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摘 要 黄宗羲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期,他从少年起即开始学诗,并逐渐把诗 歌作为记录人生和世事的一种工具,晚年致力于传扬华夏文化,更是把诗歌创作 作为传承华夏气节的一种方式,其诗歌题材广泛,手法曲折,隐诉心曲,有宋诗 之余韵。对于黄宗羲诗歌创作的贡献,前人的研究论述并不充分,故本文以其诗 论为经,以其诗歌内容、艺术风格、风貌成因为纬,在宏观上把握黄宗羲诗论和 诗歌的整体风貌;微观上探讨黄宗羲诗歌的诗论主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尽 可能深入剖析黄宗羲诗歌之独特魅力的成因。 从现存的黄宗羲诗集来看,黄宗羲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抗清复 明期、隐居著述期、儒林讲学期。而这三个时期诗论及诗歌创作的转变则是与其 身世际遇、心路历程的转变相伴随的,其诗论也体现了这个与心理俱变的特色。 抗清复明期间,黄宗羲四方奔走救亡图存,此间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体现其道德 气节的眷念故国、彰显节操之作,而其对明朝的深深眷念及对清统治者的仇恨的 心理反映在诗歌的语言特色上则主要是生涩冷峭;隐居著述期乃是黄宗羲心理和 创作一个过渡阶段,复明无望的现实使他彻底放弃了武力抗争的行动,清政府的 怀柔举措也在一点点的冲刷走他心中的仇恨,他隐居著述、力图复兴华夏文化的 初衷与清政府传扬传统文化的举措乃是殊途同归之举,这促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 现实,心里表现出一些矛盾和彷徨,这个阶段其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发之于诗论则 是其旨在借诗存人、补史的“诗史”观,发之于诗则是对故国的曲折追忆及对生 死相隔的为国捐躯之友的无限追思,体现在艺术风格上则表现为沉重悲凉为主, 间杂平和旷达的特点,总体呈现出浸染宋代诗风的倾向;到了黄宗羲晚年,新政 府给包括遗民在内的知识分子提供的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及儒者“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的传统和对亡明与对清朝的两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时经常让黄宗羲 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痛苦之中,有气节遗民的影响和失节的忧惧也时时咬噬着他 敏感的内心,最终他选择了一种折衷而通达的处世态度:出世而不出仕。这种心 态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上表现为对忠贞守节的气节之友及对同气相求的社集之友的 怀念增多,诗歌的语言呈现出渐趋坦易通俗的特点,而诗歌的风格也渐趋平和旷 达。黄宗羲诗歌风貌稳中有变的特点除了与时代的变迁有关外,又是与其个性及 师承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 黄宗羲 诗论 诗歌内容 诗歌艺术 风貌成因 ii abstract huang zongxi lives in the china feudal societys turbulent time. he starts study the poem from the youth, and gradually he takes the poetry as one kind of tool recording life and society affair, in his old age,he devotes in spreads the chinese culture, takes the poetry creation as a inherits the china moral courage way. his poetry theme is widespread, the creation technique is winding, expression idea in tactful way, has aftertaste of the song poem. regarding the huang zongxi poetry creations contribution, predecessors research is not full,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 his poetry theory as passes through, take its poetry content, the artistic style, the style origin as the latitude, macroscopically grasps his poetry theory and the poetrys overall style; microscopically discusses his poetry theory,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 thorough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huang zongxis poetry to have the unique charm formation as far as possible. looking from the extant huang zongxis poetry anthology, his poetry creation may divide into three times approximately: resists the qing dynasty and restore the ming dynasty time, lives in seclusion and writes the book time, the lecture time. and these three times poetry theory and the poetry creation changed as his lifes experience and his psychological, his poetry theory has also changed with his psychological. in the resists the qing dynasty and restore the ming dynasty time, huang zongxi saves the nation with all his strength,his poetrys primary coverage is missing the native country, showing moral integrity, his deep thinking to ming dynastys and hating to the qing dynasty reflection in the poetry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is mainly obscure and cold. lives in seclusion and writes the book time is the transitional stage of psychology and creates, restores the ming dynasty has not hoped in reality cause him to give up the military force resistance motion thoroughly , qing governments peace action also washout his hearts hatred in the little, he was living in seclusion, to try hard to revive the chinese cultures original intention and the qing government spread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ction is reaches the same goal or conclusion from different approaches, this urged him to be able not but to carefully examine the reality, and displayed some contradictory .this stage his intense cultur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manifests in his poetry theory is his “by poetry recording history” idea . manifests in his poetry create was missing native country and his old friends who had died in the duplicate country war or was very far to him. manifests in the artistic style, was displayed serious sad iii sentiment primarily, mixture gentle broad-minded sentiment characteristic,the overall presents is contaminated the song dynastys poem tendency. in the huang zongxis old age, the new government has given the intellectual including the country perished human the demonstration space and the confucian scholar tradition “use comes out serves as an official, otherwise hide”, the complex sentiment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 let he frequently fall into one kind of pain in a dilemma, the moral courage persons influence and the fear of disloyal were also bite his sensitive frequently. finally he chosen a compromise means: comes out to lecture but does not come out to serve as an official. this kind of point of view manifests in its poetry creation was the missing loyally friends and someone who has the common ambitions creation was increased. huang zongxis poetry style stable has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 besides with the time vicissitude related, also with hi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received education related. the poetry language presents tends to be the easy and popular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oetry style also tends to be gradually gentle. key words: huang zongxi poetry theory poetry content artistic style poetry s style origin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 1.1 黄宗羲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情况 1.1 黄宗羲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情况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是 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他的父亲黄尊素是明代天启年间的山东道 御史,是东林党后起者中的重要人物,因为屡次上书弹劾阉党头目魏忠贤,于天 启五年(1625)被魏阉诬陷,革职回家,次年被捕,惨死于诏狱。而黄宗羲的家 道也由此一落千丈。 黄宗羲把自己的一生形象地概括为三大阶段:“初锢之为党人, 继指之为游侠, 终厕之于儒林。 ” 16 从崇祯元年(1628)开始,黄宗羲正式步入了党人阶段。明思宗朱由检即位 之初就开始全面清算魏阉罪孽,这时十九岁的黄宗羲“袖长锥草疏,入京颂冤” 112大闹京师,痛击魏阉余孽,义声大振。之后奉父柩南回,并就学于刘宗周。崇 祯三年(1630)他奉祖母卢太淑人到南京应天府季父黄等素之处,并开始了他以 文会友、 热衷社事的游历生涯。 其间他入了诗社, 参加了复社领袖张溥召集的 “金 陵大会” ,与复社的重要人物杨廷枢、陈子龙、吴伟业等结识,并参加了读书社, 与当时著名的江南四公子方以智等关系密切。在这些年中,黄宗羲多次出游,一 方面是为了参加屡试不中的科举考试,另一方面与自己结识的名流议论政事,切 磋文章,这使得他视野大开。崇祯十一年(1638) ,黄宗羲与周镳、陈贞慧、吴应 箕、顾杲等在魏阉余党阮大铖等又冀在南都死灰复燃之际出南都防乱公揭 ,揭 露他们的丑行,从而引起了马士英、阮大铖的切齿痛恨,后来因为马士英在明亡 之后拥立福王有功,当上了弘光政权的首辅,与阮大铖等一起对东林复社成员展 开了疯狂的报复,欲尽杀之而后快,黄宗羲也在诏捕之列。正值此时,清军攻入 南京,福王政府作鸟兽散,黄宗羲死里逃生回到家乡,他历时十余年的“党人” 生涯也就此结束,这年黄宗羲三十五岁。 在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的历史转折时刻,黄宗羲毅然毁家纾难,投 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活动中去了。 这年黄宗羲三十六岁, 这也就是黄宗羲 “游 侠”生涯的开端。 清顺治二年(1645)黄宗羲组织当地弟子数百人组成“世忠营” ,听命于鲁王 政权的调遣, 并被任命为兵部职方主事。 但最终因为抗清形势的严峻和管理不善, 几经失败后黄宗羲亲自培植的这支抗清武装也以悲剧告终。此时清政府的抓捕檄 文也下来了,黄宗羲只得回家奉老携幼避难。顺治六年黄宗羲再赴行朝,被任命 为左都副御史,黄宗羲空有御史之衔,根本不可能有作为,只是每日与尚书吴钟 2 峦正襟讲学,闲暇则注历书而已。黄宗羲见在行朝也无所作为便陈情监国,得到 允许回家。 回家后黄宗羲的处境十分危险,清政府仍然在对他进行追捕,黄宗羲只得四 处躲避,并秘密联络抗清人士继续为抗清事业全力以赴。顺治十七年(1660) ,黄 宗羲作了一次长达百天的匡庐之游,从这年八月一直到十一月,其间黄宗羲结交 了吕留良,还与不少遗民如阎尔梅、方以智等彻夜长谈。到康熙元年“海氛澌灭, 公无复望,乃奉太夫人返里门,于是始毕力于著述。 ” 1(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84)黄宗羲 的人生阶段也由此由“游侠”而厕身于“儒林”了。这年黄宗羲五十三岁。 黄宗羲的儒林生活自五十三岁起直到他八十六岁去世,有三十三年的时间, 其间黄宗羲一面集中精力于学术活动, 全力著书立说,尽废一切庆吊吉凶之礼; 一 面到各地讲学授徒,在整体上开了浙东思想、学术和文学之风气,清初史局纂修 明史时,曾多次向他求教。 黄宗羲一生著作极多,内容很广泛,其中影响较大的著作有: 明儒学案 、 明夷待访录 、 行朝录及文集南雷文定等。黄宗羲从崇祯三年(1630) 送祖母卢太淑人到南京开始从韩上桂、林古度、黄居中、林云凤诸公开始学诗进 行创作,一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作绝笔诗示百家诗歌创作的生涯长达 六十几年,但由于他自己删除了一些再加上散失了一些,现在存世的并不多。笔 者毕业论文所依据的中华民国五十三年二月世界书局版杨家骆整理的 南雷文定 和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 年 9 月出版的龚抗云、 杨艳平整理的 黄梨洲 诗文集 ,两书共收录了包括已经刊行的南雷诗历 、 吾悔录 、 匡庐游录所 收之诗共 485 首。 1.2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黄宗羲诗歌的研究情况 1.2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黄宗羲诗歌的研究情况 黄宗羲诗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1900 年至 1979 年, 其中关于其诗文的专著有中华书局 1959 年陈乃乾整理出版的黄梨洲诗集 ,再 就是一些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里面对其诗歌和诗论有提及,如谢无量中国大文 学史黄宗羲、顾炎武 (中华书局 1918) ,谢国桢黄梨洲学谱 (商务印书馆 1932)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朱东润中国文学 批评史大纲黄宗羲 (开明书店 1944) ,林庚中国文学史清初诗文及汉学家 (厦门大学 1947)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清代文学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62)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顾炎武等爱国作家的诗文 (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64) 。而相关的论文就更少了,仅六篇:王明黄梨洲的文学主张 ( 北 京晨报学源1935.1.22) ,王孝鱼黄梨洲学派 ( 中山文化教育馆集刊 1935.10) ,朱东润论黄宗羲及钱谦益 ( 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43) ,侯外 3 庐黄梨洲诗文论 ( 民主世界1944.12) ,日福本雅一黄宗羲的文学观 ( 史泉1962.23-24) 。这一时期对黄宗羲诗文的研究有简单化的特点。 第二个阶段从 1980 年至今,对其诗文的研究逐渐繁荣起来。此时期黄宗羲 全集整理出版,黄宗羲的年谱两种的出版:王政尧点校黄宗羲年谱黄炳垕 著(中华书局 1993.12) ,徐定宝主编黄宗羲年谱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5) 。 除了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里有专门章节论述之外,庄严、季学源、徐定宝等黄 宗羲诗文选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对黄宗羲的一些诗文进行了注释,张仲谋 清代文化与浙派诗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8) ,曹国庆旷世大儒黄 宗羲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7) ,徐定宝黄宗羲评传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1.9) ,朱义禄黄宗羲与中国文化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10)中都有对其诗文进行研究的专门章节。 八十年代起,研究其诗文的论文也多了起来。其中研究他的诗文理论的有: 方祖猷论黄宗羲的文学思想 (浙江学刊 1983.31) ,王明荪黄梨洲的诗论 (香港文艺复兴1984.155) ,徐定宝黄宗羲与牡丹亭 ( 宁波师院学报 1988.2) ,季学原黄宗羲文选序 ( 宁波师院学报1988.2) ,朱承挥 “情 至”与“学力” :黄宗羲的文外求文之论 ( 宁波师院学报1989.4) ,邬国平论 黄宗羲的文学观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5) ,张兵黄宗羲诗歌理论的承 传与创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 ,徐定宝黄宗羲诗学观初探 ( 苏州大学学报1993.3) ,张兵黄宗羲的唐宋诗理论 ( 西北师大学报 1993.3) , 张兵 黄宗羲的唐宋诗理论与清初诗坛的宗唐和宗宋(西北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 1993.5) ,李燃青黄宗羲文学思想新探 ( 宁波党校学报,2003.2) , 史洪川 黄宗羲诗学中的性情论及其心学内涵 ( 殷都学刊 2005.1) , 项念东 黄 宗羲诗学思想的哲学色彩 ( 文艺理论研究2006.2) ,张敏杰论黄宗羲的文学 问题以甬上讲学活动为中心 ( 文艺理论研究2006.2) 。另外还有安徽师范 大学 2005 年 5 月的硕士学位论文项念东黄宗羲诗学性情论研究 ,也较全面的 剖析了黄宗羲的性情论。 而研究其诗歌的论文相对来说比较少,仅六篇:郑学溥黄宗羲的诗歌和创 作个性 ( 宁波师院学报1983.3) ,裴世俊由来聚散属篇章一一谈黄宗羲的怀 友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庄严、郑学溥、徐定宝论黄 宗羲的诗 ( 宁波师院学报1985.2) ,朱承挥浙东的泥香土味梨洲诗文散 论(一) ( 宁波师院学报1986(增刊)) ,张仲谋论黄宗羲的诗歌创作 ( 文 学评论1998.3) ,华建新黄宗羲与化安山诗情“山居诗”审美透视 (电大 教学 2000.6。 )另外还有研究黄宗羲诗学的历史地位的一篇:朱则杰黄宗羲与 浙派诗 ( 浙江师院学报1983.2) , 4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虽然学术界对黄宗羲已经越来越重视,但研究者多 取黄宗羲的文学思想进行探讨,而对其诗进行系统全面论述的则极少,仅有零星 论述,无法全面准确的体现他在清初诗坛上的重要地位。鉴于此,本文试图对黄 宗羲的诗歌内容与艺术特点进行全面的探讨。 5 第二章 黄宗羲的诗学主张第二章 黄宗羲的诗学主张 2.1 至真纯正的性情论 2.1 至真纯正的性情论 “诗以道性情” 2( 景州诗集序44)是黄宗羲诗学的一个基本观念, 而他的诗学观又 是与之前的以情论诗者有着很大区别的,黄宗羲的性情观是融易代遗民之思和民 族兴亡之感于一体的,他的“性情说”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辨析性情的类别、 判断性情的不同价值,来确定对性情的扬弃。因此,他的诗论在当时的作用主要 不在于重倡性情,而在于筛选、规范性情。 ” 3其中强调社会责任和注重道德气节 是黄宗羲性情论的主要内容。 2.1.1 强调社会责任 2.1.1 强调社会责任 在黄宗羲的性情论中,性情就是诗人的真情,尤其是诗人生活中不平之鸣的 真实表现,在朱人远墓志铭中他说: “夫人生天地之间,天道之显晦,人事之 治否,世变之汙隆,物理之盛衰,吾与之推盪磨砺于其中,必有不得其平者。故 昌黎言物不得其平则鸣 。此诗之原本也。 ” 2(207)在黄宗羲看来,生活在这个世 界上“治日少而乱日多,事父事君,治日易而乱日难” 2( 陈苇庵年伯诗序56)不可能总是 那样的事事顺心,必有不平之时,而且只有将这种人人都会遭遇的不平表现在诗 歌中,诗歌才会有深广永恒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写诗的根本。所以在作者的眼中 诗三百之所以能“传至于今,而为人所嗟叹而不能已者盖三百篇在抵出 于放臣怨女怀沙恤纬之口,直达其悲壮怨谲之气。 ” 2( 姜友棠诗序72) 由此,他对流行的“温柔敦厚”之诗教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辨析: “彼以为温 柔敦厚之诗教,必委蛇颓堕,有怀而不吐,将相趋于厌厌无气而后已。若是则四 时之发敛寒暑,必发敛乃为温柔敦厚,寒暑则非矣;人之喜怒哀乐,必喜乐乃为 温柔敦厚,怒哀则非矣。然吾观夫子所删,非无考槃 、 邱中之什厝乎 其间,而讽之令人低徊而不能去者,必于变风变雅归焉。盖其嫉恶思古,指事陈 情,不异薰风之南来,履冰之中骨,怒则掣电流虹,哀则凄楚蕴结;激扬以抵和 平,方可谓之温柔敦厚也。 ” 2( 万贞一诗序72)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并不是要否定“温柔敦厚”之诗教本身,而是不愿 认同后人对此诗教过于片面的阐释,对传统上“美而非謟,刺而非讦,怨而非愤, 哀而非私” 2( 陈苇庵年伯诗序56)的清规戒律持不满态度。 他认为若是人身处逆境而强为 温柔敦厚之语,那么只能证明诗人毫无真情可言。在黄宗羲看来,情之有喜怒哀 乐就如四季之有春夏秋冬,都是组成真情的不可或缺之成份,否则诗道就会过于 6 狭隘, “向令风雅不变,则诗之道狭隘而不及情,何以感天地动鬼神乎?” 2( 陈苇 庵年伯诗序56)特别是对有着亡国之痛的人来说,浅斟低唱是不足以表达内心的这种深 哀巨痛的,只有正气冲决的风雷之文才足以表达内心的这种赤子真情。 而在要求诗人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不平之气的同时,黄宗羲又 贬斥“不及情之情” 2( 万贞一诗序72)即“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2( 留别海昌同学序47) 、 “惟自畅歌哭,于世无与” 2( 天岳禅师诗集序63)的纯粹的个人感情。在黄宗羲看来,个 人的遭遇与坎坷虽可以入诗,但不外乎是个人物质或精神上的痛苦,若一味只表 现一人怨愤,孤行一己之情,那么必然会削弱作品的社会意义, “幽人离妇,羁臣 孤客,私为一人之怨愤,深一情以拒众情,其词亦能造于微。 ” 2( 朱人远墓志铭207)所 以,黄宗羲要求诗歌中的性情是能够体现社会责任的性情。在黄宗羲之前,很多 作者是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谈性情的,而黄宗羲主张文学作品需与时代现 实结合, 这就体现了黄宗羲性情论中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黄宗羲要求 “苟 其言诗, 亦必当以孔子之性情为性情” 2( 马雪航诗序73)则显示出了他的性情说既非自 然之性情,更有别于任性率真的性灵,而是合乎兴、观、群、怨、思无邪之旨的 儒者之情,在这样一种性情所生成的诗歌中,主体则能使感情从狭隘的个人桎梏 中得到释放,还能使这种热爱家国民族的深情引起庶众的共鸣,使作品具有深远 普泛的社会意义,具备“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 2( 南雷诗历题辞80)之 特征。 2.1.2 注重道德气节 2.1.2 注重道德气节 随着清初的文治方兴,粉饰太平的虚情假意之作受到统治者的青睐,黄宗羲 对此深感不安,故而他特别注重道德气节在诗歌中的表现,这在他的诗论中表述 为“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者” 2( 缩斋文集序43) ,也即作者经常称道的有着阳刚之 美的风雷之文。 明清易代之际,只要人们稍稍论及易代之事,就可能惹上杀身之祸,所以在 黄宗羲的诗论中,注重道德气节曲折地体现在他的阴阳、元气说之中。在他为其 弟所作的缩斋文集序中,黄宗羲的这种思想体现得最为鲜明: “其(泽望)盖 天地之阳气也,阳气在下,重阴锢之,则击而为雷;阴气在下,重阳包之,则搏 而为风。商之亡也,采薇之歌,非阳气乎?然武王之世,阳明之世也,以阳遇阳, 则不能为雷。宋之亡也,谢皋羽、方韶卿、龚圣予之文,阳气也,其时遁于黄钟 之管,微不能吹纩转鸡羽,未百年而高皇帝为其迅雷。元之世,阴晦之世也,其 亡也,有席帽、九灵之文,阴气也,包以开国之重阳,蓬蓬然起于大隧,风落山 为蛊,未几而散矣,非若雷之能使百果草木甲拆也。 ” 2(43) 在这里, 黄宗羲认为宋之亡因有谢皋羽等人的文章为阳气, 虽元之重阴锢之, 7 但最终还是发为了迅雷。而元之亡,席帽、九灵之文章作为阴气被代兴的明朝之 重阳包之,故而化为风,按黄宗羲的逻辑,清朝的代兴无疑是给天地间笼上了一 层厚厚的阴气,只有如泽望这样劲直、清刚的阳气充盈之作才可能发为迅雷,才 能唤起人们对阳明之世重新到来的期待,这也是为什么黄宗羲在自己的诗文中多 次呼唤风雷之文的原因。 黄宗羲认为由道德气节生发出来的风雷之作也是天地元气的体现。 “元气” 一 词多次出现在黄宗羲的文章之中,他认为时代剧变之际,文章的精神应是与时代 脉搏一起跳动的,这实际上也正是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精神的继承。 他认为“元气”之特征为“在平时,昆仑旁薄,和声顺气,发自廊庙,而鬯 浃于幽遐,无所见奇。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 愤激讦” 2( 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51)元气在平时是和风顺畅, 但一旦遭逢阴晦乱世则会 由它那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转化成为一股浩然正气喷薄而出,震天动地,这正好 与他的阴阳之说相发明,表现了黄宗羲对道德气节的重视。明清易代之际,文网 恢恢,文人即有所感也不敢在文中显露半点愤懑不平,故只有元气充盈的文章才 能体现遗民们高洁的胸怀。正如其在吕胜千诗集题辞中所言: “夫此戚然孤露 之天真,井底不能沉,日月不能老,乃从来之元气也。元气不寄于众而寄于独, 不寄于繁华而寄于岑寂,盖知之者鲜矣。 ” 2(77)因为其情之戚然孤露,敢于在诗 中表达易代之际带普泛性体验的甘苦辛酸,使读之者深味之有“秋风憀栗,中人 肌肤” 2( 陈苇庵年伯诗序56)之感,这本来就是一种有元气的体现,这种作品即使是孔子 再世也是不会删掉的。 2.2 尊唐倡宋的诗学观 2.2 尊唐倡宋的诗学观 唐宋诗之争由来已久, 在明末清初的诗坛上, 大部分的士人仍秉承唐诗统绪。 黄宗羲对于唐宋诗的观点是主张兼师唐宋而力倡宋诗的,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 来看:一、在肯定唐诗价值的基础上肯定宋诗,主张唐宋兼师;二、力倡宋诗。 黄宗羲对唐宋诗的看法是建立在高度肯定唐诗成就的基础上的,在张心友 诗序中他说: “夫宋诗之佳,亦谓其能唐耳。非谓舍唐之外能自为诗也以文 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莫非唐音。 ” 2(57) 他认为宋诗正是在唐诗的 基础上,把文字、才学、议论等这些因素都引入了诗中,才使诗歌具有了长于铺 叙、回环往复的优点,也使诗歌更有了生命力。在姜山启彭山诗稿序中他对 此观点作了更加深入的论证: “天下皆知宗唐诗,余以为善学唐者唯宋。顾唐诗之 体不一,白体、昆体、晚唐体,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兄弟、王元之、王汉谋; 昆体则杨、刘之西昆,出于义山,二宋、张乖崖、钱僖公、丁崖州其亚也;晚唐 体则九僧、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辈,凡数 8 十家,至叶水心、四灵而大振;少陵体则黄双井耑尚之,流而为豫章诗派,乃宋 诗之渊薮,号为独盛;欧梅得体于太白、昌黎;王半山、杨诚斋得体于唐绝;晚 唐之中,出于自然,不落纤巧,凡近者,即王辋川、孟襄阳之体也。虽咸酸嗜好 之不同,要必心游万仞,沥液群言,上下于数千年之间,始成其为一家之学,故 曰善学唐者唯宋。 ” 2(60) 在这里,黄宗羲一再强调宋诗的成绩是“善学唐”的结果,并列出了一条清 晰的继承脉络,作者在此是想要用确凿的事实告诉人们,唐宋诗确实有着一种传 承的关系,而不能因为时代的原因将宋元诗“沟而出诸外,若异域然” 2( 张心友诗序 57) ,这实际上是对当时的学诗者“不能究宋元诸大家之论,才晓断章,争唐争宋, 特以一时为轻重高下, 未尝毫发出于性情” 2( 天岳禅师诗集序63)的狭陋诗学观的一种反 拔。 然而,黄宗羲在此的目的决不仅在于揭示这种关系,其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是 要力倡宋诗, 弘扬一种 “不欲作明以前一语” 2( 金介山诗序71)的独创精神。 作者在 钱 退山诗文序中说道: “为诗极其性分所至,鉥心刿肠,毕一生之力,春兰秋菊, 各自成家,以听后世之品藻。 ” 2(63)就表明了自己这种不愿剿袭陈言的态度。而 且他之所以一针见血的批评前后七子的诗为“假唐诗” 2( 姜山启彭山诗稿序60) 、 “乡愿之 诗” 2( 天岳禅师诗集序63)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今之为诗者,曰必为唐,必为宋,规规焉 俯首缩步,至不敢易一辞,出一语” 2( 曹实庵先生诗序70)这些诗人在创作中只注重 机械地继承而毫无创新,结果是“徒以声调之似而优之,而劣之,扬子所言伏其 几、袭其裳而称仲尼者也。 ” 2( 张心友诗序57)流入了“刻画于篇章字句之间,求其形 似而已。 ” 2( 沈昭子耿岩草序60)在这种意义上,宋诗就是黄宗羲心目中创新精神的最佳 体现者, “宋之长铺广引, 盘折生语, 有若天设豫章宗派之为唐, 浸淫于少陵, 以极盛唐之变,虽有工力深浅之不同,而概以宋诗抹煞之,可乎” 2( 张心友诗序57) 。 以上可以看出黄宗羲的诗学取向明显倾向宋诗。 黄宗羲主张唐宋兼师而提倡宋诗,实际上就是倡导一种多元化的诗学观。黄 宗羲在诗学上主张“有品藻而无折衷,盖不欲定于一家以隘诗路也。 ” 2( 钱退山诗文序 63)即在诗学中允许诗人各自表现自己的真性情,要让后世去品评辨析这些作品的 价值,而不能拘于一家为标准来随便去取诗作。他的这种多元的诗学观旨在从中 国浩瀚的诗学海洋中汲取最优秀的精神养料来充实自己,也即他在论文管见 中所言的: “作文虽不贵模仿,然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大题目所 压倒。 ” 2(294)故他的诗学取向虽更偏向于宋诗这一元,但他即使是在宋诗这一元 中他也是广涉博取的,虽在史滨若惠洮石砚一诗中他声称“吾家诗祖黄鲁直” 2(15) ,但他却是于朱熹、苏轼及南宋遗民等都有所取的,表现了他转益多师的诗 学观。 9 黄宗羲诗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还体现在他对不同对象能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 上。在靳熊封诗序中他曾对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等人的诗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有北地历下之唐,以声调为鼓吹;有公安竟陵之唐,以浅率幽深为秘笈;有虞 山之唐,以排比为波澜。虽各有所得,而欲使天下之精神,聚之于一途,是使诈 伪百出,止留其肤受耳。 ” 2(61)但在范道原诗序中他又说: “世风不古,今人 好议论前人至于言诗,则主奴唐、宋演之而为北地、太仓、竟陵、公安。攻 北地、太仓者,亦曾有北地、太仓之学问乎?攻竟陵、公安者,亦曾有竟陵、公 安之才情乎?” 2(63)应当说前后七子之病恰在于学殖太深而不敢稍有创新,而公 安竟陵之短处也正在于过分追求表现自我,而非模拟,黄宗羲既能看到他们的短 处又能清醒的认识到他们的过人之处,正体现了一个视野开阔的思想大家风范。 黄宗羲的唐宋诗理论以性情为标准把唐宋诗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论述,不 但表明了自己的诗学立场, 还对当时诗坛上门户之见严重的不良习气进行了批判, 是作者诗学思想日渐成熟的表现。 2.3 借诗存人的“诗史”说 2.3 借诗存人的“诗史”说 黄宗羲是杰出的史学家,他旨在总结明亡后历史经验、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 经世史学思想也渗透到了他的诗学理论中,最典型的就是他的“诗史”说。 “诗史”之说,首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 :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 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 4宋代人对这个说法的反应 非常热烈,对于“诗史”的解释也很多,使杜诗与诗史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随 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对“诗史”之说也渐渐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明代 甚至有人对“诗史”说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就说: “至 于直陈时事,类于讪讦,乃其下乘,而宋人拾以为己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 误后人。 ” 5到明末清初之时,人们对“诗史”的看法更是莫衷一是,黄宗羲的“诗 史”观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以诗存史、以诗补史说。 明清易代,汉族政权被少数民族政权取代固然令人心痛,但黄宗羲认为在复 国无望的情况,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不能丢的,而且应该是愈见危急而愈要大力彰 显。所以黄宗羲对以诗存史的行为大加赞赏,在姚江逸诗序中进一步说明了 诗与史相表里的关系: “孟子曰: 诗亡然后春秋作。 是诗之与史相表里 者也。故元遗山中州集窃取此意,以史为纲,以诗为目,而一代之人物,赖 以不坠;钱牧斋仿之为明诗选 ,处士纤芥之长,单联之工,亦必震而矜之,齐 蓬户于金闺,风雅衮钺,盖兼之矣。 ” 2(42)这里黄宗羲举了元好问和钱牧斋借编 诗集存一代之人物的例子,阐述了以诗存史的诗史说,显示了作者以文学作为意 识形态斗争武器的典型遗民“诗史”观,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10 黄宗羲还提出诗能补史之阙的说法,在万履安先生诗序中他写道: “今之 称杜诗者以为诗史 ,亦信然矣。然注杜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史之阙, 虽曰诗史 ,史固无藉乎诗也。逮夫流极之运,东观、兰台但记事功,而天地之 所以不毁名教之所以仅存者,多在亡国之人物。血心流注,朝露同晞,史于是而 亡矣。犹幸野制遥传,苦语难销,此耿耿者明灭于烂纸昏墨之余,九原可作,地 起泥香,庸讵知史亡而后诗作乎?是故景炎、祥兴, 宋史且不为之立本纪,非 指南 、集杜,何由知闽、广之兴废?非水云之诗,何由知亡国之惨?皆非 史之所能尽矣。明室之亡,分国鲛人,纪年鬼窟,较之前代干戈,久无条序,其 从亡之士,章皇草泽之民,不无危苦之词。以余所见者,石斋、次野、介子、霞 舟、希声、苍水、澹归十余家,无关受命之笔,然故国铿尔,不可不谓之史也。 ” 2(56) 这里,作者首先肯定了人们称杜诗为“诗史”的说法,但对许多人仅把对诗 史的理解停留在以史证诗这种肤浅的程度上却不满,他认为诗除了能存史、证史 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补史,凡是有这种特点的诗歌都可以被称为“诗史” 。 所以不仅杜诗是诗史,文天祥的指南录 、郑思肖的心史 、九灵的诗、杨铁 崖的乐府等等,这些关乎“受命之笔”的作品都应该称为“诗史” 。这样一来, “诗 史”就成了诗的一个基本特点,而不只是杜诗的特指。 黄宗羲还把诗史多次用在评论别人的诗歌上,以之来作为评判诗歌有无价值 的标准之一,如钱退山诗文序中说: “阅之终卷,其家传足补史氏之阙文,其 谈诗能留风雅之坠绪,蕙芷芳洁,非红尘变场中笔墨也。 ” 2(63)他的文章也有这 种鲜明的存史思想贯穿其中,他在南雷文定凡例中云: “余多叙事之文,尝 读姚牧庵、元明善集,宋、元之兴废,有史书所未详者,于此可考见。然牧庵、 明善皆在廊庙,所载多战功。余草野穷民,不得名公巨卿之事以述之,所载多亡 国之大夫,地位不同耳,其有裨于史氏之缺文一也。 ” 2(57)可见黄宗羲的诗学思 想与文章理论是相通的,存史、补史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如此,他 把“诗史”定义为一种诗歌的性质,并在自己的诗集中有意识地记录易代之际亡 国之大夫其人、其事以期补史、存史。 11 第三章 以表现遗民心态为主的情感内容第三章 以表现遗民心态为主的情感内容 黄宗羲从少时即开始学习诗歌, 直到八十多岁去世一直没有停止过诗歌创作, 只是因为他选诗的标准甚严,故留存到今天的诗歌并不很多。黄宗羲诗的题材广 泛,其中尤有特色、最值得人们关注的是那些侧重表现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感及复 杂的遗民心态的诗歌。 3.1 眷念故国 彰显节操 3.1 眷念故国 彰显节操 黄宗羲的眷念故国之作由表现国破家亡之痛,志在恢复和怀念故国,坚持节 操两部分组成。 “前年三月十九日,山岳崩颓哀下土。 ” 2( 三月十九日闻杜鹃1)明崇祯十七年甲申 (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明王朝顷刻崩溃, 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标志着明朝的终结,接着已经在东北地区称帝立国的 清朝统治集团乘机挥师攻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取代了明朝。这给了诗人强烈的 心灵震撼,在乱礁洋中作者写道: “中原佳丽地,堕为耳目尘。上帝命巫咸, 设此招沉魂。礁声寄古哭,古哭尚殷殷。谁谓孤蓬间,新恨高氤氲?” 2(3)明朝 的灭亡使得原本极尽繁华的明孝陵所在地金陵变成了尘土飞扬的废墟,也使得意 气风发的作者为了恢复故国的事业四处奔走,甚至到了人迹罕至的乱礁洋,宋末 和明亡后都有志士到过此地,乱礁洋“马兰万树遮荒岛,饥鹗千群泊乱礁” 2( 得 吴公及书33)的荒凉和宋明两代同亡国于异族的古哭、 新恨同集郁于诗人心中, 使得作 者的亡国之痛如笼罩在整个乱礁洋上的烟雾般浓密厚重, 感情极为强烈。 再如 过 东明寺 : “独对千峰侧,心原与境讹。吾身已再世,古寺恰三过。岁月尘蒙壁, 牛羊夕下坡。好风四面至,吹泪压藤萝。 ” 2(3)此诗作于顺治七年抗清形势急转直 下的时候,山河沦陷之际诗人独自经过东明古寺,若是平日无事之时好游的作者 肯定会为自己能独享这份游趣而兴奋不已,但此刻作者根本无心欣赏这美好的景 色,仓促之间美好的景色只让自己想到了抗清以来的漂泊之苦,看到岁月无情逝 去,夕阳下牛羊归栏,不经意间作者留下了一行辛酸的泪,诗中作者用美景和好 风来反衬自己的悲凉心境,达到了以乐境衬哀伤的效果。这种天崩地塌的惨痛也 深深地烙入了黄宗羲的心里,以至于他经常“梦中失哭” 2( 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3) 、 “梦 哭芦花寒月上” 2( 感旧3) 、 “悲凉满目都成泪” 2( 四十初度4) 、 “兵后持杯泪易浓” 2 ( 花朝前宿石井5)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若不是这种痛苦来得 太突然太深太切,一世豪杰的黄宗羲怎会如此“多哭” 2( 自梅花阁迁水生草堂次韵10)?可贵 12 的是在悲愤沉痛的同时,作者并未就此绝望沉沦,有时甚至表现出一种昂扬踔厉 的豪气,就如作者自己所言的: “何不疾呼自庙堂,徒令涕泣沾草莽。 ” 2( 三月十九日 闻杜鹃1) 对故国的深切眷念最大程度的激发了作者恢复故国的壮志,深怀故国之痛的 诗人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武装复国的漫漫长路,对于 这段征程的危险程度作者在诗中也有所描述,如四十初度 : “恰值秋光一半轮, 池塘又见蓼花新。先公殉国余三载,孔子悬弧易一辰。倚枕夜檐走瓮雨,腰镰云 顶堕巢薪。悲凉满目都成泪,何处西台哭故人。 ” 2(4)本诗作于顺治六年(1649) 八月八日,作者虚岁四十之时,也正处在抗清斗争最艰苦的阶段,作者的生日为 八月八日,正是月亮半圆之时,对于正为国事亡命奔走而希望渺茫的人来说,人 过了四十,也就如天上的秋月半轮了,月缺有再圆之时,正如池塘里的蓼花谢了 还有再开之日,但人却日渐老去,青春永远不再了,句中不无岁月流逝、功业无 成的蹉跎感,且处境的险恶和故人的相继遇害都让作者不得不随时作好牺牲的准 备,作者曾这样形容这种险境为“君从樵猎埋名姓,吾夺头颅向剑唇。 ” 2( 喜邹文江 至得沈眉生消息6)全诗都是作者忧国伤时之情的真实表白,时间从现在回溯到出生又回 到现实, 空间距离从近处之天接到远处之海, 人物由己及父到孔子再到抗清之友, 都极尽跳跃之能事,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使全诗含量相当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第二轮非事业编制教师招聘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广东省建设项目合同范本
- 2025嘉兴市鑫茂物资调剂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授权书之房屋买卖委托合同样本
- 2025年合肥长丰县北城世纪城第一小学招聘教师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湖北鄂州华容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4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福利院拟聘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兴义市采购担保合同
- 2025广东韶关市始兴县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招募见习人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北京市海淀区育鹰小学教师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年毕节威宁自治县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真题
- 2025年度2025年少先队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 2025年电子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勇气与成长写物作文10篇范文
- 反洗钱可疑交易识别课件
- 2025年中国银行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集
- BIM 建模基础与应用教学教案
- 真人秀节目策划与执行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工艺美术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