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孟子的思想渊源浅探.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孟子的思想渊源浅探.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孟子的思想渊源浅探.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孟子的思想渊源浅探.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孟子的思想渊源浅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孟子的思想渊源浅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主要探讨了六经,孔子、曾子、子思等儒家学者, 以及先秦其他学派与孟子思想的渊源关系。 仁政学说、天人合一思想及性善论三方面构成了孟子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而 这一体系的形成有主要有三方面的思想渊源。 孟子对六经有所研究,他继承和发展了六经的思想。诗中所反映的周人的天 命观、政治思想、伦理观等影响了孟子:尚书的政治思想对孟子影响很大;孟 子中的礼节多本于仪礼和礼记,他不仅从仪礼、礼记中吸收了礼的 等级尊卑观念,而且发展了从人情道德上释“礼”的思路;虽然孟子中未曾提 到易,但他的思想中也体现出易的影响;孟子继承了礼乐为治国大道的思想, 同时赋予乐以伦理内涵;他还继承和发展了春秋的历史观和批判方法,他以“仁 义”为准绳,对历史,现实作出了批判,并对诗、书等经典进行了批判性的 诠释。 从儒家内部来看,孟子在天人观上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尊天重人的思想,在政治 上将孔子的德政发展成“仁政”学说,在伦理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和“礼” 为核心范畴的“仁学”。曾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德抗位精神,尤其是他的孝悌观对 孟子有较大的影响。战国早中期儒家学者广泛讨论人性问题的学术思潮成为孟子人 性论产生的思想背景。他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子思的天人合一的心性理论。 在批判的同时,孟子对先秦其他学派的思想也进行了改造吸收。他吸收了道家 的天道观,无为而无不为、寡欲、反战等思想,道家的自然人性论、养心、养气等 理论对孟子思想也产生了影响。他改造了墨家学说,丰富了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墨家的逻辑理论也对孟子产生了影响。他对法家、兵家、农家的思想也进行了批判, 而其思想上又表现出法家思想的影响。 孟子正是对六经、先秦儒家和先秦其他学派的思想采取了继承与发展,批判与、 改造吸收的方法,才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并使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孟子儒家思想渊源 a b s t r a c t t 1 1 i sp a p e rm a i n l yd e a i s 、v i m 山ei d e o l o g i c a lo r i g i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v e e nt h es i x c l a s s i c s ,p r e q i nc o n 血c i a n i s 乜,s u c ha sc o n f u c i u s ,t s e n g ,t z u s i ( z i s j ) ,a sw e l la s p r e o i no t l l e rs c h 0 0 1 sa n di e n c i u s t h em e n c i l l s 血e o n fi sc h a r a c t e z e db v :m et 1 1 e o r vo fb e n e v o l e mg o v e m m e n t , t 1 1 et l l o u g h t so ft h eh e a v e n ( t i a n ) 觚dh u m i np e r f 色c th a r m o n y t h e 山e q r yo fn a t u r a l g o o 血e s so fm a i 】l c i n d t 1 1 i si d e o l o g i c 山s y s t e mh a sf o n n e do nt t l e b a s i so fp r o f o u n d i d e o i o g i c a lo r i g i n m e n c i l l sn o to n l ys t u d i e st l l es i xc l a s s i c sb u ta l s oi n h e r i t sa n dd e v e l o p s 山et h o u g h t s o ft h e m s u c hi d e a si nt h e 勘瞎耳a st h ev i e wo fp m v i d e n c e ,t h ep o l i t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t h e v i e wo fe t h i c s 柚ds oo n h a v ee 日e c to nm e n c i u s h ei 1 1 l l e r i t sa i l dd e v e l o p st h ep o l i t i c a i t h o u g l l t so ft h e 占七i np a n i c u l 强t h ec o u r t e s i e so fm e n c i u so r i g i n a t ef r o m “y 亿,”a n d “上,”h en o t0 1 1 l ya b s o r b s 出ev i e wo fr a n kb u ta l s od e v e i o p st 1 1 em e t h o df o r i n t e r d r e t i n g 矗o mt h ep o i to fm o r “i t ya 1 1 de t h i c s 胁w f “jd o e sn o tm e n t i o n “2 日0 己,”, b u tm s 血e o r yo fh o n e s t y ( c h e n g ) d e r i v e sf r o m “h ei n h e r i t st h ei d e at og o v e mb yv i r t u e o fc e r e m o n y ( l i ) a i l dm u s i c ( y u e ) m e a l l w h i l eh eg i v e sm u s i c 甜d c a jc o l l l l o 诅t i o n h e i n h e t s 姐dd e v e i o p sc r i t i c a lm e t h o do f “c 矾w 9 彤”谢t hb e n “o l e n c e ( r e n ) a 1 1 d 鼬9 1 1 t c o u s n e s s ( ) a st 1 1 ec r i t e r i o n h en o to n j yc r i t i c i z e sm el l i s t o r ya n d 也er e a i i t yb u t a l s om ec l a s s i c ss u c ha sf 加曰d d 后d , 踟,l 驴a i l d 胁已肋础d 肺j 向伊 m e n c i u si r d l e r i t sa 1 1 dd e v e l o p sc o n f 沁i u s t h e o r y :f i s t ,o nt h ev i e wo fm eh e a v e n a n dh 啪a n h er e 5 p e c t st 1 1 eh e a v e na n dm a k i n gm u c ho fh u m a n ;o np o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s , h ed e v e l o p sc o n 如c i u s t h e o r yo fg o v e m i n gb ym o r a l i t yt ot h et h e o r yo fb e n e v o 】e n t g o v e 咖e n t :o nt h ev i e wo f e t h i c s ,h ef 0 i l o w sa i l dd e v e l o p sc o n f u c i u s b e n e v 0 1 e n c e ( r e n ) a 1 1 dc e r e m o n y ( l j ) t s e n g s 血e o r yo np o l i t i c sa n de t h i c s ,i nc h j e f ,h i sv i e wo fb e h a v i n g w e ut o w a r d st h e i r 口a r e n t sa n de l d e rb r o t h e r s ,h a s 目e a te f l e c to nm e n c i u s m e n c i u s m a i n l vj n h e r i t sa n dd e v e l o p st h e o r yo ft z u s i ( z i s i ) o nm e n t a l i t ya d v o c a t i n gt l a t t h e h e a v e na n dh u m a na r ei np e r f e c th 锄o n y m e n c i u sc r i t i c i z e sp r e o i no t h e rs c h o o l s ,r e n o v a t e sa 1 1 da b s o r b st l l e i rt h o u 曲t sa s w e l l h ea b s o r b st a o i s t sv i e wo fh e a v e na r dt a o ,a s s e r t i o no ff e w n e s so fd e s i r e sa n d a n t i w a rw h i l et a o i s t st h e o r yo fn e v e rd o i n gy e ta 】1t h i n g sb e i n gd o n ea i l dn a m r a l i s mo n h 哪a nn a t u r e ,a n ds oo n ,a l s oh a v ei n n u e n c e dt l i m h er e n o v a t e s 【o h i s ma n de n r i c h e s h i st h e o r yo np o l i t i c sa n de t h i c s h ec “t i c i z e st h et 1 1 0 u g h t so fj u r i s t ( f 勾i a ) s t r a t e g i s i ( b i n 自i a ) a n dx u - x i n g ( l o n 西i a ) w h i l eh i s i d e a ss h o w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j u r i s t st h e o um e n c i u se 血c h e sa n dm a k e sp r o 可e s si nc o n f u c i a i l i s mb yc r i t l c i z i n g , r e n o v a t i n ga n da b s o r b i n gp r e q i no t i l e rs c h 0 0 1 s t h o u 曲t s k e y w o r d : m e n c i u sc 0 n f u c i a i l t i s t i d e o l o g i c a lo r i g i n 2 绪论 孟子( 约生于公元前3 7 2 年约卒于公元前2 8 9 年) ,名轲,字舆,战国邹( 今 山东邹县) 人,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在中国儒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 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所以两千多年来,对于孟子的研究绵延不绝,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可谓是蔚为大观。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孟子和苟子二人合立一传,其内容虽简略, 但成为后世研究孟子的基本资料之一。东汉人赵岐作孟子正义十四卷,为孟子内 七篇作注,其认为外四篇( 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 为伪托之作,故不 为注,这一考辩影响深远,多为后人所宗。赵注更是开辟荒芜,为后来者研究开辟了 门径,其注为后世多所征引。自汉至唐,孟子被作为“诸子”之一,常与苟子并称, 并未受到特别的尊崇。唐代人韩愈,推祟孟子,认为孟子是儒家道统的唯一继承人, 功绩不在禹下,其思想“醇乎醇乎”,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影响深远。北宋时,孟子 被列为经书,开始成为儒家经典。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孟子作为 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之一,孟子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大增。南宋朱熹继承韩愈道统论之 说,以孟子为孔子真正的继承者,取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悉心研究,为之作注,借此阐发理学思想,此后各代即以朱熹所定“四书”作为知识 分子必读的经典和科举取士的必考科目,孟子的影响和地位遂出于“五经”之上。 清人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三卷,他利用考据训诂,对宋儒进行了批判,认 为宋儒所说的| 生、理、道、才、诚、明、权、仁义礼智等都非六经及孔孟之言,而是 用异学杂糅而成的观念,他提出了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对理与欲关系做出了极精致的 剖析,肯定了人欲在人性中的正当性,并强烈地批判了宋儒存天理、灭人欲之说的虚 伪性、残酷性,在孟子思想的研究上颇具影响。 清代焦循所著孟义正义( 三十卷) ,其书多推阐赵岐之注,同时又兼采其他 各家之说,采录达6 0 余家之多,是清代关于孟子最为详备的注解著作。 关于孟子思想研究,近代学者亦有不少成果。如胡适认为性善论是孟子哲学的 中心问题,孟子认为官能善端及一切良知良能都包含在“性”里面。孟子的人性皆善 是一种平等主义,他的政治哲学很带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主张是 个人主义的理论根据,他不但尊重个人,甚至尊重百姓过于君主。他认为孟子也是功 利主义者,他讲的“仁义”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m 。 粱启超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性善论是盂予政治学之总出发点,他赞同 孟子为民权主义者,而不同意胡适关于孟子主张功利的说法,他认为孟子最大特色是 在排斥功利主义,他注重道德较之追求物质为高尚。 冯友兰一方面批评孟子维护传统旧制度,一方面又认为孟子对旧制度有改良。 如其将原有井田制变为含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冯先生认为孔子讲忠恕,只及 于“内圣”,孟子则更及于“外王”。他还认为孟子为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倾向唯心 论,苟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倾向m 。 这些学者对孟子评价虽有不同,但都采取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方法,与封建社会 之尊孔孟不同,但他们的研究方法有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在许多方面没能真正理解 占人的思想。 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在孟子研究中贯彻了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 对上述形式主义的偏向有所矫正。如吕振羽先生在其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孟轲不 是民权主义者,乃是一位初期封建制度的拥护者,不是什么“民权家”或“革命家”, 而只是个改良主义者。侯外庐先生认为孔子死后的儒家,除苟子综合各家思想,代 表了向上的发展并与法家结合以外,其余各派均已失去孔学的优良传统。他认为曾子、 子思、孟子这一流派抹煞了实践与感觉,陷入了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上反映着社会 落后残馀,而表现为孔学积极精神的蒌缩m 。 任继愈先生认为孟子在战国时代,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 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封建制度,对于实现全国统一起了进步的推动作用。但从批判封 建主义的角度看,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强化封建纲常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义、利之 辨积极维护了封建的剥削压迫,他的性善论以及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则成为维护封建统 治的理论基础。孔孟之道做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他还认 为思孟学派在先秦根本不存在m 。杨荣国先生则认为孟子维护种族奴隶制。他的井罔 制和周室班爵禄是从经济上与政治上来维护周统的两大“造说”。他认为孟子发挥了 子思的“诚”,强化了内观功夫,形成了严密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孟子维护种 族统治的“仁义”、“仁政”,是欺骗奴役人民,借仁义加强统治者的宗族团结m 。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孟子的思想研究仍存在着 较大的分歧,因此关于孟子思想的研究还需不断的深入下去。从孟子思想研究的情况 来看,研究孟子思想本身的成果很多,研究孟子思想的影响的成果也不少,系统地专 门讨论孟子的思想渊源的论著却比较少。在孟子的思想渊源研究上,学者们都赞同孟 子思想与孔子之间的继承关系,但在具体继承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着分歧,关于孟子 的师承关系以及思孟学派存在与否,其学派的思想特征等问题上认识也并不一致; 诗、书、礼、乐、易、春秋( 后称六经) 是殷周思想文化的反映,又 是儒家的教材。孟子从这些历史文献中吸收了许多思想,关于孟子思想与六经的关系 学者讨论的也较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孟子批判先秦其他学派方面学者们讨论的 比较多,而在孟子继承吸纳其他学派的方面探讨的较少,也就是说关于孟子思想与先 秦其他学派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我想理清孟子的思想渊源,首先可以使我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孟子思想的 内涵:其次对于我们准确认识从孔子到孟子的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有较大的帮助;第 三,对于我们认识先秦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关系,以及先秦思想史的特征都有所裨益。 笔者试图从孟子一书出发,主要从孟子与六经的关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与先 秦其他学派的关系的角度来对孟子思想的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孟子思想的渊 源及形成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1 ) 参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 97 年版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5 年版 j ) 参见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祉,19 57 年3 月第l 版 一) 参见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 ( 先秦) ,人民出版社,19 83 年1o 第1 版 j ) 参见扬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人民出版社,1959 年第1 版 第一章孟子思想概述 孟子思想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仁政学说、天人合一思想、 性善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孟子思想的基本体系。 第一节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把仁义等道德原则用作制定政策的依据,他说:“亲亲,仁也m ”,“人人亲 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一”。社会上每个成员都能够自觉遵守伦理规范,社会就会 和谐,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孟子推广仁义道德的施政过程称为“推恩”,即“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c 。,”。实行仁政即是将道德 原则由近及远推广到社会每个成员身上,也是推广到老百姓的过程。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经济上注意保护小农生产,反对过分的剥削,主张“制民之产”。 他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w ”。“制民之产”的具体方案就是井田制, 孟子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用;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一”。与井罔制相配合,孟予主张实行力役地租,他认为这样可以限制 剥削的数量,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他说: 龙子日:“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较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 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 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叉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淘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一? 孟子所设计的井田制下的农民生活是一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理想蓝图,他 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言,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蒙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顽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謇,然而不王者,未乏有也c r ,。 这种构想使农民具有了一定的财产权,对统治者的剥削作出了一定的限制,有利 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 孟子认为要实行井田制,首先要正经界,经界不正,井田的面积大小不一,官吏 的谷禄不能按制度统一,所以说:“经界不平,井地不均,谷禄不平c 一,”。孟子维护世 禄制度,主张仕者“世禄m ”,而禄又是由土地占有等级来体现的,所以他把“正经 界”看成首要问题,与当时主张“丌阡陌”的法家相比,孟子这一思想是保守的。 实行仁政,在政治上即着眼于争取民心。在战国争雄,地旷人稀的情况下,有了 人力就有了财富,就能富国强兵。因此孟子十分注重民心的向背。他认为天时、地利、 人和三者中人和是决定性的因素,战争既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政治上的争雄,最后起 决定作用的仍是政治的好坏。孟子说: 域民不以封疆乏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 得民心者多助,失民心者寡助,到了众畔亲离之际就成了独夫民贱,人人得而诛 之。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m ,”。孟子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民心向背是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他 说: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 其民有道,得其o ,斯得其民矣;得其。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故为渊驱鱼者, 獭也;为丛驱雀者,鹃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 。 天下得失在于民心,这是历史的经验。孟子正是从争夺天下的角度认识到民为贵 的。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平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 民的问题对社稷的存亡有决定意义,所谓民贵君轻,是说民的问题比君的问题更 重要。孟子认为要得民心就要与民同乐,他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m 。 孟子的仁政是一种道德政治。他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 人,以德服人,人才会心悦诚服,而以力压服,并不一定能赢得了人心,孟子说:“五 霸者,三王之罪人也m ,”。孟子指责霸道是因为霸道尚武力和权谋,与王道尚仁义道 德相左,推行王道必须反对霸道,反对霸道就要反对兼并战争。孟子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内,罪不客于死。故善战 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6 ) 。 孟子对用牺牲人民生命财产来换取领土和财产的武力战争大加谴责,但他并不是 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的战争解民于倒悬,不必多杀 人,而且可运用政治手段争取到民心的归向,不必强战而致胜。他说: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 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孟子认为为了实行王道而兴仁义之师,小可以敌大,弱可以敌强。他对齐宣王说: 书日:“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日:“奚 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一 ;己书* 日:“关我后,后来其苏t s ,”。 在孟子看来有了强大的武力,再加上推行仁政,便可天下无敌。 孔子念念不忘“从周”,要恢复西周氏族贵族制度,孟子则抛弃了这一思想,他 认为新起的封建统治者,只要行王道,就可以成为天下之王,他说:“五百年必有王 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c - 。,”。孟子虽然批评当时大国诸侯如梁惠王,齐宣王,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 不行仁政的暴君,但他又将希望寄托在这些人身上,认为如果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主 张,实现王道将“由反手尔c :o ,”。孟子认为“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 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w ,”。统一的形势俱各, 只要“乘势”行仁政,兴王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认为“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m ,”。只要统治者愿意,就可以实现王天下的理想。 孟子实现仁政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尚贤。孟子所讲的贤才主要着眼于道德修为, 他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 如德“,”。这里的德即是“贤”。孟子把尚贤看成治国的重要条件,他指出“不信仁 贤,则国空虚”,”。他提倡“贤者在位,能者在职t w ”。他将贵贵和尚贤相提并论, 认为“其义一也t :s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亲亲的用人原则,主张从出身低贱的平 民中举拔人才m ,。孟子还提出了圣贤为王者之师的思想,他说:“故将大有为之君, 必有所不召之臣c :s ,”。统治者要有礼贤下士尊贤为师的精神,才会取得成功。作为士 人不可委曲求全,以迎合诸侯,敢于以德抗位,所谓“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 其元、z 。 作为贤士无论得意或失意,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气节,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m ,”。在道义与利欲发生矛盾时,能够做到“舍生取 义”,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m ,”的大丈夫气概。孟子认为君 臣之间是相互信任的关系,而非单纯君支配臣的关系,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 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m ,”。孟子强调臣对君具有批评谏萨的职责,他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 听则去“,、”。又说:“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他鼓 励贤士敢于犯颜直谏,从中也反映了孟子对个体人格精神的积极彰扬。 第二节孟子的性善论与伦理思想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予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的,是与生俱 来的本性。他说: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o ,其生色也阵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 而喻( 。 孟子宣扬人的道德属性,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几希c m ”,也就是说人和禽兽相通之处很多,但他并不把这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因而 也不认为它属于人性,只称其为“性”,即“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也”的感官和生理欲求,即人同于动物的自然性,孟子对 “性”和“人性”进行区别目的在于把人同禽兽区分开来,从而确立人自身的特殊性。 孟子认为感官生理需求的“性”与禽兽相通是“小体”,而仁义道德为内涵的人性, 则为“大体”,他说:“体有贵贱有小大”,“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先 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t m ”。孟子提出“天之降才”而存于心,其心中分为 四种形态,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同时他认为“四 一c 、”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和“智之端”,即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 从而使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内在化和先天化,成为人之所阱为人的内在根据,而人做 出不善之举并非“才”( 即先天素质) 的过错,而是后天情欲影响的结果。孟子将“四 德”并列,但这四德并不是平列的,而是突出仁义,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 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c 。一”孟 子仁义并称抬高了义的地位,更新了礼的内容,这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以周礼为 所依是不同的。 孟子认为人皆有善端,即为善的可能性,但要使之变为现实,还需要有一个自觉 培养的过程,如果能够扩充培养,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俱备的君子和“足以保四海” 的圣人,否则就会成为上不能事父母,下不能畜妻子的小人。在孟子看来人的善与不 善,并不在于本性的差异,而在于“扩充”的功夫:那些丧失人性的衣冠禽兽,并不 是由于其本性如此,只是由于其不知扩充“四端”和保守“本心”的结果,所以说: “若夫不善,非才之罪也c 。,。”孟子用牛山之木为喻,牛山上的树木本来很茂盛, 只因地处城郊,致使“斧斤伐之”,“牛羊牧之”,“梏之反复”,则成为荒山,“人见其 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c w ? ”人如同这牛山之木一样,原都有 善心,只是有些人不知存养,任其放失,以至于“违禽兽不运”,“人见其禽兽也,而 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w ,? ”因而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可贵,全在 于天赋的善心,对其必须进行存养,扩充,不能使之放失,若能自觉如此,则人人皆 可以为尧舜。孟子相信人性皆有善,相信人类社会不能象动物界那样只求生理本性的 实现,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或标准要看社会是能否有利于道德伦理性能力 的提高,个人的价值则是要看他是否为此而做出努力。因而孟子认为作为个人,要用 来自于本性的仁义礼智的道德标准来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伦理社会 关系,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对于统治者来说,就要把自己的善性、善心推广到为政 治国上,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治,他说: 人皆有不忍之o 。先王有不忍人之o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 2 ) 。 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正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观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殷周传统的天命观,另一方面他将心、性与天命联系起来,认 为仁义礼智等道德为心所具有,是天命在人性上的体现,从而形成了伦理化的世界观。 孟子承认天具有主宰作用,他说:“吾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 哉、m ,? ”这就是说他个人的命运是由天所主宰的,他讲禅让制时说天子得天下是“天 与之”,天子职位的继承是天意所决定的,“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m ,”。孟 子尊天实际上是重人,孟子说天与的内容是“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i 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c 一”。这三者全是人事, 实际上是说天意即是人愿。孟子方面讲君权神授,同时又讲“民受”,他说“天受” 并不是“天谆谆然命之”,“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c 一”。天如何示之,孟子并 未讲清楚,而“民受”则是建功立业,百姓信服,因而“天受”是虚,“民受”为实。 孟子引用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w ,”,实际上是给民意包裹上 了一层天命的神圣外衣。孟子对“天”的推崇,不是出于思想信仰,而是为自己的思 想主张服务,他关于尧舜禅让的论述,实际是借“天意”以使仁贤居于高位,从而实 现其仁政主张。 为了使天命与人为相统一,孟子赋予天以道德属性,把天看作道德的本源,他说: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m ,”。即仁义忠信本源于天,其也为人心所固有, 所谓“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m ,”。所以他认为“尽其心,知 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c m ”。心、性源于天,能 存心,养性,进行扩充善端的道德修养,便可以“事天”,这样天和“人”便在道德 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如何沟通天道与人道,达到天人合一呢? 孟子提出“思诚寡欲”,“养浩然之 气”等修养方法。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m ,”。“诚”为天道, 同时又是人性,通过思诚,就可以使人明白自己的心,性本来是善的,只有专心致志 的去追求这种善性,才能使天赋善端得到扩充,从而成为圣贤君子,“上下与天地共 流。”,即与天合一。孟子认为物质欲望是使人丧失善端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保持善 心,就必须寡欲。孟子还提出要善养“浩然之气”,他说浩然之气是一种最伟大最刚 强的精神状态,它必须与义与道相配才能存在,一旦“行有慊之心”,这种气就会消 散,实际是说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修养,保持内心的纯洁,无论是“思诚”“寡欲”, 还是养“浩然之气”,都是一种向内用功的修养方法,归结起来孟子就是要求人要有 慎独精神,“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m ,”,不断地内省自察。他说:“万物皆备于我 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一”。这正体现的是孟子对内省自察的道德修养方法的高度 重视。 和对“天”一样,孟子对“命”的认识也表现出两重性。孟子认为命是人的意志 和力量所无法抗拒的一种力量,他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cs m ” 但他也赋予“命”以伦理内涵,他说:“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 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cs e ,”。在他看来, 仁、义、礼、智、圣一这些道德标准既是天命的体现,也是人性的体现,若从天命上 讲则是外在的,若从本性上讲则是自身所具有的,是内在的,孟子之所以说“有性焉, 君子不谓命也”,并不是说它们不是天命的内容,而是强调要从自身的本性上去体认 天命,不要舍近求远,抛开修身而别求天命之所在,也就是说孟子在天人合一上重在 强调以人合天的道路。孟子还提出了正命的观点,他说:“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m ,。”他指出承认死生有命,并非要人们看到高墙将倒,偏要立于其下: 不是要人明知犯法要受刑,偏要犯法,那样的人就叫不知命,死于非命不是正命,他 说:“尽其道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c m ”。他又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c w ”,主张人要在逆境中艰苦磨练,积极奋发,才能担当起天降大任,国家在敌国 外患的威胁下奋发图强,方可生存发展,这同样反映了孟子重人而轻天的思想。 总之,孟子的核心思想是其仁政学说,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就是其性善论和天 人合一的伦理化的世界观,这三者构成孟子思想的基本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形成有着 深远的思想渊源。 ( 1 ) 、( 3 0 ) ( 3 5 ) ,( 5 0 ) 、( 5 2 ) 、( 5 4 ) 、( 5 5 ) 、( 5 7 ) 、( 5 b ) :孟子尽o 上 ( 2 ) 、( 1 2 ) ( 】6 ) ( 3 4 ) ,( 3 8 ) 、( 5 1 ) 、( 5 3 ) :孟子离娄上 ( 3 ) ,( 4 ) 、( 7 ) 、( 】7 ) 、( 2 2 ) :“孟子梁惠王下 ( ,) 、( 6 ) 、( 8 ) 、( 9 ) :孟子- 滕文公上 ( 1 0 ) 、( 】9 ) 、( 2 3 ) 、( 2 8 ) :l 孟子一公孙丑下 ( c i ) 、( 1 4 ) 、( 1 8 ) 、( 4 3 ) :孟子梁惠王下 ( 【3 ) 、( 2 4 ) 、( j 6 ) :孟子- 尽一。下 ( 15 ) 、( 2 7 ) 、( 卵) :孟子告子下 ( 2 0 ) 、( 2 1 ) 、( 2 5 ) 、( 4 2 ) :孟子公孙丑上 ( 2 6 ) 、( 3 3 ) 、( “) 、( 4 5 ) 、( 4 6 ) 、( 4 7 ) ;孟子万章上 ( 2 9 ) 、( 3 i ) 孟子滕文公下 ( 3 2 ) 、( 3 6 ) :孟子离娄下d ( 3 7 ) 、( 3 9 ) 、( 4 0 ) 、( 4 1 ) 、( 4 8 ) 、( 4 9 ) :孟子- 告子上* 第二章孟子对六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六经也叫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大多数学者认为 孔子对“六经”进行了整理修订,当然孔子对六经的编辑加工程度不一,史记对此记 述的比较明确m 。自从孔子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整理 之后,其便成为儒家的必修课程。过去学者大都认为六经之教在战国末期才出现的, 今从郭店楚简来看,儒家以六经教授不晚于战国中期,早于孟子m 。史记以“身 通六艺”作为孔门大贤的标准,孟子要想成为儒门的贤者,也必需对六经进行深入的 研究。汉代赵歧说:“孟子退自粱齐,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n ,”。 又说“论语者,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这里明显 将孟子看成六经的传记,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 称作“传已博士”。王充论衡- 对作说“杨墨之学不乱传义,则孟子之传不造。” 这都说明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六经的思想。张岱年先生说:“战国时代,儒者传授六经, 但是如孟苟等大儒,虽然经常引述诗书,而不以传经为业,各自摆出自己的理 论体系一”。张先生正指出了孟子研究六经的目的在于对六经思想进行发挥,以成自 己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孟子与诗的关系 孟子对诗有很深的研究,曾序诗t s ,。儒家学习诗,重视诗所反映 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t ? ,。”这是从思想 上束认识诗的价值的,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c m ”即学诗可以表现意志,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 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孟子正是从孔子这一角度去学习和理解诗的,他说:“故说诗者,不以 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c 。,”。就孟子而言,他认为只有用自己的 切身体会去推测诗的作者本意,这才能真正理解诗的内涵。孟子正是以这样的方 式和态度来学诗、解诗,和用诗的。孟子一书中所引用诗篇达3 0 篇之 多,有关诗的论述共4 次。孟子所引的3 0 篇诗中,其中,大雅1 4 篇,占到大 雅诗篇的近一半。引用小雅诗8 篇,引用颂2 篇,引用国风6 篇。孟 子引用的篇目大部分属于“雅”、“颂”,这些篇章的内容大都是与周王朝的政治和历 史有关,反映着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的面貌,从中也可以看出孟子正 是对诗中所反映的这些方面感兴趣。孟子的思想到底受到诗那些启示影响呢? 从孟子引诗情况可以推断。 天命思想的影响。孟子从诗中多次引用了带有殷周神学天命思想的诗句,如: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c m ”,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m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t m ”,。神学天命观的天是具有人格意义上的神,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孟子承认 天对人的主宰作用,他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他引用诗大雅文王来证 明:“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唐敏 裸将于京t t 。,”。但他又对神学天命观进行了改造,如他说:“祸福无不自求之者。诗 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 之谓也m ,”。诗句的意思是说要永远和天命保持一致,这是自己找到幸福的办法,而 盂子则解释为祸福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不是天命所决定的,天降的灾难是可以 避免的,而自己作的罪孽是逃也逃不了的。从而可以看出孟子虽然承认天的主宰作用, 但他也强调人为对天命的制约作用,实际上是对天的主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作了否 定。 政治思想的影响。诗中体现着周人以德治国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孟子仁政思 想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孟子引用大量诗句,将其内涵进行发挥或改造,作为自己仁 政学说的理论证据,孟子引用诗大雅荡中的诗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以此说明统治者要吸取殷夏灭亡,西周兴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m ,要积极效仿夏、 商、周三代贤明的统治者的经验来治理国家,即“不愆不忘,率由旧章c 。s ,”。 孟子认为周先王都能与民同乐,他引以下诗句为证: 乃绩乃仓,乃裹粮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威扬,爰方启行c m 。 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戍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雇鹿攸伏, 鹿鹿濯濯,白乌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 。 孟子认为诗中反映了公刘能够与民同欲,古公宜父能够与民同色,文王不仅能与 民同乐,且能德及禽兽,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由于其能够推恩,即推已及人。 诗大雅思齐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cz o ,”,诗大雅皇矣 中“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俎莒,以笃周祜,以对天下m ,”正说明了这一点。 孟子认为文王的推恩是从鳏、寡、孤、独这些社会上最穷苦的老百姓开始的,诗小 雅正月中“哿矣富人,哀此党独”正是反映文王这一思想的。周文王不是以战争 等暴力手段去征服人,而使通过修德来教化人,孟子认为诗大雅文王有声中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c m ,”正反映的是文王这一治国思想。正因为周 先王能够以德治国,天命才会弃殷而佑周。诗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 惟新”正反映的是这一历史经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孟子仁政思想形成与诗的 影响是分不开的。 民本思想的影响。诗中有许多篇章反映了春秋时期老百姓的悲惨生活。孟子 从豳风七月的“昼尔于茅,宵尔索掏;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中深深体会到 老百姓生活的艰辛,这启发他要求统治者要关心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他浣: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o ,无- 巨产者无- 巨一o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平 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 1 3 ) o 他要求统治者要给老百姓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要减轻对老百姓的剥削。他从 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n t ,”得到启示,主张推行“井田制”,恢 复周人的什一而税的“助法”,以此实现“制民之产”和“薄赋敛”的主张。孟子从 诗小雅正月中也体会到为政要首先从关心最贫苦的老百姓开始m ,。 人性论的影响。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内在 的道德品质,他说: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日:“求则得之,舍月i 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诗日“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 子日:“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他所引的这句诗是诗经大雅蒸民中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天生下来就是爱 好美德,按美德行事的,即天生就有好善之性,孟子的性善论正是受到这一思想启发。 伦理思想的影响。孟子中记载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谈论诗经中小弁 和凯风两首诗。凯风其诗的主题有两种说法,一是反映七子对母亲抚育劳苦 的咏叹,一是七子因父虐待其母,故作此诗,名为慰母,实为谏父。孟子所取的是后 一种主题。小弁这首诗被认为是反映幽王的太子宜臼因被周幽王所废的哀怨。公 孙丑对孟子说高子因为小弁这首诗有怨恨之意,所以认为是“小人之诗也。”孟 子说: 固哉! 高叟之为诗也? 有人于此,越人开 而射之,则已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见 开日而射之,则已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景也。景景,仁也。固矣夫, 高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