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容县为个案.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容县为个案.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容县为个案.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容县为个案.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容县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容县为个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容县为个案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容县为个案 研究生: 莫伟华 导 师: 张 坚 副教授 专 业: 专门史 方 向: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 年 级: 2005级 改革开放以来,闽粤侨乡丰富的侨力资源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 用,致使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层次的探讨,其侨乡研究在学术界起着领军作用。相较而 言,广西是我国第三大侨乡,然而,由于当前学术界有关广西侨乡的研究严重滞后,尤其 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关注不够, 直接造成了学术研究无法为 现实需要提供基本的资料和对策咨询, 不能完整解答 “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如 何” 、 “为什么广西作为第三侨乡打不出好侨牌 ” 、 “应该如何利用侨力资源推动广西社 会经济的进步”等问题。 容县作为广西第一侨乡,旅居海外的容县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约有 70 万人,改 革开放以来,该县侨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在广西卓有成效,但同时该县“打侨牌”成效与区 外其他侨乡的距离也是很明显的。 以容县为研究切入点, 可以从三方面透视当前广西侨力 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第一,有望为容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对策咨询,更大发挥容 县作为广西第一大侨乡的优势; 第二, 能够透视整个广西改革开放以来侨力资源开发的成 效与不足,为探索新形势下广西侨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提供研究的个案;第三,一定程度上 能够反映出广西侨乡的特征,拓展侨乡研究领域的视野。 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学的实地调查法以及历史学的文献检索方法, 对容县侨情进行调查 与分析(重点考察该县侨办企业情况、海外宗亲对家乡建设的态度等),阐述容县侨力资 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以及容县侨乡的发展特点;此外,本文还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 比改革开放以来, 容县在侨力资源开发方面与闽粤著名侨乡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此反思容 县在侨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文章以为:由于广西籍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较差以及广西长期处于冷战前沿地区特 点, 包括容县在内的广西侨力资源开发工作必须打破闽粤等侨乡侨力资源开发以 “经济效 益至上”的做法,侧重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扩大广西在东南亚地区的影 响,增进泛北部湾地区人民之间的政治互信、文化认同作为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 关键词:关键词:侨力资源 侨乡 容县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research on the explos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xi since 1978: a case study of rongxian postgraduate:mo weihua supervisor:associate professor zhang jian profession:history of particular subjects major: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grade: 2005 since 1978, the abundant resources of overseas chinese of fujian and guangdong play a role as the first motivation to drive the loc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se two areas in a multi-level, making the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academic field. compared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xi seriously lags behind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field. in particularly, the research on the explos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xi does not attract enough concern since 1978, which directly causes that the academic research can not provide the basic information and consulta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practical needs. in addition, in such a cas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can not be answered profoundly: “how is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explos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overseas chinese?”, why cant guangxi, as the third largest destination for overseas chinese, have a good performance on making use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how to make us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resources to promote guangxi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rongxian is the largest emigration county for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xi. there are about seven hundred thousand overseas chinese who were born in rongxian and live abroad or liv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since 1978, the explosion on the resource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rongxian is the most effective one in guangxi.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parity of affairs concerning overseas chinese between rongxian and the regions in other provinces overseas is obvious. taking rongxia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research owns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ly, it can unveil the effect and insufficiency of the explosion on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xi since 1978 and provide research case for exploring ways to make use of overseas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chines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econdly, it is possible to provide countermeasures advice for rongxian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rongxian as the largest destination for oversea chinese in guangxi; thirdly, in a certain degree, it can reflect the common features of guangxi oversea chinese that is good for e extending the vision of the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rongxian importantly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which are built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the overseas clansmens attitudes towards the hometown construction and so 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ociological investigating and historical document retrieval, describ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 of rongxian -an emigration count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uses comparative researching method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ields of overseas chinese resource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rongxian and fujian and guangdong which are the famous emigration counties, and on this basis to rethink the experience and lessens in the aspect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o further discover the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resources in guangxi.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demonstration, this paper forms the following major point: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xi cant compare with that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but the habitation zone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xi play a more decisive role in our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outhwest border areas when compared to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xi have a positive impact in eliminating the negative impact brought by the cold war, promoting the peoples mutual political trust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beibu gulf areas and the areas near by, improving ethical exchanges and relations, and creating a good political,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so on.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exploiting and using the overall resource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xi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guangxi. key words: overseas chinese resource home village rongxian guangxi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绪 论 (一) 选题缘起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选题缘起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侨力资源 所谓侨力资源,是指侨的影响力和作用的出处。它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地域性、社 会性的特点。主要有九个方面: 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 信息资源、市场资源、管理资源、教育资源,其中经济资源是目前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和 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以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投资实业或者捐资公益为主要形 式。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所理解的侨力资源不但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和国 内归侨、侨眷的资源,且涵盖了港、澳、台同胞的资源。 (2)侨乡 一般来说, “侨乡”即“华侨的故乡” , 但在现实生活中,侨乡是一个没有定量内 涵的概念:侨乡可以大到涵盖某一个省区,而侨乡亦可小到仅仅包括一村一镇。按照 2001 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方雄普等主编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侨乡卷一书所定义, “侨乡”是指有具有以下特点的地区:第一,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人数众多;第二, 与海外亲友在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看来,本文的研 究对象容县和广西,无疑都具备这些特点,也是传统认定的侨乡之一(参见表 01) 。 表 01 四大侨乡简表 单位:万人 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 归侨、侨眷及港澳眷属 表 01 四大侨乡简表 单位:万人 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 归侨、侨眷及港澳眷属 省 区 华侨华人 港澳同胞 合计 归侨 侨眷及港澳眷属 合计 省 区 华侨华人 港澳同胞 合计 归侨 侨眷及港澳眷属 合计 广东 广东 2000 500 2500 51 1359 1410 福建 福建 70 700 770 25 500 525 广西 广西 200 20 220 18 100 118 海南 海南 185 17 202 7 100 107 资料来源:方雄普,谢成佳主编华侨华人概况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309-310 页 按照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侨乡卷的定义,侨乡的特点还包括:第三,尽管本地人多地少,资源缺乏,但是由于 侨汇、侨资多,因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第四,华侨素有捐资办学的传统,这些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笔者认为 此定义,仅能说明福建、广东等较发达侨乡的情况,忽略了对广西、云南等老侨乡及浙江、北京等新侨乡特点的归纳。 上述异议有另文商榷,本文参考约定成俗的说法,即广西是全国第三侨乡、容县是广西最大侨乡的说法展开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2. 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闽粤等侨乡以侨为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观广西, 虽然华侨华人总数达到 300 万,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 利用的成效不大, 与其第三侨乡地位形成巨大反差。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 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 加快推进,广西已成为多机遇重叠、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 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她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关系到我 国东部地区产业优势向西部地区的有效转移,深入思考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具有 突出的现实意义: 首先,冷战给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造成相互封闭甚至对峙所导致的交往渠道堵塞,交往 平台缺失等系列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无疑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东南亚华侨华人人数占全世界 3000 万海外华侨华人的 80%以上, 他们与国内侨乡人民关系 密切,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所需要的地区安全、交往平台的搭建、产业的对接以及贸易 投资等方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各地区交往的重要渠道,也是广西与 东盟加强经贸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因此,在探索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广 西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发挥华侨华人这一交往渠道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地增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加快经济合作的步伐,已经成为当务之 急。 其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广西北部湾地区对外开放还处于起步阶段,该地 区国际影响程度低,难以吸引国外经济力量进行投资。华侨华人散布于东南亚地区各个角 落,在工商业、农业以及矿业等经济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与国内人民语言相通,并 且了解侨乡地区的区情、政策特点以及人民的风俗习惯,他们投资国内较其他海外经济力 量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旦他们取得成功,便会产生宣传效应。华侨华人在中国对外开放中 的示范窗口作用已经在珠三角以及闽台经济圈的经济腾飞中得到了证明。广西对外开放事 业需要借鉴闽粤成功经验,客观上要求学界必须加强对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再次,广西的侨力资源除了具有与其他地区侨力资源一些共性之外,还存在以下明显 的独特性:(1)从地理位置来看,广西属于西南沿海、沿边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的东南 亚部分国家直接接壤,是中国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关键地带。因此,该地区华侨华人对 中外关系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更加直接、更加深远。例如,华侨华人问题至今仍然是中国与 越南、中国与印尼等国进一步合作必须首先解决的现实问题。(2)存在闽粤地区没有的大 量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例如:在中越边境地区就生活着历史上从广西移居到越南的壮族、 此处“广西华侨华人 300 万”乃遵循学界习惯提法,实指广西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及国内归侨、侨眷、港澳属 总数合计大概 300 万,下同。 以下关于“现实意义”的论证参考了导师张坚博士在 2007 年 2 月 27 日提交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 泛北 部湾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侨力资源开发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瑶族等少数民族华侨华人 160 多万,这些移民对边境地区的安全与发展、中越两国乃至泛 北部湾经济合作都产生直接的影响。(3)存在大量的华侨农场,20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 先后接收了印尼和印支三国排华产生的 100 多万归难侨,桂、琼、粤等地是当年归难侨主 要的接收地与安置地,至今尚有大量归难侨、侨眷生活在上述省区的华侨农场里,他们与 海外华侨华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是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平台之一。(4)存在一支在 解放战争前夕,从中越边境以及海南岛出国的新桂系部队。这批数以万计的移民大量分布 于台湾、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对于广西社会发展以及我国统一大业都具有不可 忽视的作用。迄今为止,广西华侨华人这四方面的特点尚未有人展开系统的专门的研究, 制约了广西华侨华人作用的发挥。 最后,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卓有成效的经济合作,吸引了华侨华人研 究者的眼球,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的多层次的探讨,使得闽粤地区侨乡研究在学术界起着领 军作用。相较而言,当前学术界有关广西侨乡的研究严重滞后,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广 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关注不够,直接造成了学术研究无法为现实需要提供基础资 料和对策咨询,不能完整解答“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如何” 、 “为什么广西作为 第三侨乡打不出好侨牌 ” 、 “应该如何利用侨力资源推动广西社会经济的进步”等问题。 以上客观现实要求学界加快学术研究步伐,对广西侨乡深入研究。鉴于此,广西哲学 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度课题指南中,先后在应用经济、经济理论类第 12 个子 目录提出了要进行“广西侨乡经济模式研究”及在历史学、考古学类第 12 个子目录提出 了“广西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研究”的要求。本课题即系根据上述要求,在紧紧围绕 广西侨力资源独特性的基础上,对广西对外开放事业中如何发挥华侨华人地位与作用展开 研究。 另外, 本课题亦为笔者参加导师张坚博士的广西 “十一五”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广 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为了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笔者 虚心接受张坚博士等老师的悉心指导,认真阅读了大量相关专业著作。并且多次深入广西 各大侨乡,先后到桂林市侨办、贵港市侨办、北海市侨办、玉林市侨办以及区侨办等部门 展开调研,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 2007 年 9 月到 11 月,笔者到容县外侨办进 行为期两个多月的调研实习,并于 11 月初随玉林市代表团赴香港参加了 “世界广西同乡 联谊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通过这些社会活动,笔者有机会与大批归侨、侨眷、侨务工 作者,及回乡探亲、访问、经商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侨社领袖等进行面对面的 对话采访,使笔者对华侨华人研究有了质的认识,为本文的科学研究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 础。 3. 本选题的学术回顾 3. 本选题的学术回顾 随着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全方位展开,尤其是已刊文献资料绝大部分被挖掘利用,如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何掌握新资料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成为国内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学者面临的问题。侨乡作 为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最主要地区,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尤其 是国内华人研究学者的重视,通过侨乡来透视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的实证性研究得取得 了阶段性成果。 (1)闽粤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引领学术前沿 近几年来,侨乡研究已经成为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研究的新兴领域。闽粤地区是全国 重点侨乡,其华侨华人研究尤其是侨乡研究引领着学术前沿。 从侨乡侨情调查成果方面来说,闽粤地区侨乡研究遥遥领先。早在 1936 年,陈达从 实地调查入手,大量利用方志、族谱、口述史料、调查报告等材料,详尽调查了东南亚华 侨华人移民对闽粤侨乡产生的影响,完成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 该书是利用综 合学科研究华侨华人史的代表作。50 年代初期,广东中山大学、福建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 对华侨投资国内情况、 “猪仔”华工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具规模、 最为细致和最富有成果的侨乡调查,调查中积累的资料,已成为近年来国内若干华侨问题 著作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80 年代初期,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福建重点侨乡的族谱、墓 铭等进行调查研究,为侨史国内部分研究提供了很有价位的旁证材料。19871990 年间, 广东进行了三次有组织的侨乡调查,不仅获得许多珍贵史料,而且调查结果受到有关方面 的积极评价。到 1997 年初,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启动晋江侨乡研究课题,并在历经两年 的田野调查之后,形成了晋江侨乡研究系列论文,集成中国侨乡研究一书, 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国际侨乡研究的趋势,体现了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研究的新特点。 从著作论文方面来说,闽粤地区侨乡研究硕果累累。如,著作有:杨学嶙主编改革开 放与福建华侨华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王本尊著海外华侨华人与潮汕侨乡的发 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李明欢著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 化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郑一省著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 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等;论文有:林夏阳试论汕头经济特 区发展过程中的侨乡特色 ( 华侨与华人1990.1)、黄岑侨乡纽带与中国经济现代化 ( 东南亚学学刊1998.2) 、朱慧玲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资在中国大陆引进外资直接投 资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4) 、郭永通、施文芳改革开放以 来晋江旅外乡亲对家乡建设的贡献 ( 南洋问题研究 ,1999.3) 、龙登高粤闽侨乡的经 济变迁来自海外社会资源的影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3)、周聿娥,曾品元 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的思考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1) 、彭黎明海外华资 对侨乡的投资探讨以广东侨乡为例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4 )、郑一省华侨 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 东南亚研究2004.2)、陈蕊关于侨乡优势 的思考广东潮州大吴村旅外乡亲捐资公益事业调研报告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庄国土.中国侨乡研究a.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2005.4) 、郑一省水客与近代中国侨乡的金融网络及移民网络以闽粤侨乡为例 ( 东 南亚研究2006.5)等。 以上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第一,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使用大量数据与田野调查资料论 述了侨乡社会经济发展与其海外网络的关系;第二,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尤其是在对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闽粤地区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研究,通过从侨资企业、劳动力流动、地 方民营企业、捐赠、侨汇、移民等方面进行论述,已经在华侨回国投资办企业、促进我国 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第三,研究成果具有深度。不少论文 以家族、宗亲、侨村、社区、社团等为中心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注重运用相关理论和新 视角,新见迭出,使得研究成果富有说服力和启发意义。 但是,总体看来,以上研究成果尚存三点不足:第一,在开发重点上着眼侨力资源的 经济效益多,对于侨力资源所蕴含的政治、文化等方面效益的关注较少;第二,在研究对 象上关注华侨社会的精英阶层(如华人企业集团、华侨富商等)多,关注华侨社会的草根阶 层(如中小商人、手工业者以及打工阶层)少;第三,在研究思维上,学界研究那些侨力资 源开发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地区(例如:珠三角、闽台经济圈以及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多,对于拥有丰富的侨力资源,但开发成绩较差的地区(例如广西侨乡以及西南其他侨乡) 的关注很少。 (2)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相对滞后。 广西籍华侨华人总数达 300 万,仅次于广东与福建,名列全国第三大侨乡(参见表 0 1) 。然而,广西经济建设中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与广西的侨乡地位之间存在较大的 反差,该反差与学界对广西华侨华人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尤其对侨力资源的研究严重缺失 息息相关。 目前,广西的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机构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 室;主要出版物是广西华侨历史学会主办的八桂侨刊 ;主要研究成果是荣获全国地方 志奖一等奖的广西通志侨务志 、广西海外交流协会主编的广西侨务侨史文集和 赵和曼的主编的广西籍华侨华人资料选编 、 广西籍华侨华人研究 、 少数民族华侨华 人研究等著作,及以赵和曼、黄振灵、向大有等学者为代表发表的一批关于广西侨史研 究的论文。以上科研机构和著作论文在广西华侨华人研究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广 西籍华侨华人史料收集与整理历史上广西人出国的原因广西籍华侨华人的海外分布 及其职业特征广西籍华侨华人对居住国以及祖籍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 总的来说,广西华侨华人研究成果较少,而又多以侨史研究等为关注点,对于侨乡研 究的关注不多,尤其对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仅在几篇相关文 章中稍为提及,没有形成专门的论述,如:赵和曼广西重点侨乡的形成和发展系作者 研究广西地方侨史的系列成果之一。该文主要回顾抗日战争前广西重点侨乡形成和发展阶 叶枫红.广西华侨华人研究概况 八桂侨史,1991(1) ;向大有.广西华侨华人研究课题特征综述纪念广西 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十周年 八桂侨史,1996(4)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段的时间和特点, 对改革开放以后桂东南地区重点侨乡的发展优势仅有几句话的概述; 清 风浅论广西“第三侨乡”的地位和特点该文简略概括了广西第三侨乡的地位和特点, 并简单指出广西侨乡优势的现实性与潜在性,但也没有展开研究; 赵和曼海外华人与 广西侨乡经济建设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在广西的投资情况及其重要 作用,是目前较为全面的介绍海外华人投资广西状况的文章,其中许多数据也为后来研究 者提供了借鉴,但是该文只是单纯的叙述,缺乏对比研究,没有凸现广西侨乡的特点,忽 略了广西侨力资源,尤其是其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的事实。 归纳起来,广西侨乡研究有以下特点和不足:在研究对象上,习惯于把广西华侨华 人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考察,缺乏个案的分析,不注意区分广西各个重点侨乡之间的差别, 也不注意与闽粤侨乡进行比较在研究的时段上,侧重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对于 90 年代,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广西侨力资源发生的新变化缺乏系统 的追踪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历史学的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而运用社会学的实地调查 方法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对侨乡社会进行系统的实地调研少。 上述研究不足的存在, 造成了当前的广西华侨华人研究现实感不强的弱点,突出地表现在:学术界至今仍然没有 正面回答,在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全面推开的趋势下,广西侨力资源的优势如何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广西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3)容县侨乡研究有特殊意义 容县是广西最大侨乡。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就有大量容县籍人迁徙国外,据不 完全统计,目前容县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约有 70 万人,是广西最大侨乡,因此,容县侨 乡研究是广西侨情研究的缩影。但是目前学界对于侨乡容县的研究主要限于地方志的编 撰,只有徐杰舜、何月华广西侨乡容县现状考察一篇文章以容县十里乡大萃村为例, 初步考察了容县的侨情, 但没有深入比较分析容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与不足。 其 他论文亦没有涉及容县侨力资源研究,如,黄铮、覃肇忠容县发现的广西华侨抗日史料 简介介绍了在容县发现的一批广西华侨抗日斗争实物,该文认为这些实物,既是重要的 华侨历史资料, 又是珍贵的文物, 它们的挖掘对广西的华侨历史研究和侨史侨志编撰工作, 大有裨益;封祖遏容县侨汇庄简况 介绍解放前“如意华” 、 “夏广胜” 、 “祥荣” 、 “朱 德栈” 、 “南益隆” 、 “荣信” 、 “李友记” 、 “善和” 、 “洪友记“、 “南桂” 、 “成兴”等汇庄经 营简况。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试图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容县为个案,通过解剖容县这只“麻雀” , 对容县华侨在故乡的经济活动及在其影响下的容县侨乡经济变迁这一动态过程作历史的 考察,以此揭示广西作为传统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侨力资源 提供对策咨询。 赵和曼.广西重点侨乡的形成和发展 八桂侨史,1991(4) 清 风.浅论广西“第三侨乡”的地位和特点 八桂侨史,1992(1) 赵和曼.海外华人与广西侨乡经济建设 八桂侨刊,2002(3) 徐杰舜 何月华.广西侨乡容县现状考察. 八桂论坛. 维普资讯 封祖暹.容县侨汇庄简况.八桂侨史 1987(2)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二) 研究设计思路 (二) 研究设计思路 1. 研究思路 1. 研究思路 本文认为:容县是广西最大侨乡,也是全国华侨、华人较多的县份之一。以容县为个 案,对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有比较突出的参照价值:第一,容县是广西最大 侨乡,容县籍海外华侨华人在分布、职业以及对家乡建设的态度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广 西特色。以容县为个案,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广西侨乡的特性,拓展侨乡研究领域的视 野;第二,容县地处桂东南,面向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背靠有望成长为中国沿 海地区经济发展“第四极”的北部湾地区,华侨华人一直是沟通容县与外部世界(包括容 县与国内,容县与海外)交往的桥梁与纽带。通过深入研究容县华侨华人与家乡的联系, 以点带面,可望为打通北部湾地区与珠三角的经济交往,实现北部湾地区与珠三角以及东 南亚各国的产业对接、信息交流以及其他经贸合作提供智力的支持;第三,改革开放以来, 容县侨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在广西是很有成效的,但同时她的侨务工作与区外其他侨乡“打 侨牌”的成效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以容县为切入点,能够透视整个广西改革开放以来侨 力资源开发的成效与不足,为探索新形势下广西侨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提供研究的个案。 2. 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学的实地调查方法以及历史学的文献检索方法,对容县侨情进行调 查与分析,重点考察该县侨力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包括投资、侨汇、捐赠等情况)、海外 宗亲对投资家乡的态度、侨务工作的成效与不足等。主要做法有四:第一,利用重阳节期 间大量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容县籍华侨华人回乡探亲祭祖的机会,采访当地的侨领以及老 华侨,向海外侨社收集有关的文件资料,进一步厘清海外容县籍华侨华人的数量、分布、 职业特点、经济实力等等,尽可能完整呈现容县侨情近况;第二,在容县当地主要的侨乡 进行实地调查,搜集相关文件资料,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容县籍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联系 特点和趋势,增强侨乡研究对现实发展的指导作用;第三,对容县当地的侨资企业生存发 展的状况进行调查,尽可能详细地了解上述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侨乡政府创造 良好的投资环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容县以及广西其他重点侨乡探寻侨办企业 发展的新路径提供参考;第四,对容县开发与利用侨力资源的政策进行初步的调查,了解 它们实施的现状和成效,反思其不足,为政府部门制定正确的侨务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 意见。 此外,本文还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容县侨乡侨力资源最新状况 (包括国内与海外) ,对比广东、福建著名侨乡近年来开发侨力资源的做法,反思容县侨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务工作存在的不足,尝试为广西探索新形势下侨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提供研究的个案及有益 思考。 3. 基本框架 3. 基本框架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基本结构分为四章。 第一章以介绍容县侨乡的侨情简况为主线,通过从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说明容县 具有区位、侨乡、资源三大优势,以及从容县籍华侨华人的移民原因、海外地区职业分布、 与容县的联系网络、港澳台同胞(属) 、归侨侨眷等方面的阐述,揭示容县侨乡蕴藏着丰 富的可待开发利用的侨力资源。 第二章着重考察了容县在侨资企业、 侨汇、 捐赠等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情况, 并通过与其他侨乡的比较,挖掘容县乃至广西侨力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容县现有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和不足,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 今后容县开发与利用侨力资源的对策。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由容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 经验与不足引发的,对广西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并尝试提出今后广西开发与利用 侨力资源的对策。 结语部分认为:由于广西籍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较差以及广西长期处于冷战前沿地区 特点,包括容县在内的广西侨力资源开发工作必须打破闽粤等侨乡侨力资源开发以“经济 效益至上”的做法,侧重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扩大广西在东南亚地区的 影响,增进泛北部湾地区人民之间的政治互信、文化认同作为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 (三)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三)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永恒主题,而学术研究中的原创性,则是这种创新的核心。如上所 述,本文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并且,就当前关于广西侨乡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的研究 现状水平而言,本文努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研究内容的创新:在过去对广西华侨华人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以容县为个案, 对改革开放以来容县的侨力资源进行梳理、分析,着眼桂东南侨乡在侨力资源的构成、特 点等方面明显的差别,有望为广西各个重点侨乡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益的思考。 2.研究方法的创新:针对现有广西华侨华人研究重历史、轻现实的不足,笔者在吸收 传统的历史文献检索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了社会学的实地调查法,到容县进行了两个多月 的实地调研,广泛地收集海外与国内有关容县侨力资源的最新情况;并采用比较方法对之 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有望能为现实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答案。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虽然如此,但因主客观的因素,也不能掩盖本文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由于本文具有 一定的原创性,没有现成的成果可以借鉴,所以行文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而且,由于个 人的学术水平和写作时间的限制, 使这一阶段性成果无法充分提炼、 利用和挖掘所获资料, 文章缺乏高度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的分析总结。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一、 容县侨乡的侨情概况 一、 容县侨乡的侨情概况 (一) 容县侨乡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 (一) 容县侨乡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 容县古称容州,西晋置县,至今已有 1700 多年的历史。唐设容州都督府,宋设容州 路,领 11 州六十余县,明改容州为容县。建国后五十年代称容县专区,曾辖梧州、玉林、 贵县(今贵港)等县市,一度成为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容县历代名人辈出:唐朝著名诗人元结到此做过容管经略史;宋朝名将李纲,一代文 豪苏东坡都曾在此停留并题诗铭志;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慕名专程来此考察道教圣 地都峤山,并撰文赞誉;她还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世界壮学和岭南民族历史 文化研究先驱徐松石的故乡;民国时有省主席黄绍竑、黄旭初、夏威、伍廷飏、杨愿公等 5 人, 将军级以上军官 70 多人, 其他军政要员 380 多人, 被称为 “中国第二个奉化县” 。 容 县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其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评为广西优秀旅游县。 “三名”景区为国家 级 4a 景区(名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经略台真武阁;名人杨贵妃故里; 名山道教第二十洞天之都峤山)是她的旅游龙头产品。 容县位于广西东南部,总面积 2257.39 平方公里,总人口 77.2 万人,辖 3 乡 13 镇, 全县耕地面积 2.2 万公顷,经济果木林约 2.7 万公顷。主要资源有居“广西三宝”之首, 古代列为朝廷贡品,原产于松山镇沙田村的沙田柚等农产品;有烟霞鸡、玉桂、大红八角、 及荔枝龙眼、红菇、松脂、茶叶、桑蚕、中草药等特产。有锡、萤石、石灰石、花岗岩、 高岭土、氟石等 20 多种重要矿产资源。 容县水资源丰富,是全国百个电气化县之一。 容 县地处桂东南,她面向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背靠有望成长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 发展“第四极”的北部湾地区,从容县往广州、深圳、南宁、桂林、柳州等主要城市均有 高等级公路直达,时间仅需 2 至 5 小时,交通便利。 近年来,容县经济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如,2004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34.88 亿元, 增长 14.1;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 2.0936 亿元,增长 15.7;固定资产投资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