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社区精神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浅谈我国社区精神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浅谈我国社区精神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我国社区精神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是造成患者、家庭及社会严重负担的疾病。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不仅是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深化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在过去的60年中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分配不均、投入不足、专业人员水平低下、社会偏见和歧视的严重和康复形式单一等问题。为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促进我国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健康长久发展,各级政府应提高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质量,并切实解决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的问题。关键词:社区 精神卫生 康复 问题 对策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人口老龄化呈加速趋势,由此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严重,精神卫生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提倡开展精神病患者非住院化运动。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卫生体系为主、急重性精神病人入院治疗相结合的良好精神疾病诊治模式2,为促进我国社区精神卫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庞大的现状,参考国外社区精神卫生体系的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应结合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疾病管理体系。本文将概述国内外社区精神卫生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在社区精神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1 我国精神卫生问题的现状根据WHO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3,4,1990年神经精神疾病在疾病总负担中所占比例为10.4%,而我国神经精神疾病占疾病总负担的比例为14.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我国共有精神病患者1600万人,各类精神病患病率达13.47,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预计到2020年,神经精神疾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上升至1/45。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还远远不足。目前,中国有精神病院600多所,床位11万张,精神科医生近1.3万人,每年仅能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30万人次6。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95%的精神病人散落社会7。另一方面,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分布十分不均,主要精神卫生机构和专业医师大多分布在省级和地市级区域8。大量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康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探索新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2 国外社区精神卫生的发展和现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开展精神病患者的非住院化运动,以减少精神病人的住院人数,使更多病人重返社会,社区精神医学应运而生。60年代,美国国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通过了社区精神卫生法规,“精神科非住院化运动”在美国全面开展,使全美精神病床总数由56万张减至14万张,并且还在不断下降,而院外服务由22.6%上升为71.6%。经过40多年的实践,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因其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显著特点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受社区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每人每年的花费比住院治疗者下降了94%9,使精神疾病患者广泛获得了有效治疗。社区精神医学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并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为主、急重性精神病人入院治疗相结合的良好的精神疾病诊治模式。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的发展和现状我国精神疾病管理研究始于1949年,经历了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和改革等三个阶段10,精神医疗机构、精神科床位和精神科医师的数量都有了显著增加,但仍较大地落后于世界水平7。尤其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很不均衡,尚存在不少问题及困难。3.1 资源配置不合理,精神卫生服务人员流动性大 目前我国精神专业人员匮乏、治疗机构稀缺,经费投入不足,且资源多分布在省市级地区。另一方面由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常身兼数职,工作量大,条件艰苦,待遇低,因此工作积极性低,只要有机会就寻求调离,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队伍很不稳定。3.2 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经费缺乏 许多地方医政部门官员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不重视基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基地的建设,使街道、乡镇精神卫生服务站点规模小、条件差,难以开展有效的精神病诊疗服务。而我国对精神病院的财政补助是按照政府职能而不是病人需要来补助的,各级政府只负责本级政府所属医院的投入。2001年,我国省、市、县、乡级精神病医院财政补助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9.3%、21.4%、18.4%和8.3%11。另一方面,我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定位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但现实中政府对这里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开展社会公益事业的条件12。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医院等卫生机构实质上被推入市场,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不可能在市场中获取利润。因此, 正常开展的精神病防治工作常因经费缺乏而停止。3.3 精神病防治康复管理、专业技术及康复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医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社区精防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2016年程嘉等13在北京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了328名社区医务人员,调查显示我国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处理能力明显低于国外水平;此外有超过1/3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是治不好的,说明基层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预后缺乏信心,而这将更容易造成大众病耻感,使患者缺乏治疗康复信心,降低主动求治动力。3.4 社会偏见和歧视的存在 精神疾病患者遭遇到的偏见和歧视突出表现在与个人基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婚姻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14。2005年Lee等15在香港的研究显示,3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40%以上从家属、朋友、同事方面感受到了歧视,而160例糖尿病患者中仅15%有此感受。2005年Yen等16在我国台湾对病耻感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研究发现247例抑郁症患者中25.1%有高水平的病耻感,并发现患者的症状越重、教育水平越低,其病耻感越强。社会歧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其产生回避社会、自我封闭或否认有病、拒绝治疗等心理和行为,从而延误了治疗,甚至造成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后果。3.5 康复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患者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的需求 精神康复的主要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虽然目前全国各地在家庭康复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疗站、农疗基地、日托站、托管中心、老人护理院、社区康复站等多种康复模式,为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需求来说,无论从形式、内容上,还是从服务的质量、数量上仍然不能适应数量庞大、种类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的需要。 4 发展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4.1 政府重视,加强对地方精神卫生服务建设的投入,巩固社区精防队伍的稳定性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精神卫生条例中突出社区精神卫生的内容和作用;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建立由卫生、民政、公安、残联、财政、教育、劳动等部门组成的精神卫生防治领导组,统一协调组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设置精神卫生机构;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应拨专款给予支持,保障参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权力及利益,形成一支精干的、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4.2 加大社区精防人员的培训力度 完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支持,有计划、针对性地对社区精防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符合工作实际需要,使基层精防人员真正掌握工作方法、程序,提高业务水平;在全科医生的培训中增加精神疾病防治的内容,提高全科医生对精神疾病的评估和治疗水平;重视家庭在精神康复中的重要性,向精神病患的亲属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传授社区与家庭护理方法。4.3 广泛开展公众宣传教育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如在学校开设心理课程、编写精神卫生科普读物、开展“精神卫生日”活动等,唤起公众对精神卫生的关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卫生意识,消除公众对于精神心理问题尤其使精神障碍患者甚至其亲属的偏见和歧视;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精神卫生建设,为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4 提高治疗和康复服务质量和效果 要树立“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思路,探索建立多种精神康复模式,注重康复内容的多样性及康复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建立对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评价体系,监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完善。4.5 解决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问题 对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学习并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不仅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康复、减少复发,更有利于减轻其对社会的负担。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精神疾病患者社交技能、职业技能、生活技能的训练,必须将患者看成是有自身能力的社区成员,充分发挥其能力,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促进患者回归社会。另一方面,要注重为精神康复者创造就业、回归社会的条件,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合理安置。应广开思路,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福利企业,也要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针对精神病康复者的特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精神病康复者进行就业指导或扶助他们参与社会就业。 社区精神卫生的发展不仅是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社区精神卫生事业已有很大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社区精神疾病管理,积极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真正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重返社会。参考文献:1 张明园. 全球化和中国的精神卫生及其政策J. 上海精神医学, 2009, 21(1):1-6.2 宋修珍, 孔临萍, 燕炯,等.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35(1):85-87.3 Murray C J, Lopez A D.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from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in 1990 and projected to 2020.J.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1996, 3(9):1308-1314.4 Murray C J, Lopez A D. Global health statistics: a compendium of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estimates for over 200 conditions.J. 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1996, ii.5 季卫东, 昌红芬, 方文莉,等.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 14(6):543-545.6 薄绍晔. 中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4):195-197.7 接雅俐, 汤先忻. 谈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6, 17(1):64-6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解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5(14):10-12.9 梁春莲. 美国精神疾病的社区治疗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8(1):50-52.10 栗克清, 孙秀丽, 张勇,等. 中国精神卫生服务及其政策:对1949-2009年的回顾与未来10年的展望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5):321-326.11 巩嘉铠, 冯淑华, 王全意. 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策略J. 北京医学, 2005, 27(8):508-509.12 崔承英, 谷广臣. 农村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0(8):55-56.13 程嘉, 原岩波, 文炳龙,等. 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 30(1).14 高士元, 费立鹏, 王向群,等. 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家属受歧视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2):82-85.15 Lee S, Lee M T, Chiu M Y, e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