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竹笛是古老而久远的民族乐器,在衍生、发展、流变的过程中风格逐渐形成南、 北两大派别,北派的风格是以二人台音乐最为著称,冯子存是开一代笛风的北派笛 艺宗师,邬满栋师承于冯派,在继承冯派精华的基础上,立足三晋大地,扎根民间 音乐,锐意开拓,其竹笛艺术日趋成熟、日臻完美。邬满栋的竹笛艺术成就于竹笛 演奏、竹笛创作、竹笛风格、笛艺传承、著文立说、培育新秀等各个方面,邬满栋 的竹笛技艺主要源自山西河曲民间,山西异常丰硕博大的民族民间音乐哺育了他的 竹笛艺术,无论是对传统二人台竹笛(枚)的吹奏,还是现行定调笛的演绎,邬满 栋均以劲猛的气息、炫目的技巧、明快的音色、洒脱的表演,充分地体现着浓重的 乡土气息,民族韵味、黄河神韵和山西风情。 2006 年 11 月 17 日至 19 日,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在 太原召开,会上关于邬满栋及其所使用的平均指孔笛(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 上,邬满栋被业界称之为要抓紧抢救和认真研究的活化石。年会上的笛坛前辈,诚望 年轻一代,特别是在山西的研究生、本科生能够重视这个项目,这也正是促成此文 的一个出发点。 关于“冯派传人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这一论题,虽然曾经有人就邬满栋 的演奏特色或竹笛演奏风格等方面进行过研究、分析并发表过一些文章,但是这些 资料过于零散不够详实,大多是只言片语的介绍不够深入和全面,鲜有将冯派传人 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作为论题进行论述的,此文的撰写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 空白。 文章通过科学而缜密的逻辑分析,采取实地考察、采访的方式,结合大量文本、 文献的阅读与采集,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调研方法,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冯 派传人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这一论题进行全面而翔实的论述。在文章中,首 先,回顾了中国竹笛艺术的渊源与流派。其次,对一代宗师冯子存的生平、创作以 及冯派与二人台竹笛艺术进行简要的阐述。再次,通过对冯派传人邬满栋的艺术生 平、继承发展、演奏风格、竹笛作品、艺术贡献等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展现了山西 省丰厚而博大的民族民间艺术特别是竹笛音乐的风采与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二人台;枚;邬满栋;走西口;民间音乐 ii abstract bamboo flute is an ancient and enduring folk musical instrument, which has two factions-southen school and northen school,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style of northern school musical is best known for errentai, zicun feng is the master and ancestor of southen school, mandong wu studied with feng,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feng faction, rooted in folk music, keen to develop its skill of play bamboo flute.and his skill became mature and excelent,which put him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sanjin earth . mandong wus artistic achievements in the bamboo flute is about creation, style, flute arts heritage, and cultivate new musicans. wus skills came from folk art mainly from shanxi,where the rich source of folk music nurtured the art of his bamboo flute.no matter in er rentai or the existing interpretation of set the tone flute. he could play bamboo flute with strong emotion,dazzling technique, bright tone, free and easy performance, fully reflected the strong local and national flavor, and the charm style of yellow river in shanxi . november 17 to 19 , 2006,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folk orchestra society, professional flute committee was held in taiyuan, on which there was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wu dong and average finger hole flute he use. at the meeting, wu dong was called the living fossil that need to be rescued and studied carefully. of. the flute older player, sincerely hopes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especially in shanxi graduate students, undergraduates ca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is project, which also contributed a starting point to this article. although the topic the successer of feng school, mandong wu,and his artistic research about bamboo flute has been research, analysis, and wrote some articles about wus characteristics or aspects of flute playing, there is not enough detailed information , mostly word is not enough in-depth nor comprehensive , few has make the successer of feng school, mandong wu,and his artistic research about bamboo fluteas a subject for artistic discourse, this articles writing to fill the gap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iii by science and careful logical analysis, site visits, interviews, combined with a lot of text, reading and collecting literatur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article use research methods of several perspectives at all levels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and informative discussion, about the successer of feng school, mandong wu,and his artistic research about bamboo flute.in the article, first of all, recalling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bamboo flute and the arts school.secondly, expounded the great master feng zicuns life , creative of bamboo flute and errentai briefly. whats more do the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by about the successer of feng school, mandong wu,and his artistic research about bamboo flute, and his playing style, and artistic contribution .exhibit the value. of broad national folk art style of music in shanxi province especially flute . key words:errentai; mei; mandong wu; walks xikou; flk music 引 言 1 引 言 邬满栋是我国竹笛艺术领域继北派笛艺宗师冯子存之后, 具有影响力的山西 “二 人台”竹笛艺术传承者之一。无论是他的竹笛演奏亦或竹笛创作都蕴含着三晋大地 的生命活力,充分地体现着浓烈的晋文化。邬满栋土生土长于山西河曲“金鸡鸣三 省”的特殊地理环境中,这使他陕西的“信天游”会唱,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爬山 调”也会哼,河曲的“二人台”更是烂熟于心,当然还有家乡数以千万计的民歌滋 润着他。邬满栋作为冯子存的嫡传弟子,继承了冯派衣钵,并在此基础上扎根民间 音乐,积极创新、不断发展。邬满栋从艺五十余年来,在竹笛演奏、培育新秀、创 作曲目、传承笛艺、著文立说等方面都卓有成效。2006 年,邬满栋被授予山西省民 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二人台) 。2009 年,邬满栋被授予山西省原生态二 人台音乐传承人。邬满栋的名字被收录到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子集卷六的人 物之中。 一支竹笛走天涯,邬满栋以其乡土气息浓郁、民族色彩浓重的笛风,将山西的乡音 乡情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带到海峡之外。邬满栋从民间走进山西省歌舞团,他既能 用“枚” (二人台竹笛,平均指孔笛)吹奏原生态纯民间二人台音乐,又能用现行定 调笛与大乐队合作,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竹笛双向的发展。然而,在现代化、商业 化、多元化冲击下的今天,许多专业竹笛学子对我国历史上普遍使用的平均指孔笛 知之甚少,只有极少的人还在坚持使用,邬满栋被业界称为“活化石” 。 “枚”在仅 仅半个世纪内的迅速萎缩,表面上是丢掉了一件乐器,其实质在文化上的损失是巨 大而难以估计的。作为现代人,我们面对祖先所创造的文明,在受之、纳之的同时, 不应忘本,应该更多的想到如何去保护、发扬、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守护我 们的精神家园。 冯派传人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 2 第一章 中国竹笛艺术渊源及流派 已故竹笛演奏家,音乐教育家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中国最古老的 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的确,中国竹笛作为中国本土的民族吹奏乐器之一, 有着极为漫长的发展历史,其渊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骨笛。考古工作者于 1986 1987 年先后,在我国河南省舞阳县附近的贾湖文化遗址中,发现了 20 多支用猛 禽的肢骨制作而成的骨笛,分别有五孔笛,六孔笛,七孔笛和八孔笛,其中以七孔 笛居多。通过碳同位素 14c 测定,这些骨笛的年代距今约为八千年,其中保存最为 完好的一支七孔笛,用最简单的指法便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 调。 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 10 个墓葬之中均有骨笛作为陪葬物,根据这一现象可以 推断出,骨笛在当时的运用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国中原地区生活的先民们, 于全人类中率先进入到音乐文化的文明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又先 后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内发现了横吹的竹 笛,这一发现更进一步地说明了在距今约为两千五百年之前,中国竹笛就已经有了 较大发展和广泛普及。 1.1 中国竹笛历史回顾 竹笛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其艺术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演 奏出叠音、打音、颤音、滑音和吐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 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 此外,竹笛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 境之中。历代文人就曾为它写过无数美妙的诗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 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中国竹笛运用于宫廷祭祀的雅乐之中最早开始于先秦时期。当时, “雅乐”是奴 隶等级制度社会中的“正乐” ,主要用于宫廷祭祀活动,它的行乐方式有着严格的规 范与准则,风格庄严、肃穆。 至秦汉时期又出现了以竹笛为主奏乐器的短箫铙歌(简称铙歌)和横吹(又名 骑吹,此处是作为一种马上乐的演奏形式而言的,并非指笛子的横吹) 。杨荫浏先生 曾谓汉代“横吹的笛,在鼓吹(横吹)中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从公元前第一 出自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第一章 中国竹笛艺术渊源及流派 3 世纪末期汉武帝时候开始。 ” 这一时期,鼓吹乐的主奏乐器是竹笛,在短箫铙歌和 横吹中广泛使用。铙歌曲词中多歌唱中原人的生活故事,以中原风格为主流。来自 于北狄的横吹,是由少数民族引进的一种马上乐,据此,中国竹笛在这一时期既有 中原风格又兼顾少数民族风格,并以中原风格为主。 到了唐代,国家强盛,社会富足,经济上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提供了 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唐玄宗本人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笛手, 文宗李昂对于竹笛的喜爱也毫不逊色。统治者对音乐的热爱与提倡,对音乐文化的 发展起着引导以及某种支配性的作用,唐代形成了举国朝野普遍喜爱音乐的社会风 气。竹笛的音色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竹笛贴膜始于唐代,据宋代陈阳乐 书记载, “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蒙膜助声。 ” 世界各国有许多与中国竹笛 相类似的乐器,但唯独中国竹笛具有笛膜,这一特征使它成为极具民族色彩的管乐 器,开创了中国竹笛贴膜变声发音原理的新时代。唐代设立了教坊、梨园这样的音 乐机构,对于培养高水平的宫廷宴乐表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唐代的交通四通 八达,陆上、海上、 “丝绸之路”联结亚、欧两洲。因此,在国内外各民族音乐文化 长期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风格的唐朝音乐,即使与欧洲拜占廷帝国、阿拉 伯诸国相比也当之无愧地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对亚洲邻国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 影响。中国竹笛在这一时期,无论在型制还是音色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 受到统治者的喜爱,成为宫廷宴乐中的重要乐器,风格同唐乐一样缠绵、幽远。 宋元时期,音乐文化出现了巨大的转折。民间音乐取代宫廷音乐成为音乐文化 的主流。就音乐形式而论,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由歌舞音乐转向戏曲音乐。由于商品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阶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适应着市民 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城镇中普遍设立了瓦肆、勾栏等娱乐性场所,市民音乐迅速 发展,中国民间音乐逐步加入到商品经济行列。在民间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趋于成 熟,诸宫调、杂剧、散曲等艺术形式都深爱各阶层人士喜爱,这一时期,中国竹笛 的型制趋于稳定,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融汇于说唱艺术之中,风格典雅、流畅,统一 于主流音乐并在这些音乐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 至明清,中国竹笛在宋、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并在昆曲唱腔的影响下出现了小腔,小腔即托腔,也就是各种装饰和加花技巧,竹 笛的韵味与其紧密相关。与此同时,竹笛还广泛运用于梆子腔的过场音乐以及曲牌 见于林克仁、常敦明中国箫笛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27、28 页。 见于马迪笛子基础教程 ,山西旅游出版社,2004 年,第 1 页。 冯派传人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 4 的器乐演奏部分,并且以其善于渲染、烘托音乐气氛,表演形式活泼、热烈而受到 人们的喜欢。中国竹笛发展到清代,其重要性可以从当时的乐队由竹笛来定弦这一 现象中略见一斑。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竹笛成为江南丝竹、十番锣鼓、二人台牌子曲以及其它大 量民间音乐合奏中的重要乐器。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民族器乐艺术获得了迅速 发展。群众性的民族器乐活动开展的十分广泛和深入,这种民间的艺术交流也正是 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土壤和基础。这一时期,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达到了空 前的发展阶段,由冯子存根据“二人台”音乐改编的竹笛独奏曲喜相逢问世。 此曲的问世意义非凡,它标志着中国竹笛从此由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从此独 立登上了专业的音乐舞台。同时,中国竹笛艺术发扬到海外,得到了国际认可,在 历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音乐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中国竹笛艺术进入了空前的 发展阶段。上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竹笛异彩纷呈,大批中青年演奏家脱颖而出,新 作品不断产生,中国竹笛艺术蓬勃发展。 1.2 中国竹笛流派划分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纵观中国竹笛的悠久历史,在我国各个时期,由于受 到特定历史条件,诸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其它环境的影响,中国竹笛流派 随着不同历史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总体而言,中国竹笛的流派在音乐历史的漫漫长 河之中由合而分,兼收并蓄,由一元化向南、北两极化发展。中国竹笛从先秦至明 清之前,融汇于各个时代音乐主流之中无南、北流派之分。关于这一点从现存于北 方的西安鼓乐与南方的云南洞经音乐,北方的山东祭孔音乐与福建南音的对比中可 以看出,这两组音乐形式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南北相去甚远,但是它们的音乐风格却 十分相近,是音乐流派的大一统时期。中国竹笛风格的分化始于明清,由于戏曲艺 术的兴盛与分化,竹笛作为主奏乐器也随之逐渐分化。 明清时期,中国竹笛不仅是南方昆曲的重要伴奏乐器,而且也是盛行于北方的 梆子腔的主奏乐器。在昆曲中,竹笛是主要伴奏乐器,随腔伴奏。在经过昆曲长期 精妙婉转的唱腔影响下,竹笛吹奏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加花、装饰技 巧,来模拟唱腔。讲究深邃、细腻的传统韵味和润丽、秀美的音乐表现。曲笛由于 为昆曲伴奏而得名。梆子腔的曲调主要源于陕、晋、陇东等地的民间曲调,声音高 亢、激越、气势雄壮,既适合表现慷慨激昂和凄楚悲切之情,又兼具活泼流利和插 科打诨之趣,深受北方各地群众的欢迎。中国竹笛是梆子剧种过场音乐和器乐演奏 第一章 中国竹笛艺术渊源及流派 5 部分的重要乐器,充分自由的发挥各种北派的技巧,用以渲染和烘托一种活泼、热 烈的音乐氛围,使音乐粗犷、激昂。梆笛因其为梆子戏伴奏而得名。 到了民国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现象表现为地方小戏和各乐种的蓬勃兴起与迅 速发展。比如在南方出现了继承昆曲风格并吸收江南民歌而产生的江南丝竹,北方 则在吸收晋、陕、蒙一带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了二人台音乐和吹打乐。中国竹笛在南、 北新兴乐种中担任主奏乐器。 二十世纪,新中国诞生以后,民族器乐发展、成长的条件大大优越于以往各个 历史时期,在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尊重民间艺术的良好氛围中,我国的民间艺术家 汲取丰厚的民间音乐素养,整理、改编、创作了许多竹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祖国 的民族器乐艺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竹笛的南、北分化日益深化,形成了以赵松 庭、陆春龄等为代表的南派竹笛和以冯子存、刘管乐等为代表的北派竹笛。 艺术流派的形成复杂多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概括地讲主要是由一批具有 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艺术流派,他们在思想倾向、美学主张、 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并对历史文化、民族区域文化和民众精神有 所体现。 中国竹笛中的南派,地域上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受长江 文化、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较深,音乐曲折婉转、典雅秀丽。南派的竹笛作品, 主要源自于江南丝竹、昆曲、婺剧、赣剧、苏南吹打等民间音乐艺术的熏陶。南派 所使用的竹笛,笛身较长,笛管较粗,音色圆润、悠远,按传统的分类法将其称之 为曲笛,属于中、低音笛,最初多用于昆曲的唱腔伴奏。南派曲风细腻、幽雅,多 用叠音、打音、赠音、腹震音、各种颤音(小颤音、虚指颤音、小臂颤音、二度颤 音)等技巧。旋法是以骨干音的级进为主,装饰音细密而丰富,润腔较多,具有轻 柔婉转、芳妍意浓的演奏特点。长于表现江南水乡淡雅、玲珑、舒缓的清秀之美, 以及人们细腻的情感与温和的性情。南派运指讲究轻盈、敏捷、力度适中。南派的 代表人物有:擅吹江南丝竹的陆春龄,其代表作为欢乐歌 、 小放牛等;扎根 昆曲艺术的江先渭,其代表作为姑苏行 、 脚踏水车唱山歌等;以及立足于江 淮民歌被后人称为“浙派”奠基人的赵松庭,其代表作为早晨 、 幽兰逢春等。 这些南派艺术家植根于南方戏曲音乐、江南丝竹、江南小调的沃土之中,汲取了江 南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创作出许许多多优秀的竹笛作品,展现了中国竹笛艺术南 派笛风的无限魅力。 中国竹笛艺术流派中的北派,地域上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北、宁夏、内蒙、 冯派传人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 6 山东、甘肃等地,受黄河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影响较深,多传高亢、潇洒之 神韵。北派风格的作品,主要得益于二人台音乐、秦腔音乐、蒙古民间音乐、藏族 民间音乐的丰厚滋养,当今流行的北派曲目大多根植于此创作而成。北派所使用的 竹笛,笛身较短,笛管较细,音色嘹亮、挺拔,按传统的分类法将其称之为梆笛, 最初多用于梆子戏。北派曲风高亢、明亮,多用抹音、历音、剁音、花舌、滑音、 飞指、等技巧,音程跳跃、跨度大,具有热辣豪爽、粗犷雄壮的演奏特点,长于表 现北方人民激昂、奔放、欢快、风趣的性格和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梆笛根植于北方戏曲,作为戏曲乐队之一色,接受了舞台艺术的长期熏陶,其演奏 技巧模拟性的手法相当丰富,为了绝妙地表现声腔的效果,各种模拟技巧应运而生, 比如滑音、揉音、历音、花舌等,音乐间奏的烘托又给多种形式的吐音、剁音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北派梆笛的一些演奏手法是前所未有的,一度在笛界广为流传,开 一代笛风,对后世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上世纪以来,笛界堪称世纪性的人物是 北派宗师冯子存,冯子存是第一个将中国竹笛引向独奏舞台的里程碑式人物。冯子 存开创了独具魅力的冯派艺术,他的作品在吸收民间戏曲音乐,尤其是二人台音乐 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创新,使得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 息, 成为一首首历久弥新的经典名曲广为传播。 冯子存的代表作品主要有 喜相逢 、 放风筝 、 五梆子 、 黄莺亮翅 、 挂红灯 、 万年红等。此外,北派的代表 人物还有:以河北梆子、老调梆子等民间戏曲为创作、表演基础的刘管乐,其代表 作品为荫中鸟 、 卖菜等;以河南坠子、豫剧、曲剧等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艺 术创作,被称为“中原流派”创始人的孔建中,其代表作品为故乡的回忆 、 黄 鹤归来等;以秦腔、碗碗腔为主要创作素材的“长安乐派”奠基人马迪,其代表 作品为秦川抒怀 、 赶牲灵等; “新派”的代表,笛坛怪杰“刘森”集各家所长 于一身,其代表作品为牧笛 、 山村小景等。这些北派竹笛演奏家,于北方广 博的民间音乐海洋中广纳博取,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器乐事业。 诚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等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审美和视听也 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竹笛艺术之中开始出现了南、北流派相互借鉴与融合的新 迹象,产生了一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曲目。与此同时,传统的南、北两派艺 术家深深植根于民间丰沃的艺术土壤中,不断挖掘,创造出一首首饱含民族风采的 竹笛新作,并以原汁原味的“地道劲儿”给听众带来韵味十足的审美享受。 第二章 冯子存及其流派 7 第二章 冯子存及其流派 2.1 冯子存艺术生平 冯子存(19041987) ,中国二十世纪崛起的著名竹笛艺术家,1904 年(光绪 三十年)五月初四,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11 岁时开始学习竹笛 技艺。十七岁时迫于生计随其兄长踏上了“西口”之路,跋涉数千里,在包头讨营 生的艰难岁月里,热衷于音乐的冯子存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虚心求艺,刻苦钻研竹笛、 板胡、四块瓦等民间艺术,熟记了无数的二人台曲牌旋律。热爱民间音乐、熟悉民 间音乐语言,掌握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及勤苦的学习,为冯子存打下了扎实的竹 笛吹奏和创作基础。1925 年,因父亲过世,冯子存兄弟回乡,并且与艺友组成卖艺 班子,把“二人台”带回家乡,使“二人台”这一剧种在张家口一带流传开来,受 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同时,冯子存的竹笛技术也在阳原一带名声大振。1950 年,冯 子存以精湛的笛艺被察北地共宣传队招收并在乐队担任演奏员,这期间,他积极尝 试对于传统竹笛曲目的改编与创作,创作了喜相逢 、 放风筝 ,后又陆续创作出 万年红 、 祝贺 、 欢送 、 黄莺亮翅 、 闹花灯等作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 代,赢得南陆北冯的称谓(南陆指的是南派竹笛演奏家陆春龄) 。1964 年,冯子存任 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竹笛演奏家,把冯派竹笛技艺传播到全国各地, 祖国的大江南北形成一股学习冯派笛艺的热潮。冯子存从艺七十余年,出席过全国 第二、三次音代会,并被选为理事;曾任中央歌舞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之职;中国 音乐学院吹打乐教研室主任。他一生创作、改编和演奏了大量竹笛乐曲,留下众多 独奏曲目,出版了冯子存笛子曲选 、 笛子教材第一、第二集。冯子存的重要 作品喜相逢 ,在半个世纪以来蜚声海内外,至今久演不衰,被移植改编为木琴、 小提琴、钢琴独奏曲,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洲音乐教材。 长期的艺术实践成就了冯子存极富特色的演奏风格,他的风格是在内蒙古原察 哈尔北部、张宣地区的“民歌” 、 “山西梆子” 、 “二人台”等民族音乐和当地戏曲的 直接熏陶下形成的。冯子存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历练,使得这种竹笛艺术呈现出 嘹亮高亢、豪迈激越、诙谐幽默、激烈泼辣的特点,具有浓重的北方人民的性格和 语言色彩,乡土气息浓郁。冯子存竹笛艺术,气息坚实饱满,音乐明快强劲,唇、 舌、指、气技法丰富多变,地方风味浓烈炙热,艺术作品朴实严谨 这些都是他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根本。以冯子存为代表的中国竹笛艺术流派被 众人称之为冯派。冯子存创作的作品主要得益于“二人台”音乐的丰富滋养,作品 冯派传人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 8 大多情绪热烈欢快、速度敏捷干练、发音强劲有力、音色高亢饱满、形象生动鲜活, 长于表达北方农村生活,具有朴实的泥土气息,技巧上多用“滑、吐、历、抹、剁、 花、飞指”等北派技巧。冯派竹笛艺术风格在全国影响巨大而深远,其终生致力于 中国竹笛事业,为祖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德艺双馨的典范,是中 国音乐界的骄傲。 2.2 冯派与二人台竹笛艺术 中国竹笛艺术中的冯派是以二人台音乐最为著称,冯子存能够在音乐上取得丰 硕成绩,和他自身雄厚的二人台民间音乐基础息息相关。冯子存所创作的竹笛作品 大多植根于二人台音乐中, 喜相逢 、 五梆子 、 挂红灯等都是根据二人台的曲 调、曲牌改编而成的,其中冯子存的成名曲喜相逢来源于二人台的过场和伴奏 音乐。1953 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北京举办。全国各地区的三百多位 民间艺人代表齐聚京城,表演了一百多个民间音乐、舞蹈节目。这一年,冯子存代 表县里选送到省里,参加了华北汇演,并最终作为河北省的文艺代表赴京参加了此 次盛举。汇演上冯子存表演了竹笛独奏曲喜相逢 ,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风格、饱 满的音色倾倒了诸多音乐界人士,震撼了整个会场,轰动了北京城。这是一次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表演,标志着中国竹笛这件古老乐器焕发出新的光彩,登上了现代意 义的独立演奏舞台,是竹笛独奏艺术的开端。成名后的冯子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 入到了竹笛的演奏和创作之中,根据二人台音乐编创了万年红 、 黄莺亮翅 、 闹 花灯等竹笛曲目。当今,冯派的后继者们继续着老师的风格,扎根于二人台竹笛 艺术之中。出生于山西河曲的冯派弟子邬满栋继承老师衣钵,数十年来根据二人台 音乐素材创作了大柳树下 、 走西口 、 刘胡兰之歌 、 兴头 、 叮格叮 、 思 凡等,为冯派和二人台竹笛艺术续写着新的乐章。 在二人台音乐中,最初所使用的伴奏乐器只有竹笛,后来又逐渐加入了三弦、 四胡,再后来又加入了扬琴。其中竹笛、四胡、扬琴为必不可少的“三大件” ,民间 素有“枚为骨 、四胡为肉 、扬琴为衣裳 ”之说。这“三大件”在演奏二人 台牌子曲时,你繁我简、互相帮衬,错落有致、相互融合。竹笛更以其明亮的音色、 炫目的技法、纷繁复杂的加花变奏手法,在伴奏音乐中起着主导作用。二人台音乐 的独特风格也正源自于竹笛挑尖音、耍花字、忽断忽续的吹奏特点,竹笛是二人台 音乐中最具特色的乐器。冯派的艺术特色主要是依托于二人台音乐中竹笛的独特技 巧和特殊韵味。冯子存艺术的巨大成功从根本上讲应当归功于二人台竹笛艺术,可 第二章 冯子存及其流派 9 以说是二人台竹笛艺术孕育了冯派。 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民间称之为“枚” ,吹笛也被称之为“吹枚”或“哨枚” 。 二人台中所使用的竹笛与现今广泛流行各调齐备的定调竹笛,在型制方面和运用方 面有所不同。型制上,二人台竹笛的六个指孔距离相等,是平均指孔笛。运用上, 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音乐是单靠一支 d 调的枚来完成一百多首的唱腔曲和近百首的 牌子曲的演奏和伴奏的。 二人台演奏中所使用的平均指孔笛(枚) 现今广泛流行各调齐备的定调竹笛 冯子存、邬满栋都是“哨枚”的行家里手,冯派竹笛作品中有大量二人台竹笛 (枚)演奏手法的运用。 二人台竹笛(枚)的演奏手法: 二人台音乐竹笛艺术,由于长期受到二人台唱腔的影响和熏陶,在演奏上逐渐 追求人声化的演奏手法模拟演唱韵味。在过去,由于二人台的歌唱演员大多不识谱, 在练声时,常常要借助于竹笛(枚)来训练嗓子,于是竹笛(枚)便在两者相互磨 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色富于歌唱性的演奏风格。运用竹笛(枚)来“唱” ,还要 把曲子“唱”的像, “唱”的好,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掌握竹笛(枚)丰富多彩的演 奏技巧来增强表现力,贴近人声。二人台竹笛(枚)具有变化多端、纷繁复杂、令 人眩目的演奏技法,以下将从气、指、舌三方面一一阐述。 首先,气息技巧方面。在竹笛的众多技巧如气、指、舌当中,历来将气列为首 位。俗话说吹笛是“三分技巧七分气”,可见其重要性。明代著名的律学家被后世誉为 “乐圣”的朱载堉在描述吹律时曰: “吹律气欲极细,声欲极微,方得其妙。 ” “盖须 凝神调息,绝诸念,虑心安志,定与道潜符,而后启唇少许,吐微气以吹之,令气 悠悠入于管中,则其正音乃发。又要持管端直,不可轩昂,上端空围不可以唇掩之, 掩之过半则声郁抑,气急而猛则声焦杀,皆非其正音矣。吹之得法则出中和之音, 甚幽雅可爱也,古人称为凤律,良有以哉。 ”从朱载堉惟妙惟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吹笛时气息要悠悠入于管中且不可轩昂,若气急而猛则声焦杀,即气息要细微而音 色以幽雅、悠然为佳。这一说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若用于指导如清风拂云、平 见于林克仁、常敦明中国箫笛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 60 页。 冯派传人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 10 和舒缓、连绵不断、不绝如缕的传统南派吹奏法或吹箫法是十分妥贴的。而若运用 到北派,尤其是二人台竹笛艺术中则并不适用。众所周知,二人台竹笛(枚)艺术 植根于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下,长期受西北少数民族强悍、好斗的性格影响,这 些客观条件使竹笛(枚)在运用气息时快、狠、急促,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铿锵顿挫、 激越饱满的阳刚之气。运用竹笛(枚)来传达刚劲之气时,演奏者腹部的运用气息 功能要好,即腹肌强而有力,气息有冲劲儿和爆发力。 中国历来有“气沉于底,声贯于顶”之说,吹笛应以气为本,气通则百通。无 论是北派宗师冯子存还是竹笛名家邬满栋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气息功底。冯子存生长 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由于对竹笛的热爱,他更是在长年风沙弥漫、气候寒冷的恶 劣自然环境中,练就了一项叫做“顶风笛”的吹奏绝技。 “顶风笛”顾名思义就是迎 着大风吹奏而丝毫不受风力的影响,这在实际演奏中很有难度,如果没有极深的底 气和极佳的口劲,在大风下吹笛,竹笛立即便会哑掉,为此人们送他“吹破天”的 绰号。冯子存不仅本人吹笛有穿云之力,而且据说他对登门拜师的弟子,立下的第 一条规矩就是要有吹破笛膜的本领。虽笛膜犹如蝉翼之薄,可要吹破又谈何容易, 足见其气息之刚烈。 邬满栋作为冯子存一脉相传的笛艺传人,继承冯派精华,气息遒劲、雄浑,极 具穿透力。苏子闻笛有穿云裂石之声,竹笛声以有金石之音为佳,当亲自聆听之后 更令人感慨不已。邬满栋虽已为花甲之年,但其气息通畅、圆润、饱满、有力,演 奏亦是潇洒自如,大气凛然。归其因,大抵得益于长年吹奏二人台音乐之故。吹奏 二人台竹笛(枚)要有极强、极深的气息作支点,运用时气息的冲、撤要迅速而有 力,用气量要大,气急而猛烈并且要气势轩昂,声音宏亮、高亢。冯子存所创作的 乐曲大多曲调激越、气势庞大,对演奏者气息的要求极高。 其次,手指技巧方面。二人台音乐所体现出的独到风格韵味和浓郁乡土气息与 竹笛(枚)滑、抹、推、拉、剁等独特的手指技巧的运用息息相关。在演奏时,笛 手伴随乐曲情绪的变化,手指时而从上端向下滑、抹,时而又由笛尾向上推、拉, 这种像是在竹笛(枚)上舞蹈般划圆圈的技法,既能使欢快、活泼的音调更加雀跃, 又能令悲凉、痛楚的乐曲更显凄美,从而充分地调动竹笛(枚)的表现力度,加大 音乐的感染力量引发欣赏者的共鸣。与此同时,这些技巧也使得笛声如同人声一般 生动、优美、婉转、动听。 此外,由于半孔指法的音准不易操控,演奏者便常常通过滑、抹、推、拉等技 巧与气息控制相配合来把握音准。演奏中,滑、抹是以手指技巧为主加入气息配合, 第二章 冯子存及其流派 11 而推、拉则是以手指技巧为辅,气息的爆发力为主进行的。剁音技巧一般是在表现 极强力度的音时使用的,由于二人台音乐大多强劲、高亢,所以剁音的运用很广, 演奏该技巧时,需要手指的快速下落与气息的冲力相结合。冯子存的作品五梆子 集中体现了这些技巧。 最后,舌头技巧方面。与手指技巧相比,舌头技巧在演奏中的地位亦毫不逊色。 舌头技巧是二人台竹笛(枚)的重要演奏手法之一,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占有很大 的比重,一般可以划分为单吐、双吐、三吐、花舌等,其中以三吐和花舌的运用尤 为常见。二人台竹笛音乐装饰音多,其风格属于开阔而又粗犷的类型,常给人以猛 烈而又炽热的情绪感染,音阶跳动大,吹奏劲猛有力、利落泼辣,符合北方语言的 洒脱特点和北方人豪爽的性格特征,擅长于表达奔放、热情的情感,特别富有生活 的情趣,而这一切的交流与传达都离不开舌头技巧的运用。比如,由二人台音乐创 作的喜相逢 、 万年红等大众所熟知的竹笛名曲,都大量地运用吐音。 喜相逢由花舌起句,乐曲一开始就体现了浓厚的乡土韵味,曲中花舌、吐 音的运用使音乐的色彩鲜明,大段的三吐技法演奏更增添了旋律的跳跃感,烘托了 热烈的氛围,并与极快的速度相结合,将音乐推向高潮。 万年红作为二人台曲牌万年欢的改编曲目,全篇使用吐音技巧,并在 此基础之上与花舌即兴结合,极大地发挥和展现了舌头功夫。舌头的巧妙运用,不 但使乐曲的音乐形象诙谐幽默、活泼风趣,而且也使竹笛(枚)的演奏艺术欢快流 畅、雀跃清脆具有独特风格。 二人台竹笛艺术中的舌头技巧,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仅以“花舌”为例,又 可将其划分为“长、短、密、疏、软、硬”等各种不同类型。当然,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厚积方可薄发,舌头技巧的灵活运用离不开日常刻苦的训练,只有不断的 练习才有可能在演艺道路上有所进取。 除此之外,在二人台竹笛(枚)的实际演奏中,喉音、历音、捋颤音(飞指) , 飞指花舌音、揉音、压音、气冲音等各式各样的演奏技巧也频频用于乐曲当中,用 以表现不同的情意、情绪,使二人台音乐呈现出更加丰满、华丽、动人的韵味。 总而言之,在二人台竹笛(枚)演奏中,抹音、剁音刚劲有力;滑音、花舌热 烈奔放;飞指、历音华丽奇特;揉音、压音苍凉忧虑;腹颤音、气冲音悲伤压抑。 凡此种种技术、技法、技巧,在二人台竹笛(枚)演奏者的不懈努力下,协调统一、 各抒所长、紧密配合、互相填补、合力造势,共同构筑了二人台竹笛(枚)艺术的 独特风格和浓烈的地方色彩,冯派在二人台竹笛艺术的丰富滋养之下,创作出一首 冯派传人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 12 首感人至深,富有魅力乐曲,这些作品具有鲜活的情趣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着 北方人纯朴率真、广博豪迈的情怀。 民间音乐孕育了二人台竹笛(枚)艺术,生活在我国二人台地区的民间艺人比 如,冯子存、邬满栋等,淬取生活积淀,长期潜心于乡音之中,用音乐符号替代言 语上的陈述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这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丰富民间音乐 素养,扎根于二人台艺术的民间艺术家们,为中国竹笛艺术的蓬勃发展付出了心血。 第三章 冯派传人邬满栋 13 第三章 冯派传人邬满栋 3.1 邬满栋艺术生平 2006 年 11 月 17 日至 19 日,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在 太原召开,会上关于邬满栋及其所使用的平均指孔笛(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邬 满栋被业界称之为要抓紧抢救和认真研究的活化石。年会上的笛坛前辈,诚望年轻 一代,特别是在山西的研究生、本科生能够重视这个项目,这也正是促成此文的一 个出发点。 邬满栋,是我省土生土长的艺术家,是当今我国少有的演奏原生态二人台竹笛 音乐名家,著名竹笛演奏家。师出于冯子存名下,是我国竹笛艺术领域即北派笛艺 宗师冯子存之后,誉满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二人台”竹笛艺术传承者。被笛界 称为会使用平均指孔笛(枚)并能演奏原生态“二人台”竹笛音乐的活化石。中国 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竹笛专业 委员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考评委员 会专家,中华笛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务理事,中国版权协会会员,山西文化艺术 学院特聘竹笛专业教授。 1944 年邬满栋出生在河曲县巡镇五花城村。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 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 鸣三省”的特殊地区。地处黄河弯道,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行至老牛湾突然 折转,在一条狭长地带七弯八拐或东或西,弯出一片开阔的平地,河曲因此而得名。 河曲汉属太原,是西河郡宣武县驻地。宋代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治所在今河曲 旧城,倚山临涧犹如凤凰单展翅,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凤城。而统军火山军的火山王, 就是号称杨无敌的老令公杨继业。清乾隆二十九年迁河保营,以后历经修葺重筑, 发展到清末明初,河曲已成为一年似水流莺转,百货如云瘦马驼的塞北边城。一方 水土养一方人才,黄河,千秋万岁的母亲河,它所孕育的凝重而深厚的黄土地是黄 河艺术的摇篮。这些高原深沟,大河激流,强风劲草之中,展示着人类生命繁衍与 拼搏奋进的印迹,凸显古朴粗犷、坚韧不拔的气质与生命活力,邬满栋正是喝着黄 河水土生土长的艺术家。 山西人称民歌的故乡,在山西民间音乐中,河曲民歌因其曲调丰富高亢辽远, 情感真挚热辣而独树一帜,河曲人爱唱,早在唐宋时民歌就很流行,至明末走向繁 荣。明代旧志就有记载: “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歌舞于市者唱凤 冯派传人邬满栋及其竹笛艺术研究 14 秧歌。 ”河曲人热爱音乐,无论是生产劳动、情爱相思都用音乐抒发。正像一首河 曲民歌所唱的那样: “心里难活我就唱,学会唱曲解心宽。 ”说民歌是艺术,或许他 们会感到诧异,对这些扳船的船工,种田的庄稼人,赶牲灵的汉子来说,那些珠玑 般的民歌,原本就是寻常日子的一部分,也是孩提时代邬满栋生活的写照。 如果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道出了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 那么,在西北地区“宁卖二亩地,也要闹家戏” ,中的“家戏”正道出了河曲人民对 “二人台”音乐的挚爱。以民歌为“母体”孕育而出的“二人台”音乐,是人民培 育的艺术之花。二人台是伴随着河曲人民走西口到塞外谋生的移民史而形成的,是 历经悠悠岁月的时空磨砺,历经热爱它的芸芸百姓,千锤百炼发展而成的综合性民 间艺术,深受农村老百姓的喜爱。2006 年 6 月,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河曲县的“河曲民歌”和“二人台”榜上有名,由此 可见,河曲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积淀异常深厚。一脉相承,一水 相同,河曲的艺术文化,如同黄河一样荡气回肠,长流不息。邬满栋的竹笛艺术深 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之中,正是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养分的尽情吮吸使得他 的艺术之树茁壮繁茂。 邬满栋的祖辈们,都是在河曲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庄稼人,家中兄妹三人, 邬满栋是家中的长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河曲县各个村,在逢年过节时都要组织村 子里爱红火的唱家和把式(唱家、把式指擅长演唱或者演奏的艺人) ,搞拥军、护军, 慰问军人烈属的活动,一般是到军人烈属家中的院子里或是大门口表演一些自编、 自排、自演的节目。在五花城村,大都是表演一些“二人台” 、小戏或者民歌,每到 这时,农闲的乡亲们便会兴高采烈地蜂拥围观,场面异常的热闹,为军人烈属和老 百姓演出的人员也倍感光荣。那时,村子里像邬满栋一样七、八岁年龄的孩子们都 非常高兴地跟在演出队伍的后面边玩耍边看热闹,耳濡目染使得邬满栋从小就异常 喜欢当地的艺术表演,往往是村里演几场,他就跟着看几场,逐渐地邬满栋对“二 人台”音乐中的枚(平均指孔笛)着迷了。村子里只要排练、演出他必到场听着、 看着,渐渐像模像样地模仿起哨枚(吹笛)来。枚给邬满栋的童年生活带来无限乐 趣,他对竹笛如痴如迷,笛不离手,曲不离口。孩提时代他与家乡的小孩子们到黄 河游泳玩耍时也会笛不离身,时而奏响一首嘹亮的民歌,时而又吹奏一曲高亢的二 人台,伴着小伙伴们的戏水游玩别有一般滋味。那时,在河曲有许多靠走口外谋生 计的流浪艺人,邬满栋家族中的一位长者(邬满栋祖父的兄弟)邬炳拴便是一 见于晓星河曲民间歌曲 ,音乐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药集团校招真题及答案
- 公务员考试试卷模板试题及答案
- 2026年娄底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6年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5广东共青团中山市委员会招聘雇员1人参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委员会办公室招聘工作人员1人参考题库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6年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含答案
- 2026年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2026年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5江苏南通市海门区卫健系统部分医疗机构招聘合同制人员67人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执法类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采购供应合同书范本
- 2025年供应链金融试题库及答案
- (通讯维修工)理论知识考试题库
- 2025至2030中国大豆浓缩蛋白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品牌传播策略与执行》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神经科脑卒中急性期病情评估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YY/T 0310-2025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 中外合资企业组织文化构建研究-以S公司为例
- DB32T 5192-2025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