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的跨越式发展。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质量的变化,其中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已经引 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众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表示担忧和失望,进而 对高等教育的价值产生了质疑。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持续的强制性的学习中所表现 出来的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以及由此引发的逃避学习的行为,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 极的学习心理。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质量,损 害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对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本研究是在国内外学习倦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市五所高校 5 0 0 名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 可能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经初 步筛查,学习倦怠人数占总人数的5 5 3 9 ;在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可能影响因素的调查 中发现,大学生对高校教学过程总体评价较低、师生关系淡漠、职业规划能力欠佳以及 高校心理咨询尚未发挥实际作用等。结合调查结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大学生的 学习倦怠,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应对策略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r e s e a r c ho n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a b s t r a e t i nt h el a s tf e wy e a r s ,o u i e o a n t r y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s c a l ee x p a n d e dy e a rb yy e a r i th a s r e a l i z e dt h el e a pf r o g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a tc h a n g e df r o m e d u c a t e db yt h eo m s t a n d i n gp e r s o n a p p r o a c h e st o t h ep o p u l a re d u c a t i o n q u a n t i t ye x p a n d sa sw e l l 觞t h ec h a n g eo fq u a l i t y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t u d yp m b l e mh a sa l r e a d ya r o u s e ds o c i e t y sw i d e s p r e a di n t e r e s t t h ep u b l i c w o r r ya b o u tt h ec u r r a n t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t u d ym a n n e ra n dc o n d i t i o nw h i c hm a d et h e m q u e s t i o na b o u tt h ev a l u e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i sap h e n o m e n o nt h a t p h y s i c a l l ya n dm e n t a l l ye x h a u s t i o no ft h es t u d e n ti se m e r g e d ,a n da l s ot h er e l e v a n te s c a p e b e h a v i o rb e , c a u s eo ft h el o n gt i m ec o n t i n u o l l sa n dc o e r c i v es t u d yp r o c e s s i tr e f l e c tt h e n e g a t i v el e a r n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 p h e n o m e n o ns e r i o u s l y i n f l u a n c e s s t u d e n t s b o d y a n dm i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h i 曲e r e d l l c a t i o n sq u a l i t y h a r m i n g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h e a l t h ya n d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tl a s ti t w i l lh a v et h em a j o ri m p a c to nt h en a t i o n a lt a l e n t e dp e r s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 t h i sr e s e a r c hb a s e so nt h es t u d yo fh o m ea n da b r o a d “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 t h e o r y , t h e a u t h o rh a ss e l e c t e d5 0 0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o fd i f f e r e n tm a j o r sf r o m5c o l l e g e si l ld a l i a nb yt h e m e t h o do f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i st os t u d yt h ec o n d i t i o na n d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 t h i s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 哦t h e s e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r e a l l ye x i s t s ,a b o u t5 5 3 9 c o u e g es t u d e n t s h a v et h e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l e a m i n gb u r n o u td i s c o v e r st h a tt h eo v e r a l la p p r a i s a lt oc o l l e g et e a c h i n gp r o c e s si s l o w , t h e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a s s o c i a t el e s s ,t h eo c c u p a t i o np l a na b i l i t i e su n s a t i s f a c t o r y ,t h e c o l l e g ep s y c h o l o g yc o n s u l t a t i o nn o ty e td i s p l a y sa c t u a lf u n c t i o na n ds oo n t h i sp a p e r 觚a l y s e st h ec o n d i t i o n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b 邪i n go nt h es t u d y i t 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i n d i v i d u a l 、c o l l e g ea n ds o c i e t yi no r d e r t or e d u c e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p h e n o m e n o na n di m p r o v es t u d yq u a l i t y ,r e a l i z i n go a rc o u n t r y s h a r m o n ya n d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i i 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大连理 _ t - 大学或者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 j 4 f 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盈、蛙 日期: 2 2 塑:! :马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论文版权使用规定”,同意大连理工大学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连理 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 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孟篷透亟 新躲豳型殴 堪年月立日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多,我国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伴随着数量增长,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发生了 变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新特点,大学生的学习情 况并不乐观。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逃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 据一项调查显剥1 1 ,高校中大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 5 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 0 左右, 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 0 以上,在一些高校,因不 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 0 ,还有一些学生则退出了大学。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其成才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 时期,大学学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前途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学习倦怠现 象的出现,不但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更会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造成教育 资源的浪费。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 2 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学习倦怠的研究是在职业倦怠研究的启发下开始的。虽然从2 0 世纪7 0 年代中期就 开始研究倦怠,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职业倦怠上,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却很少。 1 2 1 倦怠的相关研究 ( 1 ) 倦怠的定义及维度 1 9 6 1 年,g r e e n e 在小说ab u r n - o u tc a s e ) 中,描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不堪忍受精 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 关注。而对职业倦怠进行系统描绘和研究则开始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h e r b e r t f r e u d e n b e r g e r ( 1 9 7 4 年) 。 对倦怠的研究和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的m a s l a c h 与p i n e 从个体工作环境的角度对倦怠 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倦怠进行了探索,最终发现了导致倦怠 的三个核心特征,形成了以往职业倦怠研究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定义。m a s l a c h 将职业 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 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 e m o t i o n a le x h a u s t i o n ) 、去个性化( d e p e r s o n a l i z a t i o n ) 和个人 成就感低落( r e d u c e dp e r s o n a l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 在内的综合症状i 2 】。其中情绪衰竭是职 业倦怠最明显的表现症状和核心内容,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耗尽,代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表倦怠的压力维度;去个性化是指对人持有一种消极的、否定的、讥讽的态度,代表了 人际情境维度;个人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对工作的价值和自己的胜任力持否定态度, 代表了自我评价维度p 】。 可见,“倦怠”经常用于工作压力中,特别是那些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助人职业中, 如教师、警察、护士、社会工作者、管理者等。他们需要将情感投入到对方身上,但当 投入与回报不一致时,即投入与产出出现失调时,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态度消极、成就 感降低等身心疲惫的现象。 ( 2 ) 倦怠的测量 m a s l a c h 与j a c k s o n 在职业倦怠定义的基础上开发了m a s l a c h 职业倦怠问卷( m a s l a c h b u r n o u ti n v e n t o r y ,m b i ) ,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用来测量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m b i 是最具影响力、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职业倦怠测量量表。在已发表的有关职业倦怠的实 证研究中,9 0 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都采用m b i 作为测量工具。 ( 3 ) 倦怠的主要理论 职业倦怠研究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f 4 】: 生态理论( e t o g yt h e o r y ) 。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身心健康状况、目标、需求、 价值观等变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作环境等变量交互影响的结果,研 究和应对倦怠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资源保存理论( 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f r e s o u r c et h e o r y ) 。该理论从需求和资源的角度 来解释职业倦怠,是理解倦怠过程的主要理论。认为倦怠的两个潜在的心理过程工 作要求与工作资源分别与倦怠的不同维度存在高度相关,由于工作要求过高及工作资源 的缺乏,而最终产生了倦怠; 匹配理论( j o b - - p e r s o nf i tt h e o r y ) 。该理论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 的一种非建设性关系所致,并非由工作或本人单方面原因所致,而是由它们之间的匹配 程度来决定的,匹配差距越大,越易产生职业倦怠。该理论指出,个人和组织在工作量、 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价值等6 个因素上的不匹配可能引起职业倦怠。 ( 4 ) 倦怠的干预 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对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十分有限,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在对职业倦怠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职业倦怠的干预大体上可以分 为内部干预和外部干预。职业倦怠内部干预策略主要是从个体自身的影响因素出发,旨 在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 巧等。职业倦怠的外部干预着重强调对个体以外的工作情境的改造和改善,目的是从职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倦怠的情境影响因素出发,采取一些有利于减轻个体工作倦怠的措施。同时进行这两 种干预必将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 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其研究范围从最早的服务和教育行业扩展到 了医疗、计算机技术、军队及管理等领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职业性很强的活 动,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工作,因此,很多学者将倦怠理论引入学生学习情境,开 始了对学习倦怠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1 2 2 国外学习倦怠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上是套用“倦怠”的概念,p i n e s ( 1 9 8 0 ) 翻和 m e i e r ( 1 9 8 5 ) 1 6 1 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 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 种现象。r i c hl o w ( 2 0 0 1 ) 口j 贝u 认为学生无法有效地对付压力学校资源不够或是朋友 不帮忙,这时学生就会觉得空虚,精力被耗尽时就会出现倦怠。 p i n e s 等人【8 】在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在学 校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问的工作倦怠程度;在环境影响因素方 面,布兰科史利文( b r a n k os l i v a r ) 认为,造成倦怠的六项因素( 工作负荷过大、对工 作失去控制力、工作回报过低、集体精神的瓦解、处事不公、价值观的冲突) 同样存在 于学校情境中,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倦怠。这些学校因素会成为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重 要原因。在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中,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上。 y a n g ,h u i - j e n ( 2 0 0 4 ) 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各样的资格 考试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造成学习倦怠,而学习倦怠又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 产生淌极的影响。v i l l a n o v a & b o w n a s ( 1 9 8 4 ) 在对大学生所知觉到的压力事件的调查中发 现,课业压力排在第一位;对于个体影响因素的研究,布兰科史利文0 3 r a n k os l i v a r ) 的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水平是一个有效的预测变量嘲。 1 2 3 国内学习倦怠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刚刚开始,专门研究学习倦怠的学者不多,研究专著更 少。已开展的研究中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趋 势,有的学者以中学生、高师学生、卫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研究 某一具体学科的学习倦怠现象,如英语教学。 台湾学者如张治遥、杨惠贞、宋晓颖等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 究表明: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没有明显影响;工科学生的人际疏 离维度的倦怠程度显著较高;内外控信念、社会支持人数及社会支持满意程度为有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效预测变量;个体的学习倦怠水平与其自我效能感成反比;情绪的稳定程度会造 成其学习倦怠方面的显著差异【l o j ”。 国内学者杨丽娴【l ”等在对学习倦怠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 学习倦怠问卷。通过量化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以及被调查者特征、 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表明:国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情绪低落、 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不容乐观,行为不当得分最高,其次 为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性别差异上,女大学生在成就感低这一维度上得分比男大 学生更高:年级差异上,大学二、三年级学生比大学一年级学生更容易情绪低落和 行为不当,其它三个年级的学生比大四的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成就感低;专业差异 上,文科和理科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上得分显著高于工科和医科学生;文 科与术科学生在行为不当上得分显著高于医科和工科;理科学生比医科和工科学生成 就感更低;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专业承诺中感情承 诺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有效的预测因素,另外理想承诺、专业、年级和性别都对学习 倦怠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孙爱玲【i l j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及影响因素作了一定的探讨。根据 开放式问卷的回答,并结合已有的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文献资料,对 m a s l a c h 的m b i 问卷进行改编,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作为研究的三个维度,即情 绪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实际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信度、效度较 好。研究结论: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不是突出现象,得分处在中等水平,但不容乐 观: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情绪耗竭略高于去个性化,成效感较高;性别差异上, 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情绪耗竭和成效感低;年级差异上,不同年级的大学 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不同,一年级的新生对学习情感较高,而二三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情 绪低落,临近毕业的学生在成效感上的表现好于前三者;专业差异上,文科、理科、 工科、综合类学生学习情绪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热门专业的学生在情绪耗竭上低于其 他专业,成效感高于其他专业;学习成绩差异上,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其情绪耗 竭的得分越低,成效感的得分越高;家庭经济状况差异上,家庭收入高组学生的成 效感总体上要高于家庭收入低组,父母文化程度高,工作稳定,家庭条件好的子女学 习成绩优良者多,反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者多,并且在情绪耗竭、去个 性化和成效感上均呈两极分化。在此基础上,孙爱玲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进 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当前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中学习动 机、学习环境在情绪耗竭上的影响力度较大,而学习策略在成效感上的影响力度较大;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学习动机分成四类,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谋求职业型的学习动机,占 4 1 。事业成就型的学习动机,占3 6 。自我价值实现型的学习动机,占1 5 。报答型 学习动机,占8 ;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的调查显示,2 1 3 的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好, 学习策略得当。3 9 1 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3 9 6 的学生态度一般,其中1 0 2 的学生 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环境方面,6 4 的学生比较满意,3 6 的学生则认为不是十分满 意,甚至没有一点好感,突出表现在对校园环境、课程设置、教师治学态度、教学手 段和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料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改 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调控学校内 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完善资助体系,减少学生经济压力。 孙晓莉1 9 】”“”采用连榕、杨丽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自编的大学 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大学生学习 倦怠的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专业差异、成绩差异、学校差异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 一致;经回归分析表明,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自我效能感、就 业压力这六个因素对学习倦怠有极其显著的影响。该研究对当前教育的启示:认清 社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注重学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 学术空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魏婷【1 2 】( “在回顾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侧重于学习倦怠本质的定义:学生 在长期持续的强制性的学习中出现的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抗行为。 基于该定义,他主要从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两方面研究学习倦怠表现。大学生学习 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男生的学习倦怠率低于女生的学习倦怠率;学 习倦怠的表现中,大部分集中在社会维度方面;从学习倦怠出现时间上看,大一上 学期的出现率较低,大一下学期开始至大三上学期出现率较高,其中最高点出现在大 三上学期期间,大三下学期开始,出现率明显下降;生源地差异上,农村生源表现 出的学习倦怠频率高于城市生源;在可能引发学习倦怠的教育环境相关因素调查中, 专业问题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反映较为强烈;在可能引发学习倦怠的个体相关 因素调查中,具有安静、内向、孤单、倔强、自卑性格特征的个体及趋向于内归因的 个体,都是学习倦怠的高发群体。魏婷以h o b f o l l ( 1 9 8 9 ) 的资源守恒理论( c o r ) 作为大学 生学习倦怠防治的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实现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部和内部资源的有 效补充。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1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各地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校生人 数持续增长。数量增长的同时,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学习倦怠反 映了大学生对待学习的负面、消极态度。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证实了大学生群体中学 习倦怠现象的存在。虽然多数学者认为积极、主动、创新是当前大学生的主流学习态 度,但学习倦怠现象确实不容乐观,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 屡屡发生,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学习倦怠的端倪,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在茫然中荒废学业。大学生群体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坚定状态引发了公众对其学 习态度和学习质量的失望和担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其专业知识和技 能的获得以及将来的人生发展。如果任由学习倦怠发展而不加以积极干预、引导,不 但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必然会影响整个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进而对 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造成威胁,甚至严重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 纵观学习倦怠的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已经开始探索适合于我国教育情境 的学习倦怠的定义,而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倦怠的测量以及环境因素或个人 因素与学习倦怠某一具体维度的相关性等方面,并没有深入研究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学 习倦怠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还没有形成学习倦怠成因的 理论模型。此外,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系统,而已有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发现 学习倦怠存在的层面上,对切实可行的缓解学习倦怠措施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本 研究拟在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及系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提出方 面进行初步探索,对学习倦怠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有所贡献,并对高校教学改革有所 启发。 本研究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市五所高校5 0 0 名不 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可能影 响因素。结合调查结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 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提高大学生 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6 一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学习倦怠概述 2 1学习倦怠的定义及表现 学习倦怠的研究是在职业倦怠研究的启发下开始的。因此,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 究基本是套用“倦怠”的概念,学习倦怠被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 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 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台湾学者在学习倦息翻译上存在异议,张治遥、宋晓颖等将“l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 ”翻 译为“学习倦怠”,而杨惠贞等则倾向于将其翻译成“学习焦崩”,才能更好的表达 “b u r n o u t ”的原始精神。实际上这两种译法都是从“职业倦怠( j o bb u r n o u t ) ”延伸而 来的。因此,台湾学者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 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 象。综合国外和台湾学者的意见,可以发现,学者们比较赞同因为课业压力或课业负荷 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 我国学者杨丽娴【l ”在对大学生的开放式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觉得在大学里有 太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但是并没有被很好的利用,他们的学习倦怠大多是由对自己 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引起的。因此,在综合参考国内外 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杨丽娴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 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 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近几年来,国内学习倦怠研究多以此定义为蓝本。 对学习倦怠的不同理解,似乎可以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体制上找到差异的根源。由 于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的差异,国外的高等教育与国内的高等教育差别很大。国外对大 学生实行“宽进严出”,即学生考取大学相对容易,而要想合格毕业则比较困难,因此 大学期间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课业负担较大;而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 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考上大学很难,就是常说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大学生 毕业并不很难,很少有人会担心自己无法毕业。由此可见,国外及台湾学者对学习倦怠 的定义更符合我国中学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在借鉴国外研 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情况,才能使研究成果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 意义。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随着学习倦怠研究的深入,魏婷【l2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概括的学习 倦怠定义。他认为已有的定义都是试图从引发学习倦怠的具体原因出发来进行定义的, 而事实上引发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单从个别原因作出定义是不够全面的。他分析了倦 怠( b u r n o u t ) 的释义,认为倦怠主要有自然维度( 体力的消耗殆尽) 和社会维度( 精 神上的消耗殆尽) ,这两方面都强调了由于长期持续某行为而引发“消耗殆尽”的感受。 而对于大学生,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十余年的集中学习时间,其动机也逐步 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新鲜感、兴趣转变为“不得已而为之”,从而处于一种长期压抑 的状态,进而引发了“倦怠”。也就是说,课业压力、课业负荷、专业承诺等等,都只 是在描述长期强制性学习的部分表现或是由此产生的部分结果,并没有触及到其本质, 因此,“强制性学习”能更好地概括学习倦怠的引发源问题,阐明本质。 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学习倦怠的定义,本研究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 期持续的强制性的学习中所表现的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以及由此引发的逃避学习的 行为,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2 2 学习倦怠的测量 学习倦怠( 1 e a r n i n gb u r n o u t ) 的概念来自于对职业倦怠( j o bb u r n o u t ) 的研究,目 前用于测量学习倦怠的量表也主要是以m a s l a c h 的倦怠量表( m b i ) 为基础。 m b i 主要有三个版本,其中m b i - - h s s ( m b i - - h u m a ns e r v i c es u r v e y ) 是最早的倦怠 量表,主要针对从事以人为对象的工作者而发展出来的量表;m b i - - f o r me d ( m b i - - e d u c a t i o t i ss u r v e y ) 是根据m b i h s s 原始量表,针对教育工作者进行改编的,以学校机 构为背景,只对m b i - - h s s 的题项中的字句稍作修改,如将对象由“顾客”改为“学生”, 将地点“工作背景”改为“学校”等等:m b 卜屯s ( m b i - - - g e n e r a ls u n r e y ) 一般量表,是 针对从事其它行业的“非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人员所发展出来的新量表。这三种m b i 量表均是l i k e r t 七点自评式量表,以频率来表示。 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学习倦怠时往往根据其需要而采用不同版本的m b i 量表。g o l d e ta 1 ( 1 9 8 9 ) 采用经修正的m b i - - f o r me d 量表,以师范生为对象,探讨他们未来在教学 上的倦怠现象【1 3 1 。台湾学者杨惠贞( 1 9 9 8 ) 采用m b 卜电s ( m b i - - - g e n e r a ls u r v e y ) 来测 量学习倦怠。国内学者连榕、杨丽娴通过对大学生专业承诺和倦怠的研究,参照职业倦 怠量表,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经因素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三 维度概念: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情绪低落反映了个体在长期的学习中因为 缺乏动力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从而表现出无精打采和低落情绪。这种对学习的强烈厌倦和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排斥心理状态的持续可能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退学,同时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 康;行为不当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逃避和退缩等不良行为。他们对 学校课业采取孤立、漠不关心和不在乎的反应,甚至迟到、早退、缺席或休学等情况; 成就感低,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上的变化:一个对自己有很强自信、充满了 自我肯定的人,因为某些因素,慢慢耗尽了自己的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认可。其中行为不 当有别于职业倦怠研究的去个性化,突出反映了学习情境中倦怠的新特点。国内学者的 研究多以此量表为标准,在具体的测量中,该量表显示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 3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发展阶段 魏婷1 1 2 】“”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是身心能量逐渐被耗尽的过程, 大致经历了3 个阶段。 蜜月期( 大一上学期) 。对学习充满信心和憧憬,精力旺盛。一般说来,大学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大学,对大学充满着好奇感,良好的学习基础使他们对未来的学习也 充满信心。虽然也有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目自信,但总体说来,刚刚步入大 学的一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还是有相当热情的,这一时期,产生学习倦怠的几率较小; 资源耗竭期( 大一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 。学习兴趣减退,感觉精力不支,迷 惘感增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往往都是经历高考的苦战,进入大学,一些大学生感到“疲 劳”,要“好好放松”。一些大学生能够通过调整而获得健康发展。但其中有相当多的 大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方法,很难适应大学学习,感觉自己的体力、 智力已被一点一点“蚀损”。此阶段学习倦怠产生几率达到大学中的最高峰; 危机期( 大三下学期至毕业) 。出现生理状况差,才智枯竭等现象。随着专业 课学习的增多,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同时,由于各种竞争存在,同学问关系日益复杂化。 而就业的压力更使得大学生们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这些大学生身心处于精疲力竭的状 态,濒于“崩溃”,直接威胁个人发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从程度上讲,这一阶段是 学习倦怠最严重的时期,但是,由于大四临近毕业,大学生会更珍惜大学的学习,而大 四的课程设置,为他们提供了较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这些较大的提高了大学 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所以,这一阶段,发生学习倦怠的几率并不高。 一9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3 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 3 1调查目的与方法 3 1 1 调查目的 调查研究部分在参考国内外学习倦怠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及可能影响因素,为深入分 析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从而提出有效的学习倦怠应对策略,进而促进大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3 1 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查阅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借鉴已有实证研究,形成大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整理、分析,得出调查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 因素提供事实依据。 3 2 调查问卷的形成 查阅大量关于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资料,总结归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可能 影响因素,综合参考在实际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相关调查问卷,如魏婷大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形成调查问卷初 稿。随机抽取5 0 名被调查者进行预测,注意被调查者对调查问卷的反应,并征求有关 专家和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调整部分题目,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具体内容见附录) 。 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6 个部分: ( i ) 标题 标题是调查内容的高度概括,既要与调查研究内容相一致,又要注意对被调查者的 影响。为避免被调查者产生抵触情绪和心理暗示,本调查问卷并没有直接采用“学习 倦怠”等相关词汇,而是选择比较中性的“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作为标题。 ( 2 ) 指导语 指导语部分主要是对调查问卷内容、目的、意义的说明,对调查结果的匿名保证, 对被调查者的合作与支持表示感谢及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要求的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亲爱的同学: 1 0 大翘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您好! 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本问卷不用填写姓名,答案也没 有对错之分,不会对您个人造成任何不利影响,调查数据只供研究使用,严格保密。请您仔细阅读 题目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 谢谢您的合作! ( 除注明“可多选”题目,其余均为单选) ” ( 3 )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和专业三个最基本的信息。 ( 4 ) 封闭与半封闭式调查问卷 此部分是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用于初步调查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概率,包括三个层次的题目,分别是学习倦怠的生理、心理和行 为表现,均是多选题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可能影响因素的调查,包括 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三个维度,共2 2 个题目,其中第1 9 题( 闲暇时间主要 活动) 和第2 1 题( 归因类型) 为多项选择题,其余均是单项选择题。 社会因素为2 个题目,主要包括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学校因 素为9 个题目,主要涉及对学风、人际关系的调查,以及在校大学生对学习条件、课程 设置、选修课、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评价;个人因素主要了解大学 生的学习动机、专业认同感、归因类型、职业规划情况、学习的计划性、学习方法的掌 握情况、学习的主动性、闲暇时间主要活动、情绪不佳的调解方式等。 单项选择题目的答案采用4 点计分法,频度调查题目的选项按照由高到低排列,评 价题目主要按照肯定一中性一否定的顺序,但个别题目则进行了反向处理,以避免被调 查者在回答问题时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 5 ) 开放式调查问卷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考虑到封闭式 调查的有限性和局限性,特别设计了开放式调查问卷部分,“你认为学校应采取哪些教学 改革措施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以保证调查搜集信息的全面和大学生学习倦怠应对策略 的有效性。 ( 6 ) 结束语 对被调查者的合作再次表示感谢,提示被调查者复核答案,避免漏填与错填,提高 调查问卷结果的有效率。 “调查到此结束,请您核查是否有漏答与错答的题目。再次感谢您的支持,祝您学习愉快! ”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3 3 调查实施与结果 3 3 1 被调查者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辽宁省大连市五所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医科大 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交通大学) 共5 0 0 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大 连理工大学为教育部直属“2 1 1 工程”、“9 8 5 工程”重点大学,其余四所均为省属大 学。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选取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交通大学的理工科专业学生,东 北财经大学财经类相关专业学生,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学生,辽宁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学生为样本。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 0 0 份,收回4 8 1 份,回收率为9 6 2 ,其中有效问卷4 7 3 份, 有效率为9 4 6 。在4 7 3 名被调查者中,男生2 8 4 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 0 0 4 ,女生 1 8 9 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 9 9 6 :大一学生1 1 8 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 4 9 5 ,大 二学生1 2 5 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 6 4 3 ,大三学生1 3 2 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 7 9 1 , 大四及以上学生9 8 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 0 7 2 ;理科学生1 3 3 名,占总人数的2 8 1 2 , 工科学生1 2 9 名,占总人数的2 7 2 7 ,文科学生1 11 名,占总人数的2 3 4 7 ,医科学 生1 0 0 名,占总人数的2 1 1 4 。从被调查者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的统计中可 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较广,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 3 2 调查实施 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将被调查者集中在教室,由主试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在 正式开始填写问卷之前,主试向被调查者朗读指导语,说明填写方法,要求被调查者在 2 0 分钟之内完成。被调查者填答完成后,当场统一收回问卷。 3 3 3 调查结果 对4 7 3 份有效问卷的1 、2 、3 题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如果被调查者选择了“无上述 情况”,则该被调查者被认定为不具备学习倦怠的典型特征,共2 11 份,占有效问卷总 数的4 4 6 1 :其余均具备学习倦怠的特征,共2 6 2 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5 5 3 9 ,即 经过初步筛查,4 7 3 名被调查者中,2 6 2 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有效被调查者中 学习倦怠比例为5 5 3 9 。 在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发现几点较为突出:( 1 ) 大学生 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2 ) 半数以上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较低;( 3 ) 大学 生对课程设置、选修课、教师课堂教学、学习效果考核方式评价较低;( 4 ) 大学生同教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师的交往非常少;( 5 ) 大学生缺乏有效、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6 ) 高校心理咨询尚未 发挥应有的作用。 开放式问卷部分,整理被调查者提出的缓解学习倦怠的教学改革措施,主要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