 西湖前题( 王益柔) 攻娩集卷三寄题台州悴厅云壑图。 8 致。o 江南西路的抚州( 今江西抚州市西) ,城内“翠幕管弦三市晚”,城外“不 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歙州( 宣和年间改为徽州,今安徽歙县) “故 居山城间,四面阑阒区。东西万货集,朝暮百贾趋”。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两宋城市 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并各具地域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城市市场之所以发展兴盛的基本脉络。 那就是:优越的历史地理条件构成了宋代城市市场发展兴盛的前提;社会稳定、 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构成了宋代城市市场发展兴盛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尚奢 的社会风气和追逐牟取商业利润构成了宋代城市市场发展兴盛的基本动力。 第二节城市市场繁荣商品流通充沛 由于城市的发展与扩张,人口众多及专业市场的形成,城市对粮食等生活必 需品的消费都需要依赖市场流通解决。货畅其流成为城市生活的必需。两宋时期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各类商品流通范围和流转程度很高,梅尧臣在汴之水三章 送淮南提刑李舍人中重点阐释了漕运对都市生活的重要意义。“昨岛初观永东 下,干人走喜兮万人歌。歌谓何,大船来兮小船过。上牵下橹日夜来,千人 同济兮万人利。利何谓,国之漕,商之货,实所寄。”。黄庶也以“万艘北来食京 师,汴水遂作东南吭。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腑肠。人心爱惜此流水,不 啻布帛与稻粱”o 记录汴京的交通和运输。 便捷的水陆交通保障了商品的流通。漕运保障了北宋汴京的物质需求,它每 年需要大量粮食和其它消费品,基本上仰赖江南供给和通畅的漕运运输以及其它 多种渠道从外地调运过来。郑獬的汴河曲“朝漕百舟金,暮漕百舟粟。一岁 漕几舟,京师犹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汴京城依靠漕运保障自身的粮食需求及 其消耗的巨大。“虎眼春波溢岩沟,万艘衔尾饷中州”。金君卿汴渠云“粮道 所由济,日逝千斯舟”。 漕运之舟首尾相连,排列数十里,可见其数量之多,形 象地表达商品流通与都市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以及社会赞同商业行为的共识心理。 而南宋临安据二老堂杂志记载:“严州嵩阳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 湖米则来自北关云。”。洪适戏孙陈二弟诗云:“车载斗量稗贩走,果纲却有入 陕西通志卷九七韩亿洋州。 曾巩:曾巩集卷六送抚州钱郎中 宛陵先生集卷二四。 汴京遗迹志卷二二汴河。 郑獬:郧溪集卷二三。 金君卿:金氏文集卷上。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卷二。 州时。”。应指大批的水果运输。正是依靠运河及其它四通八达的水道,杭州城中 市民得以享用来自苏湖的稻米、严州嵩阳的柴薪、其它地方的时令水果。郑刚中 以序代题,介绍广南槟榔运往南方,其诗云:“海风飘摇树如幢,风吹树颠结槟 榔。贾人相衔浮巨舶,动以百斛输官场。官场出之不留积,布散仅足资南方。闻 其入药破痃癖,铢两自可攻腹肠。如何费耗比菽粟,大家富室争收藏。”隶属荆 湖南路的潭州也是凭借长江、洞庭湖流域密布的水道,得以保障自己的粮食需求。 “北来自鼎粟,南至出渠舡,分路招籴广,米自灵渠出。”。“北客随南贾,吴樯 间蜀船”描述的是荆湖北路水路繁忙、舟车辐辏的江陵府航运, “地占东南会, 舟浮百货通”描述的是淮南东路扬州航运。范镇的万艘潭“私船官运斗纵横, 殖货交通绕近城。”歌咏的均是官私漕运物流商流的繁忙。交通便利是货畅其流的 保障,为城市市场丰富的商品供给提供了必要条件,城市市场因之而显得异常活 跃、充满生机。 郑刚中诗题为己酉正月大风寒米价腾踊菜色之民皇皇于道感而作是诗和 王炎的会稽六月初五日新米入市价减旧以升计之几十二三闻海商米船方集亦损 其直“田家甘粜贱,海贾恨来迟”,”讲述的都是运输的及时与否,不仅直接关系 到人们的生活,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商家的利润。王元粹襄阳七铯句“街头鱼米 近颇贵,缩项长腰最可珍。江东莼鲈亦何好,能令张翰称达人。”学这就说明了商 品流通成为城市生活的基本保障和城市市场繁荣的重要条件。 正是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人们得以享用来自四面八方的商品。苏轼诗云“籴 米买柬薪,百物资之市”。o 诗人用米和柴这些带有普遍性的生活用品和“百物资 之市”的直白语言,有力地说明了市场流通是市民生活的必需。陆游饭罢戏作: “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壤。东门买彘骨,酰誓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 蟹。轮困犀浦芋,磊落新都莱。”o 更是如数家珍般地把市场供应对城市的支持和 对市民的意义和盘托出。陈造诗云“货绝交通腹殷雷,人家一雨便春台。即看商 贩接踵集,已有米船衔尾来。” 苏轼在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诗云“吾国旧供 云泽米”,并注云“定武斋酒用苏州米”。 可见远在北方的定州( 河北西路中山府) 酿酒也是用两浙之米。 洪适:盘洲文集卷五。 王阮:义丰文集卷一代胡仓进圣德惠民诗一首并序。 东坡全集卷二八荆州十首; 王囊;双溪类稿卷八。 中州集卷七襄阳七绝句( 王元粹) 。 东坡全集卷二四籴米。 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九饭罢戏作。 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二十喜雨口号呈陈守怕固十二茸。 东坡全集卷二三。 1 ( 1 一般讲诗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对各种奇珍异味比较熟悉,因此比较具 体地描写某一种珍味的诗歌也颇多。北宋梅尧臣诗云“东吴海物错,南楚江昧多”; ”宋末元初方回诗咏“浙乡巨舰供鱼煮,淮郡骈肩致蟹螯。牛尾狸兼马蹄鳖,消得 坡仙赋老饕。”。再如有关鳆鱼的记载和描写。宋时鳆鱼的供应量比较充足,人们 尤其注重鳆鱼的正宗产地。“风流东武鳆,三月已看花。及冬稍稍盛,来自沧海涯。 味腴半附石,体洁不藏沙。被之以火光,何幸挂齿牙。一举连十头,不复录鱼虾。 海物类多毒,惟汝性则佳。”。东武,即密州( 今山东胶州、胶南海区) ,盛产优质 鳆鱼。葛胜仲在杭州任官,曾千方百计向山东地区索购鳆龟,他为此写下从人 求鳆鱼一诗:“海邦邾莒固多品,此族称珍乃其伯。沈泉湘瀹付飨宰,姜桂煎调 奉佳客。昔官余杭饱下箸,两载杯盘厌凡核。去曷来瑕丘问鲑菜,樽俎遍索 未云获。”邾莒即莒州,辖今山东日照海区。 另外,孔平仲梦锡惠墨答以蜀茶讲到蜀茶辗转千万里的运输:“更怜此物 来处远,三峡惊波如电卷。江湖重复千万里,淮海浩荡涟漪浅”。南宋某尚书秀野 堂更是“怪石远从商舶至,名花多自别州移”。韩维又赋京师初食车螯“京都 贵人粱肉厌,远致异物无微纤。骈珍错怪百类兼,何久遗此不得参。”反映出各种 商品都有广泛的交流。 第三节高档消费群体扩大 市场的发达,交通的便利,专业生产的发展,经营方式的改进,侈靡消费的 追求,把许多过去达官贵人的奢侈品,甚至皇家的专供品,都“移植”到市场上 来,成为大众化消费品。 荔枝是宋代最负盛名的水果,蔡襄的荔枝谱例举了陈紫、江绿、方家红、 游家紫等三十二个著名品种,都是福建沿海四郡所产。范成大新荔枝四绝云 “越舶飞来不作难,红尘一骑笑长安。孙郎皱玉无消息,先破潘郎玳瑁盘。”诗尾 注日:“四明海舟自福唐来,顺风三数目至,得荔子色香都未减,大胜戎涪间所产。 莆阳孙使君许寄蜜荔,过期不至。贰车潘进奏饷玳瑁一种,亦佳。并赋之。” 可 见,伴随着造船业与海道运输的发达,昔日唐人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 是荔枝来”。的珍果,此时,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其它如葡萄。“蒲萄本自凉州 宛陵先生集卷二四陈经秘校之信州幕。 桐江续集卷二八思家五首。 清江三 l 集卷二一食鳆( 孔平仲) 。 葛胜仲:丹阳集卷一八。 范石湖集卷二一。 全唐诗眷五二一过华清富艳句三首( 杜牧) 域,汉使移根植中国”。葡萄传入中原后,成为宋代珍果,以太原所产名重天下。 洪适和景严咏新得蒲萄云“名传马乳久,物比蚌胎稀”。杨万里初食太原 生蒲萄时十二月二日诗云“玉盘一朵直万钱”。尽管受到葡萄生存习性和运输 条件的限制,名产葡萄身价倍增,但在淮北的杨万里隆冬时节吃到了来自太原的 生蒲萄。 再如冰、糖霜等。在唐代,冰尚为高档消费品,价格极其昂贵,非一般民众 所能享用。唐摭言有“蒯人为商,卖冰于市”的记载。“c 乏安冰雪,至夏月则 价等金壁。”。至宋,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生活于北宋前期的田锡鬻冰咏称: “赫日生炎晖,鬻冰言及时。邀利有得色,冰消俄若遗。”o 刘敏诗题有戏作卖 雪人歌。宋时藏冰的技巧已经很娴熟,并且可以及时供应市场。大略在绍兴年 间,随着高宗南渡,藏冰的方法由北方传入南方。鸡肋编记载:“二浙旧少冰 雪。绍兴壬子车驾在钱塘。是冬大寒屡雪,冰厚数寸。北人遂窖藏之,烧地作荫 皆如京师之法。临安府委诸县皆藏,率请北人教其制度。”o 用冰的地方也很多, 冰成了夏天消暑的畅销品,商人们保存鲜果的常用品。冰确已走下了宫廷殿堂, 由贡赐品成为大众消费品。陆游在重午诗中写到会稽“街头初卖苑池冰”,但 “会稽不藏冰,卖者皆自行在来”。在秋日遣怀讲“初见卖苑冰,青门已无瓜”。 在蒸暑思梁州述怀云“藏冰一出卖满市,玉璞堆积寒睁嵘”。刘克庄曾诗咏 苏州卖冰:“南州四月气如蒸,却忆吴中始卖冰”。这些诗句说明买卖冰已普及到 一般城市和民众。杨万里在荔枝歌中不仅讲到北方人掌握制冰技术,以制冰 卖冰为业,养活一家人,不仅讲到酷暑正午时的冰雪叫卖声竟使“行人未吃心眼 开”,而且介绍了冰之于水果的保鲜冷藏作用。其诗云: 粤犬吠雪非差事,粤人语冰夏虫似。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去年藏冰减工夫,山鬼失守嬉西湖。 北风一夜动地恶,尽吹北冰作南雹。飞来岭外荔枝梢,绎衣朱裳红锦包。 三危露珠冻寒j i i ,火伞烧林不成水。北人藏冰天夺之,却与南人销暑气。 龠 刘敞:公是集卷一七蒲萄。 洪适:盘洲文集卷六。 诚斋集卷二七。 云仙杂记。 田锡:咸平集卷一八。 刘教:彭城集卷八。 庄绰:鸡肋编卷中。 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二重午、卷八三秋日遣怀、卷五蒸署思梁州述怀 诚斋集卷一八南海集。 蔗糖的名贵产品是糖霜,即冰糖。“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 贡使至,问其人此何物”, 至宋,制糖业逐渐兴起。邓肃从昭祖乞糖霜“甜满 中边一夜冰,璀璀壤璨自天成。冷香入骨追琼液,秀色当筵莹水晶。绛阙不须餐 沆瀣,玉池何事养胎津。从公乞取洗蒸谚,一驭寒风上太清。”。杨万里德远叔 坐上赋肴核糖霜“亦非崖蜜亦非饧,青女吹霜冻作冰。透骨清寒轻着齿,嚼成 人迹板桥声。“”二诗通过从口感、色泽、功用等方面对冰糖的描述,以及作者们 品尝时的郑重和惬意神态的刻画,反映出冰糖深受人们的欢迎。黄庭坚视糖霜与 龙山白茶等为时物:“茶瓯屡煮龙山白,酒梳希逢若下黄。乌角巾边簪钿朵,红银 杯面冻糖霜。会须着意怜时物,看取年华不久芳。”糖霜之所以成为人们的常用 品,苏轼在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中说出了缘由“糖霜不待蜀客寄”。也就是 说不仅蜀地产糖霜,其他地方甚至广东也开始生产了。产地多了产量大了,遂成 为普及物。 手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在宋代诗人笔下也有所反映。如纺织品、矿产品、 瓷器等。以瓷器为例,各地的瓷器及其特点在诗中均有表现:张耒咏巩地青瓷枕 “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宋庠咏越地瓷茶器“左沸香殊有韵,越 瓷涵绿更疑空”。;彭汝砺咏浮粱美瓷“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贺铸咏“闽 瓷兔碗霜毛寒” 。周南讲到湘瓷“枳花茶似雪,留客共湘瓷”。宋诗中较多提到 了缥瓷,它是一种原产浙江南部瓯江流域和温州地区的淡青色釉瓷器。较多吟咏 的定瓷是定窑所产薄胎自瓷,用印花、刻花和划花装饰的日用器皿,曾充作贡品。 苏轼咏定州花瓷茶盏、酒盏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琢削为酒杯,规摹定州瓷” 之诗句。南宋人如许开、释大观、方一夔均诗咏定州瓷“定州红花瓷,块石艺灵 苗”、“定州元出花瓷碗”;“彼美自瓷盏,规模来定州”。陆游诗则多涉及陶器 的广泛用途,如“妇汲惟陶器”。不惟日用器具就连死人专用的棺椁也有陶制的, 郭祥正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陶器坟云“陶器为棺椁,中庸孰可名。”回 宋代商品流通规模较大,流转速度较高,很多商品由贡品转为大众消费品。 但是好的和稀缺的物品还是要首先满足宫廷和贵族消费。苏辙买炭诗陈述了 这个事实。“西山古松栎,材大招斤斧。根槎委溪谷,龙伏熊虎踞。挑抉靡遗余, 参见王灼糖霜谱。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 邓肃:拼榈集卷三, 诚斋集卷一四。 黄庭坚诗集注辨集卷一四次韵伯氏戏赠韩正翁菊花开时家有美酒 柯山集卷十谢黄师是惠碧瓷枕。 元宪集卷一二新年谢故人惠建茗。 庆湖遗老诗集卷一玉钩环致, 青山集卷二五。 1 3 陶穴付一炬。积火变深黧,牙角犹愤怒。百钱不满篮,一坐幸至莫。御炉岁 增贡,圆直中常度。阊阎不敢售,根节姑付汝。”岁寒炭贵,卖与常人的是根节。 圆直者要纳供入宫,“御炉岁增贡”,“闾阎不敢售”。又如杨梅虽为常见的水果, 但好的还是要及时上贡的。陆游所讲的“山前五月杨梅市,年年来及贡梅时”, “山中户户作梅忙,火齐骊珠入帝乡。细织筠笼相映发,华清虚说荔枝筐”,就 是经心选择、准备进贡的水果。 第二章城市商业经营类别 伴随生产与商业的发展,宋代城市商业经营存在着店铺、流动摊点、庙会、 早市、夜市等模式,正是依靠这种多渠道的市场供应,为社会提供可靠的产品与 服务,其商业与生活呈现出蓬勃生机。 第一节店铺经营和流动摊点 座落在大街小巷的各色店铺,是城市商业的有机构成和城市市场的固定商业 网点。“都城巷陌,市廛邸店”、 “十字街头开铺席”。、“列肆喧哗占平碛”,。显 示着宋代商铺经营的勃勃生气。“擎得大家些子本,门前铺席恣开张。” 说明开设 店铺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一般分买卖商品性经营和提供劳务性经营。晁补之有送李端叔从定州先生 辟“龙门争鹜货趋肆,求货安知于此市”,。似是指店铺进货时互相竞争的景状。 吕南公诗云“昔闻丰年乐,今识丰年苦。东家米粒如白银,西家稻束大于鼓。再 三入市又负归,殷勤减价无售主。”o 诗中谈到城中东家、西家两家米铺的垄断竞 争,虽然卖米小贩“殷勤减价”,“再三入市”最后还是“负归”,由此可见市场竞 争波及面之广,影响之深。其它还有肉铺、海鲜铺、布帛铺、书铺、药铺等。 劳务性经营主要有酒楼、茶肆、旅店等。黄庭坚在同王稚川晏叔原饭寂照 房诗中记述“盘餐取近市,厌饫谢膻羊。裂饼羞豚脍,包鱼芰荷香”。 真实地 反映出市场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便利。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市井经 陆游集剑南诗稿卷四三项里观杨梅。 正一编i 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录虚堂智愚禅师语录( 释智愚) 卷九倡颂二十一首。 白玉蟾:海琼玉蟾先生续集卷一赠城西谢知堂。 苏辙: 栾城集卷一( 竹之歌。 云居率庵和尚语录颂古三十一首( 释梵琮) , 鸡肋集卷一二。 吕南公:灌园集卷四山中即时寄上知县宣德。 黄庭坚诗集注外集卷一嗣王稚川晏叔原饭寂照房。 】4 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由于供给充足,市民往往可以就近 购买“蒸梨枣、黄糕麇、宿蒸饼、发豆芽之类”物品,生活十分方便。各地都有 大量的旅店供应外地人住宿使用。方回在送徐如心如婺源三十韵中讲仅蝥源 这样一个小地方就“邸店竞新修”,9 大中城市便可想而知了。韩沆曾诗述自家在 信城经营了六七家邸店,“暮收五百钱”收益颇丰。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 等反映宋代都城的文献更有很多对店铺装饰的记载。 流动性商业摊点( 货担) 虽然资金数量、销售规模不能和动辄千百万金的大 商贾们相比,但由于它们经营品种多、流动性强、总体数量大,拾遗补缺,直接 渗透到城市大街小巷,因方便生活、便利民众而深受市民的欢迎,成为城市市场 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流动商贩的经营着眼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售卖的商品更贴近最基本的衣 食起居,特别倾向于食品菜蔬的供给。我们仅从诗题中就可以发现一些标明时间、 地点、所卖物品的具体记载。有卖主食的,孔武仲书馆买粟饭取合门水以接昼 饥中的粟饭 ;钱时卖葛粉中的葛粉;汪梦斗九日前一日过东平城中见卖 糕有感中的糕。诗人还生动地描述了糕的制卖情形:“猎猎霜飙飚菊枝,盘中粉 饵趁时炊”。有卖菜的,赵蕃的感鬻笋者、鬻菜者; 陈东的和邵予可卖俸 豆;梅尧臣的五月七日见卖瓠者。此外梅诗闻卖韭黄蓼甲不仅标明韭黄 是宋代出现的一种黄化蔬菜,是京师冬月的当家菜,而且还介绍了韭黄的培育方 法。有卖肉的,杨万里的“淦客前春荷一猪,城门卖得两干余”。 有卖鱼的,梅 尧臣、范成大的卖鹿角鱼、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苫有感三绝;o 赵 摔称赞“茂苑鲈莼味正甜”;。王十朋的过八迭有小舟卖虾是日风便但江岸萦迂 疾徐相半。也有一些日用品的供给:冯时行有布被诗,“买费一千钱,十年 度寒温”;项安世的二十五日岳市路口居人皆鬻栉具及风药;马廷鸾的近闻 在旧京卖缦笠子;黄彦平的王子才军中有道人鬻笔既售而去笑日吾姓名在管中 破视有细字日李洞长求之不复见矣;回曾丰的有售画于余令作杨柳黄鹂池塘萱 草既成可观用随其题赋二绝句;李浩的赠鬻胭脂者偈。刘克庄的樱冠写 到:“羽士过门卖,新翻样愈奇。坚如龟屋制,精似鹿胎为。i 口杖扶相称,唐衣戴 糸京梦华录卷三。 桐江续集卷一八。 韩漉: 涧泉集卷四祝融吟。 漕江三孔集卷五。 赵蕃:乾道稿一淳熙稿卷一六、卷一七。 试斋榘卷四二退休集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 范石湖集卷二六。 赵拧:清献集卷五次韵前人见赠。 王十朋集后案卷一一。 黄彦甲:三余集卷二。 最宜。笑他蝉冕客,忧畏白须眉。”串街走巷的羽士兜售式样新奇的纸制帽子,向 人夸赞说制作的多么结实精美,与扶邛杖穿唐衣最相配。等等。这类诗歌不胜枚 举。 花是流动摊点上的常见品,也是涛人们最热衷的话题。宋诗诗题中有许多关 于卖花的记述。方岳有卖花翁,连文凤有赠卖花湖妓,张镦有卖花,许 及之有卖花行,。赵蕃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