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火学硕+ 学位论文摘要 清初滇遗民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冯丽荣 指导教师:何宗美教授 摘要 清初,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出现了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一滇遗民,这是 由于多民族聚居、兴盛的佛教以及南明小朝廷迁入后衰落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 作用形成的。滇遗民中的绝大部分都亲自参与过复明的抗争,对战乱的感受和描 述非普通文人能比。国变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或逃禅,或隐居,或卖 文笔耕。滇遗民无论身在何处,均以手写心,创作出许多作品,以寄托对故明旧 主的眷恋情感。其创作不但流露出对个人际遇的感伤、表现真挚的友谊,还有谈 禅问佛的体会和在山水田园中获得的感悟,为后人研究明未清初云南的文学提供 了丰富厚实的原始素材。本文将在云南清初的历史背景下,对滇遗民创作进行梳 理,从遗民及文学的形成、遗民家族、遗民僧、遗民代表文学创作四个主题论证 分析。 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滇遗民现象概说,分两节阐述滇遗民的形成分布和生存方式,为 下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章是滇遗民家族文学创作,结合浪穹何氏、呈贡文氏等具有代表性的 遗民家族及创作进行具体分析,对他们的思想和文学主张进行阐述,点面兼顾。 第三章是滇民僧文学创作,选取了影响颇大的担当、苍雪大师作为研究对 象,以期个案、群体以及地缘文学研究相结合。 第四章是滇遗民代表文学创作,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滇中、佛教中心滇西、 滇西北少数民族遗民中各选一代表性遗民作品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文本分析其 文学思想,力求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诗文观加以解读,达到个案研究 和群体研究相结合。 结语则对滇遗民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予以评价,并综合各章的研究,作系统的 总结说明,更为清晰的呈现出本文的论点和写作思路。 关键词:清初滇遗民文学家族遗民僧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d i a n a d h e r e n t s 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y u a n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h ez o n g m e i a u t h o r :f e n gl i - r o n g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r ew a sas p e c i a ll a r g eg r o u p - d i a na d h e r e n t s ,w h i c h l o c a t e d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b o r d o ro f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i nc h i n a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i s s t a t u sw a sb e c a u s eo ft h em u l t i e t h n i c ,p r o s p e r o u so ft h eb u d d h i s ma n dt h em o v e m e n t o fn a nm i n gd y n a s t y m o s to ft h e mw e r ep e r s o n a l l yi n v o l v e di n t ot h es t r u g g l eo ft h e r e s t o r a t i o no nm i n gd y n a s t y s ot h e i rf e e l i n g sa b o u tt h ew a rw e r ec l e a r e rt h a nt h e n o r m a la u t h o r s a t i e r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c o u n t r yt h e yc h o s ead i f f e r e n tw a yo fl i r e s u c ha si nd e e pm e d i t a t i o n ,s e c l u s i o n ,o rm a k i n gm o n e yo nw r i t i n gp r o s e s n om a t t e r w h e r et h e yw e r e ,a l lo ft h e mc r e a t e dm a n ya u t h e n t i cw o r k sw h i c ha i m e dt oe x p r e s st h e n o s t a l g i cf e e l i n g s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 i rw o r k s ,i tn o to n l yr e v e a l e dt h e i r p e r s o n a lf o r t u n eo nt h es e n t i m e n t a l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g e n u i n ef r i e n d s h i p ,b u ta l s o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o fr e a d i n gt h eb u d d h i s md o c u m e n t sa n dc a l m n e s so ft h ei n n e rm e n t a l i t y 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nt h el a n d s c a p e p a s t o r a ls e n t i m e n tp r o v i d e dr i c hs o u r c em a t e r i a l sf o r l i t e r a t u r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i nt h ee n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e a r l y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s t u d y 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i n 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i ta l s or e s e a r c h e do no t h e rf o u rt h e m e s ,w h i c ha r et h e c r e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a b o u tt h ed i a na d h e r e n t s ,a d h e r e n tf a m i l i e s ,a d h e r e n tm o n k s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a d h e r e n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as u m m a r yo ft h ed i a na d h e r e n t s 。”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s e c t i o n s , w h i c hi st oe x p l a i n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d i a na d h e r e n t sa n dt h e i rs u r v i v a lw a y s a n d t h i sw i l l l a y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f o l l o w i n gs t u d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d i a na d h e r e n t sf a m i l yl i t e r a t u r e ”i st oc r e a t eac o n c r e t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 i rt h o u g h t sa n di d e a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 i n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c h e n g g o n g v e n s h i ,a n dl a n g q i o n gh e s h i ,w h i c ha r e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a d h e r e n t s ,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b u d d h i s t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o nd i a na d h e r e n t st t c h o o s e st h e b u d d h i s t so fz h o n g f e n g ,d a n d a n g ,a n dj i e a n ,w h oh a sal o to f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g r o u p t h i sc h a p t e rc o m b i n e st h eg r o u ps t u d yw i t ht h ec a s e s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s t u d i e so nar e l a t i v e l yd e v e l o p e de c o n o m yc e n t r a li ny u n n a n w e s t e r ny u n n a nb u d d h i s tc e n t e r , a n dt h ey u n n a nm i n o r i t yp e o p l e t h r o u g ht h er e a d i n g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o fs p e c i f i ct e x t s ,t h i s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l i t e r a r yi d e a sa n ds e e k st h eu n i q u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n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a n da r t i s t i cw o r k s t h ea i mi s t om a k et h ec a s es t u d i e sa n dg r o u p ss t u d i e sc o m b i n e d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a p p r a i s e st h ev a l u ea n di m p a c to ft h ed i a na d h e r e n t sl i t e r a t u r e i t a l s om a k e sas u m m a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f o rt h es y s t e mt op r e s e n tt h i sa r g u m e n ta n dw r i t i n g i d e a sm o r ec l e a r l y k e yw o r d s : t h e 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d i a na d h e r e n t sl i t e r a t u r e f a m i l i e sb u d d h i s t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玛雨泉 签字日期:2 0 。年争月护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冯翮京 签字日期:3 口o 年4 月d 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如卜年毕月z ,日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h u 再 _ 工j - 月i j罱 中国历史上,凡是有朝代更替,几乎都有遗民出现。“遗民 一词最早出现在 左传闵公二年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前者指亡国之民,后者意为 后裔、后代。但宋元以降的“遗民”含义实来自于史记伯夷列传对伯夷叔 齐的记载与阐释,既有亡国之意,也有不仕新朝之举,其关键在于积极或消极的不 合作与抵抗的政治立场。遗民不只是朝代更替的产物,更是政治、经济、道德与社 会生活等共同构建的文化现象。清初滇遗民,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将自己的人格 尊严、政治地位乃至灵魂归属都定位于明朝却客观生活和创作于清初云南的独特 群体,分为滇籍本土和外籍入滇两种类型。本论文侧重探讨滇籍本土遗民文学创 作,并把滇遗民产生和活动的时间界定为1 6 4 4 年一1 6 8 4 年。 一、研究现状 云南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的遗民像清初的遗民那样汇聚得如此众多而又 成熟自觉,以至演而为自觉自立的遗民文学创作活动。据统计,清初滇遗民及其 文学创作无论是在创作数量、创作水平还是创作的种类上都是云南文学史上空前 绝后的。但是前人对此研究的相关论述并不多见,惟一的著作是民国滇人秦光玉 撰写的明季滇南遗民录。该书主要根据有关文献及私人著述编辑而成,分上、 下两卷。上卷收遗民中之云南乡贤,下卷收遗民中流寓于云南者,于民国年间刊 印,l j 载袁嘉谷及张华澜序,为我国惟一一部记载清初滇遗民的著述。 目前,滇遗民群体文学研究没有系统展丌。现有的成果较少,已知如2 0 0 8 年 云南大学孙玉钊硕士毕业论文云南明代遗民诗僧研究。当然学界并不缺少个案 研究,如余嘉华和杨丌达点校的担当诗文全集,该书于2 0 0 3 年1 1 月由云南人 民出版社和云南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与之相关的一篇文章是余嘉华先生撰写的 古滇文化思辨录罩的明代遗民诗管窥,还有8 0 年代分别在云南民族大学 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学报上发表的几篇关于遗民陈佐爿的文学作品,如王丽珠的撑 风老干坚如铁、几度凌霜不改节一明术爱国诗人陈佐才和他的诗( 云南师范大 学学报1 9 8 1 年第3 期) ,张秉祥、苏嘉林陈翼叔及其诗歌简论( 大理学院院 报1 9 8 4 年第3 期) ,陈力的明木遗民诗人陈佐才和他的诗歌创作( 云南民族 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2 期) ,再就是陈讵强的壮心皆化为逸响( 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1 9 8 5 年第5 期) ,还有何宗美先生明未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也有部分篇幅 涉及滇遗民星文何蔚文兄弟及朱昂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以上均为个案研究。总之, 对于地域性群体研究,没有关键论文的支撑,而对于清初整个滇遗民群体及其文 学创作的系统学术研究,目自仃也尚为空白。因此,确立了本论文选题。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前言 本文根据秦光玉撰明季滇南遗民录统计,清初云南省遗民共1 5 2 人,滇 籍本土人士9 5 人,外籍入滇人士5 7 人。有3 4 人作品集留传至今,其中2 3 人为 滇籍本土人士,1 1 人为外籍入滇。云南遗民创作的现象十分突出,其特点在于: 首先是数量多,其次是地域分布广,无论是在相对富庶发达的滇中地区还是边远 的滇东南、滇西北等地皆有遗民创作的记载;还有就是家族成员的积极参与,形 成规模较大的文人阵营,具有广泛性和血缘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学科的多 样化,除诗歌词赋外,涵盖了戏曲、医学、宗教、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人积 累了一份丰富厚实的文化遗产。 二、研究意义及思路 滇遗民及其文学创作颇具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通过这一选题,建立起清初滇遗民的专门研究,填补遗民及遗民文学 研究的一个空白。通过整理分析和研究其生存状态及其文学创作的分布格局、遗 民群体、创作内容等层面,探讨滇遗民及其文学创作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文 化史上的影响和价值。 其二,通过对滇遗民作品的挖掘,探讨其高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从中 也能窥见其心态转变对创作的影响。此外,云南遗民的独特生存方式,遗民文学 与云南地域文化结合所体现出的独特性,对于清初遗民文学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 的补充。 其三,完善遗民和遗民文学研究。滇遗民作为清初众多遗民中的成员,其文 学创作也是整个明清文学中的个重要构成部分。从地域文学角度来讲,清初滇 遗民的文学创作也是云南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链条。因此,对清初滇遗民创 作的探讨和分析有利于推动云南地方文学的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立足于对清初滇遗民的形成分布、生存方式、群体交往、 诗文创作及其文学思想、文学地位和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论文从四 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是对滇遗民现象进行总体概说。从遗民现象的几个形成因素着手,分两 节阐述滇遗民的形成分布和生存方式,为下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是对滇遗民家族文学创作进行研究。结合呈贡文氏、浪穹何氏这两个具 有代表性的遗民家族及创作进行具体分析,对他们的思想和文学主张进行阐述, 点面兼顾。 第三是对滇民僧文学创作进行研究。选取了影响颇大的担当、苍雪大师作为 研究对象,个案与群体以及地缘文学研究相结合。 第四是对滇遗民代表文学创作进行研究。从经济相对发达的滇中、佛教中心 西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f j u 齐 滇西、以及滇西北少数民族遗民中,各选一代表性遗民作品进行探讨。通过对具 体文本的阅读,分析其文学思想,并力求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给予独特 解读,以期能使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相结合。 结语则对滇遗民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予以评价,并综合各章的研究,作系统的 总结说明,使本文的论点和写作思路能够更清晰的呈现出来。 作为一个云南人,我为有如此众多忠烈多才的先辈感到自豪,也为他们的壮 举和过人才学在今天鲜为人知而深感遗憾。为此,希望自己粗浅的探讨能起到抛 砖引玉的作用,期待着学界对这个特殊群体及他们的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和 研究。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滇遗民现象概说 第一章滇遗民现象概说 清初,无数遗臣逸士忠明之志终不衰减,形成特殊的遗民群体。仅云南省有 记载者就达1 5 2 人之多,分布全省各地。作为身历两朝的知识精英和特殊群体, 尽管身历乱世、生活变迁,他们崇高的文学声望仍然引导着滇文学潮流和文化趣 味的变化。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证明了对故国的道德责任,成为明木清初滇 文学的代言人。 第一节滇遗民的形成及分布 顺治元年( 1 6 4 4 ) ,是中国历史上风云突变的一年。李白成攻入北京后,崇祯 帝在煤山自杀,明朝皇家正统宣告结束。仅仅一个月后,满清铁骑占领了北京城, 成立清政府。无数故明忠臣良将耻于被异族入侵,此后为报君父仇而奔走呼号或 是出家隐居,办或著述立说反思历史,峰决拒绝与清廷合作。他们放弃了官位身 份,甚至散尽家产,怀着异族入侵的耻辱和对故国的无限眷恋,选择了伯夷、叔 齐似的遗民生活。 一、形成背景 顺治四年( 1 6 4 7 ) ,在旧明的统治疆域内,作为故明旗帜的只有不停逃亡的永 历帝了。顺治十三年( 1 6 5 6 ) 2 月,李定国迎永历帝入滇,南明小朝廷在边远的云 南得以安生两年之久。顺治1 8 年( 1 6 6 1 ) 1 2 月,永历帝被吴三桂自缅甸押回滇, 次年4 月被杀。至此,滇遗民心里仅有的一线复明希望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并没有j x l 平浪静波澜不兴,境内的战 乱亦是风起云涌,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从顺治二年( 1 6 4 5 ) 到康熙十七年 ( 1 6 7 8 ) 问,云南发生了相继发生了四次规模不小的战争。 其一是顺治二年( 1 6 4 5 ) ,武定土司吾必奎发动叛乱,向世代镇守云南的黔国 公沐天波宣战,声言:“已无朱争帝,何有沐国公”。叛军先后攻下大姚、定远、 姚安,全滇震动。沐天波下令调集石屏土司龙在f f l 、峨土司王扬祖、蒙自土司沙 定洲、宁州土司禄永命、景东土司刁勋等部,于九月问一举击败叛军,吾必奎及 其党羽都被活捉。州o 。 其二是顺治四年( 1 6 4 7 ) ,阿迷土司沙定洲兴兵作乱,与沐天波争夺政权,沐 天波带上官印在几名心腹的护卫下仓惶出城,其母亲和妻子都在这场灾难中自尽 身亡。顺治五年( 1 6 4 8 ) 7 月,从四川南下进入贵州后被央于清军和明军之问的 。南明史第3 3 8 3 3 9 噍f 。 4 南i 射史,第3 3 9 - - 3 4 0 页。 4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章滇遗民现象概说 大西军首领李定国和刘文秀,在得到云南沙定洲叛乱的消息后,立即挥师南下, 进取云南。领兵迅速击败了沙定洲军,攻克阿迷、蒙自,沙定洲军被迫投降。1 0 月,沙定洲等人在昆明被处死,云南全省已为大西军所控制。大西军团结当地各 方势力,逐渐成为日后明军抗清的主要力量,提出了“共扶明后,恢复江山”的 口号,并考虑全国大局,决定领兵出云南,抗击清军,为后来拥永历入滇作为反 清的旗帜埋下了伏笔。顺治十三年( 1 6 5 6 ) 2 月,李定国迎永历帝到云南,“至滇 城,百姓阻塞道路,左右观者如堵,有年老数十人见帝至,大恸日:不图今同复 见大明天子! 帝亦含泪点首而过,至行宫安息”。自此,永历小朝廷开始了两 年相对稳定的政治生涯。李定国兵败后,顺治十五年( 1 6 5 8 ) 十二月十五同永历 帝离滇奔缅,朝廷内外顿呈一片混乱悲痛的场面。顺治1 8 年( 1 6 6 1 ) 十二月,永 历帝被吴三桂自缅甸押回滇,次年四月被杀。 其三是清军进军云南、追击永历的战争。顺治十六年( 1 6 5 9 ) 闰三月下旬,清 廷挥师南下,分路追剿南明军队,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洪承畴在1 6 5 9 年三月到达昆明,在四十多天罩依据各道、府、州、县、卫、所的报告,给清廷 写了一份奏疏说:“除各土府外,其迤东之云南府以及临安、曲靖、澄江、寻甸各 府与迤西之楚雄、武安、姚安、大理、永昌各府,无处不遭兵火,无人不遇劫掠, 如衣粮财物头畜俱被抢尽,已不待言;更将男妇大小人口概行掳掠,致令军民父 母、兄弟、夫妻、子女分离拆散,惨不堪言。所存老弱残废又被捉拿吊拷烧烙, 勒要窖粮窖银,房地为之翻尽,庐舍为之焚拆,以致人无完衣,体无完肤,家无 全口,抢天呼地,莫可控诉。见今省城粮米照湖南新官仓斗每斗增价至一两三钱 有余,每石价至一十三两有余;若照云南旧用大斗一石约有新仓斗二石,价至二 十六两,犹无处寻买。军民饥饿,道死无虚同。其在永昌一带地方更为惨烈,被 杀死、拷烙死者堆满道路,周围数百余罩杳无人烟。真使贾生无从痛哭,郑图不 能尽绘。职不知滇民何至如此其极也。连年战乱,给云南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痛 苦和灾难。 清军入滇,使人民饱尝了山河破碎、生不如死的痛苦,施心极在张相度墓 志铭中写道:“庚子( 顺治十七年,即1 6 6 0 年) 大兵之后,民苦饥。到辛丑、 壬寅,半米二金,民饥益甚。无何,大师入缅( 在辛丑秋) ,当事集丁佚数力- ,将 刈谷而分其半。 清兵如此肆虐,张相度集众合议“报谷二力石”,j 。得f f l 无蹂躏, 残喘得生。大理当时的情形如此,其他各处可想而知。清兵入滇以后,横行霸道, 民不安业,造成灾荒。军粮不集,即“在滇召买,民方县馨,米价同增,公私交 1 滇史论从,第3 2 2 页。 。l j 清l 史料甲编,第5 9 5 贝。 4 i 刿季滇南遗民录,第2 6 贝。 西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滇遗民现象概说 困,措根之难如此”。与大西军在滇时的情况,已不可同r 语了。 其四是“三藩”之一的吴三桂反清的战争。清廷于康熙十二年( 1 6 7 3 ) 下令 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 并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 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随即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 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 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 1 6 7 8 ) ,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 其本人也丌始蓄发,改穿明朝衣冠,同年秋在长沙病死。其孙吴世瑶继位,退据 云南。康熙二十年( 1 6 8 1 ) 昆明被围,吴世瑶自杀,余众出降。吴三桂的子孙后 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战乱波及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遗民陈佐 才在诗歌乱时罩真实地记录下当时的情形:“遍地皆戎马,满天尽甲兵,活埋 小儿女,生葬老弟兄,遁迹深山旱,犹闻战鼓声。”如实呈现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灾 难场面,事隔几百年,我们仍能透过作品看到当时惨绝人寰的屠杀场面。从顺治 二年( 1 6 4 5 ) 到康熙二七年( 1 6 7 8 ) 的三十多年间,云南兵灾不断,人民饱尝战 争的灾祸,放眼望去,“草木皆带征战气,江山尽带乱离声。男儿流落悲云变,妻 女肖条哭月明。”锄再加上旱灾、水灾和沉重的赋税,致使农村调蔽,遍地饥馑, 社会极度动荡混乱,从陈佐爿的农歌可窥一斑:“熟闲岁岁收成少,荒地年年 赔累多。野草不能逃赋税,闲花何处避干戈。”连年的兵灾、天灾加上苛捐杂税, 老百姓生活陷入绝境。 滇遗民就是这个多灾多难的环境下产生的,他们抱着自己终生不渝的信仰, 采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存活下来的。 二、形成原因 滇遗民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 1 一是甲申之变崇祯帝煤山自缢后,服官各省 的三迤英贤,本地乡绅士贤,随官来滇之士等1 ,成为滇遗民的一个重要来源。他 们或出家或隐居念旧主,或为复明、报君父之仇而奔走呼号,如“nj 1 1 人段咂, 字心让,号存蓼,别号见愚,官至光禄大夫,锦衣卫右军都督。烈卑殉国,暄乃 飘然岩伏,建刹于石宝山,自称石宝弟子 。锄还有安宁的陈玺,明崇祯辛未进士, “历官辰沅兵备道,以忧归,明亡隐于丘壑,短褐藤杖,陶然自得”。蒙化的宣 1 滇史论从,第3 1 9 3 2 0 。页。 4 陈翼叔诗集卷三,云南从书集部第1 2 册,第3 9 71 i f 。 “陈翼叔诗集卷p q ,厶南从书集部第1 2 册,第4 0 6 贝。 “i l j j 蚕滇南遗民录,第9 1 0 贝。 5 l j 季滇南遗民录,第2 8 贝。 。i j 季滇南遗民录,第3 l 贝。 6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滇遗【已现象概说 廷试、宣廷宾兄弟,明季鼎革皆祝发为僧。同期,曲靖越州的胡一清“明术为 将,封越国公,授金印,清兵入滇永历奔缅,一清遂散众弃官归农,率家属耕 田而食”,此外,晋宁方世瑜“明季诸生明亡隐州东清凉山,诛茅种蔬,与牧樵 为伍 圆。这样,顺治元年( 1 6 4 4 ) 就成为滇遗民产生的最初时间。可以看出,相 当数量的滇遗民在明未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定位,有一定的身分。明亡后,他们 失去了往同的身份和地位,宁饿死不事清朝。由此,失去了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 他们怀着对故明的深情厚意,甘愿在穷困不堪的同子中舔着亡国的伤痛。 二是永历赴滇奔缅期间,随行人员众多,队伍庞大。顺治十五年( 1 6 5 8 ) 十 二月十五同,永历离滇奔缅甸,出发时,从者数十万人,经过颠沛流离到达缅甸 时人马不到两千,少了十几力人。故除了自然减员( 战死、病亡、自尽等) 外, 流落到沿途少数民族地区定居的人数是相当可观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出 家或隐居,成为滇遗民。这部分遗民又分两种情况:一为中途走散。如腾越李正 雄“能文章,优骑射腾卫练兵卫总管,值国变,随永历奔缅,至蛮,暮,散 失不及从归”。还有浙江山阴人钱秉铉、明木官至户部郎中,从永历入滇,“永 历奔缅甸,追之不及,中途隐去”。二为不主张奔缅,劝说无效仍追随永历。到了 中缅交界处不愿奔走异域,最终选择了出家或归隐。如腾越胡璇“太仆卿兼工部 右侍郎戊戍随跸奔缅,至铁壁关散失,归隐宝峰山”固。奄和尚,丽江沐府门 客,从永历奔缅,“行至镇南遂潜入玉屏庵为僧”鲫。钱邦芑“永历西狩入缅,从 臣多半道相失,邦芑至腾越仍僧服从,后遂避居鸡足山,号大错和尚。 三是起兵拒守,事败后出家或隐居。如杨丌泰兵败后“将印悬梁上,还乡隐 居乾阳山”昆明杨永言,国变后“清兵南下,与炎武及参将陈宏勃,诸生归庄、 吴其沆等起兵拒守,事败后入黄浦依吴志葵。志葵败,永言祝发为僧 。石屏袁 润,生性好武“会同乡怀德将军许名臣集合乡兵以应永历, 兵败后“羽衣黄冠归 石屏隐西乡袁家山”蛳。 综上所述,遗民形成的原因有三:惊闻国变即隐居不出、起兵失败和随驾永 历。如下表: 1 i p j 季滇南遗民录,第4 9 灭。 2 i j 币滇南遗民录,第7 0 灭。 4 南i p j 史,第9 7 0 灭。 1 i p j 季滇南遗民录,第4 7 - - 4 8 贞。 i p j 李滇南遗民录,第3 2 - - 3 3 页。 4 i p j 李滇南遗民录,第8 2 虹。 4 i j 手滇南遗民录,第8 9 - 9 1 贝。 “l 刿季滇南遗民录,第2 3 灭。 4 i p j 季滇南造民录,第4 0 贝。 ”l j 季滇南遗民录,第6 7 - 6 8 页。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第一章滇遗民现象概说 1 置曼蔓曼曼曼! ! 曼曼曼曼! ! ! ! 皇! 曼! 舅曼曼曼曼曼曼曼! ! ! ! ! ! 曼曼曼曼! ! 曼! ! 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鼍曼曼鼍曼! ! ! 曼曼! 曼曼! 烹曼! ! 曼蔓 表1滇遗民形成因素及创作表 随钙水历 原由国变后隐居小j i j 起兵失败 途中散失追随无果 代表 段咂陈袋杨开泰李正雄胡一清 方世瑜宣廷试杨永言钱秉铉雷跃龙 胡璇赵必登+ 人物奄和尚钱邦芑 宣廷宾解鳌袁润陈佐才 二二峰文集 太极图说二峰诗集 代表i :凡诗集 元江八景 葵草集 作品夕望有感 逸馀集 南桶纪事 陈翼叔诗集 鸡足山志 方山吟稿梅柳诗含刻 人错和尚遗集 三、地域分布 清初滇遗民中,大多数人著作清初被毁,只有部分人的创作得以保存至今。 至今保存创作人数5 1 人,占滇遗民总数的3 3 5 5 。文学作品和其他著述中涵盖诗 词、戏曲、音韵、书画、数理、宗教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云南乃至全国的历史、 社会、时政、学术、文化等领域,形成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按滇遗民的地理分 布情况统计,滇中地区有遗民2 9 人,留存创作人数1 3 人。滇西、滇西南遗民3 9 人,留存创作人数1 2 人。滇南、滇东南有遗民1 2 人,留存创作人数5 人。滇北、 滇西北有遗民1 0 人,留存创作人数4 人。滇东、滇东北有遗民5 人,留存创作数 2 人。外籍入滇遗民5 7 人,留存创作人数为1 5 人。其中又以滇中、滇西和滇西南 遗民和留存创作最多。当时滇中的昆明、呈贡、晋宁、安宁和滇西、滇西南的大 理、蒙化、浪穹、赵州、保山等地,是遗民文人最集中的地区。同时,在滇南、 滇东南等地区,也多有遗民文人的踪迹。滇北、滇东等地,遗民人数较少,留存 创作人数也较上述地区稍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清初云南文学发展的格局。 全省遗民分布情况如下表: 表2滇遗民地域分布表 地区 滇中 滇两、滇两南滇南、滇东南滇北、滇两北滇东、滇东北外籍入滇 遗民 2 93 91 21 055 7 人数 有创作留 1 31 25421 5 存人数 创作人数 占当地遗 4 1 3 8 3 0 7 7 4 1 6 7 4 0 4 0 2 6 3 2 民比例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滇遗民现象概说 清初,滇中地区属云南府所辖,含昆明、呈贡、安宁、晋宁、宜良、罗次、 新兴七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故遗民人数较多,有2 9 人。其中, 昆明1 3 人:温如孔、杨斌、熊之龙、赵廷珀、杨永言、孙光豫、高应雷、朱昂、 王琦、熊才、郭之建、杨惟峻、张国正。呈贡5 人:文祖尧、文敬德、吴鼎占、 段敏政、苍雪。晋宁4 人:郝太极、唐华、普荷、方世瑜。安宁4 人:陈玺、李 恪、段佩、包堵。宜良1 人:郑重。罗次1 人:施神仙。新兴1 人:马明扬。 分布如下: 表3滇中地区遗民创作分布表 有创作 地名人数姓名文学作品及j e 他著述 留存人数 杨水苦高应雷朱昂廓澹生诗文钞借庵诗革 昆明1 33 i i 琦张困正熊才罗崖天阙笔架连云陇敞集 文祖尧文敬德 明阳山房遗诗馀生隋泳醉禅单 呈次53 苍嗜南来章诗集 安宁 41陈餐i :元诗集太极| ! f i 说 晋宁 43唐华、担当、方世瑜 顶莲集担当使肯集夕塑有感方山吟稿 从表中可以看出,昆明、呈贡、晋宁创作人数最多,安宁次之,滇中其余三 县宜良、罗次、新兴县各县虽有遗民一人,但无创作留存至今。 滇谣、滇西南地区是云南除了昆明之外的又一经济文化宗教交流中心,仅位 于太和宾川的佛教圣地鸡足山就吸引了相当的遗民隐居于内,香客文人络绎不绝。 清初,该地区共有遗民3 9 人,现有1 3 人创作留存,这一数字比滇中还高,佛教 圣地成为滇遗民寄放灵魂的首选之处。遗民分布情况是:太和8 人:杨先声、杨 定国、张相度、李任明、杨运升、张撰、李亨、施心极。云南2 人:张应星、铁 道士。浪穹3 人:何星文、何蔚文何素珩:宾川1 人:曾高捷。赵州4 人:邹良 彦、熊化、陆与进、尹天任。邓川1 人:高桂枝。保山3 人:辛和国、王伯升、 赵之炎。腾越3 人:胡璇、李下雄、解鳌。蒙化6 人:宣廷试、宣廷宾、陈甲才、 陈佐才、于迁、水月和尚。鹤庆2 人:施德裕、孙桐。剑川6 人:段咂、赵炳龙、 赵必登、杨愉、行脚、思明。大理、保山、蒙化、鹤庆、剑川等各府县都有遗民 的踪迹,且分布相对均衡,这是由于当时这一区域的经济、宗教、文化处于相对 繁荣的局面,为遗民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了更好地说明滇西、滇西南地区 遗民创作情况,同时也为研究滇遗民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数字依据,笔者把此地 区遗民的文学创作和其他著述分布的情况收集整理后制作表格如下: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滇遗民现象概说 表4滇西、滇西南地区遗民创作分布表 地名人数现存创作人数姓名文学作品及】e 他著述 太和 8l 杨运升鸡山志 ( 今人理) 浪穹 何星文何蔚文素书明解道德经赞浪楂稿 33 ( 今洱源)何素珩缅瓦i 叫j i 传奇何氏琴潜 邓川i 1l 商桂枝畸庵草 保山 3l 辛和困怪杠赋 腾越 3 l 胡璇_ 二峰文集南桶纪事 蒙化 62 陈佐才宁瘦居集是何庵集天叫集 ( 今巍山) 鹤庆 2l 孙桐说“山虏集碧磊集驴背集 赵炳尼赵必髓居易轩诗遗抄衲厶游草 剑川 63 行脚鸡足山题壁七律 除云南县、宾川县、赵州县外,滇西、滇西南各地遗民均有创作保存至今。 滇南、滇东南地区有遗民1 2 人,主要集中在建水、广西、石屏和通海。明清 时期,建水为滇南的文教中心,设有临安府、建水州学外,还设有崇正书院、景 贤书院、焕文书院、崇文书院、曲江书院、曲江书院和文昌书院,还有分布在城 乡的义学和私塾,文教昌盛。n 清初有5 名遗民文学创作至今留存。分布情况如下: 建水2 人:李元捷、邹应扬;广西2 人:高明、陈王廷;石屏5 人:杨开泰、张 琮、袁润;通海1 人:艾廷献;河西1 人:向于宸;宁州1 人:陆天麟。其中, 除了通海和河西无遗民创作留存外,其余四县均有遗民著述留存至今。分布表格 如下: 表5滇南、滇东南遗民创作分布表 地名 人数现存创作人数姓名 义学作品及j 他著述 焕泸隐史诗册俭德考宁俭录、 建水 21 邹心扬 瑞岛吟 广两 2l 陈l i 廷菊游新诗次韵 ( 今潞两) 张琮 石l j # 52 仙人石解元江八景 袁润 中州烟坪诗钞二卷( i :卷为樵隐集,下卷为 l 1 陆天麟 ( 今华宁)订噫毕) 滇北、滇西北地区,有遗民1 0 人,其中现存创作人数仅4 人。其中楚雄3 人: 杨正芳、愈观、刘联声。镇南1 人:张如风。定远1 人:洪如。大姚1 人:刘芳 i j 清滇人著述述i 咯,第2 9 负。 1 0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第一章滇遗【屯现象概说 远。姚安1 人:高泰翟。武定2 人:杨祜、武风子:丽江1 人:奄和尚:与全省相 比,人数不是很多,但遗民创作却毫不逊色。除了武定、大姚和丽江的遗民创作 没有保留下来之外,现存著述的刘联声、张如凤、洪如、高泰翟都是当时的盛名远 扬的名士,在遗民群体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们的文学作品和人品均倍受时人推 崇。分布表如下: 表6滇北、滇西北地区遗民创作分布表 地名人数现存文集人数姓名文学作品及其他著述 楚雄 31 刘联声 脉望斋诗集 镇南 1l 张如风 镜心篇愉老强学集枕流野韵 定远 11 洪如 苍山集空l j 集苦海慈航集 姚州1l高娜 滇诗从录收j e 诗数首 最后是滇东、滇东北地区,有遗民5 人,其中南宁3 人:李兴揆、胡宗元、 胡一清;马龙1 人:杜其渐;沾益1 人:孔之裔。该地区遗民数量不多,只占遗 民总数的3 2 9 ,在此就不单独列表陈述了。 第二节滇遗民的生存方式 国变以前,滇遗民都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国变后,原先的身分 地位都没有了,没有生活保障,没有经济来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生计艰难始 终是他们所面临的最为现实、也最迫切的难题。他们必须处理好衣食无着的窘态, 才能在国变后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谈实现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滇遗民 选择的生存方式有以下几种:出家、隐居、才技营生。 表7滇遗民生存方式统计表 隐居才技f ¥生 生存方式 l j 家 j e 他 隐于山隐十农隐十家讲学 从医 自我经f ¥ 人数 3 43 2 749225 2 占滇遗民 2 1 7 2 8 3 8 5 5 3 4 2 总数比例 、出家 甲申之变后,相当数量的滇遗民选择了逃禅出家,成为遗民僧。“僧之中多遗 民,自明季始也。”“7 他们怀着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固守民族气节。这批半路出家 者大都年龄较大,相当一批人是出身贵族或曾经担任高官的士大夫阶层。他们或 i j _ 季滇黔佛教考,第4 1 6 页。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第一章滇遗k 现象概说 断绝尘缘,穷经数典,著述发明,多有建树;或寄情山水,渲泄诗画,亦僧亦文。 据统计,1 5 2 名滇遗民中有3 4 人最终选择了出家,占滇遗民总数的2 1 7 ,而且 大部分都选择了大理宾川的鸡足山作为归宿。原因有二: 是寺院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为他们的生存和精神寄托提供了稳定的资源。 明清时期,云南寺院大都拥有雄厚的阳产,这使寺院生存、发展有了重要的保障。 据杨慎重修曹溪寺碑记记载,云南许多寺“福f f l 阡陌,岁入千钟,香积食指, 无虑近万”。寺院田产的来源有四:政府划拨、檀越施舍、和尚自己捐功德、寺庙 出赀购买。据成丰楚雄县志统计,紫溪山诸寺院有田4 3 6 7 工半,年收租谷2 9 6 石4 斗4 升5 合,年收山林租银2 2 6 两9 钱5 分。 二是象鸡足山这样大规模的丛林,有丽江木氏土司、姚州土同知高甭映及数 以千计的众檀越慷慨解囊,置办寺产,保持了寺院的繁荣和辉煌,众多的僧人才 得以过上平静安稳的f 1 子。如姚州土同知高甭映,在姚州及鸡足山佛教寺院的复 修重建中,广舍资财,其父出家后,助缘重修增补的寺院1 3 4 处,滇中地区佛教 的发展,是与高氏的支持分不开的。滇遗民中,有相当数量祝发为僧者选择了鸡 足山,除了鸡足山为当时的佛教名山之外,还因为寺院旺盛的香火和雄厚的田产, 能让他们怀着心中执着追求的理想继续生存下去。比较著名的僧人有还源、悟慎 等。还源,大理宾川人,俗姓曾,名高捷,字云驭。出家后改名宗本,号还源。 他是崇祯十三年进士,官至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明术动乱,曾参南京天章和尚, 言下有悟,退出官场,回滇山居,一味读经。孙可望入滇,胁迫为官,他抗节不 屈,遁入空门,从此隐居鸡足山白云居,终生不出。范承勋鸡足山志寺院说: “白云居在天池山下,崇祯十六年宾川乡绅曾高捷延僧圆彩建。曾晚年祝发陷修 于此。 又说:“三笑桥在白云居门内秋月池上,还源禅师隐于此者二十年,送客 不过桥。一r 大错和尚和眼藏来访,还源不觉,送过是桥。眼藏云:远公乃过虎 溪耶! 三人大笑而别,桥遂以此得名。”固还源诗亦出众,曾有句明心:“客到青 山不睡,云移碧岫无心。卒我心中岁月,任他世上晴阴。 另外,还有僧人悟慎, 号友山,高甭映之父,世袭姚安知府。悟慎俗名高泰翟,字海容,又字青岳, 又字芝山。沙定洲之乱,他弃家从黔国王沐天波守楚雄,又从至永昌。黔国公感 其仗义相从,荐于永历帝,先后先任太仆寺丞、光禄寺卿、太仆卿。缅甸之役, 永历帝被执,被吴三桂解回昆明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5G技术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项目前景研究报告
- 微课教学中的目标导向式核心素养培养-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包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景区河道清淤工程方案(3篇)
- 2025年职工入职考试题及答案
- 小考题目数学及答案
- 2025年文明停车题库及答案
- 陕西统考题库及答案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练习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中国联通智能体互联网白皮书 2025
- 甲状腺病人护理教学查房
- 中国化妆品市场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运动神经元疾病诊疗研究进展
- 急诊icu管理制度
- 班组绩效分配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译林版2024)
- 兵团连队职工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T/BECA 0005-2023建筑垃圾再生回填材料
- 【基于web的网上手机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300字(论文)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 铁路法律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