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探讨从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讨从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 专业 研究生胡斌指导教师张伟 在日常语言符号中,存在着处于对立两极的两种语言符号一一普通语言符 号和文学语言符号,在日常生活中混台使用,纠缠在一起,使言语者陷入语言 的泥沼。其实,造成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的原因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 使用语言符号的人。由于人把握世界方式的不同,括动的目的不同,从根本上 导致了语言符号功能的分化传递认知信息的普通语言和传递情感信息的文 学语言。 普通言语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主导性的言语活动,是文学言语的基础,文 学言语是对普通言语进行转换的结果,但是普通言语也同时对文学言语能力的 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为了使学生能够自由地使用两种言说方式,需要 对影响普通言语和文学言语的各个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种言说方式之间 的联系和区别,使两种言语互相促进,为两种言语能力的整合发展找到一条可 行的途径。 普通言语和文学言语在言语的确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差异。在对待世界的态 度上,前者使主体和客体赴于对立关系之中,后者使主体和客体处于共生关系 之中;在言语活动指向上,前者指向现实空间,后者指向虚幻的心灵空间:在 恐维方式上,前者是一种认知思维,后者是一种艺术思维;在语言上,前者的 意义是单义的、指称性的,语法是规范的,后者的意义是复义的、感性的,常 常突破语法规范。 对高中生的文学语言活动进行了调查,发现普通言语对文学言语产生消极 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能够对世界进行认知和审美的双向把握,不能够从真实 的现实空间进入虚幻的艺术空间,不能够从具体的日常感情升华为抽象的艺术 感情,不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情感性的文学语言。 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从普通言语向文学言 语转化提出相应措施的措施和方法。实现转换,需要从言语的角度出发,多方 位多角度转变对待世界的态度、思维方式、语言形式、言语目的等,才能够在 真正意义上完成转换,实现了普通言语和文学言语的整合发展,为学生言语能 力的整合发展提供一条科学的途径。 关键词:普通言语文学言语转换整合发展 i n q u i r e h o wt r a n s f o r mg e n e r a ls p e e c h i n t o l i t e r a r ys p e e c h 4 c u r r i c u l u ma n d p e d a g o g y ( c h i n e s e )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h u b i ns u p e r v i s o r :z h a n g w e i t h e r ea r et w ok i n d so fl a n g u a g es y m b o l s ,w h i c ha r eo p p o s i t ee a c ho t h e ri e g e n e r a ll a n g u a g ea n dl i t e r a r yl a n g u a g et h a tu s e di no u r l i f e w ed on o tt e l lo n ef r o m a n o t h e r i ti sn o tt h es y m b o li t s e l fb u th u m a nw h oc a u s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 t h e m t h eg e n e r a ll a n g u a g e sc a r l i e so b j e c t i v ei n f o r m a t i o nb u tl i t e r a r y l a n g u a g e c a r r i e se m o t i o ni n f o r m a t i o n b e c a u s e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w a yo f t l l i n k i n ga n dr e a l i z i n g , t h ed i f f e r e n tm o t i v e so f s p e e c h ,t h ef u n c t i o n o f l a n g u a g e i sd i v i d e dg r a d u a l l y t h eg e n e r a ll a n g u a g ei sad o m i n a n tl a n g u a g ew h i c hi st h eb a s eo ft h el i t e r a r y l a n g u a g e o n l y w h e ng e n e r a l l a n g u a g e i s p r o c e s s e da r t i s t i c a l l y ,c a nt h e y b e 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l i t e r a r yl a n g u a g e ,b u ta tt h es a r l et i m e ,t h e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n t h el i t e r a r yl a n g u a g ee x i s t sa l s o i no r d e rt om a k es t u d e n t su s et h et w ok i n d so f l a n g u a g e ,w eh a v em a d es o m ec o m p a r i s o nt o f i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r e l a t i o n s b e 旧e e nt h e m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r ep r e s e n t e di na l lr e s p e c t s ,f o rt h e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w o r l d , h u m a nt r e a t si na n o p p o s i t ew a y o rc o e x i s t e n c ew a y ;f o rt h es p e e c hi tr e l a t e st o ,t h e f o r m e rp o i n t st ot h er e a l i t y ,t h el a t t e rp o i n t st ot h eu n r e a l s p i r i t ;f o rt h ew a yo f t h i n k i n g ,t h ef o r m e r u s e sac o g n i t i o n t h i n k i n g ,t h el a t t e ru s e s a l la r tt h i n k i n g ;f o rt h e l a n g u a g es y m b o l ,t h ef o r m e ri ss i n g j em e a n i n g , o b e y i n gs t a n d a r dg r a m m a r s ,t h e l a t t e ri sc o m p o u n d m e a n i n g , v i o l a t i n g t h eg r a m m a r s a f t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s p e e c h o f 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w ef o u n dt h eg e n e r a ls p e e c hc a i lm a k e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 0 nt h el i t e r a r ys p e e c ha sf o l l o w s t h e yc a n tc o n t r o lt h ec o g n i t i o na n de s t h e t i c si n t h et w ow a y s ,c a n ta s s o c i a t er e a l i t yw i t ht h es p i r i t ,c a n t s u b l i m a t eac o n c r e t e e m o t i o nt oa na b s t r a c ta r te m o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i sr e s e a r c h ,w ec o n c l n d e dt h a to n l yo nt h eb a s eo ft h e t r a n s - f o r m a t i o ni na l la s p e c t sw h i c hc o n d u d et h e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t h ew o r l d ,t h ew a yo f t h i n k i n g ,t h ef o r ma n d m o t i v eo f s p e e c h ,c a l l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b ec o m p l i s h e d ,c a n t h ei n t e g r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p e e c ha b i l i t y as c i e n t i f i ca p p r o a c hc a nb ef i n df o r i n t e g r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t u d e n t s s p e e c ha b i l i 哆 k e y w o r d s :g e n e r a ls p e e c h l i t e r a r ys p e e c h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 t e g r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堡塑兰垩亘量旦兰兰童堡茎些竺堡垒 一l 导论 第一节语言的泥沼 中外文学史上,因诗引发的笔墨官司向来是难以胜数的,不过,最为持久 的恐怕还要属后人对于杜诗古柏行的争议了。 唐朝诗人社甫在吉柏行中是这样描写柏树: 霜皮溜雨四十色参天两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发现该诗有问题:树粗四十围、高 两千尺,不是太细太长了吗? 我们觉得有些可笑但又令人深思:同样的语言符 号,为什么人们的理解却是大相径庭昵? 原来,人类自从发明语言符号之后,语言符号在各种活动中都得到运用, 语言符号也正是在运用中产生了多种功能,于是人们就在使用中陷入了语言的 泥沼。 语言活动的本质就是传递信息、实现人际之间的精神交往。从语言的产生 过程来看,尽管人类现在还不能够弄清楚语言的产生的具体过程,但是有一点 是可以肯定的,原始人在生产活动中需要共同协作,“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 加之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使自己的感觉器官逐步进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语言逐渐产生。由此可见,语言活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人际之间传递各种信息, 只是最初语言传递的信息比较简单的、具体的客观信息,随着语言系统的演化 和思维的进步,逐渐使人类能够借助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 由于人的活动的范畴和目的的不同,语言符号往往要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 哈贝马斯从言语主体活动发生的范畴出发,将语言活动分为认知的、交互活动 的和表达三种方式。认知的言语行为是言语主体与作为现存事物总体的外部世 界发生关系,其目的是呈现某种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交互活动的言语行 为是言语主体与社会世界发生关系,其目的是建立某种合法的人际关系;表达 言语行为是言语主体与内在世界发生关系,其目的是表达言说者的某种主观意 图。所有语言都具有呈示事实、建立合法人际关系和表达意图的功能。尽管三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2 种言语活动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但是任何一个语句都具有三种语用功能,只 是由于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显现一种功能,另外两种功能潜在其中。 其实,这三种功能不是并列的,呈示事实和表达意图功能是语言符号的信 息功能,实际上是语言活动的内容;建立合法人际关系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实 际上是语言活动的目的。 , 由此看见,语言符号能够传递客观信息( 呈现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 和情 感信息( 表达主观意图) 。 在认知性活动中,人们关注的是外部世界,是一个共同的世界,因此语言 是为了呈现外部世界,传递的信息必须与外部世界一致,否则就认为是假信息 或错误的信息,在语言的使用中,人们往往追求语言意义的明版性和准确性, 在认知活动也伴随着情感活动,但是情感几乎是不能够依靠语言传递。朗 格认为语言不能够传递情感,是因为语言自身的局限性和情感飘忽不定,不可 捉摸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人们借助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言语 的语调语气等传递情感信息。传递的感情信息是短暂的、个体的。 尽管情感信息不能够运用语言符号传递,但是文学家依然燃烧着自己的生 命激情,努力摆脱语言的束缚,偏偏要用语言符号来将自己的情感对象化,文 学语言就是作者感情的物化形式。他们在艺术创造中使短暂的、个体的普通情 感上升为一种普遍的、永恒的艺术情感。文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作者自觉地运用 语言符号,将在自己的情感基础上形成的艺术情感对象化。 在日常语言中存在传递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两种语言符号,常常在一起 使用。我们把在认知性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符号称为普通语言,使用普通语言的 活动称为普通言语;在艺术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符号称为文学语言或艺术语言, 使用文学语言的活动称为文学言语。1 两者在语言中处于对立的两极。 1 普通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一组对立的概念雅各布舞根根据索绪尔的言语活动的两类规则,把言语活动分 为诗歌语言和教文语言;什克洛夫斯基祷语言分为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i 沃尔佩将语言分为科学语言和 文学语言。这些概念的边界模糊,难以将它们统一在一起。本文认为言语活动的目的就在于交往,以建 立一种人际关系。交往就必须传递信息信息只有两个类型;认知信息( 客观信息) 和情堪信息,前者 是指向外部客观世界,后者是指向内心世界。语言由于传递信息的不同被分化为两种不同的符号:一是 传递认知信息的语言符号;一是传递情感信息的语言符号。文学活动的目的在于使用语言符号表现情感, 所以,格传递认知信息的语言符号定义为普通语言,将传递情感信息的语言符号定义为文学语言。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3 现在我们就明白了,沈括误解杜诗的原因是:语言符号可以在不同的活动 中使用,既可以在认知性活动中使用,又能够在艺术活动中使用。沈括混淆了 两种具有本质差异的语言活动,这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活动方式对立 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活动具有多样性,也导致了日常语言的功能多 样性。由于人们的交际目的不同,往往需要传递不同的信息,既传递认知信息 也传递情感信息。普通语言和文学语言虽然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在日常语言 中并没有明确的边界交织在一起,常常使人们陷入语言的泥沼,往往愈陷愈深 深难以自拔。 普通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由于交织在一起,往往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 1 、普通语言突破束缚,成为文学语言。 人类活动实际上也是认知和审美统一的,在认知活动中需要审美活动,在 审美活动中存在着认知活动。但是,由于语言的自身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够传 递情感信息。人类有一种表达情感的强烈冲动,情感不甘被囚禁于语言的牢笼, 需要冲破语言的束缚。 在日常语言中,语言符号一般只是传递认知信息,但是人们也总是想打破 语言的束缚,使语言能够在传递认知信息的时候也能够传递情感信息。例如: 在八十年代,人们把一种从国外传过来的形式自由、节奏激烈的舞蹈称为“跳 迪斯科”,现在有将之成为“蹦迪”,其实都是对同一事物的指称,但是却发生 了变化。前者是传递一种客观信息,而后者在传递客观信息的时候,还对现实 动作予以夸张变形,传递了一种情感信息。 如果说在日常语言中,人们是自发地突破语言的束缚,那么在文学语言活 动中,艺术家们都在自觉地努力冲破传递情感的媒介的束缚,在语言活动中燃 烧自己的生命和激情,以获得精神自由。 2 、文学语言蜕变为普通语言 在日常语言中,文学语言经常使用又会蜕变为普通语言符号。在汉语中有 许多成语,在起初这些成语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往往能够传递丰富的情感 信息,但是在长期的使用中,淡化了其本身的形象意义,成为只是传递一种抽 壅望兰望主堡堕苎兰壹墨茎竺壁丝丝兰- 蒙的认知信息的普通语言符号。 也正是由于日常语言的交织着普通语言和文学语言,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 我们混淆使用这两种具有本质差异的语言符号。在语言教学中,可能会影响学 生的言语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发展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基本目标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语文课程 标准中,把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对语文的 态度;语文能力;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这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语文的教学目标,又具体分解成十项具体的目 标。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 一起,却模糊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实际上,语文素养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的 可以用语文能力统帅的。语文态度是在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一种心理状态,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是在言语活动中对话语的意义的获得的 过程实现的;过程和方法也只是为了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达成目标。因此, 将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可以使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那么语文能力到底又指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 中 对语文能力包含的内容做出了如下的规定:“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 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 强调了在听说活动的交际性,但将交际意识局限在口语活动中,这有一定的片 面性。我们知道,进行任何语言活动都是言语双方之间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交 往活动,即使是文学作品创作时,仍然存在作者主体自我和客钵自我或潜在的 读者之间的对话。因此,在读写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交际意识的培养,也是 造成学生在现实言语活动中缺乏言语交往意识的原因之一。 “什么叫语文?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 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1 9 4 9 年下半年用起来的。 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 称语文”。 1 1 按照语文本身的含义,语文能力是指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一 堡堕苎望童至塑苎堂童至壁些堕堡墨三 的能力。语文这一概念是一个表静态意义的概念,而能力是“在活动中,而且 只有在那种没有这些能力就不能实现的活动中表现出来。”习因此,语文能力实 际上就是语言活动能力,用言语能力来代替语文能力,不仅能够克服逻辑矛盾, 还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语言交往的活 动能力。 言语能力到底由什么构成呢? 传统语言学,包括结构语言学或转换生成语 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语言习得的目的是语言能力的 获得。其所谓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系统把握的程度,语言仅仅是语 音、语法、词汇的总和。这种理论自有渊源,在西方以至我国深有影响,长期 以来指导着母语教学,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了如下积弊: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运 用可以达到完全正确,但却有相当一部分语句不符合文化语用规范,从而起不 到交际作用,甚至产生与实际目的相反的效果。再加之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面 对的是文本言语的结果,局限在语言符号的层面,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言 语能力的发展。 言语能力是由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构成的。在语言理解和表达 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内部因素,语用能力是外部因素。当前语文 教学中忽视了言语活动的语境性,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受到影响。同时也要特别 指出,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局限在传统的在场的思维方式的训练,缺乏新的理论 的指导。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就是言语动机在思维活动中依靠语言符号展开 的过程;语言理解是运用思维对语言表达的产品的信息进行整合理解其言语动 机的过程。 由此看见,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 力和语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知识,更因 该在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特定语境中使自己言语行 为目的能够实现并获得良好的言语行为效果。 因此,本文试图从言语的角度去把握语文教学,将僵死的文本还原为生动 的言语,并努力在普通言语和文学言语之间建立联系,使二者相互促进,使学 生的言语能力在哲学意义上实现整合发展。 堡塑苎塑直至塑兰兰直至堕些些堡垒生 第一章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换的意义 第一节哲学意义 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是逐渐远离了感性的、丰富的现实世界过程。 儿童最初习得某一概念的时候,词语和对象是同时出现的,接受视觉和听 觉的双重信息刺激,使声音符号和具体事物之间发生联系。当这种联系趋于稳 定的时候,语言符号就可以独立发生作用,但这时候词语还只是指向个别事物, 语言世界依然是感性的、具体的。随着儿童的交往范围的扩大,使词语逐渐具 有概括作用,词语的内涵从个别事物一一组类似事物( 外部主要特征) 本 质相同的事物不断发展,语言在发展中由具体走向抽象。儿童的思维能力由动 作内化,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最后在获得辨证思维的能力,思维的形 式愈来愈复杂,思维加工的内容越来越多,要求语言也必须要日益抽象。行进 在语言的途中,世界的感性特征逐渐丧失,以致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之间从感 性的、活生生的联系发展到理性的、抽象的、对象性的联系。就将原本和自己 紧密联系的、一气相通的外部世界对立起来,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改造对象。 人和世界之间由相互依存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占有的关系,儿童正是行进在语 言的途中,逐渐远离了一个感性的、生动的世界,走向了一个抽象的、单调的 符号世界。 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差,儿童在活动中不能够将外部世界纳入自己的理性 思维中,而只是在感觉中把握世界,是一种具有审美成分的感知活动。因此有 人说儿童人人都是艺术家,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但却反映了儿童活动的特点。 随着儿童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加之社会化的作用,要求儿童必须认识世界、 控制世界,使自己的主体力量充分发展,这样以外部世界为认识对象的认知活 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这样,儿童也就从具有审美意义的活动走向认知性活 动。 在认知性的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主体将客体作为自己认识、改 造和利用的对象,主体只是关注对象丽没有关注自己,其活动也只是指向对象 以求认识对象的特点和规律。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活动同时指向主体和客体, 以便发现和建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精神性的、情感性的联系。对早已走出原始 堡堕苎堡童堕塑兰兰童堕茎些竺堡垒 一一l 时代主、客体不分的状态的现代人来说,只有超越主一客体对立状态,才能够 对事物本身进行审美关照。但是,自我意识充分发展的现代人,习惯将原本和 自己紧密联系的、一气相通的外部世界对立起来,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改造 对象。人和世界之间由相互依存的关系变成了占有的关系,人在私欲的膨胀中 忘记了自己的本来位置,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在,于是贪婪地向外部世界索取自 己的所需,满足自己的无穷的欲望,结果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代人类的物质 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这是以人和人的疏远、人和自然的疏远和人和自己 的疏远为代价的,现代人在迷茫、焦虑中求索早已经忘记的归途。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肩负着让远离真实的、感性的世界的人们向 精神的家园回归,对抗理性对人的异化和统治的重任。对学生来说,具备良好 是文学言语能力,就意味着有机会能够回到人的真实的存在状态,能够以超越 功利的眼睛来俯视原本生气勃勃的大地,仰望深邃神秘的天空,让精神在天地 间自由穿行,心灵在自由中栖息,使人不但活着,而且有意义的活着。 第二节教育意义 从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能够为言语能力的整合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早在上一个世纪二十年代,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教训法中提出听说读写 全面训练,叶圣陶、朱自清、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家都一致主张要听说读写全面 训练,但是如何进行科学训练没有深入论述; 八十年代开始探讨如何进行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在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 点是:以读写带动听说活动,“在中学,说话能力和读写能力并列为基本的教学 目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因为它是一种随机训练,一般不作为独立的训练 内容,而在读文教学、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三个领域。随时随地地进行。”【3 1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有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一般都持这种观点。 语文教学实践,也是在此理论内展开的。具有代表性教学模式是张富的“统 四而一”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全能”,张富采用了“统四 而一”的训练方法,即将“听、说、读、写”活动用“问题”予以串联起来, 使课程教学中形成“昕一读一答”的训练结构,即围绕“问题”进行听、说、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8 读、写活动,是围绕着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来进行的。这实际上就是读 带动听说活动,也正是因为将具有独立功能的听说活动局限在读写活动之中, 听说活动沦为读写活动的一种附带活动,它们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在九十年代末,邰启杨、金成华等对听说读写整体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地 探讨,提出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4 】 一是从言语表达功能一记叙、说明、议论的角度,对不同文体如何进行听 说读写进行了具体的探讨;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知识的准备状况, 确定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对听、说、读、写的目标都作了 明确的说明;三是采用单元教学方式。这都有效利用课文的不同特点,从整体 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4 邰启杨设计的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它是以说明文知识结构( 说明方 法、说明顺序等) 为活动目标,听说读写各项活动都指向给学生建立说明文知 识结构体系,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明能力。这是因为 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活动,都必须以语文知识结构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 具有较强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言语能力,在教学中,许 多教师都特别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魏书生的知识树,就是将中学语文 知识结构化。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语文知识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条件之一,仅仅依靠知 识结构来整合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整体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这正是邰启杨 设计的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透过听说读写活动形式表层,从言语的功能层次来看,言语可以分为表达 能力和理解能力;再从言语活动的范畴来看,又可以分为日常言语能力和文学 言语能力。这样,各种能力构成一个有层级性的语言能力系统,如下图所示: ( 见下页) 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层级性的系统,只有从不同层面上进行整合, 指向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语用能力,才能够最终有效地全面提高 学生的言语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能力的整合发展只是停留在言 语的活动形式和言语的功能两个层次上,不能够从根本实现言语能力的整合发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展。 在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普通言语能力和文学语言能力的发展是 不平衡的。普通语言活动是一种主导性的活动方式,文学语言活动只是自发地 进行。人们通常将文学语言符号和日常语言符号等同了,在使用中缺乏区别意 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能力的整合发展。 为了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协调发展,需要在普通言语活动的基础上向文学语 言活动的转换,使两种言语能力都获得充分发展,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语 言能力的整合发展,这是实现语言能力的整合发展的必经之途。 表达 言语能力 厂- 普通言语能力文学言语能力 i 说、写能力 l i 昕、读能力 卜 表达能力 i i 说、写能力 理解能力 i 听、读能 语言思维主体心理因素( 意识、情感、动机等)语境 篓堕堇垩童至堕塞兰童至茎些堕丝堡旦 第二章普通言语和文学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文学言语和普通言语活动是两种存在着质的区别的语言活动,不仅仅在语 言符号的层面上有明显的差别,而且言语活动中言语者对世界的态度、方式, 言语者的心理因素( 思维、情感、意识等) 和言语环境等都具有质的差异。 俄国形式主义从语言学的角度发现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差异。什克洛 夫斯基提出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雅克布逊认为诗歌语言是隐喻的选择轴向换 喻的组合轴的投射。这些观点都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普通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 差异。 但是,仅仅从用语言的层面上来发现二者的差异是不能够发现其差异形成 的原因,也不能够使人们自由地进行语言艺术活动。巴赫金明确地指出,形式 主义者寻找的是从纯语言学角度来证明诗语与实用语的对立是不能够实现的, “对任何诗歌作品的语言分析,都不能获得诗歌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别”a p 1 卡勒 也指出“一部文本成为一首诗,并不一定取决于语言属性,希望从诗歌语言的 特殊性出发建立一套诗歌理论,似乎注定要失败的”f 6 】卡勒认为语言其有诗性 特征是因为读者将文字纳入诗歌的程式,读者对诗歌语言的阅读期待不同于普 通语言而赋予语言诗性意义。其实这里也说明:在文学言语活动中,由于主体 内在的心理活动方式( 思维方式、情感等) 不同于日常言语活动,语言符号被 赋予了不同意义。 因此,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差异,只是语言两种不同的言语活动在语言 的表层呈现出来的差异。实际上,仅从某一因素、某一层面和某一角度出发, 来追寻普通言语和文学言语之间的差异,无异于盲人摸象,不可能完全弄清二 者之间的区别。只有对两种言语中主体客体关系、思维方式、言语环境和语言 符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才能够真正弄清两种言语活动的差异,也 才能够找到整合的出发点,顺利实现从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的转化。 第一节把握世界的态度上的区别与联系 一对立与共生 在普通语言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对立的;在文学语言活动中,主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共生的。 普通言语活动是在认知活动中使用语言符号的一种活动。在认知活动中, 主体把客体作为观察、分析对象,目的是为了占有、控制的对象,主体活动必 须遵守外在尺度,才能够较客观地认识事物。因此,在普通言语中,言语者是 不自由的。 文学言语是在艺术活动中使用语言符号的一种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 动。在艺术活动中,主体关注的是世界中的我,在想象中遵循自己的情感逻辑 去改变世界,建立我和世界之间的精神联系。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客 体对立的关系已经超越,由我他关系变为我你关系,其活动的目的是在于 发现和建立物一我之间的情感的、生命的联系,主体的精神之光映照着客体, 主体在活动中获得精神自由。 二深刻的认知、独特的体验 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之阀也存在紧密的联系。 只有在对立中才能够认识、了解对蒙;只有对对象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够 和自己建立起独特的审美联系。认知愈深刻、丰富,那么审美体验愈独特、丰 富。 在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中,认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沙赫特的认知一激活 理论认为:“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制约,其中,认知 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7 】 认知评价是形成情绪体验的关键表现在:同样的情绪体验。可以形成强度 不同的情绪反应,究其原因,是由于情绪反应和外部刺激不能够直接发生联系, 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够发生联系。认知评价又受到为个体的知识经验、思想 观念的影响。通过调整认知评价,可以调整个体对外部刺激的情绪反应的力度 和内涵。 因此,主体的认知越深刻、丰富,那么其情感体验也就越独特、丰富。鲁 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的经历就能够很好地说明了认知评价能力的发展会 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鲁迅早年学医的原因实际上是对父母亲情的回报,只不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让约途径 1 2 过将这种情感泛化而已。当鲁迅对残酷的现实生活不断反思时发现,即便是体 格健壮的国民,如果思想麻木,也依然只是看客而己,也依然只是被别人屠杀。 随着自己的认知评价的改变,鲁迅的情绪体验也发生改变,“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这种独特情绪体验,正是在原来基础上,随认知的不断深化,逐渐形成的 一种深亥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言语行为效果发生的时空差异与联系 一现实空间和艺术空间:真实与虚构 在日常言语活动和文学言语活动中,言语行为效果发生的环境存在着质的 差冥。在日常言语活动中,言语行为的效果发生在现实时空。例如:写一则通 知,那么其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必须和现实的时空完全一致,言语行为作 用于现实中的人和物。但是一旦进入艺术活动,那么就会发生变化。 在文学言语活动中,言语行为是指向虚幻的精神心理时空。“诗歌第一行就 建立起经验的外表、生活的幻象。所以读者一读就立即面临着经验的虚幻的秩 序。” , 正是因为文学言语活动的时空的虚构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才能够 使作者的精神摆脱现实时空的束缚,在心灵的时空中自由驰骋,心鹜八极,神 游万仞;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进行艺术活动的时候,作家可将自己头脑里的各 种记忆表象进行任意的分解、组合、扩大、缩小、变形、异色。 飞流直下九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 色的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着一圈金色的光芒, 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莫言( ( 透明酶红萝卜 这些句子都是从文学作品中选出来的,在描绘景物的时候,与现实景物完全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不同,这是因为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了艺术加工。有的进行了变形,如对 庐山瀑布:有的进行色彩的变异,如莫言的“红萝h ”;有的是对现实中感觉空 间放大,如毛泽东眼中北国是无限辽阔,然而尽收心底。 当然,作者对与现实一致的记忆表象进行艺术加工,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 有时在事物众多的特征中选择与情感一致的感性特征,有时将事物的某一感性 特征进行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能够表现自己的情感的艺术符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马致远秋思 在这酋诗歌中,作者选择性的显现了不同事物的相同的感性特征,而隐蔽 了其它的感性特征,就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 二艺术时空是对现实时空拓展延伸 在艺术时空中,还可以打现实时空的局限性,进入到历史、文学,神话、 宗教等时空中,或是将不同的时空沟通,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世界。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几乎可以看成是屈原的“自叙传”,因 为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坚持真 理、疾恶如仇、憎恶黑暗的思想品质和高贵的精神情操。但是,在诗人笔下大 量第使用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与日月风云、山川流沙,构成了幅瑰丽的 神奇的图画。 朝发轫于苍梧兮, 欲少留此灵琐兮, 吾令羲和弭节兮, 路曼曼其修远兮, 饮余马于成池兮, 折若木以拂日兮, 夕余至乎县圃; 日忽忽其将暮; 望崦嵫而匆迫: 吾将上下而求索; 总余辔乎扶桑; 聊逍遥以相羊;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1 4 前望舒使先驱兮, 鸾皇为余先戒兮, 吾令风鸟飞腾夕, 飘风屯其相离兮, 纷总总其离合兮, 吾令帝闽开关兮, 时暧暧其将罢兮, 世溷浊而不分兮, 后飞廉使奔属; 雷师告余以未具; 继之以日夜; 帅云霓而来御; 斑陆离其上下; 倚阍阖而望予; 结幽兰而延伫; 好蔽美而嫉妒。 诗人对现实感到无比的失望,上下求索,在这里作者完全进入了一个色彩 斑斓的神话世界:饮马咸池、驱鸾驾风、折木拂日。这样使读者进入了一个神 奇迷离的精神世界。 再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都不是将题材局限在个人的现实生活的圈子中, 都是借助历史或神话题材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三国演义、水浒传选取 的是历史题材,西游记是神话题材,现实主义题材的红楼梦之中也有神 话故事。 三惰和理的束缚 艺术时空是现实空间在作者心中反映,或者说现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一种 镜像而已,二者之间存在着认知的、情感的联系,是“我”使两个世界发生联 系。 胡有清在文艺学理论论述艺术的真实性的时候指出:艺术中存在三种 真实性,假定性真实、认识性真实和情感性真实。1 其实,第一种真实就是让读 者进入一个虚幻的艺术境界,进入一个审美空间;后两种真实性实际上说明艺 术空间和现实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 :塑妻煎粤毽煮粤皇自梦真实准碑地说明艺术内窖和现实生括之间的联系,但是笔者认为艺术内容不是赢 警妻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而是间接发生联系,情感就是二者联系的中介。( 胡有清文艺学论纲南京买举 出版f m l 1 9 9 8 p 1 8 8 一1 9 4 ) 堡望兰塑童墨窒兰兰室至堇些竺垄墨 一 一 篁 在进行艺术思维的时候,认知和情感同时制约着形象思维活动。在现实主 义作品中,虚构的环境和情节常常吻合生活的逻辑,使读者在虚构的空间中获 得一种现实感,也容易为读者所把握,具有普及性。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 读者容易理解其认知性内容而忽略其中的情感内容。这是因为,在现实主义文 学作品串,作品的艺术空阃和现实空问联系是显现的,而艺术空间和现实空间 的情感联系是隐现的。与此相反,在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品中,作品的艺术 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是隐在的,而与情感联系是显现的。 西游记完全使我们能够进入一个虚幻的神话世界,但是在这个虚幻的 神话世界中,却反跌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在他的笔下,天上、人间和地 下没有一块净,等级森严、腐败黑暗,实际上这是作者对现实的刻画。更重 要的是,作者借助小说,表现了自己的艺术情感。作者少年家贫,辍学经商, 后入仕途却不顾,形成了孤傲不羁,愤世嫉俗的性格,作者写孙悟空大闹天宫、 搅翻地府是何等的畅快淋漓,不正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吗? 红楼梦是 现实主义作品,但是小说中的世界仍然是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但是“满纸荒 唐言,一把辛酸泪。”不正是向我们说明,“荒唐”之言是作者虚构的艺术世界, “辛酸”之泪表明作者是借助虚构的艺术世界来传达自己辛酸的人生体验。 第三节认知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区别和联系 在普通言语中,是运用逻辑思维;在文学言语中,是运用艺术思维。在传 统的观念中,认为将理性( 逻辑) 思维就是抽象思维,艺术思维就是形象思维, 实际上是对这两种思维方式发生了误解。在认知活动中,虽然逻辑思维是一种 主要的、基本的思维方式,但是形象思维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科学家进 行创造性想象。同样在艺术活动中,形象思维只是一种主要的基本的思维方式, 但是逻辑思维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思维活动,参与思维活动心理因素十分复杂,形象思维只是艺术思 维酌表面特征,是一种表层思维方式,此外,还包括动机、情感、意志、语言 等。因此。不能够说形象思维就是艺术思维。与认知思维相比较,艺术思维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让的途径 1 6 一艺术思维具有具象性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绝对理念的表现”,实际上就指出:艺术思维 具有形象性,它不是依靠抽象的普遍概念,而是借助个别的、感性的具体形象 来显现其理念。黑格尔美学讲演录中对理念如何具体化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9 】 ,情景与冲突 理念+ 般世界情况 歹动作与情 艺术整 、情致与性格。体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理念是艺术活动的出发点,在黑格尔看来,理念是一种先 验的普遍的伦理观念,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艺术活动就是将这种抽象的观念 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结果就使人物、环境和情节统一的艺术形象。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在这里,“真 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指存在自身的显现,也就是要使无生命的纯 物进入个体的感性的真实的世界。 海德格尔以凡高的一幅画农鞋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实际上就说明了艺 术思维必须借助想象,通过联想超越在场者( 农鞋) ,显现不在场者( 农妇的 世界)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不仅要揭示个人的生存命运, 还要揭示民族的、人类的历史和命运。 实际上,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分别从不同角度指出艺术思维的特点:前者从 艺术形象的自身存在中发现艺术思维是理与象的统一,后者从艺术形象的关系 存在中发现艺术思维是一种具象性思维。但是无论怎样,艺术思维是不能够离 开形象。 二艺术思维具有情感性 艺术思维中,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情感,才将艺术 思维获得自由翱翔的动力,对记忆表象进行自由的艺术加工,建造一个灌注作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1 7 者精神的自由心灵空间。 首先、情感是艺术思维的动力 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就是抒发作者的情感,诗大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乎声,声成文谓之 音。”【1 0 】 其次、情感在艺术思维中具有定向作用。 为了使情感获得表现内容,需要作家从聚集在自己周围的材料进行选择, 至于要选择哪些材料,完全是由作者的情感性质所决定的。 最后、情感在艺术思维中能够突破记忆表象的限制,对记忆表象进行艺术 加工。 记忆表象“一般都带着客观的规定性进入人们的内部世界,如时空的规定、 逻辑的规定、因果的规定、种类范畴的规定,所以这样的表象是一张网中的网 结,周围紧紧牵制着、很难有所松动,变形当然困难。”叫艺术表象是在记忆 表现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在情感的作用下,艺术思维通过夸张变形、选择组 合等方法强化了表象的感性特征,使记忆表象成为一种表现情感的符号形式。 如果没有情感的作用,只能够将这些记忆表象进行机械的分解和拼凑,不能够 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三语言艺术思维具有复合性 艺术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思维,是一个多层的心理系统。艺术思维是一 种以形象思维为表层形式,以逻辑、意识、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为深层结构 的具有多维性、层级性的复合思维方式。如下图所示: 形彳思维 厂厂r 逻辑思维情感意识语言 探讨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 1 8 在艺术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6103T 40-2023 酿酒用高粱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
- 护士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考试试题(附答案)
- 安全培训的侧重点是课件
- 家具鉴赏课件
- 李清照介绍课件
- 乔木养护工程方案(3篇)
- 电子合同电子商务7篇
- 安全培训班领导讲话课件
- 名校提升工程方案(3篇)
- 李佳琦美白课件
- 社工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学生癫痫免责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防止电力电力建设施工安全事故三十项重点要求考试题
- 绿色校园创建资料
- 污水处理池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及警示标志
-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动物王国》全部课件(一共5课时)
- OpenVPX标准和架构精选课件
- 历史八年级上册电子课件: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 消防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主题教育课件PPT模板宣传PPT动态PPT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