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正讹》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正讹》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正讹》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正讹》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正讹》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正讹》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书正讹研究 张磊 摘要:元代文字学家周伯琦所著六书正讹,是一部阐述说文,辨证俗 字的字书。第一章、概说。首先叙述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其次,关于六书正讹的版本,经过对比发现,现今所能见到的一些著录该书 的版本目录中,讹误不少,又经学者辗转误引,不可不正;再次,关于六书正 讹体例的研究,历代学者均未能阐发周书体例编排的深意,埋没了周伯琦由体 例的不同来说明古今语音变化的特殊编排方式。第二章、六书正讹的六书说。 首先,探讨六书与文、字的关系,指出周伯琦文字子母衍生说的理论价值;其次, 分析周氏的六书理论,主要就其中与说文不尽相同的六书和兼书分类评说, 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第三章、六书正讹释义评议。首先分析六书正讹 在释义方面的特点;其次,将六书正讹与说文相互对照,找出其中不同 之处,一一评述其是非得失,分析周伯琦对说文在字形、释义和六书三方面 阙失所做的补订工作。六书正讹对许书中的两千多个常用字所做的补正研究, 在很多文字的形义分析中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鉴于其 中的许多观点取自戴侗,因而后代文字学家对其深加诋毁,历来将其排斥在正统 “说文学”著述之外,未免有失公允。对六书正讹一书作一番综合整理与 评析,评价其在“说文学”研究史应有的位置,也为我国文字学史的研究提供 一份具体的资料。第四章、六书正讹字类述例。针对该书的收字特点,主要分 析了其中收录的古文字和俗字的类型。周伯琦将所能见到的古文字形体列在篆文 之后,这虽然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但却试图据此探求文字的本义,敢于对 旧说提出怀疑,纠正说文的误释,阐述字义演变的轨迹,取得了不少成绩。六 书正讹一书为元朝时期规范文字的字书,其中收录了很多俗体,六书正讹既 处于“说文学”的内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又继承了唐宋以来字样学的发展路线, 周伯琦对待俗体有泥古倾向,但却辑录了很多唐代以来形成的俗字,对规范文字 形体是有很大贡献的。把六书正讹分别置于这两条并行的线索中,吸收文字 学史上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除分析六书正讹所用术语的内涵,对其体例、内 容作出整体的观照外,还全面评述其在释义、汉字构形、字体演变等方面研究的 贡献和局限,以及该书对文字规范的影响等。最后,概述六书正讹一书的特 点,评价其功过得失。 关键词:六书正讹;六书;说文;古文;俗字 s t u d vo nl i u s h u z h e n g e z h a n gl e i b s t r a c t :ni sab o o kt l l a tc 弛e x p l a i l ls h u o w e na n dv i n d i c a t i o nc o m m o nw o r d s , w l l i c hi sw o t eb yz h o up o q i ,ap a l e o f a p h e r sf i g u r eo f t h ey u a i ld ) r i l a s 够i i lt l l i ss n l d y m ea u t h o rw 锄t od oac o m p r e h c n s i v c l l e s sr e s e a r c hw i t l ll i u s h u z h e n g e 锄d d i s e n t o m bt l l ei m p o n a n c eo fi t t h ec h a p t e r sa n ds e c t i o i l sa r e 鹊f o l l o w s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 ,p r e 、m e d e p i c t i o n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ea c t i l a l i t ya i l dp o i n t i n go u tt h ep r o b l e m sa 1 1 d d e f i c i e n c yi so n eo f t l l i sa n i c l e si n t t i o n t 0c o n n tn l ee d i t i o 璐o f l i u s h l l z h e n g e , w ec a nf - m dt h a 士也ee d i t i o n sw h a tw es e ea b o 砒h a v es o m em i s t a k e s ,a 1 1 ds o m es c h o l a r s m i s q u o t ca n dm i s a p p l ya b o u tn l er e s e a r c ho fl i u s h u 2 m e n g e ss t y l e ,p a s td y n a s t i e s a c a d e m i c i a i lc 锄o tc l a r i 匆m em e a n j n go fz h o ub o o k ss t y l ea r r a i l g 哪e n ta n dn e g l e c c 血ee s p e c i a la r r a i l g e m e mw i l i c hi se x p l a i nt l l ep h o n e t i cc h a n g e 疗o ma n c i e n tt om o d e m t i m e s t h ec h 印t e ra 1 1 a l y s e st h es t y l eo ft h eb o o ki no r d e rt oc o m p r e k :i l dt h ef 宅a t u r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也ec t l i n e s eh e x a t e u c h1 1 1 e o r yo f l i u s h u z h e n g e i nt h ep a r t ,t h e 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t 1 1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h e x a t e u c ha n dw r i t i n g 锄dw o r da 1 1 dp o i mo u t m em e o r e t i cv a l u e0 fc h a r a c t e rd e r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 a b o u tz h o u sh e x a t e u c h 髓e o i t p a s sj u d g m e mo nl i u s h ua i l dj i a s h uw h i c h a r cd i 位r e n tf r o ms h o u w e i l ,m e ni tp o i n tt h e s 廿o n g p o i n ta i l dd e f i c i e l l c y 1 1 l em 矾c h a p t e r ,d e 血i t i o na b o u tl i u s h u z l l e n g 7 e n 觚a l y s e st l l et r a i to f p a r a p l l r a s e ,a i l dc o n n 砌i s t i n g u i s hl i u s h u z h e n g e 劬ms h u o w 如 遍o r d e rt o 蠡l l do u tt 1 1 ed i f e 衄c e ,幽e na n a l y s e sz h o up o q i sa d d m o ni ns h o u w e nf 陆n f o n ts t ) r l e ,d e f i 血i o n 锄dl i l l s h u l i u s h u z h c n g ew o r ko v e rt 、w t 1 1 0 l l s a i l d 细_ i l i l i 缸w o r d a b l o u ts h o u w b na n dh a sg o o di d e a si ns o m ew o r d s f o m l 姐dm e a l l i n g b u ts o m ep o i n t s c o m e 怕md a it o n g ,s ol a t t c rp a l e o 伊印h e r sc r i t i c i z en l e s ep o i n t s ,删c hi sa l l 枷t t h ca r t i c l e 西v eac o m p o s i t i v el i q l l i 圳o na n dc o m m e r 如a p p r a i i tp o s i t i o ni n s h u o w e n 虺a 1 s o ,t l l eh i 咖r yr e s e a r c hp r o v i d e sac o n c r e t ed a t af u l la n da c c u r a t e t 0o l l rc o u n t r yp h i l o l o g y t h ef o “hc h a p t e r ,t h ec h a r a c t e fl ( i n ds t a t e sa ne x 锄p l eo f l i u s h u z h e n g e z h o up o q ip u ta i l c i e mp r o s eb e i n gf o 蛐db e l l i n dt l l e a oz h u a i l ,a n d a l 也o u 曲n or e a ls e n o f h j ss t u d y b u t 仃y t oe x p l o r c t h e t r u e m e a i l i n go f m ec h a r a c t e r s s u s p e c t i i l g0 1 ds a y i n g s ,r 锄e d y i n gm i s 蚰d c r s t a l l d i n g s o fs h o u w b n ,e x p l a i l l i n g 也e c h a l l g eo fc h a r a c t e r sa i l dm 越n g 伊e a tp r o g r e s s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f o r o w _ m gm eb o o k c o l l e c t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主c ,1 1 a v ea i i a l y z e dt h ea m o n gt l l e mw 斌b et a k e no n a n c i e m 、而t i n ga 1 1 dp o p u l a rf b n no fc h a r a c t e r st y p em a i l l ly l i u s h u z h e n g e ,o n eb o o k n b e i l l gm a tt h ep e d o d 也e 也md y n 缴yi ss t a n 出帕t 1 1 ec l l a r a c t e r sd i c t i o n 越y ,h a s i l l c l u d e dm a i l yc u s t o mb o d i e sa m o n gt h e m ,n o wm a t ”s i xc a t c g o r i e so fc h i n e s e c t l a r a 以:r si sb e i n gb i a c k “l a i l e d “b e i i l g mt h ei n h e r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r n i d d l e ”s a y i n gl i t e r a t i l r e ”,r o m eh “m gm h e r i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l l a tt h em o d e lo fw r i t t e n d l a r a m e r sl e 锄ss i n c et a n gs o n ga tt h es a m et i i n e ,z h o up o q ih a d 打e a t c dt h cc u s t o m b o d yk r v i i l go b s t i i l a t e l yf o l l o w 觚c i e n tw a y si n c l i l l a t i o n ,h 鹊c o m p i l c db 眦m a n y p o p u l a rf o m so fc h 盯a c t e 玛饭k i i l gf o m o v e rt 1 1 ep a s tt n gd y n a s t ) ,b l i t ,t 1 1 es h a p eh 觞 v e r yb i g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s t a n d a r dc h a r a c t e 硌a b s o r bt h er e s e a r c hr c s i l l th 撕n gv a l u eo n p h n o l o g ) rh i s t o r y ,l i u s h u z h e n g ei i lt l :l cm a i l lb o d yo f ab o o kl i u s h u 动e n g eb cp u t i nt l l i s 删e lt v c l u e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m et 幻i s tt c m p l em 越r 嗜锄训r e i yt o1 ) l ,:h o s e s t y l e ,c o n t e n tc 邪t sl i g h to nt h eo u 招i d e ,f a i r l ya l l - r o 髓dc o m m e m a r yi t s t 1 1 e c o 棚b u t i o n 缸dl i i i l i t i n 岛缸ds h o u l da ni 玎1 p a c to fb o o ko v e rc h a r a c t e r sn o 玎n 柚ds oo n 山a ta s p e c ts u c h 勰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c c rc o i l f i g u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s t ) ,l ee v o l u t i o ns t l l d i e si n e x p l a i n i n g 也em e a n i n g m a k eo n e 蚴a r y 。se x p l a n a l i o nf i 主l a l l ya g a i n ,s 啪a r i _ z c l i u s h u 2 :l l c i l g e ,o n eb o o k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d v 锄t a g e s 矾dd i s a d v a r l 协g e s 印p r a i s i n g w r h o s em e r i ta n dc l 锄e m k e y 们r d 8 :“u s h l l 功e n g e ;吐峙s i xc a t e g o r i e so f c l l i l l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s h u o w b i l j i 晒 a 1 1 c i c n tp r o s e ;c o m m o n 、o r d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垒址日期:! ! 盟! :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 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 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张免日期:丝z :2 f 第一章概说 第一节研究综述 汉字学史上对六书正讹的研究较少,已有的也仅是一般性的介绍。六书 正讹的体例、内容尚未被全面认识,其价值也没有得到全面挖掘。对于宋元明 三代的“说文学”研究,文字学界历来评价不高。从清代四库全书总目里 的诸多贬斥,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 卷十三) 称其“多采戴侗说以訾议许氏”, 其说“诞谩叵信,视同戏剧”。,因而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弃而不录,直 到现代语言文字学家王力在其中国语言学史里所说的“自大小徐以来,说文 之学中断了八百年。种种言论似乎都在表明,这一时期缺乏足以令人称道的“说 文学”著作。然而对此一概否定,未免有失公允。正如高明在中国古文字学 通论中所说,宋元时期学者的研究结论未必科学,“但是,他们的工作并非徒劳, 而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引导大家从理论上研究汉字的形体结构,防止抛弃理论, 任凭揣度臆测的弊病;而且通过分析讨论,充实和提高了六书本身的内容,尤其 是对后来有关文字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o 党怀兴在宋元明六书学 研究中指出:“发掘第一手材料,一切从材料出发,离开了文献资料,任何研究 都是虚的,是站不住脚的。”学术界对宋元明时期的文字学研究并不太注意,但实 际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汉字学史上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发明权” 问题,需要重新认定o 。这是较为公允的评断。 一、关于六书正讹的主旨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 六书正讹是对“六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周氏撇开说文系统,完 全用六书来研究和归纳汉字的著作,以沈兼士文字形义学、赵振铎中国语言 学史、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黄德宽汉语文字学史、李建国汉语规 范史略、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等学者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正如 四库全书总目所说“推衍说文者半,参以己见者亦半”,六书正讹是 对说文解字所作的补订和整理,属于传统“说文学”一派,如东京大学 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 ,都将 ( 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商务印书馆1 9 5 7 年,p 2 9 5 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二卷 ,山东教育出版杜1 9 9 0 年,p 1 3 8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j ,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6 年,p 1 6 。 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p 1 6 。下同。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汲古书院,昭和五十六年三月三十日,p 9 6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 ,株式会社同舍出版,昭和五十六年十二月十日,p 5 4 。 六书正讹列入“说文之属”,孙钧锡汉字通论将其归入对传统文字学研究 的“说文学”时期。第三种观点则把六书正讹归入“字样学”,即正字学类著 作当中,如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张涌泉也将其归之于“辨析字形正俗的字 样书”圆,台湾学者曾荣汾在其字样学研究中,亦将六书正讹纳入字样学 的范畴。本文赞成把第一种观点纳入第二种当中,因为“六书学”也是“说文学” 的一项重要内容,六书正讹正是依据六书来阐述说文的著作;同时也认为, “正字”是周伯琦著述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虽然这不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但其 价值及影响却与订正说文的成绩不相上下。因此,六书正讹的主旨应该是 研究说文与辨析俗体参半的说文学著作。 二、六书正讹体铡的研究。多数文字学著作都未曾涉及体例研究。四库 全书总目谓:“以礼部韵略部分分隶诸字。列小篆为主,先注制字之义,而 以隶作某某、俗作某某辨别於下,略如张有复古编之意。”后代学者皆从此说, 略无新意。目前可见的对六书正讹有所评述的著作,如赵振铎中国语言学 史、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黄德宽汉语文字学等,均从此说。 三、六书正讹的释义研究。四库全书总目谓:“大抵伯琦此二书,推衍 说文者半,参以己见者亦半。瑕瑜互见,通蔽相仿,不及张有复古编之 精密,而亦不至如杨桓六书统之糅杂。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姑存以备一解, 亦兼收并蓄之意云尔。”。清代学者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 补逸) 中同样认为: “其书本之说文者固多,而参以己见者亦不少,故互陈利钝,与其所著说 文字原相若。”触可见,六书正讹的主要内容在于阐发说文中的释义。另 一方面,姚孝遂认为:“( 六书正讹) 敢于对1 日说提出怀疑,根据小篆以前的古 文字形体以探求古文字的本源”,“其见识是卓越的”母。揭示六书正讹运用古 文字资料来训释字义的价值,发轫之功,当首推姚氏。党怀兴也指出,周伯琦根 据“古文款识,纠正说文的误释”,并举数例说明 。学者们已经注意到宋元 明时期文字学家对新材料利用的情况。 四、六书正讹的正字学研究。周伯琦在六书正讹叙中叙述其写作目 的之一便是“刊传写之谬”。四库全书总目指责宋元明时期的文字学著作时说: “盖字学至元、明诸人,多改汉以来所传篆书,使就己见,几于人人可以造字。 戴侗导其流,周伯琦扬其波,犹间有可采,未为太甚。至桓与魏校而横溢旁决,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p 1 2 0 。 张涌采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杜1 9 9 5 年,p z l 3 。下同。 ( 清) 永珞等撰四库全书总且。中华书局1 9 6 5 年,p 3 5 3 。下同。 ( 清)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补逸 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p 2 1 9 。 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 9 8 3 年,p 5 5 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p 2 6 5 。 2 矫诬尤甚。”把六书正讹在研究篆、隶、俗、通字形演变方面的价值贬得过低。 平情而论,唐宋以来字样书关注的问题、所用的术语、体例都有其内在线索和演 变轨迹,处在元末的六书正讹,与人们所熟悉的唐代字样的形制相差已经很多, 仅对六书正讹作简单而孤立的研究,就难免造成对一些基本情况的误解。明 代学者杨士奇在书 后中指出:“其自序云:正讹以刊传写之谬。 非独攻篆之家所不可无,于使学者得明古人做字之本意,而不眩于俗者,不为无 助。”亩阮元在文选楼藏书记里亦云:“是书( 六书正讹) 原本许慎,参考诸 家之说以正俗字画点音训之讹。”o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同样认为,六书 正讹“对于普及汉字形体结构知识以及字体规范,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学术 水平不高。正字通的作者批评说;元鄱阳周伯琦六书正讹,非讹者概以为 讹,非俗者概以为俗,此病在不通者也。( 凡例) 不通实有之,那两个概 字未免言过其实。”o “不通”在于周氏泥古,何氏的评价是公正的。 综上所述,对六书正讹已有的研究,虽在版本梳理、错误纠正、正字学 原理的揭示等方面取碍了一些成绩,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显存在不足:1 有的研究 者存在泥古倾向,对周伯琦处理某些字的变通做法做出了不公允的评价:2 缺乏 共时和历时层面上的比较研究,忽略周伯琦对说文的研究;3 对其中的字样 分析一笔带过,缺少对字体演变情况的研究。 第二节作者 今天所能见到关于周伯琦的资料主要有:元史卷1 8 7 、饶州府志、七 修类稿卷3 7 理公严碑、宋元学案补遗卷9 2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 3 1 周侍御伯温墓铭、东里文集卷1 0 o 。 周伯琦,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生于元成宗大德二年( 1 2 9 8 年) ,卒于明太 祖洪武二年( 1 3 6 9 年 。元末饶州都阳( 今江西波阳) 入。明代郎瑛七修类稿 载其降于张士诚,士诚破败后为明太祖所诛 。此说大概不足为据,仅为传闻而已 ( 四库全书总目己辨其非) 。据元史卷1 8 7 记载,周伯琦之父周应极,曾 为翰林待制,侍英邸。仁宗继位后,迁至集贤待制,终于池州路同知总管府事o 。 ( 明) 杨士奇东里文集 ,刘伯涵、朱海点授,中华书局1 9 9 8 年,p 1 垂5 。 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 叁拾册,北京出版社0 0 年,p 5 9 0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杜2 0 0 5 年,p 2 6 2 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 9 8 7 年。p 6 3 5 。 姜亮夫姜亮夫全集十九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袭,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p 4 6 4 ( 明) 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2 0 0 1 年,p 4 0 0 ( 明) 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 9 7 6 年,p 4 2 9 6 3 伯琦自幼从其父受说文,游学于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年十五补国子生。 泰定二年,以父“荫受将仕郎,南海县主簿,三转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擢宣 文阁授经郎,教戚里大臣子弟,奉诏大书阁榜。进鉴书博士,除崇文监丞,出为 广东宪佥回。其间,以其工书善文而颇受帝恩。“知遇既隆,名重天下” 。至正八 年,召为翰林待制,历崇文少监、翰林直学士,预修后妃功臣列传。十二年,除 兵部侍郎,拜监察御史。十三年,改崇文大监,丁忧起复为江东廉访使,改浙西。 十七年,授浙江参政,招谕张士诚,士诚留之吴中。十九年,进为江浙行省左丞。 二十四年,以南台侍御史致仕,士诚既灭,得归鄱阳,不久病逝。 周伯琦一生,博学多才,善文工书,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六书正 讹就是由其亲自写版的。杨士奇东里文集说文字原跋称:“周伯温篆书, 今世无过之者。”此绝非溢美之辞。周氏虽生逢乱世,多遭时难,然其善于自保, 潜心究学。滞留吴中期间( 至正二十三年) ,听说友人刘彦_ 爵著有篆韵集抄, 便写信意欲一观,可见其治学之勤勉 。著有文字学著作说文字原一卷、六 书正讹五卷,又诗文稿近光集三卷、扈从诗一卷。此外,尚有致用斋 稿 。 第三节版本 六书正讹传于今世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元至正十五年高得基等公文纸刻本,即初刻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科院、上海市等图书馆有藏。 研究六书正讹,当以此种初刻本为最佳。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曾于2 0 0 5 年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惜本文写作之时该 书尚未面世,无缘窥其面目,所以未将此本列为底本。今按,阳海清等编文字 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误增“元至正十二年吴当序刻本” ,查遍诸种公私目录,均 未有此本著录。清代学者周中孚云:“此书( 弱松霭藏元刊本六书正讹) 与字 原,同为元代一时所刊。” 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 0 0 4 年影印出版中国国家图 ( 明) 宋濂元故资政大夫扛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周府君墓铭,宋学士集( 卷六四) ,陕西师范大学 图书馆藏。 见周伯琦说文字原叙 见答参谋刘彦贯书,饶州府恚卷2 8 艺文志三蒜论 ( 诸) 锡德修不景莽纂饶捕府志( 卷2 6 ) 艺文志一书目j ,同治十一年术刻本,陕西师范大学图 书馆藏。 阳海清,褚佩瑜,兰秀英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p 6 5 。 ( 清)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朴逸) ,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p 2 1 9 。 4 书馆藏元至正十五年高得基等公文纸刻本说文字原可知。说文字原与六 书正讹俱为同时刊刻,并不存在提早到至正十二年的刻本。另据王重民中国 善本书提要所载元至正间原刻本六书正讹,“吴当后序”与“字文公谅序” 并存,“吴当后序”为至正十二年而“宇文公谅序”则为至正十五年。由此可以 断定,所谓“元至正十二年吴当序刻本”,当属佚脱了“宇文公谅序”的至正十五 年刻本。 二、明嘉靖元年于鏊翻刻元至正本。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等图书馆有藏。北 京图书馆藏有清梁清标跋于鏊本。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称:“是书行款与元刊本同。”9 三、明崇祯七年胡正言十竹斋翻元至正本。北京图书馆、吉林大学等图书馆 有藏。 王重民谓:“余曾跋十竹斋刻本,辨提要谓胡正言手书篆文之说不足据, 因十竹斋本篆文同于嘉靖本故也。今睹元本,并为嘉靖本与十竹斋本所自摹刻, 其来迹益明矣。”回 四、清乾隆平湖陆天锡古香阁翻明崇祯胡氏十竹斋本。 王重民谓:“原题:元鄱阳周伯琦编注,明海阳胡正言订篆。封面题:古 香阁藏板,古香阁似非正言斋名,疑此本刷印时,书版已售与古香阁矣。”o 五、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搜集、编纂,其中不乏善本,但皆未著录版本。 四库全书所著录的六书正讹本原为大学士于敏中所藏,四库全书总目 谓六书正讹无自序,意其佚脱,然而于氏仍固执地称此本为“元版中不可多 得之本”o 。但查阅诸家目录,如嘉业堂藏书志所载元刊本 、陆心源仪顾 堂续跋所载元刊本o 、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 等,自序存者多而佚 者少。可见四库全书本的选本极为不慎,致使本书撰著原委不明,贻误后学。 六、清同治五年大兴邵绶名惜吉斋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存一册o 、山东 师范大学图书馆存两册、日本京都大学有藏o 。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p 5 7 同上。 同上 同上 天禄琳琅书目 ( 卷五) ,中华书局1 9 9 5 年,p 9 z 缪茎孙、吴昌缓、董康撰嘉业堂藏书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p 1 7 4 。 国家图书馆藏古藉题跋丛刊第1 8 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2 年,p 4 3 0 。 李盛铎著、张玉范整理术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大学出版1 9 8 5 年,p 8 8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影印发行1 9 8 3 年,p 5 0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株式会社同舍出版,昭和五十六年十二月十日,p 5 4 刘志诚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尚著录另两种刻本国,一为咸丰年问惜古斋翻 影元本,末附咸丰五年唐钧书后;另一种为同治四年大兴邵绶名江苏刻本,与惜 古斋本同。今按,据清光绪十二年恭寿堂翻刻同治大兴邵绶名惜古斋刻六书正 讹本,前载邵氏重刻六书正讹叙可知,前者原为唐钧( 字季同) 抄本,咸 丰五年是唐钧抄毕的时间,并非邵氏刊刻时间。后者即同治五年大兴邵绶名惜古 斋刻本,借古斋为邵绶名书斋名,不应割裂,且“四年”应为“五年”之误。文 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亦沿承此误 。 七、清光绪十二年恭寿堂翻刻同治大兴邵绶名惜古斋刻本。陕西师范大学有 藏、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存两册。 此本首行题“鄱阳周伯琦编注”,半页五行,小字双行,行约二十字;篆书大 字约占小字三格,单鱼尾,左右单边,版心下方刻有“原本”字样。前有至正十 一年( 1 3 5 1 年) 九月自序,至正十二年吴当后序,末附咸丰五年唐钧书后。按, 此本入声质韵“率”字末有小字注云:“谓之藻下脱率字”,当属唐钧手录校勘 时所出的校记,刊刻时混入了正文,四库全书本不误。今对照元初刻本六书 正讹书影。,此本行款与初刻较为接近,但绝非据初刻造录。因其他版本无缘以 见,故本文写作,以此本为底本,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 第四节写作目的 周伯琦写作六书正讹,主要出于以下三个目的: 一、阐述六书研究的目的 周伯琦六书正讹叙云: 六书者,文字之本也。不迭其本而能通其用者,不也。书之六义大略若 此,包罗事物,靡有或遗,以之格物则精,以之穷理则明,以之从政则迭。古人 之学,循序而进,未有不由是者也。 六书者,迹也,形而上者寓焉。苟得其说以读圣贤之书,由艺而进于道,则 存乎其人矣。 他在说文字原叙中也说: 不能识字,则不能读书;不能读书,则不能明理:不能明理,则修己治人酬 酢万变有不舛戾者乎? 是以君子大博丈而贵约礼也。 刘志诚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巴蜀书社1 9 9 7 年,p 1 2 2 。 阳海清,褚佩瑜,兰秀英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p 6 5 。 张宗茹、王恒柱编纂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书目,齐鲁书社2 0 0 3 年,p 4 2 。 参见陈坚马文大撰辑( 宋元版刻图释所附元刊本六书正讹书影,学苑出版杜2 0 0 0 年。 6 研究六书是为了识字,识字是为了读经,读经是为了明理,以期达到修身治 人的目的。周氏的论述,是对前贤观点的承继。如郑樵六书略六书序云: 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小学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圣人之道,惟藉 六经六经之作,惟藉文言,文言之本,在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 六书明则六经如指诸掌 郑樵对六书的这一认识,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如戴侗在六书故六 书通释中说: 六书者,群经诸子百氏之通释也六书苟通,由是而往,天下之书,不待注 疏皆可读也六书不通,而以臆说谬为之注疏,是瞽而为向者,祗益其速 天下之物,犹有出于六书之外者乎? 其寡已矣;凡天地万物之载具于六书,能 治六书者,其知所以治天地万物矣。 戴侗在字义说解中也曾不止一次地强调“六书”经世致用之功,而绝非纸上 之学,即所谓“训诂之学不讲,一字之义不明,而圣人之精义千载莫识。敢六书 者,格物致知之学,不可徒以为小学而已也。”o 清人于此也有几乎相同的论述。如戴震古经解钩沈序日: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 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 躐等。 学者们几乎把“六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是把 “六书”作为研究文字学的根本贝l j 是很有道理的。周伯琦的论述,是对前代学者 观点的继承和发挥。他清楚地认识到,六书是文字的根本,文字是研究六经的基 础,小学通才能读经明道。这一看法是宋元时期文字学家的普遍观点,对清人的 六书研究颇有影响。运用六书阐发字义,便是六书正讹最主要的目的。 二、补订说文 六书正讹叙日: 虽或辨其舛戾而尤淆以俗体继是作者( 李阳冰、徐铉、徐锴等) ,张有次复 古编、郑樵作六书略、戴侗述六书故,莫不原于许氏。然张失之拘、郑过 于奇、戴病于杂。郑樵言许氏之书,详于象形、谐声而昧于会意,假借,其论至 矣。 周伯琦以为,说文历经李阳冰、徐铉、徐锴等人的训释,但仍然囿于师传, “不能正其错简,强为凿说,紊然无序,遂使学者昧于本原,六书大义。郁而不 彰。”( 说文字原叙) 如果不加校订,以讹本流传于世,将无益于学林。于是 见六书故卷十四 。振”字注、六书故卷十六) “道”宇注 见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 9 8 0 年,p 1 4 6 7 以说文为准绳,选取其中常用的两千多字详加勘定,“采用诸说,折以己见。” 试图“推本造端,定其始意,训以六义,辨析古今,订别是非。”( 六书正讹叙) , 补订说文在字形选用、六书分析、释义说解等方面的错误。四库全书总目 谓:“大抵伯琦此二书,推衍说文者半,参以己见者亦半。瑕瑜互见,通蔽相 仿。不及张有复古编之精密,而亦不至如杨桓六书统之糅杂。”可见,推 衍说文便是周氏著述的主要目的之一。 且不论周伯琦校订说文的是非功过,但就他所言而论,其初衷是正确的。 宋代有了说文的刻本,但自汉以来的辗转传写,使得说文存在各种不同 的版本,文字互有差异。如宋元之际戴侗的六书故就保存了说文异本的 许多资料,二徐本之外又有所谓唐本、蜀本等o 。因此,校订说文也就成了历 代许多学者研究文字时的一项基本工作。 三、辨析俗宰 尽管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盛行千年,但俗字始终未曾绝迹。周伯琦经过研究发 现,与说文所收文字相比,当时的用字情况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俗文学、 俗文书中出现了一种与字书规范写法不同的俗体,这些字的理据的丧失是相当严 重的。 周伯琦六书正讹叙日: 思欲厘其全书( 指说文) ,有所未暇,间常摭字书之常用而疑似者,以声 类之,参稽古法,集而书之;推本造端,定其始意,训以六义,辨析古今,订别 是非,凡二千余字,名之日六书正讹。盖说文字原以叙制作之全,而六 书正讹以彳1 3 传写之谬也采用诸说,折以己见,虑伤于繁,不复识另i j 。 吴当六书正讹后叙日: ( 周伯琦) 又于世俗通行之字,正其点画偏旁、音义训诂之讹,使不谬于篆 籀、六义制作之本旨,名日六书正讹。 明代杨士奇在书 后中谓: 其自序云:正讹以刊传写之谬。非独攻篆之家所不可无,于使学者得明古 人做字之本意,而不眩于俗者,不为无助圆。 清代阮元在文选楼藏书记中谓: 是书原本许慎,参考诸家之说以正俗字画点音训之讹 。 可见正是由于当时“俗书行世,迷其文字之本原而讹谬相承”,所以周伯琦才 要选取“字书之常用而类似者”,“究古文之原,正俗书之失”( 吴当六书正讹后 参见党怀兴( 六书故 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p 7 4 。 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中华书局1 9 9 8 年,p 1 4 5 。 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叁拾册,北京出版社2 0 0 0 年,p 5 9 0 。 8 叙) 。因而“正字”也是周伯琦著六书正讹的主要目的之一,虽然这不是此 书的主要内容,但其辑录俗字使用情况,运用六书理论分析文字结构以辨析正体 与俗体之别,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第五节体例分析 一、编排体例 四库全书总目云:“其六书正讹,以礼部韵略部分,分隶诸字。 列小篆为主,先注制字之义,而以隶作某某、俗作某某,辨别于下。”唐代颜元孙 干禄字书首创以四声为序编排文字,这种方法直接影响到了后代包括六书 正讹在内的诸多文学字著作,如宋代张有复古编、辽代释行均龙龛手镜、 元代李文仲字鉴、明代焦兹俗书刊误等,均采用以“平上去入”四声相比 的编排方式。 六书正讹的编排体例通常是:全书按四声编排,四声之下再以礼部韵 略的韵部为序,所收的字都归在相应韵部之下。先列小篆形体,再注出楷书正 字、音切,然后解释造字之义、用“六书”分析字形结构;最后指出俗字得失, 有的字还列了隶书和古文形体。例如: 正讹平声东韵:“公,沽红切背厶为公,从 从厶,八犹背也,厶即 私字,会意。汉吕纪 ) 以讼音公别作譬,非,譬音竞。” 正讹上声铣韵:“苗,以转切此即充州之竟,从口,象山门也;八, 半水也。隶作竞按,兖字,沿字从此,与公字不同。俗作兖,非。” 二、说解体例 六书正讹有其内在的特殊体例,其中隐含有精微独到之处。学者多沿袭 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无所发明,现予以申说。 】基本条例 1 ) 形声字有两种情况: a 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声符及韵部一致时,不注反切。基本格式为:小篆字头 一释义一说明义符和声符一俗、通字体。如: ( ( 正讹入声觉韵:。确,磐也,山多大石也,从石角声”( 中古时,“确” 为溪母觉韵字,。角”为见母觉韵字,韵相一致。) 变例;当声符与元代当时的实际读音不一致时,注明反切。基本格式为:小 篆字头一反切一释义一说明义符和声符一俗、通字体。如: 正讹入声月韵:骚,方伐切。射霰也,从弓、墅声,癸音拔,俗作舞, 9 非。 到了近代,“驶”字声符“墅”已经由上古的帮组转变成了非组字, 了很大的改变,所以需要注明反切。 b 其他形声字用“从某会意、某声”表示,说明该字为部分会意、 的结构,而非形声兼会意。周氏称为“谐声”。如: 正讹入声沃韵:督,察也,从目会意,叔声。借为督责字。 2 ) 非形声字全部注明反切。如: 读音发生 合体形声 氍正讹- 上声纸韵:子,祖似切。孳也,象形。 ( 正讹平声青韵:瘟,囊丁切。安也,从 从心在皿上,皿,人之食饮器, 所以安人也,会意。 ( ( 正讹入声曷韵:赳e ,北末切。足剌她e 也,指事。有分j 址之象。 正讹入声沃韵:亍,厨玉切。彳亍,步行止也,从反彳。彳音敕,像行 步之形,彳之转注。 周氏注意从声音上,通过不同的反切来区别不同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即所 谓“破读”。如: 正讹去声遏韵:莫,莫故切。日且冥也,从日在群中,会意。借为末各 切,凡帷。莫、广莫、无莫、病莫字。别作模、瘼、寞、漠,并非。 2 “凡从”说 学者历来没有对“凡从”在六书正讹中的特定内涵作出具体分析,从而 掩盖了“凡某某之类皆从此”,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 1 ) “凡某某之类皆从此”,“此”为声符,指谐声声符相同的情况。如: ( ( 正讹去声翰韵:藿,小爵也,象形,萑声。凡觐,敬,槿、勘之类皆从 此。 正讹入声屋韵:案,古硅字禾麦之采下垂景象也,象形。凡禄、录等 字从此。 正讹入声蜀韵:昏,塞口也。凡滔遥等字从此。俗与舌混,非 2 ) “凡从某某旁者皆从此”,“此”为部首,指义符相同的情况。如: 正讹- 去声酽韵:欠,张口气牾也。凡从欠傍者皆从此。 正讹入声缉韵:飘,持物也。凡巍,氟等字从此,皆取乳持之义。 按:“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