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曾国藩人才思想作为曾国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集成传 统文化元素之精华,经过实践历练和检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可以说,曾国藩人才思想 是基于时局的现实需要,源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熏陶,发端于京宦生涯,系统化并实践 于湘军创建和与太平军的斗争之中。具体说来,其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以下三个因素。首 先,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基于对特定历史背景的认真研究和失望总结,是基 于对时局危难和人才匮乏的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思和先知先觉。其次,曾国藩人才思想无 不体现传统思想文化特征,是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后,曾国藩人才思想是其 个人官宦生涯与带兵治军的经验总结, 是在长期军事斗争和整饬吏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曾国藩人才思想以“广收、慎用、勤教、严绳”为原则,以“用法不如任人,用 人重三缘”、“用礼不如用威,用礼讲恕道”、“用恩不如用仁,用仁讲勤诚”为特色,取得 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形成了相对独立完备的人才思想体系、吸收和培 养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晚清政府时局维艰、岌岌可危的局面。曾国 藩人才思想的结构和内容,主要包括重才爱才、量才知才、访才察才、择才选才、育才 训才、待才厚才、用才委才、举才荐才、驭才带才等方面。曾国藩人才思想对晚清人才 群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对汉族士大夫势力的崛起, 中国现代化人才的培育, 湖南人才群体的兴盛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曾国藩;人才;思想 ii abstract zeng guofan talent think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zeng guofan thinking,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integrated elements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testing results. it can be said that zeng guofan talent thinking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affairs of practical needs, trac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culture, which launched in the capital official career, and systematic practice in the creation of hunan army and the battles with the taiping army. specifically, in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factors. first, zeng guofan talents think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foremost based o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areful study and disappointing conclusion,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tress and lack of talent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foresight. secondly, zeng guofan talent thinking all embodying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culture,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finally, zeng guofan talent thinking is an conclusion of his own official career and the experience to lead soldiers in the army summary, in the long-term military struggle and straighten out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develop. zeng guofan talent thinking as widely and the wise use, diligence teaching, demanding justice as its principle and featured as not being used, employing severe margin and used as used at granville, with speakers at the shudao and used tu-as used by ground-stresses and got good achievement,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following main features: form a relatively complete independent talent ideology, absorption an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fficulties, the precarious situation. zeng guofan talents think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mainly include respect and cherish them , understand and review them, view and visit them, pick and choose them , education and train them, treat and take care of them and so on. zengguofan talent thinking has made an great impelling improvement for the flourish of the later qing dynasty talent group building, for example, as launched of the han nationalitys scholar-bureaucrat influence, cultivated the chinese modern talent, boomed the hunan talent group. and all above these achievements has been make an long-term infection. key words: zeng guo fan; talent; thinking 4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2008 年 4 月 11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2008 年 4 月 11 日 导师签名: 日期:2008 年 4 月 11 日 1 前 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选题背景 当前,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均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而 在决策与选择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失误与不足。究其原因,自有决策体制不甚健全、决 策过程难称民主、领导素质参差不齐等管理体制和领导个人原因,也有时代进步神速, 旧有管理思想和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等原因,当然也与人员分工细化、个体素质分 化加速有关。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大大影响了组织行为管理,大大阻碍了组织的进一步 发展。 解决之法无外乎既要需要立足本国传统、当代文化之大局,深挖人才学优秀文化精 髓,又要不断向西方现代人才科学学习,同时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打造有中 国特色人才学的科学体系。单纯向西方学习,未经消化吸收并给予提炼改进,不免易于 误入歧途,难以和国情传统结合,造成水土不服,导致有形而无神、形似而神离之尴尬 境地。一味追随传统人才学足迹,强调传统文化至上,则易于使本民族人才学更趋狭隘 而少包容,造成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之败局。基于历史成果和向西方学习而言,做好其 中一项已不容易,想处理好二者关系,更属不易。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无时无刻不要 求做好两方面工作,并使之相互融合,形成一统,使深挖历史用人思想精华与学习西方 人才科学成为必走之路。 近些年来诸多时候,研究当前组织人才建设与发展问题,大多倾向于向西方学习, 引进西方人才理论,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本国传统人才思想的挖掘与吸收,似乎学 习前人、挖掘历史有固步自封、迂腐不进之嫌,令人堪忧。国内对历史人物人才思想的 研究,也多停留在历史学角度与思维,实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 选题意义 本人认为研究曾国藩人才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 义。 从理论上看,本选题的意义在于:第一,研究曾国藩人才思想,深挖历史资源有 利于发掘优秀文化, 可以在历史思维和视角中深究人才思想精髓, 扩大思维角度与视角; 第二,研究曾国藩人才思想,并在更广的空间和更详实的资料前提下,对之进行概括总 结, 有利于推进曾国藩思想研究, 丰富历史人物人才思想经验总结, 丰富行政管理研究, 壮大行政管理研究理论。 从实践上看,本选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发掘曾国藩人才思想精髓,有利 2 于推动当前组织人事变革和组织发展,借鉴传统人才思想资源优势,推进实务发展,提 高用人、察才、选才、待才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第二,给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与军队的 人才开发与管理提供借鉴,解决时实践中遇到的战略与技术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曾国藩及其人才思想的论著、资料国内见之甚少,据能够掌握到的资料分 析,国外对曾国藩研究不多,且大多为翻译国内出版的曾国藩传记为主,对曾国藩的研 究也多在研究中国洋务运动及李鸿章外交思想中提及,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研 究和整理。 国内研究曾国藩人才思想时间较长,曾国藩僚属李鸿章、薛福成、李瀚章等已有相 关论述。如薛福成认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在晚清乱世灭太平天国、兴洋务运动,成就 功名与事业,其成功之要就在于其育人用人之道,他在其文中说:“自昔多事之秋,无 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 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 绝非一手一足之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才杰,尤属不遗余力。曾国藩又谓, 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历练而成。故其取人,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 者,无不优加奖励,量才录用。”清末学者梁启超、太平军将领石达开亦对曾国藩 人才思想有过研究与感悟。蔡锷将军更是将曾国藩、胡林翼二人治军理论编辑成册,形 成曾胡治兵语录 (台北 :文海出版社1970 年版) ,其中不乏有曾国藩选将之方、察 才之道、驭将之要、待将之心,等等。清史专家萧一山在其曾国藩传 (海南:海南国 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 年版)中对曾国藩用人之道做出过如此评价:“视军事政治为转 移风气之手段,而军事政治并非其事业之目的也。所谓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 以为种子,即欲获致贤养民之功,以尽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意,国藩真 正目的在此。”李鼎芳也曾著书立说,在其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 (上海:文通书局, 民 361947年版)中,对曾国藩及其人才观、求才之道、幕僚入幕途径、管理手段等 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探讨。等等。 港澳台学者亦对曾国藩人才思想做过研究, 苏同炳在其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一书中,就对曾国藩做过如此评价:“曾国藩在他所生存的时代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物,曾国藩虽然是清代末年的伟大人物,但他不是天才。他的成功,得力于他的勤 学不懈与终生笃实践履。他的朋辈与僚属受到他的感化,人人以进德修养及负责尽职自 期,所以才能团结众心,群策群力,夷平大难,转移风气。” 此后,对曾国藩及其人才思想的研究更为深入。成晓军在其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 化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一书中,就从近代文化史观的角度,对曾国 藩人才思想做过细致研究,并将之作为曾国藩政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朱东安先生在其 曾国藩幕府研究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中,即对曾国藩幕府机构设 3 置,人员安置、用人思想、入幕与出幕做过细致研究。牛贯杰也在其原来曾国藩 (重 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 年版)一书中对曾国藩用人之道略做表述,但却也把 握得当, 研究细致深入。 刘建强先生在其 曾国藩幕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版)一书中则对曾国藩识人之道,僚属延揽、幕府影响做过一番研究与探讨。此外, 还有大量论文见诸各类杂志报刊,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朱东安先生的曾国藩集团的人才 理论与实践 (求索.2003.4.) 、孙瑞的曾国藩人才思想谈论 (许昌师专学报,1998.4) 、 薛改霞的曾国藩与胡林翼人才观的比较 (怀化学院学报.2006.7) 、马啸的试论曾国 藩人才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贵州文史丛刊.1993.3) 、遂正的曾国藩人才思想述评 (娄底师专学报.1994.3) ,等等。可谓数量颇多,丰富多彩。 但目前国内外研究也有其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数量虽多,亦不 乏精文妙论,但总体上缺乏全面、系统、专项的研究,层次参差不齐,良莠并存;二是 研究角度大多停留在历史学角度与视角,缺乏从其他人才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探索研 究;三是因史料搜集与选择有别,部分文章引证不力,分析不透,零星散乱,说服力不 强。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1、 研究的思路 本文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推动当前人才思想研究和管理实际需要,通过对 曾国藩人才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前提和实践条件的考察,系统把握曾国藩人才思想的 时代特色、理论导向与实践功效,并通过对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原则、特色与成就分析, 揭示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四大原则、三大特征,进而对曾国藩人才思想的理论结构和具体 内容做出详尽、具体、系统的分析,以求改变当前研究不精、不专、不广、不实的缺憾 与不足。最后,对曾国藩人才思想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做出较为恰当的 论述与分析。 2、 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历史学研究法。通过将曾国藩人才思想放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传统文化与其自 身实践经历中,还原其人才思想真貌,探求其人才思想精髓。 2、人才学研究法。通过与现代人才学研究的结合,使自己对曾国藩人才思想在思 想精髓、理论体系等方面有更好的把握与总结,探求曾国藩人才思想本原。 3、管理学研究法。通过与现代管理思想的结合,使研究更加符合人才管理与人力 资源开发的视角。 3、文章的结构安排 文章第一章主要叙述曾国藩人才思想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 4 景、思想渊源与实践准备,为分析其人才思想原则与特色奠定基础,并为总结与归纳其 思想内容提供了背景条件。第二章、第三章则基于第一章,就其具体的原则、特色与思 想内容做了分析与总结。第四章则从曾国藩人才思想所取得得实际效果入手,分析了其 对汉族士大夫的兴起、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对湖南人才群的影响与作用。 5 第一章 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曾国藩(1811 年-1872 年) ,原名字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翰林出身, 历事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先后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两江总督、直隶总督、钦差 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晚清中兴名臣,近代湖湘文化之典型代表。虽为反对者口诛 笔伐,斥之为“刽子手”、“汉奸”、“曾剃头”等,亦不失其在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 外交等方面的地位,被人推崇至“圣相”,尊至“理学宗师”、“圣哲”,誉至“德埒诸葛,功 迈萧何,文比韩欧”等。其衣钵传人李鸿章则发出“威名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 天下奇才”之感叹。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更是认为曾国藩“盖有史以来不二睹之大人 也”。甚至连毛泽东主席也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 无缺。使以令人易其位,其能如此之完满乎?”1 他虽出身农家,却励志图强,学优而仕,留京师十年七升,连升十级,37 岁官至内 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位居二品;虽为地方军政,却揽聚人才,天下毕集,幕僚兴盛一时, 造就“神州第一幕府”之大气;虽为文弱书生,却以“血诚”之气创办湘军,书生治军领兵, 镇压了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剿灭了横行一时的捻军,形成了“无湘不成军” 之格局;虽逢乱世之秋,却励精图治,力挽狂澜,一改废势,一度助清廷回光返照,实 现“同治中兴”。 曾国藩之成就“平定江南半壁河山”、“中兴”清朝之丰功,是与其“识别贤将”的人才 思想分不开的。 曾国藩人才思想作为曾国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集传统文化之精华,经过实践历练和检验的结果。可以说,曾国藩人才思想是基 于时政现实需要,源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熏陶,发端于京宦生涯,系统化并实践于湘军 创建和与太平军的恶斗之中。具体说来,其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以下三个因素。 1.1 历史背景:基于对时局危难和人才匮乏的现实思考 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基于对鸦片战争前后的时局的认识。 作为封建 知识分子的一员,曾国藩早年溺于文辞,忙于科考,于政治与人事,了解并不太多。其 虽担任过翰林院侍讲等职,且担任过礼部侍郎、工部侍郎等高官,但基本上来说,不过 是“为储才养望之地”2,虽官职不低,却大抵与实权无关。然,这却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 精力去关注社会,关注政治生活,从而激发其对现实政治和人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 其是在鸦片战争后的数年时间里, 在动荡不安的局势和大量白银不断外流的残酷现实面 1 毛泽东: 毛泽东早期文稿 ,湖南出版社,1990 年版,第 85 页。 2 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一册,岳麓书社 1985 年版,第 117 页。 6 前,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政治和人事,积极寻求救世良方。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赔偿战争损失,而这些损失和灾难无疑最 终落到了灾难深重的广大人民头上,加之地主阶层借机发挥,趁火打劫,贪婪无厌的兼 并土地,使人民的负担愈发沉重;连年水灾旱灾使更多的人无以为生,被迫流落四方, 挣扎在死亡边缘。天灾人祸面前,为了生存,免于死亡,形成了清末农民反抗和斗争的 高潮,人民不得不铤而走险,走上“官逼民反”的历史道路。此时,曾国藩家乡湖南的情 况时有发生。1842 年,武冈曾如炷领导了农民组织米谷外运的斗争;1847 年,道州李 魔旺与官军的斗争;1849 年,耒阳发生杨大鹏等千余人抗粮起义;同年,新宁李沅发旧 部继续发动起义,转战湘桂 10 余州县。湖南之外,捻军活动范围遍布山东、安徽、河 南、湖北等地;天地会遍布长江流域和江南数省;太平天国运动更是蓬勃发展起来。 大凡农民起义,与其说是天灾之祸,不如说是人祸更甚。曾国藩认为,农民起义引 起的世乱是由贪污暴政和吏治腐败造成的。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他便指出:“今 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 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于上,而一切废置不 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3同时,他认为世乱是由于人心陷溺,麻木不仁,尤其是官员办 事推诿,不负责任,得过且过,不求进取,诟病丛生。他一针见血指出“以臣观之,京 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 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 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 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延,但求苟安 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4足见曾国藩对当时吏治腐 败的深恶痛绝和国家人才危机的担忧。更为严重的是,对于烽烟四起的严峻形势,大多 数当权者竟然对形势一无所知或麻木不仁,花天酒地无所事事。 清王朝赖以维护封建专制的经制兵八旗和绿营曾在历史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 用,但由于长期养尊处优,缺乏训练,其腐败腐朽的情况愈加明显的暴露出来,表现在: 一是败不相救,缺乏协同作战的精神,在不利形势下,往往只顾逃命,不顾友军安危; 二是妒功忌能,怯于防守,而乐于扰民。曾国藩认为败不相救给敌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妒功忌能则带来内部纷争,仇怨攻讦。咸丰二年,清军不仅丧失剿灭太平军于长沙的 有利地形,其衰弱腐朽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曾国藩曾形象地描述:“自军兴以来二年 有余,时日不为不久,靡饷不为不多,调集大兵不为不众,而往往见贼逃溃而未闻于之 3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一,传忠书局版,第 30 页。转引自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湖南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8 页。 4 曾国藩全集奏稿一应诏陈言疏 ,岳麓书社 1985 年版,第 610 页。 7 鏖战一场者,往往从后尾追而未闻有与之拦头一战者。其所用兵器,皆以大炮、鸟枪远 远轰击,未闻有短兵相接,以枪钯与之交锋者。”5 更有甚者,清军将士在攻打太平军时竟然出现了讨价还价现象。清军将领、钦差大 臣向荣指望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下令五成士兵出城进攻太平军。 士兵推托说天气太热, 最多出两成兵力。向荣坚持至少三成,没想到士兵怒目相向,坚持两成,否则不去,并 找各种借口推脱。最后,仅有不到一成的士兵出战,且刚到城下,就释刀弃杖,席地而 坐,或与太平军士兵通火吸烟深谈,或认亲叙旧谈两军光景。不一会,便大声嚷叫该吃 饭了。此后,还发生数名清军入太平军营垒吃饭的荒诞之事。足见八旗和绿营军已经快 走到其历史尽头,清朝需要新的力量方可得以维持。 面对如此之时局、吏治、兵治现状,曾国藩越来越发现世道之危艰、官僚之腐朽、 军士之涣散,迫使其进一步思考探索经国治世领兵之道,进一步探索人才发现、培养和 使用之方,以求实现其政治理想与抱负,也促使其思考筹建湘军和幕府,遍求人才并通 过对将士和幕僚的管理和开发实现人才的高效发挥,尽快平乱治世。 曾国藩认为,数十年来官风不正、政治腐败、社会不稳、军队腐朽,根本原因在于 缺乏人才,他说:“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狗步,昌为一种不 白不黑不疼不痒之风,见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是事, 轻浅而好自见。国藩昔厕六曹盖已痛恨刺骨。今年承乏团务,见一二当轴者,自藩 弥善,深闭固拒,若惟恐人直攘臂而与其间也者。欲固执谦德,则于事无济,而于心亦 多不可耐。于事攘臂越俎,铢斩匪徒不复以相关白。”6就培养人才而言,他认为必 须从有一职之权的官吏以身作则,“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7 1.2 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论熏陶 首先,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有身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区域学术特质的濡染。儒 家所提倡的读书人应当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之思想深深影响着曾国藩之人生发展, 促使其在修身养性、治家教子、军政文教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成就。其在京为官时,面 对国将不国之局面,其内心“血诚”思想受到了深深震憾,促使其随时留心政事、吏事和 民情,并积极思索对策,以此达到匡时救世之使命。然“血诚”思想愈多,“愤懑”愈强, 曾国藩对政局发展越来越关注,其对朝廷的希望愈来愈迫切,愈感“受恩深重,不能为 报”。于是他壮着胆子,于 1851 年 5 月向咸丰帝上书,言辞激烈,希望迫切,直指咸丰 皇帝,希望他尽快扭转廷臣“唯阿之风”。其在奏疏中批评咸丰帝苛于小节而疏于大计, 5 参见牛贯杰原来曾国藩 ,重庆出版社,2006 版,第 103 页。 6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第 4 卷,传忠书局版,第 4243 页。 7 曾文正公书札第 12 卷,东方书局出版社,第 217 页。 8 徒尚文饰而不求实际,出尔反尔而饰非拒谏。可见其用心至诚,报国至切。然咸丰帝看 到奏疏后大怒,欲治罪曾国藩。曾国藩虽逃过一劫,但对朝廷的大政方针仍大为不满, 尤其是太平军斩关夺隘,所到之处贫苦百姓纷纷加入,更使其忧心似焚,一度发出“补 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之感叹。此次打击后,曾国藩对人才吏治更为关心,对大政方 针更为关注,而支撑其继续努力的思想动力不过是儒家修齐治平思想。 其次,湖南学术也对曾国藩人才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湖湘学派始于周敦颐,后经 胡安国、胡宏、胡寅及朱熹等入湘办书院讲学、著书立说而形成的地方学派。湖湘学派 与其他儒家学派和而不同的是湖湘学人追求立德、 立功、 立言三不朽的理想, 追求于学、 于政、于人品均要卓有建树的思维模式,追求崇尚气节、匡世扶艰的为学精神,养成了 “民为邦本”的政见传统和“经世致用”的务实态度。清初王舟山将“理”“势”打通,提出“理 势合一”,形成了内圣与外王,一而二、二而一的统一,更使湖湘学人除了潜心治学、 静心修身外,特别关注、议论、奔走和忧虑的焦点往往与纯粹的政治目标和破在眉睫的 现实形势。曾国藩正是在湖湘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特别是湖湘士人乡邦意识浓烈, 对乡土杰出前辈推崇备至,曾国藩亦不例外。曾国藩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周敦 颐、张栻、朱熹、王夫之、陶铸、魏源、贺长龄等湖湘学人的影响,其所推崇的经世致 用思想和务实态度也给曾国藩人才思想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1.3 实践准备:个人官宦生涯与带兵治军的经验总结 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其自身的经历特别是他的官宦生涯的实践有着重 要关系。 自道光六年(1826 年)16 岁的曾国藩参加在长沙举行的童生府试开始到道光十九 年(1839 年)考中进士,曾国藩奋斗了 13 年,其间历经乡试、会试、殿试等 8 次,虽 屡遭落榜之辱,却依然屡败屡战,屡学屡考,终于入仕翰林。在这段求学时光,曾国藩 虽忙于应考,无暇深入研究时政、吏治、人事,但却受到了传统思想的熏陶,对传统思 想中的用人思想,如儒家所提倡的“仁”、“恕”等颇为认同。同时,屡试不顺的求学经历, 亦给他以深深打击,使其不得不思考科考取仕之法,为其后来不拘一格大胆任用人才、 优待人才打下了实践基础和切身感悟。 道光二十年(1840 年) ,30 岁的曾国藩以庶常馆散馆授检讨身份入仕后,在生活和 思想上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他进取迅猛,沿着“内圣外王”的思路和目标,立志成为大 儒、圣贤。在其家书中,他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 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业,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 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8可见其内圣外王之目标追求,为此,他借用翰林院虚职之空闲, 8 曾国藩全集家书第 1 卷,第 39 页。 9 大量读书,潜心研修,遍读经史子集,并在唐鉴的指导下,由博转专,专心攻读朱子 全集 ,研究经世之学,且在潜心学习研究之余,其大量结交有志之士,探讨时政和民 生。京宦十余年,曾国藩时时留心“人物”,多多交结名流,除那些能相互砥砺气节、切 磋学问技艺的文人墨客、军政豪员外,亦结交了众多志趣相投、矢志不渝,最终成为其 内外援手的各类人才,如刘蓉、郭嵩焘、江忠源、欧阳兆熊、罗泽南以及李鸿章等,为 其以后的戎马儒将和事业辉煌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并最终成就了其“中兴名臣”之赞 誉。 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虽官位不低,但均为虚职,政治上没有太大建树,甚至因批 评咸丰帝而险受罪责,郁郁不得志。咸丰二年(1852 年)六月十二日,曾国藩应旨至江 西充任乡试主考,打算乡试后请假两个月回籍省亲。待其行至安徽太湖县时收到母丧消 息, 曾国藩随即改道回籍奔丧, 并奏请朝廷请求同意其回乡丁忧。 清政府同意了其请求。 在曾国藩奔丧丁忧期间,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太平军发展迅速,所向披靡,很快由 广西进入湖南。曾国藩深感形势之危艰,太平军之猛烈,他写下保守太平歌号召地 方乡绅振作起来,团结一致保卫家乡,并于十一月收到令其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帮办湖南 团练事宜的谕旨。在同乡好友刘蓉、郭嵩焘的劝说和父亲的鼓励下,曾国藩于十一月二 十九日赴长沙,并于咸丰三年正式组建湘军,开始了其长达 12 年的带兵治军的戎马儒 将生涯。 在长期的领兵治军过程中,从士兵招募、将领选配、人才储备、幕府管理和人员日 常管理等方面,曾国藩实践了原有的用人管理理论并总结了大量的实际人员管理经验, 他逐一加以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了其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在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过 程中,曾国藩幕府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幕府有两个职能,一为治事,料理军政事务;二 为育人,培养、开发人才。在曾国藩的领兵治军过程中,一切与军政相关的事务,如参 谋机要、文书起草、案件审理、粮饷筹办、军工科技兴办等均在幕府办理,由幕僚完成。 而曾国藩以幕府为基础,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储备和培养人才。 在百事交集、复杂多变的军事实践过程中,曾国藩愈感人才之匮乏,而其对人才的 聚集、培养、选拔、使用问题亦愈加急切。他时常与人讨论人才问题,虚心体察自己在 用人、待人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切实予以改正,当其发现自己不如胡林翼、左宗棠对士人 更有吸引力, 更多的人愿意投奔胡林翼和左宗棠而不愿为其服务的时候, 马上幡然悔悟, 改变策略,广揽人才,并每到一处便马上着手开展人才招募工作。通过广收、慎用、厚 待、勤教、严绳等方法,逐渐改变了士人对其看法,幕府人数大大增加,各式各类人才 广聚幕府,名噪一时。 10 第二章 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原则、特色 2.1 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原则 基于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和湖南地域文化的双重影响, 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原则尤为注 重因地制宜和讲求实效,其主要是广收、慎用、勤教和严绳四大原则。 2.1.1 广收 广收,即广泛地访求,揽收贤能,这是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前提,其主要包含以下几 个内容:一是在人才数量上要“众”。以满足军事政治经济等面临和即将面临的复杂多变 形势对人才数量的需要,为提高人才质量打基础。二是在技能专长上要“广”。各类人才 皆要发挥其一技之长,并不遗余力加以搜罗,以满足时政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曾国藩曾 说过:“凡有一技之长者,吾断不敢轻视”。三是在人才标准衡量上要“实”。求贤不拘一 格,衡量人才不以学历、资历、出身等为出发点,以免错漏人才。他曾强调:用人“不 宜复以资地限制。卫青人奴,拜相封侯,身尚人主。此何等时,又可以寻常行墨困倔奇 男子乎!”9因而,他主张“要横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无施数 罟以失巨麟。”10其办洋务时,又唯洋人是举,大胆大量引用洋人外才为己所用。四是在 求贤之心上要“诚”。曾国藩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条,时时注意以十分的诚意 去求取贤能,概不虚情假意,似是而非。他相信只有诚心求才,方可得到四方贤才的响 应,八方归拜,人才兴旺。五是在对待人才上要“礼”。曾国藩非常珍惜得之不易的人才, 更明白人才对于其自身和当时时政的意义,所以其在对待人才上处处尊重人才,从接人 待物之中都强调用“礼”,待人以礼,都要“一秉乎礼”,并且认为“舍礼无所谓道德”。他 通过礼遇人才达到“得一而得其余”的目的,求才“又如妋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 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得其余”。六是在求贤心境上要“恒”。求才不遗余力,有恒心, 看准机会,立刻下手,以得人才为快,不得不休。他说:“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 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11七是求才途径上要“广”。曾国藩通过各种渠道广揽人才, 写信邀请朋友入幕、推荐,收留投奔之才,等等。而且在行军打仗时,也“每牒府、县 招致贤俊并手书告劝乡人士耆老、虽幼贱,身自下之比以钧礼,山野才智之士感其诚, 9 出自曾文正公书札日记第 17 卷,转引自遂正: 曾国藩人才思想述评 , 娄底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年第 3 期,第 61 页。 10 出自曾文正公书札日记第 5 卷,转引自遂正: 曾国藩人才思想述评 , 娄底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年第 3 期,第 61 页。 11 出自曾文正公书札日记第 6 卷,转引自遂正: 曾国藩人才思想述评 , 娄底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年第 3 期,第 62 页。 11 人人皆以曾公可言事。”12 2.1.2 慎用 慎用,即知人善任,恰当的使用人才,这是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基础。如何恰当的使 用人才,使其人尽其才是摆在每一位领导者之前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曾国藩曾自己 总结说:“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有用人二字”。曾国藩认为办事无外乎用人而用人必 须要先了解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他强调说揽收人才要广博,而使用人 才要慎重,“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而如何慎用人才使人才人尽其才必须坚持两点: 第一,用人所长,尽人所能,挖掘、发挥人才的长处,而不取人所短,弃人所长。曾国 藩认为不必担心国家缺少人才,更需考虑到人才得不到恰当的使用和发挥,“世不患无 才,患有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他认为虽有良才却不得任用,则不及庸庸之辈;良药 不合病情,则不如下等食品;健牛不可用以捕鼠,良驹不可宥之小巷。第二,量才器用, 识才适用,根据才能的大小合理安排人才,而不大材小用或小才大用。曾国藩认为人无 完人,将无全美,应根据其才能和特长妥善安排使用。曾国藩告诫弟子李鸿章说:“如 有来者,请阁下优加礼貌,先发薪水,徐察其才大小而位置之”,且告诉其弟曾国荃对 待推荐来的人,要将其才之长短一一告知,以便量才录用 2.1.3 勤教 勤教即悉心教导,勤于育人。勤教思想是曾国藩人才思想的核心。曾国藩明白“上 等贤哲当以天缘遇之,中等人才可以人力求之”的道理,而在如何使这些中等人才的潜 能得以超水平发挥问题上,曾国藩采取了教育和培训的方法,他说:“人才以培养而出, 器识以历练而成”,“满意之选不可得,姑取其次,待徐徐教育可也”。据其幕僚薛福成 记载,曾国藩每每对来谒将吏,“无不立时接见,殷勤训诲,或有难办之事,难言之隐, 鲜不博访周知,代为筹划。别后则驰书告诫,有师弟督课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13曾 国藩也回忆说曾国藩每次都要等幕僚一起吃饭,饭后大家一起围坐,证经论史,均是于 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大家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曾国藩勤教思想主要包含三个 内容:一是教化育人的节奏要“勤”。曾国藩尚“勤”,常言“以人事与天下争衡,莫大于忠 勤二字”,将勤作为教化育人的前提,认为没有“勤”,事事不可为,同时认为对人的教 化和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从各个方面督促受教对象的发展,因而其事无巨细,时 时关注属下的言行举止, 长期坚持无论何时何地、 身居何处, 都不放松任何施教的机会。 二是教化育人的心意要“诚”,无所保留、不虚情假意去说教,而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12 王闿运. 曾军篇第二a.湘军志m.第 20 页.长沙:岳麓书社,1983. 13 出自薛福成: 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a。转引自章继光: 曾国藩思想简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98。 12 去带动,用诚心、实言、体行提高教化育人的效果。曾国藩在育人时把自己的信条和经 验豪无保留的传给他人领会, 其育人诲人不倦之诚、 与人为善之意、 训饬属员殷殷之情, 均让下属深受教育。三是教化育人的内容要“广”。从曾国藩教育的内容看,其真正做到 了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教育人才,从个人修心、治身、研学,到治军、领 兵、经国,无所不包,层次也各有不同,深浅不一,角度有别。 2.1.4 严绳 严绳,即严格管束僚属,绝不姑息。曾国藩认为对人才严绳则整肃,溺爱则骄纵, 切不可对僚属溺爱、 袒护, 否则难以治军且会毁掉僚属前程。 他自己时刻保持整肃状态, 连与臣僚一起吃饭都十分注重穿着,衣着严密,整洁得体而不马虎大意。他要求手下将 领对所带兵勇进行严格管理,说:“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 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其家必败。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其因 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才,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 亦感恩矣。”14其自身管治将领亦是如此。李元度虽追随曾国藩已久,在其在靖港、九江 和樟树镇大败的艰难岁月里给予曾大力支持,且在曾国藩投湖自尽时奋勇将其救起,二 人可谓情意深厚,但李元度违反曾国藩坚壁自守的命令,出城迎战太平军,致使徽州易 手,曾国藩恨爱交加,最终决定具疏弹劾,以申军纪,以整军风。在曾国藩严绳的苦心 教导和培养下,湘军将领勇猛有加,士兵威不可挡,最终战胜太平军,扭转不利形势, 且湘军将领无一人变节投降,实属可贵。 2.2 曾国藩人才思想的特色 曾国藩对法、仁、威、礼、恩等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坚持认为用法不如用 人,用威不如用礼,用恩不如用仁,特别注重发挥血缘、地缘、学缘等“三缘”的作用, 用礼尤为注重“恕道”的宣扬,讲究勤诚在仁中的应用。 2.2.1 用法不如任人,用人重“三缘” 曾国藩在人才管理上,尤其是用人上,非常注重“三缘”,即血缘、地缘、业缘,这 也是和其所处时代紧密相联的。 首先,中国封建社会属宗法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血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 宗族观念深厚,凡属血缘关系中的人,都存在着对对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年长者 对年幼者具有强制的权力,年幼者对年长者负有忠孝服从的义务,从而自长而幼、自上 而下形成稳定的关系体系, 身处血缘关系其中, 而为不和血缘关系之事, 则须承担不忠、 14 曾国藩全集书札第 17 卷 13 不孝、不义之名,身败而名裂。所以,封建社会用人体系中多强调血缘构成,曾国藩亦 不例外,其选人、用人、育人、待人过程中无不映射了这样的思想,利用血缘关系吸引 人、鼓励人、约束人。曾国藩对其弟弟曾国荃也是一样,视其为支柱,故严格要求,甚 至不惜使其误会而后做解释;当其为至亲,才时时提醒,危难之时唯有自己最为可信, 不能偏信他人。 其次,封建社会条件下,人员流动性不大,源于血缘关系的人大多稳定的生活在某 一狭小的地域范围,难以为统治者提供各种所需人才,统治者如果只靠血缘关系,难以 满足其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其除了用人重血缘外,还必须依靠更为宽广的 关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地缘,形成了所谓的地缘关系和地缘政治等现象。在稳定的社 会关系中,地缘是血缘关系的投影和扩大,同时二者密不可分。地缘关系大多形成于相 互临近的某些地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行为导向,更熟悉、更亲切,因而, 同一个地区的人自然更多的认同本地区的人和事,并为本地区所有人的利益而团结一 致。曾国藩深刻明了这种事实,在其用人方面无所不在的考虑了地缘关系,其下许多僚 属尤其是士兵,大多以湖南人,尤其是湘乡人为基础,逐渐形成曾国藩执政、湘人掌权 的局面,曾国藩执政期间,同乡僚属同为督抚者达 15 人,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后来李 鸿章位高权重,而皖人附骥登龙者尤盛亦是此理。据清史专家罗尔纲考证,湘军主要将 领共 182 人,在籍贯方面,其有籍可考的共 156 人,其中湖南籍占 130 人,占可考人数 的 83%,其中湘乡人共 56 人,约占湖南籍将领人数的 50%。曾国藩还在创建水军之初, 即令朱尧阶说:“水手须招四千人,皆须湘乡人,不参用外县的,盖同县之人易于合心 故也。”15 最后,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总和,在其社会活动中除产生家庭、同乡外,无可例 外的会产生和形成师生、同学、同僚、结义兄弟等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即业缘关系。 业缘关系虽不像血缘关系那么自然紧密,不像地缘关系那么地利人和,却可以为统治者 提供更为广泛的人才储备和能力结构准备,满足其对更广领域的各类人才需要,而受历 代统治阶层所重视。曾国藩更是非常重视和强调利用这种感情自然融洽、志趣相辅相投 的业缘关系,大多曾国藩幕僚多为其弟子,或者虽开始不是弟子,后又拜师称徒,即是 此理。曾国藩虽然有时候也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挑选“三缘”以外的杰出人才,但这部 分人在其用人才体系中所占比重甚小,也不能起到主导作用。曾国藩大用特用自己的门 生故吏, 导致其僚属充斥晚清政坛支配了大半个世纪, 致使清末学者夏震武大发感慨说, 数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施行无一非湘乡之政术。 2.2.2 用威不如用礼,用礼讲“恕道” 15 李瀚章.曾文正公全集a . 沈文龙.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z.第 13346 页.台北: 文海出版社,1997. 14 自“克己复礼”提出后, 历代儒学均提倡礼治。 曾国藩自小受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熏陶, 十分注重礼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应用,并力求以礼求治,隆礼而自治。而曾国 藩的礼制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南省村级后备干部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防震减灾应知应会知识竞赛测试题库与答案
- 2025年度市安全生产月知识模拟测试含答案
- 家政服务智能化派单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日本抹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家居软装搭配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恐怖生存游戏与心理惊悚元素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农业机器人与制造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家禽产业链整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考英语高频词汇辨析与练习
- 牙及牙槽外科
-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 万用表 钳形表 摇表的使用课件
- 63T折弯机使用说明书
- 营销与2008欧锦赛ktv渠道方案
- 170位真实有效投资人邮箱
- 工程力学ppt课件(完整版)
- 《区域经济学》讲义(1)课件
- 船模制作教程(课堂PPT)课件(PPT 85页)
-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护理
- 低碳生活我先行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