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以小灵通案例研究中国制度企业家行为模式.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v 摘 要 本文以小灵通这一新兴的电信业务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为案例详细探讨了以小灵通 运营商管理者及设备供应商为主体构成的制度企业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并从 中得出关于中国制度创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 小灵通是无线市话这一电信业务的商业名称它是以日本的 phs 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无 线移动通信技术中国引进这种技术后将其改造成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无线市话 具有有限的移动性可以本地网范围内漫游使用但在不同本地网间由于政策限制不能漫 游使用 移动通信市场长期处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双寡头垄断之下利润率较固定电话高 出数倍移动通信市场潜力巨大对当时正为业绩增长乏力困扰的固定电话运营商中国电 信而言这种收益是外部性的小灵通的出现使固定电话运营商看到了外部性利润内部化的 机会在以固定电话运营商及 ut 斯达康中国公司总裁吴鹰为代表的制度企业家的努力下 在公众舆论及其他潜在获利者的压力下信息产业部从不支持小灵通发展特别是明确反 对在大中城市发展小灵通到最后不支持不干涉并全面突破不允许在北京上海广州 等特大城市发展小灵通的政策底线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并获得正式认可标志着小灵 通这一电信制度创新最终完成 通过对小灵通发展过程中制度企业家及潜在获利集团行为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关于 中国制度企业家行为模式及制度创新的以下几点结论制度创新需要制度敏感性创新及 冒险精神并持之以恒制度创新过程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制度创新需要非公开试验新的 制度逻辑中国制度创新更多的依靠舆论的力量而非法律手段中国制度创新的结果不具 有普遍性 关键词 小灵通 制度企业家 制度创新 电信管制 v abstract by the study of case of pas, we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and the action model of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 which is mainly include the ertrepreneur of telecom carrier and the phs system supplier. pas (personal access system) is one kind of telecom service which based 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c from japan named phs. china has reformed this technic in order to suit the needs of the fixed telephone network. as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evice pas has limited mobile which can roam in a local network, but it is forbided roam between diffirent local networks by the industrial policy. in a long term the market of mobile phone is monopolized by the bi-oligarch: china mobile and china unicom. because the severe regulation, the price of mobile phone is very high and the profit is several times than the fixed telephone. but this profit is external to the local telephone carrier which is feazed by slowly increase performance and the appearance of pas gives them a chance to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 profit. by the struggle of the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 represented by wu ying the ceo of ut starcom (china) and the ertrepreneur of telecom carrier and the press of mass media and the potential gainer, the mii of china central government shift their policy form pas especially oppose to construct pas network in the big city to “un-support, but noninterference”. at the last pas breakthrough the policy base line which forbidden construct pas network in super city like beijing sahnghai and guangzhou and spread all over china and obtain the offical authorization. by study this case we can get some conclusion about behavior model of china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 and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s follows: the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 needs the sensitivity to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dventure and persevere.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opularl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needs non-openly test the new institution logic.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mainly dependent the force of mass media instead of law.the result of innovation in chian isnt universal. key words: personal access system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gulation in telecommunitations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1 1 绪 论 1.1 小灵通现象与中国电信改革 小灵通著名作家叶永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中的主人公现在成了媒体以及大众口中谈及频率颇高的词汇不是因为这部作于上 世纪 80 年代的以幻想下个世纪也就是现在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状况著称的科 幻小说的幻想成真而是因为一项电信业务2004 年 2 月 24 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 院召开的2004 中国通信产业形势报告会暨2003 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评 选发布会上小灵通与 3g 等通信行业热门词汇一起成为 2003 年度中国通信产业十 大关键词与此同时全国数千万人成为小灵通这一电信业务的用户小灵通也成为 眼下最热门的电信业务之一 作为电信业务的小灵通其学名叫做无线市话其技术称为 paspersanal access system个人接入系统这种业务自 1998 年引入国内起就伴随着旷日持久的争议和 各种诘难一度险些被电信行业监管部门封杀甚至作为小灵通运营商的中国电信也 一度态度摇摆举棋不定然而伴随着不断的争议诘难甚至封杀的是小灵通在 电信市场的巨大成功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短短的 5 年时间内小灵通业务攻城掠地 应用范围从限定在县级市及县以下乡镇和大中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社区办 公商务楼等的语音和数据通信业务到除北京上海广州以外的大中城市再到现 在的北京上海广州全面开花小灵通业务星火燎原燃遍中国大地用户数也从 五年前的数十万用户发展到目前的近六千万用户 伴随着小灵通发展的是中国电信业不断的分拆重组和独立的电信管制政策从 无到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电信业从政企不分一家垄断到现在行业监 管框架初步建立数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竞争其间涉及资产不下万亿涉及人员不下 百万影响更及于数亿中国电信业务用户目前中国电信市场已形成信息产业部作为 行业监管者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以及中国卫通 6 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以及大量增值电信运营商做为市场主体的格局中国电信业改革的 2 最终目标是造就数家经营所有电信业务实力相当的运营商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但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很远电信市场仍处于人为的分割状态除中国移动和中国联 通外的运营商尚不能经营移动电话业务而唯一具有全业务经营权的联通守着利润丰 厚的移动业务似乎对固定电话业务兴趣不大另一方面电信监管制度还远不完善 电信产业规模经济最基本的互连互通的要求仍不能得到可靠保证运营商之间恶性竞 争而人为破坏互连互通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电信业面临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尚有 大量制度创新的空间 1.2 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在中国及世界电信史上可能还没有哪项业务向小灵通这样在没有政策支持背 负着大量的诘难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却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一方面 折射出市场的巨大力量和潜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在从垄断体制下向市场竞争转变以 及电信技术飞速发展中电信管制制度供给的缺乏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小灵通高速 发展是包括由徐福新吴鹰为代表的制度企业家制度企业家所在企业及其利益相关 方电信用户及地方政府构成的潜在获利者以及由在位移动通信运营商及行业监管部 门构成的既得利益者间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在新的电信业利益格局及技术发展之下电 信管制制度需求与供给出现不平衡从而使制度企业家发现制度缺陷所可能存在的外 部性商业机会并构建新的制度逻辑努力获得潜在获利者的支持的过程 小灵通是空前的但肯定不是绝后的中国电信市场远未成熟而新的电信技术 和业务却层出不穷我们相信在市场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还会有别的灵通涌 现出来因此以小灵通现象为案例研究在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制度企业家行 为模式及制度创新的特点对理解中国电信市场乃至整个尚处于转型之中的中国经济 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3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及论文结构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小灵通在中国的发展为线索详细分析了小灵通各利 3 益相关方在小灵通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及作用并运用模型分析方法对制度创新中各个 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得出中国制度企业家在制度创新中的行为模式及制度创新 过程的一些特点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及改革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小灵通的来 龙去脉及业务技术特征在中国各地发展过程以及小灵通业务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个利 益相关方的表现和作用随后本文介绍了制度经济学中有关制度及制度变迁的有关 理论及制度企业家在制度创新中的行为模式并具体分析了小灵通制度创新中制度企 业家的行为模式从而得出有关制度企业家及制度创新的特点 4 2 中国电信市场发展及改革历程回顾 2.1 新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电信产业长期处在国家垄断和严格控制之下最 开始是由邮电部作为国家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建设管理和运营着全国唯一的公共 电信网由于电信业固有的规模经济特性在当时技术及经济条件下这种在政府严格 管制下的单一运营商体制对保证电信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1.1 建国初期电信业的长足发展 自 1950 年起的几年内中国电信业取得长足发展1957 年同 1949 年相比长途 电路从 7.6 万杆公里增加到 12.6 万杆公里增加了 65.8市内电话从 31 万门增加到 64 万门 增加了 106.5长途电路达到 4 674 路 增长了 62电报电路增加到 4 964 路增长了 61949 年以前中国 90以上的县没有电信设施到了 1957 年中国 70以上的乡镇通了电话 2.1.2 电信产业的长期停滞与落后 虽然建国初期中国的电信业发展势头良好但随后的政治运动及经济管理方面的 原因却使电信业发展停滞不前 一方面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计划体制下政企不分管理僵化等原因导致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并长期亏损至 1978 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 0.38 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10占世界总人口 20的中国当时拥有的话机总数不及世 界话机总数的 1电话普及率比美国落后了整整 75 年1980 年世界电话主线总线 为 3.2 亿线美国为 9 428 万线而中国仅为 214 万线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对外封闭中国的电信技术没有顺应国际电信产业发展的 潮流中国与世界通信技术水平的距离越拉越大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电信业的 平均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国外 50 年代末的技术水平 5 电信产业的落后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大量电信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很长一段 时期电信业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严重的瓶颈之一 2.1.3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的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为了改变电信业的瓶颈局面中国政府向电信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建 设电信网络对电信业建设和运营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如允许电信企业收取高额电话 初装费等极大地促进了电信产业发展使得中国电信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 的行业之一同时以光纤和数学传输及程控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 水平的新技术及设备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一方面使得中国电信业网络规模急剧扩大 通信容量呈几何级数上升另一方面使中国电信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及服务质量在很短 的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自 1985 年至 2003 年中国电信产业的增长速度连续 18 年超过了 gdp 增长速度 最快时甚至超过 40 多个百分点从 1989 年至 1999 年间中国电信产业的收入和投资 增长了 35 倍年增长率达到 434 倍于同期 gdp 的平均增长率 2 7 . 8 2 1 . 7 2 4 4 1 . 9 3 2 . 1 3 5 . 7 3 3 . 3 3 5 . 4 4 2 5 0 . 2 5 8 . 9 4 2 3 2 . 5 2 4 1 9 . 9 2 6 . 3 1 8 . 3 1 0 . 8 1 7 . 4 1 2 9 . 1 4 . 6 5 . 1 6 . 3 9 . 1 87 . 387 . 1 7 . 88 . 8 9 . 71 0 . 2 1 1 . 8 1 3 . 41 2 . 8 7 5 3 . 9 1 1 . 29 . 4 9 . 1 1 6 . 2 1 3 1 0 9 4 . 5 7 . 2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1 9 8 0 1 9 8 1 1 9 8 2 1 9 8 3 1 9 8 4 1 9 8 5 1 9 8 6 1 9 8 7 1 9 8 8 1 9 8 9 1 9 9 0 1 9 9 1 1 9 9 2 1 9 9 3 1 9 9 4 1 9 9 5 1 9 9 6 1 9 9 7 1 9 9 8 1 9 9 9 2 0 0 0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邮电业务总量增长率 国民经济增长率 图 2-1 改革开放以来邮电业务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比较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历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其中国民经济增长率 1982 年以前为工农业总产值 1982年至1986年为社会总产值 1987年至1991年为国民生产总值 gnp1992年后为国内生产总值 gdp 邮电业务总量包括邮政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总量由于邮政业务发展平稳因此邮电业务总量增长主要由 电信业务增长带来 6 九五期间中国通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 28.8是同期 gdp 增长速度的 3.2 倍经过数年的超高速发展中国的电信产业彻底扭转了局面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 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中国电信网络规模跃居世界前列结束了中国电信产业长 期的落后局面至 2000 年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总量达 4 494 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 达 3 074 亿元通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8 000 亿元是八五期间的 3.3 倍2001 年 中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跃居世界第二位2002 年 8 月中国电话用户数达到 3.88 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了 30.22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 2.03 亿户移动电话用户 达到 1.848 亿户一举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并仍在高速发展中根据信息产业部 2003 年 7 月份统计资料我国已拥有电话用户 4.8 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 2.4 亿户 移动电话用户 2.4 亿户均居世界第一位 8742 10872 14483 18037 21442 2386 4330 8453 14522 20662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19981999200020012002 固定电话用户年末数移动电话用户年末数 万户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网站 h t t p : / / w w w . m i i . g o v . c n 图 2-2 近几年来中国电话用户数量增长示意图 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中移动通信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中国移动通信业务起源 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规模及用户数量均已跃居世界第 一从 1998 年到 2002 年不到五年时间用户数即从 2386 万增长到 2.0662 亿户增长 了 8.66 倍移动通信的业务收入占到整个电信业务收入的近一半随着移动通信业务 资费的不断降低移动通信对固定电话业务的分流作用明显2003 年固定电话本地 通话量首次呈现下降趋势而移动电话本地通话量仍在高速增长2003 年 10 月中国 移动通信用户首次超越固定电话用户更为重要的是移动通信的用户是单个个人 7 因此与以家庭或单位为单个用户基础的固定电话而言其潜在的用户基数显然比后者 大数倍发展潜力巨大 表 2-1 2001-2003 同期固定本地与移动本地通话量增长比较 固定本地通话量同比增长 移动本地通话量同比增长 2 0 0 2 年 1 - 6 月 4 3 . 4 % 4 9 . 4 % 2 0 0 3 年 1 - 6 月 - 0 . 1 % 4 0 %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2 0 0 3 年上半年通信行业经济运行状况 信息产业部网站 h t t p : / / w w w . m i i . g o v . c n 固定本地网 3 3 . 1 0 % 长途电话 1 4 . 9 0 % 数据通信 5 . 4 0 % 移动通信 4 6 . 2 0 % 无线寻呼 0 . 4 0 % 卫星通信 0 . 1 0 % 移动通信 无线寻呼 卫星通信 固定本地网 长途电话 数据通信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2 0 0 3 年上半年通信行业经济运行状况 信息产业部网站 h t t p : / / w w w . m i i . g o v . c n 图 2-1 2003 年 1-6 月电信业务收入比例 中国电信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近十几年来国家对电信领域的巨大投资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近十年来电信产业不断的深化改革 2.2 近十年来中国电信业的改革 2.2.1 电信改革初期破除垄断的努力 中国电信业的改革是沿着一条破除垄断引入竞争开放市场政企分开 规范监管的道路前进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场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 变迁及制度创新过程由于中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特殊局面在不同时期改革 的重点有所不同 改革的序幕拉开于 1993 年我国电信市场开始向国内开放部分增值业务及无线寻 8 呼业务1994 年吉通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采用宽带网络技术建设并 运营了中国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金桥信息网 chinagbn首开邮电部以外的部 门提供公众电信服务的先河 同年 7 月 19 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作为当时邮电部之外唯一一家基础 电信运营商联通的成立被赋予了破除电信垄断的使命联通首先从移动业务和寻呼 业务切入市场 移动业务采用当时先进的 gsm 移动通信技术 建设移动通信网络 1995 年 7 月 19 日联通移动网络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开通1997 年 1 月中国 联通公众寻呼网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天津杭州等 10 城市正式运营 为支持联通业务的发展国务院规定允许中国联通在成立初期经营的基本电信业务的 资费在国家规定的价格上可以向下浮动 10%1997 年 5 月国务院批准中国联通在天 津市四川省和重庆市组建市话网络1998 年 8 月联通市话业务率先在天津开通 但由于当时联通的竞争对手是既是运营企业又是行业监管者的邮电部其电信总局既 是中国电信的前身加之监管制度的缺乏致使联通的固定电话网络无法与当时邮电 部的固定电话网络互连互通成了一个孤岛联通发展初期步履维艰在打破电信垄 断方面没有取得人们期待的成果 2.2.2 邮电分营及政企分开 1998 年中国加入 wto 谈判已进入尾声入关在即为了迎接加入 wto 开放电 信市场后的竞争和对电信市场监管的挑战中国电信业改革骤然加速1998 年 3 月 信息产业部成立标志着电信产业政企分开迈开实质性的一步信息产业部成为信息 产品制造及邮电通信服务业行政主管机关是电信市场监管者同年邮电分营国 家成立邮电总局独立经营全国邮政业务 1999 年 2 月在邮电分营的基础上国家再次对中国电信进行重组将原邮电部 电信总局经营的电信业务一分为四原固定电话业务及数据业务部分继承中国电信品 牌及原有业务组建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原寻呼业务分离出来组成国信寻呼公司 后并入中国联通公司原移动业务剥离出来组成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中国电 信卫星通信业务被剥离出来组成中国卫星通信公司 9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于 2000 年 5 月 17 日揭牌2000 年 4 月 20 日中国移动通信集 团公司成立 1998 年 3 月 24 日 由当时的邮电部在香港的窗口公司天波通信有限公司和原邮电 部电信总局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 8 月中国电 信香港分别向香港联交所和纽约证交所提出申请要求以浙江广东两省移动资 产和业务在香港上市同时以 adr的形式在纽约上市1998 年 10 月中国电信如期 在香港上市共售出 26 亿股募集资金近 10 亿美元虽然上市头几日由于东南亚金 融风波的影响股价一度跌破发行价但随后很快反弹并在上市后第 7 日达到 12.25 港元比发行价升高 3.92002 年中国电信重组后中国电信香港更名为中国移 动香港有限公司股票名称也变更为中国移动 2000 年 2 月 8 日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同年 4 月联通集团 向中国联通有限公司转让涉及下列电信业务的全资产权利和债务位于广东江苏 浙江福建辽宁山东河北湖北安徽北京上海和天津的 gsm 移动通信业 务国信 99.67的股权全国范围内的长途电话业务包括 ip 电话业务及全国数 据和因特网业务2000 年 6 月 21 日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证交所和香港 联交所同时上市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地 ipo共募集资金 56.53 亿美元 2.2.3 电信市场逐步开放及中国电信业再一次重组 2000 年 9 月 25 日国务院以第 291 号令的形式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 例开始了我国电信管制法制化的新时代同年at&t与上海电信合资组建的上海 信天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为上海外资企业提供电信业务at&t 拥有信天公司 25 的股份 2000 年 6 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铁道部以及广电总局四家股东共同出 资 3 亿元组建的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经营宽带数据业务ip 电话及基础 电信资源业务这家中国电信业的新生力量具有中国电信业最具国际视野及现代公司 管理理念的管理层和运营机制使其在诞生后的短短一两年内发展速度令人刮目相看 资料来源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网站 .hk/sc/aboutus/milestones.html 10 2000 年 12 月 26 日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铁通成立铁通利用铁路系 统原有通信网络向社会提供以固定电话为主的电信业务其股东为铁道部及各铁路 局 2001 年 12 月 19 日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中国东方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 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邮电翻译服务公司和中国电信香港chinasat 组建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卫通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卫通主要经营 通信广播及其他领域的卫星通信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国内 vsat 通信业务 基于卫星传输技术的话音数据多媒体通信业务等 经过几年的改革中国电信市场初步打破了长期的垄断局面在数据移动及固 定电话领域形成寡头竞争的局面但是由于电信业规模经济及全程全网的特点进入 者的网络如不与在位的主导运营商网络互连互通就无法提供商业服务而主导运营 商往往设置各种障碍阻挠互联互通以保持其垄断地位因此虽然新的运营商不断 加入但在部分电信领域仍然无法形成有效竞争特别是在固定电话市场至 2001 年 底中国电信仍占据 95以上的市场份额 2001 年 11 月中国正式加入 wto电信市场开放步伐骤然加快 为了尽快形成几家实力相当的电信公司并在所有电信领域展开有效竞争2001 年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业再次进行重组原中国电信北方的北京黑龙江 吉林辽宁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十省市与原中国网络通信有限 公司和吉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共同组成中国网通集团公司原中国电信南方及西部 21 省公司组建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2 年 5 月 17 日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 网通集团公司同时挂牌 2004 年 1 月 29 日原归属铁道部的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铁通公司)由 铁道部移交国资委管理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通)作为国有 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独立运作铁通公司原有股权全部划转至国资委至此铁通 获得了与其他基础电信运营商平起平坐的地位 至此中国电信业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 5 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和中国卫通构成的5+1格局 11 自从中国移动被分离后中国电信包括后来的中国网通仅在各自的范围内经营固 定电话业务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对他们有着强烈的诱惑进入移动通信市场是他们 从未放弃的追求小灵通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曲线进入移动通信市场的机会 12 3 做为电信业务的小灵通的前世今生 3.1 小灵通简介 3.1.1 小灵通技术的起源及技术特点 目前中国采用的 pas 小灵通技术起源于日本的 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技术是一种个人无绳电话系统无绳电话是指采用无线信道代替传统电 话的绳线能够在限定的区域内实现移动通信的一种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的发展经历 了第一代模拟技术ct1第二代ct2以及第三代数字技术无绳电话在国际电 信联盟有关无绳电话的建议中phs 技术是第三代数字无绳电话系统之一下图 3-1 给出了 phs 系统的示意图 图 3-1 phs 系统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手机无线市话等无线终端通过无线信道接入基站phs 系统采用 时分多址/时分双工(tdma/tdd)技术动态分配通信信道的微蜂窝技术基站及手机 发射功率很小 初期基站发射功率仅为 10mw 覆盖范围不超过 500m 目前国内的 pas 系统普遍采用大功率基站发射功率为 200mw 或 500mw手机仍然保持 10mw 的功 率小灵通语音编码采用 32kbit/s adpcm技术语音质量较好日本的 phs 技术的 工作频段是 1895.15mhz1917.95mhz我国的小灵通工作频段为 1900mhz1920 希玉久小灵通技术发展与无线市话当代通信20031711-13 李玉斌phs第 2 代数字无绳电话移动通信199534550-52. 陈凡熊德营杨健等无线市话系统及其技术发展江苏通信技术2003630-33 本地电话 交换系统 基站控制系统 网络管理系统 基站 基站 手持机 手持机 固定无线电话 无线信道 13 mhz 与传统移动通信技术相比phs 技术有以下特点 1 基站及手机电磁辐射小 phs 基站及手机电磁辐射水平远小于 gsm 系统被称为绿色环保手机phs 技术发展初期基站及手机的发射功率仅为 10mw目前大功率基站的发射功率也仅为 500mw与此相对的是gsm 手机发射峰值功率达到 1000mw窄带 cdma 手机发 射峰值功率在接受信号强时约 50mw 在接受信号弱时达到 100mw 甚至 200mw 以上 经检测phs 技术下无论 200mw 还是 500mw 基站还是处于通话状态的手机其电磁 辐射程度均在 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标准规定的 12v/m公众限值以内与之相 对比的是部分 gsm 手机的辐射水平甚至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 28v/m的职业限值 发射功率小还带来另一个优点就是手机终端省电目前小灵通手机一次充电后可 连续通话 8 小时左右待机时间可长达 800 小时左右 2 语音质量较好 phs 系统语音编码采用 32kbit/s 的 adpcm 技术语音质量基本可以达到固定电 话的质量水平比 gsm 移动通信技术语音质量好 3 频率复用率高 由于 phs 系统基站覆盖范围小相同的频率可以在不同基站上使用一定面积内 的频率复用度较其他移动技术为高 4 基站数量庞大 由于 phs 系统采用小功率基站覆盖范围小为了达到一定的覆盖范围需要部 署数量庞大的基站一个典型的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要达到满意的覆盖率需要的 基站数量在数千个以上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基站数量则上万数量庞大 的基站导致网络结构复杂运行维护成本高昂 5 网络建设成本低 phs 系统虽然基站数量庞大但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相比其基站的投资非常低 王亚民无线市话小灵通及其电磁辐射强度中国环境管理2003248-49 戴闽鲁phs原理与网络维护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年 14 廉每个基站投资一般在万元以内而且其基站不需要像其他移动通信系统基站那样 需要配套的电源专用空调光纤传输系统以及其他配套设备这大大降低了初期网 络建设成本 6 网络掉话率高 由于 phs 系统采用微蜂窝技术基站发射功率小覆盖面小导致移动终端运动 中越区切换频繁而且切换技术复杂切换时间长因此容易导致掉线特别是终端 高速移动时初期的 phs 技术移动速度不能超过 40km/h目前的技术发展最高也只 可以适应 80km/h以下的终端移动速度目前国内仍只能达到 60-70km/h移动速度 3.1.2 phs业务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的 phs 业务的研发始于 1990 年1993 年 10 月ddi pocket 在日本札幌建成 第一个 phs 实验网1994 年 4 月东京 phs 实验网开通与此同时日本最大的电 信运营商 ntt 公司也开通了 phs 网络随后astel也加入小灵通阵营该业务推出 初期主要采用低价渗透的策略用户发展迅速每月新增用户可达 50 万户到 1999 年 9 月 日本 phs 用户即超过 700 万户 但随后随着其他移动通信业务的竞争以及 phs 技术本身的限制用户数量逐步下滑至 2004 年 1 月日本 phs 用户总数为 518 万 户比巅峰时期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目前 日本 phs 业务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ddi pocket 占据 55%市场份额 ntt 占据 31 市场份额astel占据 14%市场份额ntt 的 phs 业务在日本很有代表性 ntt 于 1995 年 7 月推出 phs 业务由 ntt 公司 personal group 负责经营运营初期 用户数量增长很快 1997 年即达到 200 万用户 但用户的增加并没有给 ntt 带来盈利 截至 1997 年 10 月phs 业务给 ntt 造成的经营亏损高达 2400 亿日元1998 年 2 陈凡熊德营杨健等无线市话系统及其技术发展江苏通信技术2003630-33 孙忠诚phs无线市话技术及业务的新进展电信技术2003910-13 资料来源ddi pocket 公司网站http:/www.ddipocket.co.jp/english/corporate/corporate_info.html 马斯宇刘辉中日小灵通的发展与经营策略分析通信世界2004429-30 马莉国内外小灵通业务发展状况世界电信2004424-27 马莉国内外小灵通业务发展状况世界电信2004424-27 艾五荣小灵通海外兴衰记移动通信2002825-26 15 月ntt 宣布清算 phs 业务将其移交给 ntt 控股的专门运营移动通信业务的 ntt docomo 公司负责继续运营 ntt 公司的 phs 用户数在 1999 年达到谷底的 134.8 万户 后开始缓慢回升至 1999 年再次达到 190 万户但很快再次开始缓慢下降见下图 5 2002 年至 2004 年 ntt docomo 公司 phs 用户数量变化图伴随着用户数的减少 phs 业务的 arpuaverage monthly revenue per unit值也在缓慢而持续的下降从 1998 年 3 月的 5550 日元下降到 2004 年 3 月的 3430 日元 小灵通业务在日本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phs系统被用做独立的移动通信系统 在日本phs 技术是作为独立的移动通信系统被研发的日本原指望将 phs 技术 推向海外使之成为与欧美相抗衡的独立技术标准只不过由于 phs 技术本身的局限 性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但日本的 phs 网络却是按照独立的移动通信系统建设的 不仅有独立的基站系统而且有独立的传输和交换系统使得网络建设成本大大增加 但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又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导致 phs 运营商经营状况并 不理想特别是一些新兴运营商没有基础网络可以依托不得不租用其他运营商的 基础网络以搭建 phs 网络这更增加了运营成本 1 8 5 . 1 1 9 0 . 6 1 3 4 . 9 1 4 4 . 1 1 8 1 . 2 1 9 2 . 2 0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 万户 资料来源n t t 公司网站 图 3-2 1997 年至 2002 年 ntt docomo 公司 phs 用户数量变化图 马斯宇刘辉中日小灵通的发展与经营策略分析通信世界2004429-30 ntt 公司年度财务报表ntt 公司网站 http:/www.ntt.co.jp 艾五荣小灵通海外兴衰记移动通信2002825-26 马莉国内外小灵通业务发展状况世界电信2004424-27 资料来源nttdocomo 公司网站 16 2 固有的技术劣势 phs 技术作为移动通信技术在性能上与 gsm 及 cdma 等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相比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使得 phs 业务只能靠低价冲击市场占据市场的低端位置 而在利润较高的高端市场竞争乏力 3 在位运营商的低价竞争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移动通信业务资费不断降低加上网络覆盖广高速 移动时通话质量好等优势抢夺了大量 phs 业务用户 3.2 小灵通在中国的发展 phs 在日本虽然并不成功但基于同样技术的 pas 小灵通在中国却表现出强大的 生命力在很多方面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一路高歌猛进从 1998 年浙江余杭在国内第一 个开通小灵通业务起小灵通攻城略地从星星之火到燃遍大江南北目前全国已有 400 余城市开通小灵通业务用户数也从最初的 2000 余户发展到近 6000 万户甚至有 预计小灵通用户数将在 2004 年底突破 7500 万户 3.2.1 小灵通出现在中国 现有通信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有三大趋势从有线到无线从窄带到宽带从电 路交换到分组交换而我国目前的电信消费市场具有人口基数大密度高主要聚集 在大中小城市且收入水平低的特点早在 1995 年我国电信业主管部门就预见到以传 统的用铜芯线发展固定电话的方式必有一天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有线必将被无 线取代中国需要一种适宜的技术实现本地接入手段从有线转变成无线而 且能够承载巨大的话务流量更为重要的是要适合我国国情让广大老百姓用得起 因此从 1995 年开始当时的邮电部主持进行了无线接入网论证和选型共有 15 家企业参加包括诺基亚朗讯华为西门子摩托罗拉等当时世界上主要的通信 设备厂商也包括刚刚成立不久一直专注于 phs 技术的 ut 斯达康当时所提出的 技术包括 dect phscdmagsm 等最终结果是 dect和 phs 被认为比较适用 1997 年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在实地考察和研究日本 phs 运营经验后觉 17 得如将此技术嫁接到中国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既有网络上将是一个大有希望的业务 经过与 ut 斯达康公司的交流双方决定按照这个方向研发并很快取得了成功1998 年 1 月在余杭开始了第一个小灵通无线市话的试点不到三个月就发展了 2000 多 用户为无线市话的日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实践经验由于是作为一种无线接 入技术这种业务在中国被称为 paspersonal access phone system无线市话ut 斯达康公司为它取了一个商业名称小灵通 中国的小灵通网络利用现有的固网资源 以国际标准的 v5 接口方式连接 pstn 交 换机提供无线的接入方式与日本的 phs 系统不同的是中国的无线市话系统是仅 仅用无线的方式实现本地用户接入的仍采用传统固定电话系统的基础网络而不是 像日本的 phs 系统那样定位于独立的移动系统需要单独的交换机传输网络运营 维护系统此种方案的成本仅为当时日本 phs 系统的 1/5 1999 年 5 月 无线接入系统的系统设备通过了信息产业部计量中心各项测试 1999 年 3 月和 2000 年 1 月这个系统分别通过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接入网设备专家评审 组初审及终审鉴定至此pas 在中国应用的技术障碍已不存在 3.2.2 小灵通在各地的发展 小灵通虽然过了技术关但其初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小灵通业务在各地 市场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对其技术先进性业务合法性的争论一直伴随着小灵通 的成长在小灵通发展初期做为电信行业监管者的信息产业部对小灵通的态度是不 支持的小灵通运营商的中国电信也表现出犹疑和矛盾而作为移动通信业务的在位 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则通过互联互通等手段阻挠小灵通业务的开展并运用资费 策略与小灵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 电信运营商对小灵通业务的试点及初期发展 1998 年 1 月小灵通率先在浙江余杭的临平镇开通一年中又开通了其他城镇并 实现联网联网地区总人口数仅为 8 万人到 99 年下半年小灵通用户数即已达 1.2 刘启诚两个人的小灵通通信世界2003815 18 万 1999 年 5 月当时的江苏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在江苏泰州开展小灵通的试点工作 泰州电信的小灵通项目总投资 3 797 万元网络规模为 2 万户从 1999 年 6 月开始网 络建设8 月 28 日正式开通业务至当年 12 月 15 日即放号 6 100 个 1999 年开始一直以试验名义在几个二级城市发展的小灵通第一次进入省会 城市1999 年 7 月 22 日原西安市电信局在移动业务正式分离8 月即决定投资 6 亿 元建设小灵通网络当时称作便携电话系统西安电信局采用了边建设边运营的方 式 自 9 月份开始提供小灵通业务 至 12 月 1 日正式开通 三个月内发展用户 5 万户 被称作载入西安电信史册的创世纪纪录经过两年多发展至 2002 年 6 月西 安电信小灵通用户已达 30 万之多与此同时陕西境内除西安以外的 9 地市商洛 宝鸡延安榆林渭南安康咸阳铜川汉中也陆续开通小灵通业务覆盖陕 西全省各主要城市 1999 年 10 月信息产业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省市局在无线接入发展问题上不 要一轰而起没有上马的项目一律暂停但实际上这个通知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1999 年 9 月云南昆明电信公司推出小灵通业务1999 年 12 月 23 日杭州电信 开通小灵通业务单向市话收费标准等种种实惠使得小灵通在杭州创造了 10 天内 销售手机 1.5 万部的记录以致小灵通因缺货而导致脱销杭州与西安昆明一起成 为最早开通小灵通业务的省会城市 22000年是小灵通发展的关键一年 2000 年是小灵通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小灵通的命运出现了戏剧性 的变化 2000 年 5 月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定期保洁服务用工合同范本
- 2025版体育赛事居间组织合同体育产业发展与风险防范
- 2025版汽车石材运输及装卸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智能便利店合伙人合作协议及供应链管理细则
- 2025版能源企业人力资源派遣与电力运维服务协议
- 2025版蔬菜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协议
- 2025版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咨询合同
- 2025年度企业财务外包服务与财务信息化升级合同
- 2025版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承包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年度蔬菜种植基地与农产品检测机构合作协议
- GB/T 28707-2012碟簧支吊架
- GB/T 2791-1995胶粘剂T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挠性材料
- GB/T 25702-2010复摆颚式破碎机颚板磨耗
- 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基本方程课件
- 粮油产品购销合同
- YYT 0681.2-201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2部分:软性屏障材料的密封强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法律知识竞赛题库120题(含答案解析)
- FANUC工业机器人离线与应用项目7 工业机器人KAREL程序
- 综合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