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小尔雅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学典籍,其反映了秦汉时期的语言面 貌,辑录训释了古书中许多常见和疑难词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典制名物方面的 资料,对现代语言学建设,对古籍阅读,对古代典章制度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 今传本小尔雅是从孔丛子中钞出单行的。因孔丛子已被认定为 伪书,且小尔雅篇幅又过小,故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至清代,随着 考据文献学兴起才出现了研究的热度。清人依据传统考据学方法对小尔雅作 了大量的注释阐发,以经史证之,又以其佐证经史子书,基本上使小尔雅呈 现出了原貌。当然,清人的研究也不无偏颇之处。本文力图对各家注疏进行比照 分析,存其合理,剔其糟粕,以求使小尔雅获得应有的价值定位 本文的第一部分概括叙述小尔雅的文本资料和研究的发展脉络。 本文的第二部分概述小尔雅文献源流与版本系统。 本文的第三部分为清代训诂学概述 本文的第四部分以清代学术发展为背景,历数清人对小尔雅的学术认知 和评断。随之从注音、辑佚、补编等专门的注疏形式方面入手加以探索,并单列 小尔雅注释的代表作品详加分析,最对清代各家注本进行分析评述,并进行 互比性探讨,以求得各家的精华所在。 本文的第五部分为结语。归纳总结清人小尔雅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文后附有清人小尔雅论著年表 关键词:清代小尔雅学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x i a o e r y ai sa ni m p o r t a n te x e g e t i c a lt e x t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b o o k s i tm i r r o r s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l a n g u a g ei n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i e so fc h i n a ,e x t r a c t sa n de x p l a i n sm a n y c o m m o na n dd i f f i c u l tw o r d s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si na n c i e n tt e x t s i ta l s ok e e p sal o td a t a a b o u tl a w sa n ds y s t e m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i sb o o kp l a y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m o d e m l i n g u i s t i cc o n s t r u c t i o n ,r e a d i n ga n c i e n tt e x t s ,a n ds t u d y i n ga n c i e n ts y s t e m x i a o e r y aw en o w s e ei sd i v i d e df r o mk o n g c o n g z i , w h i c hh a sb e e nf o u n das h a m t h el e n g t ho f x i a o e r y ai sv e r ys h o r t ,s oi th a dn o tb e e np l a c e de n o u g he m p h a s i so nu n t i l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i nt h i sd y n a s t y , s c h o l a r sd i dal o ti nx i a o e r y as t u d i e si nt r a d i t i o n a l w a y s t h e ys u p p o r tt h e t h i sb o o kb y j i n ga n ds h i ,a n ds u p p o r t j i n ga n d s h ib yt h i sb o o k t h e nw es a wt h eo r i g i n a la p p e a r a n c eo fx i a o e r y a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m i g h tb e p r e s u m p t u o u si nt h e s es t u d i e s i nt h i sp a p e r , a sc o m p a r i n gd i f f e r e n tc o m m e n t a r i e s ,w e a c c e p tt h eg o o da n dr e j e c tt h eb a d ,i no r d e r t om a k ear e a s o n a b l ec o m m e n to ni t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w es u mu pd a t ao fx i a o e r y aa n dd e s c r i b et h et h r e a do ft h e s t u d y i nc h a p t e ro n e ,w es u mu pt h es o u r c e sa n db r a n c h e so ft h ed o c u m e n t sa n ds y s t e m o fe d i t i o n s i nc h a p t e ro w e ,w es u mu pt h eo v e r v i e w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s c h o l i u m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s e t t i n go ns c h o l a r l y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w er e c o u n t s c h o l a r l yc o g n i t i o na n dj u d g m e n to ft h e m w et a k et h eb e s t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a n d s u r v e y i n gd i f f e r e n tc o m m e n t a r i e s ,a n ds t u d y i n g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 , t h e ne x p l o r ei nd e p t h s t a r t i n gw i t hp h o n e t i cs y m b o l s ,c o m p i l a t i o na n de x t e n s i o n ,e t c ,a n dt h el a s ti sc a s e s a n a l y s i s i nc h a p t e rf o u r , w es u m m a r i z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a c k so fs t u d y i n ga b o u t x i a o e r y ai n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w es u p p l e m e n tt h ep a p e rb ya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l i s to ft r e a t i s e sa b o u tx i a o e r y ai nt h e 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t h e o r yo f x i a o e r y as t u d y 2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王变e t 期:竺篡:幺丝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堇挂导师签名:到! 鱼垄:日 期:丝暑丝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小尔雅是继尔雅之后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学典籍,又称小雅。 汉书艺文志:“小尔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将其与尔雅同列入六 艺略的孝经家,无撰人名氏。其书久佚,今所传本则是孔丛子的第十一篇。 :- t l 丛子旧题汉孔鲋撰,但汉志不见记载,宋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其为曹魏 王肃所伪作,因此小尔雅也被看成是伪书。然而汉志乃据刘歆七略 而成,则小尔雅成书不应晚于西汉末,至于内容,后代应该有所增补,故因 孔丛子而断小尔雅为伪书,显然缺乏科学态度。在隋书经籍志、旧 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中,小尔雅一卷与( ( - t l 丛子七卷并存,似乎至宋代尚有小尔雅单行之本。但太平御览卷八三 。所引小尔雅内容,只称孔丛子,不言小尔雅,又陈振孙直斋书录 解题云:“小尔雅一卷盖即孔丛子第十一篇也。 王应麟汉书艺文 志考证云:“小尔雅一篇见孔丛子。 则表明小尔雅单行本至宋 代已无,盖亡于唐末五代战乱之际。 今本小尔雅乃从孔丛子中钞出别行者,因其为沿尔雅体例增补 之作,故分为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 十章,又益以度量衡为十三章。作为训诂书,小尔雅的价值在于它辑录并训释 了古书中许多常见或疑难词语,是阅读研究古籍的重要工具。小尔雅还包括了 不少古代典制名物方面的资料,颇可以资考据,特别是其中度量衡三章,可助于 地下出土三器的研究。另外,不论今本小尔雅是否真正汉志i e l 本,其对 古词语的训释,都不可避免地代表和反映了编纂时代的语言面貌,在语言学史上 有着重要价值。 与尔雅相比,小尔雅全书不足两千字,收词六百余,篇幅更只有尔 雅的七分之一,加之成书在尔雅之后,其价值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重视。 清代以前,小尔雅注本只有东晋李轨略解与北宋宋咸注,前者见于隋志、 两唐志,而宋志不载,当是亡于唐宋之间。后者仅是注孔丛子时附带 的解释,据顾氏文房小说本统计,凡注4 6 处,注语共4 0 9 字,也是非常简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至清代,随着汉学兴起,对小尔雅的关注也与日俱增,新的注本勃然而 出。有清一代,研治( 包括论列、考证、注疏、补编、辑佚等) 其书而撰成专书 专文者,不下一二十家。成果之硕,即使对比清代对其他典籍的研究,也是蔚为 可观的。圆 清人在小尔雅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当然也存在着若干缺点,或者墨 守己说,或者拘于古训。而近现代以来,考据、文献学衰落,小尔雅流传日益 不广,语言学史、训诂学史等著作中仅是作一般性介绍,或视野不广,或仅集不 辨,以至对小尔雅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传承作用的清代著作缺乏深入的分析 研究,这种现状不免给语文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本文力图在详实资料基础上,从学术思想和训诂手法上对文本作深入地透析, 通过对著述者自身和各家之间异同的比较,作一系统梳理,以求得小尔雅发 展的真实面貌。 参考杨琳小尔雅今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 0 0 2 年,第2 0 页。 参考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三秦出版社2 0 0 3 年,第6 0 页。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尔雅概述 ( 一) 小尔雅的文献源流 小尔雅在汉书艺文志中与尔雅同列入六艺略的孝经家, 因汉志是在刘歆七略基础上而成的,故小尔雅的成书不应晚于西汉 末。又其中度、量、衡三章,主要收入计量单位词语,是对秦统一计量 单位政策的客观反映,可知小尔雅应该产生在秦至西汉末之间。其最早对尔 雅进行了增补,收录了尔雅漏收的先秦古语和尔雅之后出现的通用词 语。 东汉初班固依七略而录其目于汉志,孝经家列“小尔雅一篇,古 今字一卷”。因未明著者,又非先秦古籍,故当时颇以“俗 学视之。但汉儒如 马融、许慎、郑玄等已援引证经,只是或未标书名,或误归尔雅,故后世以为 汉儒未加引据。 魏晋之间,王肃造伪书以证己说,始将小尔雅采入孔丛子为第十一 篇,其后小尔雅便以两种形式同时流传。而杜预、郭璞等亦先后援引注经史 字书,小尔雅至此才流传日广。 东晋时祠部郎中李轨为单行本小尔雅作略解一卷,颇为陋略,却不免是 小尔雅注解的嚆矢,而以前的白文单行本遂遭淘汰。隋志不见记载白文单 行本,当是亡于梁陈之际。 南北朝诸家注经史,如刘宋裴驷史记集解、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多处 引用小尔雅之文。 隋唐之世李轨略解本小尔雅大行。其书随着音义注疏学兴起而征引日多。 自陆德明之经典释文、司马贞之史记索引、孔贾之义疏,以至李善之文 选注、章怀太子之后汉书注、二释之音义,凡经、子、史、文、佛书之训 注,无不引之作为依据。而艺文类聚引孔丛子之名,说明当时孔丛 本亦多所传用。隋志、两唐志均录有李轨略解小尔雅一卷,而太平 本节参考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相关部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御览所引小尔雅之文,只称孔丛子,不言小尔雅,可知李轨略解本 已亡于唐末五代之乱。而孔丛子白文本则仍继续流传。 北宋真宗成平年间,朱昂、杜镐等人校理三馆秘阁旧籍,从孔丛子中录 出小尔雅单行本,并仍孔丛子之旧以孔鲋署名,故后世凡言小尔雅 均称孔鲋撰,仁宗时所修崇文总目著录小尔雅即延续题为孔鲋撰。 仁宗嘉佑间,宋咸注孔丛子,附及小尔雅,成为小尔雅新注。宋 书因印刷业发展而盛行,又产生了从中录出的小尔雅单行本,至南宋初期,小 尔雅一直以白文本、宋注本两种形式的单行本与孔丛子本行世。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戊申) ,王兰汇集当时各种传本加以校勘,删去宋氏注 文付梓,其书与宋注本颇多异同。由此,原来两种形式的白文本渐遭淘汰,小尔 雅又以宋注、删去宋注的孔丛子本与单行本新的两种形式行世。而后无论 是何种本子,均出于宋氏注本或王氏覆校本。 有元一代,除翻刻宋本外,尚有钞本流传。 明正德年间。袁耿辑金声玉振集,误以小尔雅题为当代崔铣撰,致使 四库全书等也另行著录。 正德十二年( 丁丑) ,大梁李濂序刊孔丛子,对小尔雅删略了大部分 旧注,改动了若干字词,使小尔雅又有了新的定本。万历时又有新的单行本 录出。 以此可见,小尔雅的流传与孔丛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源流,可如 下图所示: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小尔雅的版本系统 小尔雅的版本包括( - t l 丛子本和单行本,见于著录者不下五六十种。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宋元本今未见,其他大多数都有流传。现将有宋以来见于著录的和流传的版 刻情况略加梳理,以求得对小尔雅的源流较为系统的认识。 就小尔雅版本形式而言,孔丛子本有:宋成表、序及注文具备者;有 表、序无注文者;有表、序无注文而附释文者;无宋氏表、序而有李濂序并删略 旧注之文者;有李序而全白文者。后二者当是李濂整理过的流传本。单行本也有 宋注、删略宋注及全白文三种形式。各形式中又包含多种不同版本,虽然各版本 的文句无太大差别,但在用字上多有异同,据各本用字同异,加之有明署渊源者, 可将众本分为四个系统: 1 宋巾箱本系六种 孔丛子,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阮氏有宋刊巾箱本。”( 标注于阮 氏本下注:“系安正堂刊本。 安正堂乃明代建阳刘宗器堂号,则阮氏之本应是明 翻刻本或仿刻本。) 又著浙江有仿宋巾箱本。据此可知宋有孔丛子巾箱本。 ( 1 ) 明翻宋巾箱本。未明翻刊年月。 ( 2 ) 明刻巾箱本。未明年月。 ( 3 ) 光绪元年据海昌陈湘葵所得宋本重刊本。跋云:“仿巾箱式重刊。 ( 4 ) 宛委别藏本。此本旧称阮元影钞宋巾箱本。 上四本均为巾箱式,行款俱同,且全属孔丛子七卷本。 ( 5 ) 指海本。此本虽不为巾箱式,但同为孔丛子七卷本,宋氏表、序及 注文俱全。本上校补多处,当是在原七卷本基础上校勘本。 ( 6 ) 崔氏小尔雅本。此本单行,旧题崔铣撰。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 小学考均有崔氏小尔雅一卷。传是楼书目总经部著有“明崔铣注小 尔雅”。据此,此本或即崔氏作注之本,注失而伪题为崔氏作小尔雅。从文字 上看此本当与宋巾箱本有关,或者即是从中钞出单行,或者所祖之本接近巾箱本。 2 李濂序刊本系十二种 今凡有李序之书,皆为三卷本( - - 卷本不含小尔雅) ,而七卷本未见附李 序者,三卷本也未见附宋序者。则今三卷本当是由李氏改定之本。三卷本于小 尔雅颇有改动,且对原宋氏之注进行了删节,今各本如此者,俱出李氏之后, 因此宋氏注文之删节当亦是出自李氏之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子汇( ( - t l 丛子三卷) 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据此影印) ( 2 ) 程荣汉魏丛书( 孔丛子三卷) 本。 ( 3 ) 绵眇阁( 孔丛子三卷、白文有李氏序) 本。 ( 4 ) 崇祯间孔胤植刊( 孔丛子三卷) 本。 ( 5 ) 康熙间孔氏校刊( 孔丛子三卷) 本。 ( 6 ) 龙溪精舍重刻汉魏丛书本。 ( 7 ) 何允中广汉魏丛书( ( - l 丛子、单行) 本。 ( 8 ) 心远堂续百川学海( 单行) 本。 ( 9 ) 顺治间说郛( 单行) 本。 ( 1 0 ) 乾隆间王谟增订汉魏丛书( - 0 行) 本。 ( 1 1 ) 乾隆间龙威秘书( - 0 - 行) 本。 ( 1 2 ) 同治间艺苑捃华( 单行) 本。 另外,四库全书本谓采自明内府本,体例类于本系诸本。本系与上宋巾箱 本文字上有类似之处,可能出自宋巾箱本或与之接近之本。 3 宋夷白斋单行本系四种 明正德间阳山顾元庆辑刊顾氏文房小说收小尔雅,署“夷白斋宋本重 雕,则宋有夷白斋单行本小尔雅。 ( 1 ) 顾氏文房本。 ( 2 ) 古今逸史本。 ( 3 ) 明万历胡文焕文会堂格致丛书本。 ( 4 ) 明天启郎氏堂策监五雅本。 四本均单行,有宋氏注。晚近丛书集成初编本即据顾氏文房本重排。 4 宋淳熙本系 四部丛刊影收孔丛子,为明翻宋淳熙十五年王兰校勘本,则宋有淳熙 本孔丛子。此本有宋氏表、序而无注文,卷末附宋氏释文一卷。 此外,王兰校勘本跋云“遂访得蜀本 ,则宋时当有蜀本孔丛子。又潘景 郑著砚楼书跋跋明本孔丛子云:“吾家滂喜斋有元刊宋咸注七卷本后 有嘉佑八年吕逢刊书序。 则宋时当有嘉佑八年本,近来续修四库全书即影印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在文字上,广言“暴、映,晒也。掀、唏,干也。” 巾箱本均作“暴、映,晒也。掀也。唏、烯,干也。”夷自斋本( 顾氏文房重雕) 作“暴、映,晒也。掀,唏也。烯,干也。 此本同巾箱本异于夷白斋本。而广 言“裔、蔑,末也。”巾箱本“裔”均作“商 ,此本同于夷白斋本,不误。又此 本注释较其他更为详实,据此,则此本当为宋氏原注。 至于元刊本,除上潘书所云外,周弘祖古今书刻载元苏州府尝刻孔丛 子,又季沧苇书目谓宋元杂版书有钞本孔丛子二本、又七本。读书敏 求记卷三有孔丛子七卷,注日:“此则空居阁钞本,从至正二年元人所钞本 录出者也。”则元代亦有钞本流传。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清代训诂学概况 ( 一) 清代训诂学的嬗变 传统训诂学至清代而大盛,名家纷出,佳作琳琅。究其原因,固然是两千年 来语言文字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更得益于清儒对维护汉学传统的致力。一则晚明 心学衰微,自清初顾炎武、阎若璩等人便考订音韵,辨伪古书,力图一改心学流 于空疏的弊端,主张为学当求经世致用,重视六经和史书的研究,认为“学必源 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 ,把训诂作为通经史的途径, “训诂明,六经乃可明。”( 戴震六书音韵表序)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也 主张:“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揭开了有清一代考据学兴盛的 序幕。再则满清入主中原,在文化上实行垄断高压政策,大兴文字之狱,使得士 人学子不敢轻言政治,唯求埋首于故纸堆中,钩沉索引,上承汉儒家法师法之说, 下延宋明以来考据学传统,后以怀柔手段笼络汉人士子,鼓励尊孔读经,又开博 学鸿词科,罗列名士,编纂大型类书、丛书,加之以时文取士,博求功名者亦需 明于古i j i i ,故清代训诂学呈现出了复兴的局面。 至乾嘉时期,大家辈出,汉学、宋学互相攻讦,汉学派又分有吴学、皖学与 扬州之学,惠栋、戴震开其先,段玉裁、钱大昕、汪中、焦循、王念孙、王引之 父子等继其踵,虽然在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上有所差异,大抵都以朴实为主,由 博而精,专家绝学,并时而兴,一时之间,“汉学重兴,唐宋莫逮。 由此胡朴安 认为“训诂学清汉学家始克建立。以前只有训诂书之记载,以后之新趋势, 方始萌芽。”可见清代学术至此方趋于成熟完善。 道、咸以下,国家多故,世变日亟,先是今文经学复兴同经世思潮崛起合流, 继之西学传入,洋务思潮盛行,而传统训诂学仍以充满自己特色的方式低落地发 展着,直至晚清民国,古文学殿军章太炎、黄季刚等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引入训诂 学之中,使传统训诂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科学。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自叙,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3 年,第4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清代训诂学的特点 传统训诂学是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而传统的训诂方式即为随文释义, 包括传、注、疏、笺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训诂的另一种方式,即从注释书中, 把被注释的语言单位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规则编排成类似字辞典的训诂专书, 而小尔雅即是继尔雅之后的第二部训诂学专书。 清儒在对前人已经注释过的典籍重加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训诂学的 若干理论方法,促使清代训诂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清代训诂有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学,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有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吴派一切以汉 儒为宗,力排宋学;“皖派”则重于考据,善于名物制度研究。传统认为“创新” 之学胜于“钩沉”之学,其实这种认识未为精当,张舜徽扬州学记序言中 说:“余尝考论清代学术,以为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 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然吴学专守汉师遗说,屏 弃其他不足数,其失也固。徽学实事求是,视夫固泥者有问矣,而但致详于名物 度数,不及称举大义,其失也偏。扬州诸儒承二派以起,始由专精汇为通学,中 正无弊,最为近之。可见不管哪种学派都重视师承,业有专攻。 清代训诂学特别重视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求证方法,反对“望文虚造而违 古义 ,凡立一义,必广征博引,而且以古为尚。求证时不但要有本证,而且注重 他证或旁证。 清代训诂学一个鲜明的特点在于因声求义方法得到了普遍确认。清儒基于语 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主张通过语音以求语义,提出了声义同源说。戴震首倡此 思想,对顾炎武“读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加以发扬,在六书音韵表序 中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 又在论韵书中字义答秦蕙田书中说:“字书主 于故训,韵书主于音声,然二者恒相因。”段玉裁进一步提出了“声义同源 说, 并在广雅疏证序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推求,举一可以得 其二。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 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重于得音。 因声求义即所谓“声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训”,这种训诂方法直到清儒手中才得到了科学的理论概括。 清代训诂学亦非常重视博学兼采,无论吴派、皖派,还是扬州学派,治学时 侧重有所不同,但都兼及经史子集。对六经而言,先秦子书与其时代相当,因其 时代相当,故子书在字的音形义上,在所涉及的名物制度上,在所记载的史实上, 多可与六经相互验证。正源于此,清儒特别重视运用以子证经、史的方法。当然, 治学兼及诸子百家,并非清儒独创,历代学者多有如此。但清以前,以子证经史 并没有成为一种系统的考证法,清代则不同,从清初顾炎武到清末俞樾,清儒在 考证经史中都非常注重利用先秦诸子材料,清末学者更是明确提出了“以子证经” 的方法。叶德辉说“经有六证 ,其中之一便是“以子证经 。但经、史、子、集 四者在作证的力度上,并不是等同的。一般来讲,六经与先秦诸子的产生时代, 早于史书和文集,所以治小学者往往特别重视六经与先秦子书中的证据。六经自 汉代以来,一直是训诂的主要对象和材料来源,而先秦诸子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重 视的力度。明末清初以后,音韵学与训诂学逐渐发展起来,清儒治小学在前人成 果的基础上,除了立足于六经以外,更注重于先秦子书以及其他书籍。“爰及清世, 小学大兴。其始也,由小学以探经传百家之门庭,其卒也用经传百家以富小学之 左证。”据此而言,清儒对子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代音韵训诂学的发 展。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第3 8 4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清代小尔雅学 ( 一) 清人对小尔雅的学术认知 1 概述 小尔雅研究至清代大盛,除却本身的价值使然,实得益于戴震的驳难。 戴氏之前,虽有莫杭广注小尔雅,但其书卷四多处引及戴震之语,疑其终成当 在戴氏驳难之后,且观其引语,多同戴氏之说,则本为开创却反成承袭之作,更 加流传不广,未受重视,而戴氏以学坛领袖身份对小尔雅作评断,自然会引 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自戴震书小尔雅后提出驳难之后,清人对小尔雅大略持两种态度。 一派认为小尔雅“大致后人皮傅掇拾而成,非古小学遗书”,段玉裁认可戴氏, 认为今本乃后人所为,非汉志旧本,后孙志祖、臧庸、谢启昆等发展戴氏之 说,进一步断定小尔雅为王肃伪作,而黄爽则认为是东晋梅赜伪作,至于晚 清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在汉书艺文志辨伪下将小尔雅断为西汉刘歆 所伪作,则不仅仅是从学术角度出发了,相反,和戴震有关的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虽也认为小尔雅“汉末晚出,至晋始行,非汉志所称之旧本”,且“时 有舛迕 ,但仍然“颇可资考据 ,持论尚属比较中正。 另一派对戴震的观点提出了反驳意见,认定小尔雅是古小学遗书,为补 尔雅而作。然而在此派中各家所见亦不尽相同,任兆麟、钱东垣、王煦、王 贞、胡承珙( 胡氏对小尔雅的评断后来有所变化,详见下文胡承珙小尔雅 义证) 、胡世琦、葛其仁、晚清梁启超等都以今本小尔雅为古书幸存,且除 任氏、葛氏、梁氏外,并以为孔鲋撰,梁氏则明确指出“尔雅、小尔雅 大抵为西汉人最集训诂之书”。 对比之下,钱大昕汉书拾遗:“此书依附尔 雅而作,本名小雅,后人伪造孔丛,以此篇窜入。” 宋翔凤、朱骏声认 戴震:书小尔雅后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5 1 页。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4 2 6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小尔雅“出西京之初晚晋之人伪造孔丛,尝刺取以入其书定多 窜乱”。“孔丛一书不载前史,殆魏晋人依托,而摭取小尔雅入之或 者附益”,较为接近小尔雅原貌。 两派之中,各家之间有所援引,互相也多驳难,至书信往来,反复论证,后 者更是广征博引,精心疏注,但不免有盲从倾向,或者推崇过高,反失其真,或 者以小尔雅篇幅过小而疏于重视( 陈景钟小尔雅广注序有“此书原本甚 少欲效右张广小尔雅注尚不能也,敢期其大者远者乎 之语) ,直至民 国黄季刚论治小学所须之书:“若小学书,则当分主要与辅助二者,论主要书籍: 以朝代次序为之:尔雅、小尔雅此十书中,以前六书为主,后四书为 宾 又说:“小尔雅为书甚少,不足为专门搜讨之勤。而清人则以其在伪 书中多不肯引用,不知小尔雅与经传相应。 方算精当之见。 考清人对小尔雅的论证,多在今本与古本、与汉志孔丛子关系、 书名、著者与成书时代之间,今特详加梳理,以现清人对小尔雅的学术认知。 2 今本与汉志之1 日 清人之间相互争论,首要的针对点即小尔雅是否“古小学遗书 ,戴震云: “小尔雅一卷,大致后人皮傅掇拾而成,非古小学遗书也。 考戴氏此意,当 是针对今本小尔雅而言,并非从根本上完全否认小尔雅,而胡承珙等人的 反驳也正是立足于今本小尔雅即“古小学遗书 ,由此,小尔雅今本与汉 志之间的关系必然就成了首先要讨论的话题了。 对于小尔雅今本与汉志的关系,清人大致有三种观点: ( 1 ) 认为原书已佚,今本非汉志之旧。戴震首倡此说: 小尔雅一卷,大致后人皮傅掇拾而成,非古小学遗书也。如云“鹄 中者谓之正 ,则正、鹄之分未之考矣。“四尺谓之仞 ,则筑宫仞有三尺,不 为一丈,而为及肩之墙矣;浍深二仞,无异洫深八尺矣。其解释字义,不胜 枚数以为之驳正,故汉世大儒不取以说经,独王肃、杜预及东晋梅赜奏上之 宋翔风:小尔雅训纂考 朱骏声:小尔雅约注序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第5 页。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第2 6 1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文尚书孔传,颇涉乎此。广量用旧量之豆、区、釜,用新之钟, 两法杂施,显相刺谬。贾景伯所称“俗儒以锊重六两”是也。不稽古训,故 目之日“俗儒 云尔。或日:小尔雅者,后人采王肃、杜预之说为之 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略同于戴氏之说,( ( - t l 丛子提要云: 第十一篇即世所传小尔雅。注疏家往往引之,然皆在晋宋以后,惟公 羊传疏所引贾逵之说,谓俗儒以六两为锊,正出此书。然谓之俗儒,贝, u i i e 汉艺文志之小尔雅矣。 小尔雅提要云: 汉书艺文志有小尔雅一篇,无撰人名氏。隋书经籍志、唐 书艺文志并载李轨注小尔雅一卷,其书久佚,今所传本则孔丛子 第十一篇钞出别行者也。然亦时有舛迕。广量是豆、釜、 区用旧量,钟则用新量也。公羊传疏引贾逵称俗儒以锊重六两者, 盖即指此。使汉代小学遗书果有此语,逵必不以俗儒目之矣。汉儒说经, 皆不援及,迨杜预注左传始稍见征引,明是书汉末晚出,至晋始行,非 汉志所称之旧本。晁公武读书志以为孔子古文,殆循名而失之。相 传已久,估存其目。 此外,段玉裁、臧庸等亦认可戴说。谢启昆在小学考宋氏小尔雅注后按云: “小尔雅非汉志小雅,戴氏震论之详矣。钱君东垣颇信其书,为校证之 犹之古文尚书有阎氏若璩疏证,复有毛氏奇龄冤词也。 古文尚书至阎氏 若璩而断定其伪,将戴震论小尔雅与之相比,足见谢氏对戴论的推崇。 考各家之论,可见其证据主要为:立说有舛谬;贾逵目之为俗;汉人未曾援 引。 关于立说有舛谬,胡承珙辨之云: 既毛公、郑众、马融、王肃皆云二尺日正,此必有所受。正自当在鹄中, 不分宾射、大射,亦无论鹄居侯中广狭之数,皆以二尺为准。疏家必谓二尺 者是中央之采,而其外之广仍居侯中三分之一,非也。 戴震: - - b 小尔雅后 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卷七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石: 孟子:“掘井九仞而不及泉。”以四乘九为三丈六尺,此寻常掘井之数, 若以八乘九则为七丈二尺,世未有掘井至七丈余尚不得水,不得水而犹掘至 七丈余者。孟虽假喻,然不应昧于物理如此。盖蚕室贵谨密,远风日, 故特低也。 黄生在所著义府中亦云: 四尺日仞,倍仞日寻,此正义也。盖人伸两臂以度谓之寻,寻,八尺也。 但伸一臂则谓之仞,仞,四尺也。 王煦、宋翔风等亦有专门论证,不烦尽引。况且,正如奉宽所评:“夫说经陈义, 各尊所闻。致与其他彼此相左者,何书无之,独于是书吹求,过矣。仅凭小 尔雅中存在某些讹误,或者为后人校改的痕迹,就断定“非古小学遗书”,显然 并非科学态度。 关于贾逵“俗儒”说,胡承珙亦反驳云: 周官职金疏引夏侯、欧阳说云:“墨辟疑赦,其罚百率,古以六两 为率( 自注:周本纪亦作“率 ,徐广日:“率即锾也。 ) 据此知六两为锾, 本尚书今文家说,贾逵习古文者,所云俗儒,犹言今儒,非雅俗之谓也 ( 原注:书酒诰:“成王若日 ,释文引马融注云:“言成王者,未闻也, 俗儒以为成王骨节始成,故日成王。 书疏引三家云:“王年长,骨节成立, 是马所云俗儒者,指今文欧阳、大小夏侯三家。”与此正同。) 胡世琦亦云: 至贾逵所称俗儒者,犹云今俗之儒。如周礼射人注,称贾逵之说 为今儒家。礼记月令注,称马融之说为今俗人。非必斥指作小尔雅 之人不稽古训而为此称。且古儒生之所谓俗儒者,亦往往于古学、今学 之际缘隙奋笔,故何休公羊传序,至称贾逵之徒治左氏之古学,以公 羊之今学为俗儒。 段玉裁亦于胡世琦此语后按云:“锾重六两,今文尚书说也。古文家每谓今文 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卷十一 奉宽: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尔雅补义提要,中华书局,1 9 9 3 年,第1 0 3 4 页。 胡承珙:小尔雅疏证序 胡世琦:复洪稚存太史论小尔雅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为伪儒。要之,今文大可从者。”由此可知,这种分歧来源于汉代古文、今文的 竞争,“贾逵所云俗儒以锊重六两,未必直指小尔雅言,但主此说者在其 目中俱得为俗,则是一致的。”全面分析贾逵之说,才能明了戴震所论的偏颇。 关于汉人未曾援引,王煦反驳云: 古人释经,不必定举援引书目。汉世称大儒者,莫如后郑。观其易 注云“由,用也。 诗笺云“肆、犯,突也。 仪礼注云“素,故也。 曲礼注云“跋,本也。 周官注云“蠲,洁也。”孝经注云“资, 取也。若此之类,悉取是书,若以其未尝援引书名,即谓并非取此,则毛公 据尔雅作诂训传,亦不举尔雅名,亦将谓毛公不取尔雅释诗 乎? 况许慎说文解字引尔雅云“淙,薄也。”王肃周官注引尔 雅云“射张皮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鹄中者谓之正,正方二尺。”古 人引小尔雅即同称尔雅,则岂非见取之明证耶? 罾 胡世琦则云: 许著说文亦有未备,郭注尔雅动称未详。况以今人之见闻而读 古人之书哉? 汉魏诸儒,若贾、马、何、郑之说经,杨、许、服、张之字训, 高诱之注吕览、淮南,王逸之为楚辞章旬,韦昭之注春秋外传, 条其义类,先后若符,而为前此训诂诸书之所未有者,非取之小尔雅而 谁取耶? 亦非必至王肃、杜预而始涉乎此也。 又直指云:“以前辈之偶有论述,随声是非,致使后人疑古废书,则更有所不敢也。 可见戴说“汉世大儒不取以说经”,难免流于主观臆测。 综上而言,戴震关于小尔雅“古小学遗书”的三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难 以确立。 ( 2 ) 认为今本即汉志之旧。任兆麟云: 小尔雅一卷,盖孔壁古文也,王厚斋谓古书之幸存者,此 其一也。 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小尔雅的源流,三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5 页。 王煦:小尔雅疏卷一 胡世琦:复洪稚存太史论小尔雅书 胡世琦:复段茂堂先生论小尔雅书 任兆麟:小尔雅注序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胡承珙云: 郦氏之注水经,李氏之注文选,陆氏之音义,孔贾之义疏,小 司马之注史,释玄应之译经,其所征引,核之今本,粲然具存,可见孔丛 本多刺取古籍,而所取之小尔雅犹系完书,未必多所窜乱也。 胡世琦、王煦等亦主此说,至晚清梁启超尚认为“其中小尔雅一篇,则为汉 志旧本”。圆 ( 3 ) 今本为汉志之旧,其中有所窜入增益。钱大昕云: 此书依附尔雅而作,后人伪造孔丛,以此篇窜入 宋翔风云: 尝考七略有小尔雅一篇,晚晋之人伪造孔丛,尝刺取以 入其书,唐以前之元本不可复见。今既采自伪书,定多窜乱。 葛其仁云: 小尔雅循习既久,真伪易淆。皆魏晋以后俗师附益,以自 申其说。 朱骏声云: 殆魏晋人依托,而摭取小尔雅入之。间如走为我,戈为句、孑、戟 之属,或者附益,亦难悉僚其语。 阮元云: 吴师道国策补注所引,有出今本外者,则其为后人删节久矣。 今人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对此有详细考证,认同今本即为汉志之 1 日,以为:“小尔雅既是被作为完整的一篇而插入的,显然己没有窜乱的必要。 可见以为既入伪书就必有窜乱之说也是难以成立的。 当然,仅据上述清人的几家 观点便判断小尔雅并非汉志所载完书,确显不够充分,今人杨琳小尔 雅今注亦云:“小尔雅中有一些词义比较生僻古奥,不是后世掇拾者所能采 胡承珙:小尔雅义证自序 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4 2 页。 钱大听: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4 2 6 页。 宋翔风:小尔雅训纂序 葛其仁:小尔雅疏证自序 朱骏声:小尔雅约注序 阮元:小尔雅疏证序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集或想得到的。 然而就小尔雅的流传而言,自然不能以入伪书来断文本是否有所窜乱, 但历时久远,其间单行之本又有所亡佚,且长久以来未受足够重视,虽有略注, 难免有所差池,确认小尔雅完全同于汉志旧本,显然也并非遵从历史发 展规律,况且杨氏小尔雅今注论及今本中后人增益的内容时,云: 小尔雅既然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其成书当不晚于西汉末年。但 今本小尔雅中有不少内容确是东汉以后才有的,这些内容应该是东汉以 后的人不断增益的。 并列举了最早见于东汉的一些义项或词语、最早见于魏晋以后著作的一些义项及 明显是后人增补的内容,又云: 像小尔雅这种资料汇集性质的没有撰著人的数页小书,在流传过程 中更是很难保持一成不变,每一个抄写者、每一个阅读者都有可能成为该书 的修订者和增补者。所以无论从小尔雅的内容本身来看还是从情理 来推断,今本小尔雅应该是一部在古本小尔雅基础上遁相增益而成 的著作。 据此,可补清人认为小尔雅后人有所增益的论断。 3 今本与孔丛子关系 汉志所载之小尔雅单行本已经亡佚,今本乃从孔丛子中钞出别 行者,因此,今本小尔雅与孔丛子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文已 有论述,不复赘言。而清人对此亦有所争议,大致有三种见解: ( 1 ) 今本小尔雅为古小学遗书,乃秦汉间孔鲋撰孔丛子之一篇。钱 东垣即主此说。其小尔雅疏证自叙云: 小尔雅者,孔丛子第十一篇也。爰有秦代名儒,鲁邦圣裔, 借尔雅之未备,取训诂以推详,特著斯篇,以传后世。 王煦、王贞等亦认同此说。 ( 2 ) 今本小尔雅为古小学遗书,乃魏晋间伪作:- 7 l 丛子者采入的。任 此处可参考杨琳 小尔雅今注前言第9 一1 9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兆麟小尔雅注序云: 小尔雅一卷,盖孔壁古文也。孔丛后出,疑信参半之 书。此篇及孔臧书赋皆确然无可疑。 宋翔风小尔雅训纂序亦云:“晚晋之人伪造孔丛尝刺取以入其书。 ( 3 ) 今本小尔雅与孔丛子都是伪造的。这一观点在戴震的书小尔 雅后中即有所体现:大致后人皮傅掇拾而成,非古小学遗书。其后段玉裁、孙 志祖、臧庸等更断定为王肃伪作。清史稿儒林传二孙志祖传云:“又谓孔 丛子亦王肃伪托,其小尔雅亦肃借古书以自文,并作疏证以辨其妄。 孔丛子已断定为伪书,而今本小尔雅上文已证为有所增益之旧本, 因此,小尔雅当是作伪者采入( - t l 丛子,不能因孔丛子之伪而一并抹杀。 4 著者与成书时代 ( 1 ) 关于小尔雅的著者,基于上文对今本小尔雅与汉志关系的 三种认识,清人的意见主要针对孔鲋、王肃与西汉经学家而言,这实际也是小 尔雅流传史上的共识。 以今本小尔雅非汉志旧本的戴震一派,大都认可为王肃伪作。戴震 书小尔雅后尚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观点,仅说大致是“后人皮傅掇拾而成”,“或 日,小尔雅者,后人采王肃、杜预之说为之也。 至孙志祖明言王肃伪作( 见 上文所引) ,臧庸、谢启昆等亦同此说。而黄爽在尔雅古义总序中又提出为东 晋梅赜伪作之说:“今从孔丛子十一篇钞出者,非汉志之小雅。王肃 伪造家语以攻康成,梅赜又撰此以行其古文尚书。杜预注左传稍引用 焉。盖梅赜固攘王肃、杜预之说为之耳。 至于晚清康有为定为刘歆伪作,上文已 有所提及,当不完全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故大可略而不论。 以今本小尔雅为汉志旧本的一派,则多依孔丛子而定为孔鲋著, 钱东垣小尔雅疏证自叙:“爰有秦代名儒,鲁邦圣裔,特著斯篇,以传后 世。”王煦小尔雅疏叙:“孔鲋之作小尔雅,犹七十子志也。 王贞小尔雅 补义序:“小尔雅者,汉孔鲋撰。都主此说,亦有例外者,任兆麟、葛其仁 则以为非孔鲋著。 2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今本小尔雅为汉志之旧,后世有所增益的一派,如宋翔风、朱骏 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听读训练考试题及答案
- 天然气管护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3 扇形 同步练习(含解析)
- 骨整合电刺激-洞察及研究
- 静脉抽血法试题及答案
- 纪检督察员管理办法
- 财务供热收费管理办法
- it公司取证管理办法
- 营销管理办法明确了
- it数据变更管理办法
- 炼钢钢厂辅料管理制度
- 龙矿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年中考物理综合复习(压轴特训100题55大考点)(原卷版+解析)
- T-SCSTA001-2025《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
- 二年级开学第一课:快乐启航新学期
- 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 小红书离婚协议书模板
- 激光焊接安全措施试题及答案
- 农村租地种植合同样本
- 典型故障波形分析-典型故障下录波图的分析(电力系统故障分析)
- 2025高考政治命题纲要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