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家将”的文学传播与文化阐释.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杨家将题材的小说和剧本。杨家将的历史记载简略隐晦, 诗文记载也不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故事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主要 是通俗文艺作品)中却相当显赫,宋话本、金院本、元明杂剧、传奇皆有说唱杨家将 事,明代以杨家府演义与北宋志传为代表的杨家将小说在杨家将故事的流 传中具有重大意义。小说集 600 多年来有关杨家将故事之大成,使分散的杨家将故 事成为完整的、大型的文学作品,还增添了众多杨门女将的形象,对后世产生了较 大影响,派生出大量杨家将文艺作品,尤其被京剧和地方戏当作题材宝库,戏曲艺 术家们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再度加工,创造出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因而使杨家将 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杨家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从最初单纯的抗辽事迹,演变出了包括民族斗争、忠 奸斗争、爱情婚姻、神怪巫术、隐逸山林等在内的纷繁复杂内容。其主题、人物形 象、故事情节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嬗变。 本文着重通过对杨家将戏曲小说文本的研读和分析,探究这些作品产生发展演 变的过程及其与历史故事的差异,千余年来时代变迁对杨家将故事嬗变的影响;进 一步对杨家将作品中包含的历史、时代、民族精神等因素进行文化学阐释,解释其 合理性,肯定其积极意义;从国民性角度批判其糟粕,否定其消极因素,为传承中 华传统文化做贡献。 关键词:杨家将;文学传播;文化阐释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abstract the thesis researches on “the warriors of the yangs”based on relevant novels and plays. the yangs family is historically recorded concise but opaque, neither much is shown in poetry. contrastively, their stories frequently appear in folklores and artistic works, especially the popular ones, as in the scripts of songs story-telling, jins drama, and the miscellaneous plays and legends in yuan and qing dynasties. for example, the romance of the yangs mansion (yang-jia-fu-yan-yi) and the chronicle of beisong (bei-song-zhi-zhu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irculation of the yangs stories. the two works integrate the scattered stories from more than 600 years into a systematic work of art. with the heroines added in, they become source of the literary works about the yangs family and thus make the yangs a household word. thus, their prominent influence can be seen. in the process, the yangs stories evolve from simple anti-liao campaigns to the more complicated ethnical fights, royalism, feud between the loyalist and crafty sycophants, love and marriage, necromancy and witchcraft, and reclusion. many of the theme, character and plots are evolved to a great extent. drawing on the script of the yangs drama and plays,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how the works are produced and evolve,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historic recordings, and the affect that history has brought to the yangs stories. it also expatiates the literary components such as history, age and ethos. they have definite contribution in pass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should be viewed from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spectives as both rationality and scrap exist. key words: the warriors of the yangs; literary circulation; cultural expatiation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50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 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 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 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 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 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 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9 年年 5 月月 11 日日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抗辽英雄事迹,在他们战斗生活的北宋时期就 广为流传,有口皆碑了。 “杨家将”之名,最早见于宋末遗民徐大焯的烬馀录 , 曰:杨业战殁, “长子渊平随殉,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延 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使,世称杨家将。 ” 杨家将坚决抗辽,忠于朝廷,既符合了人民群众反抗民族压迫、收复山河的愿 望,又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教化忠节的要求。这就是杨家将故事千余年来深入人心、 世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在杨家将故事流传的过程中, 不同阶级、 不同阶层的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进行改 编创造,从最初单纯的抗辽事迹,演变出包括了民族斗争、忠奸之争、爱情婚姻、 神怪巫术、隐逸山林等纷繁复杂的内容。其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各方面都 产生了很大的嬗变。 近百年来,学界对杨家将的研究,成绩斐然,出版了不少论文和著作,2007 年 出版的杨家将研究历史卷汇集了百年来学者对杨家将故事的相关研究成果: 就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角度重现杨家将的真实面貌,对杨家 将整体、主要人物及潘杨关系等方面都有专题研究,但大部分集中在史事考证方面。 如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 ,卫聚贤杨家将考证 ,李裕民杨家将史事新考 , 顾全芳杨家将研究质疑 ,杨芷华杨家将的历史真实 ,裴效维杨家将故事的 产生与嬗变 ,高恩泽杨家将传说考等。二是从文化角度研究杨家将的文艺作品。 如周华斌 关于杨家将演义的版本和作者 , 曾良 评杨家府演义的崭新妇女观 , 论 杨家府演义中的孟良、焦赞形象 ,孙旭 张平仁杨家府演义与北宋志传考论 , 姜尧试论杨家将演义作者的女性意识 ,齐裕焜杨家将系统的小说 ,蔡连卫杨 家将故事传播情况综述 ,骆承烈杨家将与杨家将戏 ,杨芷华金院本打王枢密 爨考 、 元明杨家将杂剧考略 ,常毅元明时期杨家将戏曲小说研究 ,柴俊为论 清代地方戏曲对传统杨家将故事的革新等。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个别文本上,尤其 是明代的两部小说上,只对其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缺乏整体性,缺乏深层次的文化 方面的研究。 因此,深入发掘文献资料,寻找考古线索,是杨家将历史研究应该特别重视的 问题。在杨家将文化研究方面,戏曲小说领域还有较宽的研究余地。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2 本文将着重通过对杨家将戏曲小说文本的梳理和分析探究这些作品的产生发展 演变过程;与历史故事的差异;从宋到明清以至现代时代变迁对杨家将故事嬗变的 影响;进一步对杨家将作品中包含的历史、时代、民族精神等因素进行文化阐释, 解释其合理性,肯定其积极意义;从国民性角度批判其糟粕,否定其消极因素,为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贡献。 第一章 从历史人物到传说英雄 3 第一章第一章 从历史人物到传说英雄从历史人物到传说英雄 1.1 历史上的杨家将历史上的杨家将 北宋名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抗辽,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正史记载 不多,见于宋史的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综合宋史 、 辽史 、 契丹国 志 、 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续编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东都事略等史料,可 以勾勒出他们的事迹。 杨业,并州太原人,原为北汉名将,因为骁勇善战,号称“无敌” 。 太平兴国 四年(979 年)宋太宗攻打太原灭北汉,杨业归宋,据宋史记载:太宗“召见业, 大喜” ,即“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 。后驻守在宋、辽边境(山 西朔州一带) 。辽军曾于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和七年(982 年)进犯雁门,杨业 以少胜多,击退辽兵,威镇边关。 “契丹畏之,每望业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986 年)宋太宗伐辽,杨业为西路军副帅。由于战略上的错误,加上主帅播美与他意见 不合,监军王侁急于夺功,结果杨业中辽埋伏,被困陈家谷(山西朔县), “身被数十 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 后伤重被擒,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死后,宋廷追赠他为太尉、中书令” 。中书令尊称曰“令公” ,所以杨业也 被时人尊称曰“杨令公”或“老令公” 。后世小说戏曲中也多以此称呼杨业。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继承父业,镇守边关,屡建功勋。 宋史杨业传中写道: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 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之用。在边防二十余年, 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 ”杨延昭五十七岁病死在边关。他死后, “帝嗟惜之,遣 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表示对他的哀悼。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一生随军南征北战,后驻守在西北边境,抗击西夏入侵, 至死不忘收复幽燕。 杨业祖孙三代忠君报国,前赴后继,前后经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 五帝,一百多年之久。文广之后,杨业一支无闻。但杨业的弟弟,世居麟州的杨重 勋一支一直活跃在战场上,其子光扆也是武将,光扆子杨琪官至供备库副使,阶银 青光禄大夫,爵原武伯。不甘心弃武从文, “叹曰:吾本武人,岂足以知士大夫哉?”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中华书局 1971 年版,第 578 页。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4 杨琪之子杨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士大夫所称。 ”青年时代,以殿中丞的官 衔镇压湖南徭人唐和叛乱,打仗奋不顾身,到晚年,竟“奉使契丹,以曾伯祖 业尝陷虏,辞不行。 ” 余嘉锡先生在其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评论说: “杨业与契丹角胜三十余年, 卒之慷慨捐躯,以身殉国。子延朗(昭)于澶渊之役,请饬诸军扼其归路,袭取幽、 易等州。孙文广,亦献策取幽燕。虽功皆不成,而祖孙三代,敌忾同仇,以忠勇传 家,诚将帅中所稀有。由是杨家将之名,遂为人所盛称,可谓豹死留皮,殁而不朽 者歟!爱国之心,人所固有,后之人何乐而不为也! ” 杨业祖孙皆为武将,又位列偏俾,在“重文抑武”的宋代和“官本位”的历史 观下,正史记载不多,对他们的功绩,有意无意地语焉不详,掩盖了他们的功业光 辉。所以,杨家将其人其事,就“信者悉以为真,而疑者又皆以为子虚乌有。 ” 1.2 杨家将故事传说 1.2 杨家将故事传说 杨家将的历史记载虽然不多,但故事传说却极为丰富,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 杨家将的故事,从杨业、杨延昭死后的口碑流传开始,到宋代小说(讲故事) 、 短剧、话本,继之元曲、杂剧、戏剧、小说、曲艺、评书,直至现代电影、电视剧、 等文艺形式,千年传播不息,出现越来越多的杨家将题材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 奇曲折,人物越来越多,出现杨门女将系列,与历史真实的距离越来越远。 1.2.1 传播途径、方式传播途径、方式 司马光涑水纪闻 、曾巩隆平集 、王禹偁东都事略 、苏辙栾城集无 敌庙诗 、谢维新合壁事类 、富大用事文类聚 、徐大焯烬馀录等野史笔记, 都有关于杨家将本事与故事传播情况的记载。但因为文体自身的限制,只是起到了 保存历史资料的作用,杨家将故事主要还是靠民间口头传说与说话、行院等曲艺及 元明杂剧等戏曲这三种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形式在民间传播开来。余嘉锡先生在其 杨家将故事考信录故事起源第一中说明戏剧演出在杨家将故事流传中的主渠 道作用: “自教育不兴,人多不识字,真能读书者尤少。乡曲陋儒,几不知历史为何物。 贩夫走卒,纤儿村妇之流,茶余酒后,促膝抵掌,侈口而谈史事,听其所言,大率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九,唐宋八大家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 年版,第 236 页。 曲海总目提要卷三昊天塔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338 页。 第一章 从历史人物到传说英雄 5 荒谬无稽,不出於小说,必出於戏剧,而以戏剧之所常演者为尤多。有解事者, 或为征引史传,正其谬误,辄掉首不信。故戏剧之力,入人为深。 “今戏剧之所搬演,除东汉、三国、水浒、说岳、封神、西游诸戏外,尤以演 杨家将者为多,大约无虑数十本,而四郎探母、李陵碑、红羊洞诸剧,以为谭派须 生所常演,尤盛行一时,虽妇人孺子,无不知有老令公、佘太君、杨六郎者。按其 事迹,率无中生有,与宋史及续通鉴长编等书多不合。 ” 1.2.2 流传特点流传特点 1)口碑早于史传。与“三国故事” 、 “水浒故事”不同的是,杨家将故事传说在 杨业、延昭父子在世时就广为流传, 宋史杨业传云: “杨业屡立战功,所 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 “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 目为杨六郎” 。欧阳修作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说: “君(杨琪)之伯 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 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 ,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 野竖,皆能道之” 。杨琪卒于 1050 年,此墓志写于 1051 年,距杨业、杨延昭卒年 分别是 65 年、37 年,而杨文广尚驰骋于沙场(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分别卒于 986 年、1014 年、1074 年) 。这个时间,较南宋刊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 1183 年,和 元代刊行宋史的 1345 年,少者提早了近 200 年,多者当超过 300 年。既然在此 时杨家将故事已经是“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那么可以推断,杨家 将故事在当时是时事新闻,而并非历史故事。传播这些事迹的始作者,可能就是那 些跟随杨业、杨延昭在前线征战过的将士们。当事人讲述自己亲历的故事,真实性 极强。这种讲述和流传的形式,称作“口碑” ,杨业、杨延昭事迹的口碑流传早于史 书记载,可惜我们无法见到当初杨家将故事的具体内容了。 2)杨家将故事流传日久弥丰,其形成的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平行流传,互为表 里,逐渐与历史真实拉开了距离。 这一点虽无直接证据,却有间接史料可证。(宋末)谢维新在其古今合璧事类备 要后集卷六三说: 真宗时,杨畋字延昭,为防御使,屡有边功,天下称为“杨无敌” ,虏夷皆画其 像而事之。 很明显,谢维新这种说法,与南宋刊行的东都事略 、 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6 史书不合。史书载,杨畋是杨琪之子,字乐道,而非延昭。延昭乃杨业之子。杨畋 虽出于将家,却是文官,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并未作过防御使。作防御使立边功者 是杨延昭。杨延昭称为杨六郎,不称“杨无敌” 。杨无敌乃其父杨业的称号。谢维新 在有关史书刊行之后,仍把杨家将记得阴差阳错,显然是取自传说或话本。传说和 话本所叙事迹,已与史实有很大差距。 另一个间接证据是,(宋末元初)徐大焯烬馀录甲编中不仅出现了“杨家将” 的名称,而且还有如下文字: “(杨业战死时)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 供奉;四子延壤、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七子 延彬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兴国五年,太宗莫州之败, 赖杨业扈驾,得脱险难先是帝出长垣关,败契丹于关南。旋移军大名,进战莫 州,遂为契丹所困。杨业及诸子奋死救驾,始得脱归大名。 ” 这段文字与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记载南辕北辙,杨门七子的排行、名 字、 官衔以及谁死谁存等均有很大出入, 却与后代杨家将故事近似。 宋史 同卷 杨 延昭传记载,杨延昭有四子,即传永、德政、文广、充广,并无“宗保”其人, 而“同州观察”则是杨文广死后的赠官。这又与烬馀录 “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 的说法大相径庭,而在杨家将故事中杨宗保倒真是杨延昭之子。至于烬馀录后 一段文字说杨家父子“救驾”之事,也在任何史籍中都找不到,而与后代小说中的 幽州大战、戏曲中的金沙滩大战相吻合。这一切说明烬馀录所据的是当时的传 说、话本,而非史籍。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和烬馀录透露出的杨家将故事已经相当丰富,大 大超出了杨令公 、 五郎为僧 、 杨志卖刀的范围,因此可以断定,南宋时以 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话本作品已很盛行,故事中增添了许多虚构成分,并与历史真 实拉开距离,距今年代愈久远,可信程度愈高。 宋代以后,无论是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代,还是矛盾缓和的明朝、满族入 主中原的清朝,杨家将故事寄托人民大众反抗异族压迫的愿望,流传千年不衰。杨 家将故事成为元杂剧、明清英雄传奇小说、戏剧作品的题材,也使杨家将故事有了 曲艺、戏剧、小说等传播方式和途径。 早在南宋时杨家将故事就被搬上了戏剧舞台。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 十五院本名目条著录有金院本打王枢密爨 。所谓“王枢密”即宋真宗时枢密 使王钦若,在杨家将故事中或称王钦若,或称王钦。可以证明打王枢密爨敷演 的是杨家将故事。 第一章 从历史人物到传说英雄 7 元代有关杨家将故事杂剧剧本有吴天塔孟良盗骨殖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八 大王开诏救忠臣 杨六郎调兵破天阵 焦光赞活拿萧天佑 黄眉翁赐福上寿 。 这六种杂剧的内容已构成了杨家将故事的基本框架, 明代产生了两部杨家将英雄传奇小说,其一为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 ,简 称杨家府演义 。其二为北宋志传 ,多称杨家将演义 。 清代至少有三种杨家将故事小说,天门阵演义十二寡妇征西 、平蛮全传 、杨 文广平蛮全传 。此外还有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 说呼全传 、 说岳全传 、 五虎 平西全传 、 五虎平南后传等,也都多少不等地涉及杨家将故事。 清代对杨家将故事流传贡献最大的是京剧和地方戏。 京剧自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 “徽班进京”以后兴起并迅速发展,地方戏也发展迅猛,而杨家将故事既适合舞 台演出,又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成为京剧和地方戏竞相编演的对象。这些 京剧和地方戏剧目,不仅取材于过去的杨家将口头传说、曲艺、戏剧、小说,而且 加以大胆虚构改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杨家将故事。由于京剧和地方戏遍及全国城 乡,且连文盲均可以欣赏,从而使杨家将故事真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正是京剧 和几十种地方戏的众多艺人,使杨家将故事传遍了全国城乡,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成就了俗语说的“千年不倒杨家将。 ” 1.2.3 杨家将故事与史实关系举例杨家将故事与史实关系举例 杨家将故事在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说书人、艺术家和作家出于各种目的要对 人物、情节、环境做必要的取舍、夸张和虚构,与三国故事的“七实三虚”不同, 杨家将故事为“三实七虚” , 失真程度相当大。但杨家将忠勇报国、忠奸斗争的主 题不变,小说杨家府演义 、 北宋志传刊行后,故事框架、人物形象基本定型, 流传至今。应该说,其传说的基本部分,或者于史有据,或者于史有影,或者比史 书记载更加真实。许多学者考据杨家将传说与史实的关系,略举几例: 1.2.3.1 潘杨两家的关系 杨家将传说中,潘仁美是大奸臣,他设计陷害杨继业,使杨令公战死两狼山, 又害死杨七郎, 杨家与潘家有不共戴天之仇,“佘太君上告御状” 、“寇宰相阴曹会审” , “杨六郎杀潘报仇”故事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民间甚至有潘杨不通婚之说(与秦 岳类似) 。山西怀仁县某村恰有潘杨两大姓,杨姓都自称杨令公后裔,潘姓则讳言潘 仁美,两姓关系始终不睦。史书却完全是另一番记载, 宋史潘美传几乎通篇是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8 溢美之词。历代学者多认为潘美身为主帅,嫉贤妒能陷害杨业,又因是皇亲,事后 受到庇护,实为历史罪人。人民尊杨业为英雄,骂潘美为奸佞,恨宋王为昏君,是 真实准确的。也有少数学者如顾全芳先生等举大量史料为潘美翻案。 当然,传说中讲到寇准夜审潘洪(潘美的别称)和杨六郎黑松林杀潘报仇的事, 纯系虚构,历史上并无此事。史载潘美在因杨业死难被削去“三官”之后,第二年 就官复原职。潘美病死后,宋廷又迫赠“中书令,谥武惠。 ” 1.2.3.2 主要故事情节的真实性。 “七郎八虎金沙滩” (幽州救驾)整个故事细节是虚构的,没有肖太后诳宋太宗 到幽州赴会议和之事;也不是杨业命大郎假扮宋太宗,掩护突围。但是,这件事是 有所本的。它源出于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太宗征服北汉之后举行的北伐幽州之 役。时杨业刚由北汉降宋,随太宗御驾前往。宋军也确曾败于幽州西北的清沙河。 宋太宗身中数箭,化装逃走。山西怀仁县有传说中的金沙滩战场,许多地名与杨家 将传说故事吻合,当地人对杨家将传说深信不疑,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说见过李陵碑, 还说碑上有被杨继业撞过的痕迹。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公路,才移走此碑,不知下落。 “孟良盗骨” ,也能在史书上找到痕迹。 辽史圣宗本纪记载,杨业阵亡后, 辽主确曾命令割其“首级” , “到幽州示众” 。杨家部将久战河北边防,熟悉幽州情况, 谋取盗回杨业尸骨,合乎情理。传说中提到杨业“首级”悬于昊天塔,未必真实。 但据元一统志记载,幽州确有开泰寺, “以昊天寺为额” ,为契丹幽州守将耶律 休哥所建。既然辽主曾命耶律休哥“函其首”于幽州,人们把孟良盗骨与昊天塔联 系起来传说,当是于史有缘,于事合理。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杨家将故事中,谢金吾是奸臣王枢密的女婿,为虎作怅, 以拓宽官道为名由蓄意陷害忠良,拆毁清风府,引发激烈的忠奸斗争。 有意思的是,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一“真宗咸平五年二月戊辰”云: 京城衡巷狭隘, 诏右侍禁、 阖门祗侯谢德权广之。 德权既受诏, 则先撤贵要邸舍, 群议纷然。有诏止之,德权面请曰: “今沮事者皆权豪辈,吝屋室僦资耳,非有它也。 臣死不敢奉诏。 ”上不得已,从之。德权因条上街巷广窄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 乃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这一记载与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中的有关故事情节相比, 共同之处有以下儿点: 事件发生时间相同,都是宋真宗在位期间。事件发生地点相同,都是在北宋都城汴 京城内。事件背景相同,都是因官道街巷狭窄而要拓宽扩展。事件主人公姓氏相同, 都姓谢。 第一章 从历史人物到传说英雄 9 显而易见, 在杨家将小说、 戏曲的有关情节中留有上述史实清晰的影子。 换言之, 追根溯源,这一史实无疑是杨家将小说、戏曲中有关情节的最原始的素材。 1.2.3.3 杨家将“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 。 1.2.3.3.1 七郎八虎与杨宗保 杨业有七个儿子, 宋史 杨业传说: “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郎(昭) 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瓌、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 雍熙北伐时, “其子延玉亦没焉” ,共七子,排行不明。而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 杨氏族谱为“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郎、延兴、延玉”八子,按 排行顺序排列,多一义子。长期以来,人们把杨业七子加一义子,称作“七郎八虎” 。 七郎八虎中,只有延昭(六郎)附在宋史 杨业传之后,而其他几个兄弟, 除地方志有零星记载外,别无记录。但其传说故事却非常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七郎八虎金沙滩” ,就是一幕英勇壮烈、可歌河泣的故事。 杨五郎在五台山出家的传说,流传甚广。五台山有太平兴国寺,清道光修五 台县志说: “寺内西庑,供杨五郎像,闻即杨五郎之肉身。像旁有五郎所用的铁棍, 重八十一斤” , “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其次为伏牛,又次为五台。 ”五台僧 人习武者颇多,据说乃传自杨五郎。 杨七郎的传说故事,更是威武雄壮,丰富多彩。如“天齐庙七郎打擂” 、 “闯幽 州力杀四门” 、 “杀重围七郎搬兵”等。山西代县城东 20 公里的东留属村有 “杨七 郎墓” 。与附近的杨忠武祠、杨六郎城等遗址,构成杨家将遗址系列,对游人开放, 也成为海内外杨氏宗亲寻根祭祖、观光旅游的圣地。 在杨家将的传说故事里,不能不涉及杨宗保。杨宗保之名,最早见于宋末 元初徐大焯的烬馀录 ,书中有“延昭子宗保,宗保子文广征南” 。徐大焯所据, 可能是源于南宋之评话。由于杨宗保史无记载, 宋史上说: “ (延昭)子文广。 ” 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杨宗保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很可能 因杨延昭与杨文广父子间年龄相差 50 多岁,被说书人误认为他们不是父子关系,在 中间增加了杨宗保一代,于是杨延昭与杨文广在传说故事和小说、戏曲中,就变成 了祖孙关系。但是,山西代县等地保存的杨氏族谱中有“宗”字辈;前些年河 南发现了记载杨宗保逸事的碑文,说杨宗保是女性。这样看来杨宗保其人,也有可 能是杨文广兄弟中一个的别名,或者是杨延昭的侄儿(女) 。否则,南宋时的说书人, 敬重杨家将,不会无缘无故在杨延昭与杨文广父子之间又加了一代人的。 1.2.3.3.2 杨门女将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10 佘太君 “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虽然不见于史书,但方志多载其事,也 不能认定完全是虚构的“传说人物” 。乾隆重修之保德州志说: “折太君墓在州 南(即今山西保德县)四十里” 。 “杨业娶府州折氏, 称太君” 。 这里说的折氏或折太君, 就是流传至今的佘太君,光绪续修保德州志引旧志说: “杨业事北汉为建雄 军节度使,娶折德扆女,后归宋。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 ”折德扆, 宋 史有传,其父折从阮,祖父折嗣伦,太祖父折宗本,自唐至五代直到两宋,一直 是府州豪族,负责当地军政。后晋石敬瑭作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折家与 毗连麟州土豪杨信(杨业之父)起兵自卫,结为联盟。余太君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 里,必受长辈战斗精神的影响。 以上记载表明,折太君为折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从小在“将门世家”中长大, 受着父兄武略的熏陶,从青年时候起,就成为一名性机敏、善骑射,文武双全的女 将。把余太君称为元帅,百岁尚以挂帅出征,这当然是民间艺人的夸张。 穆桂英 “杨门女将”中的挂帅人物,正史无记载,但也可能确有其人。据乾 隆保德州志记载: “延昭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今州南慕塔村,犹其故地云。 ” 慕容氏是我国古代鲜卑族人,汉化后“慕容”氏就直称为“穆”或“木”氏了。杨 文广娶妻“慕容氏,善战” ,正是穆桂英的形象。小说、戏剧中穆桂英屯兵的穆柯寨, 遗留至今的遗址、遗迹很多。如山西浑源城南有穆柯寨,繁峙县南有穆桂英山,山 上有寨;五台县苏子坡有穆姑岭,岭上有寨;山西代县东南峨口山上有木阁村,原 名穆阁寨。附近山坡上有穆桂英洞,周围有扎寨残迹。后人还建有穆桂英庙,河北 易县有穆柯砦,密云、曲阳等县都有穆家砦遗址。以上地名虽然多是附会,但也能 说明穆桂英影响之大。 小说、戏剧、评书“杨门女将”中的其他人物,如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 马翠平、三郎之妻花谢玉、四郎之妻云翠英、五郎之妻曹秀英、六郎之妻柴郡主、 七郎之妻杜金娥、八郎之妻云秀清,还有烧火丫头杨排风等,完全是虚构附会的, 但其核心代表人物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形象,千载以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已经 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广为传颂。 1.2.3.3.3 孟良焦赞 杨家部将孟良,虽不见于史书,却广见于地方志。焦赞则见于元史。 元史焦 德裕传内云: “远机焦赞从宋丞相富弼镇守瓦桥关,遂为雄州人” 。查宋史富 弼本传,其确在庆历四年八月(1044 年)任过河北沿边安抚使,距杨延昭去世的大中 祥符七年(1014 年)时只过了 30 年。焦赞镇守三关之一的瓦桥关,隶富弼麾下是可 第一章 从历史人物到传说英雄 11 能的。 雄县志载,城西二里亚邢村有焦赞墓,古称亚古城。故老世传有“焦不离 孟,孟不离焦”的谚语。这可以从地方志记录杨延昭的遗迹中得到证实。 代州志 说: “崞县(今山西)阳武峪,有杨六郎砦,时部将孟良、焦赞同守焉” 。 宁武府志 说: “玄岗(今名轩岗,在崞县西南)口有孟良城,其南十里有焦赞砦。 ”亦可考定: 杨延昭有一批孟良、焦赞式的部将,是毫无疑问的。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12 第二章第二章 杨家将的文学流传杨家将的文学流传 2.1 关于杨家将的文学作品 2.1 关于杨家将的文学作品 2.1.1 诗文记载诗文记载 关于杨家将最早的诗文记载应该算是杨业死后六十五年(1051 年), 欧阳修撰 供 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记载了杨文广的堂兄弟杨琪的事迹,全文如下: 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 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又为防御使。太祖时,为 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留后。后召以为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 父讳光扆,以西镇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卒于官。君,其长子也。君之伯祖继业,太 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 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 ,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 道之。君生于将家,世以武显,而独好儒学,读书史。为人机敏,谦谨沉厚,意恬 如也。初以父卒于边,补殿侍。后用其从父延昭任,为三班奉职。累官至供备库副 使,阶银青光禄大夫,爵原武伯。李溥为发运使,以峻法绳下吏,凡溥所按行,吏 皆先戒以备,而溥至,多不免,其黜废者数百人。其闻溥来,辄惶惧自失,至有投 水死者。君时年最少,为奉职,监大通堰,去溥治所尤近。溥尝夜拿轻舟猝至,按 其文簿,视其职事,如素戒以备者,溥称其才。君所历官,无不称职。其后同提点 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公事。君叹曰: “吾本武人,岂足以知士大夫哉?然其职 得以荐士,亦吾志也。 ”其所举者二百余人,往往为世闻人。尝坐所举一人罚金,君 喜曰: “古人拔士,十或得五;而吾所荐者多矣,其失者一而已。 ”君少丧父,事其 母韩夫人以孝闻。后以恩赠其父左骁卫将军,母夫人南阳县太君。初娶慕容氏,又 娶李氏。有子曰畋,贤而有文武材,今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君以皇祐二 年六月壬戌卒于淮南,年七十有一。皇祐三年十月甲申,畋以其丧合慕容氏之丧, 葬于河南洛阳杜泽原。铭曰: 杨世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桓桓侍中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 累世在羌夷,时平文胜武力衰。温温供备乐有仪,好贤举善利岂私。恺悌君子神所 宜,康宁寿考顺全归,有畋为子后可知。 杨业在雍熙三年(986 年)战死在山西雁门陈家谷,死后受人敬仰,多处立有祠 第二章 杨家将的文学流传 13 庙,其中以北京密云的古北口杨业祠最为著名,这座祠庙建于宋辽对峙时期,是两 国使者往来必由之路,现存三首赞咏杨家将的文人诗作都与古北口杨业祠有关: 其一,杨业死后六十九年, 1055 年(宋至和二年,辽清宁元年),宋人刘敞出使 辽国行至古北口(今北京密云西北) ,见杨业祠庙,作杨无敌庙一首: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其二,1079 年(宋熙宁十年、辽大康三年)宋人苏颂奉命使辽,贺契丹主生辰, 他也到过古北口,有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诗一首: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遗俗奉遗祠。 其三,1089 年(宋元祐四年、辽大安五年)宋人苏辙,作为宋国贺辽主生辰使又 一次经过古北口,他也瞻顾了杨业祠,作古北口杨无敌庙一首: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碧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 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是慰忠魂。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杨业死后不久的北宋时期,他就威名远扬,不但受 到本国人的敬仰,还“威信仇方”享有“异域尊” 。诗人认为杨业死于寡不敌众和奸 臣构陷,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 2.1.2 话本话本 宋代话本小说发达,但原本大多失传,南宋末年罗烨醉翁谈录汇集许多话 本书目,供后人探究。其中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开辟云: “只凭三寸舌,褒 贬是非;略闭万余言,讲论古今。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说 重门不掩底相思,谈闺阁难藏底密恨。辨草木山川之物类,分州军县镇之程途。讲 历代年载废兴,记岁月英雄文武。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捍(杆)棒、 妖术、神仙。 ” 其中朴刀、杆棒类下各列有小说名目十一篇。朴刀类有: 大虎头 、 李从吉 、 杨令公 、 十条龙 、 青面兽 、 季铁铃 、 陶铁僧 、 赖五郎 、 圣人虎 、 王 沙马海 、 燕四马八 。杆棒类有: 花和尚 、 武行者 、 飞龙记 、 梅大郎 、 斗 刀楼 、 拦路虎 、 高拔钉 、 徐京落章(草) 、 五郎为僧 、 王温上边 、 狄昭 认父 。 刘敞公是集卷二十八卷,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十三,明刊本。 苏辙栾城集卷十六,唐宋八大家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 年版。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14 其中杨令公 、 五郎为僧 、 青面兽三目,前两种肯定是叙杨业、杨五郎 故事。 青面兽被后人列入水浒故事,其实它最早应属杨家将故事。 醉翁谈录 并非南宋话本目录类书, 所列话本名目只是为了说明南宋临安 “说 话”之发达,因此当时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可能不止这三种。可惜均已失传,只能从 存目中推测其内容。 2.1.3 元杂剧元杂剧 现存杨家将题材的元杂剧本有六种, 昊天塔孟良盗骨殖(简称盗骨殖 ,朱 凯)、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简称谢金吾 ,无名氏)、 八大王开诏救忠臣(简称 开诏救忠无名氏)、 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简称破天阵无名氏)、 焦光赞活 拿萧天佑(简称活拿萧天佑无名氏)、 黄眉翁赐福上寿(简称黄眉翁无 名氏)。 这六种杂剧的内容已构成了杨家将故事的基本框架,此外,元代还有三种以杨 家将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已经失传,但知其剧目:清李玉北词广正谱著录有关 汉卿孟良盗骨 ,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著录有王仲元杨六郎私下三关 , 永 乐大典目录卷四十五杂剧五著录有无名氏孟良盗骨殖 。有人从剧目推断杨 六郎私下三关即现存无名氏的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而孟良盗骨和孟良盗 骨殖即现存朱凯的昊天塔孟良盗骨殖 。 2.1.4 明清小说、剧本明清小说、剧本 现存明前期杨家将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 、 杨六郎调兵破天阵 、 焦光赞活 拿萧天佑 ,以及黄眉翁赐福上寿四部,它们都是万历前在宫廷、王府中演出的 底本。剧本不传,故事情节也不得而知的戏曲有金锏记(全名金锏记六使私离 三关 ,作者不详)、 焦光赞建祠祭主(全名三关记焦光赞建祠祭主)、 寡妇 征西(存目)。 明代,杨家将小说有很多种,(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小说戏文条有 如下记载: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王(光武)、蔡伯喈 (邕)、 杨六使(文广), 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 农工商贩, 钞写绘画, 家畜(蓄) 而人有之;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 ,有以也。 这个材料说明:明代南方流传有以杨文广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也许就名杨六 第二章 杨家将的文学流传 15 使),还很可能是绣像插图本,且达到了“家蓄而人有之”的地步,为百姓所喜闻 乐见。可见演绎杨家将故事的小说不在少数。 流传至今的却只有两种,略述如下: 其一为 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 , 又称 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 简称 杨 家府演义 。其二为北宋志传 ,因与南宋志传合刊,总名南北宋志传 ,又 称南北两宋志传 、 两宋南北志传 、 南北宋两传演义 ;后来的通行本鉴于北 宋志传题意不甚明确,多称杨家将演义 。 (以下提到此书称北宋志传 )此书 在原有杨家将小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故质量较高,刊本较多,流传较广,对后世 影响较大。 这两部杨家将小说的整体框架、基本内容大体相同,都始于宋太祖亲征北汉,终 于十二寡妇征西。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杨家府演义分节,节目为单句; 北宋 志传分回,回目为对偶双联。 杨家府演义有呼延赞出身故事, 北宋志传却 没有。 杨家府演义有杨文广南征侬智高故事, 北宋志传也没有。 杨家府演义 是杨文广与十二寡妇征西, 北宋志传却是杨宗保与十二寡妇征西。 杨家府演义 最后以杨文广之子杨怀玉率领全家上太行山,以抗议宋神宗宠信奸臣为收尾; 北宋 志传则是宋真宗对杨家将加官晋爵,并以百花公主赐配杨文广为结局。 杨家府演 义有大量神怪巫术内容, 北宋志传较为干净。 杨家府演义与北宋志传在具体情节设置上也有许多不同,如宋太宗五 台山降香被辽兵所困,被困地点杨家府演义言幽州, 北宋志传言邠阳;七郎 被潘仁美射杀, 杨家府演义言胸前攒聚七十二箭而死, 北宋志传言建射不入, 把七郎割眉障目,箭始得射入;六郎与王钦相遇, 杨家府演义中是在汴京, 北 宋志传是在雄州路上的绿芜厅; 杨家府演义言陈林、柴敢是潘仁美部下,派到 黄河口截杀杨六郎, 北宋志传中二人是杨六郎部下;孟良向八王借马,八王不肯, 杨家府演义中是因为八王不认识孟良, 北宋志传则写八王对孟良说:“此二 马吾看之未饱,岂肯借人临阵哉!” ;柴郡主临阵产子, 杨家府演义不交待此子为 何人, 北宋志传指明其为杨文广;十二寡妇的名单两书也有较大差异,等等。可 见杨家府演义与北宋志传所依据的底本是有所不同的。两书大体上的相同 表明它们有共同的渊源,许多细小的差异又说明它们的底本已经出现了分化。 总的说来,这两部小说热情歌颂杨继业子孙五代保家卫国,前仆后继,英勇杀 敌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塑造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杨文广姊)等女英 雄群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不可多得的。 “杨家将”的文学传播和文化阐释 16 从艺术方面说,小说总体水平不高,整部小说比较粗糙,基本上是把流传的民 间故事杂凑在一起连缀而成。全书内容庞杂而不合情理。不少故事有头无尾,或者 前后情节多有雷同,人物有始无终。如穆桂英招杨宗保为婿,后又写窦锦姑、杜月 英、鲍飞云招赘杨文广,所用的办法,如出一辙。小说中充斥着神魔斗法等荒唐可 笑的情节,如吕洞宾化名为吕客为辽邦摆下七十二天门阵,钟离化名钟汉辅宋助阵, 完全背离了生活的真实性,不合情理,毫无艺术价值。但它的人物和故事却是较好 的毛坯,为进一步加工提供了良好基础,因此,就造成了小说水平不高但影响却十 分深远这一独特现象, 这两部小说个别人物和故事比较精彩,部分情节描写曲折生动,如杨业之死, 从历史记载看,是“业坠马被擒” , “遂不食三日而死” 。 小说改写为杨业陷入绝境, 撞李陵碑自尽,更为壮烈;七郎为求救兵,被潘仁美设计乱箭射死,也不见于史书 记载,而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写成的,充满悲剧气氛。有些人物也写得相当生动传 神,如孟良与焦赞性格相近而不雷同。孟良豪放爽朗但又机智灵活,在入辽求发, 盗驌驦宝马,到红羊谷取归令公骸骨等故事中都有比较充分的描写。焦赞快人快语, 鲁莽粗犷,在夜杀谢金吾后,恐连累无辜,竟在壁上题诗,道出自己的真名真姓, 表现出好汉做事好汉当的英雄气概。 这两部小说在杨家将故事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方面, 它们是 600 多年来 有关杨家将的口头传说、曲艺、戏剧、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使分散的杨家将故事得 以集中与系统化,成为大型的、完整的文学作品,是真正的英雄传奇小说;另一方 面,为后来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开辟了再创造的广阔天地,戏曲家们利用这些素材进 行再度加工,创造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珍品。因而使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 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清代小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杨家将故事仍然是小说的取材对象。 现存者至少有 三部:一为天门阵演义十二寡妇征西 ,四卷十九回,作者佚名,光绪庚寅(1890 年)粤东拾芥园刊行。 它是据 北宋志传 中的十二寡妇征西部分改写而成。 二为 平 蛮全传(又名杨文广征蛮十八洞),五卷五十二回,作者佚名,道光元年(1821 年)鹭江崇雅堂刊行;还有杨文广平蛮全传 ,四卷二十二回,作者可能就是写序 的李节斋,海左书局石印本)。这三部小说与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相比, 更加粗劣和荒诞不经, 因此流传不广。 此外,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 说呼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安全员培训心得课件
- 民法总论梁慧星课件
- 厨师考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
- 保洁年度工作方案
- 保险业新质生产力报告
- 民族课件教学课件
- 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 银行新质生产力监督路径
- 民族的大团结课件
- 双人合作开店协议书范本
- 质量员模拟题含答案
- 以史为帆明方向+少年立志向未来+课件-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主题班会
- 2025上海科技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钢结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医疗机构员工服务规范手册
- 电气线路问题整改方案(3篇)
- 2025年本币市场交易员资格考试题库带答案
-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课件
- 城管协管人员面试题及答案
- 无组织排放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