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冶学院赴沂蒙山区“红色足迹”社会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1页
材冶学院赴沂蒙山区“红色足迹”社会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2页
材冶学院赴沂蒙山区“红色足迹”社会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3页
材冶学院赴沂蒙山区“红色足迹”社会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4页
材冶学院赴沂蒙山区“红色足迹”社会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东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沂蒙文化东北大学2012年材料与冶金学院赴沂蒙山区社会实践团摘要在中国共青团建团90周年、举国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踏上了回顾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旅程。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沂蒙精神”为主题,以探寻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为线索,以考察红色教育基地、华东烈士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为主要内容,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中心覆盖济南市,枣庄市,沂南县为主要考察地点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沂蒙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及沂蒙的革命先烈,进行一系列参观、座谈、访问、考察、扫墓等活动,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磨练自身意志,深入了解共产党的伟大壮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在大学生中起到积极地宣传作用,肩负历史使命,学习科学发展,明确理想信念。 关键词 两战圣地 时代意义 沂蒙精神 时代内涵 磨练意志 传承一、 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作用和地位我们一提起沂蒙山区,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解放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线的情景。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百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载入史册。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尤其是1947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的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至今让人动容。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时期中共在国内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共山东省政府、中共华东局的创立地,也是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许多中共领导人和国共两党高级将领曾经在此战斗过、工作过,包括刘少奇、谷牧、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张自忠、张灵甫,其中抗日时期,张自忠将军在临沂成功阻击著名的板垣师团,为台儿庄战役的部署取得了时间,为山东整个战局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自忠将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军。沂蒙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的哺育下,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二、 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沂蒙精神,诞生在八百里沂蒙,寄托于英魂忠骨,崇尚大义大勇,主张大仁大爱。在她的感召下,沂蒙人民乳汁救伤员,肩膀搭人桥,一口饭做军粮,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这种沂蒙精神感天动地,彰显了沂蒙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一)爱党爱军的政治立场爱当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自古以来,沂蒙人民一贯崇尚进步。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的愿望开始变成现实。经过战争的考验,沂蒙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形成了坚定的爱党爱军的政治觉悟。并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更突出地表现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党爱军成了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旧政权、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全区46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当时的兵源人次与当地人口之比为8:1,即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名士兵!沂蒙人民面对这些困难没有屈服,说实话,办实事,用昂扬奋进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参军拥前,表现了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迈志气,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和耀目风采。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二)开拓奋进的思想意识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临沂的不断发展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000多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立场坚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基调。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一一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坚定信心和信念;从生产力欠发达的实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沂蒙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1996年,在全国重点扶持的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2003年GDP达到83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9.3亿元,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8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沂蒙精神的伟大胜利,是沂蒙精神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场上,沂蒙人民特别能战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民将艰苦创业寓于改革开放之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人们把诚实能干作为沂蒙人的代名词。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历史上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特别是受封建剥削和外来势力的压迫,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济基础因而极端薄弱,发展经济遇到了特殊的困难。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进入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这一切都表明,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四) 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改革开放年代,王廷江放着“百万富翁”不当,甘愿将自己600多万的合法收入无偿献给集体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三、 传承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沂蒙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沂蒙人民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沂蒙精神已经超越了时空,具有普遍的意义。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一)传承沂蒙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保证沂蒙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实践的产物。沂蒙人民在党的邻导下,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唤起了人民的自尊心和救国热情,不畏艰难,英勇奋斗,以弱小的队伍和简陋的武器,与阵势强大的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战胜内外强敌,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可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历史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不断发展,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我们有无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在于我们有无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无强大的精神支柱。弘扬沂蒙精神,坚定立场,知难而进,励精图治,正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证。(二)传承沂蒙精神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在革命年代,沂蒙人民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艰苦创业,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沂蒙人之所以能够爱党爱国、艰苦创业,党之所以能够在沂蒙人民心中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传承沂蒙精神,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结性,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提高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自身的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传承沂蒙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最关键的是每个党员都能把沂蒙精神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和实践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传承沂蒙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勤俭节约是沂蒙人民的优良传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革命年代,沂蒙人民勤俭节约、省吃俭用支援革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继续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励精图治,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沂蒙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惟如此,就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言,也同样需要弘扬勤俭节约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在继承传统沂蒙精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锻造出新时期的沂蒙精神。新时期的沂蒙精神是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源泉,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四)传承沂蒙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精神文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从加强法律规范、政策规范和纪律规范诸方面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也必须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把大力传承沂蒙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用精神的力量来规范社会的行为,可以起到法律、政策和纪律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因为弘扬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有助于克服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拜金主义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传承具有集体主义的沂蒙精神,有助于克服个人主义,消除无序竞争、地方保护的弊病。(五)传承沂蒙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沂蒙精神体现了中国革命精神的核心,即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是沂蒙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价值之本源。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最大的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充分激发社会主体的活力。为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把各类社会关系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使社会资源兼容共生,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社会的各阶层之间形成一个比较匀称、均衡、稳定的关系,形成结构合理的系统的社会规范,并且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遵守。这其中,沂蒙精神就是一项重要的动力源泉和内容。四、实践心得(一)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有幸考察了红色教育基地、华东烈士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参观临沂新城区规划及城市的巨大变化。每一次参观冲撞我们心房最多的便是耳熟能详的四个字:沂蒙精神。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对沂蒙山区深入了解后,我们对自身肩负责任有了深刻认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确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更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团的十七大精神;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二)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得到了临沂大学校团委书记韩勇的盛情接待,深切感受到老区人民的热情与淳朴;在与“山东省大学生骨干弘扬沂蒙精神的培训班”同住同行的过程中,同学们早出晚归;义务支教中,为农家孩子的自立自强、乐观奋进而感动,为自己现在拥有的良好学习生活条件而感恩;祭扫华东烈士纪念馆、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沂蒙六姐妹纪念馆,让同学们亲身体会沂蒙山区山的红色历史,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心中奔腾起拼搏奋斗、为国献身的凌云壮志。(三)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从社会实践的申请到答辩,每一个过程都无时不在锻炼着自己。在一周的实践中,自己联系交通,食宿,通行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都做得很好。深刻体会到“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只有将知识和时间结合在一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如同鸟之两翼,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远。在实践中认识自身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四)传承沂蒙精神,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来弘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髓。在社会实践中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沂蒙的精神,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弘扬沂蒙精神。弘扬沂蒙精神,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将沂蒙精神贯彻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继地发展沂蒙精神,不断赋予沂蒙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沂蒙红色精神正闪耀着沂蒙人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