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列子》同义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8 8 2 7 8 五十年来,同义词一直是词汇学界的研究热点,成果丰厚。但与现代汉 语同义词研究所取得的丰富成果相比,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显得相对单薄,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际辨析中还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最突出的是缺乏 共时视角的研究和对专书的研究。 列子一书,目前为止,还没有从语言的角度系统地重视它。本文我 们运用归纳与比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列子名 词、动词、形容词同义词组作详尽描写,并与语法研究的三平面相结合,分 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 还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由此,我们既能了解魏晋时期词汇的某些特 点,又能为同义词断代乃至通代的研究提供语料。 通过对列子同义词的分析、论证,我们看出:逻辑语义类属不同与 区别特征的构成有一定的对应关联,不同类的词语在区别特征表现上是不均 衡的,既有共同的成分,也有相同的成分: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在三个层面上 的表现也是不均衡的,其中语法方面共性最多,其次是语用,语义方面差异 最大。而且,列子同义词的形成是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 关键词:词汇研究;同义词研究;列子同义词研究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l a s tf i f 【yy e a r s ,t h es t u d yo fs y n o n y mh a sb e c o m eh o tt o p i co ft h e v o c a b u l a r yr e s e a r c h b u tt h ea 1 1 c i e n ts ”o n y mr e s e a r c hi sn o ta sf m i t 如la st h e m o d e mc h i n e s es y n o n y m n o to n l yi nn l et 1 1 e o r e t i c a lr c s e a r c ha n dp r a c t i c a lu s a g e t h es t l l d yo f as p e c i f i cb o o k6 _ o mt h eg e n e r a la n g l ei so f g r e a tn e e d l i e z i h a sn o td r a 、v nm u c ha t t e n t i o n 舶mt h ea n g l eo fl i n g t l i s t i c s t h i sp 印e r u s e st h em e t h o d so fd e d l l c t i o n ,c o m p a r i s o n ,q u a n t i t ya 1 1 a l y s i sa i l dq u a l i t ya 1 1 a l y s i s t og i v ead e t a i l e dd e s 础p t i o no ft h en o u np h r a s e s ,v e r bp l l r a s e sa n da d j e c t i v e p h r a s e s t m sd e s c r i p t i o nw h i c hf o c u s e so n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c o r ya n d p r a c t i c eh a sb e e nd o n eb ya n a l y s i so fs 伽n t i c ,掣a m m a ra 1 1 dp r a g m a t i c t h e r e a s o no f t l l ef o r r no f t h es y n o n y ma l s 0h 粥b e e nd i s c u s s e d b yd o i n g “s ,w ec a n k n o wm ec h a r a c t e r so fv o c a b u l a r ymm ed ”粕t yo fw e ia l l dj 洫a n dg i v em e c o r p u st ot t l er e s e a r c ho fd y n a s t i c 咖d yo fv o c a b u l a r ya n dt l l ec o i i l p r c h c n s i v e s t u d yo f 、的c a b u l a 够 o nt h eb 嬲i so f 血ea n a l y s i so fs y n o r l y mo fl i e z ii ti so b v i a u sm a t1 0 百c a l s e m a i l t i ct y p eh 踮t h er c l a d o 璐h i pw i t hd i s t i n g u i s h c dc h a m c t e r s w i mm ec o n c e m o fm ed i s t i l l g i l i s h e dc h a r a c t e r sv o c a b u l a r yo fd i f 衔e n tt y p e sa r en o t b a l a n c c d t h ef o n n i n go fs y n o n y mo fl i e z ir c s u n s 丘o m 也ee f r e c t so fm eo m s i d ea j l d i ns j d ef h c t o r s k e y w o r d s : v o c a b u l a r yr e s e a r c h ; t l l es t u d yo fs y n o n y m ; m es t u d yo fs y l l o n y mo fl i e z i 列子同义词研究 一、刖再 ( 一) 列子及其列子一书基本情况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崇尚清虚无为,顺性体道。刘向校定 列子八篇时,对于列子只提:“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而太史公司马 迁在撰史记时也无一字提及列子,因此,许多人便怀疑列子其人的存在, 如宋高似孙便认为“岂御寇者,其亦所谓鸿蒙、列缺者欤? ”( 子略) 。 但现存的史料片断无可辩驳地肯定了列子的存在,汉书艺文志班固 注“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1 庄子书中也多次提及列子,战国 策韩策:“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 日:治列子御寇 之言。日:何贵? 日:贵正。”“” 关于列子一书也争论颇多,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举列 予说:“有一种书完全是假的,其毛病更大,学术源流都给弄乱了。”列 子自宋代以来就被怀疑是伪作,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列子是彻头彻 尾的一部伪书,完全出自一人之手,有人认为出自张湛之手,有人怀疑是王 弼之徒伪造;另一种观点是列子一书是多人编排而成。但无论如何,列 子从内容来看掺杂着大量魏晋思想,从语言使用来看出现了许多先秦所不 能有的词汇,因此,列子虽迟成书于魏晋时期是确定无疑的,完全可以 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语料来研究。 列子一书共八篇:天瑞篇、黄帝篇、周穆王篇、仲尼篇、汤问篇、 力命篇、杨朱篇、说符篇,包含了列子的宇宙观、物质与运动观、时空观、 命定观、享乐观等等。 ( 二) 列子同义词研究的几点说明 1 列子同义词确定的标准 同义词确定标准问题自它产生以来就争论颇多,专家学者纷纷各抒已见,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观点: ( 1 ) “意义相同、相近”说 此种观点认为:同义词就是指意义相同或意义相( 近) 似的词。持这种 说法的人很多,各个时期都有他们的代表,有周祖谟、张志公、崔复爰、张 志毅、许威汉、胡裕树、高名凯、石安石、黄伯荣、张永言、邢福义等等。 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与上述说法密切相关,即“义同”说与“义近”说, “义同”说以王了一为代表,他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 词。”。”“义近”说以高名凯为代表,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近的词。”“1 ( 2 ) “概念同一”说 此种观点认为,同义词是指在同一概念内具有各种细微差别的词。这种 观点的代表者有:石安石、陈满华、崔复爰等等。 对于“概念同一”说,大肆批判者很多,他们认为“同义词”讨论的是 词义问题,属于语言学范畴,是词汇学或词义学研究的对象,而“同一概念” 则属于思维的范畴,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概念与词义、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我们认为:用概念来解释同义词之间之同,除了不能解释虚词中的同义 现象外,对于实词是完全没有必要指责的,概念与词义都是客观对象的反映, 二者相辅相成,词义要反映概念,概念要通过词义表达,它们都以语音为外 壳,因此,我们在研究词义时都离不开概念的比较。但是,对于概念我们要 正确把握,所谓“同一概念”是指内涵与外延绝对相同,而“概念同一”说 所谓的“同一概念的情况下的细微差别”则是理性意义的差别,违背了“同 一概念”的含义。我们认为所谓“同一概念”标准的适用对象是等义词,只 是同义词中的一类。 ( 3 ) “对象同一”说 此种观点认为,判别同义词,唯一的依据是它们是不是概括同对象。 这种观点者主要有武占坤、王勤、刘叔新、武谦光等等。 ( 4 ) “义位同一”说 这种观点是2 0 世纪8 0 年代后随着语义“成分分析法”的引进、应用而 提出的,代表者主要有钱乃荣和黄金贵。钱乃荣认为:“词的同义关系就是 义位之间一种重要的类聚关系。义位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 有严和宽两种,严格的同义词要求各个义位所含义素完全相同,较宽的同义 词要求义素基本相同。”1 黄金贵认为:“同义词是具有不同义象( 理性意 义或附加意义的同中之异) 、共同表示一个义位( 词义) 系统的词群。”“1 我们采用“义位同一”说,认为“同义词是指若干个词语在理性意义上 有一个相同或相近的义位内容的词。同义系联的基础是义位,而不是整个词 或其意义( 除非单一词) ,这是同的基准。”。1 而且我们认为,在对专书 同义词进行构组时,应依据词语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进行构组,不论是词语 的本义或者是引申义、假借义,不论是词汇义或者是修辞义,如果不是偶见 的,临时的用法,就可称为同义,只要它们有相同义位,就可称为同义词组。 2 列子同义词确定的方法 确定同义词的方法常见的主要有“义素分析法”、“同形结合法”等等, 但这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判断同义词的方法,对于古汉语同义词,主要有以下 几种方法: ( 1 ) “同一概念”识同法、“同一对象”识同法 这是对于“异称词”( 等义词) 来说的。一组词如果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相 同或所指反映的对象一致,我们就认为它们是等义词,如“岁、年、祀、载” 都表示一个回归年的概念,它们是概念相同的等义词。“亡、殁、终、绝、 故”等都表示死亡的概念,也是概念相同的等义词。在宋代以前,“母、 媲”都是指母亲,因而也是等义词,“汞( 鸿) 、水银”所指对象相同,也是 等义词。广雅释器:“水银谓之濒。”正字通:“濒”是俗“鸿”字, 道家改作汞。” ( 2 ) “浑言通义”识同法 这是由黄金贵提出的,他认为:“对于一群词( 或系联一群词) ,可以依 靠训诂材料或杜撰文献通用情况,找出它们在某个意义上的最大公约数,即 浑言通义,就获知了它们的理性意义之主要、基本部分都相同,成为它们的 相同义,它们就是理性意义有异类的同义词。”1 并举例“循、遵、沿、缘”, 认为前三个词都有“顺延”义,无“行进”义,只有“缘”有“顺行”义, 因此本条的浑言通义为“顺延”义,应删去“缘”,等等。 ( 3 ) 文献训诘材料识同法 这主要是针对传统训诂中表现同义词的材料而言的,除单词训诂以外, 主要有互训、同训、递训同义连用、同义对文、异文、避讳等等。 ( 4 ) “古人替换使用”识同法 这是指不同的文献在描述同一事件时所使用的异文表达,这也是判断“同 义词”的一种方式。如大戴礼记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父。”咖文心雕 龙封禅:“光武巡封于梁父。”“封、禅”都是指梁父被封禅这件事, 因此这是一对同义词。 另外,对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确定方法,徐正考提出了以“系联法”为 主,并以“参照法”为辅,二者结合确认同义关系的方法。“” 对于列子同义词,我们最重要的判断依据是词语在实际表达中的意 义分布情况。对此间意义成分的辨认、确立是最基本的手段。同时,我们也 综合采用以上我们提到的几种方法,来最大可能的挖掘列予中的同义词。 3 列子同义词收录的范围 从音节上讲,由于古汉语词汇的主体是文言,而文言始终以单音节为主, 且稳定性极强,因此,我们在对列子同义词进行构组时,以单音节词为 主,原则上不收录双音节词,在整篇论文中我们只有“登遐”、“大病”、“弃 捐”、“丈人”这四个双音节词。从词类上讲,主要收录名词、动词、形容词, 虚词等不作为收录对象。 4 列子同义词的辨析 对列子同义词的辨析,我们分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进行具体 分析。 5 列子同义词表 列子同义词,我们共总结了9 9 组,其中名词3 1 组,动词5 2 组,形 容词1 6 组,动词最多,形容词最少。 ( 1 ) 名词 名词共有2 9 组: 朕徵证( 通“症”) 验箭矢娠猗豕际埒分齐 情诚( 通“情”)纨缯纩方国罪过缺尤欢乐 4 贤才皮革衣裳服间际策萎纶缴屦履 根宗方术王君纪端财货身体浆醪醴酒麴 昏晦殃患害祸罪途径声音仁义妪媪宾客 叟翁丈人 ( 2 ) 动词 动词共有5 2 组: 归还反渡度济涉纳献产育御制委任 鲜( 通“解”) 剖疑惑诛屠杀殛残戮 终徂( 通“殂”) 死登遐( 假) 大病弃捐爱戴敬变化易 惠馈赐遗天殇措置错( 通“措”) 觉寤悟醒 去离憾怨怼追逐用庸( 通“用? )持执拿简阅 聚积扰搅挨秘扑挞欺诳谬罔诞绐视见观骶( 古 “视”) 望睹窥瞻察跨越辨别嫁适之往诏告语 问讯叩显著箸( 通“著”) 彰趋趣( 通“趋”) 行步 弃捐舍哭泣号恐惊骇慑怊( “慑”的异体字) 傈怛 违避晓喻谕省寤营治执任用使以疲倦 愿几( 通“冀”) 悦服横肆j 跫( 通“纵”) 恣去屏弃 灭绝算揣度量料竞争竭进( 尽)感动向朋瞑 背逆杜雍阏 ( 3 ) 形容词 形容词共有1 6 组: 迟钝过淫浅薄通达美娥始大乔善敏惠( 通“慧”) 骄傲矜全备悉具欢喜乐忧餐 悲戚疲惫 亲近 繁侈f 藻? 秦啦佩f 拄 6 列子同义词显示的几种格式 通过对列子原文的考察,我们发现列予同义词之间显示出的几 种特殊格式,下面我们一一列举。 ( 1 ) 并列连用 两个具有同义关系单音节实词并列连用,这是同义词关系中常见的格式, 如果这两个实词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并列连用,后来就可能凝固成个双音 词,现代汉语中的同素并列合成词就是这样形成的。如: 山泽之产育。( 天瑞篇) 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 黄帝篇) 帝王之时,始京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黄帝篇) 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 黄帝篇) 简郑、卫之处于娥姑靡曼者。( 周穆王篇) 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袁,情性益薄。( 仲尼篇) 钱帛无量,财货无訾。( 说符篇) 不待杀戮而夭。( 汤问篇) 等等。 这样的例子很多,“产育”、“背逆”、“向顺”、“惊骇”、“音声”、“娥姑”、 “仁义”、“财货”、“杀戮”都属同义词连用,“财、货”我们在后文中还要 详细解析,它们都指社会财富,“财”,说文“人所宝也。货”,说文 “财也。”泛指时,“财”都可以是“货”。“产、育”,“产”,说文“生也。” “育”,广雅释诂“生也。”说文杀部:“杀,戮也。”戈部:“戮, 杀也。杀”、“戮”互训。其它词也可在古典文献中得到证实。我们不再一 一列举。 ( 2 ) 同义对文 “同义对文”这里指的是两个词在对应语句中处于相同的位置,用来表 述相同,相近的人、事、物、状态、性质、变化、动作、行为等。列子 中这一类同义关系也很多。如: 千变万化,不可穷极。( “变”与“化”) ( 周穆王篇) 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 “变”与“易”) ( 周穆王篇) 跨河南北,越岱东西。( “跨”与“越”) ( 周穆王篇) 御妻子,制仆隶。( “御”与“制”) ( “仲尼篇) 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迭。( “通”与“达”) ( 仲尼篇) 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 “贤”与“才”) ( 伸尼篇) 工追术,仕逐势。( “追”与“逐”) ( 力命篇) 为欲尽一生之歌,穷当年之乐。( “尽”与“穷”) ( 杨朱篇) 6 虽殊方偏国。( “方”与“国”) ( 杨朱篇)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枉”与“曲”,“直”与“正”) ( 说符篇) 不竞不争。( “竞”与“争”) ( 汤问篇) 有人去乡土,离六亲。( “去”与“离”) ( “天瑞篇) 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 “终”与“穷”) ( 天瑞篇) 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殃”与“罪”) ( 天瑞篇) 竭聪明,进( 尽) 智力。( “竭”与“尽”) ( 黄帝篇) 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 “备”与“悉”) ( 黄帝篇) 等等。 上述例句中,后面括号内的词都处于同一句中或两个分句中相对应的位 置,表述相同的行为,相同的人或相同的性质。“去”,说文去部:“去, 人相违也。”走部:“违,离也。去”、“违”、“离”三词递训,“去、离” 同义。“贤”,说文贝部:“多才也。贤”与“才”也构成同义关系。“跨”, 说文“渡也。”“越”,说文“度也。”两者同义,其它词也可在古文献 或字典中找到同义的证据。在此我们也不再列举。 ( 3 ) 前后文表述同样的事件,描述的语旬形式基本相同,表达的语义 相同,其中的重点语词不同,这不同的重点语词构成同义关系。 这样的同义关系在列子中仅有1 例。天瑞篇中,有“将嫁于卫” 和“子列子适卫”两句,表达的都是列子到卫国这一历史事件,语句形式基 本相同,语义也相同,但重点语词分别用了“嫁”与“适”,“嫁”,说文女 部“女适人也。”方言:“嫁、逝、徂、适,往也。”可见二者具有同义关 系。 ( 4 ) 两个词表述同一个行为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时,这两个词具有同义关 系。 这种同义关系模式在列子中也仅有1 例。汤问篇:“吾与汝毕力平 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通”与“达”其有同义关系,洗文是 部:“通,达也。”严北溟、严捷译曰:“我和你们一道竭尽全力削平险阻, 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抵达汉水南边。行吗? ”可见,是经过“通豫南”而 达到“达汉阴”的效果,“达”是“通”的结果,“通”注重行为过程,而“达” 7 则用来表述行为结果,二者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具有同义关系。 ( 5 ) 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并列连用,处于对当位置上的词语表达相同的 内容,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参互见义,这时,参互见义的语词具有同 义关系。 这样的同义模式列子中也仅有l 例。黄帝篇:“仲尼曰:汝弗知 乎? 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 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 ”句中的“动天地、感鬼神”语言结构相同, “动”与“感”处于相当的位置上,二者参见互义,构成同义关系,“动天 地、感鬼神”等于“动天地鬼神”、“感天地鬼神”。 ( 6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从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角度指称涉及相同的 人、事、物或动作,这几个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 这种模式的构成的同义关系较多,如: 引乌虢之弓,綦卫之箭,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隧而尘不扬。 ( “仲尼篇) ( “箭”与“矢”) 薛谭乃谢求反( “反”通“返”) ,终身不敢言归。( “汤问篇) ( “反”与 “归”) 孔子使人监涯止之,日:“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龟 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 丈夫不以错意,遂度( “度”通“渡”) 而出。” ( 说符篇) ( “济”与“度”) 等等。 说文竹部:“箭,矢也”,而对于“矢”的解释则是“弓弩矢也”, 弓部:“弩,弓有臂者。”可见,“箭”、“矢”同义。 “反”与“归”,说文走部:“返,还也。”而广雅释诂:“还, 归也。”三者形成递训关系,由此“反”与“归”同义,我们在后面语义方 面还将辨析“归”与“还”的差异之处,“反”是从来时的路回去,而“归” 则强调终点为家或故国、故乡以及所向往、眷恋的地方。 “渡”与“济”,说文水部:“渡,济也。”二者同义。“济”,特指依 靠舟楫的帮助过河。“渡”则可依靠工具也可不依靠工具,二者是从不同角 度描述同一动作的同义词。分析列子原文,此段文字的大意是孔子见瀑 布直流而下,漩流九十里,相当然认为即使凭借船楫也过不去,而那人听了 却毫不在意,没有凭借任何工具就渡过河水上了岸。 二、列子同义词的区别特征考察 “区别特征”是音位学的概念,它是指“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 造成意义的不同,这样的语音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 征就叫做区别特征。州”3 我们借鉴音位学上的这个概念表示各组同义词之 间的“同中之异”,对其中的具体情况作详尽的梳理。 ( 一) 语义区别特征分析 语义即词语的词汇意义。词语的词汇意义是各类区别特征最重要的方面, 对词语的词汇意义( 语义) 的认识分歧一直较大,普通语义学,沃尔夫语义 学,语义分类学,逻辑、数理语义学,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格语法等 都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而我们采用的理论依据是美国语义学家奥格登 ( c k 0 9 d e n ) 和里查兹( i a r i c h a r d s ) 的语义三角理论。 b ac “a 为词( s y m b 0 1 ) ,b 为概念( t h o u g h t ) ,c 为所指对象( r e f e r e n t ) ,他 们认为词不是所指对象的直接代表,而是通过“概念”或“意义”来记录或 表现。”“”而词语意义首先取决于词语的词类及其相对所指对象属性之间的 关系,因此对于不同词类,所存在的区别特征也就不同。对于名词,由于其 指称人或事物等,因此,内质、形制、用途、部位、范围、作用、侧重、对 象等是其辨析的重点。而对于动词,由于用于它们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 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因此行为方式,行为关涉对象( 施事、受事等) 、 行为程度、情态等是其辨析的重点,而形容词多表示性质、状态,因此有关 事物行为性质或行为状态方面,如对象、词义侧重点表具体与抽象等等就 成为形容词辨析的重点。 9 1 名词语义特征分析 ( 1 ) 程度不同 指构成同义关系的词语间在拥有共同理性意义的前提下,区别主要表现 在语义程度的差异上。如“素、缟”,“素”,小雅广服:“缟之粗者日素。” 可见,“缟”、“素”虽然都是精自丝织物,可“缟”是指其中的精者,而“素” 是指其中的粗者。在列子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区别:“杨朱 之弟日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说符篇) “缟” 用例如:“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缟衣乘轩,缓步阔视。”( 黄帝篇) 杨朱 之弟穿衣是“素”,而“世族”穿衣则是“缟”,可见“素”与“缟”在质量 上的差异。 再如“殃”和“祸”,它们同样是上天鬼神对人的咎尤的报复,孟子公 孙丑上:“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 身。”“但“殃”在危害的程度上略小于轻于“祸”,意思近于“不祥”。说 文:“殃,咎也。”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 百殃。”“”列子用例如: 然吾盗天而亡殃。( 天瑞篇) 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 天瑞篇) 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 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 ”( 说 符篇) “福”,用例如: 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曰季成,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 岁、月、旬、日如神。( 黄帝篇) 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黄帝篇) 于俏而不昧然,则不骇外祸,不喜内福;随时动,随时止,智不能知也。 ( 力命篇) 由此可见,“殃”跟“不祥”同义对文,而“祸”则跟“福”反义连用,“殃” 的程度小于“祸”。 1 0 ( 2 ) 范围不同 指构成同义关系的词语间在拥有共同理性意义的前提下,区别主要表现 在所指对象范围的不同,产生这类词的原因在于词语指称对象本身界限不明 确或人们对其认识模糊,该特征仅名词所有。如“昏、晦”这组词它们都有 从黄昏到天黑的意思,“昏”,说文“日冥也。”;“晦”,说文“日尽也。” 指“晚上”则指“天黑以后”。列子用例如: 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 周穆王篇) 周之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 周穆王篇) 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 汤问篇) 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汤问篇) 由此可见,“昏”与“明、晨”相对,指太阳西斜到落山的时段,而“晦” 则与“朝”相对,指太阳落山到天完全黑的时段。 再如“祸”、“殃”、“患”组,“殃”多指疾疫死丧,而“祸”的范围很广, “患”可以是各种灾难困厄的总名,可大可小,可严重可轻微,可以是个人 的也可是别人的。用例如: 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 黄帝篇) 而墼其所患。( 黄帝篇) 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黄帝篇) 再如“君”与“王”都可指一国之君,但“君”的范围比“王”广,“王”, 说文:“天下所归往也。”春秋以前,“王”指掩有天下的人。而“君”既 可指掩有天下的人,也可指不是掩有天下的人。在列子的用例中我们可 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区别,“王”在列子中用例八十多,都是指掩有天 下的人。如: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粱鸯者。黄帝篇) ) ) 王虑其术终于其身。( 黄帝篇) 惺王之谓隐于尔也。( 黄帝篇) 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 黄帝篇) 纪消子为周宣王养斗鸡。( 黄帝篇) 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咳。( 黄帝篇) 大王独无意邪? ( 黄帝篇) 宋王日:“。”( 黄帝篇) 今大王,万乘之主也。( 黄帝篇) 宋王无以应。黄帝篇) 宋王谓左右日:“。”( 黄帝篇)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周穆王篇) 穆王敬之若神。( 周穆王篇) 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王之嫔御 膻恶而不可亲。( 周穆王篇) 穆王乃为之改筑。周穆王篇) 居亡几何,谒王同游。( 周穆王篇) 王执化人之祛,腾而上者。( 周穆王篇) 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 周穆王篇) 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藓焉。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 周 穆王篇) 化人复谒王同游。( 周穆王篇) 王目眩不能得视。( 周穆王篇) 王耳乱不能得听。( 周穆王篇) 王若殒虚焉。( 周穆王篇) 王问所从来。( 周穆王篇) 王默存耳。( 周穆王篇) 王闲恒有,疑暂亡。( 周穆王篇) 王大悦。( 周穆王篇) 巨苑氏乃献白鹄之血以饮王。( 周穆王篇) 具牛马之湮以洗王之足。( 周穆王篇) 遂宾于西王母。( 周穆王篇 )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 周穆王篇) 王乃叹日:“。”( 周穆王篇) 穆王几神人哉! ( ( ( 周穆王篇) 2 五帝之德,三王之功。( 周穆王篇) 三王圣者欤。( 仲尼篇) 堂羚公言之于周宣王,王备礼以聘之。( 仲尼篇) 宣王心惑而疑日:“。”( 仲尼篇) 王作色日:“。”( 仲尼篇) 善哉王之问也! 臣敢以实对。( 仲尼篇) 龙诳魏王日:“。”( 仲尼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 汤问篇) 楚王闻而异之。( 氍汤问篇)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 汤问篇) 楚王日:“。”( 汤问篇) 周穆王西巡狩。( 汤问篇) 穆王荐之。( 汤问篇) 愿王先观之。( 汤问篇) 穆王曰:“。”( 汤问篇) 越日偃师谒见王。( 汤问篇) 王荐之,日:“”( 汤问篇) 穆王惊视之。( 汤问篇) 王以为实人也。( 汤问篇) 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待妾。( 汤问篇) 王大怒。( 汤问篇) 立剖散倡者以示王。( 汤问篇) 王谛料之。( 汤问篇) 王试废其心。( 汤问篇) 穆王始悦而叹日:“。”( 汤问篇) 周穆王大征西戎。( 汤问篇) 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 力命篇) 鬻熊语文王日:“自长非所增,自短非所损。算之所亡若何? ”( 力命 篇* ) 3 王既终,成王幼弱,周公摄天子之政。( 杨朱篇) 孔子明帝王之道。( 杨朱篇)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 杨朱篇) 粱王曰:“。”( 杨朱篇) 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 扬朱篇) 汤武爱天下,故王。( 说符篇)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 说符篇) 王悦之。( 说符篇)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说符篇) 秦王日:“。”( 说符篇)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 ”( 说符篇) 楚庄王日:“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 说符篇) 楚王日:“善。”( 说符篇) 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 说符篇)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说符篇 而“君”在列子中既有国君的用法也有不是国君的用法,如: 国君卿大夫示之,犹众庶也。( 天瑞篇) 有宠于晋君,不仕而居三卿之右。( 黄帝篇) 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 周穆王篇) 君舍齐国之广。( 汤问篇) 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 力命篇) 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 力命篇)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力命篇) 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 力命篇) 而况吾君乎? ( 力命篇) 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 ( 力命篇) 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 杨朱篇) 君臣之道息矣。( 杨朱篇) 拟齐、楚之君焉。( 杨朱篇) 4 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杨朱篇) 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杨朱篇) 忠不足以安君。( 杨朱篇) 君臣皆安,物我兼利。( 杨朱篇) 等等。 这些句子中的“君”是指国君,而“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 ( 黄帝篇) 这个用例明确指出了“君”区别于“王”的用法,孔丘与墨翟 无地也可以称为“君”,但不称为“王”。 ( 3 ) 来源不同 有的同义词是由于不同的时代用法不同而形成的,在以后的发展中原有 的区别逐渐统一而成为同义词。如“方”与“国”都是指国家,但“方”是 商代对国家的通称,而商代的“方”是以地区团体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所 谓国家都是一个一个的方域,故称为“方”,而“国”是奴隶制瓦解、封建 制兴盛的战国时期对国家的通称,以后“方”作为国家的用法逐渐被“国” 所取代,如列子中,“国”的用例很多,有一百二十多例,如: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日:“。”( 力命篇) 志合言从,道行国霸。( 力命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天瑞篇) 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弁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 斯齐国几千万里。( 黄帝篇) 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 黄帝篇* ) 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黄帝篇) 范氏有子日子华,善养私名,举国服之。( 黄帝篇) 晋国爵之。黄帝篇) 而况万乘之主,身劳于国。( 黄帝篇) 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解六畜之语者。( 黄帝篇)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周穆王篇) 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 周穆王篇) 不恤国事。( 周穆王篇) 驰驱千里,至于巨蔸氏之国。( 周穆王篇) 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r 名古莽之国。( 周穆王篇) 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 周穆王篇) 东极之北隅有国日阜落之国。( 周穆王篇) 过晋国。( 周穆王篇) 及老而还本国。( 周穆王篇) 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 周穆王篇) 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 仲尼篇) 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 仲尼篇) 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 仲尼篇)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 仲尼篇)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 汤问篇) 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汤问篇)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 汤问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 汤问篇) 既反周室,慕其国。( 汤问篇) 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 汤问篇) 君舍齐国之广。( 汤问篇) 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戎夷之国乎? ( 汤问篇) 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 隰朋之言奚顾? ( 汤问篇)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曷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汤问篇) 越之东有辄沐之国。( 汤问篇)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 汤问篇)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 汤问篇)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 汤问篇势) 反还,未及中国。( 汤问篇) 田恒专有齐国。( 力命篇) 国人惧乱。( 力命篇) 管夷吾能,可以治国。( 力命篇) 等等。 而“方”的此用法仅有一例,并且是作为对文与“国”对用:“至其情所欲 1 6 好,耳所欲听,且听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元 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 杨朱篇) ( 4 ) 侧重不同 侧重点之异是同义词词义之异最多见的,如“贤”与“才”,同样是指人 才,但它们侧重点不同,“贤”着重于在品德方面,“才”着重在才能方面。 如“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 仲尼篇) 再如“容”与“貌”,“貌”指 面部形状,重在外貌、面相,“容”指面部表情、重在神情、脸色。 “财”与“货”都可指社会财富,“财”,说文“人所宝也。”“货”,说 文:“财也。”泛指时,“财”都可以是“货”,特指时,“财”重在衣食日常 生活必需品,一般不指珍宝重器;“货”重在应用消费品,一般排除粟米柴 草之类。先秦时“财”的内涵较后代小,它主要是指人的衣食所需。墨子辞 过:“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 之饰。”“7 墨予在其他篇章里还将“财”的内涵展开了,较详尽地列举了“财” 的内容,尚贤下:“则王公大臣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危弓,罢马,衣 裳,牛羊之财与。”“”明鬼下:“鬼神者固请无有,是以不共其酒醴粢盛 牺牲之财。”“”号令:“邑人知识,昆弟有罪若以粟米、钱金、布帛、 他财物免出者,当许之。“嘲综上所列,可见,“财”主要指吃的“粟米”、“牛”、 “羊”、“酒醴”之类,穿的“衣裳”、“布帛”之类,”用的“钱金”、“玉帛” 之类,都是生活必需品,“货”,易- 系辞:“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 天下之货,交易而退。”1 苟子王霸:“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2 1 可见,古代“货”指商贾倒卖的东西,在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主体, 商贩主要是满足社会上层的奢侈挥霍的需要和普通人的器物、工具的需要 的。孔颖达疏“货者,金玉布帛之总名”,周礼- 天官太宰;“商贾通货 贿。”“”注“金玉日货”,可见“货”重在消费品。说符篇日:“虞氏者, 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其中“财货”连用,分别 是指生活必需品和奢侈消费品都非常充裕,无法估量。 ( 5 ) 指称对象不同 为了区别出事物、观念的细微不同,人们便从不同的视角或侧面认识它 们,从而得出若干个具有同义关系的词语。如“衣、服、裳”组,“服”泛 指衣服,“衣”跟“裳”相对专指上衣,“裳”是用以蔽下体的类似裙予的衣 物。释名释衣服:“上日衣,下日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皮” 与“革”组,“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皮特指从兽类、畜类身 上剥取的带毛的兽皮。汤问篇:“玉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 胃,外则筋骨,支筋、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革”,说 文“兽皮治去其是日革。”仲尼篇:“王作色日: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 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女折眷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 ” 由此可见,带毛的兽皮日“皮”,无毛的兽皮曰“革”。 “方”与“术”组,“方”是就事而论法,是遇事与法比较而得出来的方 法,“术”是它的逆过程,是以法为本推及于事物的处理,两者都是“法”的 应用。因此,在现代汉语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的方法一般用“方”,如“方 策”、“方略”,而推衍而出的成体系的东西称“术”,如“技术”。黄帝篇 日:“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说符篇日:“羡 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再如“身”与“体”,“身”侧重于不包括头和双手的身体,常作身体的 总称,而“体”则侧重于形体,缩小到可指四肢。“身”在列子中用例 较多,多指身体总称,如: 身亡所寄。( 天瑞篇) 汝身非汝有也。( 天瑞篇) 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 黄帝篇) 而况万乘之主,身劳于国,而智尽于事。( 黄帝篇) 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黄帝篇) 可在乐生可在逸身。( 扬朱篇* ) 。 身固生之主,物亦养之主。( 杨朱篇)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力命篇) 贵生爱身,以蕲不死。( 杨朱篇) 等等。 “体”,列子中用例少于“身”,杨朱篇:“夷吾日:恣耳之所欲 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心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 所欲行。”管伸提倡养生之道放任自行,因此放任四肢任意行走,“体”当 侧重于四肢。 ( 6 ) 形制、材料有异 有关人工制造物件的词语同义,区别多关乎其形制构造,甚至外在样式、 所用材料的不同,如“屦”与“履”都是鞋,但汉代以前名“屦”,“履”很 少作名词用。战国以后,“履”才做名词用,并且两种材料、形状不同,丝 帛做的有底、有帮、头、缘边的鞋称“履”,麻、草编的鞋称“屦”。同作为 马鞭的“策”与“墓”,据王风阳推测,由于“策”又是编简之名,它可能 是用若干长的条并起来,后部用绳结在一起做成的。而“萎”后代多用作刑 杖。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其次关木索,被莓楚受辱”,“墓”“杖”应当相 类,是竹杖。作为马鞭,它可能是用整技所做的,只是前部劈成竹条了而已。 ( 7 ) 反义词对举 反义词的不同可以更明确地反映出同义词之间的区别。如“昏”与“晦”, 周穆王篇:“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汤问篇:“朽壤之上有菌芝者, 生于朝,死于晦。”由此可见“昏”与“明”相对,“晦”与“朝”相对,“昏” 是着重指日色淡,指日落之后天还没全黑的时间,“晦”与“朝”相对,则 着重指天完全黑了以后。 另外,“殃、祸、害”组,同样指灾难,“殃”与“吉、祥”相对,“祸” 与“福”相对,“害”与“利、益”相对。 2 动词语义特征分析 ( 1 ) 来源不同 动词也有来源不同的差异。如“聚”与“积”都是“收集、聚集”之意, 但“聚”来源于许多人聚合在起,丽“积”最初指堆积谷物、柴草。杨 朱篇:“朝之室也聚酒千锺,积麴成封,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于人鼻。” 由此看来,“聚积”句中对文,已是同义。 再如“亲”和“近”,“亲”,说文“至也。”彼此关系达于极点,称“亲”, 作为动词,“亲”表示关系密切,互相接近。而“近”与“远”相对,表示 彼此距离短,间隔小,作为动词,“近”表示接近、挨近。列子用例如: 于事无亲。( 黄帝篇) 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 说符篇) 9 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 黄帝篇) 但是,“亲”和“近”虽然都表示关系密切,但因为“亲”来自于血缘相近, 因而含有情意恳切,感情交融的意味,“近”来自于距离小,所以着重表示 关系近,常接触。列子为追求“道”的真谛,返璞归真,达到一种清心寡欲 的境界,对外界事物宠辱不惊,因此是“于事无亲”,孔子对其学生讲解忠 信和诚意的重要性,日:“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 说符 篇) ,讲述凭借忠信和诚意,水也可以与人融洽相处,而人与人就更不用说 了。“近”,“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黄帝篇) 是评价圣人与普通人在对 待相同的状貌和智力上的区别,圣人常常愿意和相同智力的人接触,而普通 人却愿意和相同状貌的人相接触。 ( 2 ) 行为情态不同 有些动词的理性意义相同,但在行为的情态方面有所不同,从而构成区 别特征。如: “哭、泣、号”组词,理性意义为“哭”,这可从它们在字典中的释义或 连文及有关注疏看出。列子用例如: 百姓号之。( 黄帝篇) 指舍日:“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 周穆王篇) 史孔、梁丘撩皆从而泣日:“。”( 力命篇) 其人哭不自禁。( 周穆王篇* ) 但以上各词在行为表现的情态上稍异。“哭”,说文“哀声也。”心中悲痛, 落泪并出声叫哭,“泣”,说文“无声出涕日泣。”“泣”是有泪无声或声音 很小。如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泣幽咽”是忍气吞 声,抽抽搭搭地啜泣,不敢放声大哭。“号”用于哭,表示边哭边高声呼叫、 叙说,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号寒”是小儿为寒冷而大哭大叫。 再如“铺”与“食”,“鳙”,广雅释诂二“食也。”由此可见,二者 同义,列子用例如: 见而下壶餐以铺之。( 说符篇) 胡为而食我? ( 说符篇) 但二者在动作的具体表现上是不同的,“铺”对象多是粥状食物,这一点与 2 0 “食”是不同的,从其它书中的用例也可看出“铺”的这一特点。后汉书礼 仪志:“年使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黼之靡粥。”“”楚辞渔父:“众人 皆醉,何不髓其糟而啜其酾。” 再如“窥、观、察、瞻、望”组,都表示“看”的动作,其行为实质是 一样的,但在强调状态上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西数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诚聘数字文旅部行政实习生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福建三明机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河南郑州大学招聘50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北京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二批招聘事业单位人员2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授权代理协议范例
- 禁烟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课件
- 无限极力迈键课件
- 2025年下学期初中数学基本国际制度创新组织竞赛试卷
- 文刊清表协议书
- 九年级数学上(前两章)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1
- 视频监控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 -首次执行衔接问题-行政
- GB/T 95-2002平垫圈C级
-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 GB/T 21073-2007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
- 压力管道特性表
- 高级会计师评审个人业绩报告(精选9篇)
- “手电筒”模型-高考数学解题方法
- 储能型虚拟电厂的建设与思考分析报告
- 楼地面装饰构造(史上最全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