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自古以来,湖北就有着“唯楚有才”的美誉,教育水平长期处在中国的前列。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海地区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相 对而言,此时的湖北教育已经滞后于其他许多省份。1 8 8 9 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任 湖广总督,在任职的1 7 年里,他进行的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湖北教育呈现出蔚为 大观之势,到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湖北成为中国之教育强省。 文章从两个部分研究张之洞的湖北兴学,上篇为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实践。张 之洞的教育实践,首先是从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乡试副考官和学政、 山西巡抚和两广总督职内创办的湖北经心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山西令德书院、 广东的广雅书院开始,在这一阶段教育实践过程中,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开始发生 变化,从用“经世致用”指导书院的兴建到早期的“广采西学”、“中体西用”的 思想的萌芽。而湖北兴学时期是其“中体西用”的具体实践时期,张之洞改造旧 学堂,创办新学堂,大力派遣留学生,同时张之洞把学堂兴办与人才的培养同他 所办的实业紧密联系起来,使学有所用,学有所养,从而促进了湖北兴学的兴盛。 下篇为张之洞湖北兴学的影响。湖北兴学首先带来的是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上 的转变,这是一个同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时代发展的眼光。其次是 湖北教育的影响,如课程设置的西化、教育方法的更新,师资培养的重视,整个 学校教学与管理的体系化,湖北的教育开始向近代化转变。经济方面,张之洞在 湖北近代企业的兴办,工业人才的培养,从而近代工业体系得形成;农务学堂的 兴办,近代农业思想,先进的农业方法和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使湖北地区的经济 得到长足的发展。政治方面,近代湖北和全国法政和管理机构的出现,辛亥革命 在湖北省府武昌的发生并不时偶然的,张之洞的湖北兴学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最后,湖北兴学的巨大成绩,使得张之洞能够入主清廷制定具有全国性的学制一 癸卯学制,也使褥张之洞入枢担任军机大臣,成为晚清对中国近代化具有重 要影响的人物之一,这些都与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巨大成绩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张之洞;湖北兴学:影响 a b s t r a c t h u b e ip r o v i n c es t o o di nt h ef o r e f r o n to fe d u c a t i o ni nc h i n ai no l ds o c i e t y , b u t 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h a db e e nc h a n g e dal o td u r i n gt h eo p i u mw a r , 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 c o a s t a la r e a sh a dm a d ep r o g r e s s e s ,h o w e v e r , h u b e if e l lb e h i n dt h eo t h e ra r e a si nt h e t i m e z h a n gz h i d o n gt o o kc h a r g eo fh u b e if r o m1 8 9 8 ,d u r i n gs e v e n t e e n - - y e a ri n h u b e i ,as e r i e so fa c tm a d e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h u b e it r e m e n d o u si m p r o v e m e n t , a n d h u b e ib e c a r n eap o w e r f u lp r o v i n c ei nc h i n a t h ep a p e ri sm a d eo ft w op a r t s :t h eo n ei sz h a n gz h i d o n g si n i t i a t i o n so fs c h o o l i nh u b e i b e f o r ei nh u b e i ,z h a n gz h i d o n ge s t a b l i s h e da n di n n o v a t e dc l a s s i c a l a c a d e m yi ns i c h u a n ,h u b e i ,s h a n x ia n dg u a n g d o n gp m v i n c ew h e nh ew a si nc h a r g e 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o f f i c i a la n dg o v e r n o r , a n dh i st h o u g h t sw e r ec h a n g e d , f r o ml e a r n i n g c h i n e s et ou t ow i d e l yw e s t e r nk n o w l e d g e z h a n gz h i - d o n gb e g a nt op r a c t i c eh i s t h o u g h ti nh u b e la n dh er e f o r m e dt h eo l ds c h o o l ,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n e w ss c h o o la n d s e n to u tl o t so fs t u d e n t s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 , i nt h i st i m e , z h a n gz h i d o n gw a sc o n n e c t e d s c h o o la n dt a l e n t e dp e r s o nw i t ht h ei n d u s t r i a la n d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i tc a u s e dt h e p r o s p e r i t yi ns c h o o l si nh u b e i a n o t h e ri si t si n f l u e n c e ;t h ef i r s ti st h ec h a n g ei nz h a n gz h i d o n g st h o u g h t s , w h i c hk e p ti nt o u c h w i t ht h ep a c eo ft i m e s t h es e c o n dj se d u c a t i o ni nh u b e i s u c ha s , c u r r i c u l u m ,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 ,t e a c h e rt r a i n i n ga n ds c h o o lm a n a g e m e n t sa n ds y s t e m i ne c o n o m y , m a n yf a c t o r i e sw e r ef o u n d e d , s o m ei n d u s t r i a la n da g r i c u l t u r a lt a l e n t p e r s o nw a sb r o u g h tu pa n ds o m es k i l l sw e r ec h a n g e d , s ot h a tt h es y s t e mo fm o d e m i n d u s t r ya n da 鲥c u l t u r ew e r ef o r m e di nh u b e i i np o l i t i c s ,s o m em o d e r nl a wa n d 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a p p e a r e d , a n d1 9 1 1 sr e v o l u t i o nt o o k # a c ei nw u c h a n g - - - - t h ec a p i t a l o fh u b e ip r o v i n c ew a sn o ta c c i d e n t a l ,b e c a u s et h ei n i t i a t i n gs c h o o l si nh u b e ip l a y e da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a st h et r e m e n d o u si m p r o v e m e n ti ne d u c a t i o n , i n d u s t r y , 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p o l i t i c s , z h a n gz h i - d o n gc a m ei n t ob e i j i n ga n dw o r k e do u tt h en a t i o n a ls c h o o l ss y s t e m 一一1 9 0 4 ss c h o o ls y s t e m ,a n db e c a m eak e yp e r s o ni n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z h a n gz h i - d o n g ;i n i t i a t i o no fs c h o o l si nh u b e i ;i n f l u e n c e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繇嗡印敖 醐缈全月如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舨本;学校有权保存学 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 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 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 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惰矿设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沙形广名 日期:h 7 厂。细 刖吾 一、选题缘由 张之洞( 1 8 3 7 - 1 9 0 9 ) ,直隶( 今河北) 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 冰。作为一位晚清重臣,他一生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对近 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他先后 任都抚2 5 年,其中就有1 8 年任湖广总督。在此期间,他除两次去南京暂时署理 两江总督近两年外,其中就有1 6 年都是在湖北度过的。他在湖北任职期阋,创 办了包括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布纱丝麻四局在内的一批大型新式工业, 建立了以新式学堂为载体的近代教育体制,编练了一支拥有新式装备和新式训练 的湖北新军,这一系列在湖北进行的活动,使他成为推动湖北近代化的先驱,从 而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0 0 6 年3 月2 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认为,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中部地 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局。中部崛起由湖北省在1 9 8 7 年就已经提出,经过1 7 年多的寂寞和近一年半 的倡导与酝酿,终于全部进入实施阶段。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生产总值一度名列全国第六,如何 成为中部堀起领头羊的地位,不仅需要现实的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历史的 滋养。张之洞在晚清时期湖北的治理过程中,在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实行的改革,使湖北走向近代化,湖北武汉从而“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 工商业中心,成为东方芝加哥7 和东方曼切斯特一。圆然而,晚清湖北近代 化过程中,张之洞把教育放在非常高的位置,同时也加强教育与其它各方面联系 起来。研究张之洞的湖北兴学,不仅能够再现张之洞在湖北的历史功绩,同时也 对现在湖北的再次堀起具有重大现实借鉴意义。 一、研究综述 h “p :f o b s c n h a n , :o m d l s p b t , s a s p t o o a t d i d = 2 0 & i d f f i 2 6 5 1 0 3 叫袁继成,吴明堂:张之洞与近代武汉经济的崛起,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特辑,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6 3 页 l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之洞的研究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不仅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而且还有 几次张之洞研讨会的召开。其研究的范围非常之广,涉及教育、经济、文化、制 度等方面。在其研究中,最早有关张之洞与湖北教育的著作是张继煦的张文襄 公治鄂记,从教育、武备、财政等方面,列举了张之洞在湖北的政绩,作者认 为张之洞一生精力,几尽用之于鄂,而事业之展布,亦于鄂为最著。1 9 7 2 年出 版的台湾学者张秉铎张之洞评传,系统叙述张之洞的生平活动与思想,其中 第五章第二节介绍了张之洞的湖北教育的一些基本情况。1 9 7 6 年,台湾学者苏 云峰著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论述了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湖北教育改革的 实践,该书系统叙述了湖北教育从传统书院向学堂的转变,同时候者认为湖北教 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是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不限于湖北一地, 而是具有全中国性的意义。1 9 8 1 年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 ( 1 8 6 0 - 1 9 1 6 ) ,该书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等方面,论述了湖北的 “现代化”变革。1 9 8 5 年,冯天瑜著张之洞评传,是所见大陆学者第一部较 详细的张之洞的传记。该书以张之洞为后期洋务派首领,着重论述了张之洞办实 业、兴学堂、倡游学等活动。黄新宪著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论述了张之 洞的湖北的教育实践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 9 9 6 年董宝良、熊贤君主编 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系统论述了湖北教育现代化。根据作者的分期, 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兴起、推进与高潮期,基本上与张之洞督鄂的“新政”时期相 合,因此,张之洞的作用被特别凸现出来,该书专列一章论述张之洞对湖北教育 近代化的贡献。1 9 9 8 年,高钟著文化激荡中的政府导向与社会裂变:1 8 5 1 年 1 9 1 1 年的湖北以晚清湖北地区为个案,系统考察了胡林翼、张之洞所推行的 政府导向政策及其举措。同时,在国外,1 9 7 1 年,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 w i l l i a m a y e r s ) 著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以张之洞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思想与活动 为重点,叙述了张之洞的生平事迹,着重论述了张之洞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贡 献。作者认为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此,张 之洞的个人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论文方面,关于张之洞兴学方面重要的有:冯天瑜在1 9 8 4 年的湖北大 学学报第3 期上发表了张之洞与湖北近代教育,该文主要谈论张之洞湖北 的兴学情况,从张之洞在清末全国性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湖北兴学的具体内容、 2 游学生大量的派遣等几个方面,简要说明张之洞的兴学的一些影响。董宝良在华 中师范大学学报1 9 8 6 年第4 期重视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张之洞和湖 北教育资料上1 9 8 6 年第1 期试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兴革;黄玉兰历 史教学1 9 8 6 年第5 期张之洞与我国近代教育;朱志经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 9 8 7 年第2 期张之洞与两湖书院;黄遵宪在1 9 8 8 年发表的论张之洞与两 湖书院的兴办与改制、论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论张之洞的留学观 及历史意义等文章。1 9 9 8 年段文忠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1 9 9 6 年吴自强 在文史精华发表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在这些论文中对张之洞的兴学都 有大量的介绍,也为研究张之洞的湖北兴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选题旨趣及创新 张之洞的湖北教育改革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大多数的只是简单的历史资料的 综述,缺乏更进一步系统的把张之洞湖北兴学与其思想和影响结合起来研究论文 与著作,同时缺乏展现一个立体和全方位的多视角研究。本论文坚持在吸收前人 张之洞湖北教育的研究前提下,对张之洞的湖北兴学,进行实证对比研究,把张 之洞的湖北兴学时期的教育情况与在任之前的进行纵向对比,并把兴学的业绩同 此时中国的发达地区进行横向的比较,从实证的方向说明张之洞的湖北兴学的功 绩,而不是一种泛泛而论,简单的说理。同时对其兴办学堂中的学生进行研究, 从而研究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对湖北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湖北 的经济造成的影响上,也同样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对湖北在此时的经济同沿海发 达省份的经济作横向的比较。并在兴学过程中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得转变作进一步 的分析。通过此研究,以期待可以使张之洞的研究更加的深入。 三、研究方法 张之洞的湖北兴学时期是指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时( 1 8 8 9 1 9 0 8 ) ( 其中除去 张之洞任两江总督两年的时间) ,但鉴于张之洞在湖北兴学的过程具有相当大的 连贯性,如在思想上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上。张之洞的湖北学政时期( 1 8 6 7 - 1 8 7 0 ) 进行的教育活动对以后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兴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具有重大影 响。因此,文章也把湖北学政的教育活动归为湖北的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篇: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内容 一、张之洞湖北兴学前的教育实践 张之洞( 1 8 3 7 1 9 0 9 ) ,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 号抱冰。直隶南皮( 今河北南皮) 人。1 8 6 3 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后历任 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乡试副考官、四川学政。1 8 8 0 年授翰林院侍 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1 8 8 9 年8 月,调署湖广总督。 1 9 0 6 年晋协办大学士,有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1 9 0 8 年1 1 月,以顾命 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张之洞在湖北兴学之前,历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乡试副考官 和学政、山西巡抚和两广总督。在这些任职上,张之洞都十分重视教育,他说“窃 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o 把教育提到了与治 国行政相为表里的高度,并且身体力行。由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连贯 性,因而可以说他后来在湖北的兴学很大程度上是对此前各任内教育实践的一种 发展。 ( 一) 三省学官 浙江乡试副考官是张之洞仕途的第一个实差。同治六年( 1 8 6 7 ) 七月,张 之洞随正考官张光禄前往杭州,主持浙江乡试。其问,他恪进职守,极力选拔 英才,“勤于搜遗,乡试卷全阅,小试卷十阅其七,得人甚多。”“屏绝搜检,然 枪倩怀挟剿袭,专于文字格式,其不合场规文律而取录者极多,惟义理悖谬者, 虽一两语必黜,人服其公明,亦不訾议也。”o 浙江士人,仰慕张之洞的声名识 见,“今年张香涛以名士来浙主试,可谓乡邦之幸。”西这年的浙江秋闱,所取 多朴学之士,他们中有后来历任陕甘、两广总督的陶模( 1 8 3 5 1 9 0 2 ) 、外交家袁 昶( 1 8 6 4 - 1 9 0 0 ) 、许景澄( 1 8 4 5 1 9 0 0 ) ,以及著名学者孙诒让( 1 8 4 5 1 9 8 0 ) 等, 人才之盛,“前后数科皆莫及也”。国 劝学篇序张之洞全集,卷二百七十,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河北人民出版杜。1 9 9 8 年 舨。下引该书版本同 o 抱冰堂弟子记,张之洞全集 卷二百九十八 圆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一同治六年八月九日一条 国同 4 一、张之洞湖北兴学前的教育实践 同治六年( 1 8 6 7 ) 八月,张之洞赴任湖北学政,张之洞在到任奏疏中表白 自己的施政要旨:“学政一官不仅在横校一日之长短,而在培养平日之根柢;不 仅以提倡文字为事,而当以砥砺名节为先。”他先于试院布告诸生:“剔弊何足 云难,为国家培养人才,方名称职,衡文祗是一节,愿诸生步趋贤圣,不仅登 科”,o 后又推出革新之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札行各属,发题观风,听生 童量能自占,各尽所长。引用隐僻典实,许自注书名出处。平日具有著作者, 可随卷送呈。”还奏请朝廷,改经文为经解,由考生报名认习之经,分别考察, 并于郧阳府照新章试办。张之洞此番兴革,颇得好评,曾国藩赞许日:“往时祁 文端、张海门视学吾乡,最得士心,近张香涛在湖北亦惬众望。”o 同治七、八两年,张之洞先后两次按试德安、汉阳、黄州、襄阳、郧阳、安 陆、荆州、宜昌、荆门等处,风尘4 l q b ,夙兴夜寐。其间还主持全省乡试,“以 端品行、务实学两义反复训勉”诸生。又与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李鸿章商定, 在武昌创建文昌书院( 后改名经心书院) ,同治九年( 1 8 7 0 ) ,张之洞于鄂省岁、 科两试试卷中,择其为文雅驯者,取左太冲蜀都赋。江汉炳灵,世载其英” 意,编为江汉炳灵集刊行。表彰“阐发义理、华实具备”和“有法度不徇 俗”的作品。这年十月,张之洞任满交卸时有送妹亚芬之黔诗,日:“人言为官 乐,那知为官苦,我年三十四,白发已可数。” 对学政劳苦,感慨系之。 同治十二年( 1 8 7 3 ) 六月,张之洞奉旨任四川乡试副考官,九月,简放四 川学政,任期三年。他上任之初即面临着困难重重,首先是“难于上青天”的 蜀道给他每年案临各州府巡视带来很大的不便,沿途“大率荒山绝壁,盘路一 线,险不可言,天气严寒,大雪迷路,不敢投足,异大颠踣,从骑陨毙,不知 凡几,此外水程则处处皆滩,惊心动魄,绝无从容怡旷之地”。 其次就是弊 端丛生、积重难返的四川科场,“川省人心浮动,狱讼繁多”,与文生有关;“烧 香结盟,纠众滋事”,则与武生有关。“故欲治川之民,必先治川省之士。” 历来川省科考,舞弊公行。“枪替”( 雇枪手代试) 、“联号”( 涂改编号) 、 “通关节”( 与考官串通作弊) ,花样迭出。更有甚者,名日“拉磕”,即考官覆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一 国曾国藩与许仙屏书,转引自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一 西同 与王廉生孔张之涧全集卷二百八十二 西同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试时,暴徒纠众将其擒获,索重金方得赎回。张之洞从整顿试场规章制度人手, 制定惩鬻饭、禁讹诈、禁拉磕、拿包揽、责廪保、禁滋事、杜规避、防乡试顶 替等八条办法,严饬执行。又通缉著名“枪手”十余人,惩处受贿作弊考官, 办“拉磕”暴徒。为防止武童横悍滋事,“即令教习结保,各自稽察,无数习具 结者不得与试”。o 对于这番整饬,张之洞颇感自慰,他说:“四川督学署积尘 盈屋,我次第扫除过半耳”。张之洞督学四川,立意“储养人才以各国家缓急之 需,而救当世空疏之习”。他主持川省学务,“平日衡文不主一格,凡有一艺之 长,无不甄录,而尤注重于经史根柢之学,故所至考求文献,礼访名宿,惟恐 不及,每值士人晋谒,辄优假颜色,殷殷焉以读书稽古相敦勉,并为指示途径, 俾有遵循。”圆对于确有才华的学子,则备加关怀,着意栽培。如仁寿籍学生毛 席丰、绵竹籍学生杨锐( 1 8 5 7 - - 1 8 9 8 ) 、华阳籍学生范溶,皆高才生,之洞特意 “召之从行读书,亲与讲论,使研经学”。 张之洞还通过乡试,选拔实学之士,以扭转空疏学风。“川省僻处西陬,人 文未盛,士林之所驰鹜,率不出帖括章句之图。”至张之洞之来,“士风始为一 变”。国清末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蜀学会”发起人、成都国学 院院长兼四川通志局总纂宋育仁( 1 8 5 7 1 9 3 1 ) 即经张之洞选拔,乃脱颖而出。 成都原有锦江书院,但规模狭小,不足以容多士。张之洞遂与四川总督吴 棠创建尊经书院,光绪元年( 1 8 7 5 ) 建成后,“择郡县高材生肄业其中,延聘名 儒,分科讲授”。 他于四川学政任内,撰成鞘轩语和书目答问二书, 意在为后学指点迷津。鞘轩语阐述如何使德行谨厚、如何读书、如何作文。 “深者为高材生劝勉,浅者为学僮告戒,要皆审切时势,分析条理,明白易行, 不为大言空论”。西在书目答问里,张之洞开列了二千二百多种书目,除把 四库全书以后出版的许多有价值的书都介绍进去,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新知 识、新书目。蝤轩语反映张之洞治学强调德,书目答问表明他求学也求 新,思想能够觉察时代的步伐。除此之外,张之洞还特别注意破格提拔人才, o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一 已故大学士兴学育材成效卓著,请宣付史馆折,张之洞全集附录一 同 回同 赵尔巽,张文襄公荣哀录卷一 固蝤轩语一) t 张之洞全集卷二百零四 6 一、张之洞湖北兴学前的教育实践 勤于亲自批阅试卷。 ( 二) 治晋的教育举措 光绪八年( 1 8 8 2 ) 十- - b ,张之洞赴任山西巡抚。在抚晋的两年半的时间 内,张之洞把许多兴革的措施常常与教育相联系贯通。他在整饬治理折所 规划的“治晋之道”中,针对晋省“士气衰微而废其学”的情况,提出“培学 校”重士以善俗”。o 光绪九年( 1 8 8 3 ) ,张之洞还开列咨学院筹商学校事宜, 内容包括减社钱以广义学、筹经费以修书院、去棚费以汰积弊、免差役以尊学 校、重岁贡以劝来学、戒鸦片以作士气,严教官以端表率,裁陋规以恤寒索, 清学田以复旧章,整武校以资练习等十条。o 对山西省的传统教育试图作全面 的检查与改革,颇有些振衰起微的作用。其他如在载革摊捐十七款中包括 了科场经费、岁科考棚费、各府州岁科考经费等项,由于裁免科场支应,也方 便应付士予,使其免遭“食物滥恶、闱舍敝漏、疾病丛生”之害。在筹议七 厅改制事宜十二条中,学校建设是其中的一条,要求设立学额和教官。张之 洞在晋省最为称道的教育措施是创办了令德书院。 张之洞到任后,于1 8 8 2 年夏秋间就与王学庄商议,并会衔入奏,考虑到书 院地方狭小,而太原府署西偏有明代晋藩宝贤堂旧址,就其地别建精庐,仿阮 元学海堂、诘经精舍例,设书院,名令德堂,请洪洞县人兵部王轩为主讲,乡 宁人杨笃、闻喜人京卿杨深秀为襄校。张之洞选通省高材生专治经史古学者入 学,最初学生仅3 0 人,后扩为5 0 人,陆续增到7 0 人。正如他在弟子记中 说的,令德堂与湖北学政时创立经心书院、四川学政时创立尊经书院一样,“皆 课通经学古之学,不习时文”。此时张之洞治晋的基本思想,正如他说的,“凡 此皆儒术经常之规”,其所规划“皆中法,非西法也”。然而,这时的张之洞在 遵循传统轨道前进时,也发现“中法”未必全可走通,尤其是与英国传教士李 提摩太等人的交往使他逐步认识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先进之处,为以后张之洞的 广采西学的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三) 督粤的教育举措 光绪十年( 1 8 8 4 ) ,张之洞交卸山西巡抚职务,由于中法开战,他奉上谕署 o 整饬治理折 ,张之洞全集卷四 圆治学院筹商学校事宜,张之洞全集卷八十九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两广总督。正是五年的两广任期使他的思想出现了较大变化,其有关西学的 初步尝试也在此时开始进行。 中法战争爆发后不久。他即上筹议海防要策折和筹议大治水师事宜 折,建议朝廷重视海防。此后在建立广东新式陆海军的过程中,他深感旧式将 弁不堪任用,培养新式军官己成为紧迫任务,于是审时度势,专门就建立军事 学堂问题上创办水陆师学堂折,在这份奏折中,张之洞明确提出:“古今人 才皆出于学,学之为事,讲习与历练兼之。近日海防要策,首重水师兵轮,次 则陆军火器。外洋诸国于水师两军皆立专学。天文、海道、轮算、驾驶、炮械、 营垒,工作制造,分类讲求。童而习之,毕生不徒其业,是以称雄海上”,“特 是时势不同,船炮机算诸端,至今日而巧者益巧,熟者愈烈,若欲应时制变, 故非设学不可”。他强调指出:“广东南洋首冲,边海兼筹,应储水陆师器使之 材,较他省为尤急”。o 其后,他果断地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一方面作为新式 军队的建设实践,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材,后来他署理两江总督时所建自强军的 军官骨干,多数即广东水陆师学堂毕业生。另一方面作为军事教育开端,有着 实习实验的意义。虽然张之洞调离广东后,广东水陆师学堂并没有大的发展, 但毕竟成为后来举办湖北武备学堂和江南陆军学堂的先声。 张之洞在开始注意并初步尝试西方的技艺教育的同时,仍然重视传统的经 史教育。在任两广总督对增修学海堂,增广名额,加强教学并改季课为月课; 还整顿潮州府城金山书院和端溪书院,时文外兼课经史古文之学,但是,他最 用心的还是创设广雅书院,并以此作为维护传统价值观念的堡垒,此举对广东 教育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之洞创立广雅书院的根本目的是“砺士品、储人才”,即培养维持传统社 会秩序的人才。张之洞上创建广雅书院折,表明创建书院“其大意总以博约 兼资、文行并美为要归”,“欲其不分门户,不染积习,上者效用国家,次者仪 型乡里,以仰副天子作育人才之至意。”孕书院开办后两年,张之洞又上请 颁广雅书院匾额折,重申其设学的宗旨“欲力救汉学宋学之偏,痛戒有文无行 之弊”。他进一步说明“臣设立书院大举,窃欲鼓舞士类,维持世风,上者阐明 圣道,砥厉名节,搏古通今,明习时务,期于体用兼备,储为国家桢干之才。 o 创办水陆师学堂折,张之洞全集卷- - k - 。t 创建广雅书院折,张之洞全集卷二十二 8 一、张之洞湖北兴学前的教育实践 次者亦能圭璧饬躬,恂恂乡党,不染浮器近利习气,足以淑身化俗。士习既善, 民风因之。”o 广雅书院是张之洞改书院为学堂的一种过渡,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在为中 体西用的理论与实践张本。虽然其开创之初并未跳出传统经史子集四部的范围, 但其有志于创新办学精神在其后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光绪十四年( 1 8 8 8 ) ,浙江 学者朱一新主持广雅书院时就向学生讲述重学、化学、光学,以及西医、铁路、 农业机械等知识,为培养时务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广雅书院中经济之学的设 立及体系的变动都为新学的引用与传播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新旧并存的办学 格局和新陈代谢的基本趋向,到张之洞的湖广总督任内愈加明显。 o 请颁广雅书院匾额折,张之洞全集卷二十六 9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内容 ( 一) 兴学前湖北教育状况 直到1 9 世纪9 0 年代,湖北的地方教育机构仍然完全是传统形式,即初等 教育依靠私塾、义塾、义学和社学,中等教育则依靠书院和府、州、县设立的 官学。 私塾是最普通的启蒙教育场所,主要有两种,一是富有之家礼聘生员、举 人甚至有更高学历者到自己家中教读;一是塾师自己开馆招收学生。无论何种 形式,一名塾师所教者至多也仅为数人,且后者塾师素质较差,但中下等家庭 只能选择这种私塾。社学从理论上讲应为每乡一所,校舍为地方公产,教师亦 由地方公择。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状况不一,大多数所谓乡并无社学。光绪初 年,湖北社学仅有4 5 所。义塾则是由家族或宗族所设,供本族贫苦子弟读书 的场所,经费来自族产。由于湖北的宗族结构在近代已遭相当大的破坏,故义 塾很少,仅为2 5 所。社学和义塾主要分布在乡村;义学则为地方绅商、善堂、 在职或退体官吏捐款而设。供城乡贫苦家庭子弟读书,不分宗族和地域界限。 光绪初年,湖北有义学1 8 2 所主要分布在城镇。o 除私塾外,社学、义塾和义学的分布很不平衡,有1 9 个州县无此类学校; 其余5 0 余个州县,少的仅一二所,多的有2 0 余所。承担中等教育职责的各府、 州、县所置官学均在学宫内,全省共有7 8 所,为每届新取生员肄业之地,各有 2 名教官主持,并有月课、季课两种考试,由政府供应每届1 2 0 0 余人的膏火。 但进入近代,由于教官有名无实,不负责任,生员在学宫无法学到知识,已不 再去进修学习,学宫仅仅只具有定时祭祀的作用。 书院是生员准备岁科二试,以及取得廪生、增生、附贡、贡生、监生等功 名者准备参加乡试的场所,大部分直接为科举考试服务;少数书院因为山长的 志趣或个性,可能偏重于稽古实学或诗词歌赋,但仍然不可能完全不练习应科 举的八股文。有的书院有“学田”的租课收入,有的依靠官绅名流资助,各级 政府亦对所管书院拔给经费。 o 数字参见张仲忻、杨承禧;湖北通志,第五十九卷。“学校志五义学_ 第5 4 - 6 8 页 1 0 二,张之洞的湖北教育兴学内容 到清末学制改革之前,湖北省共有书院1 8 7 所,其中设于清代以前而此时仍 有在开办者5 9 所,设于咸丰以前者9 l 所。设于同治、光绪年间者1 8 所,设立 时间不详者1 9 所。就各府的情况的而言,黄州府最多,达4 0 所;武昌府次之, 2 3 所:其他各府均在8 所至1 3 所之间。分布到各州县的情况也不平均,黄冈县 最多,达1 2 所;黄安县7 所、蕲水县6 所、荆门直隶州8 所、来凤县6 所、蒲 圻县5 所、沔阳州6 所、襄阳县5 所,均属于书院较多的县。有1 3 的县只有1 所,其余的州县则在2 所至4 所之间。 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学习内容的脱离实际和教育取士的程式化,使得培养出 来的人即使是“学识宏富”者,也只会搬弄古董,擅长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 “文理通顺”者也多体现于作八股文和写“奏议”等官样文章。正如张裕钊所说: “或专意于考证词章之未而遗其本,或空谈性命而时不免固陋”,到了近代,“海 内兵起,人益废学,而俗日以弊。士之通知古今而可以为国家之用者,盖往往数 百里而不得一人”。回人才奇缺的现状迫使张之洞考虑必须进行改革。 ( 二) 张之洞的湖北兴学 张之洞的湖北教育改革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 、湖北学政时期( 18 6 7 18 7 0 ) 这一时期,张之洞针对当时空疏的学风和文风,主张经世致用,不断破除传 统教育的积弊。张之洞特别注意推广实学,也强调治学要有品行。为了提倡实学, 避免德、学偏废,仅靠考试不能检查考生全部才学和各种能力,考试不应该是选 择人才的惟一途径,主张学生如“其有平时学术渊源,具有著作可随同试卷, 一并递阅。” ,张之洞本人是通过科举做官的,是科举制度的幸运儿,1 6 岁就 中了举,2 7 岁被两宫皇太后亲自点了榜眼,他对一纸定乾坤的考卷却不以为然, 这就说明实学在他心目中所具有的份量。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可见前一章张之洞 任湖北学政时期的介绍,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此时对于西学的了解还不多。 但是,由于他对兴学育才的意义有较深的认识,对人才品行和学识有不凡的看法, 因此他具备了向更高教育思想转化的许多条件。 数字参见张仲圻、杨承禧:湖北通志,第5 9 卷,。学校志五书院一,第1 - 5 3 页 圆张裕钊:经心书院记,见张濂卿先生诗文稿,中国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5 7 - 1 5 9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一 1 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湖广总督前期( 18 8 9 - 19 0 0 )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一年半,此外,张之洞在湖 北大力筹办洋务、改造旧书院、推广新式教育,武汉成为“东方的芝加哥”,华 中成为全国新的经济中心、军事改革中心和近代教育中心。张之洞办洋务虽晚于 曾国藩、李鸿章,但由于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对近代教育的推广超过曾、李二人, 其影响也不亚于他们。 这一时期,张之洞兴学的重点是对传统书院实行改造,以新代1 日,让旧书院 发挥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创办一些新式书院,加入西学课程,培养新式人才。 另外也刨办大量实业学堂,把培养实业人才同所办洋务实业紧密联系起来。 ( 1 ) 、书院的兴办与改制 经心书院创设于同治八年( 1 8 6 9 ) 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期间,院址在武昌三 道街文昌阁。当时的湖北屡经兵燹,人民转徙,书籍散亡,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 于其他身份。士风败坏、斯文扫地的现实使得张之洞把兴办学校作为改进教育设 施、提高教育标准的一个中央部分。出任湖北学政后,他便特意“将已试各府诸 生才学秀出者,送入江汉书院肄业,筹给膏火,并捐购经史书籍,庋置其中,俾 得诵习擘摩,专务实学”。国同治九年( 1 8 6 9 ) ,张之洞看到原有的江汉书院因旧 制不足以容多士,就与当时任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的李鸿章商定筹款,在武昌 别建精舍,专课经史古学,名日“经心书院”。 经心书院早期的课程有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光绪二十三年( 1 8 9 7 ) , 张之洞复令增设外政、天文、格致、制造4 门,每科设分教习1 人,学生于4 科 分年轮习,但均须习算学;分教习有通外语者,学生自愿学习。二十五年( 1 8 9 9 ) , 课程改为天文、舆地、兵法、算学4 门,规定学生兼习;随后又增设图画、格致、 几何、体操等科,经史仅设分教习1 人,不再讲授。学生最高达1 6 0 人。经心书 院后改名为勤成学堂,成为湖北书院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开始。 两湖书院光绪十六年( 1 8 9 0 ) 由张之洞在武昌城内都司湖创建,是当时全 国最有影响的新式书院之一。1 8 9 1 年4 月开学,学生由鄂湘两省分府各选调2 0 0 名,另有商籍子弟4 0 人。两湖书院初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 学6 科,聘请分教习专门授课,学生必选1 科,兼学自定。因算学、经济学缺 国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一 二、张之洞的湖北教育兴学内容 乏分教习,实际只开经、史、理、文4 科,授课采用“会讲”与“课试”方法, 每月由官员或教师主持。光绪二十三年( 1 8 9 7 ) 书院改章,先后颁行两潮书院 各分教规程和新定两湖书院学规课程,从中己比较清晰看到他“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课程改为经学、史学、舆地( 附图学) 、时务4 门,随 即定“时务”为各科通习,加上算学,仍为4 科,随后又增天文、地图2 课。1 8 9 9 年改地图为兵法,又把兵法分为兵法史略、兵法测绘学、兵法制造学3 类。1 9 0 0 年书院增开格致、兵操、化学、博物学等科。书院课程至此体现出中西、文武兼 习的特征,教学方法也仿照西方学堂,实行分班按日上课。1 9 0 3 年,两潮书院 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属大学堂预科性质。年后又改为两湖师范 学堂,学员人数多达1 2 0 0 名,故又称“千师范”。 ( 2 ) 、实业学堂的兴建 张之洞作为晚清一名重要的洋务领袖,在兴办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他越来越 迫切地感受到古老中国对新式人才的渴望,起初他曾通过引进外国人来弥补洋务 运动中的人才需求,但很他就发现,中国的自强求富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作为支 撑,因而他开始逐渐兴办新式学堂,希望由此培养出能符合洋务运动及自强需要 的人才。 , 湖北自强学堂其前身是张之洞于光绪十七年( 1 8 9 1 ) 在武昌建立的专修商 业外语的方言学堂,1 8 9 3 年1 1 月改方言学堂为自强学堂,宗旨为:“湖北地处 上游,南北冲要,汉口、宜昌均为通商口岸,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 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间,讲求时务,融贯中西, 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国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 科。每科招收两湖人士2 0 人,随后停办格致和商务,增设日语,各招收3 0 人。 1 8 9 8 年,自强学堂迁入原农务学堂,改名为方言学堂,课程除外语外,还有地 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课程,此外,还附译西书,如商务、法律、铁路诸 方面书籍。后发展成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大学,今武汉大学。 湖北农务学堂1 8 9 8 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立,1 9 0 0 年正式开学, 招收农学者1 2 0 名,学制四年,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 人指导研究畜牧之学。1 9 0 6 年,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设农业、畜牧、 设自强学堂片 ,张之洞全集) 卷三十四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学等专业,招生1 2 0 名,学制四年,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今华中农 业大学的前身。 湖北工艺学堂1 8 9 8 年建立,校址在湖北铁政局内,设有汽机、车床、绘图、 竹器、洋船、玻璃等各项制造工艺,学制三年,1 9 0 年,工艺学堂迁至已停办 的道师范学堂内。同时,还开办了矿业学堂、工业学堂、驻东京铁路学堂、军医 学堂等,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此外。张之洞还创办了军事学堂。光绪二十二年( 1 8 9 6 ) 张之洞命道员王秉 恩等在湖北省城内东偏黄土坡购地筹办武备学堂,该年十一月,武备学堂开始, 创办初期经费由盐务杂项和银元局赢余项下设法凑拨。武备学堂成立时,延请德 国教习,因此学校的课程和规制也以德国为标准。课程方面,最初分为讲堂课与 操场课两类。武备学堂的学生最初定额为1 2 0 人,不限省籍,凡文理通顺、身体 强健的文武举贡生、文监生、文武侯补候选员弁、各省书院肄业诸生,以及官绅 世家子弟,都可报名。1 9 0 2 年张之洞将武各、将弁二学堂纳入筹定的学堂体系, 武备学堂经改制成为武高等学堂。 这一时期,张之洞的兴学的主要基调是对实用人才的追求,早期的书院课程 改革与新式书院的创办,是为了摆脱传统教育只注重中学和科举,培养出“中体 西用”式人才;兴办洋务而新建的实业学堂,是张之洞在“求强”、“求富”过程 中,解决洋务实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这些都带有。用”的目的。 3 、湖北新政时期( 19 0 1 - 19 0 8 ) 1 9 0 0 年之后,中国的政局发生极大的变化,清政府在国外和国内的双重压 力下,不得不推行新政。张之洞在湖北力行新政同时,在教育上,继续推动书院 改制、创办不同类型学堂,注重教育的普及和不同类型学堂的相互联接,并且大 量派遣留学生。 这一时期,湖北教育近代化进入快速起步、系统发展的阶段。短短几年间, 湖北的新式学堂和学生数增长迅速,并且还成为清末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 一。其间,张之洞立足全国又深刻影响湖北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主持制订全国 第一个学制和废除科举制度,为新式教育的普及真正开辟了道路。1 9 0 3 年1 1 月, 张之洞主持制订的额式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颁行全国。1 9 0 4 年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实验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科技、互联网行业劳动合同书范本
- 2025年安徽中考试题及答案
- 伊宁河大桥施工方案审批
- 出租楼梯安装方案范本
- 刺线护网安装施工方案
- 烟囱防腐调研方案范本
- 物业项目咨询方案范本
- 专业顾问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专利许可合同范本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 JT-T-1094-2016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
- MOOC 理性思维实训-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陆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及费用标准》(NB-T 31011-2019)
- (高清版)TDT 1001-2012 地籍调查规程
- 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建设需求
- 燃气输配课程设计说明书
- 如何进行模拟堂教学
- 监控扩容施工方案
- 轴的计算与校核、传动轴计算(无密码可修改)
- 《复旦大学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