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pdf_第1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pdf_第2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pdf_第3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pdf_第4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中医古籍记录了中医药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 床经验,长期以来一直维系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自古至今,图书 分类目录是中医古籍利用的主要途径。古代的中医古籍分类偏重 于收藏功能,而利用图书的检索功能薄弱;现代的中医古籍分类 虽然借鉴了现代图书分类法的优点有所改进,但是由于中医古籍 承载信息的特殊性,仍然彳i 能使中医占籍缡含的信息得到允分揭 示和利用。 中医古籍承载信息的特殊性,造成了利用的障碍。其外部特 征表现为书名不反映书的内容,难以直接根据书名来选择图书; 其内容特征表现为一书含有多学科的内容,为专题性信息的需求 带来困难。这种特殊性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医药学的独特学术体系 及影响其形成的传统文化因素。 中医古籍作为一种宝贵的文献资源,其传统的存在形式和利 用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本文根据现 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医古籍的信息利用特点,提出了 中医古籍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的基本思想。通过对中医古籍的 内容进行深度揭示和开发,如内容解析、分解信息单元和多级 标弓i ,并利用计算机技术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和辅助利用功 能。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而且可以 使中医古籍蕴含的信息价值展现出来,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从而成为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关键词:中医古籍 利用途径 利用障碍 数字化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a n c i e n tb o o k s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r e c o r d e da b u n d a n t t h e o r i e sk n o w l e d g ea n dc l i n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nt c mi nt h o u s a n d so f y e a rb a c k l o g i th a sb e e ns u p p o r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c mf o ral o n g t i m e f r o mu pt on o w ,t h ec l a s s i f i e dc a t a l o g u eo fb o o k si st h em a i n p a t h t h a tt h ea n c i e n tb o o k so fc h i n e s er e e d i c i n e e x p l o i t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0 ft h e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a n c i e n tb o o k si nt h ea n c i e n t t i m e so v e r - e m p h a s i z e do nc o l l e c t i n gf u n c t i o n ,a sar e s u l tm a k eu s eo f t h ei n s p e c t i o n a lf n n c t i o no ft h eb o o k sw e a k a l t h o u g ht h em o d e r n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a n c i e n tw o r k sd r a w sl e s s o n sa n d t a k e s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m e t h o df r o mm o d e r nc a t e g o r i z i n gb o o k s ,i t s t i l lc a n tm a k e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t o p n b l i c w e l la n dm a k eu s eo f , b e c a u s eo fl o a d i n g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i n f o r m a t i o no n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 a n c i e n tb o o k s f h e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 a n c i e n tb o o k sl c a dt h e s p e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s u l t i n gi 1 1t h eo b s t a c l eo ft h e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f o ri t se x t e r i o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e x p r e s s e st h a tt h eb o o k t i t l ed o e sn o tr e f l e c tt h eb o o k 。i t sh a r dd i r e c t l yf r o mb o o kt i t l et o c h o o s et h eb o o k f o ri t sc o n t e n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p e r f o r l n a n o et h a t h n p l i e sm a n yc o n t e n t so fab o o k ,i tr e s u l t si nt h ed i f f i c u l t y t ot h e n e e do ft h es p e c i a ls u b j e c t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s o u r c eo f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 l i e si nt h e s p e c i a l a c a d e m i c s y s t e m o ft c ma n da f f e c t s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s a sap r e c i o u s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o ft h e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a n c i e n t b o o k s ,i t s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r ma n ds p r e a d i n gt h ew a yc a n ta d a p tt h e m o d e r nn e e d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e c h n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 o fm o d e r n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 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e x p l o i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a n c i e n tw o r k s t h et e x tp u t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f o r w a r dt o s e t t i n gu pb a s i ct h o u g h to fi t sd i g i t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w em a k eu s eo ft h ec a l c u l a t o rt e c h n i q u et op r o v i d e v a r i o u si n s p e c t i o n a lp a t h sa n da s s i s t a n c eo ft h ef u n c t i o nf o rt h e r e a d e ri nt h a tc o n t e n t s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a n c i e n tw o r k sc a r r i e s o nd e p t h sa n n o u n c et o p u b l i ca n dd e v e l o p s ,f o re x a m p l et h e c o n t e n t s a n a l y z i n g ,r e s o l v i n g 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u n i t a n dm a n y c l a s s e sm a r k i n g t h u si tc a nn o t o n l ys a t i s f yn e e do fr e a d e r s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 b u ta l s om a k e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v a l u eo f 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a n c i e n tw o r k sc o n t a i n d i s p l a y a n dm a k ei t s i n f o r m a t i o nv a l u et o g e tt h ef u l lv a l i de x p l o i t a t i o n w em a k ei t b e c o m et h em o t i v eo ft h em o d e r nt c m 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a n c i e n tb o o k s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e x p l o i t a t i v ep a t h e x p l o i t a t i v eo b s t a c l e d i g i t a l 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沦文 引言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很多文明古国如埃及、印度、阿拉伯、 希腊等国的传统医学都已经湮没了,唯有中国传统医学历经沧桑 而硕果仅存。中医古籍足中医学术的载体,它以图文形式记录了 中医药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中医药学 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古籍是指i9l1 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中医药学书籍,其远 者距今已有几千年,其近者亦有百年之久。中医古籍不仅具有珍 贵的史学文献价值,而且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一般来说,科技文献具有时效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 ,皂、价值会逐渐衰减乃至失效。但是中医占籍却几乎不受信息的时 效性制约,即使在当今现代利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中医占籍 也没有失去其信息价值。这些古代医籍至今仍在流通使用之中, 而且还有一部分被指定为现代中医院校的专业必读书,其中黄 帝内经、难经5 5 等都是2 0 0 0 多年前的医学著作。不仅如此,国 内出版界仍奋欠量整理出版 r 医古籍,目前已有数百种之多。为 什么中医古籍在时效性上有别。j 二现代医学等其他科技文献呢? 这 是由于中医古籍记载的信思内容所决定的: 其一,中医写籍记载的火量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成果, 其信息价值不仅具有普遍h + 而日似乎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如东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诸方,至今仍在普遍应用。由此可 见,中医古籍记载的大量实践经验历经二r 1 百年检验,仍具有巨大 的实用价值。实践获得的成功说明中医古籍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 的科学原理,这体现了中医古籍的现实意义。 其二,中医占籍的信息价值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除了其所记 载的经验具确确定疗效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其记载的经验实 质还没有得到科学的阐释,因此其原有的形式得以保存下来。 其三,从更深层的学术原因来看,因为中医学术体系是以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殊的形式反映实践经验,而这一特殊形式原本属于中国传统哲学 范畴,这对于科学实证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些因素促成了中医古籍的现实状态,使得中医古籍蕴含的 信息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揭示和有效利用。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远自秦汉,近至辛亥革命,仅目前国内 现存的中医古籍就有7 7 0 0 余种,而历代亡佚的中医古籍亦有4 7 0 0 余种,此两项之和就已有1 2 4 0 0 余种,其中尚未包括出土文献和 流传到海外的古医籍。由此可见,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中医古籍数 量之巨大,种类之繁多。那么,古人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寻检医书? 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又是如何利用中医古籍呢? 就目前状况而言, 不论从事任何专题研究,都不可能在中医古籍信息检索方面毫无 遗漏地获取到所需信息,因为人们不可能把中医古籍查阅殆尽, 相反地一定会遗漏许多应该掌握的信息。如某方剂在j 力史上曾经 治过多少种疾病? 某种疾病在历史_ 【:都应用过多少方剂? 每一部 中医古籍都记载了什么内容? 提出了什么观点? 某一个中医学术 问题都在哪些中医古籍中沦述过? 又是怎样论述的? 诸如此类问 题,对任何一个中医学者来说都是巨大的困难。但是这些问题是 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又应该以什么办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呢? 本文以中医古籍的利用问题为核心,首先对中医古籍的古今 利用途径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然后对揭示和利用中 医古籍信息价值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和论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上篇中医古籍的利用途径一一以类求书 中医古籍的主要利用途径是图书目录。古今学者都非常重视 图书目录的作用,如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所说:“目录之学, 学中第一紧要,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近人杜定友图 书目录学也i 兑:“目录者,图书馆之钥匙也,为阅者与书籍之联 络机关”。近人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亦云:“目录是开放人类 知识结晶的钥匙,假设没有钥匙,吾人就不容易得其门而入。” 图书目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存储图书,二是利用图 书。所谓存储图书是通过记录书名、作者和内容提要等,保存图书 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并且按照其所属学科类别进行分类排列。 利用图书是指读者根据所需要图书的类别,通过目录的分类纲目 “以类求书”。由此可以看出,利用图书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图书分 类。如果图书分类法的类目设置合理,有利于“以类求书”,那么 读者就能够迅速查寻到所需要的图书。反之则费时费力,甚至劳而 无功。正如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所说:“为学之道,宜得门 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 卜功倍”。而宋代郑樵对 图书分类的认识更为深刻,“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类例分, 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不仅使人可以“即类求书,i 訇书究学”, 而且“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通志艺文略) 。这些真知灼见清楚 地表明了图书分类在目录中的鼋要作用,可以说分类是目录的灵 魂,即图书利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图书分类来实现的。 本篇首先通过目录“存储图书”的功能,从其记载来考察历代 的医书概况。然后通过目录“利用图书”的功能,从其分类体系的 演变,分析和探讨中医古籍的利用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历代目录著录的中医古籍概况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远古时代,就有许多有关医学的传说。 黑龙江中臌药大学l 尊士学他沦文 裔瘸时期,整理了诸多有关医学内容懿文字记录。誊馥战鬣,古 医籍的形成则肓较多资料可证。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 断提高,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经过众多医家对医药实践经验的 总结握舟,开始出凝了大量懿医学专著,其中霆大经典著作躲产 生标志着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自汉以后,古医籍层出不穷,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截止 残1 9 l i 年辛亥革命时龌,在鼹予多年昀发震历史j _ 妻程中,仅现存 中医古籍就有近万种,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中医古籍既是 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也是座伟大的知识宝库。通过 考察历l 弋强录酶记载,我 l 可隘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医吉籍发 展基本概况。 ( 一) 先奏时麓 公元前2 l 瞪纪,夏代建立了私育制国家。我国的夏、镯、西 周三代及春秋时期,经历了早期国家形态从兴起刭衰亡的历史发 展过程。战藿蹲麓形成了薮的国家谆铡,并出现了“诸子蜂起, 再家争鸣”的学术文化繁荣局面,诸予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对中 网占代思想史、科技史、文化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远古至誊歇,是中医学的经验积鬃阶段,这个时裴中医学 的经验和理论认识都比较个剐、零散,与医学相关之事主要记载 于文史古籍叶t 。从战国至秦,随着医药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丰富, 产皇e 了大量医学专磐,虽然这时熬吉医戆成书形式多为单熊流传, 其形式和内容都魄较简单,但是为汉代翩医学文献整理研究和中 医学术体系的形成旗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巾医舂籍憋起源 远古时代文字尚未产生,人们记录、传播知识只能用“结绳 记事”和口耳相传的方式。根据有关资料,我网的文字形成于 夏代初然,藤最旱魄文化典籀则是从殷巍时期开鲶逐海产生躲。 正如马苑思所说,人类社会“由于文字的发明及蔟应用于文献记 录而过波捌文明时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前所知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文献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在 殷墟出土的甲骨约l 6 万余片,其中与疾病相关的有3 2 3 片,4 1 5 辞。这些甲骨文中保存了殷商时期对人体、疾病及其诊治的部分 认识。例如,对人体部位的记载,如首、耳、目、鼻、口、舌、 齿、项、肱、臀、趾、心等;对疾病的记载,如疾首、疾耳、疾 目、疾自( 鼻) 等:对病名的记载,如疟、疥、蛊、龋等专门的 称谓;对疾病病状的描述,如耳呜、下痢、失眠、“病软”( 身体 软弱无力) 、“病旋”( 眩晕) 等1 。 虽然q 1 骨文只是反映了殷商时期对疾病认识的部分情况,而 且记载的医学内容比较零散,尚未形成专门的医学文献,但这无 疑是中医古籍的源头所在。 2 、中医古籍的形成 从周代到秦朝统一中国,在这个时期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特别是春秋“学术下_ 移民间”和战国诸子之学的兴起, 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在医药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 l 南础上,不仅在文史古籍【 r 出现了更多的医学内容记载,而且产 生了大量的医学专著。虽然m 于年代久远,大多已经产佚,但是 从传世古籍的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考证中,均可以得到证明。 ( 1 ) 传雌古籍记载的先桊古医籍 中医古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虽然先秦古医籍大 多已经亡佚,但是从传世古籍中,仍然可以探寻出很多先秦占医 籍的书名。例如,史记扃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淳于意之师公乘 阳庆传授其“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以及“上下经、 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 神、接阴阳”等禁书。上述记载的时问是在西汉初期,仓公淳 于意( 约公元前2 1 5 年公元前l5 0 年) 得其师公乘阳庆所授禁 秘之书,应当多为西汉以前的先秦古医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总集,成书年代大 约在战国至秦汉之问,该书汇集了大量的先秦简帛医籍的内容, 根据有关统计1 ,其中引用的书名有5 3 种: 黑龙江中臁蜘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遂灏五体、禁骚、菰度、本藏、努搞、五 色、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始终、经脉、 天元纪、气交变、六元正纪、针经、刺法、本病、 明堂、_ j 二经、t 经、大要、瑟法、躲要、揆凄、 奇恒、奇恒之势、比褴、金隧、从容、五中、五 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脉经上下篇、 上下篱、五诊、影法、形名、只寸之沦、大数、 九针九篇、九针六十篇、九针八十一篇、针论、阴 刚、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 鼹、天元紧。 在黄帝内经中,不仅有引用书名,而且还有对书名和内 容梗概的解释说明。如素问病能论篇:“上经者,言气 之逶天邀;t 经者,言瘸之变讫也;金匿者,决死生也: 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亩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 病不得以四啊夕e 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 也,言切求其脉璎也;度者,褥箕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先秦古医籍的名称比较简朴直观。其主 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先秦言戆由于当时魄载体及:冀写条传所限,其成警形 式多为单篇流传,即以一篇之文作为一本书的单位,亦即以篇名 为书名。先秦古医籍大多属于此种形式。 其二,由于先秦时羯医药学处予经验积累除段,尚未形成学 术体系,不论经骏还是理论认识,都眈较个别、具体和零敝。由 于当时的医学内容比较简朴,一篇古隰籍大多只有一个主题,所 以其簇名大多麓警鏖鼹。 先察吉医籍的命名方式有两种:第一,在首旬中选取一、二 字或几个字作为书名,仅作为标示之用,并无深刻寓意。如章学 诚文史逯义所言:“古人藩书命篇,取辫甲乙, 暑有深意也”。 第二,以书中内容及旨意取名,即所谓“以义名篇。” 在先秦古医籍中,以第一种方式命名的数量较多,而以第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种方式命名的数量较少。而自汉代开始,医书名称的形式逐渐趋 向复杂化,医书的命名方式多采取“以义名篇”,并且逐渐发展成 为主流。如孑l 颖达毛诗正意所言:“撮章之一言,或复都见遗 文,假外理以定称。” ( 2 ) 出土文献中的先秦古医籍 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在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较多简书与帛 书,其中部分为先秦古医籍。 例如,19 7 2 年至1 9 7 4 年,在长沙市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了 大量帛书和少量的简书。其中有部分为古医籍,因原件均无书名, 经整理后定名。如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q j 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 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e 方、杂疗方、胎产 书,共11 种书,由于阴阳十一脉灸经有甲、乙两种本,其 文字基本相同、所以帛书实际是1 0 种;简书十问、合阴阳、 天下至道谈、杂禁方,共4 种,其中,杂禁方是木简, 其他皆为竹简m 1 。这批医学文献,非一u _ 。之作。从字体来看,有 些与秦代书法桐似:从学术内容来看,部分内容与今存素问、 灵枢相同:从学术水平而沦,似在战因至秦时期。因此这批 医学文献的成一b 年代,根据学者推断”1 ,有相当一部分足先秦之 作。 又如,19 7 7 年,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其书名是 绎整理后定名,其中记录本草7 0 余种,丰治病证3 0 余种。据有 关学者考证阳1 其抄书时问在汉初,而撰写时间可能更早。 再如,1 9 8 3 年至1 9 8 4 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 中有医籍二种,分别为脉书和引书。脉书、引书的 书名皆为原题名,据有关学者考证【9 卜“,其抄书时间在汉初,其 成书应在先秦时期。 ( 二) 两汉时期 从汉朝立国到三国归晋,其问经历了四百七十余年的时间。 黑死江中医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这个期间内,既有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等社 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时期,也有王莽篡汉、三国分裂等动乱时期。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两汉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而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两汉时期,在先秦留存下来的医学文献资料基础上,经过汉 代医家的总结与提升,产生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其中,黄帝内 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这四 部经典著作的问l 盐,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为后世中医 学的发展奠定r 基础。 1 、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存世的医书情况主要体现在汉书艺文志中。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 艺文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该 书是根据西汉术年刘向、刘歆父子所编著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 性分类目录七略删修而成的,由于七略原书已经亡佚, 因此汉书艺文志就成为后世稽考秦汉古籍之祖据。汉书艺 文志所著录的医书,虽然难以包括西汉时期存世的全部医书, 但大致可以反映出当时主要芡书的基本情况。 汉书艺文志设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 数略、方技略六个部类。在“方技略”中著录医书3 6 家、8 6 8 卷。 其中,医经7 家、21 6 卷,经方1l 家、2 7 4 卷,房中8 家、1 8 6 卷,神仙l o 家、2 0 5 卷。 另外,后雌学者通过考h f ,从传f h :古籍的引文中辑录出成书 于西汉时期的数种医书,主要体现在史书补志类目录中”: ( 1 ) 汉书艺文志拾补清姚振宗撰。共收医书5 种。 ( 2 ) 补续汉书艺文志清钱大昭撰。共收医书9 种。 2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由于后汉书无“艺文志”著录医书,而且东汉 所编制的目录如兰台书部、东观阁新记等,都毁于东汉 末年董卓之乱,因此东汉时期的医书没有目录记载。后世学者通 黑龙江c j 趿骑大学博士学位论义 过考汪,麸簧塑吉箍雩| 文中辍录整藏书予东汲露麓戆医书,主要 体现在史书补志类目录中“: ( 1 )后汉艺文志清姚振宗撰。共收医书2 4 种。 ( 2 ) 李 蜃汉书艺文志清滚壤三撰。共收医书2 5 瓣。 ( 3 ) 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清曾朴撰。共收医书1 4 种。 ( 4 ) 三国艺文志清姚振宗撰。共收医书7 种。 以上所透为蓬录索记载憋瑟汉时期医书基本清嚣,医书数 量已达1 0 0 余种,而未见于j 爿录之著录者尚不知几许。但是, 两汉时期的医书大多已经亡= 佚,流传于今者寥寥无几。例如汉 书艺文志著录麓医书3 6 家、8 6 8 卷,现存仅黄啻内经l 家、1 8 卷n 。 ( 三) 吾瘩鼗重麓 魏凿南北朝时,战乱不断、国家分裂。在这个期问内,随着 文化中心的南迁和佛、道两教的兴盛,以及玄学的流行,直接或 闻接遗键透了包搔医学在内麴霹 学文化豹发展。懑予隋朝统一了 中陶,缩束了南,汜对峙,更促迸了南北的经济发怒和文化交流。 而此后唐代的侵描则使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砸。 罾毖时期,t 引爰学在已经建立酶学术范式支酝下,f 黥涯医学 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流。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实溺的临证医药著作增 多,以苍萃实用方书为主要内容。晋唐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搜集 整理经骏方苇构赢滋时期,擐不完全统计,所集方书鼗毫遁万卷。 这种情况正如褚氏遗书所言:“由汉丽下,有方无说”。在这 个时期内,不仪综合性临证方书增多,而且临证专科和专病方书 也纷纷蹬瑷。同时还赛现了整理注释经典医著豹专书,以及阂“骚 石”之风而产生的许多相关医书。 l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辫涤j 赣时期戆史书均无“艺文志”,这个时期宫私缝撰的 目录,如晋苟勖中经新簿、南朝宋谢灵运团部目录、 王俭七志及四部书目、齐王亮等四部书目、粱- 任 黑龙江叶j 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畴等四部目录及文德殿目录、阮孝绪七录等,皆已亡 佚。这个时期的存世医书情况,只能通过隋书经籍志所著 录医书书名之下的注文来考察,这些注文标记的梁代存世医书近 1 4 0 种,其中包括晋以前的医书,如岐伯经、黄帝流注脉经 等:魏晋南北朝的医书,如晋代皇甫谧黄帝甲乙经、王叔和脉 经、葛洪时后方等。 另外,后世学者通过考证,从传世古籍引文中辑录出这个时 期存世的医书,主要体现在史书补志类目录中”“: ( 1 ) 补晋书艺文志清丁国均撰。共收医书3 5 种。 ( 2 ) 补晋书艺文志清文廷式撰。共收医书3 7 种 ( 3 )补晋书艺文志清秦荣光撰。共收医书4 0 种。 ( 4 ) 豁晋书经籍志清吴士鉴撰。共收医书2 8 种。 ( 5 ) 补晋书艺文志清黄逢元撰。共收医书3 5 种。 ( 6 ) 补宋书艺文志民国聂祟岐撰。共收医书2 0 种。 ( 7 ) 补南齐书艺文志民困陈述撰。共收医书4 种。 ( 8 ) 补南北史艺文志民旧徐崇撰。共收医书1 5 种。 ( 9 )子h 周书艺文忐近人郭福春撰。共收医书6 种。 以上所列为目录中记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医书基本情况,由 此可见这个时期存h 的医书数量已达2 0 0 余种,而未见于目录之 著录者尚不知其数。但是由于大多已经亡佚,流传于今者为数不 多。现存的仅有皇甫谧黄帝针灸1 p 乙经、王叔和脉经、 葛洪肘后救卒方等“。 2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存眭f :的医书情况主要是通过这个时期的三部史志目 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来 进行考察。这三部史志目录所著录的医书,虽然难以包括这个时 期存世的全部医书,但大致可以反映出当时主要医书的基本情况。 其中,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古代图书综合性分类 目录,收录了两汉、魏晋及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目录所 载的存世典籍,是研究我国中古时期古籍的重要依据。 黑龙江中医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1 ) 畴书经籍志摩魏征等攘。该志设经、史、子、 集四部,在子部“医方”类中著录医书2 5 6 部、4 5 1 0 卷。 其中医经、针灸明堂、脉经脉诀、五脏、病源、辨证、女科 养胎、癞疽、疟论、蓁性养生等6 2 部、3 2 6 类,本革、食经照饵 4 1 部、3 3 7 卷,方书i 2 4 部、3 6 3 3 卷,滁丹掇石2 0 部、1 9 7 卷, 兽医9 部、l7 卷“。 陵书经籍志著录懿医书,能够确认或近似隋代的医书, 仅约2 0 多种。其余大多为隋代以前的医书,在注文中标明为梁代 存世的医书约1 4 0 种,其他绒无著者或不明年代,难以考证。 ( 2 ) | 霹唐书经籍志后晋刘啕等撰。该志设甲部经录、 乙部史录、丙部子录、丁部集录西部,在丙部子录“医学”类中 著录医书1 :j 5 家、3 9 6 2 卷。 其申明堂经脉类2 6 家、l7 3 卷( 包括医经、针灸明堂、脉经 躲决、靛腑等) ,医术本草、食经、养生、病源、经验方书等 0 9 家、3 7 8 9 卷m3 。 ( 3 ) 叛唐书艺文志宋欧f i f l 修等撰。该志漫甲部经录、 乙部变录、丙都予录、丁部鬃录匿部,在丙部子录“医家”类中 著录医书2 3 l 部、4 6 9 2 巷。 其中明卷经脉类4 0 部,2 3 8 卷( 包括医经、铃灸明堂、脓经 蕊诀、燕疰瓣及图等) ,医术类1 9 l 部,4 4 5 4 卷( 包旗五脏论、瘸源、 伤寒论、痈疽疮肿论、消渴论、脚气沦、口齿论、养性摄生、房 中秘术、名医传记、本草、食经食疗、经验方书、炼丹服石等) “。 | 鑫磨书经籍志窝耨唐书艺文志著录陶医书主要 分为前代旧著和本朝新撰。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明堂绎脉类” 医书2 6 种,“医术本草类”1 0 9 种;毅唐书艺文志著录“明 堂经躲粪”医书4 0 嵇,“医术本草类”1 9 1 种。二志合计3 6 6 种, 除去重复著录者约1 0 0 种,实有2 7 0 余种“。 随志、1 日摩志祁新唐志三者著录医书存在不同之 处,其主要原因是医书在流传过程中静敝本交纯、残缺亡铰、羟 后人整理后的分合、书名使用的变更等情况而造成的,同时书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传抄过程中又有讹误或脱漏。以下仅举数例说明: 旧唐志与新唐志著录医书之不同: 有新唐志著录而旧唐志未著录者,有旧唐志 著录而新唐志未著录者。例如,新唐志著录有“王冰注黄 帝素问二十四卷,释文一卷”和“全元起注黄帝素问九 卷”,而旧唐志均末著录旧。 著录作者与未著录作者之别。例如,旧唐志著录“雷 公药对二卷”( 无著者) ,而新唐志著录“徐之才雷公药 对二卷”。又如,旧唐书著录“木草图经七卷,苏敬撰”。 而新唐志著录“本草图经七卷”( 无著者) 乜“。 著录卷数不同。例如,旧唐志著录“本草片j 药要妙 二卷”,新唐志则作“九卷”“。 著录作者不同者,例如,i n 唐志著录“黄帝明堂经 三卷,杨玄孙撰注”,而新唐志则作“杨玄泞黄帝明堂经 三卷! “。 隋志与1 1 4 唐志、新唐志著录医书之不j 司: 书名同:酊卷数不同。例如,旧唐志著录有“黄帝紊问 八卷”,而隋志著录作“几卷”,注:“梁八卷”n 1 。 书名与卷数均不同。例如,旧唐志著录“黄帝三部针 经十三卷,皇甫谧撰”和“黄帝八十一难经一卷,秦越人撰”, 而隋志著录“黄帝甲乙经十卷”( 注:“音一卷,梁十 _ 卷”) ,“黄帝八十一难二卷”( 注:“梁有黄帝众难经一 卷,吕博望注,亡”) 心“。 书名、卷数、著者均不同。例如,隋志著录“范东阳 方一百五卷”( 注:“录一卷,范汪撰,梁一百七十六卷, 梁又有阮河南药方十六卷,阮文叔撰”) ,而开唐志著录 “阮河南方十六卷,阮炳撰。杂药方一百七十卷,范汪方, 尹穆撰。”阻副 书名同而卷数、著者均不同。例如,隋志著录“论病 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而旧唐志著录“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新唐志则著录“吴景诸病源 候论五十卷,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巢元方。”心“ 以上三部史志目录所载内容,仅反映了晋唐时期医书的部分 情况,而未见于目录之著录者亦为数众多。例如,日本冈西为 人宋以前医籍考收录了医书1 8 6 0 多种,其中宋代以前的医书 1 4 2 0 余种( 包括已经亡佚和存世医书) ,基本反映了自先秦至晋 唐期问的医书数量情况。但是由于抄本时代医书数量稀少,保存 不易,因此大多已经亡佚,流传于今者为数不多。例如隋书- 经 籍志著录医书2 5 6 部、4 5 1 0 卷,现存的仅有巢元方诸病源候 论、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王焘外台秘要等1 0 余部瞳引。 ( 四)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在历史上虽为多事之秋,但是由于农业发展迅 速、手工业进步显著以及商业的发达繁荣,使中国封建经济发展 到一个新的阶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技术获得了突 出的进步。特别是宋代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造纸业的发达,不仪 促进了印刷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医书著述和文献整理,提供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 宋金元时期均设有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促进 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儒医”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医 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经验的总结提高,而且形成了不同学术流派, 并在继承前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医药著作。 i 、两宋时期 宋代官、私编纂的目录较多,虽有亡佚,但今存世及后人辑 佚本,尚有数种。著录医1 _ 数量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 宋史艺文志元- 脱脱等撰。该志设经、史、子、 集四部,在子部“医书”类中,著录医书5 0 9 部、3 3 2 7 卷。 ( 2 ) 宋史艺文志补清倪燥撰。共收医书1 7 种。 ( 3 ) 祟文总目宋- 王尧臣、欧阳修等编著。该书设经、 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图书3 4 4 j 部、3 6 6 9 卷,医书收录在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部“医书”类中。该书惜已散亡,今存有清钱东垣辑佚本,其 中辑录的医书有3 0 0 种、2 1 8 i 卷。 ( 4 ) 遂初堂书目南宋尤袤撰。尤袤宫至礼部尚书,家 中藏书甚富,此书目乃其家藏目录,其中共收医书5 4 种。 ( 5 ) 群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撰。晁公武官至傅文阁直 学士,其家以翰罨为业者七世,故家世多书。后与南阳藏书家井 度友善,尽得其所赠,合其旧藏,共收藏2 4 5 0 0 余卷,撰为此书 目。其中共收医书51 种。 ( 6 )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撰。据宋周密齐 东野语云:“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涤 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干一百八十余卷。且仿 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该书惜已亡佚,今存有清 代四库全书辑佚本,其中辑录的医书有8 7 种。 ( 7 )文献通考经籍考元马端临撰。该考设经、史、 子、集四部,在子部“医家”类著录医书l21 种,其中包括郡 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所录之书,并有所补充,收书范 围e i 汉至宋。 ( 8 ) 通志艺文略南宋郑樵撰。郑樵官至枢密院编修 官,好为考据伦类之学,著述甚丰。在通志艺文略“医方类” 著录医书6 6 2 种、7 3 8 2 卷,“道家类”著录道教医书5 6 0 种( 包 括吐纳、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 房中、修养等) 。 ( 9 ) 续通志艺文略清嵇璜等撰。该续志依南宋郑 樵通志艺文略体例,共收医书l3 6 种,其中不包括通志艺 文略已收录的医书。 上述各种目录所著录的医书大致有三种情况:宋代以前的 医书:宋代新撰的医书:未见著者或著者年代不详的医书, 其中部分是宋代佚名氏之作,另有一部分是宋代以前未见著录 的,可能是前朝遗著。因此,从这些目录中难以准确判断宋代新 撰医书的数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日本冈西为人1 9 3 0 年所撰的宋以前医籍考,其中 确认为宋金时期的著作有4 4 0 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乜: ( 1 ) 内经类:宋高若讷素问误文阙义、宋骆龙吉内 经拾遗、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及素间玄机原病 式等8 种。 ( 2 ) 运气类:宋赵从古六甲天元运气铃、宋刘温舒 运气全书2 种。 ( 3 ) 难经类:宋丁德用补注难经、宋杨康侯注解 难经、金纪天锡集注难经等1 8 种。 ( 4 ) 脉经类:宋刘元宾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宋崔 嘉彦崔紫虚脉诀秘旨、辽耶律庶成方脉书、金张壁云 歧子脉法等3 3 种。 ( 5 ) 针灸类:宋王惟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宋王执 中针灸资生经、辽直鲁古针灸脉诀书、金何若愚流 注指微赋等2 8 种。 ( 6 ) 幼科类:宋钱汶小儿论、宋杨大邺婴儿论、 宋钱乙钱氏小儿方、宋刘哜幼幼新书、金- 刘完素保 童秘要等3 3 种。 ( 7 ) 外科类:宋邢元朴痈疽沦、宋陈自明外科精 义等1 2 种。 ( 8 ) 眼科类:宋刘皓论眼准的歌及疗小儿眼论2 种。 ( 9 ) 养生类:宋赵士纡元嵛卫生、宋韧虞世尊生 要诀、宋陈直奉亲养老书等1 6 种。 ( 1 0 ) 月令类:宋姜蜕养生月录、宋周守忠养生月 览2 种。 ( 1 1 ) 医史医制类:太医局程文及医经目录2 种。 ( 1 2 ) 仲景方论类:宋陈昌允百中伤寒论、宋韩祗和 伤寒微旨论、宋庞安石伤寒总病论、金成无己注解 伤寒论等7 1 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1 3 ) 经方类: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金张元素沽古家珍、 金刘完素灵秘十八方、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金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等i 6 0 种。 ( 1 4 ) 本草类:宋刘翰开宝新详定本草、宋- 掌禹锡嘉 祜补注神农本草、宋-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备用本草、宋寇 宗爽本草衍义、金张元素洁古珍珠囊、金李杲用药 法象等4 2 种。 ( 1 5 ) 食经类:宋曹子体续法馔、宋娄居中食治通 说等l1 种。 宋以前医籍考收录了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医书1 8 6 0 多种, 其中包括已经亡佚和存世的医书,基本反映了自先秦至宋代期间 的医书数量情况。 2 、金元时期 元代正史没有“艺文志”,亦未见其他目录。元代新撰医书的 基本情况,反映在清代学者编撰的“补辽金元书志”中n : ( 1 ) 辽艺文志清缪荃孙撰。共收医书5 2 种。 ( 2 ) j 1 史艺文志补证清王仁俊撰。共收医书3 种。 ( 3 ) 补辽金元艺文志清- 倪燥撰。共收医书i 0 5 种。其 中包括金、元二代的医书。 ( 4 ) 补三史艺文志清金门诏撰。共收医书i7 种。其 中包括金、元二代的医书。 ( 5 ) 卦元史艺文志清钱大昕撰。共收医书1 7 7 种。其 中辽代医书1 种、金代医书3 6 种、元代医书1 4 0 种。 以上所列为目录中记载的辽、金、元三代的医书情况,除去 重复著录者,医书数量亦有2 0 0 余种,而未见于目录之著录者尚 不知其数。 ( 五)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国家相对长期稳定统一,社会安定繁荣。由于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个期间内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而科学文化亦取得多方面成就, 因此推动中医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明清医学在承袭宋金元的 基础上,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进一步丰富和成熟,进入了全 面总结阶段,并产生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与发明。明清两 代名医辈出,不仅医学著作大量涌现,而且医书种类也日趋丰富, 其中有许多综合性医著和集大成者。 随着明清医书的大量产生,加之前代流传下来的医书,其数 量之巨大对收藏和利用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众多的目录应 运而生。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明清两代出现的目录有2 3 0 多种”“。 以下通过列举其中比较重要的目录来考察明清时期的医书情况, 主要包括史志目录、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三种形式。 l 、史志目录 ( 1 ) 明史艺文志清张廷玉等撰。该志设经、史、子、 集四部,在子翻j “艺术”类的书画琴棋之后,著录医书6 8 部、1 0 6 6 卷,均为本朝医书。 ( 2 ) 清史稿艺文志民国赵尔巽等撰。该志设经、史、 子、集四部,在子部“医家”类甲,著录医书2 5 4 部、1 5 7 6 卷, 均为本朝医书。 明清两代史志目录著录的医书,皆为本朝名家的代表性著作, 与当时医家著作的实际数量相去甚远。 2 、综合性目录 ( 1 ) 国史经籍志明焦兹撰。该志设经、史、子、集四 部,在子部“医家”类中,著录历代医书7 9 4 种。但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