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外事机构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外事机构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外事机构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外事机构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外事机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外事机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外事机构是一个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部门,我固的外事机构与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悠久 的历史。在各个朝代中,外交事务作为国家政务的重要一环,外交人员都设有专门的中央机 构和相应的地方机构管理,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的编制、品级和职能有不同 程度的差异。 明代外事机构继承了中国古代外事管理机构的一些特点,同时由于明代国力的强盛和 对外交往的需要,对外事管理机构又进行了创新使之更加完善和具体。从中央到地方的各 级官署中,既有对外事务的主管机构,也有负责某项事务的关涉机构,各部门分工明确, 密切配合。 明代外事机构与明代的对外政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也不断的 影响着外事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的发挥。明代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是朝贡贸易,因此朝贡 外交和外贸管理机构始终是整个外交机构的主体。朝贡外交重在政治、文化和礼仪交往, 轻视经济利益。适应这一外交政策,明代始终以中央礼部统摄外交事务,重视对外接待, 轻视对外派出。如行人司级别和官阶始终低于其他外交机构。同时,当对外政策趋向开放 时,外事机构的设置便会应运而生,其职能发挥也更加稳定和充分,而当对外政策变得保 守时,外事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发挥也相应的发生萎缩。这充分说明了明代外交政策对外 事机构的影响之巨大。 当然,在明代的对外交往中,外事机构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应了明代扩大对 外交往的需要,有利于明代加强对海外各国的了解,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涉外人才等。但 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和对外政策的影响,明代外事机构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机构罢置无常, 隶属不清,限制了民间了贸易发展等。 【关键词】明代;外事机构;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 8 0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in gd y n a s t ye x t e r n aia f f airo r g a niz a tio nr e s e a r c h a b s t r a c t f o r e i g ni n s t i t u t i o n sa l el i n k e dt oac o u n t sk e ys e c t o r s ,c h i n a sf o r e i g na f f a i r sa g e n c i e s a n dt h ec h i n e s en a t i o n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a s h 1v a r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 t h ef o r e i g na f f a i r so fn a t i o n a l g o v e r n m e n t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d i p l o m a t i cp e r s o n n e lh a v es p e c i a l i z e dc e n t r a la g e n c i e sa n d t h ea p p r o p r i a t em a n a g e m e n to fl o c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 ,f o r e i g ni n s t i t u t i o n si n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sa n d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d i p l o m a t i cp e r s o n n e l ,r a n ka n d f u n c t i o n so fv a r i o u sd e g r e e so f d i f f e r e n c e f o r e i g nb o d i e s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f o r e i g na 仃a i r si n h e r i t e ds o m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r e g u l a t o r ya g e n c i e s ,a n dn a t i o n a ls t r e n g t ha sar e s u l t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s t r o n gn e e df o rf o r e i g nr e l a t i o n s ,m a n a g e m e n to ff o r e i g na f f a i r sa g e n c i e st om a k et h e mm o r e i n n o v a t i v ea n dc o n c r e t es o u n d f r o mc e n t r a lt ol o c a ll e v e l so f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t h e r ea l et h e c o m p e t e mb o d i e so ff o r e i g na f f a i r s ,b u ta l s oi s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a f f a i r sr e l a t e dt oab o d y , a c l e a r d i v i s i o no fl a b o r , w o r ki nc l o s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 f o r e i g na g e n c i e sl i k e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t h eo l ds y s t e m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h a na n dt a n g d y n a s t i e s ,i nt h ei n h e r i t e db a s i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g e n e r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n e e d so f t h e i ro w n t oc h a n g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t h ef o r m u l a t i o no ff o r e i g np o l i c y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n od o u b tc h a n g ei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f o r e i g na f f a i r sa g e n c i e sa n d t h ei m p a c to f h i s t o r yp l a y sa 啊t a lr o l e f o r e i g nb o d i e s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m i n gd y n a s t yf o r e i g nr e l a t i o n sp l a ya ne x t r e m e l y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t h ei m p a c ts h o u l dn o tb eu n c l e r e s t i m a t e d w h i c hh a sb e e na c t i v ei nt h ef o r m e r t e x to ft h es p e c i f i ci n s t i t u t i o n sm a d eam o r ed e t a i l e dd e s c r i p t i o nw i l ln o tr e p e a tt h e mo n eb yo n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t i m e sd u et ov a r i o u sc o n s t r a i n t sa n do t h e ro b j e c t i v ef a c t o r s ,t h ef o r e i g n a f f a i r sa g e n c i e s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r ea l es o m e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t h i sb r i e fo v e r v i e w , s of o r t o d a yw eh a v ef r o me x t e r n a la f f a i r s k e yw o r d s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f o r e i g na f f a i r sa g e n c y ;f o r e i g np o l i c y 2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 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敝作者签名刻够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撞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储签名却猡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 0 09 年名月 仁日签字嗍2 。尸年如阳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本文的题目是明代外事机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对明代外事机构的设置及沿革、 人员配置、运作和功能的系统论述,展示明代外事机构的全貌及在明代对外交往中所发挥 的重要作用。现将选题意义、学术史综述、内容框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等问题作一阐释。 一、选题意义一、述题思义 外事机构是一个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部门。各个朝代的外交事务中,机构的设置和人 员配置都由其外交政策和需要而定,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明代外事 管理机构继承了中国古代外事管理机构的一些特点,同时由于明代国力的强盛和对外交往 的需要,对外事管理机构又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反过来,明代设置完善、分工详细的外事 管理机构也推动了明代对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研究明代的外事管理机构的设置、沿革、人员配置以及运作方式等,对于我们今天的 对外交往,尤其是对外经济贸易具有历史的借鉴作用。 二、学术史综述 关于明朝外交管理机构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学者涉及,但目前尚无全面系统的专门著 作。诸多细节问题也尚待进一步考证。如,陈彦辉撰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 述略和中国古代外交机构编制及其职能两文,主要论述明以前的外交管理机构。任 丽洁、裴琦明代的中国对外交往一文,重在对外交往行为研究。陈戍国撰论明代外 交与相关礼制,论述了朱明王朝东西南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以此分析明朝的外交政策 及其指导思想,也非外交机构之专论。喻常森撰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阐述朝贡制度 作为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认为明代是朝贡制度发展的顶峰。但文章主要侧 重于朝贡制度的研究。此外,南炳文、汤纲的明史,卢苇的中外关系史,张显清、 林金树的明代政治史,李云泉的朝贡制度史论,龚予、陈雨石和洪炯坤合写的中 国历代供品大观等专著,对于我们研究明代外交及其管理机构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 导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希望将明代外交管理机构问题作一专题研究。笔者主要 根据明清正史所载有关明代外交管理机构之史料,结合相关记载,梳其要略,去其抵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其利弊,希望为今后进一步全面研究明代对外关系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文充分注意到:承袭历代中原王朝所谓“外夷狄而内中华”的政治和地域概念,明 朝同样将今天我国境内的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划入“外交范围”,管理上亦属同一机构。 这固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荒谬的历史错误,但本文在史料处理上尚无法一一划开。特此 说明,不再申论。 三、主要内容框架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此时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明太祖朱元 璋立国之后,以恢复华夏“正统 为己任,认为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是明王朝得以存在和 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而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和“厚往薄来 的外贸政策。适应这一 基本政策的需要,明朝仿汉唐i e 带j l 建立了自己的外交管理机构。 本文通过以下四个部分来阐述明代的对外管理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变化及其职能和意 义,进而探讨明代外事机构的历史作用,总结其经验教训。 第一、概述明代以前的外交机构及对外政策,为明代外交管理机构的研究提供历史背 景。 第二、明代外事管理机构述略。详细叙述明代中央以及地方各外事机构的设立、沿革、 运作、职能及其变化。 第三、阐述明代对外政策及其发展变化,分析明代外事机构同明代对外政策的关系, 以及明代对外政策对明代外事机构的影响。 第四、评价明代外事机构的作用和局限性为我们今天的对外交往工作提供借鉴。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重点:明代外事管理机构的设置、沿革、人员配置以及运作方式。 难点:明代外事管理机构发展演变及其运作方式。 创新点: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明代外事管理机构的特点及其在明代对外交往中所发挥的作 用,为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明代以前的外事机构 外事机构是一个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部门,我国的外事机构与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悠久 的历史。在各个朝代中,外交事务作为国家政务的重要一环,外交人员都设有专门的中央机 构和相应的地方机构管理,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的编制、品级和职能有不同 程度的差异。 一、先秦时期: 殷商以前有无外交机构不得而知。殷商时期担任外交职务的称为“史人”或“使人”, 如“贞勿使人于岳。( 5 5 2 1 ) 贞勿使人于我。( 5 5 2 7 反) 贞使人于新。( 5 5 2 8 ) 等。据甲骨 文献,殷商时期担任“使人”一职者,可能不是专职官吏,而是根据具体任务而临时指定 某人担任。他们可以是商王的亲信“小臣 ,也可以是重臣武将。如:“甲申卜,贞日丁巳, 王其乎小臣史于 ( 珠3 2 5 ) ,作为商王近侍的小臣,很可能因为其跟随商王,得到信 任而成为临时的使者。 7 周王朝负责外交的人员很多,按照周礼的记载,主要有大行人、小行人、司仪、 行夫、环人、象胥、掌客、掌讶、掌交掌察等。各职位编制与品级为:大行人,中大夫二 人;小行人,下大夫四人。另有司仪、行夫、环人、象胥、掌客、掌讶、掌交、掌察等由 上士、中士、下士等人组成的属官6 1 人。 春秋时期负责外交的人员称为“行人 或“行理 。如左传襄公四年记载:“穆 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杜预注:“行人,通使之官。 国 语晋语八:“秦景公使其弟缄来求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员。”韦昭注:“行人掌宾客之官。 当时各国的行人一般由卿或大夫担任,如鲁行人叔孙氏、晋国的华员氏、郑国的子张等都 是行人。春秋时期各国担任行人一职的具体人数还难以确定。 战国时期,各国在多次政治变革后,初步形成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官员分为文官和 武官,从事外交礼仪的主要是文官。由于集权体制的建立,很多外交决策与外交事务的执 行由高级官员负责。如秦国的“御史曾参加外交活动,在会朝礼中担任记事之职。通 典职官六:有“秦、赵渑池之会,命各书其事,则皆记事之职也。至秦、汉为纠察之 任。又史记六国年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亦载此事。楚国“左徒 亦负责外交,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记屈原列传载:“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 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当时在楚国职位很高, 又是楚怀王的宠臣,他对楚国外交事务贡献很大,曾主张联齐抗秦。此外,赵、魏、燕等 国的“相国也参与外交事务,可见当时各国对外交事务的重视程度及外交管理人员职位 号盲 “乙同。 秦代由典客和典属国负责外交,典客为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属官及员数不明。典 属国秩亦为中二千石,人数不明。 二、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代可以分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考察。西汉时期大鸿胪负责外交事务,秩中二千石。 其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具体品级及员数不详。另有谒者七十人, 秩比六百石;谒者仆射一人,秩比千石。( 汉书百官公卿表) 东汉时期由大鸿胪和客 曹尚书共同负责外交,其中大鸿胪设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大行令 一人,六百石;大行丞一人,六百石;另有治礼郎、谒者仆射、主常侍谒者、主殿上时节、 威仪谒者等属宫1 5 5 人。客曹尚书一人,秩六百石,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另有侍郎、 令史等属官7 人。 三国曹魏时,大鸿胪卿一人,第三品;客曹尚书一人,第三品。西晋客曹尚书一人, 第三品;南朝梁鸿胪卿一人,品级为九班;属官有丞及功曹、主簿。陈鸿胪卿一人,第三 品,属官与梁同。 隋唐宋辽金元时期: 隋代鸿胪寺负责外交,设鸿胪寺卿、少卿、丞、主簿、绿事、统司仪署令、掌仪、赞 者等官。其中,鸿胪寺卿一人,少卿一人,炀帝时加置少卿二人;丞二人;主簿二人;绿 事二人;统司仪署令二人;掌仪二十人;赞者十二人。 唐代亦由鸿胪寺负责外交,设鸿胪寺卿、少卿、丞、主簿等官。其中,鸿胪寺卿一人, 少卿二人,丞三人,主簿一人;典客署,令一人,丞三人;司仪署令一人,丞一人。宋代 有判寺事、鸿胪寺卿、少卿、丞、主簿、典客署等官,与唐代基本相同。据续通典和 文献统考,宋初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丰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 丞二人;主簿一人;典客署下设:往来国信所、都亭西驿、管干所、礼宾院、怀远驿等, 具体人员编制与品级不详。 o 李无未: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 0 0 1 年第4 期。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辽国鸿胪官制旧史己阙,据续通典可知,负责外交事务的辽北面官有客省局使、 副使;南面官客省有都客省,客省使,左客省使,右客省使,客省副使等官。南面官中鸿 胪寺亦置少卿。又有通事舍人、合门使等官,具体人员及品级不详。 金代由客省和引进司负责外交。客省设客省使,正五品;客省副使,从六品。引进司 设引进司使,正五品;引进司副使,从六品。 元代设侍仪司、会同馆和廪给司三个部门负责外交事务。据元史百官志与续 通典记载,侍仪司设侍仪奉御、引进使、侍仪使、侍仪副使、侍仪签事等共十六人。至 治元年后,定置侍仪使四人,正三品;引进使知侍仪事二人,正四品;首领官典簿一人, 从七品;属官有承奉班都知、通事舍人、侍仪舍人、吏属令史、译史、通事、知印等3 5 人。会同馆领馆事一人,大使二人,副使二人,成宗元贞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 廪给司提领一人,司令一人,司丞一人。哪 。以上农容参见以上内容参见大明会典、方豪中西交通史、黄本骥历代职官表、白寿彝中国通史以及陈 彦辉的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述略和中国古代外交机构编制及其职能等专著和论文。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明代外事机构述略 明代外事机构继承了中国古代外事管理机构的一些特点,同时由于明代国力的强盛和 对外交往的需要,对外事管理机构又进行了创新使之更加完善和具体。从中央到地方的各 级官署中,既有对外事务的主管机构,也有负责某项事务的涉外机构,各部门分工明确, 密切配合。现分述如下。 一、中央外事机构 ( 一) 礼部主客司 l 、设立及沿革 古代中央王朝一直将外国或周边少数民族视为客人或“归义蛮夷”,故其“外交 事 务汉属中央九卿中“典客 管理,隋唐以后,例属礼部主管。礼部下设主客司,其制应追 溯到战国时齐国的主客。东汉也设主客。光武帝分尚书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掌少 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后代沿置。唐、宋为礼部所属四司之一,官守有主客郎中。 元、明、清亦为礼部所属四司之一。元时,中央外交客馆的管理己归于礼部尚书。明承元 制,礼部“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洪武元年( 1 3 6 8 ) ,设礼部尚书一人, 左、右侍郎各一人。洪武六年( 1 3 7 3 ) 礼部下设四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并增设 尚书一人。四部之主客司为全国外交最高管理机构。 自洪武十五年( 1 3 8 2 ) 朱元璋罢丞相权重六部之后,礼部权力日增,史载:“周宗伯之 职虽掌邦礼,而司徒既掌邦教。所谓礼者,仅鬼神祠祀而已。至合典乐典教,内而宗藩, 外而诸蕃,上自天官,下逮医师、膳夫、伶人之属,靡不兼综,则自明始也。”这时,中 央外交客馆的管理便明确划归礼部下属主客清吏司,与仪制、祠祭、精膳合称“四大清吏 司 。由此观之,礼部主控国家外交和外事政令的制定与实施。凡遇外事活动,礼部或依 例行事,或奏请皇帝定夺。而有关朝贡的具体事宜则主要由其下属主客清吏司负责。主客 清吏司属官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明朝规定其职掌日: 分掌诸蕃朝贡接待给赐之事。诸蕃朝贡,辨其贡道、贡使、贡物远近多寡丰约之 o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礼部,第1 7 5 0 页。中华书局1 9 7 4 年4 月第一版。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数,以定王若使迎送、宴劳、庐帐、食料之等。赏妾之差。凡贡,必省阅之,然后登 内府,有附载物货,则给值。若蕃国请嗣封,则遣使颁册于其国。使还,上其风土、 方物之宜,赠遗礼文之节。诸蕃有保寨功,则授救印封之。各国使人往来,有诰敕则 验诰敕,有勘籍则验勘籍,毋令阑入。土官朝贡,亦验勘籍。其返,则以镂金敕谕行 之,必与铜符相比。凡审言语,译文字,迎送馆伴,考稽四夷馆译字生、通事之能否, 而禁饬其交通漏泄。凡朝廷赐赍之典,各省土物之贡,咸掌之。 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有两项事务似不属主客清吏司执掌范围:一是明朝所派册封蕃国 的使臣,另有其人,而不是由主客清吏司官员担当此职。二是朝贡表文的翻译,由四夷馆 专司其职,而四夷馆并非主客司的下属部门,所以翻译事宜也不是主客司的执掌范围,但 朝贡表文翻译后,须经主客清吏司审核,以查验是否符合礼仪规范。 2 、职能 明朝沿袭唐宋旧制,将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所有朝贡事务皆纳入主客司的执掌范 围。考其主要职能,又包括以下几项具体内容: ( 1 ) 查验朝贡勘合和表文,验明贡使身份、官位,是否按规定的贡道而来,并确定 相关的接待和赏赐标准。在接待方面,主客清吏司的具体职责如下: 一 凡四夷归化人员及朝贡使客初至会同馆,主客部官随即到彼,点视正从,定其高 下房舍铺陈,一切处分安妥,仍加抚绥,使知朝廷恩泽 凡下程,( 明朝对贡使的食物供应与例行宴飨,有常例下程和钦赐下程之分) ,分 豁正、从人数,札复膳部,五日一次,照例支送酒肉茶面饮食之物 量其来人重轻,合与茶饭者,定拟食品桌数,札复膳部造办。主客部官一员,或 主席,或分左、右随其高下序坐,以礼管待,仍令教坊司供应。凡番王至京,洪武二 年,令礼部官于会同馆礼待。永乐以后,四夷来朝贡者,钦命中官与文武大臣或学士 等官待宴,不拘员数。成化初,北虏、东夷、西番,以武职大臣待;朝鲜、安南、日 本等国并土官,以礼部官待。九年,朝鲜国陪臣到京,礼部题请侍宫官,命礼部尚书 待。又泰宁等夷人头目。命总督戎政勋臣待。自后,夷使到京,俱照例。 对贡使一行的赏赐,由主客清吏司根据其官位高下,制定相应的赏赐标准。洪武二十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礼部,第1 7 4 9 页。中华书局1 9 7 4 年4 月第一版。 留明会典卷一o 九,礼部宾客会同馆,第1 6 2 7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1 9 7 6 年7 月初版。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六年( 1 3 9 3 ) 规定:“凡诸番四夷朝贡人员及公侯官员人等,一切给赐,如往年有例者,止 照其例;无例者,斟酌高下第等,题请定夺,然后礼部官具本奏闻,关领给赐”。例如, 永乐十九年( 1 4 2 1 ) 礼部尚书吕震上书议定,“诸番四夷朝贡赏例为:“三品四品,人钞百 五十锭,锦一段,芝丝三表里;五品,钞百二十锭,芝丝三表里;六品七品,钞九十锭, 纶丝二表里;八品九品,钞八十锭,纶丝一表里;未入流,钞六十锭,纶丝一表里 。 明太宗接受这一建议,他认为诸番来朝,给予的赏赐丰厚一点并不为过。太宗实录记 载,“上日:朝廷驭四夷,当怀之以恩,今从朝贡者,悉依品给赐、赍,虽加厚,不为过 也。 ( 2 ) 审核朝贡表文,考核四夷馆译字生、通事,严禁其与外国贡使私自接触,以防 泄露国家机密。掌管科举考试的礼部,也要负责对译字生、通事定期进行考核。嘉靖二十 五年( 1 5 4 6 ) 规定:“礼部会同吏部将在馆通事序班人员,通行考试,分为三等题请:一等 照旧在馆供事;二等量加罚治,姑容学习;三等黔退为民 。对尚未升任通事的译字生, 由礼部选派“年深通事序班,题请照旧教习。每日书写番、汉字语一张。每月朔望,责令 该馆序班考校,月终提督主事考校,季终本部通将各馆官员、通事人等,参错出题,严加 考校。 可见对译字生、通事的管理、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 3 ) 保管明朝使臣记录的有关朝贡国风土物产等方面的资料,这是唐代以来的一贯 做法。当然,在明朝,贡使来时也会带来一些相关资料。此外,会同馆官员还负责询问朝 贡国的情况并有记录。 除主客清吏司外,礼部仪制司和精膳司也兼涉一部分朝贡事务。如,仪制司,负责“蕃 王之浩命 、印玺的颁赐,制定朝贡礼仪;精膳司,则负责贡使的宴飨之事,“蕃使、土官 有宴,有下程,皆辨其等。”为外事接待提供文化和后勤服务。 ( 二) 会同馆 1 、设立及沿革 会同馆的建立,并不是开始于明代,辽、金、元时已有。日下旧闻考引石湖集 载:“会同馆,燕山客馆也,辽已有之。 日下旧闻考又引北辕录也载:“入宣阳 回明会典卷,礼部给赐二,第1 6 4 3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9 7 6 年7 月初版。 o 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三,永乐十九年正月丙子。第2 2 4 9 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按:洪武二十六年 ( 1 3 9 3 年) 规定。 明会典卷一o 九,礼部宾客会同馆,第1 6 2 7 1 6 2 8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1 9 7 6 年7 月初版。 回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礼部,第1 7 4 6 1 7 4 9 页。中华书局1 9 7 4 年4 月第一版。 ( 清) 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三七京城总纪,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9 4 页。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门,由驰道西南入会同馆。西夏使节入金,即居于会同馆内,会同馆安置西夏使节有一 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元京城大都( 今北京) 也建有会同馆,其机构设置,据元史百官志 一载:“会同馆,秩从四品。掌接伴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至元十三年始置。 二十五年罢之。二十九年复置。元贞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礼部尚书领会 同馆事一员,正三品;大使二员,从四品;副使二员,从六品。提控案牍一员,掌书四人, 蒙古必赤一人,典给官八人。其属有收支诸物库,秩从九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 二十九年,以四宾库改置。 明承前代之制,也设置有会同馆,是明朝中央政府“专以止宿各处夷使及王府公差、 内外官员 的接待机构。洪武时,“改南京公馆为会同馆,永乐初设会同馆于北京,三年 并乌蛮驿入本馆” 。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陪都,会同馆继续保留。北京会同馆原有房 舍4 3 0 余间,经过宣德六年( 1 4 3 1 ) 、弘治十四年( 1 5 0 1 ) 的两次整修,扩至4 7 0 余间鲫。自 正统六年( 1 4 4 1 ) 起,会同馆分为南北二馆,北馆6 所,南馆3 所,共用馆夫4 0 0 人,其中 北馆3 0 0 人,南馆1 0 0 人。其具体分工是:北馆用以接待各王府公差人员,西域诸国及西 南、东北少数民族的首领、土官及其使臣;南馆用以安顿瓦刺、朝鲜、日本、安南等国贡 使及随行人员。 2 、人员配置 ( 1 ) 提督会同馆主事 弘治年间,礼部主客司添设主事一员,专一提督会同馆事务。礼部主客清吏司为一专 门掌管四夷着使朝贡、接待、给赐事宣的机构。下置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 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弘治五年主客司又增设主事一人,专门提督会同馆。 弘治五 年后,主客司增设主事一人专门提督会同馆,之前会同馆则由主客司员外郎、主事轮流到 馆临时管理,事毕则回礼部。明会典礼部六十七于此有载:“旧设南北两会同馆,接 待蕃夷使客。遇有各处贡夷到京,主客司员外郎、主事轮赴会同馆,点视方物,讥防出入, 贡夷去,复回部视事。弘治五年,各夷来贡者众,始添设提督会同馆主事一员,专一在馆 提督事务。 提督会同馆主事的执掌可从下面的一段史料中窥其一斑: 日下旧闻考卷三七京城总纪,第5 9 4 页。 明孝宗实录卷三五,弘治三年二月乙亥。 明会典卷一四五,兵部驿传会同馆。 明宣宗实录卷八二,宣德六年八月癸卯:明孝宗实录卷一七四,弘治十四年五月壬戌。 明会典卷一四五,兵部驿传会同馆。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 明会典卷一。九,礼部宾客会同馆。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弘治十四年正月) 壬申,提督会同馆礼部主事刘纲言:“旧例,各处夷人朝贡到 馆,五日一次放出,余日不许擅自出入;惟朝鲜、琉球二国使臣则听其出外贸易,不 在五日之数。近者刑部等衙门奏行新例,乃一概革去,二国使臣颇觖望。又旧例,夷 人领赏之后,告欲贸易,听铺行人等持货入馆开市五日,两平交易。而新例凡遇夷人 开市,令宛平、大兴二县委官选送铺户入馆。铺户、夷人两不相投,其所卖者,多非 夷人所欲之物。乞俱仍旧为便。又新例,外夷到馆,凡事有违错,不分轻重,辄参问 提督主事及通事伴送人等。且主事在馆提督,不过总其大纲,与通事伴送专职者不同。 今一体参问,情既无辜,且不足以示体统于四夷,乞量为处分。”礼部议,谓:“前二 事宜如纲奏。外夷到馆如有杀人重事,乃参门( 问,作者按) 提督官;其余事情,止参 问通事伴送人等。”从之。 由此可见,提督会同馆主事的职责是“总其大纲,负责将会同馆“四夷 使臣的意 见上达皇帝并提出处理建议;参与制定并负责监督执行会同馆贸易条例;倘若“外夷在 会同馆构成重大违法犯罪事件,将追究提督会同馆主事的责任。 提督会同馆主事有时因处理会同馆事务不周而遭罢黜。明世宗实录卷六二记载了 嘉靖五年( 1 5 2 6 ) 通事胡士绅假外国使臣怨词泄私愤而铸成诏狱。当时任主客司郎中的陈九 川对天方国进贡方物中的低劣玉石不予接收,对其求讨蟒衣也不予奏请,致使外国商人怀 恨在心。陈九川后来又怒骂通事胡士绅。胡为了报复,假外国使者的名义控诉陈九川和陈 邦俑。结果陈九川罚戍镇海卫,陈邦偶削籍为民:提督会同馆主事陈邦偶的罪名是“不抚 夷情,刁难贸易”。这也从反面证明抚顺外国使者、管理会同馆正常贸易是提督会同馆主 事的重要职责。 此外,明史卷三二五外国六佛郎机传载:“亚三侍帝骄甚。从驾入都,居会 同馆。见提督主事梁焯,不屈膝。焯怒,挞之。提督主事梁焯只不过是一名“小官”,而 亚三却是“尝与天子嬉戏 的佛郎机使者,可梁焯竟敢“挞之 ,足见提督会同馆主事在 处理外交事务方面还是具有很大权力的。 ( 2 ) 会同馆大使、副使 明代会同馆大使、副使的最早设置情况,史料无明确的记载。不过,最晚当不迟于洪 武二年( 1 3 6 9 ) 。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五占城传载洪武二年( 1 3 6 9 ) ,明太祖遣中书 省管勾甘桓、会同馆副使路景贤出使占城国。这是所见关于明代会同馆大使副使的最早记 载。这表明在洪武二年时,会同馆大使、副使就已经设立。 o 明孝宗实录卷一七四,弘治十四年正月壬申。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外,据明会典兵部二十八驿传一会同馆载,正统六年( 1 4 4 1 ) 定会同馆 为南、北二馆,设有会同馆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具体管理南北二会同馆事务。会同馆大 使及副使,为兵部属职。史载,兵部下属有车驾清吏司,置郎中、员外郎及主事等职员, 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凡邮传,在京师日会同馆,在外日驿,日 递运所,皆以符验关券行之 。车驾主事下又置会同馆大使一人,为正九品;副使二人, 为从九品。 关于会同馆大使、副使的职掌,史书亦无明确的记载。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 “( 兵部) 所辖,会同馆、大胜关,各大使一人。 这明确说明会同馆是由兵部统辖的。 兵部对会同馆的管理,主要是保证会同馆马驴铺陈完各和马夫驴夫齐全,确保会同馆居住 人员的安全,并给返程的会同馆居住人员填写勘合并提供马驴脚力。为防止会同馆“马驴 倒死”、“夫役在逃”或“铺陈不整 ,兵部派人加以巡查。明会典卷一四五兵部二八驿 传一会同馆载:“凡接待各王府公差进奏人员,及四夷朝贡使客,原设马驴馆夫,铺 陈什物,俱有定额,兵部委官提督点视,如有马驴倒死,夫役在逃,铺陈不整,照例勾解 买补,应合给驿,应得脚力者,填写勘合,发馆起关应付。其南京会同馆,从南京兵部一 体委官提督。 “凡马价,弘治三年议准。各处征收马价银两,系会同馆者,解兵部;系在 外驿分者,解该管官司,照例支给。每一夫一马,岁给工食草料银二十五两。买补上马一 匹、上铺陈一副,各给银十五两;中马一匹,中铺陈一副,各给银十三两;下马一匹、下 铺陈一副,各给银十两。仍督令如法买补。 。 礼部对会同馆的管理,主要是对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使者的礼节性招待和对会同馆贸 易的管理。礼部主客清吏司为一专门掌管四夷番使朝贡、接待、给赐事宜的机构。下置郎 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弘治五年( 1 4 9 2 ) 以前,凡有 四夷使者到京城,主客司员外郎和主事轮流到会同馆临时管理。贡使返程则员外郎和主事 回部视事。弘治五年主客司定设主事一人,专门提督会同馆。可见,礼部对会同馆的管理 是由最初的临时性管理而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专职的。 后兵部所属会同馆大使、副使与礼部主客司提督会同馆主事在管理职能上一度发生冲 突,嘉靖十年( 1 5 3 1 ) 即下令,凡两馆事务,“令具属提督官管理。兵部该司不许侵扰干预, 其大使等官及别衙门,敢有占用夫役,及脱逃负欠情弊,都听提督官查究”。固 ( 3 ) 通事 关于通事一职的设置情况,明会典卷一。九礼部六七宾客会同馆载:“洪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 亩明会典卷- - 0 九,礼部宾客会同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永乐以来,设立御前答应大通事,有都督、都指挥、指挥等官,统属一十八处小通事, 总理来贡四夷并来降夷人,及走回人口。凡有一应夷情译审奏闻。嘉靖初,革去大通事, 其小通事悉属提督官。凡在馆钤束夷人、入朝引领、回还伴送,皆通事专职。”“凡通事额 员,成化五年奏定,小通事额数,总不过六十名。遇有病故及为事等项革去职役者,照缺 选补。若事繁去处丁忧有过三名者,量补一名。可知通事负责翻译、在馆约束贡使、引 领贡使朝见、伴送贡使返程等事宜。下面分别予以考察。 在外国使者和其他外来人员来到时担任翻译工作。如上引明会典所述:通事“总 理来贡四夷并来降夷人,及走回人口。凡有一应夷情译审奏闻。对于这一职责,明世宗 实录的有关记载也可得到说明:“( 正德十六年十二月) 丁亥,礼部尚书毛澄等奏:请考 选精通夷语、熟谙夷情者二员为大通事,隶本部并兵部;其译审夷人,属之提督主事并本 等通事;访保通事,属之镇巡官并鸿胪寺掌印官。遇奉旨宣谕夷人,该部各差属官公同宣 谕,事毕即回,以防贿漏。得旨:大通事俱停补,余如拟行。于是,礼部复议其职事, 令鸿胪寺官同本等通事掌管,从之。” 通事担任翻译工作的实例,在明实录中还有多处记载,如明孝宗实录卷九二: “( 弘治七年九月) 壬子,朝鲜国海南夷十一人以捕鱼为飓风漂其舟至福建。漳州府时无译 者,莫知其所自来。福建守臣送至京,大通事译审,乃得其实。上命给之衣食,候其国进 贡陪臣还日,归之。 “入朝引领”和“回还伴送”。明代对四夷使的觐见礼仪和筵宴礼仪都有明文规定。 四夷番王或使臣在朝觐之前都要练习礼仪。在正式朝觐时,会同馆通事就担任导引官的角 色。由于朝见礼节比较烦琐,明会典卷五八礼部十六蕃国礼有详细记载可供参 看,兹不赘述。 关于“回还伴送这一职责的形成,明武宗实录载:“( 正德三年五月己巳) 礼部言: 外夷贡使回,旧未有译送者。有之,自安南陪臣得请始。后因译者在途不法,议革之。 惟朝鲜及泰宁等卫并哈密夷人译送如故。既而兵部议免,惟令各镇巡官遣送。今锦衣卫带 俸指挥佥事、大通事王喜奏开前例,宜止听译送朝鲜、安南及泰宁三卫夷人,余仍革免。 上是之,仍命严译入在途中生事导夷为害之禁。”伴送使者出境不仅体现明王朝的待客之 礼,保护使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是为了防止中外人民交通而走漏风声,以及监督各处 使臣不得收买明王朝禁止出境的物品。典故纪闻卷一七:“先年,夷人入贡,无遣官伴 送之例,嘉靖三十八年,以驿递殴伤贡夷,始议遣通事序班伴送。明世宗实录载:嘉 靖十四年九月甲申,“诏遣通事序班一人,护送朝鲜使臣出境。自后岁以为常,防其夹买 私货也”。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嘉靖四十三年( 1 5 6 4 ) ,由于通事不能约束使者,致使通事伴送某些使者的职务被废, 而由兵部委任的官员取而代之执行。典故纪闻载:“先年,夷人入贡,无遣官伴送之例, 嘉靖三十八年,以驿递殴伤贡夷,始议遣通事序班伴送。其后伴送序班,往往导诱诸夷, 百般需索,因而乾没,恣为奸利。嘉靖四十三年秋,序班陶贵伴送海西夷人至三河,侵暴 特甚,为驿丞杨榆所奏。乃诏:自后三卫海西诸夷入贡,蓟辽督抚选委官舍押送,革伴 送通事序班,以兵部听差指挥千百户一员代之。一 由于兵部委任的官员不懂四夷语言,无法抚顺四夷使臣,致使他们在返程途中滋扰生 事更加严重。十余年后,万历四年( 1 5 7 6 ) ,兵部伴送夷使的职责遭到废除,仍由通事负责 伴送。“万历四年题准:兵部差官不谙夷语,致各夷沿途生事益甚。仍差通事序班押送。 但有不自检饬,不能钤束夷人,许所在官司申呈参革。 嘉靖四十二年( 1 5 6 3 ) ,由于派往乌思藏的使者不听通事约束而取消了番僧出使行封的 惯例。典故纪闻卷一七载:“旧例,乌思藏请封,皆遣番僧为正副使,而以通事监之。 嘉靖四十二年,遣番僧远丹班麻等封阐化等王,比至中途,肆为搔扰,不受通事约束。礼 部因请:自后诸藏请封,即以诰敕付来人赍还,罢番僧勿遣。封诸藏之不遣京寺番僧, 自此始。 处理外国使者在会同馆的大小事情。对于这项责任的规定,明孝宗实录载,弘 治十四年( 1 5 0 i ) 前,在接待四夷使者时出现问题,事无巨细,由提督主事和通事共同承担 责任;此后则除有命案,一切责任均由通事等人员承担。 会同馆通事担任着妥善处理外来使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任务。如明英宗实录载:“( 天 顺四年十一月戊寅) 通事、都督同知马显等言:朝鲜国使臣七十余人,毛怜女直来朝者三 百人,杂处于会同馆。二处旧有仇隙,恐致争竞,请分馆处之。礼部议迁女直,其头目尚 佟哈不从。朝鲜使臣请迁,乃命迁于乌蛮驿。 会同馆通事是在馆中担任翻译工作,并负责四夷使团“入朝引领 、“回还伴送等事 宜的人员。他们与四夷使者直接接触,对会同馆的正常运作起着重要作用。 ( 4 ) 其他人员 会同馆除设有提督主事、大使副使及通事外,还有司吏、典吏、馆夫、库子、医生等 供职人员。 明代各衙门都设有吏员。据明会典卷七吏部六吏员载,会同馆所属吏员有 司吏一名,典吏二名。司吏和典吏,其职责当是协助大使副使管理会同馆的马驴铺陈等具 体事务。 。明会典卷一。九宾客会同馆各国通事。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同馆要接待来自四方的使客,就需要有服侍人员在馆供役。会同馆馆夫是专门负责 贡使饮食供应的职员。会同馆馆夫共设4 0 0 名,其中南馆1 0 0 名,北馆3 0 0 名。馆夫由顺 天府及直隶真定府、保定府等七府佥充。顺天府佥充者三年一换,直隶七府佥充者一年一 换。馆夫佥充不得超过期限,否则将会受到处罚。而由囚犯充役的馆夫在役期间不许逃跑, 否则将被发配到会同馆永远充役。“凡馆夫,额设四百名,南馆一百名,北馆三百名,专 造饭食以供使客。内顺天府所属,佥充三百四十七名,俱三年一代;直隶真、保等七府, 佥充五十三名,俱一年一代。其法司囚人,问充馆夫逃者,就发本馆永远充役。“会同 馆夫,供役三年转发该管有司收当民差,另佥解补。不许过役,更易姓名,捏故佥补,违 者官吏一体坐罪。若五年以上不行替役,及近馆无籍军民人等用强揽当者,俱问发边卫充 家 一o 会同馆设库子一职,共七名。各处朝贡夷使到会同馆后,其携带各种方物需要有人看 管。库子的职责,当是将各种方物入库保管。库子由顺天府所属大兴、宛平二县佥充。“凡 库子七名,俱大兴、宛平二县佥充。 ” 会同馆还设有医生二名,负责为四夷使者及伴送等人提供医疗服务。“凡会同馆医生, 遇四夷及伴送人等有疾,即与医药,年终具用药若干,活人若干,开送提督主事处,核实 呈部,以稽勤惰,考满升授,仍留本馆办事,其药材,太医院关给。 嘉靖元年( 1 5 2 2 ) , 就会同馆医生的升迁颁布定制。同时规定,会同馆有一名医生因故不能应役,由另一名兼 管;二人都不能应役时,则由太医院负责借拨一名到会同馆服务。明会典载:会同馆, “医士二名,嘉靖元年奏准:历俸三年,与冠带;再三年,给食米一石;又三年,医治功 多,升授吏目,仍在馆办事。其见役年久,未授恩典而遭丁忧别故者,止令一人兼管,俱 有事故,借拨一名。扣算役过日月,抵作本院实历之数,不许夤缘补缺。 会同馆的杂役,都是受提督会同馆主事管理的。“凡两馆事务灾役,嘉靖十年令俱属 提督官管理。兵部该司不许侵扰干预。其大使等官及别衙门,敢有占用夫役及脱逃负欠情 弊,都听提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