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士僧合流——以《世说新语》为研究蓝本.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士僧合流——以《世说新语》为研究蓝本.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士僧合流——以《世说新语》为研究蓝本.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士僧合流——以《世说新语》为研究蓝本.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士僧合流——以《世说新语》为研究蓝本.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时期的士僧合流 以世说新语为研究蓝本 【摘要】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载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著作,其 中包含着许多当时士人与僧人交往的文化历史资料。魏晋时期是佛教 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一时期士人与僧人的频繁交往导致 了“士人与僧人合流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 “士僧合流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僧人在风度仪容、 生活风尚、文学修养、玄学思想等方面主动地向士族阶层和文人学士 靠拢,体现了僧人“名士化 的特色,并借助士族力量抬高自身,促 进佛教的传播;另一方面是士族阶层对于僧人的欣赏,对佛理的兴趣 及生活风尚上体现出的对僧人的崇敬。此外,文学与佛学融合也是“士 僧合流 现象的外在表现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僧人中的文学 家 与“文人中的佛教徒 ,给文学创作带来了许多创新元素。 剖析“士僧合流现象的出现原因,笔者认为社会动荡是促使士 人寻求精神追求的外部原因;士族壮大是佛教传播的有力后盾;玄佛 合流是士人信佛的理论依据;刘义庆及其创作集团的坎坷命运与其佛 教信仰是世说新语反映出“士僧合流”现象的主观因素。 【关键词】世说新语;士人;僧人;士僧合流;文学与佛学的融合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 m e r g i n go fs h ia n dm o n k s i nw e ia n dj i np e r i o d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a b s t r a c t i sa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w h i c hm a i n l yr e c o r d e dt h ef a m o u s c o n v e r s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h l ( l i t e r a t io rs e n i o ro f f i c i a l ) ,i n c l u d i n gm a n yc u l t u r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h ia n dm o n k s 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w a s as p e c i a lp e n o di nt h eh i s t o r yo fb u d d h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d u n n gt h i sp e r i o d ,f r e q u e n t e x c h a n g e sb e t w e e ns h ia n dm o n k sb r o u g h ta b o u tt h em e r g i n go fs h i a n dm o n k s t h em e r g i n go fs h ia n dm o n k sc a nb ef o u n d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r s t i y ,t h em o n k si nw e i a n dj i nd y n a s t ya r es t r o n g l yw i l l i n gt om a k ef r i e n d sw i t hs h i t h e yh a v es o m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h a to n l ys h ih a v ei na p p e a r a n c e ,l i f e s t y l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m e t a p h y s i c s ,e t c t h e ya l s oh o p et or a i s et h e i rf a m ea n dp r o m o t et h es p r e a do fb u d d h i s mu n d e rt h eh e l po f s h l s e c o n d l y ,s h ii n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a l s oa p p r e c i a t et h em o n k s t h e yw e r ei n t e r e s t e di n b u d d h i s ma n dr e s p e c t e dm o n k s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o fb u d d h i s m a l s oc a n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o f 。m e r g i n go fs h ia n dm o n k s ”m o n k sw i t hl i t e r a t i t a l e n t sa n dl i t e r a t iw i t hb u d d h i s mb e l i e fe m e r g ei n g r o u p s ,a c c o m p a n yw i t hm a n y i n n o v a t i v ee l e m e n t si ni i t e r a t u r e l 0 t so fr e a s o n sc o u l dc o n t r i b u t et o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u n s t a b l es o c i e t yp r o m o t e ds h j t op u r s u i to t h e r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t h eg r o w i n go fs h ig r o u pw a st h es t r o n gb a c k i n go fs p r e a d t h eb u d d h i s tb e l i e f ;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m e t a p h y s i c sa n db u d d h i s mw a s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 s h i sb u d d h i s mb e l i e f ;t h eu n f o r t u n a t ef a t ea n db u d d h i s mb e l i e fo ft h ea u t h o rg r o u pl e db y y i - q i n gu uw a st h es u b j e c t i v ef a c t o r sw h y 叮h em e r g i n go fs h ia n dm o n k s ”r e l e c t e di n k e y w o r d s ;s h i :m o n k ;t h em e r g i n go fs h ia n dm o n k s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b u d d h i s m 3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期: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日期:#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绪论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通过对魏晋士 人言行、爱好、品貌等的描述翔实记录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是魏晋社会历 史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我们能够看到魏晋士人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明 代胡应麟评价该书:“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 穷,古今绝唱也。锄 周祖谟在世说新语笺疏前言中评价“世说新语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 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都有所记载,从中我们可以观察 到当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的风俗、习尚,这确实是很好的历史资料。 钱穆先生也说:“这不在隋书经籍志的史部,而在子部小说类中,其实 也应是一部史书,而且很重要,这就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至于研究魏 晋南北朝史,世说新语更见重要。锄由此可见,研究世说新语有助于帮 助后代还原历史的原貌,揭示当时士人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 据粗略统计,世说新语中提及的魏晋僧人共二十三人,涉及寺院共十余 所,有关他们的故事共八十余条,刘孝标注称引的各种僧人传记也大约有十二种, 参与佛教的俗人名士就更是数不胜数。从这些记载中不仅可以探寻出当时僧人社 会生活的蛛丝马迹,也可以从中发现魏晋时期佛教对士族阶层、文入学者的影响, 从而揭示了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即:士人与僧人的合流。 在本论文中,笔者将通过文本中记载的士人与僧人间的交往,参照高僧传、 出三藏记集、宋书、南史等相关资料,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世说 新语中士僧合流的现象: 一、还原真实的僧人形象:通过文本中描述的僧人与士人间的交往,勾勒魏 晋僧人的整体形象,揭示这一时期僧人形象的独特性,浅析其原因。 二、僧人对士人的迎合:揭示“士僧合流”现象的一方面:从僧人的角度出 国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九流绪论下,中华书局,1 9 5 8 年排印本。 宙余嘉锡( t t t 说新语笺疏( 修订本) ,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 亩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论述他们出于宣传佛理的需要或其他自身利益,在审美取向、交谈方式、言 行举止等各方面主动向士族阶层看齐,迎合士族口味,使佛教易于被士族阶层接 受。 三、士人对僧人的尊敬:揭示“士僧合流”现象的另一方面:从士族阶层的 角度出发,他们在动荡的社会局面中,寻找另一种精神寄托,同时力图弥补玄学 思想产生的弊病,他们主动结交、供养僧人,与之频繁交往,而且热衷于研习佛 理,从而促成了“士僧合流”现象的产生。 四、文学与佛学的融合:揭示“士僧合流”现象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文学 与佛学的融合”,僧人中的文学家,文人中的佛教徒在魏晋时代屡见不鲜,佛教 徒与文学家身份的重合既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也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五、誓士僧合流一现象的背后:浅析世说新语中“士僧合流”屡现的原 因,包括客观上的时代社会因素、思想理论因素,还包括主观上创作团体的生平 经历与佛教信仰。 与本文论题有关的著作或论文主要从各自的领域( 如哲学、佛学、文学等) 出发,在某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将几方面结合起来的研究却并不多,这也是 本文希望立足的创新点。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魏晋佛教思想的研究 以往的研究中较多的是关于魏晋佛教的研究,佛学的研究,自上世纪上半叶 迄今一直是一门显学,主要著作包括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这本 书对两晋时期重要的名僧和名士,般若经之流传、玄风南渡、名士与佛学等 研究重点做了详细的阐述;吕潋先生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对中国佛学的传译、 典籍、师说、宗派、传播区域及思想渊源等,条分缕析,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 绍,为对佛教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的认识指明了线索;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 佛教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 和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人民出版社, 1 9 7 3 年) 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荷兰汉学家许里和先生的佛 教征服中国着重分析了东晋慧远以前的佛教传播过程。姚卫群先生的佛教般 若思想发展源流对般若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此外, 还有王琰东汉魏晋时期佛教汉化问题刍议( 辽宁大学学报1 9 8 7 年第2 期) 等。 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关于魏晋僧人的研究资料 关于魏晋时期僧人社会生活方面的材料十分匮乏。尽管六朝时期关于僧入的 传记材料可考者大约二十余种,但这些传记材料大多已经亡佚。完整保存的只 有高僧传和出三藏记集所附的僧人传记了,且高僧传和出三藏记 集中许多记载取材于世说新语。当然,我们可以对照研究,从而窥视佛教 在主流文化下的地位与影响。 关于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佛教人物研究的当代著作有方立天的魏晋南北 朝佛教论丛( 中华书局,1 9 8 2 年) ,这部著作对道安、支遁、慧远、僧肇、道 生等重要的佛教人物均有专论。世说新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僧人是支遁,对 这一人物的研究,论文著作相对比较多。宁稼雨先生在其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一 一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一书中有相关研究,还原了真实的名僧形象,展 示了魏晋名僧的潇洒风姿,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玄佛合流的思想发展趋势。相 关著作或论文还有刘贵杰的支道林思想之研究:魏晋时玄学与佛学之交融, 曾小霞的论世说新语中的支道林形象( 沧州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1 2 月) , 这篇论文以世说新语为主要文本,参照高僧传,全面考察支道林的真实 性情。还有,张二平的从世说新语看支遁的清谈( 湖北广播大学学报,2 0 0 7 年1 月) 一文通过支道林与名僧名士的交游考察玄学佛学化与佛教中国化的趋 势。 三、佛教与文化的研究 对于魏晋士人文化的研究,学界研究已颇有成果,而将士人文化精神与佛教 联系起来的却并不多,致力于这方面研究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南开大学的宁稼雨 教授。他在( ( 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一一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和魏晋风度: 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二书中探讨了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六朝小说 所蕴涵的魏晋士人文化精神,也有许多创获,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 的研究和思考。专著中( ( 中僧人故事对士族精神的超越、从( 世 说新语 看维摩思想对士人玄学人生的态度的促进等文则对世说新语体现 的士族佛学理念剖析得具体、直观。相关的研究还有骆玉明先生的世说新语精 读等著作。文化研究中还包括一个重要元素“文学”,魏晋时期的佛教与文学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关系也从侧面反应了世风。在这一方面,陈允吉( ( 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将 从魏晋到唐朝的一些文学体式与佛经结合研究,探讨了佛学的发展对于文学的影 响;孙昌武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一书中也对文学和佛学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阐 述,该书从佛典的文学价值、佛教与中国文人、佛教与文学体式、佛教与文学思 想等方面论述两者关系。 上述研究专著或论文在对魏晋的佛教、僧人群体、士人文化精神以及佛教与 文学的关系有专题的论述并产生了一定的成果,但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魏晋 时期士人与僧人、佛教与文学互动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而且这些研究论述多从思 想史的角度出发。笔者拟在这方面拾漏补遗,从魏晋士人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 在审美取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文学创作等方面揭示“士僧合流”的现象, 寻找僧人与士人的“合作”平台,对这历史现象作一肤浅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世说新语中僧人形象的塑造 魏晋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生根发芽的阶段,此时僧人群体的组成、规 模、特点等都与佛教初入中原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变化通过世说新语 中对僧人的描述直观地体现了出来。现存的关于魏晋时期僧人情况的史料记载多 已亡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高僧传和出三藏记集。而后两者成书的时 间晚于世说新语。与世说新语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重复或相似的记载很 多,可见世说新语是后两者的取材来源。因此,对世说新语中所涉及的 僧人故事进行分析是还原魏晋时期僧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根据笔者粗略统计,世说新语提及僧人的故事超过八十条,所记载的僧 人( 包括刘孝标注) 近五十人,若不计算刘注,世说新语中所提及的魏晋僧人 也要达到二十三人,仅支遁一人的故事就多达五十三条。其中包括魏晋时期最早, 也是最重要的中土僧人如道安、支遁,慧远等;涉及寺院共十余所,包括瓦官寺、 白马寺等汉魏以来影响最大的寺院。 通过世说新语中只言片语对僧人言行的描述,并参照高僧传和出 三藏记集等文本,我们可以整体勾勒出魏晋时期名僧的形象,从中探析佛教在 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与被士族阶层接受的程度。 第一节僧人的来源出身 魏晋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一个跨越的阶段,这一时期佛教产生 一个特点,即士族佛教的形成。从僧人的来源出身、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和收入 来源中就可以发现此时的佛教完全不同于世俗佛教与宫廷佛教,正是因为佛教的 士族化,才会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从而吸引士族文人的参与和投入。宁稼雨 在世说新语与士族佛学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定义:“强调士族佛学的概 念,是突出士族在中土佛教流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他指出,士族佛学在本质 8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一种寄托士族文人精神理想的观念和信仰。 一、来源本土化 与东晋前的史传文献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世说新语中提及的僧人有一 个明显的特点,即来源的本土化趋势。笔者通过世说新语文本的解读与相关 文献的对照,粗略地对该小说中提及的主要僧人的出身作了统计: 姓名 原名 来源 背景 出处 北来道人未详世说新语文学 高丽道人未详高丽人世说新语德行 高坐道人帛尸梨蜜西域传云国王子,世说新语言语势 以国让弟 法冈道人未详世说新语文学 康法畅未详康为西域胡姓世说新语言语 余嘉锡笺疏 康僧渊僧康氏族,所出未余嘉锡笺疏 详。疑是胡人。高僧传 本西域人,生于长 安,貌虽梵人,语实 中国。 僧伽提婆姓瞿昙氏 崩宾人 世说新语- 文学 僧意未详世说新语文学 僧肇 俗姓张 长安人 家贫 高僧传 沙弥( 姓未详世说新语文学 名未知) 释道安本姓卫氏常山扶柳人家世英儒高僧传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世为冠族( 世说新语文学 一伧道人未详( 世说新语假缡 于法开故姓于剡县人 释氏通鉴 o 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 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6 月。 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法师未详世说新语文学 支道林 本姓关氏 陈留人或云河东林家世事佛高僧传 虑人 支法虔 未详世说新语伤势 支敏度未详世说新语假缟 竺道潜,姓王琅琊人晋丞相武昌高僧传 字法深郡公敦之弟 竺道壹姓陆吴人世说新语言语 竺法汰 未详东莞人高僧传 竺佛图澄本姓帛似为龟兹人天竺大国厨世说新语言语 宾小王之元封氏见闻记卷八 子 竺僧愆未详世说新语尤悔 根据上表中有迹可寻的几位僧人的来源情况可以看出,除少数几个来自西 域,或疑似来自西域外,其他大部分人是土生土长的汉人。其中,康僧渊虽“本 西域人”,但“生于长安”,且说中原话,实为汉化胡僧。从这些僧人的籍贯中, 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僧人的出生地不再局限于离西域较近的地区,而是分 布在东西南北各个角落,由此可见此时佛教在中国本土发展与传播的程度。 二、出身贵族化 在上表归纳的世说新语僧人“背景”一列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出 身高门贵胄名士家族者。释道安生于“英儒世家,早失覆荫”;释慧远的出身世 代为冠族;竺道潜是丞相武昌郡公王敦之弟;道壹道人出身吴郡四姓之一的陆氏; 高坐道人更是放弃了自己“云国王子”的高贵地位投身沙门。而入佛后,他们的 社会身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意味着出身的名门望族和他们不再有关系。 这可能就是表中所列的许多僧人“氏族所出未详”的原因,即便是出身陆氏家族 的竺道壹和出身贵胄的竺法深,刘孝标作注时也“不知其俗姓”或“不知其族里”。 这些贵族子弟或是远离了如日中天的家族靠山,或是放弃了世俗嫉羡的锦绣前程 1 0 ,1 - 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出家为僧,可以看出他们对佛教有着极其强烈的信仰。 正如宁稼雨先生在世说新语与士族佛教一文中所说的,“入佛意味着一 个人的社会角色的根本转变。当若干人同时完成这种社会角色转变的时候,僧人 群体的形成也就同时完成了锄他还引用法国汉学家谢和耐( j a c q u e sg e r n e t ) 的话说:“佛教皈依最早主要并不是个人思想意识之事,而是加入一个信徒集团。 佛教远不是要取代宗教生活的古老形式,而是在传统类型集团内部形成并根据其 模式而创建了新集团。它就这样被深刻地汉化了。 第二节僧人的经济状况 关于魏晋时期僧人经济状况的记载,史料中可查阅的资料极少。在世说新 语的若干片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推断这 些士族僧人经济收入不菲,且他们受到的官方和民间的资助也是源源不断。 一、僧人的经济条件 从世说新语有限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名僧的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在世说新语排调和世说新语栖逸中记载了支道林买山的愿望和康僧 渊在豫章建精舍隐居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像康僧渊和支遁这样的著名僧人 在经济收入上应当是相当不薄的。 “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日:未闻巢、许买山而隐。幻高僧 传四中的补充记载是深公答日:“欲来辄给,岂闻巢、由买山而隐。锄支道林 想买山固然可以看出他有丰厚的经济基础,深公的慷慨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深公 也应该是一个经济宽裕的僧人。 世说新语栖逸和刘孝标引高僧传中都有关于康僧渊立舍建寺的记 载,也体现了僧人的收入情况。高僧传中记载,“( 康僧渊) 后于豫章山立寺, o 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 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 i 版社2 0 0 3 年6 月。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l em o n d ec h i n o i s ,j a c q u e sg e m e t ,a r m a n dc o l i n ,p a r i s ,1 9 9 0 ) ,江苏人民出 版社1 9 9 7 年耿舁译本。 圆余嘉锡,世筑新语笺疏修打本,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以下引用世说新语处皆为此版本。 回【梁】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以下引用 高僧传处皆为此版本。 1 1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去邑数十里,带江傍岭,松竹郁茂。”但无论是建精舍还是立寺都可以看出僧人 的经济实力。 二、僧入的收入来源 这些名僧之所以有较丰裕的物质基础,和他们的士族出身不无关系,但笔者 认为这并非主要原因,因为这些僧人入沙门后不再依赖于原来的社会关系,官府 资助和民间供养才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据高僧传记载,支遁先后曾在吴郡立支山寺,在剡山沃州小岭立寺,晚 年又在石城山立栖光寺。该书中还记载于法开“续修元华寺,移白山灵鹫寺”。 寺院的修建显然需要巨额资金。当支道林回东山时,“裹粮望路伏待慈诏。诏即 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回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上层对于支道林在经济上帮助之 慷慨。 当时,社会名流还十分乐意供养僧人世说新语赏誉中记载竺法汰在 未成名时,时任吴国中领军的王洽供给他生活所需,常常与他交往。刘孝标引烈 宗孝武诏日:“法汰饰丧逝,哀痛伤怀,可赠钱十万。”世说新语雅量记载: “郗嘉宾钦崇释道按德问,饷米千斛。”世说新语排调还记载:“二何奉佛, 皆以财贿。”刘孝标引续晋阳秋日:“何充性好佛道,崇修佛寺,供给沙门 以百数。久在扬州,征役吏民,功赏万计,是以为遐迩所讥。充弟准,亦精勤, 只读佛经,营治寺庙而已矣。可见当时的名僧受社会上层、达官贵人的重视程 度。 另一位僧人佛图澄,以法术博得石勒、石虎的信任,二石常向他请教军机大 事。在他的影响下,石虎允许汉族人出家为僧,寺院也逐渐兴盛起来。 从僧人稳定可观的收入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一个社会现象,即:当时佛教 与僧人已经开始受到社会高层的瞩目与支持,僧人群体已逐渐作为独立的群体受 到关注。僧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士族文人愿意与之交往的基础之一。 【梁】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 1 2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三节僧人的活动场所 世说新语还揭示了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即魏晋时期寺院的发展壮 大与其功能的变化,不仅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受到统治者的关注日益加深,而 且寺院的文化功能也得到了开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士族文人对佛寺这一文化 活动场所的青睐以及僧人的自豪之感。 一、誓大弘佛事,广树伽蓝 寺院的大量涌现是僧人群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晋时有 佛寺四十二所,魏书中统计西晋时期的佛寺总共1 8 0 所,辩证论十代奉佛 中统计东晋时期的佛寺达到1 7 6 8 所,高僧传提及8 所,出三藏记集提及 13 所。 宁稼雨先生在魏晋士人人格一一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一书中对世 说新语及刘孝标注中出现的10 所佛寺进行了归纳,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 充整理,将余嘉锡的笺疏中关于寺院的条目也收录其中,共计寺院17 所,其中 星号标注的几处寺院为笔者收录。 序号寺名 参与僧俗人名活动内容 出处 1 大氏寺高坐道人、简文僧人止居 言语3 9 注 2 高坐寺高坐道人、成帝帝王建寺 言语3 9 注 3 某某寺顾和、张玄之、顾敷俗士见佛言语5 1 4 石勒、佛图澄帝王建寺言语4 5 笺疏 丘城寺宰 5 王荟、僧首俗士请僧言语3 9 笺疏 嘉祥寺宰 6 支遁、王羲之僧俗辩论文学3 6 笺疏 灵嘉寺幸 7 白马寺支遁、冯怀僧俗谈玄文学3 2 参考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一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1 3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北来道人、支遁、竺法深、孙僧人辩论文学3 0 绰 8 瓦官寺僧意、王修僧俗论辩文学5 7 戴逵、王漾俗士绘画识鉴1 7 刘饺、王漾、桓伊俗士品藻品藻4 2 何充、阮裕俗士礼拜 排调2 2 9 会稽西寺许询、王修、於法师、支遁讲经谈玄 文学3 8 即光相寺宰 文学3 8 笺疏 1 0 元华寺宰 于法开 僧人建寺 文学4 5 笺疏 白山灵鹫幸 于法开 僧人建寺 文学4 5 笺疏 1 2 东安寺 支遁、王漾 僧俗谈玄文学4 2 1 3 国庆寺宰 谢安 士人居近景 文学7 7 笺疏 1 4 祗洹寺 王漾、刘恢、支遁俗听僧讲赏誉1 1 0 注 1 5 上明寺宰 远公、弟子僧人止居规谏1 0 笺疏 1 6 某某寺何充俗士建寺排调5 1 1 7 豫章精舍康僧渊、庾亮 僧人建寺 栖逸1 1 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发现鲜明的变化:汉魏时期,佛寺是政府为来华传法的西 域僧人提供的活动场所,不允许汉人入寺,更不允许汉人随便建寺;而到了两晋, 尤其是东晋开始,政府开始鼓励佛事,并下诏“广树伽蓝”,大大发展了寺院的 规模。到梁武帝时期政府信佛的程度更是登峰造极,梁武帝曾多次舍身入佛寺, 再让群臣以重金赎回以充实寺院经济,统治阶层对佛教的信仰是推动寺院经济发 展的重要因素。 二、寺院的社会功能 “广树伽蓝”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寺院的功能也得到了开发与拓 展。从上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当时寺院的用途已经不再局限于佛僧休息的场所, 1 4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而是拥有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功用,尤其是文化功用。僧俗在这十七所寺庙中的活 动除了“于法开建元华寺”这条故事外没有一条是纯粹僧人在佛寺的活动,而且 于法开的建寺行为从常理上推断也应该受到俗家士人的资助。再看其他十六条资 料,其中绝大部分是僧俗在寺院交往活动,还有四条完全是士人在佛寺的活动。 从中,我们不难推断出,当时社会寺院已不仅仅是僧人讲经之处,更是士入与僧 人文化活动场所。这些记载表明,无论是佛僧,还是士族文人,都把佛寺视为一 种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象征。 第四节僧人的另类个性 在通常情况下,高僧的形象总被认为是高尚、无欲、慈悲的,正如高僧传 中对高僧们的描写,而在世说新语中僧人的形象却与“高僧”相去甚远。下 文笔者将参照高僧传等材料对世说新语中对僧人行为及生活嗜好方面作 的描述进行归纳比较,由于世说新语对僧人生活方面的描写多集中于支道林 一人,故下文所论也以支公为主,他也可以看作世说新语僧人的代表人物, 从他的身上可以窥探出当时僧人的许多“另类”特点: 一、高傲自负一一有悖于高僧的“谦逊礼让丹形象 世说新语方正中记载:“后来年少,多有道深公者。深公谓日:黄吻 年少,勿为评论宿士。昔尝与元明二帝、王庾二公周旋。一在世人印象中,高僧 对于世俗对自己的评价不会介意,无论好坏都应心如止水。而世说新语的竺 道潜却反应强烈,不仅轻视“年少”,称之“黄吻”,还借自己与帝王贵族的交往 来抬高自己身价,与去名利,轻万物的高僧形象背道而驰。 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了一段支公与北来道人讲小品的故事:“有北 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 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孙问深公: 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 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日:白旃檀非不 馥,焉能逆风? 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根据高僧传的记载,支公是“即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色宗”的开创者,而竺法深是“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两个学派势均力敌,而 支公认为竺法深无法与他较量。从对竺道潜的轻视言辞中可以看出支道林的高傲 自负。 关于支道林傲慢性格的描写还体现在( 世说新语排调中:“王子猷诣谢万, 林公先在坐,瞻瞩甚高王曰:若林公须发并全,神情当复胜此否? 谢日: 唇齿相须,不可以偏亡须发何关于神明! 林公意甚恶,日:七尺之躯,今 日委君二贤。”余嘉锡笺疏日:“疑道林有数唇历齿之病。谢万恶其神情高傲, 故言正复有发无关神明;但唇亡齿寒,为不可缺耳。其言谑而近虐,宜林之怫然 不悦也。”由此条信息可见,支道林态度傲慢,对他人的评价也和竺道潜一样反 应激烈,“瞬然不悦”。 二、言出刻薄一一有悖于高僧的“温和敦厚刀形象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支道林描述的资料中归纳出的。世说新语轻诋中 记载:“王中郎与林公绝不相得。王谓林公诡辩,林公道王云:“箸腻颜恰,口布 单衣,挟左传,逐郑康成车后,问是何物尘垢囊! ”支道林口出秽语,骂王坦之 是“尘垢囊”,实在与出家人的形象不符。正如余嘉锡笺疏日:“若支遁者,希闻 至道,徒资利口,嗔痴太重,我相未除。曾不得为善知识,恶足称高逸沙门乎? ” 世说新语轻诋中还有一条关于支道林的资料也可体现僧人的这一个特 点:“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见诸王何如? 答日:见一群 白颈乌,但闯唤哑哑声。”嘲笑王子猷兄弟,将他们比作乌鸦可见其用语刻薄。 世说新语文学也有描写支道林对于他人的批评。“支道林初从东出, 住东安寺中。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王叙致作数 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谓日: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 惭而退。”由此可见支公对于他人评价的刻薄,不留情面。 世说新语文学中还有一条描写支道林对于许询咄咄逼人地驳倒王修发 语日:“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 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支公认为许询应该心 平气和地与王修清谈,而对于他自己却也做不到: “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精渐归支,意甚不忿,遂遁迹剡下,遣弟子出都, 1 6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 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 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厉声日:君何足复受人寄载! 一( 世说新语文 学) 两人都是僧人,却都无法忘怀得失。于法开命弟子攻难,而支公责难该弟 子受托于法开。可见他们的器量并非高僧传中所记载的那般宽广。 三、伤逝知音一一有悖于高僧的誓超脱死生形象 作为高僧应当是看破红尘,超脱生死的,而世说新语- 伤逝中对支道 林知己之情的描写却更像魏晋名士的作风: “支道林丧法虔之后,精神雷丧,风味转坠。常谓人日:昔匠石废斤于郢 人,牙生辍弦于锺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 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 余其亡矣! ”却后一年,支遂殒。深相投和的知己逝世,所说的话不再有人欣赏, 郁郁而终,僧人也和平常人一样受着情感的支配。 伤逝中另一则关于士人友情的故事,与支道林的这则记载极其相似: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 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林 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 子敬! 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王子猷在亡者灵前弹奏昔日牵连彼此友情的乐曲,却“弦不成调”,悲叹“人 琴俱亡”,这种痛失知音的情感和支道林常和别人诉说“匠石废斤”、“伯牙辍 弦”的叹息毫无异致。 对于支道林的这则记载,在高僧传中也能找到对应文字,但却省略了“却 后一年,支遂殒”一语,因为在常人的眼里,僧人应该是看破红尘,超脱死生的。 而世说新语记载此语是为了突出强调支道林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使僧人的形 象向名士靠拢。 四、豢养宠物一一有悖于高僧的“珍爱生灵力形象 世说新语言语中有关于支道林嗜好的描述,“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 1 7 j :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日:贫道重其神骏。一道人养马已引起非议,而支公养 鹤的故事更是不符合高僧的行为: “支公好鹤,住剡东昂山。支公书目:山去会稽二百里。有人遗其双鹤, 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 如有懊丧意。林日: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养令翮成置,使 飞去。” 材料中描述的支公“铩翮”举动着实残忍,一个僧人为一己之私欲而伤害生 灵,这样的行为岂能为沙门所容? 而当时的支道林似乎不会受到佛门的约束,行 去自由,爱好也广泛。 五、不求甚解一一有悖于高僧的“认真严谨靠形象 世说新语轻诋中有如下描述:“庾道季诧谢公日:裴郎云:谢安谓裴 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 庾稣、裴启已见。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如 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一刘孝标引( - - j 佛法外,许多名士更是对佛经如痴如醉,世说新语文 学中记载着当时声望极高的名士殷浩被废后“徒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 至“事数”处不解。事数:谓若五阴、十二入、四谛、十二因缘、五根、五九、七 觉之声。遇见一道人,问所签,便释然”;他“读小品,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 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殷浩 还说:“理亦应阿堵上。”也就是说,佛理更胜于玄理。殷浩对佛学的研究循序渐 进,越发兴趣浓厚,他“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 恨此语少。”殷浩的佛学素养逐渐积淀起来,发展到后来竟然让支道林都不敢前 往与之交流。刘孝标引语林注日:“浩于佛经有所不了,故遣人迎林公,林 乃虚怀欲往。王右军驻之日:渊源思致渊富,既未易为敌,且己所不解,上人 卜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未必能通。纵复服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