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人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竹马戏是福建地方戏曲的一个剧种,是福建省古老的民间戏曲形式之一。 本论文力图探究竹马戏的起源、历史、表演形式、流传、演变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并试图通过对这个文化现象的探索与研究,促使这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 流传。 自陈政、陈元光父子征服泉粤之间的“蛮獠”设立漳州府至今,漳州已经经历了一 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陈政父子除了平定寇乱、开荒拓野、办学教民以外,还把当时作为 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到了漳州。这些中原文化与漳州本土文化产生融合,于是 形成了极富本土特色的、颇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竹马戏便是其中的一种。 竹马戏起源于漳州市漳浦县,后流传于漳州各地,以及泉州、厦门、金门、台湾等 地。竹马戏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逐步 走向衰落;建国以后又获得重生;“文革”期间,几乎遭毁灭:改革开放以来,虽经有 关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与保护,仍面临失传与消亡。 竹马戏早期以表演“弄子戏为主,表演时多是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颇似东北的 “二人转。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 发展起来的,因此,竹子的道具和对马的 动作模仿,是这个民间剧种的特点。 有专家指出,竹马戏对高甲戏、歌仔戏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几乎与泉州的 “南音 同时出现,同时成为闽南民间戏曲的化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 0 0 5 年3 月2 6 日人民网) (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时代相承、与群 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意见又指出:“非物质文化 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竹马戏艺术是漳浦文明,也是福建文明、闽台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考 察和研究本土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将提供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本文将 尽可能全面地列举各种史实、数据、以及谱例,尽可能全面地将竹马戏的历史与本土文 明结合,尽可能全面地通过竹马戏的演变展现闽南戏曲发展和人文发展的线索。但是, 由于历史、社会发展等原因,有关竹马戏的详细资料已大多从民间遗失,这给本文的写 作增加了不少难度。本文将对竹马戏现今的传人和漳浦县文化局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尽 量弥补由于第一手资料缺失造成的不足。 关键词:竹马戏、戏曲、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师范人学高校教师硕十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福建漳浦竹马戏是福建地方戏曲之一,也是我国戏曲的古老的形式之一,对竹马戏 的探讨与研究对了解我国的戏曲史将会起一个重要的作用。竹马戏音乐是闽南戏曲以及 民歌音乐组成的重要因素,并与南音音乐同时在八闽大地广为流传,有“唐宋遗风”之 美称。 本文分为五章,分别研究竹马戏的起源、剧目、音乐、舞美以及竹马戏的传人等五 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以第三章即竹马戏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的第一章研究的是竹马戏的起源、形成及流播。 从时间方面研究:竹马戏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后来在闽南各县市流传,二十 世纪二十年代还流传到台湾等地;从竹马戏的流播方面研究:竹马戏产生于福建省漳州 市漳浦县,其流播区域主要是闽南语系地区。 由于竹马戏的流传主要在民间,其流播区域主要在闽南,加上其发展的自身原因, 竹马戏在福建漳浦己几乎消亡。如今,这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已经基本上退出戏曲历史舞 台,被专家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本文的第二章研究的是竹马戏的演出剧目。 在竹马戏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鼎盛的时期,其演出剧目达七十多种,但现存的剧 本却只剩下十四本。竹马戏的剧目可分为“弄仔戏”和“本戏”两种。其中,“弄仔戏” 是竹马戏的早期形式,其演出剧目也是竹马戏中最具特色的剧目。 “弄仔戏”剧目演出的主要特点是演员多以一旦一丑为主,剧目情节多以民间故事 和百姓生活为主,念白是漳浦的地方方言,表演大多比较大胆、直白、风趣。“弄仔戏” 十分有特色,几乎是用漳浦的地方话进行对话和对唱,曲调和表演都比较自由。但是, “弄仔戏”中表现男女之间的情和爱方面有些过于直白甚至过于露骨,所以,在封建社 会时期的漳浦,曾经一度被定为“淫戏 而遭到禁演。 “本戏”剧目的出现以及上演,代表着竹马戏的表演、化装、舞美等都达到了的最 高水平,同时也是竹马戏向更专业化、更规范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但遗憾的是,其剧目 有且却只有王昭君和赛昭君大报冤两剧,这也是竹马戏最终被其它剧种取代的 原因之一。 随着芗剧和歌仔戏、潮剧在漳州沿海一带的兴起,竹马戏逐渐被取代。 本文的第三章研究的是竹马戏的音乐以及表演艺术。 早期,竹马戏唱腔音乐主要来自本地的民歌和中原文化带来的南曲曲调,念白以漳 浦地方话为主,后来有些剧目加入了“泉腔”即泉州话。唱腔形成了“方言的旋律化 的特点,这种特点对闽南音乐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竹马戏伴奏音乐中的“文场”几乎与南音的伴奏相同,最相似的就是南琶的广泛使 用及其在伴奏中的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竹马戏伴奏都必须用南琶。还有“尺八 ( 洞 箫) 、“二弦”( 椰壳二胡,类似板胡) 也与南音的伴奏相同或相似。竹马戏伴奏音乐中 的“武场”也具有自己的特色,锣鼓介主要“一封书 、“一条鞭”等二十八种。 竹马戏的角色行当主要有丑和旦,其中以丑角最具特色。竹马戏的丑角行当虽无法 i v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与以丑角行当闻名的“高甲戏”想媲美,但却具有自己的表演特色。竹马戏的丑角表演, 以脸部表情为主,有挑眉、挤眉、甩眼、阴阳脸等,还有特殊的动作如提耳朵、移头皮 等。竹马戏的旦角在表演中也有“旦到乳、蝶步、碎步、磨步、指手、分手等基本的 动作程式,还有“举天”和“跷功”两种手上和腿上的特殊动作程式。 本文的第四章研究的是竹马戏的舞美以及戏班团社。 竹马戏的舞美以本色本装为主,即,演出时演员基本不化装,这是竹马戏区别与其 它民间戏曲的主要特点。直到清朝,在吸取了其它戏曲的优点以后,竹马戏才开始了比 较正规的化装。早期,竹马戏的演出也是在乡间地头随地而演的,没有专门的戏台,这 给“请戏 的村民节省了许多费用,同时,这也是竹马戏深入民心的原因之一。 竹马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戏班,比较出名的有“合春班、“新子弟 班 、“漳浦深土竹马戏业余剧团 等。 本文的第五章研究的是竹马戏的传人。 几乎,我国所有的民间艺术的传承都是以“口传心授 的方式进行的,竹马戏的传 承方式也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保存与挖掘,竹马戏 也因此而继续得以保存。徐曲盛和林金泉就是竹马戏在解放后的主要继承人,他们二人 对竹马戏的传承起了很大、很重要的作用。但最近的、唯一的被证实的竹马戏的传人只 有一人,叫林明花,她是老艺人林金泉的关门弟子。此后,竹马戏渐渐在漳浦一带的民 间失去了传人,逐渐被芗剧、潮剧等较大规模的地方戏曲所取代。 在本文的附录中,录有竹马戏现存的乐谱唐二别妻、跑四美唱段和竹马戏可 考的传承谱系。 v 祸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十学位论文 a bs t r a c t h o b b y h o r s ei so n et y p i c a lk i n do fs t a g es t y l ei nf u j i a nr e g i o n a lo p e r a s ,a sw e l la s o n eo fp e r f o r m a n c ew h i c he n j o yl o n gh i s t o r yi nl o c a lo p e r a s t h ee s s a ym a i n l yd i s c u s so nt h eo r i g i n ,t h ef o r mo fp e r f o r m a n c e ,s p r e a d i n g w a y ,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o ft y p i c a lc u l t u r ec h a n g e h o b b y h o r s eo p e r aa n dt h es o l u t i o n s w h i c hc o u l dm a i n t a i np r e s e r v a t i o na n dc i r c u l a t i o no ft h e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z h a n g z h o ue n j o yt h eh i s t o r yo fm o r et h a n1 3 0 0y e a r sl a t e ra f t e rc h e n z h e n ga n dh i ss o n c h e ng u a n g y u a n ,w h oa r ca r m yg e n e r a l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h e l db a c kt h ea t t a c ko fs a v a g e s o c c u p i e dt h ea r e ao fq u a n z h o ua n dg u a n g d o n gt h e ne s t a b l i s han e wz h a n g z h o ug o v e r n m e n t b e s i d e sp u t t i n gt h ee n e m yt or o u t ,r e c l a i mt h el a n d ,s e tu ps c h o o l s ,c h e n z h e n ga n dh i ss o n c h e ng u a n g y u a nb r o u g h tt h ea r e aa d v a n c e dc u l t u r eo r i g i n a t e di np r o s p e r o u sp l a c e si nc e n t r e c h i n a t h em e r g eb e t w e e na n c i e n ta n do l dc u l t u r ei nt h ea r e am a k el o t sc o m p l e t e l y n e w l y f e a t u r e da n dw e l l - l o v e df o r m so fa r t o n eo ft h e s ei sh o b b y h o r s eo p e r a h o b b y h o r s e i sd e r i v e df r o mz h a n g p uc o u n t yi nz h a n g z h o u ,t h e ns p r e a d i n go u tt o q u a n z h o u ,x i a m e n ,j i n m e na n dt a i w a n t h ee m e r g eo fh o b b y h o r s ec o u l db ed a t e db a c kt o 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r o s et ot h et o p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i tw e n t b a c k w a r di nt h e3 0 si n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r e v i v e da f t e r1 9 4 9 ,w h i l en e a r l yd i e do u ts i n c et h e p e r s e c u t i o no ft h ec u l t u r er e v o l u t i o ni n1 9 7 0 s ,a l t h o u g ht h eo p e n i n gp o l i c ya ts o m ed i s t a n c e s a v ea n dp r o t e c tt h eh o b b y h o r s eo p e r ab yr e l e v a n td e p a r t m e n t ,i ts t i l lb ei nd a n g e ro fe x t i n c t h o b b y h o r s eo p e r ap r i n c i p a l l yp e r f o r m e di nt h ea l l e y si ni t se a r l ys t a g e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e r r e n z h u a n ”t y p et w o r o l ep l a yi su s u a l l yt a k e nb yo n es h e n ga n do n ed a n ,o ro n ec h o ua n d o n ed a n ,( t h es h e n gi st h em a i nm a l er o l ei nb e i ji n go p e r a t h i sr o l eh a sn u m e r o u ss u b t y p e s t h ed a nr e f e r st oa n yf e m a l er o l ei nb e i j i n go p e r a d a nr o l e sw e r eo r i g i n a l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 s u b t y p e s t h ec h o ui sam a l ec l o w nr o l e t h ec h o uu s u a l l yp l a y ss e c o n d a r yr o l e si nat r o u p e ) a sar e s u l to f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t h e “h o b b y h o r s el a n t e r n ”,t h ek e yf e a t u r ei st h ei m i t a t i o nt o r e a lc o u p l eh o r s ea n du s a g eo fb a m b o oa sp r o p i ti sp o i n t e do u tb yc o n c e r n e de x p e r t st h a th o b b y h o r s eo p e r a ,a r o s ea tt h es a m et i m ea s s o u t h e r nt o n e sc h i n e s eo p e r ai nq u a n z h o u ,h a sp l a y e dap a r ti nt h ee m e r g e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 g a o j i ao p e r a ( al o c a lo p e r ap o p u l a ri nq u a n z h o u ,x i a m e na n dz h a n g z h o uo f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 a n dt a i w a n ) a n dt a i w a no p e r a ,f i n a l l yc o m et ot h ef o s s i lo ff o l ko p e r ai ns o u t ho ff u j i a n p r o v i n c e ( m a r c h2 6 t h2 0 0 5p e o p l e c o r n ) h a s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i st h ee m b o d i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s t r o n g l ya n d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a n dt h e i rd a i l yl i f e ,i n t a n g i b l ea n d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c a r r yc o l l e c t i v e l yt h e h u m a nb e i n g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w o r l dd i v e r s i t y t oe n h a n c et h e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i i 祸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十学位论文 p r o t e c t i o ni st h en e e do f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g a t h e rw i t ht h e i n e v i t a b l ed e m a n do f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t e m a t i o n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h o b b y h o r s eo p e r a ,b e i n gt h ed e r i v a t i v e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z l l a n g p ua sw e l la st h ed i s t r i c t o ff u j i a na n dt a i w a n ,s e r v ea sa l lc r u c i a lc l u ef o rt h er e s e a r c ho ff o l kl i f e ,c i v i lh i s t o r y ,l o c a l c u s t o m s t h ee s s a yw i l ls h o w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h i s t o r ya n dn a t i v ec u l t u r eb y s t a t i s t i c s ,a n e c d o t ea n dm u s i cs c o r et os e e kt h er o o to fh o b b y h o r s eo p e r a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o p e r ai ns o u t ho ff u j i a n h o w e v e r , i ns p i t eo fl a c kr e s u l tf r o mt h el o s to fm a s s i v ed e t a i l e d w r i t t e nm a t e r i a li nl o c a lc o m m u n i t y t h ee s s a yw o u l dc o v e rt h es u f f i c i e n c yb ya d dt h e i n t e r v i e ww i t hc o n c e r n e dp e o p l ei n c o u n t y 1 e v e lc u l t u r a lb u r e a ua n dt h ed e s c e n d a n tw h o s t i l lb e a rt h eh o b b y h o r s eo p e r a k e y w o r d s : h o b b y h o r s eo p e r a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 h i s t o r y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一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g j0 3 2 3 5 专业童压堂所呈交的论文福建 漳浦竹马戏探源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 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加彦,d 矽 指导教师签名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垦喜 弋r 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西月秋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人想借用一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的这首短诗作为本文的导言的开头, 除了作为对中国古代英雄豪杰的成败、荣辱、存亡、兴衰的总结,还有对已经失去的国 宝、国粹以及传统文化的无限的怀想。 中华民族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举世公认的。然而, 在保存下来的历史记录中,最完善、最详尽的依旧是统治者的资料。就音乐艺术来说, 有关宫廷雅乐、帝王祭祀乐、贵族音乐、文人雅士音乐的记录相对比较详尽:而伴随人 民大众的生活劳动的民间音乐的记录则相对比较稀少。 福建漳浦竹马戏是我国戏曲的古老的形式之一,也是我国丰富的文化蕴藏之一。如 今这种民间戏曲形式却与其它部分非物质文化传统一样,面临失传、消亡的困境。“反 映生活是艺术所固有的本质特征之一,世界上没有不具备这个本质特征的艺术作品 。 如果,我们能尽可能详细地了解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民间音乐,我们是否能更详细、更系 统、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呢? 如果,我们能保存好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是否可 以因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呢? 一、本文的写作动机: 1 、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现今出现的一系列的文化“进出口逆差 现象; 2 、本人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3 、我国在人文学科方面的缺憾。 4 、在几年前,偶然在漳浦听到关于“竹马戏”的名称及简单信息,让本人联想到 了中原一带的民间艺术“竹马灯和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 弄青梅 的诗句,同时产生对“竹马戏”的浓厚兴趣。 二、本文的写作思路: 基于上述的写作动机,可以概括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大致有如下几点: 1 、简述民族音乐、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福建戏曲音乐概况; 2 、尽可能详细地论述竹马戏的起源、流传、风格特点; 3 、分析竹马戏的歌( 唱腔、念白等) 、舞( 舞蹈、舞美等) 、乐( 音乐) 特点; 4 、分述竹马戏的现存情况、传人等; 、 5 、尽可能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竹马戏乐谱。 三、本文的论证及研究方式: 由于本文研究的内容是传统民间戏曲之一,因此,本文论证及研究的主要方式是: 1 、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获得充足的有关竹马戏的第一手资料; 2 、对前人的竹马戏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分类、总结、分析,尽可能挖掘到与本文 的写作内容有关的各种研究成果作为写作的参考资料; 3 、在写作大纲的框架内对上述两种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编辑,然后作出总结。 v i l l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上学位论文 福建漳浦竹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中一种小型的但却十分古老的戏曲。它的形成时 间大约是在隋唐期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竹马戏经历了从兴盛到衰微的几个过程, 在现存的资料里,竹马戏的谱例、传人、演出记录等已是聊若星稀。但是,竹马戏却与 “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新华网,福州,2 0 0 2 年1 2 日电) 的南音有着十分近似的形成历 史、曲调、伴奏乐器等。然而,由于历史、剧种、表演形式、参与人员等原因,竹马戏 在上个世纪末逐渐走向没落,从而几乎退出中国戏曲历史舞台。 2 0 0 0 年漳浦芗剧团赴台演出的竹马戏唐二别妻、王昭君折子,获得了巨大的 成功。之后,漳州市以及漳浦县有关部门对竹马戏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才使得这个古 老的传统民间戏曲重放异彩,使得这种传统民间戏曲形式得以保存、延续。但,竹马戏 这种古老的戏曲还是在民间失去了市场,现在,已经无法在民间看到竹马戏了。 “民族音乐( e t h n i c m u s i c ) 指相对于占统治地位的多数民族来说的少数民族 音乐。 民族音乐有三大特点,即:共同性、独立性、延续性。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历史长短、人口多少,都拥 有自己的音乐文化。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河南舞阳骨笛早在七千多 年前就出现了,在距今五千余年前的青海孙家寨的彩陶上就有乐舞的图案,到了夏、商、 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完整的歌舞记录。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民族音乐不断得到了发 展:汉朝的乐府、三国两晋时期的乐律理论、隋唐时期的大型宫廷乐舞、宋元时期的戏 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和民间说唱都曾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时期。在很长的时 期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部分文字引自民族音乐概论引言中 国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3 年7 月北京第3 次印刷,第1 - 6 页) 我国的传统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 乐。戏曲(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 ) 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 指出:“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 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于一身。它作为中国传统的戏剧样式,与古希腊 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艺术概论( 高等艺术院校 艺术概论编著组,第1 4 5 。1 4 7 页) 中对戏曲的定义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运用 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 形式。戏曲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有因不同的表现手段而区别于话剧等其他戏剧艺术, 具有自己的特点。 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戏曲的解释是:“戏曲是一种根植于民间 文化,集音乐、文学、舞蹈、杂技表演和舞台艺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 形式。它以剧本为主体,以音乐和表演为中心。表现形式为唱、念、做、打。” 福建简称“闽 ,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距今近三千年前的周朝。汉代许慎在说文 解字记载:“闽,为东南越蛇神”。正式以“闽”命名东越之地的是秦始皇。( “百度搜 索”,“福建简称闽的由来”)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上学位论文 三国时,闽中是东吴的大后方,孙权曾五次派兵入闽,发展造船业( 漳浦历史研究 1 9 9 6 年3 月,第1 页) 。历史上,中原汉族人口出现了三次南迁:1 、西晋末,由于中原动 乱,南迁入闽的人数骤然增多,分别有:林、陈、黄、郑、胡、何、邱、詹等八族。这 就是历史上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史上为中原汉族人口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2 、 唐垂拱二年( 公元6 8 6 年) 陈政父子带府兵5 6 0 0 名入闽平寇,后又增加援兵,使入闽 的兵士达到万人。这成为中原汉族人口的第二次南迁。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 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洲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升建洲为建宁府。福建因 此包括一府、五洲、二军,共计八个同级的行政机构,故号称“八闽”,共辖4 2 个县; 北宋术年,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金兵占领,产生中原人口的第三次大规模南迁。 中原汉族人口的几次大规模南迁,除了给闽地带来先进的科学知识,如纺织、冶炼、 造船、晒盐、制瓷等手工业等。由于大批士族的南迁,也带来了官方贸易,“海上丝绸 之路 得到了完善与发展。 中原汉族文化对闽地音乐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曲杂剧 和“南戏 的唱 腔先后在闽地落脚并流传开来。此外,中原一带的民歌、小调、舞蹈、小戏也大量注入 闽地。各种外来音乐文化与本土音乐结合、交融,产生了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如福建现 存的“南音 就是闽南的民间音乐在吸收中原雅乐的精华、元曲和弋阳腔的优点,以清 丽柔美、缠绵深沉的面貌流传在八闽大地的。 四 竹马戏是典型的地方的戏曲,在福建众多的地方戏曲中,也只能算是“地方小戏” 。但一方面它与其它戏曲一样,也具有音乐、文字、演员行当、舞美、念白、程式等 一系列戏曲的要素;另一方面,这些音乐、文字、程式等要素又区别于其它种类的戏曲, 而具有自己的特点。 竹马戏是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是“我国戏曲的早期形式 ( 出自光明日 报1 9 6 3 年,作者:路工) ,是福建众多地方戏曲中的一种,也是福建闽南语系的地方民间 戏曲之一。因此,对竹马戏的研究,不仅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保护, 也是对我国戏曲史、音乐史的补充,同时又是对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个闽南语系地区百姓 的生产、生活、实践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课题。总之,对竹马戏的研究意义重大。 但是,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也由于民俗、民风的转型,竹马戏现存的资料不多, 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竹马戏的研究成果也较少。 2 0 0 0 年,竹马戏在台湾演出获得成功之后,有部分台湾的戏剧专家、学者曾有意购 买对竹马戏的挖掘、整理以及演出等权限,但后来,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目前, 尚未发现有国外的专家、学者发表有关竹马戏的研究成果。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部分戏史专家和戏曲专家就曾扎根到漳浦县,对竹马戏进 行研究、发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其间,有戏史专家路工、刘念慈等对竹马戏做 出的高度评价,也有学者黄以结对竹马戏的挖掘、整理、研究的成果。其中,以黄以结 的漳浦竹马戏调查报告最为完整、全面。“文革 开始后,竹马戏和其它许多的传 统文化一样被“封杀”。直至2 0 0 5 年简博士的漳州地方戏曲的出版,才让我们再一 次看到竹马戏的相对完整的资料,本文在搜集资料时就曾按此书的记述进行。 2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上学位论文 导言、序言注释: 、三国演义罗贯中,岳麓出版社出版发行,2 0 0 1 年9 月第2 版,2 0 0 7 年7 月第5 9 次印刷,第1 页: 、艺术概论高等艺术院校 艺术概论) 编著组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 9 8 3 年2 月北京第一版第8 页; 、王耀华、王洲编著世界民族音乐绪论第2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j 版发行,2 0 0 4 年1 0 月第一版: 、民族音乐学概论绪论杜哑雄著,湖南文艺:l 版社出版、发行,2 0 0 2 年1 月,第6 页: 、袁静芳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2 0 0 6 年5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9 2 页: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王耀华、陈新风、黄少枚编著,2 0 0 5 年5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2 9 4 页 、部分摘自“百度搜索”,“闽”; 、福建地方戏曲探幽何绵山,电大教学,1 9 9 8 年第6 期,第4 0 页。 3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竹马戏的起源、形成及流播 第一节、竹马戏的起源 竹马戏起源于唐代,形式来自于儿童的游戏。福建漳浦竹马戏的开场戏是跑竹马, 同时演员演唱跑四美、打四喜等,故名。在漳浦本地对竹马戏还有“竹子戏 、“竹 条戏”、“弄仔”等称呼。 竹马,最早出现的记录都与儿童的嬉戏游乐有关。辞海中对“竹马”的注解是 这样的:“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儿。 ( 1 ) 后汉书郭假传中对竹马的描述,是现 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有关于“竹马”的记载:“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数百,各骑 竹马,于道次迎拜。”( 辞海、同( 1 ) ) 另一个较早的记载来自世说新语方正:“诸葛 靓与晋武帝有旧相见礼毕,酒酣,帝日: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 2 ) 关于竹马的诗句,最脍炙人口的、最优美的应当首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 诗中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3 ) 后来,“青梅竹马 就成了形容儿童( 或小儿女) 天真无邪、亲呢嬉戏之状的成语了。在唐诗里,与“竹马 有关的诗句还有杜牧的杜秋娘:“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 辞海、同( 1 ) ) ;白居易 的赠楚州郭使者凝“笑看儿章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赵嘏的淮信贺藤迈台州: “旌旗影前横竹马,咏歌声罩乐樵童( 辞源、同( 2 ) ) 。 近现代的音乐史籍或音乐作品中,和“竹马 关联的,最著名的要算是沈心工的“学 堂乐歌 竹马了。竹马的旋律原本来自r 本的军歌,但在经沈心工填词之后,就 变成一首轻快活泼、积极向上的儿章歌曲了:“d , d , j l 童志气高,要想马上立功劳。两 腿夹着一杆竹,洋洋得意跳又跳。 歌曲中描写的“竹马 是儿章在嬉戏用的道具,虽 与竹马戏这种戏曲形式没有关系,却是儿童嬉戏玩耍、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之一。 嬉戏中的“骑竹马”,可以视为是一种简易的、朴素的儿童戏。 戏史专家路工在唐宋遗音竹马戏中认为,竹马戏是“在唐代农民创造的参 军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光明日报1 9 6 3 年) 从以上也可以看出,与“竹马 有关的 诗句,大多出自唐朝。我认为,这除了表明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外,还可以证明,即: 竹马戏最早起源唐代。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统治从公元6 1 8 年到公元9 0 7 年,历时2 8 9 年。特别是自“贞 观之治”( 公元6 2 7 6 4 9 年) 到“开元盛世( 公元7 1 3 7 4 1 年) 的一百多年间,国家强盛、 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富裕,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文化领 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 4 ) 在对外交流上,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的开通,使得唐朝的 宫廷燕乐、民间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产生了交流与融合,创造出了全新的、风格鲜明 的唐朝音乐。同时,古琴记谱法和燕乐记谱法的诞生,又使得这个时期的大量乐谱得以 保存与流传。 竹马戏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盛世下产生的。谢家群在漳州竹马戏衍变一文写道: “漳州竹马戏源自唐宋的跋马,这是古代流传在祖国南方的民间歌舞,也叫竹马 灯。用纸扎、纸糊的马头和马尾,分别绑在演员的前胸和后臀,里面点燃烛火夜间游 4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帅硕i 学位论文 行。若干人组成马队,成群结伴边演边唱,载歌载舞- ”。”( 刚辞海中对“竹 马灯”的解释是:“竹马灯,也叫跑马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流行于中国很多 地区。竹马一般用蔑扎成骨架,外面糊纸或布,分日u 后两截,系在舞者身上。如骑马状。 舞叫表现骑马徐行或疾弛、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有的边舞边歌。”( s ) 中幽音乐词典也对竹马灯做了解释:“竹马灯,民间歌舞。义称耍马灯、踩马灯、 跑马灯、唱马灯等。流行于中国南方各省。i 只时年节,农民组织马灯队敲锣打鼓,边 歌边舞,串乡走村。表演者将一竹扎纸马挂在身上,近似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跑驴。表 演者人熟数至少二人,多则卜余人。”( 7 ) 从以上的历史资料看出,竹马戏起源于我国唐代其起源地大概是从河南到江浙 带的南方备省的民n u :晋武帝司马炎定都河南洛阳,自居易i 寺中的地名“楚州”在今天 的汀苏省境内,赵删诗中的地名“台卅l ”存今天的浙江。而在谢家群的漳浦竹马戏衍 变一立以及辞海、中国音乐词典两奉典籍对“竹马灯”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出, 竹马戏起源于我国唐代的南方,并流行于南方各省。 截颁l ( 截自竹马戏视矧立件 槭频2 ( 截n 1 马戏铷额i 什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竹马戏的形成 一、竹马戏的形成年代: 有据可考的是,“竹马灯”这种民间歌舞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各省,是竹马戏的前身。 而作为戏曲形式( 必须包含音乐、程式、舞美等要素) 的“竹马戏 形成于何时,却是 尚未有专家拿出充足的证据。 从本文第一节提到的,后汉书郭假传中“有童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 的记载,其实已经可以看出,那已是一场具有相当规模的“儿章竹马戏了;赵嘏的“旌 旗影前横竹马”对竹马戏的描写则似乎更接近于唐代的“参军戏 ;而杜牧的“渐抛竹 马剧,稍出舞鸡奇 描写的竹马戏更为秀气、雅致,此处给我们呈现的是在普通百姓或 文人墨客中的竹马戏。 上面这些文字资料描述的无论是什么情境下的“竹马戏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竹马戏作为一种戏曲形式,在唐代已经形成。另外,从上面的这些文字资料还可以推断 出:竹马戏这种戏曲形式不但形成于唐代,而且在唐代的南方各省还流行甚广。根据以 下的史实与图片资料可以证实,其成型的时间是在南宋时期。 二、竹马戏的形成地点: 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已经无法对竹马戏的形成地点作出确切的判断。现在有关竹马 戏形成地点的文字记载是在福建漳州的漳浦县,所以,一般地都认为,竹马戏的形成地 是在漳浦县。 漳浦建县地属七闽,秦朝时并入秦的版图为闽中郡。唐垂拱二年( 公元6 8 6 年) 割泉 州西南地区域置漳州,置辖怀恩、漳浦二县( 漳浦因地处漳江之浦,故定名为漳浦) 。新中 国成立后,漳浦县隶属于漳州行政督察区( 后改为龙溪专区、龙溪地区) 。1 9 8 6 年至今隶属 于漳州市。( 8 ) 竹马戏的产生,据漳州地方戏曲记载:“传说几百年前,泉州一个戏班乘船到 海外去,中途遭遇风暴。船漂流到六鳌半岛( 现为漳浦县的一个镇) 附近的地方,被当地 人救起。因交通不便,部分人留了下来,教授当地人南曲。大家觉得好听,于是越传越 广,学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就建馆清唱,因为是在房间罩演唱的,大家叫它间仔曲。 后来,这种乐曲吸收了本地的民歌小调,加上演员的表演动作,逐渐发展成为戏曲剧种 竹马戏。”( 9 ) 这是现存的有关竹马戏产生、形成的最为详细的文字记载,也自然成为 了竹马戏形成于漳浦县的证据之一。 另据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的嫡传弟子林明花( 现为漳浦县深土乡山边村山兜自然村村民) 口述:“很小的时候,听师傅( 在戏曲表演的传承过程,学艺者一般称授艺者为师傅本 人注) 在唱竹马戏时,总能听得很清楚( 听得懂) 。 ( 2 0 0 7 年5 月4 日采访并记录) 又据熟 知竹马的戏老艺人们回忆:竹马戏演唱语言最早是使用漳浦本地话,掺杂一些“泉音 ( 泉州话) ,后来,流传到各地时,其念白与唱腔依旧是漳浦的地方方言。区别民问戏 曲的标志之一就是各民间戏曲的唱腔与念白所使用的方言。竹马戏的念白、唱腔的方言 特点,也成了这是竹马戏产生、形成于漳浦的另一个证据。 还有,在唐宋时期,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从北宋时期“北曲 的出现 到南宋时期“南曲”的兴盛,中国戏曲艺术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构架。在漳 6 福建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州地方戏曲第1 1 8 页中提到了“教授当地人南曲 等字眼,文中的“南曲”指的应该 就是泉州的“南音。“南曲”在文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南宋以来流传于我国南 方各省的南戏所用的音乐 ,一个是指“福建南曲”0 0 ) 因此,从泉州的“南音”到漳浦的 “竹马戏 ,就完成了闽南语系的戏曲文化系列。这种系列的形成,使得竹马戏形成于 漳浦县就成为可能和必然。 三、竹马戏的早期形式: 南宋时期,在漳州一带城乡,每年秋收之后都要在适当地点搭台演戏,祈求来年有 个“好年冬”( 好年成) ,这种戏就叫做“乞冬”。o d 这里的“乞冬 ,其实是当地的农民 在秋收后的农闲季节,请来优人演戏,以求神灵保佑来年丰收。 这罩必须提到的是唐宋以来的中国汉族民间宗教信仰。“由于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文 化高度繁荣,亚洲佛教传播的中心已由印度转移到中国”、“隋唐佛教思想,不仅是当时 经济基础的反映,它还反过来对当时的经济基础起着加强、巩固的作用。 但是,由于 中国封建统治的特点,即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就是位置最 高的神,甚至文武百官也是神。这在中国古代多种文献典籍、神话故事中均有描述,如 西游记、封神演义、东游记、中对的“玉帝以及“天庭”、“天神 等的描述。 因此,佛教在传到中国以后,与当地的“傀儡”式( 即“偶像 或称“图腾 式) 的宗 教信仰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本土化的宗教文化即对具象化神灵的膜拜。 不但逢年过节要在家中、庙中祭拜神灵,就是在集体性活动中,也要祭拜神灵。前 者在如今的生活中还随处可见,后者在如今中国的农村还存在。 在中国农村,现在还存在“请戏拜神”的风俗,即演“社戏 。在每次的“社戏” 开演之前,一定要祭拜当地信仰、膜拜的神灵,称为“谢神 ,各处信仰、膜拜的神灵 不一定一样。同样地,每个戏种、甚至戏班都有自己信奉的“戏神”。这种对神灵的敬 畏及膜拜,一定程度上形成、代表着中国过去的( 现在也有的) 农村的文化特征,这同 时也是中国许多民间戏曲还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竹马戏所祀奉戏神称“田都元帅”,又称“相公爷 ,与我省其它古老剧种如梨园戏、 莆仙戏、提线木偶戏、四平戏等属于同一戏神。竹马戏开台时要由生、旦、丑、老四 个角色分别扮春、夏、秋、冬,手执马鞭,象征性地骑马走“四门”,称为“跑四美” 或“跑四喜”、“打四喜”。歌词大约是:“春游青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 白雪诗。0 4 ) 后来的竹马戏开场均由四个旦角表演,变形成如今的“跑四美”了。 竹马戏剧目早期演的主要是“弄仔戏”,有砍柴弄、摆渡弄、番婆弄、 ( x l i 须弄、尾旗弄、士九弄等剧目。戏中只有旦、丑两个角色,表演粗犷,音乐唱腔 主要采用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