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doc_第1页
“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doc_第2页
“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doc_第3页
“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doc_第4页
“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 江文政乔观民 摘要:“地理”一词是汉语中较为古老的词汇,其词义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演变,既有“对山川地貌描述”之义,又有“地理学”“行政区划”之义,甚至一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的代名词。通过对“地理”词义的考释,结合具体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探索其词义变迁的社会依据。 关键词:地理词义考释历史演变 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语言三要素中,语音与语法相对稳定,而词汇的变动性较大。1(P133)因此,学者研究语言发展时总是以词汇的发展作为例证。词汇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有:词汇成员的更替、词汇身份的改变和词语意义的演变。2(P166168)作为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词语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任何词语的意义都存在于一定历史范畴中,具有明确的时代意义。3词义变迁和词义色彩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变迁、文化传承和社会转型4。同一词语在不同时期的意义,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变化,可以探索和对比语言使用者的社会价值、民族思维方式与对事物的认知差异,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5。“地理”一词由来已久,其词义不断变化,并且在近现代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导致古今“地理”词义迥然不同。 本文通过分析“地理”词义在中国历史背景下的变迁,反映同一词语对不同意义的文化符号的承载,同时体现出社会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一、先秦时期:“地理”本义的形成时期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易系辞上中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义为:仰观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俯察地面山川原野的理致,能知晓幽隐无形和显明有形的事理。6(P535)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认为“地理”即地有山川原野,各有条理,故称理。6(P536)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言明:“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汉书郊祀志:“山川,地理也”7(P3637)。周易中的“地理”指的是山川、大地的形态。“地理”一词最初反映的是人们对地面上山川的认识,其词义侧重于对自然环境的描述。而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通过分析史料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类择地而居的需要,即生存需要。在远古时期,“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类就必须对自身周围的环境情况有一定了解,掌握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地方。即使人们进入定居的农耕时代,也必须了解居住地所在的地形、水文、气候,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栽培植物的关系等知识,从而确定定居地点并驯化栽培植物,进而择地而居。墨子辞过:“古之民,为富室时,就陵阜而居,允而处。”所谓“陵阜”,就是河流的台阶地带。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靠近水边的土坡上发现的。先民生活在这样的地带,容易取水和捕鱼,也不会受到洪水的淹没。另外考古证明:西安半坡遗址就位于渭河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半坡仰韶文化遗存中房屋多朝南,表现出“喜东南,厌西北”的特点,遗址四周有防御性壕沟;壕沟的南北方有公共墓地,居住地与墓地分开。由此可知,远古时期的部落对居住环境已有所选择,并且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有所认识的基础之上,懂得居住方位与日照和风寒的关系。7(P34) 第二是人类因地制宜的生存策略。由于早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为低下,顺自然之势而进行生产和生活成为了当时人类的生存法则,于是产生了“因地制宜”的理念。在生产和生活中,做到不违天时,不失地利。故礼记礼器:“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管子形势解中也提到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先民须因地制宜,发展生产。8 第三是政治军事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较多,形成了“兵家”学派。在当时,地理环境对于军事活动尤为重要。如孙子兵法地形中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管子地图中也指出,作战时“凡宾主者必先审知地图”,了解所谓“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等地理条件,方能“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占据好的地形,可以获得战争的先机7(P2223)。在此前提下,先秦时期的地理活动以勘察地形地貌为主,勘察有利于行军布阵之地。 所以“地理”的本义侧重于对山川方面的描述,对于人文现象描述的较少。 二、两汉时期:“地理”词义的初步扩大时期 东汉许慎进一步规范了“地理”的词义,并规范了指代“地理”词义的称谓。说文阜部:“阞,地理也。从阜,力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阞谓脉理。按力者,筋也。筋有脉络可寻。故凡有理之字皆从力。阞者,地理也。朸者,木理也。泐者,水理也。”但凡出现“理”字的词语,都可以按照脉理的原则进行解释,所以“地理”指的是“地表的脉理”9(P1363),并以“阞”作为称谓。将“地理”分为“地”与“理”二字,可以更好地理解许慎的定义标准。说文土部:“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许慎将“地”的本义释为“地面”9(P1278),与“天”相对应,“地理”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说文玉部:“理,治玉也。从玉里声。”译“理”为“治玉之法,剖析璞石而得玉”9(P26)。本义为顺着纹理将玉从石中分离出来,后又引申泛指一般事物的纹理。“地理”即“地表山川地貌的纹理”,与先秦时期对“地理”词义的定义相一致。 由于两汉时期长时间的大一统局面,政局稳定,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且张骞对西域的“凿空”之旅丰富了世人的眼界,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流,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对地理知识的需要也空前迫切,因此官方编修的地理志应运而生。随着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之后,“地理”的词义开始扩大,其词义在原本对“山川描述”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人文现象的描述”和“行政区划”的概念,并在汉书地理志编撰之后,增加了“学科”的含义。“地理”一词含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由单纯指代山川和各地物产的描述,变成了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的描述。班固编撰汉书,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汉书地理志。在此之前,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禹贡到西汉的史记大宛列传史记货殖列传等描述区域山川地貌和物产情况的典籍,皆没有以“地理”命名。汉书地理志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转录禹贡和周礼职方全文,讲述汉代以前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以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二年)的全国行政区划为纲,记述汉代郡县的设置、沿革,包括郡国一级的户口,所辖县、邑、道和侯国,县一级的物产、山川、宫祠、古迹和关塞等,以及域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往来情况;第三部分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略言其地分”、朱赣“条其风俗”的成果,加之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记录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8(P3637) 第二,“地理”增加了“行政区划”义。汉书王莽传下:“六月,更授诸侯茅土于明堂,曰:予制作地理,建封五等,考之经艺,合之传记,通于义理,论之思之,至于再三,自始建国之元以来九年于兹,乃今定矣。莽,好空言,慕古法,多封爵人,性实遴啬,讬以地理未定,故先赋茅土,用慰喜封者。”其中的“地理”即指代分封的封地,是“行政区划”的意思。 第三,“地理”增加了“学科”的词义,等同于“地理学”。自汉书地理志以后,中国历代官修史书中绝大部分有地理志,记述各朝郡县疆域、山川状况。如著名的二十四史,其中有16部有地理志。“地理”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如旧唐书隐逸传孔述睿:“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元史刘秉忠传:“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清代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覃精许郑,尤长于地理。”地理志的编修导致“地理”词义扩大,增加了“地理学”的含义,即在行政区划沿革研究的基础上,记述行政区内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三、唐宋明清时期:“地理”词义的转移时期 风水,又称“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中国风水术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尚书召诰记载:“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10(P574)。即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前,太保召公在周公之前,先行到达洛地踏勘探测了那里的环境,再占卜筑城的具体位置,得到吉卜,才开始测量营建洛邑的工作,并且将地基选择在洛河的“汭位”。“汭”,即是河流弯曲之地,地貌学称之为“河流凸岸”。水中泥沙由于水流速度不均匀,大多沉积在凸岸侧,土地肥沃,平原面积会越来越大。这种地形利于交通、耕种、渔猎。从风水的角度说,这种地形是“形胜”。另外,风水中“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中,“龙”即山岳,如“龙者何?山脉也。山脉何以龙为?盖因龙妖娇活泼,而山脉亦然,”(周易阴阳宅)。风水术中“寻龙点穴”中的“寻龙”即勘察山脉,寻找“吉龙”,即是那些光肥圆润、尖利秀美、势雄力足、雄伟磅礴的山脉。史料证明:地理环境的勘察是相地活动的必要流程,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也是评价所相之地凶吉的依据。 风水发展至唐朝之后,分野为“形势派”和“理气派”。特别是唐朝末年皇室风水师杨筠松,因黄巢起义京师城破,携带大量风水著作由长安逃至江西赣州,并在赣州收徒传道,将原本皇室专用的风水秘术传至民间。因杨筠松是提倡形势之说的宗师,特别是其风水思想强调“山龙落脉形势”,造成“形势派”重视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的特点,而且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11 唐宋时期,“地理”一词逐渐成为风水学的代名词12,其词义逐渐向“风水”转移。如宋朝笔记中,多以“地理”指代“风水”。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北宋皇帝建陵之前,总是“召京城习阴阳地理者三五人偕行”“将阴阳文字看详”13(P1072),才最终选定墓址。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高逸:“(僧)文幼,薄能为诗,精阴阳地理。”尤其到了明清时期,风水学内容的书籍常常冠以“地理”二字。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录地理五诀地理四弹子地理囊金等明清风水名著,此处的“地理”皆是“风水”的别称。“风水先生”被称为“地理先生”。 明朝之后,风水派别中玄空派风水成熟。玄空风水是形势风水和理气风水的结合,其核心要求“形理兼查”。“形”,即观察内外之形;“理”,即考察理气凶吉。这一时期地理先生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在看风水时不仅要看该地是否适合做阴宅或阳宅,还需要看这个地区是否与安葬或居住在这里的人的生辰八字相合,在看风水的同时,还要算命。特别是明清时期,风水学在民间流行之后,地理先生的职业内容包括了婚丧嫁娶、打井修坟、修桥铺路、相地择坟、建房修宅等等与看风水相关的内容。11所以“地理”逐渐有了“命理”的概念,并逐渐蒙上了迷信的色彩。 四、近现代时期:“地理”词义的缩小时期 近现代,由于中国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西方近代科学逐渐引入。根据外文翻译的新词,丰富了中国人的词汇。“地理”的词义再一次发生变化。 第一,“地理”词义保留“学科”的义项。近代学者将英文的“geography”译作“地理”。这个词语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的合成词“geographica”,其中词根“geo-”是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的意思,“graphica”是“描绘、描述、记述”的意思,合在一起,“geographica”就是“大地的记述”,与中国古代“地理”的原始义相同,故近代学者将“geography”译作“地理”。“地理”保留的“学科”的词义,等同于“地理学”。虽然近代国外与国内的“地理”都有学科的意思,但所指的内容却不相同,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指研究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的学科7(P37),而近代西方的地理学主要指研究地表各种事物及其关系的学科,并且出现了学科内的分派,通常分为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以及研究经济活动的经济地理学14(P35)。随着近代的中外交流,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的观点,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地理科学。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环境问题、空间问题(国土整治、空间规划等)的出现和系统论、控制论等科技观念的进入,以及科技手段的提高,现代地理学应运而生。学科定义再一次发生变化,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于其空间关系,不仅重视对空间现象(自然现象、人文活动、经济活动等)的描述,还试图寻找和解释其中的变化规律;不仅注重对现象的定性描述,还注重定量分析,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解释性描述,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模式化的方法。15(P277288) 第二,“地理”的风水学语义逐渐失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提倡改革葬俗,特别是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移风易俗、破旧迎新、政治运动频繁等原因,风水被定为封建迷信,曾一度销声匿迹。“地理”原本的词义“风水”等逐渐消失,“地理”逐渐成为了学科的意思。“区划”的词义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词义进一步缩小。 五、结语 词汇词义的变化,反映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丰富了词义内容与表现形式。自中国先秦时期至近现代之前,“地理”的词义一直在扩大,由先秦时期对山川纹理的描述,转为两汉时期对区域内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述,并增加了“行政区划”和“学科”的义项;唐宋明清时期,“地理”又增加了“风水”的义项,并随着明朝玄空风水学的形成,逐渐蒙上了迷信的色彩。近现代后,“地理”的词义开始缩小,主要指“地理学”,另外,近现代“地理学”一词所代表的语义也与古代“地理学”的意义不同,由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