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主要问题 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周鸿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研究生:龚正华( 2 0 0 2 0 6 5 )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生自伤、自残、自杀和杀人事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有益看法。笔者在综合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调查,指 出了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缺乏的问题,并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看 法。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渴求生死知识,但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 庭教育在这方面都很缺乏。从而使中学生在生死观上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 题:在对生死本质的看法上,信仰灵魂、鬼神的中学生仍然为数不少;在生死价 值观上,个入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十分突出;在生死态度上,死亡恐惧感较强, 有自杀倾向的中学生的比例不低。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之后,笔者提出 了加强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策略构想:首先探讨了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策略提出的 理论基础一一以科学的生死知识为基础来认识生死本质;以正确的生死价值观来 把握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方向:以正确的生死态度来面对人的生死。然后提 出了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科学无神论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民 族利益辨正统一原则;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原则。最后,提出了加强中学生生死 观教育的策略构想:首先要转变认识,打破死亡禁忌在教育中的消极影响;其次 要克服分数至上、升学至上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视对中学生开展生死观教 育:第三,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开设中学生生死观教育课程:第四,建 立中学生心理救助机制。 关键词: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生死本质;生死价值;生死态度 p r o b l e m si nl i f e d e a t hp e r c e p t i o n se d u c a t i o n f o r s e c o n d a r y 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a n ds o l u t i o ns t r a t e g i e s m j o r :乃e o o ,p p 幽9 0 s p e c i a l i t u :胁耙丁靠p d ,yo ,e z m c d ,j f 0 玎 1 、l t o r :p 嘶船o r 劢彻胁馏 p o s t g l l d u a t e :( i 啸憎gz 矗e ,l g 材口口d d 2 d 删 a b s t r a c t s t u d i e so n s e c o n d a r y 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s e l f _ i n j u 啊l k n l e l 饥s u i c i d ea n d k i l l i n g h a v el o n gb e e nc o n d u c t e d 硒mm 髓ya s p e c t s ,a 1 1 dv a l u 曲l es u g g e s t i o 璐h a v eb e e n b r o u g h tf o 曲b a s e do ns 吼m a r y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t h ca u t h o rp o i n t e do u t ,a r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e x i s t i n gi nt h el i f e d e a t hp e r c 印t i o n se d u c a t i o nf o rs e c o n d a r y 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a n dp u tf o r d l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m i se d u c a t i o n t l l r o u 曲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f o u n d o u tt h a tm o s t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s t u d c n t s 、v e r c l o n g i n g f o r k n o w k d g ea b o u t l i f ea n dd e a t h ,b u tb o t hs c h o o la i l d f a m i l y e d u c a t i o n 、c r c1 a c k i n gi nt l l i sk i n do fe d u c a t i o n t h i sr c s u l t e di ns e r i o u sp r o b l e m s e x i s t i n ga m o n g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a b o u tl i f e d e a t hp e r c e p t i o n s ,i e ,m a n y s t u d e n t s 、v e r es t i l lb e l i e v i n gi ns o u l s ,g h o s t sa n dg o d sc o n c e m i n gt h en a t u r eo fl i f b a 1 1 d d e a t h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a n de g o i s mw e r ep m m i n e ma m o n gs t u d e n t sc o n c e m i n g i i f e d e a hv a l u e s d r e a do fd e a t ha j l da t t e n d i n gs u i c i d ew e r es e r i o u sa m o n gs t u d e n t s c o n c e m i n ga t t i t u d e t ol i f ea n dd e a t h a f t e ra n a l y z i n gt h e s 。p r o b l e m s ,t h ea u t h o r b r o u 曲tf o n hs t r a t e g i c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l i f e d e a t hp e r c e p t i o n se d u c a t i o n f o r s e c o n d a r y 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 e x p l o r i n g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e sf o rl i f e d e a t h p e r c e p t i o n se d u c a t i o n ,t h a ti s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n a t u r eo fl i f ba n dd e a t hw i t ht h eh e l p o fs c i e n “丘ck n o w l e d g ea b o u tl i f 色a n dd e a t h ;s l e e “n gl i f c d e a t hp e r c e p 【i o n se d u c a t i o n w i 【hc o r r e c 【h f e d e a t hv a i u e s :f a c i n gl i f ea n dd e a t hw i t hr e a s o n a b i ca 【i 卜i m = 、t :dk d c a t h t h e nt h ea l n h o rp u tf o n hs o m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sf o rl i f c d e a t hp e r c e p t i o n e d u c a t i o nf o r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s t i l d e m s ,i e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s c i e m i f i ca t h e i s m ,m e p r i n c i p l eo fl h l i f y i n gp e r s o n a la n dn a t i o m l i n t e r e s t s ,m ep r i n c i p l eo f h u m a l l 时a i l d c h e r i s h i n gl i f e f i m l ly ,t i l e 砌i o rp r e s e n t e ds t r a t e g i e s f o rs 仃e n g m e n m gl i f c - d e a t h p e r c e p t i o n se d u c a t i o nf b r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a ) c h a l l g i n gt l l em s s e s i d e a s , b r c a k i i l g 也et a l b o oo f d e a me d u c a t i o i l ,b ) e l i m i n a t i n gm ee 丘b c to fs c o r e - o r i e n t a t i o n a i l dp 托p a i i n ga b s o l u t e l yf o re n t c r i n gal l i g h e rs c h o o l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0e d u c a t i n g s e c o n d a r ) rs c h o o l 蚰l d e n t sa b o u tl i f b - d e a t l lp e r c e p t i o n s ,c ) s e m n gc 删c u l 啪o f l i 舡d e 柏p e r c e 砸o n se d u c a t i o nf b r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s t u d c m si n 踮c o f d 趾c et ot h e i 地wc m _ r i c u l l 埔糟f o 曲,a n dd ) s e m n g u pp s y c h o l o 西c a l 鹪s i s t a n c em e c 蜥s m f o r s e c o n d a q s c h o o ls n m e n t s k e yw o r d s :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s t t l d e n t s ;l i f e d e a 血p e r c e p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 ; n a t u r eo f n f ea n d d e a t l l ;l i f e - d e a l 、嘲u e s :l i f e d e a 也a t t i t l l d e s 引言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人类生死意识的觉 醒和发展,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象征,但同时也是人类最大的悲哀。生的相对性 与死的绝对性是人类注定的宿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 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苟子王制) 但正是这自以为“最为天下贵”的人,把自己引入了一个永远也跳不出去的精神 囚笼。因此,人类一方面在不断地思考着自己的生死问题,一方面又在不断地给 自己制造更多的生死困惑。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时间与出生方式,但对生命存 在与终去的时间和方式却是可以思考的。人类思想的复杂也使人的生死问题变得 复杂起来。于是,人类世界便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生死方式。在世界上绝大多数民 族的文化中,自然地生死无疑是人们最能够接受的生死方式。但人的命运往往在 跟自己开玩笑:有人在生命尚未诞生时便已归去,有人在生命正当辉煌时却突然 枯萎:有人叱诧风云却英年早逝,有人碌碌无为却能够终老一生;有人想长生不 死却始终难逃死亡的宿命;有人在想死的时候总是获救,在不想死的时候却意外 身故。毫无疑问,青春年少的生命凋谢是人类共同的悲剧。据统计,我国每年至 少有2 5 万人自杀,2 0 0 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 分析,自杀已成为1 5 至3 4 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屹0 0 3 年l o 月2 7 日,广东梅州 市五华县双头中学的四个初中女生,因接受不了别人的“闲言闲语”,于是相约 集体自杀。圆2 0 0 4 年1 0 月1 1 日,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三一女中学生因承受 不了学习的压力而跳楼自杀。 2 0 0 4 年l o 月2 4 日,不满1 8 岁的湖北黄石人陈 某千里迢迢赶到广州自杀。他自称从1 5 岁初中辍学后曾三次自杀被救,尽管目 前伤势严重身处重症病房,仍不忘求死。固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 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专门奔赴云 南,对此柒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 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 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 。汪文,刘尧飞调查表明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首位死因 砌中国青年报,2 0 0 3 年9 月2 7 乍1 。少年集体自杀之惑h t t d :d a o d e y o u t h c n 。江苏一高三学生跳楼自杀死亡原因直指应试教育h e p 讲n e w s 。1 6 3c o m 2 0 0 4 - 1 l - 0 4 。1 5 岁被迫辍学心理失衡千里迢迢到广州自杀h n p :,n c w s 1 6 3c o m 2 0 0 4 1 0 - 3 0 4 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如果以这种归因解 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 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 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 心”的性格缺陷。 说到底,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 和他人的生命,也即是应该树立怎样的生死观的问题。 生死观,即人对生死的认识,包括对生死本质的认识、对生死价值的认识和 对生死态度的认识。生死观是在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一种人生观,生死观 教育其实也就是一种人生观教育。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 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 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 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 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 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 上己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 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钲。于是,随着社会接触的扩大,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 识的增长,便开始考虑价值观的问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是与其身 心发展的阶段和特点相适应的。从前面的一些案例来看,对中学生进行生死观教 育也是必需的。 一、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涵义 ( 一) 相关概念辨析 在有关生死观教育的问题上,“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几 个概念经常被联系起来使用,有时还互相混用,从而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困难。 笔者不对以前的学者在使用这些概念上提出什么要求和批评,但为了本文叙述的 方便,在此对这些概念加以区分。 1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萌发于美国并于七八十年代流行起来的一种教 育观念。到九十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目前,人们对死亡教育的研究, 。马加爵犯罪心理学报告:性格有“自我中心”缺陷 n 中国青年报,2 0 0 4 年4 月h j 5 主要表现出了以下两种倾向:m ( 1 ) 知识一行为倾向,通过了解死亡知识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提升人的 精神境界。如:美国死亡教育的先驱列温顿( l e v i t o n ) 认为死亡教育是“向社 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芳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 种持续的过程。”圆我国台湾学者石守礼认为“死亡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们意 识到死亡为生命之一部分。是将有关死亡的知识及其应用方法传递给人们。”。 ( 2 ) 生命的临终关怀倾向,通过死亡教育使临终之人在情感上得到抚慰, 能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如:王琳、李惠云提出“死亡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使人们获得有关死亡的知识;使人们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提高人们为 濒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面对死亡这个不可避免的人生课 题,用坦然的态度来探讨死亡。”国 死亡教育理论强调重视对死亡知识的了解、形成坦然的死亡态度以及对生命 的临终关怀,其理论从“重死”的角度出发,关注了人的生命的终点,从而提醒 人们要注意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生命教育 现在我们经常谈的“生命教育”其实是在中国本土孕育和兴起韵名词,其涵 义与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 l i f e - e d u c a t i o n ) 有很大的差异。谣方国家的“生 命教育”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爱滋病的预防和秘止。( 本文将在后面专 门谈到这个问题) 而我们现在经常谈的“生命教育”,其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 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与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 生命的省思。 关于生命教育的本质,台湾学者张振成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 层次:第一是属于认知的层次,认识和了解身体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熟悉与他 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第二是属于实践层次,个体 除了具备维护自身和他人生命的知识能力之外,也要能够真正去加以履行不轻 视自己和别人、不践踏自己和别人、不做出伤天害理的事、都能为自己行为负责。 第三是属于情意层次,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而且能够不断的自 。也存学者从重视死亡米强调人的生命的。生”之可贵,从而强调人应当珍惜生命、使生命活得有迤义和 有价值a 但严格说来这应当是“生死教育”理论的关怀重点,本文将在后面论及这个问题。 。h l t p :,、v w 砒5 l i 砒c o 肭n i c l e ,p h i i o s o p h y ,1 2 2 8h t m 。石守耗试论我国开屣死亡教育之必要性h t t p :耵v 】j f e e d u ,t _ 。e 琳、李惠云从国民心态看死亡教育之必要性 j 卫生职业教育2 0 0 1 年第j 蛸 6 我省思,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大陆学者邓涛认为,“教育视域罩的生 命教育之内涵应定义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 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 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的生活。”。 关于生命教育的目的,台湾学者黄德祥认为,生命教育主要是希望达到下列 四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主动去认识自我,进而尊重自己、热爱自己:二是培养 社会能力,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三是认识生存环境,了解人与环境生命 共同体的关系;四是协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另 一位台湾学者钱永镇认为,生命教育有四个目的: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二是 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三是期许学生尊重生命;四是鼓励学生爱惜生命。固 生命教育理论从“重生”的角度出发,强调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人与 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生命中“生”的价值,这是其理论中最为光辉的一面。但 生命教育理论过分强调生命中“生”的价值而忽略了生命中“死”的价值,生命 教育的推动者把保存生命的价值“无限上纲”,只强调生命的可贵与值得保存和 珍惜,忽略了告诉孩子:为了履行我们的各种责任,成年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 自己的生命也是可以抛弃的。 3 生死教育 生死教育从人生命中的“生”和“死”两个方面来探讨入的生死价值,从而 引导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死态度,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实,思考死亡就是思 考生命,因为在生命里离不了死亡,死亡使生命变得有限,因为有限,所以要珍 惜。另外,体认死亡就是体认生命的意义,而接受死亡会让我们承担生命的责任, 藉由对死亡的认识,让我们思考生命的存在。如:台湾学者张淑美提出生死教育 是“探讨死亡的本质以及各种濒死、丧恸之主题与现象,促使吾人深切省思自己 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于宇宙的关系,从而能够省察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 是面对死亡、克服死亡恐惧与焦虑、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使吾人能体会谦卑与 珍爱,展现人性光辉,活出生命意义的教育” 。另一位台湾学者钟昌宏提出“生 死教育之目的是要大家打开死亡禁忌之门,使大家尊重生命,让生命彰显更高品 ”张振成生命教育的奉质与实施h t t 口:w w w 1 i f e 。e d u 。t w 4 邓涛教育税域芈的生命教育 j 教书育人,2 0 0 2 年第1 6 期 ”赞德祥小学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h t t p :2 1 0 6 0 1 9 4 1 0 0 l i f e 2 0 0 0 e p a 口e r e p a p e ri n d e x “。饿永镇中等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内涵初探h t t p :2 1 06 0 1 9 4 1 0 0 1 i f e 2 0 0 0 e p a p e r e p a p e r i 兀r 。张淑茭生命教育与生死教育中等学枝实旖概况之调查研究 h t t p :7 2 1 0 6 0 1 9 4 ,1 0 0 l i f e 2 0 0 0 e p a p e r e p a p e ri n d e x 质与尊严,协助大冢用健康的心态面对死亡,认识生死的缘由与意义,建立正确 的生命价值观,学习爱惜自己及别人的生命,珍惜彼此问的缘分与感情,增进i q 与e q ,成为国家社会中坚份子,享受成功的人生,做个终生了无遗憾的人。” 大 陆学者渠川铮等人认为,“死亡作为生的对立面,它的意义在于:使活着的人们 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进而更加珍惜生命,采取积极进取、顽强拼搏 的人生态度,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为健康,更为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对他人、 集体与社会更有价值,使人们既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一生,同时又有一个幸福的安 乐之死,死亡教育( 严格地说应是生死教育,笔者注) 的目的与宗旨也在于此。” o ( 二) 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涵义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生生死观教育就是通过对生死知 识的学习,使中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和“死”的本质,从而形成具有积极 意义的生死价值观和生死态度的教育。简单地说,中学生生死观教育就是要使中 学生明白什么是“生”什么是“死”,进而思考为了什么而“生”为了什么而“死”, 怎样去“生”怎样去“死”等问题,从而既幸福地“生”,亦坦然地“死”,在生 活中彰显生命的价值。 = 、当前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方案:一份针对 中学生的调查问卷和两份针对中学教师与学生家长的访谈提纲。对中学生的调查 问卷主要是从生死经验、生死教育状况、中学生的生死观几个方面来设计的,对 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访谈主要是从生死教育态度、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 来设计的。在调查中,笔者选取了四川省德阳中学、四川省罗江中学、四川省罗 江县鄢家中学三所高完中为抽样学校。德阳中学为国家级重点中学,其学生主要 来自城市,罗江中学是省属重点中学,其学生来源于城镇和农村的几乎各占一半, 鄢家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高中,其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农村。笔者从这三所中学 的初一到高三共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各选取了3 5 到4 0 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共发 出调查问卷6 0 0 份,收回问卷6 0 0 份,其中有效问卷5 8 3 份。然后分别从三所中 学选取了十名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共有教师访谈记录3 0 份。再随机选 。钟品宏生死教育的重要性h t t p :w 删1 i f e e d u t w 槊川铮、赵健、下萍死亡教育的价值 j 1 中国医学伦理学,2 0 0 1 年第21 l 习 8 取了十名城市学生的家长和十名农村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访谈,共有家长访谈记录 2 0 份。从笔者的调查情况来看,当前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情况大致如下: ( 一) 中学生生死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学生的生死知识教育非常缺乏。 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中学生渴求生死知识,在“你想了解有关生 死的知识吗? ”这个问题上,回答“很想”、“有一点想”、“不想”和“无所谓” 的比例分别是8 2 3 、1 2 2 、2 4 和3 1 。但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 这方面都很缺乏。在课堂上,老师给你们讲过有关生死的话题或事吗? ”中学 生的回答情况如下: 表一:中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生死知识的情况 l 经常讲( )很少讲( )从来不讲( ) i1 3 67 1 2 1 5 2 由此看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很少对中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中学生也很 难从课堂上获得有关生死方面的知识。 “在家里,父母或( 外) 祖父母给你讲过有关生死的话题或事吗? ”中学生 的回答情况如下: 表二:家庭教育中有关生死知识教育的情况 l 经常讲( )很少讲( )从来不讲( ) i7 16 9 2 2 3 7 看来,中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很难获得有关生死的知识,而且从家里也很难获 得有关生死的知识。那么,中学生的生死知识主要来自于哪里呢? 调查情况如下: 表三:中学生生死知识的来源情况 i老师在课家里父母、外亲戚或认识的自己看书或报看电影 i 堂上讲( )祖父母讲( )人讲( )刊杂志( )和电视( ) 其他方面( ) i队5 65 62 7 34 l ,9n 1 中学生无法从课堂上和家里获得更多的有关生死的知识,就只好通过其他的 途径来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了。但是,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中学生就很可能获得 不f 确的生死知识,从而影响其形成正确的生死观。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学生希望 从哪些途径来了解有关生死的知识,总体上看来,有2 1 2 的同学希望“老师在 课堂上讲”,有9 1 的同学希望“家里父母、( 外) 祖父母讲”,有2 的同学希 望“亲戚或认识的人讲”,有2 8 8 的同学希望“自己看书或报刊杂志”,有2 6 8 的同学希望通过“看电影或电视”来了解,有1 2 1 的同学希望通过“其他方面” 来了解。在年级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低年级同学更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 和“看电影或电视”,高年级同学更倾向于“自己看书或杂志”,如下表所示: 表四:中学生对生死知识来源期待的年级差异 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 老师在课堂上讲( )3 5 32 5 72 1 21 2 98 89 8 自己看书或杂志( )2 2 42 2 92 8 23 2 24 4 14 1 9 看电影或电视( )2 6 52 5 72 4 5 2 3 41 7 61 8 4 年龄越小的中学生对老师和学校教育的依赖性越大,年龄越大的中学生的独 立性越大,看来对中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应当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 另外,从男女生的差异上来看,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男女生差异不 大,但在希望“自己看书或杂志”与“看电影或电视”方面,男女生之间存在一 定的差异:男生更喜欢通过“自己看书或杂志”来了解生死知识,而女生更喜欢 通过“看电影或电视”来了解生死知识。如下表所示: 表五:男女生对生死知识来源期待的差异 性别老师在课堂上讲( )自己看书或杂志( )看电影或电视( ) 男生2 2 83 4 82 0 7 女生1 9 。82 3 63 2 1 男生更希望通过理性的途径来获得生死知识,而女生更希望通过感性的途径 来获得生死知识,这与男女生的性别特点的差异是相符合的。 在对中学教师进行访谈时笔者发现: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中,生物、高中地 理、语文、历史和政治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有关生死的话题,而数学、 物理、化学和外语学科的教师几乎在课堂上从不涉及生死方面的话题。生物学科 主要结合细胞、生殖等教学内容而附带讲了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和规律,高中地 理学科主要结合宇宙、天体、地球等的结构及其形成而讲了进化论方面的内容( 即 物质世界的形成和消亡问题) ,语文学科主要结合文学作品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如 生死等而附带讨论过生死问题,历史学科主要是结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事迹t 寸 论过人的生死价值问题,政治学科主要结合人生观教育讲过生死价值方面的问 题。但这些讲解和讨论都只是蜻蜒点水似地一带而过,几乎从来没有深入地讨论 过。在对家长的访谈中发现:2 0 位家长都曾与孩子谈论过“生”的话题和事, 但只有8 位家长说曾与孩子讨论过死方面的话题和事。讨论的背景是当某个死亡 事件发生之后,如亲人、亲戚或邻居的去世,意外情况导致死亡事件在周围发生 等。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如果是自然死亡事件,孩子一般表现为悲伤和惊讶, 如果是意外死亡事件,孩子一般表现为惊讶和害怕,有时还出现极度的恐惧。有 一个家长谈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他与女儿( 1 3 岁) 在乘车途中看到一起交通事 故,那血淋淋的场面把女儿吓得好几天都心绪不宁,夜里还做恶梦。从那以后他 就不敢再与女儿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和事了。 2 中学生的死亡恐惧感较强。 在对中学生的死亡恐惧感调查方面,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t 第一个问题是:“一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你的感觉是:”,有1 1 6 的 学生选择了“害怕”,有1 9 2 的学生选择了“要是人能够长生不死该多好啊”。 这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很明显的死亡恐惧感。 第二个问题是:“有关死亡的哪个方谣最让你感到苦恼2 ”选择“我不能再 有任何的经历”的有8 ,选择“我害怕死后身体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有 7 。选择“我无法确知如果有死后的生命存在,我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有1 2 , 选择“死亡的过程可能很痛苦”的有1 0 。这部分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很明显的死 亡恐惧感。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你能够选择死亡的时间,你最能够接受的死亡时间是 什么时候? ”选择“自己想死的时候”的有3 0 3 选择“不死”的有1 2 1 , 选择“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有2 7 8 。从这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中学生 最想的是能够对死亡时间进行主观控制( 选择“自己想死的时候”的这部分学生, 其心中存在潜在的死亡恐惧意识) ,有近四成的学生( 选择不死和不回答的) 存 在明显的死亡恐惧感。 第四个闯题是:“如果你能够选择死亡的方式,你最能够接受的死亡方式是 什么? ”选择“死很恐怖,在不知道的时候突然死亡最好”的有1 1 6 ,选择 “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有2 3 7 。从这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有近四成的 学生存在明显的死亡恐惧感。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对生死现象有所了解,并有一定的情感 体验。在他们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接触死亡事件,最多的是( 外) 祖父母或 ( 外) 曾祖父母的死亡,占的比例是4 0 4 ,其次是亲戚的死亡,比例为1 8 7 。 接触死亡事件的年龄主要集中在8 1 5 岁之间,比例为6 7 6 。他们接触死亡事 件时的心情各不相同:有1 5 7 的同学感到害怕恐惧,l o 6 的同学感到惊讶难 以接受,1 5 的同学感到愤怒不平,3 2 8 的同学感到悲伤哀痛,1 8 2 的同学 没有很特别的感觉,1 9 2 的同学能够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在死亡恐惧感和死 亡悲伤感方面,男女生的差异不大,但在死亡恐惧感方面,各年级的差异较大, 一个总体的趋势是年级越低的学生对死亡的恐惧感越大,年级越高的学生对死亡 的恐惧感越小。 表六:中学生死亡恐惧感的年级分布情况 1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 i 比例( ) 2 0 62 5 71 5 21 2 98 89 7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中学生在接触死亡事件时的悲伤裒痛感与 他们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之间有一种反对称关系,部最感悲伤哀痛的群体( 低年 级学生) 反而更容易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而悲伤哀痛感比例较低的群体( 高年 级学生) 却更难以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如下表所示: 表七:中学生的死亡悲伤哀痛感与接受死亡事实之间的关系 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 悲伤哀痛( )4 4 13 4 33 0 32 5 82 6 52 5 5 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 )2 0 61 7 12 1 23 2 31 1 81 2 9 另外,还有5 9 1 的中学生参加过葬礼,印象最深的一次也主要集中在8 1 5 岁之间,占所有参加者的6 9 。参加过葬礼的中学生有1 7 的人感到害怕有 5 1 的人感到悲伤,有3 2 的人觉得没有很特别的感觉。在参加过葬礼的中学生 中,各年级的学生在死亡恐惧感和死亡悲伤感方面的差异不大,但男女生在死亡 恐惧感和死亡悲伤感方面的差异却较大:女生的死亡恐惧感比男生要高,而男生 的死亡悲伤感比女生高一些。如下表所示: 表八:男女生在死亡恐惧感与死亡悲伤感之间的关系 性别男生女生 死亡恐惧感( )l o 62 2 2 死亡悲伤感( )5 9 64 4 4 在家里,当父母或( 外) 父母讲起有关生死的话题或事时,有4 7 的中学生 感到不舒服( 主要是害怕和悲伤) ,而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到有关生死方面的话题 或事时,也有3 7 的中学生感到不舒服( 主要是害怕、悲伤和反感) 。在家里, 有关生死的话题涉及到与中学生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其感受自然要深得 多,而在课堂上,有关生死的话题大多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其感受自然就 没有那么深刻。看来越是具体的和与中学生实际生活越接近的死亡话题和死亡事 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死亡恐惧感。 3 中学生信仰曼魂、鬼神的比倒不小。 “你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是:选择“人死了就什么 都不知道了”的有3 8 4 ,选择“人的肉身死了,但灵魂到另一个地方( 世界) 去了”的有1 3 6 ,选择“说不清楚”的有3 2 8 ,选择“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的有1 5 2 。从答案的情况来看,有近四成的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正确 的,但也有一成以上的中学生的看法是错误的,还有将近一半的中学生没有形成 正确的看法。 另外,还有8 6 的学生相信“人能够长生不死”,有9 s 的学生对这个问 题表示“不确定”;有1 6 8 的同学认为。世上有鬼神”,有2 1 3 的学生对这个 问题表示“不确定”;有1 4 7 的同学“相信人死后能上天堂或下地狱”,有2 1 5 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示“不确定”。在“入能否长生不死”、。鬼神”和“天堂、 地狱”这些问题的认识上,男女生之间、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没什么明显的 差异,但令入惊奇的是:中学生并没有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减少对这些信仰 的相信程度,反而还有增加相信程度的趋势。如,在“有人说人能够长生不死, 你相信吗”这个问题上,回答“相信”的各年级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表九:中学生对“长生不死”的相信度 l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 l5 97 68 78 19 81 1 5 在“你认为世上有鬼神吗”这个问题上。回答“有”的各年级的比例分别是 表十:中学生对“鬼神”的相信度 l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 l1 1 61 2 41 7 21 8 32 0 42 0 9 在“你相信人死后能上天堂或下地狱吗? ”这个问题上,回答“相信”的 各年级的比例分别是: 表十一:中学生对“天堂地狱”的相信度 i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 i1 1 81 1 11 4 21 6 51 5 91 8 7 以上数据说明:由于中学生缺乏正确的生死观教育,不正确的生死观正在随 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多。 4 中拳生的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生死价值现十分突出。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人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 ”中学生的答 案选择情况如下:选择“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的有1 0 , 选择“为了自己深爱着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的有2 0 ,选择“为了自己能生活 得更好”的有4 2 ,选择“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4 的有1 6 ,选择“为了社 会正义和公理”的有1 0 ,选择“其他”的有2 从这些答案的情况来看,把 生命价值指向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正义与公理的中 学生只有五分之一,与把生命价值指向中学生自己深爱着的人的比例相当,而把 生命价值指向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信念的有将近六成。 另一个问题;“在某个紧急而特殊的情况下,你必须献出自己的生命,你最 愿意为了什么人或事献出自己的生命? ”中学生的回答情况是这样的;选择“国 家、民族、社会和集体的利益”的有2 3 ,选择“社会正义与公理”的有1 3 , 选择“自己深爱着的人”的有2 4 ,选择“自己的理想、信念”的有2 l 。选 择“自己的个人利益”的有1 6 ,选择“其他人或事”的有3 。从答案的情况 来看,中学生把生死价值指向国家、社会和正义的有三成多,与指向自己的差不 多,还有近两成半的中学生把生死价值指向了自己深爱着的人,只有很少的人把 生死价值指向了其他人。 另外,在回答“你认为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问题时,有7 1 2 的学生选择 了“为自己能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奋斗”。还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当政治课教师 讲到怎样正确处理国家、民族、集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常常是用 说教的方式让学生记住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民族、集体和社会利益的需要,必 要时还要献出自己的生命。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一部分中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 1 4 这固然有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但也说明中学生在生命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和 利己主义思想是很突出的。 5 中学生的自杀倾向比倒不低。 在中学生自杀倾向的调查中,笔者结合前面的调查调查设计了三个问题。第 一个是“当你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太大,或者遭受重大的打击而感到非常痛苦 时,你心里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吗? ”竟然有3 4 8 的学生选择了“产生过”这个 答案。第二个问题是“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你的感觉是什么”,有4 s 的学生选择了具有自杀倾向的答案“高兴”,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人应该 怎样活着”,也有3 的学生选择了“活着真没有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个 具有自杀倾向的答案。 在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侧比男生略高,分别为3 8 7 和 3 0 9 :城镇学生的比例比农村学生的比例要高,分别是4 0 5 和2 9 1 :从年 龄阶段上来看。主要集中在1 3 到1 8 岁之闻,各年龄段上的比例分别是: 表十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中学生比例 i1 2 岁( )1 3 岁( )1 4 岁( )1 5 岁( )1 6 岁( )1 7 岁( )1 8 岁( ) 1 2 53 4 93 4 53 6 42 8 6 3 3 34 8 另外,被调查的1 9 岁的学生只有2 人,其中一个就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从调查结果来看,具有自杀倾向的中学生的比例虽然不高,但中学生自杀事 件的影响大,后果严重。因此,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二) 中学生生死观教育中存在同题的原因分析 1 应试教青观念阻碍着中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开展。 尽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时代早已经过去,但“书中自有颜 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梦想仍然在人们的脑中停留着。在社会流动与变迁渠 道不甚畅通的当今中国,读书求学仍然是许多阶层的人实现社会流动与变迁的主 要手段。因而也造成了当前我国中学教育中的最大问题:盲目追求教育的工具性 和功利性,忽视学生的生命发展。应试教育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校的所有教育 教学工作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科分数为主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表 现为物化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生命发展。 物化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生命发展,就是忽视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生 命存在,而把教育对象当作培训的工具,把教育教学作为获取功利的手段,把生 动活泼的个体生命交流的活动变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活动。学生本来是一个 个不断生成着、发展着和创造着的生命体。他们总是在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在 向他人、向社会、向自然开放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自我”。教育理应依据人的 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的价值,促进生命的发展,教师应是看护学生生命的护园人。 但在现实中,学生一切生命发展的最终结果被浓缩为考卷上的分数,学校教育的 一切成果被聚焦成升学的比率和考取重点学校的人数。而学生考卷上的红色数字 也变成了教师养家糊口的资本和存在价值的体现,升学率和考取重点学校的人数 也成了学校社会地位和存在价值的象征。随便翻开当今中国任何一所中学的教师 考评制度,你都会发现“优生率”、“升学率”、“平均分”这几项考核指标在教师 的所有考核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体性 的人,在摧残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压抑具有求知创新的人,在诋毁具有求善意 向的人,在扼杀具有生命活力的人”。o 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中,物化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以一些看似科学的学科分数和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和所有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