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学化哲学初论.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学化哲学初论.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学化哲学初论.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学化哲学初论.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学化哲学初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们的物质生 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但是在物质层面得到发展的同时,却在精神层面陷入了某种程度上 的危机:文学作品意义的沉沦,哲学表达上的困境,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弱化等等,如何走出这种人文精神的失落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提出文学化哲学这一概念,把哲学的思想和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以期用文学 的灵动融于哲学的庄严,把高高在上的哲学通过文学文本得到广泛的传播,以致内化到 社会心理的深层,成为人们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生 活中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同时,也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思想的沉淀,指出一个政 治性的方向。 文学化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是文学化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本文通过文学与哲学的互 补性、共同媒介、共同表征方式及共同问题域的研究,阐述了文学化哲学所以存在的基 础,这也是迸行文学化哲学研究的理论前提。然后,从历史上考察了西方哲学语境下和 中国哲学语境下文学与哲学的亲密疏离关系,表明文学与哲学的亲近是古而有之的,二 者的交叉与融合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通过对存在基础及其历史性的考 察,文学化哲学的元问题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文学化哲学与文学、哲学的关系, 文学化哲学与哲学化文学的区别等问题的探索性研究使我们对文学化哲学有了更深一 步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化哲学初论作为对文学化哲学的初步的研究,其理论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 强,尤其是文学化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文学化哲学实现的具体途径等等还有待于进一 步完善。 关键词:文学化哲学;文学;哲学;意识形态 文学化哲学初论 t h ep r e l i m i n a r ys t u d yo n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u p ,t h ep r o d u c t i v i t yh a sb e e nl i b e r a t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w i t h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p e o p l e sm a t e r i a ll i f e h a sb e e ng r e a t l ye n r i c h e d h o w e v e r , i n s t e a d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t e r i a l ,t h es p i r i t u a ld i m e n s i o nh a sb e e nc a n g h ti n c r i s i so ns o m ed e g r e e :t h ed e c l i n i n go fl i t e r a r yw o r k s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d i l e m m ao f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e x p r e s s i n g ,t h ew e a k e n i n g o f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i ns o c i a ll i f ea st h ed o m i n a n t i d e o l o g ya n ds oo n h o wt os t e po u to ft h i s l o s ts p i r i to fh u m a n i s mb e c o m e sat a s ko ft o p p r i o r i t y t h i sp a p e rp r e s e n t san e wc o n c e p t :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i tw i l lc o m b i n e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i n k i n gw i t ht h el i t e r a r yf o r m ,m o v et h el i t e r a r yf l e x i b i l i t yi n t ot h es o l e m n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p r e a dw i d e l y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s u p e r i o rt e x tt h r o u 曲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t u r n s i n t ot h es o c i a l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d e p t h ,b e c o m e sp e o p l eg u i d i n g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o rn o 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i nl i f e ,a n dd e e p e n st h ed o m i n a n ti d e o l o g yo f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i ns o c i a ll i f e m e a n w h i l e ,i tc a na l s op r o v i d eak i n do ft h i n k i n gt ol i t e r a r ya n dp o i n tt oap o l i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 n n e p r o b l e mh o w i sp o s s i b l eh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i st h eo n t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b a s e d o nt h es t u d yi ni n t e r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i t y 、g o n l n l o ni n t e r m e d i a r y 、c o m m o nc h a m c t e r i s t i e sa n d c o m n l o np r o b l e m sb e t w e e ni l t e r a t u r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p a p e re x p a t i a t e so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o f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t h i si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p r e m i s et os t u d y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 n ,t h ei n s p e c t i o nt ot h ec l o s e da n da l i e n a t i o no f1 i t e r a t u r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yu n d e rt h e c o n t e x to f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dw e s t e mp h i l o s o p h ys h o w st h a tt h ec l o s e dr e l a t i o n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y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 ,t h ec r o s s d e v e l o p m e n tb e c o m e sa ni n e v i t a b l e f i e n d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e x i s t e n c ea n dh i s t o r i c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w ef o c u so nt h et a r g e t :t h e r e l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p h i l o s o p h y ,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a n d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n ee x p l o r a t o r ys t u d yw i l l e n a b l eu sd e e p e nk n o w l e d g e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w i t h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a sap r e l i m i n a r ys t u d yo n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i t st h e o r ys y s t e mn e e d sf u r t h e r i m p r o v e m e n t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 so f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w a y st o r e a l i z e k e yw o r d s :l i t e r a t u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p h i l o s o p h y ;l i t e r a t u r e ;i d e o l o g y 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大连理 工大学或者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王盔函 日期:立3 :! :里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版权使用 规定”,同意大连理工大学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连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 文。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至聋匦: & 毽 。i 。! 。一 塑年上月旦日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言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西方哲学史上,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最早可 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从柏拉图把诗人和诗歌逐出他的“理想国”开始,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就直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从一出 生就是与文学紧密相连的,诗经可以说是哲学与文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初的碰撞。 文学与哲学作为人们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至今在人们的视野中仍占有重要的地 位。对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 “关联说”:哲学是文学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思想体系可以满足人类知识上 的好奇心。同时,哲学可作为文学批评的工具,因为文学作品是诉诸语言的表达,而用 语言表达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因此,哲学可以用外在的观点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涵 义、价值。 1 1 “意识形态说”: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哲学 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高层,它为包括文学在内的意识形 态其他各种形式做出逻辑上、理论上的论证,特别强调哲学对文学的指导。1 2 】 “要素说”:哲学与文学紧密联系的要素之一,在于二者所关注的对象本身具有某 种共性。二者探索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命运、人的存在意义。1 3 】要素之二,二者把握 现实的方式具有某种制约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利用思维和语言把世界当作整体来把握。 以上几种观点代表了文学与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方向。这些观点各自从不同的视角 揭示了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但大都是把二者作为各自独立的领域来揭示二者的对立统一 关系的,而站在哲学的角度,从作为一种哲学存在的样态来研究二者的关系,到目前为 止还非常少,而且处于一种零散的状态,站在这个角度,初步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这 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本文的创新点。 文学与哲学同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联系,或隐 或显地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意向和需求,一方面,文学是最能表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产 物;另一方面,哲学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互融互渗性,在历史发展 上从来没有真正隔离歼来过。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沃伦在其编著的文学理论第 十章文学与思想中就曾深刻指出:“英国文学是反映了哲学史的。伊丽莎白时代的 诗歌中充溢着文艺复兴的柏拉图主义”。1 4 1 “德国哲学和文学之间的合作常常是极为密 切的,特别是浪漫主义时代,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与诗人们生逢同时,他们彼此关系 之密,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5 1 如何从感性的文学达到理性哲学高度的思考,理论界有诗化哲学这样一个概念。 文学化哲学初论 诗化哲学的提法已经由来已久,所谓诗化哲学,就是作家以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为起 点,以精炼的诗歌语言,引发对人的生命本质和意义的哲学思考,也就是将感性的情绪 体验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来思考、反观人的本质。哲学采取了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对其 本身的普及大有裨益。然而诗只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提出文学化 哲学这一概念。 要明晰文学化哲学这样一个概念,首先,我们必须与这样几个概念区别开来: 1 文学哲学 童庆炳在其文学理论要略中谈到:“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作家作 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生活,作品论、接受论中也有不少哲学层面的问题,这样反映论 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 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虽然其文学观念有唯心 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但他们都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立论的”。1 6 】童庆炳认为文学 哲学同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文化学等一样,都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日可 见,文学哲学,是指我们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去体察与分析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用哲学的 观点审视、研究文学现象的一个文学研究的角度,其学科意识清楚明确,即文学哲学是 属于文学这个学科范围之内的。 2 文化哲学 文化哲学就是人们对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8 j 作为文化哲学研究 对象的文化既包括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如科学文化、语言文化等,也包括体现在 这些文化中的人的生存方式及行为规范等,如艺术文化、管理文化等。因此,严格意义 来讲,文学化哲学只能是文化哲学下的一个部门哲学。 3 文学哲学 文学哲学是在文学之维与哲学之维的双重视角之下来讨论文学与哲学关系的一种 研究方法。它包含了两个纬度:一是以“文学”作为中心词,即在文学的角度上从审美 的视角去审视哲学;二是以“哲学”为中心词,即在哲学的角度上从思想的视角去审 视文学活动。这种研究能够让我们从不同学科出发对文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达到进 一步的深化,但是二维视角的平行却抹煞了理论的独特性,缺乏了强有力的学科意识, 使文学哲学的自身特色显现得不够清晰明了。 基于同以上几种概念的不同,我们提出文学化哲学这样一个概念: 文学化哲学,我们把它定位为哲学范畴内的一种哲学话语,一种哲学的表达方式。 我们知道,哲学分为理论生命和现实生命,理论生命是指哲学是高度抽象化、系统化的 知识体系,其固有的理性化的概念是用以构成哲学大厦的根基,是不可动摇的;而现实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命是指哲学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真正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其世界观 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性意义。所谓的文学化,就是把哲学中最关注人性、最贴近生活的现 实生命部分用文学感性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即一种哲学存在的样态。 文学与哲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其终极意义上的内在统一 性,使二者的发展交错相连,密不可分。我们提出文学化哲学这一概念,使哲学的思想 和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以期用文学的灵动融于哲学的庄严,把高高在上的哲学通过文 学文本的普及得到广泛的传播,以致内化到社会心理的深层,成为人们生活中自觉或不 自觉的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同时,也为文学 的发展提供一个思想的沉淀。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文学化哲学如何可能。文学化哲学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首 先,文学的感性因素呼吁理性意识的沉淀,同时哲学思想的深刻也期待文学方式的灵动; 其次,文学与哲学是关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语言,语言是文学与哲学的共同媒介;再次, 文学与哲学拥有共同的表征特征一隐喻;最后,文学与哲学关注共同的问题域:人的问 题,即都是人学。 二、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考察。本部分分别在西方语境下和中国语境下梳理了历 史上各个时期文学与哲学的亲密疏离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与哲学在历史发展 上是交错相连、不可分割的,在当代,文学化哲学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必然。 三、文学化哲学的元问题。这是本文的重点,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化哲学与 哲学化文学的区别,以及文学化哲学与文学、哲学的关系等方面对文学化哲学这一概念 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与探讨,并对如何解决当前文学的困境与哲学的危机做出了一个理论 上的指向。 四、研究文学化哲学的价值。文学化哲学为哲学实现其现实生命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的具体表达样态,为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内涵,通过哲学意识的沉淀, 加强文学的政治导向,通过文学感性的形式对哲学思想的普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 导意识形态地位。 对于文学化哲学这样一个新的概念的提出与论述,本文采取了宏观与微观、共时态 与历时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分析了文学化哲学产生的可能性,然 后分别梳理了西方语境下和中国语境下文学与哲学在历史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亲密疏离 关系,揭示出文学与哲学的亲近古而有之,文学化哲学的发展现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继而对文学化哲学与哲学化文学、文学化哲学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等文学化哲学的元 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说明。 文学化哲学初论 二十世纪,各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本文试图从文学化哲学这 样一个新的角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寻求一条将哲学融入现实生活的通 道,并藉此彰显当代哲学的生活基础。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对此感兴趣的后来 者的研究起到一个铺垫、借鉴的作用。 一4 一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学化哲学如何可能 文学与哲学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都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 实。文学化哲学之所以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首先,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感 性的积淀,哲学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思想上的互补使得文学与哲学的亲近 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次,文学与哲学拥有共同的媒介:语言。文学和哲学都是通过 语言来再现其与世界的关系的;再次,文学与哲学拥有共同的表征方式一隐喻;最后, 文学与哲学关注的都是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等共同问题。文学与哲学的交叉 与互融,使文学化哲学成为可能。 文学化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是文学化哲学所以存在的基础,是进行文学化哲学研 究的理论前提。 1 1 文学与哲学的互补 马克恩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 作用。文学与哲学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但是文学与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 态,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感性描写,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而哲学 则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把握,更具有理性的指导作用。文学的感性 使它在反映社会存在时易偏于情感的抒发性而弱于思想的深刻性,而哲学的理性则使人 们却步于其理论的高深而敬而远之,文学与哲学表现世界的方式的不同,使得二者的互 补成为可能和必要。 1 1 1 文学的感性呼吁哲学思想的深刻 文学是用艺术语言为手段以构成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 艺术,它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哲学。 首先,文学是情感的表达。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都是以人为主体,对人类情感的最 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 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 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 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 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 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 文学化哲学初论 其次,文学具有感性的特征。文学通过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 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形象,一般都是具体化、个性 化的,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文学方式的特殊性,就在于感性的全面膨胀与自动凝 结”,法国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指出,“艺术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意义全部投入了感 性之中;感性在表现意义时非但不逐渐减弱和消失;相反,它变得更加强烈、更加光芒 四射”。【9 】 文学作为对人类情感的抒发,是通过运用具体、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以及通过比 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把人类内心最丰富的感 情展现出来的,以一种意象化的方式来构筑艺术世界。 以上,我们从文学的内容、思维方式、语言修辞方法等方面说明了文学的特点, 其中,感性是文学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文学以其感性的魅力拥有巨大的精神世界及深 刻的影响力。 然而,同时我们又看到,由于以上的特点,有的文学就缺少了使人能够从总体上把 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时代的主题和特征,把握人的本质和价值取向以及 启发并引导人们从更高的层次进行理性思考的特点。在文学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出 现:作品繁多,文坛热闹,但使人留恋的东西不很多,而值得留下来的东西则太少。这 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文学的感性因素有 时难免使文学作品流于肤浅,缺乏深刻的内涵,缺少对人的强大的震撼而无法在历史的 长河中流传下来。 文学史上,凡是流传于世的伟大作品无不表现了某种深刻的社会内涵,如屈原、李 白等作家的作品,表现了对人类遭受的苦难予以同情的深厚人道主义精神;如托尔斯泰、 巴尔扎克、曹禺等作家的作品,捕捉时代的重大主题,写出了人类面l 临的困境和命运; 卡夫卡的变形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现代派作品,展示了人类失去精神家园 后的困惑与无助。 文学要达到深刻就离不开哲学。特别是进入2 0 世纪以来,对于人的意义、人的处 境、人的精神危机等时代主题的表达的困境,使文学内在的呼吁深刻,呼吁哲学意识的 沉淀,也使得文学日益向哲学靠拢。 1 1 2 哲学抽象理性有待于借助文学的灵动形式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理论性,具有反思性、语 言的严谨性甚至晦涩性。 一6 一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先,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理论性。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 一般规律的学说,是从总体上研究世界,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是对人类终极关怀 的理论。哲学是对自然和社会( 包括人类自身) 的超越感性经验的高度抽象,也即是一 门寻根究底,追本溯源的,具有更高的普遍性的学问,因此,概括性、抽象性、理论性 就构成哲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第二,哲学具有反思性。“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i l o j 哲学 通过对人们的实践和所获得的知识、思想的反思,为人类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 再指导人们的实践和对具体对象的研究。这是哲学的基本使命。 第三,哲学具有语言的严谨性和晦涩性,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哲学不是对客观 世界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掌握,而是对客观世界的逻辑的、普遍的、一般的掌握, 因此,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 哲学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理论性,使用概念和范畴的系统性,使哲学天然地具 有语言表达上的严谨性和晦涩性。中国古代老庄哲学的“道”,西方哲学的“逻各斯主 义”无不是以其之讳莫高深而难于理解。哲学一向都在远离世俗的哲学殿堂中为人所敬 仰。 但是,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指导。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l “】 哲学要真正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就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因此,哲学的发展必须是大众 的。也就是说,哲学必须通过一定的、必要的途径和手段得到广泛的传播,被广大人民 群众所掌握,沉淀到社会心理的深层,回归到人的心灵世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 或不自觉的导向。也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一个民 族的内在的凝聚力。 因此,哲学严肃的形式需借助于文学灵动的形式,才可以进一步深入大众,使哲学 对人的世晃观、价值观的指导,对人的终极关怀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哲 学的世俗化”。 综上,文学和哲学各自以其自身不同的特点表现了对世界的不同把握及不同的思维 方式,文学的感性有待哲学意识的沉淀,哲学的深刻有待文学灵动的形式,这样,文学 与哲学的联姻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文学化哲学成为可能。 1 2 文学与哲学拥有共同的媒介:语言 艾略特说过:诗与哲学是关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语言,而我, f r j 卿j 可以说文学与哲学是 关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语言。文学与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类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以语言符 文学化哲学初论 号为介体的意识形态。它们都只能在语言的交流中乃至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才能够存 在,文学语言和哲学语言都是一种“话语”,一种超越日常生活语言的体系。在语言的 功能上看,文学语言与哲学语言更多地体现为语言的表达功能,即对现实世界及人类存 在的一种表达性语言,而不同于要求严密、精确的科学语言。 作为关注人类存在的不同文本形式,文学语言与哲学语言又是不尽相同的。 1 2 1 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是有审美情趣的有所指称的话语 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是有审美情趣的有所指称的话语,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形象的 “图画世界”,所使用的是对感性具体特征和细节进行生动的、形象的、描述性的语言。 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非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使它往往通过特有的“情感语言” 来表达对事物内在方面的认识。文学语言在其本质上有两个方面:意思层面和意义层面。 所谓的“意思层面”是就文学语言的审美情趣而言的,即文学语言的“所指”性,文学 作品首先得通过语言来抓住读者、吸引读者,因而它必须首先是“有意思的”,能以生 动的语言引发读者的审美愉悦感,然后才能达到深层次的“意义层面”。所谓“意义层 面”是指,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读者能够从中找到一种文本以外的超越性,即超越 了文本本身的内容,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思考,也就是文学语言的“能指”性。正如黄 子平先生所说:“倘若某一符号系统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目光直接引向它之外的某处, 那么我就把它称作是有意义的:倘若某一符号系统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在 它自身,使之在它自己身上流连忘返,那么我就把它称作是有意思的”。1 1 2 】 文学要通过并超越语言的“意思层面”而达到“意义层面”。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国维称之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们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等语言,超越了“意思层面”,达到“意义层面”,达到一种“妙境” 一对于生命感、历史感等多种本体内涵的体验,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审美情趣、有所指称 的本质性特征。 1 2 2 哲学语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探求智慧和理性 哲学语言是人们对于人与世界及其各种关系进行最一般的概括时所使用的语言符 号,它是概念化的语言,具有超验性、综合性、原则性、分析性、批判性、多元性等特 点,是人们在探索整个世界根本性、普遍性问题时所运用的一种理性思维形式。除此之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外,哲学语言最独特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反思的语言。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是“思 想思想的思想”,是对人类思维发展的一种再思考,所以其思维过程和思想的结果只能 以哲学语言、概念的形式出现,使人们透过哲学语言、概念了解到不同的哲学观点以及 哲学思维运行的轨迹,哲学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性使得哲学的语言必须是严密的、抽象 的,因而,往往也是难于理解的。 文学运用语言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理想世界。文学给人的愉悦是感性的, 文学语言充满激情,潜藏着对真理的追求,激情易导致出偏颇,偏颇会影响对世界的理 性把握而使文学作品流于肤浅。哲学要求有明晰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韵推理,哲 学语言也因此冷静而抽象,使得哲学给人一种高深而难以接近的感觉,这必然难以使哲 学为大众所接受,因此,文学语言与哲学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相互借鉴就成为一种需要 和一种必然。 1 2 3 二十世纪,哲学和文学共同面对着语言意识的觉醒 纵观人类哲学和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 的进步和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哲学和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发 展,二十世纪西方发生的共同的“语言转向”,则进一步拉近了二者的距离。 西方古典哲学的本体论哲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问题。十七世纪,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哲学使哲学研究的侧重点由本体论转到认识论,人是自 身的主体,人凭意识、思维、经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认识本身成为哲学研究的 重要问题。在二十世纪,具有较大影响的分析哲学首先将分析方法运用于语言,并把语 言作为研究对象,把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等问题都当作语言问题加以研究,其 结果是使二十世纪西方发生了“语言转向”。 整个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都以语言研究为特征的。哲学关注的对象由主客体关系或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语言的哲学取代了作为认识的哲学而成 为哲学主流,语言问题成为最基本的哲学研究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永远以 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世界也只有进入语言中才成为。世界”。【1 3 】也就是说,语言不 再是一种外在的工具,而是我们存在的家园。这对于把语言仅仅视为工具的传统语言观, 是一个有力的挑战,从而也充分体现了语言在现代哲学视野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哲学的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是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观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 前期哲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解决语言如何能够表达和描述世界的问 题,他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充满了不确定性,易使表达的意思发生混淆,因此要 建立一种“逻辑上完善的语言”,即创立一种人工语言,以语言的“所指”与“能指” 文学化哲学初论 的一一对应来表达人类知识。但是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又转向了日常语言。他批驳了自 己前期的观点,提出“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会有意义,正 是日常语言的语词的多义性,才使得日常语言丰富多彩,而人工语言则抹煞了语言的这 种丰富性,是僵化的逻辑语言。从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语 言的逻辑、抽象化向文学语言的多样、灵动性的转化成为当代哲学语言的发展趋向。随 着哲学的语言转向,文学也发生了语言转向。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传统观念中,文学首先被当作主体认识客体的手段,人 们专门关注诗或文学的知识维度,检验它把握了多少现实的内容,而语言的艺术也主要 是传达关于现实的知识的技能。在这里,语言是作为文学表达的工具而出现的,它只是 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表征的工具,一种意义的载体,一种再现的中介。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是人的存在状态的一种表达方式。选择它,意味着不满足 于日常经验的浮泛,意味着企求追问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本真。普鲁斯特就是因不满意 “我们在自己的习惯、社会和自己的缺点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要在我们自己内心深 处重新创造“更本质的另一个自我”1 1 4 而走向文学之路的。文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它在语言中为人们构建一个高于现实世界的理想世界,以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 希求。同时,语言的转向也给文学研究和批评带来了一次“转向”,文学研究从原来的 注重研究作者的内在创作结构和作品的社会背景转到重视作品本身的内容,以文本、语 言为本,大大扩张了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马克思说过:“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文学与哲学都是通过语言来再现世界 的。语言在文学与世界、哲学与世界的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i ”j 文学与哲学相遇于语言,归根结底,是源于二者共同的语言本质。从哲学的角度讲, 语言是“人之存在最亲密的邻居”。存在并非为人所言说,而是为语言自身所言说, 此时,存在与语言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而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与语言的联结不仅在 于文学首先是语言艺术,而且还因为人类从文学语言的倾诉中获得关于存在和诗意本性 的信息。因此,文学与语言也是一体性地存在着的。语言,它既是文学的表达形式,又 是哲学的寄居方式,这使文学化哲学成为可能。 1 3 文学与哲学共同的表征方式:隐喻 隐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言语现象,它可以放在不同的学科中进行研究。在一般的修 辞学理论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其性质主要是就表达效果而言的,如可以使表达更 生动、含蓄,有时也可以使表达更清楚等。在文学理论中,隐喻的价值则主要被设定为 可以提供超概念语言的感性和情绪意味,即独特的意象。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1 文学中的隐喻 隐喻最初被看成是文学范围之内的,因为文学是感性的,而隐喻认识总是寄寓、渗 透在感性意象之中。 文学的表达离不开隐喻,首先,隐喻具有认识功能,其认识功能指隐喻可以揭示不 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性或共同规律。它是人脑从事物的特殊性中发现事物的普遍性,从 具体形象到一般抽象这一辩证的抽象思维过程及其理论结论在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反映, 标志着人类从特殊中见一般,从世界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普遍真理,并将其用语 言符号系统表达出来的高度智慧。其次,隐喻具有审美功能,“在理解想象的隐喻时, 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喻体如何说明喻旨,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 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强调之处可能在相似之处,也可能在相反之处,在于某种对比 或矛盾。”1 1 6 1 隐喻的审美功能是指隐喻在文学文本中的运用体现了人类对于“相同性” 和“相异性”的感受能力,由“相同性”体现二者内在本质的相似,又由“相异性”来 感受本体与喻体的差异,由此来激发读者的审美趋同感,创造某种富于神彩的艺术审美 对象群体,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审美快感。隐喻的这两种功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系,统一于人类认识世界、传情达意的需要,正是其隐喻特征,才使文学文本具有惊人 的吸引力。 1 3 2 哲学中的隐喻 哲学是否也有隐喻性呢? 哲学的魅力在于不断追求、探索一些永恒的、历久弥新的难题。当人们面对有限与 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等矛盾时,哲学问题便油然 而生。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又是社会的、有理想的存在物,这就使人类形成了 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达无限自由境界的理想。由于哲学的这种形而上学性和一些具体条 件的制约,就使其在表达方式上,面临着一种“说不得”的困惑。比如,老子说:“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 r l 用金岳霖先生的话说,“说不得的东西就 是普通所谓名言所不能达的东西”。i 埔】 隐喻以自己有限的符号形式与无限的意向之间的统一给哲学表达上的困苦之境开 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从隐喻存在的物理层面看,任何一个隐喻都是单一有限的符号形式; 但从隐喻的意义层面看,它又包容着无限的可能性。正是这种符号本身的有限性与符号 所负载意义的无限性的统一,使得隐喻具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这个意义 上说,哲学也内在地包含着隐喻性。 文学化哲学初论 2 0 世纪初,西方哲学家利科和德里达提出了著名的“隐喻理论”,认为:从根本上 而言,哲学从来就是一门深刻的隐喻学科,它处处充满隐喻,不自觉地受制于隐喻。利 科强调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词语和名称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句子主谓关系的一种特殊模 式,这种模式使两种相互冲突( 或有差异) 的解释同时显现,因而,这种解释就超越了 字面的所谓直接意义,创造并增生了意义。事实上,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就是用拟人 化的概念写成的诗。海德格尔的哲学也是用视觉隐喻的结构来表达的。尼采认为,理性 作为实体是不存在的,“理性”只是隐喻性语言的活动,所有的理性论证中都含有隐喻 的成分。 1 3 3 基于隐喻表征方式之上的文学与哲学的融合 可见,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哲学文本都是以隐喻作为其重要的表征方式之一的,也 正是由此,文学与哲学通过隐喻的方式得以相互交融,这在历史上己早有先例,如:庄 子哲学在文学上的行云流水与哲学上的旷达深远,就是基于隐喻方式上的“诗思融合”。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日:“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 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 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在这里,“此言”者,庄周梦蝶也。“彼意”者, 物化也,“庄周梦蝶”之“所喻”也。然“物化”之义又实非“庄周化蝶,蝶化庄周” 所能涵盖。或者说由此我们体悟到的岂止是庄周化蝶,蝶化庄周,天地一庄周蝴蝶也。 天地道,万物化,物化者,天道之化也。庄子如此“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实意蕴 广远宏深之“大道”也。不仅如此,此隐喻的深意更在于:一方面人类借助于对自我的 认识来认识那些外在于人的自然事物,使世界成为属人的世界;另一方面,人通过把自 我变形为事物,从而把自身融入到自然事物中去,使人成为世界的人、自然的人,表明 了庄子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思维认知高度。正是通过隐喻的表征方式,庄子打破了哲 学与文学艺术的壁垒,使其语言成为诗化语言,使其哲学成为诗化哲学。 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充分地体现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建构起言近 而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度意义空间,达到“言”的有限性和“意”的无限性 的统一。文学与哲学通过隐喻的方式得以相互交融,使文学化哲学成为可能。 1 4 文学与哲学关注的共同问题域:人的问题( 即都是人学) 一切社会科学都是围绕人所展开的,广义上讲,一切社会科学都可以称之为人学, 比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那么如何区分作为 文学与哲学所研究的人的问题与其他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的问题的区别呢?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知道,医学致力于对人的生理构造的研究,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结构,社 会学研究的是人的活动规律,伦理学研究的则是人的行为规范等,这些以人为研究对象 的社会科学注重的都是对个体的人一般性、对象性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科学的范式。而 文学和哲学是从完整的人、感性的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他们关注的是作为类存在的人 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等问题,从反恩人的自身出发研究人存在的本体论意义。研究对象 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使文学、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 1 4 1 什么是人学 何谓“入学”?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入学若被理解为关于入的学问,显然它 并不是一种处在人文学科和哲学之外与其相并列的独立学科。人学,即关于人的学问的 哲学,是对人的现实生存及其意义的强烈关注与理论追求,它反对用抽象的、非历史的 方法理解人,要求立足于现实生活去关注人的现存状态并追求一个符合人的旨趣的生存 样态。【1 9 】总而言之,凡是探索人、人的存在、人生的意义等终极问题的学科,均属于人 学范畴。 1 4 2 文学是人学 高尔基称“文学是人学”,因为,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人,文学欣赏的主体是人,文 学批评以及文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人,文学始终关注的都是人、人的存在、人的意义等永 恒的话题。 文学是入学,首先,文学描述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入,入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 主体,也是文学活动中人们所认识和反映的中心意象。尽管文学描述和表现的对象有着 广阔的领域,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不只是要描写人,也要描写人以外的事、物,不只是 要描写社会现象,也要描写自然景观,但是,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事、物、自然都是人 参与的事、人化了的物、人化了的自然界,它们体现的是人对自己生活境遇和生存环境 的态度,它们本身就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因此,事、物和自然进入文学领域,成为文 学描述的对象,并不影响文学是认识人和反映人的这个基本性质。 其次,文学的服务对象是人,文学活动的任务和作用,就是要教育人、塑造人、感 化人,引导人们积极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文学的熏陶下,不断地提升自己,使 生活得更美好。因此,文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文学活动过程中,一切都是从人出发, 一切都是为了人。 再者,由于文学以人为描述对象和服务对象,以教育人、感化人为最终目的,因此, 文学的创作,文学的批评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人,或者是紧紧围绕着有关人的问题 文学化哲学初论 而进行的,我们要更加关注人的问题,把有关人学意味的生成、显现与否引进作品文学 水平的评价标准。 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看,文学反映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文学作为一 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通过具体生动地描述人物的形象、人的关系、人的 故事、人的命运以及人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的。深入研究文学还可以知道,文学不仅仅 是把以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更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 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情感,乃至潜意识作了极其丰富的表现,从而为人们展现了惟 有文学方能展现的人的特性、生活经验和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