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庄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精神。庄子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人的身 心健康,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全面进步。本文首先分析了和谐的涵义, 认为和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对立面的共生与共处。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发展为 庄子和谐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 庄子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 及人的身心和谐。自然和谐是庄子思想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它是一种合目的 与合规律的生存状态。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本来是和谐的, 只是由于违背了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才失去和谐。所以,只有遵从“道 ,不 违背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三者的和谐。 庄子的和谐思想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时历史的 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思想还为现代人建构当代的和 谐观念提供了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在实践上,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我们应j 下确看待庄子的这 一思想,实现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庄子和谐思想当代价值 a b s t r a c t h a r m o n yi sa ni m p o r t a n ta r e ai nt h eh i s t o r yo fe t h i c a lt h o u g h t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 a n di ti st h eb a s i cs p r i to fc h i n e s ec u l u t u r e z h u a n g z i st h o u g h t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 o ft h eh a r m o n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 w h i c hi sn o to n l yr e l a t e dt op e o p l e s p h y s i c a la n d m e n t a lh e a l t h ,b u ta l s oi s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o v e r a l l p r o g r e s s t h i sp a p e r f i r s ta n a l y z e st h em e a n i n go fh a r m o n y ,t h a tt h eh a r m o n yi sa d y n a m i cp r o c e s s , i nw h ic ht h ea n t i t h e s i sc a nb es y m b i o t i ca n dc o e x i s t e n c e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p r o g r e s so f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 g a v et h e e c o n o m i c ,p o i t i c a la n di d e a l i s t i cc o n d i t i o n sf o rh a r m o n yt h o u g h to fz h u a n g z i z h u a n g z i sh a r m o n i o u st h o u g h ti n c l u d e st h r e ea s p e c t s , w h i c hi st h e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h a r m o n ya n dh u m a np h y s i c a la n d m e n t a l h a r m o n y n a t u r a lh a r m o n y , w h i c hi sap u r p o s ea n dc o l a w so f c o e x i s t e n c e , i st h e m o s ts i g n i f i c a n tf e a t u r eo fz h u a n g z i ss y s t e mo ft h o u g h t z h u a n g z ib e l i e v e st h a ti ti s h a r m o n i o u s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 a m o n gp e o p l e , b e t w e e np e o p l e sp h y s i c a l a n dm e n t a l a n di tb e o m e si n h a r m o n i o u s j u s td u et ov i o l a t i o no fl a w so ft h en a t u r a l w o r l d t h e r e f o r e , c o m p l y i n gw i t h ”t a o i s m ”a n dn ov i o l a t i n gt h el a w so fn a t u r ei s t h eo n l yw a yt oa c h i e v et h et h r e eh a r m o n y z h u a n g z i sh a r m o n yt h o u g h t h a d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t h i c sa n dt h eh i s t o r ya tt h a tt i m e w h a t sm o r e ,h i st h o u h tb e c o m e st h er e f e r e n c et o b u i l dm o d e mh a r m o n i o u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 i np r a c t i c e , i ti sh e l p f u li n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n g , c o n t i n u a l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 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a n d et h e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 p e o p l e sp h y s i c a la n dm e n t a l w es h o u l dt a k eap r o p e rv i e wo fz h u a n g z i s t h o u g h t , i no r d e rt or e a l i z ei t sw o r t hi nt h es o c i a l k e yw o r d s :z h u a n g z i ;h a r m o n y ;m o d e m v a l u e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武汉理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1 塑鱼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 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经武汉理工大学认可的国家有 关机构或论文数据库使用或收录本学位论文,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服务。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研究生( 签名) :7 锯哆 导师( 签名) : 0 醐刁列 武汉理l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1 章引言 1 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和谐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也是人类社会的比较理想的生活 理念。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和谐社会已成为人类普遍追求的最高的社 会生活状态。 和谐是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文化传统中,和谐一直作为一 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作为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理想与社会模 式而存在着。在这一精神的长期构筑过程中,各家各派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作 为道家代表之一的庄子在看到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抱着关怀世人的感情 站在新的角度提出了与诸子不同的“和谐思想,这是庄子思想中最富魅力和 最具特色的部分。 课题分析了和谐的涵义,认为l n i l 堂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对立面的共生与共 处。庄子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 及人的身心和谐。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本来是和谐的,只 是由于违背了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才失去和谐。所以,只有遵从“道”,不违 背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三者的和谐。所以说,庄子的“和谐 思想以“道”为 本根,以“自然”为基础,以人的个体价值的张延为特点,深入到人生命、生 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庄子对人生的关怀,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一方面对人类促进的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其消极的作用。人从“自然人” 的角色中挣脱出来,从对自然的依靠,到人逐渐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人类在 征服自然的同时也遭到了自然无情的报复;科技的进步除了给人类带来福音之 外,造成的社会纷争、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人性的堕落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在 面对物质的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也不得不面对道德的沦丧、精神的缺失等灵魂 与肉体的分离、物质与精神的分裂问题。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 思考,希望能找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出路。 庄子的和谐思想中蕴涵着许多积极因素,如追求天和的平等精神、人和的 人格独立精神、心和的宽容精神。能够启示现代人自觉放弃“人类中心主义” 的错误主张,以平等态度充分尊重和爱护自然,更加理性地利用自然,同时深 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有意识地遏制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使人类 武汉理下人学硕+ 学位论文 得到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都值得我们现代 人认真加以发掘、借鉴和吸收,实现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庄子的思想可以从哲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研 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不断产生出来,在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 人们把眼光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之上。庄子的研究在台湾、香港成就比较突出, 大陆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研究庄子,取得不少的成绩,对庄子思想中有 利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开始重视,从中找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有力因素,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庄子伦理思想中“逍遥游”、自由的思想研究较多,而 对庄子和谐思想作专题性的系统的探讨,无论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都还显得 很不充分,与目前国内社会需要相联系也不够紧密。 在国外,日本学界对庄子研究一直比较重视。欧美学者也愈来愈对庄子思想 产生兴趣,然而他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由于环境的限制和语言的隔阂, 其准确性不够,其方向和内容也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 1 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现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同益呈现,如果这个矛盾不解决将对人类未来的发 展产生不良影响。庄子思想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天人合一 的思想,修 养内心的思想对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值得我们参考的与众不同的理论依据。通 过对庄子文本的挖掘,寻找出解决方法,让人们认识到人作为万物之一是能够 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是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净化自己 的内心而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是对人个体精神的发扬与光大。 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 合。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工具,从国内外网站和各类报刊杂志的网站进行搜 索、浏览、下载、比较、研究与本论文相关的资料,以充实和丰富研究内容。 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一理论准备一收集资料一资料整理与课题论证一论文 撰写、修改一论文定稿和答辩 2 武汉理i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1 4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通过对庄子文本的诠释,特别是对庄子思想中的朴素和谐思想的理解,作为 解决现代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问题的借鉴。从伦理学的角度, 对庄子和谐思想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有许多著名学家都曾对“和谐”作过精深 的论述,其中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对和谐思想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拟 在尊重传统并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对庄子的和谐思想做一番新的审视,着重分 析其和谐思想的内容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3 武汉理j r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2 章道的内涵及道与和谐的关系 2 1 道的内涵与和谐的内涵 2 1 1 道的内涵 “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即“道路”。许慎说文中对“道”的解释 就是“道者,径路也。”先秦诸子都讲“道”,但他们主要把“道”视为政治原 则、典章制度,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它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人伦的“道”, 又称“王道”,只不过具体内涵有所不同。道家哲学理论也是由“道 展开的, 只不过它将先秦哲学的“道”由现实生活扩展到对宇宙、对生命本体的追溯与 思考。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其思想也不例外。 道在庄子思想中首先具有超越性。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 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 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 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罾“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是说道只能 用心来体会、感悟,却不能看见和言说表达出来。“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 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道 之所以不能被感知,被思辨所认识,可以归纳出两条原因:第一,庄子认为“道” “未始有封”,“道无终始” ,所以从形态上看,“道”是“形形之不形”,不 具有任何形态,因而不能被感知;第二,庄子认为“道通为一” ,“道覆载万 物者也”,“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力物备” ,所以从内容上看,“道 是世界总体和万物本原,“精神生于道” ,人的感知和理智都只是“道”的部 分、派生;部分和派生不能认识总体,不能认识本源。因而它的存在,是需要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一版 圆庄子人宗师 序子知北游 序了- 齐物论 庄了秋水 庄子齐物论 o 庄子天地 庄子天道 庄子知北游 4 武汉理j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人超越经验思维、日常感觉,用自己的真实生命去把握的。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道产生天地力物,也是 天地运行、万物存在和发展的道理或者规律。“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 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 因为有道,天高地广,日月运行,万 物昌盛。“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 木固有立矣。循道而趋,已至矣。”圆道是天地力- 物的根本,因为有道,天 地才有常,日月才有明,星辰才有列,禽兽才有群,树木才有立。道具有普遍 性。知北游中有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日: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 日:无所不在。东郭子日:期而后可。庄子日:在蝼蚁。日:何其下邪? 日:在梯稗。日:何其愈下邪? 日:在瓦甓。日:何其愈甚邪? 日: 在屎溺。所以道贯穿于万物之中,是无贵贱,无差别的。 作为万物的之源的道,同时又参与着万物的生息,使得宇宙有序的运转,万 物自生自息,世界一片生机。但这一切都是循其自然。万物以道为本,亦应遵 循道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庄子思想中格外地强调尊重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依乎天理” ,“因其 故然” ,适度“有待”于万物,又保留其必要的独立性,使其按其固有的天性 自然发展。在这个层面上,庄子的“道”又可理解为自然、天、天性、本性、 本真,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德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 真”,“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 2 1 2 和谐的内涵 “和谐”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根本精神。 在古代,和谐也就是“和。“和”本作“口禾”,玉篇口部:“口禾为和之 古文。 说文解字:“口禾,相应也。从口禾声。”“相应”,是指声音相应。 庄子知北游 庄子天道 序了知北游 老了第二十五章 序了养生主 庄子养生主 庄子秋水 序予臆帝1 : 顾野一f :玉篇 许慎:说义解,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一版 5 武汉理i :人学硕+ 学位论文 广韵过韵:“和,声相应。”叫换言之,即和谐地跟着唱或者伴奏。“和”在 甲骨文中也作“稣”。说文解字:“稣,调也。 圆其原初的意义是指从三孔( 或 六孔、七孔) 定音编管内吹奏出来的标准乐曲,以调和各种音响。于是,以“调” 为特征的相应之“和”就这样产生了。“和”进一步演化为“以他平他谓之和”、 “相成、“相济”的深刻内涵。 国语郑语,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 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 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就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 “和”( 和谐或融合) ,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和 是以一种元素同另一种元素 相配合,求得矛盾衡和统一,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 口的美味是“和五昧”的结果;“同”是相同事物的简单重叠,没有差异和对立。 不同的事物相互配合可以创造出新的事物,相同的东西不断重复则不可能发展。 先秦道家非常重视和谐本身的意义,在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思想的基础上 发展了和谐思想。和谐不是为和而和,而是为了对立面的共生、共处。老子论 和,他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 基本上继承了左传、国语中和的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范 畴。他还对和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如他提出“道法自然 的致 和方法,及“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的思想。庄子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j 下如王夫之所释,“天下 之万变而要归于两端生于一致 ,这是关于和谐价值观的典型表述。 从以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一是,“和”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两个或者两 个以上的东西,无论是和谐、调和、和解、和睦,都不是单一、惟一的存在, 若为单一、惟一,就无和凿、调和等等。二是,“和 便是冲突融合。和谐、声 音相应,说明诸事物之间、声音之间存在种种的差异,有差异就在冲突,有冲 突就需要融合。三是,“和”是人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道德关系的体认,也 是对入与自然关系、人与自我生育关系以及如何、怎样延伸的体验。 陈彭年、邱雍:广韵 许慎:说文解,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一版 国语郑语 老了第四十二章 老了第网十二章 老子第二f 五章 老子第r f 六章 序子田了方 王大之:船山遗书全集,台湾自由:i ;版社,1 9 7 2 年1 1 月初版 6 武汉理l :人学硕+ 学位论文 和谐以差异与对立为前提,就如张立文所著和合学概论所说,有差异 与对立,“必然有竞争、斗争、冲突,如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但这种竞争、斗 争、冲突不是以共灭共亡为价值导向,而是以和谐、融洽,即融突而和合为价 值导向,它意味着新的生命的呈现,而能和荣和富。”求生是人的本能,追求 和谐是人的本性。和谐共处是事物存在变化的一种现象,是一种客观的过程和 趋势。自然界的发展是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社会在不断的进步, 人类的理性也在不断的进步。j 下是人类的理性才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地远离争斗, 趋向于和谐、和平共处。 2 1 3 道家与儒、墨、法家和谐思想的异同 早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主要思 想学派就对“和谐”这一理念有过深刻的阐发,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之一。 儒、墨、道、法诸家浸透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然而以官学的形态, 授受于庠序,流布于民间的,却主要是孔子儒学的思想文化。正是从这一意义 上,我们说儒家思想和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华 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定位。儒家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 主要精神,它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我们今天提出构建“和 谐社会”理念的思想源泉。论语载:“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在这 里,“和”就是和谐相处,这是孔子德治管理的目标,孔子说仁、说德,最终目 的是为了达到社会稳定和谐。“和为贵”是“礼”的运用,是用社会规范来制约 人的行为,让人们各归其位,各安其位,以此来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特征,是讲平衡和谐,讲人己关系,提倡天人合 一。对于中国人来说,“天人合一 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天与人之间的社会规范 就是“和”。这个“和为贵”的观念,是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 出发点。但这个“和,并不是消除异己的和,相反,它是在发展差异中求得和 谐,即“和而不同”的理念。“和”不是同,“和”指不同的事物统一到一起, 建立一种平等、协调的关系。“和”是一种多元的统一,“同 则是单一事物的 由张立文和合学概论一2 1 世纪文化战略构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1 2 月 论语学而 7 武汉理1 = 人学硕+ 学位论文 简单相加。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种种文化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必 走的一条道路。在人类拥有强大的武器当量、地球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如 果只强调“同”而不讲求“和”,纷争达到极端状态,就会毁灭我们共同生息的 家园地球。“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 儒家伦理思想所调整的关系领域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统摄人 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和谐社会建构中也存在人与自然、入与人、人 与社会的三个维度。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被以后的儒家发展为f 己正人、成 己成物的人格修养,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它们 都归根立足于一个“和”字。 道家讲和谐,则有更为宽广的思想视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道家的最高范围“道”贯通天、地、人,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道” 化生出来,也都遵循“道”的规律运动变化;“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足由“道”产生的,人和人类社会在内都是“道”化生的结果。 道家所关注的和谐由宇宙和谐推衍而来,道家所关注的社会秩序由宇宙秩序推 衍而来。由此看来,道家所谈人间和谐与社会秩序是以宇宙和谐与宇宙秩序为 主要依据的。所以,合“道是万物和谐的根本机理。 墨家讲和谐,着重要人们发挥“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墨家思想中所 倡导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更值得我 们好好发掘,大力弘扬。墨家主张“兼爱”,提出“兼以易别”。“兼以易别 就是用“爱无差等”来代替“爱有差等”。这充分表现了墨家的博爱情怀。这种 兼爱思想,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它要求人们既要平等相爱,又要互相支持、 互相援助。墨家提倡的互助、兼爱思想,到了今天尤其显示出它的特有价值, 对我们创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法家讲和谐,是从为其法治路线服务的角度提出来的,建立在君主保证法 制的实施和履行的基础之上。因而同儒、道、墨诸家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个 性。一方面,它明确肯定法治优于德治;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德生于刑”, 突出德对法的依赖地位。法家学说中所倡导的精神,对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因而应当大加发掘,批判的继承吸收与改进。 o 老予第四十二二章 墨了兼爱下 商村书说民 8 武汉理+ 1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2 2 庄子的道及其蕴涵的和谐关系 2 2 1 庄子道的思想的特点 庄子的“道”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道”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源,“道”是不可知的,“道”无穷无尽,无处 不在。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 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天、地、人一切都是从“道”那罩产生。 没有“道”就没有一切。我们说,物质是在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着。空间和时间 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而庄子的“道”,显然不是指物质。因为它是看不见, 听不着,无影无形,人们无法感觉到的。庄子又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物物 者非物。” 这就是说,产生物的不是物,可见。“道”不是物。这种“道”只能 是超时空的绝对,是一种理念、精神。 二、获得了“道”,威力无比。有“道则昌,无“道”则亡。 “古之真人,登高不傈,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 若此。 庄子把“道”看作是战胜一切力量的源泉,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万物离不开“道”,它是生死存亡的一切根本所在。 这种获“道 万能论,披着神秘的外衣。庄子把“道说得虚无缥缈,不 可酌量,把“道”神圣化。从这点出发,宣扬了获“道”人:“至人”、“神人”、 “圣人”、“真人 等,都是道家心目中的楷模,他们超脱尘世、先知先觉、无 为顺世。他们可以左右万物,扭转乾坤,摆布历史。 三、“道”纯真不杂。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庄子把“道”看成是纯真不杂至高无上的“精神”,任何有为、能动,都不 9 师游师世宗北宗问 大知人人 了子子子 序庄庄庄 o 圆国 武汉理l :人学硕+ 学位论文 利于“道”,这和老子的“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一脉相通。“道” 支配一切,人们无须干涉它、打扰它,只能依附它、顺从它。要得“道”必须 无为。 四、“道”无是非、贵贱。 “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在庄子看来,万物都受“道”的支配。“道”没有是非、贵贱、约散可言, 因而,“道”决定万物也没有彼此的区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道”可以齐是非、齐大小、齐贵 贱、齐美丑。 五、“道”与“全”,“道”与“一 。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德全”、“形全”、“神全”,谓之“圣人之道”,“道”离不开“全”。庄子认 为,“道”是抽象的、绝对的“全”。“合并而为公”、“道者为公”,都是说“道” 和“全”互相依存。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这罩的“一”,和老子的“一”涵义相同,指“道而言。老子日: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 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些“一”,都指“道”。 老子认为,“圣人”观察天下的命运要用工具,用“一”作为“式 ( 工具) ,这 个“一”就是“道”。庄子继承了这种思想,把“一”和“道 等同起来。 综上所述,庄子的“道 基本特征是:从时问来说,它无始无终,从空间来 说,它无大无小、无形无影;从功能来说,它产生万物,威力无穷。“道”是一 种超时空的绝对精神。它不是主观精神,而是客观精神。庄子认为,这种绝对 精神是最根本的,第一性的;天地万物由它派生,是第二性的。 1 0 章章 章章 五七, 二九 十十游论,卜十 1三北物水地宥11二 第第知齐秋天在第第 了子子子予子子子了老老庄序序庄庄老老 武汉理i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2 2 2 合道即和谐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是“和 。“崇尚自然”是道 家哲学思想的特色,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 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反对片面 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在道家的主流思想里,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是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守,他们主张天道自然,强调自然规律的决定作用,反对 人对自然的破坏作为。 作为万物主宰的“道 是自然而然的,人们要“唯道是从 ,爱道,徇道, 强调入要以尊重和谐了。“道法自然”是根本原则,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社会、人与内心一切和谐的理论基础。“道”体现着宇宙的和谐。老子认为, 天得“道”就清明,地得“道”就安宁,变化( 神) 得“道”就顺通,山河得 “道就充满生气,王侯得“道”天下就太平,万物得“道”就生生不息。可 见老子追求的“道”正是一个安详、宁静、恬然生活的和谐世界。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自然 看成和谐的整体。他把这种自然的和i l 彗w q 做“大 美”或“天籁”,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他看来,大美是一种自然的、 毫无做作的美,天籁是一种最和谐的、由天然所成的音乐,都体现着自然的和 谐。庄子认为,天道是无为的,人道也应当是无为的,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 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一体,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对自然进行改造,破 坏了宇宙自然的和谐。他还认为,人的贪欲也破坏了自己心灵的和谐,所以他 主张仿效无为的自然,要人民“不违自然,不失常性”,才能具有和谐的心灵, 这样天下才会“大治”,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和谐状态。从 而达到“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 固的和谐境界。道家也将这种境界称之 为“天乐 ,认为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关于“和”的思想非常丰富,今本庄子3 2 篇中明确提及“和字 的有5 7 处。庄子认为,“和”是天德、天道的本性,是万物生成的根本。庄子 还借用“和 的范畴,表述一种融洽、协调、平缓的状态和境界,涉及自然和 调、家庭和美、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理调适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万物生成的根本 章 一 十游游,二北遥道 第知逍天 子子予了 老庄庄序 o 窜 固 武汉理j :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子认为,天地阴阳之气交结运行,和合而生成万物,他说:“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 见其形。”即出自地的阳气至热,本于天的阴气至冷。两者交相缠结,和合震 荡而生成万物。道是形成这一切的纲纪,但并不显现其形体。 二、自然界的和调 缮性篇云:“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天, 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即天地间如果阴阳之气和调平复,鬼神 也不会扰乱,时令节气就会正常,万物不会遭致伤害,一切生灵都能终其天年, 这样的话,即使人充满智慧,也无用武之地,这就叫做至一的状态。反之,“阴 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 ,“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 反伤人之形乎! ”如果天地阴阳之气不和,寒暑节气紊乱,对人及万物都会造 成伤害。 三、天德、天道的本质 德充符篇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 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意即,从事物不同的 角度观察,肝和胆虽然那么近,也像楚国和越国那么远;从事物相同的角度观 察,万物都是一样的。如果这样,就不会去关心耳目适合什么声色,精神也就 能自由畅行在天德的和谐中。在这里,“德之和”,就是庄子倡言的大道、本宗。 庄子认为“和”,就是天德的本性。“夫德,和也。” “和”,也是修身养德的途 径,“德者,成和之修也”。庄子进一步指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 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和”这一天德、天 道的本性,行之于天地,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和宗源;行之于社会,就能令社稷 和睦调顺。因此,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该处处遵循天德、天道的“和”的 本性,“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这才是人生追求的幸 福快乐的境界。 四、社会的和谐 1 2 方符符子性父宥充性充道道 缮渔在德缮德天天 子了了子子子子了子 庄序序庄庄庄序序庄 武汉理t 人学硕:i :学位论文 说剑篇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 以安四乡。”即在上要效法天,以顺应日月星三光;在下要效法地,以顺应四 时节令;居其中要和顺民意,来安定四方。他还认为,古时的圣人是完备无暇 的,就在于能“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圆。 五、生理的调整 庄子认为,“和”是人的生理调整的完美状态。庚桑楚篇云:“儿子终同 曝而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整天哭嚎而喉咙却不会哽塞嘶哑,就是因为婴 儿的生理达到了和谐的极致。在宥篇中,庄子借广成子言:“我守其一以处 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意即,我在修养身心时,能做到 执守纯一之道,居处阴阳调和之境,所以现在一千二百岁了,形体还未曾衰朽。 六、调和的手段 齐物论篇云:“何谓和之以天倪? 日: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 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 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 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在这里,“天倪即自然。“和之以天倪”,即用自然 的分际来作调和。这样,“是与“不是”、“然”与“不然”就有了区别。做到 “和之以天倪”,就能忘掉生死年岁、是非仁义而畅游于无穷之境了。庄子还用 “朝三暮四的例子作比,指出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即圣人不执 著于是非之分,而是要调和是非的争论,保持事理的自然平衡,这才是“两行” 之道。 庄子的“和谐”思想,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个层次:其一,宇宙的和谐 主要指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和谐;其二,社会的和谐主要指人与人关系的 和谐;其三,主体自我的和谐主要指主体心灵的和谐。对这三个层次的“和 谐”,庄子的和谐理念更具有其独特之处。 楚论论 剑下桑宥物物说天庚在齐齐 子子子子了子庄庄庄序序庄 武汉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 章庄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3 1 庄子对自然的诠释 3 1 1 庄子对自然的理解 庄子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本然、自然、天然,表现在人和 物身上就是天性、本真,反映于运动变化的事物上就是自然规律。即指万物人 事的一种存在状态、运动规律、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 就是万物能够自然而然地呈现自己,顺着自己的本性来发展自己,就具有自然 美。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是形容“道”和 宇宙万物的“本体如此”,“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种天然或天 赋的自然状况。它既指宇宙万物的纯朴本性,又指宇宙万物因其自然本性而具 有的存在形式与运作方式。在道家看来,“自然 既是“道”的最本质特征,也 是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必然受到这一宇宙法则的制约。所以 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本是混然一体 的,人的本性与天道应是和谐一致的。 庄子认为,生命的本然状态是“自然”,生命的产生是自然而然,包括人在 内的宇宙万物的化生是自然而然的流变过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圆人 既然是自然有机体的一部分,人对于自然的态度理应是“道法自然 ,必须严格 遵守自然法则。 3 1 2 道与自然的关系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取法于地无私载,地取法于天无私覆, 天取法于道无私生,道取法于广大自然。在此,地地,天天,道道,那便是“自 然”。而自然者,自成也,正是老子“无为而治”或“无为而不治”之旨也。这 o 庄子齐物论 o 老了第五章 老了第二r f 五章 1 4 武汉理t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里的自然是自生自成、本性使然的自然,这里的“道”体现着整个宇宙的大和 谐。这是老子所勾画的一幅关于宇宙大和谐的蓝图,在这里,人为四大中的一 大,与天、地、道,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着差异、对立,而又各守其份,各得 其所地存在着。虽然人也为四大之一,但他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 大。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这罩提出了“道法 自然”的思想,即通过“域中四大”和谐并存而达到自然而然,人与天,人与 地,人与人,人的身与心之和谐是最大的和谐。这也是老子思想的最终道德目 标。由此可见,产生力物的“道”本身也是一个安详、宁静、恬然的和谐世界。 庄子也把自然( 道) 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他所谓的“大美”是一种毫不做 作的美,是一种自然之美;而他所称的“天籁 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音乐,是 一种无比和谐的音乐,都体现着“道”( 自然) 的和谐。庄子也肯定了人的一切 皆得于天地自然。“汝身非汝有也,享及有之哉? 日:是天地之委形也。生 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 地之委蜕也。既然人的身体、生命、察赋、子孙皆不为人类自身所拥有,而 是大自然和顺之气的凝聚物,那么,人类就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一切生命, 与所有的生物为友,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而不应该恃强凌弱,破 坏自然。 3 2 庄子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诠释 3 2 1 庄子“天人合一 思想的含义 “道法自然”,从正面讲,就是要求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态度是“以天合天”。 庄子提出了“人与天一也” 的命题。秋水篇对“天”、“人”下的定义是:“牛 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这就形象地指出,“天”就是非 人为的自然,“人”就是人的有目的的作为。庄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本是自然无 为的,他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 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庄子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所以,人的 1 5 葶 五, 十游 一北林水箧第知山秋脑 子子子了子老庄序序庄 武汉理。r 人学硕一 :学位论文 这种朴素的本性与至上的“道”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也是值得崇尚的。他说:“其 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 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为真人。可见,无论你是否喜欢,不管你 怎样认识,天与人总是合一的。只有那些自觉融身天下力物、超越“天人相胜” 而体现到两者之和谐、共存和合一的人才叫做真人。如何“天人合一”,庄子力 倡“以天合天 。庄子中有许多这样的思想,“畸人者,畸于人而体于天”; “古之真人,以天待天”;“忘已之人,是之谓人于天”;“古之至人,天而 不人” ;“以天待人”、“人于天”等,都是“以天合天”思想的不同表述。 但是,人们由于受到外在的各方面的约束,使自然的本性被有意识、有目的、 有计划的行为取代了,所以本来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现在却一举一动都要想 一想是否合乎外在的约束,还要加以修饰,于是,善的天性受到了扼杀,甚至 危及到了生命,造成了天下大乱。庄子反对把贵贱的观念应用于自然界,反对 人类妄自尊大,以自己为中心,把自然当成自己的征服对象,反对人类仅仅为 了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危害环境的行为。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呢? 庄子提出“天与入不相胜”的命题,即人与自然不 要对立。庄子认为,只能“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也就是说去除人为,拂去 尘垢,恢复原来的真实的本性,只有这样,“天 与“人 的对立才能消除。正 如达生所说“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去掉了人为的人,才是肉体完整、 精神复原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与“天”合一。庄子所主张的“以人人天”、“与 天为徒”、“从天之理”、“以天为师”等等,都是主张“人”要放弃人为,按照 自然之道的共同法则来生存。所以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与天和者也。 天地之道,就是人道的“大本大宗 ,“与天和 就是人的最终 归宿。 由以上分析得知,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间的最高的追求。在庄子看 来,天人和谐这种崇高的人生理想,必须靠个人的高度修养才能达到。庄子的 天人和谐观,不只是消极地顺应自然,它还讲究要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来开创理 1 6 师师鬼,寇上, 宗宗无地御帝生道大人徐天列应达天 了子子子了子子子 庄庄庄庄序庄庄庄 武汉理i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想中的人文社会。总之,庄子的最终目的,是要求人依据自然规律来改变违背 自然规律的的人道社会,而实现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理想社会。 3 2 2 庄子的“物我”关系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的“三无 思想中,“无己” 是根本,是达到“无功”、“无名”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无功”、“无名 的前 提条件。只有“无己才能“去功”、“去名”而达到“无功”、“无名”。“无己 并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没有自我、不要自我,而是在承认自我的前提条件下, 去掉原有的“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己”,那么便达到了一种心灵处于空虚静 寂、无遮无碍、没有杂尘、朴素本真的状态,也就是“无 的精神状态。所以 要达到“无己”这种精神状态,就必须“忘物 ,忘记外物对人精神的干扰。 功、名、利、禄是一般人的普遍追求。功名成为一种价值尺度,衡量着人 生的成功与失败。所谓功名,包括富贵、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