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生命观,无论是原始人还是最现代的人,都无法避免地要考虑的一 个问题。而生命观又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有生就有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和规律。但是有无数哲人和芸芸众生不愿承认生命死亡 这一事实。因而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甚至采取逃 避的办法,寄予幻想和期望,以求得生命的延续,这正反映了人类对生和 死的困惑。医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利用科学成果延年益寿,但是原始 人却没有这种生活条件。基于原始心理和原始思维,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原 始信仰,创造了死而复活的变形神话,咏唱着生命交会的森然颂歌。这是 变形神话产生的原因。 变形神话,如同卡西尔所说,是一种“巧辩掩饰”,他说:“神话教导 人们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它仅意味生命形式的改变,存在的一种形式交 成了另一种形式,如此而已,生命与死亡之间,并无明确而严格的区分, 两者的分界线暖昧而含糊,生与死两个词语甚至可以互相替代。”死与 再生,是所有各民族神话的共同主题,探询死亡的原因与对再生的要求是 人类最初而且是最热切的一个问题,而由死到再生的过渡,通常经过是人 通过死亡变形为物的形象来使之完成的。整个变形神话所折射的生命观就 是对死亡现象的拒绝和否定,是对生命复活和生命循环的执着信仰,是对 生命永生的永恒追求,宣泄了一种强烈的不可毁灭的生命意识。 神话,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样式,而是原始人类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 的复杂结晶,是原始文化的综合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神话又是文学艺 术的源头和最深层的土壤,它孕育着文学思想与诸种文体的萌芽。我国的 各种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或多或少的因袭着神话的影响,小说也不例外。 中国神话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表现出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倾向,都深深影响者 小说一些理念的构成如生命互渗、时空观念、悲剧色彩等等。 关键词;变形神话:生命观;小说理念 a b 刚强c t b o t ht l l e 砸m i 晰c 柚dm o d 吼m 孤nn o ta v o i d n s i d c 】r i n gt h c1 i f ei d e a b u t h f e i d e a i sa no f w o d d 叭l n o o k t h c h u m 姐锄n o td e c i d e t h cb i n h 皿d t h e 蛐 s 啪e 曲n o s o p h e r sw o u l dn o tl i k et o 扯h o w l e d 辨也ef a c to fd e a 也1 bt h i sm l u 】r a l 口h e n o m o n 也四g k ed i 鲰。丑t 懿p l 跹撕s s o m ee v 如叠d o p 晦t h em e 醐sw k c h e v a d e s ,p l a st h c 抽毗觞ya n dt h e 唧e c 眦i o nt o 啪t i 蛐ct h eh f c t h a t 删既e c ch u 哺觚 c o n f l i s i o na b o u tt h cl i :f c 蛆dd e a 地w i t ht h ed e v c l o p m c n to fm e d i d n c ,p p l c 啪 m a l c et h c i rl i f el o n g e r 也柚b e f mw i n lm e d i c a lm c m o d s ,b u tt h ep i j m i t i v em 挑c 0 i i l l d n o td 0t h i s b e 啪s co ft h cp l 面曲ep 噶学c h o i o g y 舡dt h ep r i m i t i v ct i i a u g h t ,t h e y f e p o s et h ch o p ci nt h cp f i m j t i v cb c k e t h c ya e 砒c dt h ed i s t 硎m y t hw h i c hd 髓l h w 踮m a c 吐v a t e d t h i si st h c 砖a s 吣w h yt h cd i s t o n i 锄e r l :e d c 皓s 丑ls a i dt h 砒t h cd i s i o n i o nm y t hi s el d n do f ”t h e _ p h i s t r y n a l s ”h e s a i d t h a t t h ed c a t h w 8 s n o t t h e d o f l i f b i t o n l ,m e a 硒t h cc :h a n l r c o f l i f c f o 彻o e k - m dl i l bl b r mt i l m c dt o a n o t h 髓k 证d b c 强他吼t h el i f ba n dt h ed 钧他t l l e r ei sn o ts 1 柏 d i s t i n c t i o n0 rw ec 姐s a yt h a tt h ed i s t i n c 商d ni sn o tv c r yc l e a r d 砌蛆dl i f et h e s ct w o 、釉r d sc 、r e nc a nr 印l a c ec a c h0 t h c r i ba n dd e a t l ii sa m m t o p i ct 0e v 翻- yn a t i 蚰 f i n 血正t h er e a n o f d c a t h 蛆d _ i h e n d o f i e 睇姗桶曲口n i s a 6 r s t 翘d h o t p r o b l 锄f o l p e o p l e t h e 臼姐s 托帆丘锄d e a 山t 0r c 叠懿l a 刮:i 姐w a sf i l l f i l l e db v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矗o m h u m a nt od y 洫go b j e c t t h c 朋t i 】d i s 删姐m y t hr c 丑c c tt h c 蛹e c t i o n 姐dt h ed e n i a l t ot h ed c a 也p h e m 锄o n ,也cb e l i c ft ot h e 埘bf c d v a t - m g 衄dt h el i f cd r c u l a t i t h cm y t h ,i s o tas i i n p l el i t c m m 他s t y l eb u tt h ec o n l 口l e xa w t a l l i z a t i o no f p f i m i t i v eh u m a np s y c h o l o g yl i f ea n dt h es o c i a ll ! i f e i ti st h cs y n t h c s i s 口c r f o 加扣l c co f 两m 硒v ec u l n l r e t h cm y t hi st h ea n 轼m 托ea dd e c ps o no f t c r a t i l r e t h ea n t i q u i t y m y t hi st h ec a d i e s ta r t i s t i cf 0 恤o fh 岫强1 tb r e e d st l i es do f1 i t 嗽t u 匿em o u 曲ta n d t h ev a r i o u sk j 醯do fl i t e r a r ys t y l c s e a c h 捌h do fl i t c m r ys t y l ef o 皿a t i o n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u rc o 叩仃yf b l l o wt h c 锄u e n c co fm m hm o r eo r1 c s s t h en o v e li s n o tc x c c p t i o n a l 。t h ec h i n e s em y t hd i 印l a y e dt h cn a t i dc h a 疆或e r i s t i 勰i n 也ef b m l 翘d t h ec o n t 姐t n e ya ua 丘e c t t h e 肋v c ld e e p l y ,s u c h 弱姗咖a l l i f e ,s p a c c 柚d i j m e i d e a ,t r a g e d yc o l o r 柚ds o o n k e yw o r d :d i s t o n i o nm y t h ;f ci d e a ;n 0 v c ii d e a 独创性声明 本入声明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 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 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金! 互日期:超! :煎2 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菹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 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 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奎驾 指导教师签名:固 日 期:h :些。日 期: 蛔5 ,吐、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神话是早期文明发展的一种最初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历史早期甚至史前时期的一 种文化整体形式。作为最初的文化形态,人类精神文化中的许多重要方面宗教、 哲学、文学、艺术等无一不与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对 神话的研究几乎可以说是进行人文科学中许多分支学科研究的基础。 中国对神话的真正研究应该是相当晚近的事。但是神话研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神话学已经成为一门很有影响的学科,并且也出现了批很有成就的神话 学家,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各自成系统的神话学著作。 第一个时期是以丁山先生为代表, 丁山先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其深厚的 文字学、文献学、校勘学、语义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学术积累,结合考古学、文化学的 某些学术成果和理论,对古代宗教祠神体制及神话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徐旭生先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是一部古代神话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将 古代文献中保存的神话材料,放在远古的历史演进中来研究,从而使某些神话人物和 神话传说得到了历史意义上的认识和界定。将神话与古代历史结合起来研究,是这一 时期神话研究的特点。 第二个时期是以袁珂先生为代表, 1 9 5 0 年,袁珂先生出版了中国古代神话一书。这本书将神话的梳理与研究 相结合,章末附有大量的文献图片,不论在古代神话的整理和普及,还是文献的收集 和考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 9 8 0 年,袁珂先生出版了其学术代表作山海经校释。 此书以郭璞山海经注为基础,广涉前人研究成果,再孙以自己的学术心得,可谓 建国以来山海经研究之集大成者。其后,袁珂先生又整理自己神话研究3 0 年来 的学术成果,在1 9 8 2 年出版神话论文集,将1 3 篇学术论文纳于其中。1 9 8 5 年。 出版了在神话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神话传说辞典,第二年,又出版了 中国神话资料萃编。袁珂先生可谓是这个时期神话研究的集大成者。 第三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神话研究的特点是:一方面体现为人才辈出,成果丰富;另一方面 则表现在学术视野宽广,涉及到神话研究领域的诸多方面。 例如,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并将中国古代神话放在世界文 化的范畴内,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古代神话的比较研究中,探索和总结中国古代神话 所寓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范式。如:谢选骏先生的神话与民族精神等;在大文化 的视野中进行神话研究,从文化整合与文化嬗变的演变中,探索和总结古代神话发展 流变的规律和轨迹。如李立先生的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文化嬗变与汉 代自然神话演变等;还有神话的个案研究及对神话类型的专题研究,如黄芝岗先生 的中国的水神、杨利慧女士的女蜗的神话与信仰等。 但是在中国神话研究领域,神话哲学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空自,1 9 9 2 年,叶舒宪 先生出版了他的神话学研究新著中国神话哲学,从“神话哲学的元语言”、“神话 的时空哲学”、“神话的生命哲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哲学底蕴,原型模式 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人的探索,其哲学的思辨猿神,为神话研究领域带来了 新的气象。 但是哲学作为领先的科学。常常使人望而却步,而神话又是人类在生产力极为低 下的条件下原始思维的产物,两者似乎很难挂钩。目前还缺乏很有系统的神话哲学论 著。神话哲学的讨论范围大体上有神话思维、神话世界宇宙观模式、原始人的生命观 等等。对生命观的探讨,主要是从复活神话来阐释的:一是个体的复活,它的内容是 人死后,由于某种机遇,得到了一种能起死复生的植物或动物以后,便死而复活。二 是群体的复活,中外普遍流传的洪水灭绝人类以后,人类再度繁衍的传说便属于这一 类。在神话学理论中。变形的设想被视为构建神话思想的一个基因。变形在原始初民 那里是一种宗教信仰的执着表现,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是对死亡的抗拒,是他们变 有限为无限的一个创造。变形可以满足原始初民征服死亡的渴求,达到心理平衡,又 是战胜死亡的象征。对生命问题的执着思考,是包括原始人和我们在内的一切时代的 人类的共性,而生命也决非仅仅对先民是一个谜。迄今为止的任何时代的生命观,都 呈现着理性和非理性交织的多姿色彩。变形神话,为我们研究原始初民的生命观的原 生状态提供了依据。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透过变形神话来探究原始初民的生命观。 2 一、变形神话产生的动因 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晚期便有了生命意识,求生之欲望已经很强烈。可是那时缺乏科 学和医药条件,他们只好在宗教信仰中祈求生命的延续和复归,用语言来叙述和表示这 种信仰的便是变形神话。所谓的变形神话,简而言之,“就是甲物变成乙物,甲或 乙可以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自然物( 日、月、星辰、石头等) 。”哪当然, 这种生命的限定是现代人附加的,在初民眼中,万物无不存在生命。在神话学理论中, 变形的设想也被视为构建神话思想的一个基因。卡西尔指出“他们( 按指原始初民) 的 生命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生命没有被划分为类和亚类;它被看成是一个不中断的 连续整体,容不得任何泾渭分明的区别。各不同领域的界线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栅栏,而 是流动不定的。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 不变的静止形态: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如果神 话世界有什么典型特点和突出特性的话,如果它有什么支配它的法则的话,那就是这种 变形的法则。” 3 l 基于这种原初的综合的生命观和变形的法则,原始人把延续生命的希 望寄托于变形神话,以此来战胜死亡带给人的恐惧。 变形神话几乎是原始人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无往而不胜的精神武器。灵魂信仰的内 容无不是通过变形神话来表达的,变形神话产生的心理基础乃是原始初民相信万物有灵 和对自然的恐惧、敬畏感及对万物的好奇心;其产生的思维基础是原始初民混沌的、综 合的、非分析的、非科学的原始思维。原始初民相信万物问体,此物即彼物,彼物即此 物。因此,彼此之间的灵魂可以交换、转变、互变。他们对生命长驻的追求,对死亡的 抵制,达到无比的执着,这种宗教信仰的无限追求,以致在意识领域内能将有限变无限, 将静止变为流动的生命力。这就是变形神话形成的动因。 ( 一) 原始心理 茅盾在茅盾说神话中说:“各民族的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 或原始时代) 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神话的所述者,是神的行事,但是这些神们不是凭空跳 出来的,而是原始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的产物。”n 】而原始人的心理特点有以下 几点:一是相信万物皆有生命、思想、感情,与人类一般;此即所谓泛灵论( a n i m j s m ) 。 二为魔术的迷信,以为人可以变兽,兽可变为人,而风雨雷电晦冥亦可以用魔术以招 致。三为相信人死后魂离躯壳,仍有直觉,且存在于别一世界( 幽冥世界) ,衣食作息, 与生前无疑a 四为相信灵魂可附着于有生或无生的物类上,灵魂亦常能够脱离躯壳, 变为乌兽而自行其事。五为好奇心非常强烈,见了自然现象( 风雨雷电等等) 以及生 死睡梦等事都觉得奇怪,渴望要求解答。嘲原始人本着这种蒙昧的思想,加上强烈的好 奇心,务必要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结果就创造种种荒诞的故事来代替合理的解释, 回时并深信其真确:此即今日我们所见的变形神话。 1 万物有灵观念 “人类有着漫长的历史,关于灵魂的观念,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它产生的时代,但是 根据人类进化的程度,至少可以说伴随着思维,意识、语言的产生,人们开始有了灵魂 的观念。最初的灵魂观念,是基于对死亡的认识而产生的。”嘲 刚刚进入历史的原始人,的确浑噩得像动物,是连生和死都不能分辨的。后来渐渐 能够理解到受创出血的死,但是对于睡眠状态的死还是不能理解。再后来连睡眠状态的 死也能理解了,却又因为做梦看见死者向他走来,因而幻想人的身体内有一个灵魂住在 里面,人死了就是灵魂离开了躯壳。“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 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 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饥 人们极有可能根据对梦境或幻觉的回忆来理解,产生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认 识。于是,就产生了最初的灵魂观念。然而,原是初民认为,灵魂也许还能回到躯壳里 让死者复活起来,基于这种虚妄的观念,才有埋葬死者和殉葬等最初的宗教仪式出现。 旧石器时代的人,“在尸体的周围和身上把贝壳摆成阴道形状的仪式,以及给这些贝壳 和尸体涂上赭石的颜料( 象征血液的生命力) 的习俗,似乎都是企图通过轮回而复活的 葬礼的组成部分。”恻这些宗教仪式,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类对灵魂的认识程度:“如果 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 了灵魂不死的观念。”p l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理解,即认为灵魂是生命之因,是人的躯 体之所以有活力的根本。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身,葬之常 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说文日:“天,颠也。”天本义就是 人头,因为人头在人的最高处,所以就引申为至高无上的天。刑天就是砍头的意思。头 被砍断了,仍然挥舞着盾牌和矛戈,显然灵魂是不死的。这则著名的神话,实际上反映 了原始人灵魂不死的信仰。 原始入在形成相对独立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后,又进一步提升,将已形成的灵魂观念 扩而大之,将灵魂的所居由人体拓展开去,如水里的鱼龙虾鳖、陆地上的花草树木、走 兽飞鸟、山山水水,乃至天上的日月星辰全都有神有灵魂,这就是万物有灵。万物有灵, 是认为大自然的一切,包括自然现象、生物和无生物,都像自已一样,是有生命、有意 志的活物。原始初民对万物都有灵魂的这种认识,不同于修辞上的“拟人化”,它不是 比喻,而是对实存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原始人心中的真实。它是原始人的宇宙观,是神 话创造的思想基础。如纳西人人类迁徙记的开篇语:“上古时候,天和地在不息的 动荡之中,树木会走路,石头会说话。天地日月、石木水火、山川河流还没有形成,然 而天地的影子、日月的影子、水火的影子、山川的影子、河流的影子已经出现了。”赋 予树木石头以生命,把天和地动态化,这一切来自原始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原始心理一 4 一万物有灵,这种原始心理是各个原始民族共通的。还有白族创世纪这样描述遥远 的洪荒时代:“牛马会说话,猪狗会说话,鸡鸭会说话,飞鸟会说话;大地没有高山和 海洋,人类也不分贵贱和富贵。后来,盘古、盘生两兄弟得到庙中王的指点,钓走 了龙王的三太子,龙王震怒,降下七年大雨,淹没了大地。” 正是基于这种灵魂不死、万物有灵的原始心理,使原始初民相信,灵魂可附着在其 它的生物身上( 这种生物可以是有生的或无生的) :灵魂可以交换、转变、互变。变形 神话正是通过形体的转化,灵魂的转变和迁移,使生命得以延续。这样的原始信仰在神 话中比比皆是: 如“夸父与日逐走。八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海外北经) “献酒于天子乃奏广乐,天子遗其鼓,乃化为黄蛇。是日天子鼓道,其下而鸣。乃 树之桐,以为鼓,则神且鸣,则利于戎,以为琴,则利于黄泽。”( 穆天子卷五) “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子中狱,获驳鹿,见夏后 启母石。”应劭注;“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 谓涂山氏日:遇晌,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 直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日: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 汉书武帝纪) 这些变形神话,它把宇宙万有,无论有生无生,都结合为一个贯通的统一性的存在。 至于灵鼓可以化为蛇,枯杖可以为林,看来是无生之物,却在变形蜕化之后,获得生命, 这完全是最活泼的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使然。在这一信仰的作用下,人和万物是水乳交 融,物物之间也未尝有丝毫的隔阂,整个宇宙问事物的存在,仿佛是汇成一片生命的海 洋,诚如庄子所说:“通天下一气耳。” 2 恐惧敬畏感 在洪荒时代,大自然非常严酷,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作垂死的搏斗才能获取 很微薄的一点点生活资料。野兽是劳动的主要对象,捕猎野兽是主要的生活内容,所以 对动物的崇拜既是初民们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他们原始宗教意识的缘起。鲁迅先生说: “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 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l o l 由于,兽类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主要依靠,所以先民们对野兽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和特殊心理。最先产生的是畏惧感。野兽形体庞大,力量巨大,“原始人看来野兽们在 有些地方( 譬喻爬树钻洞泅水) 确比人类的能力大”,【1 i 】再加上野兽面目狰狞,吼声凄厉, 使人毛骨悚然,相形之下,原始人愈感自己力量的渺小,在野兽面前愈无能为力,由此 产生恐惧感和慑服感。 但先民们对野兽又有一种生命的依附关系,恐惧感并没有使先民们离开野兽,反而 产生种崇拜感和亲切感。正如恩格斯说:“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它实体的支持, 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等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就产生了动 物崇拜。”i 】2 1 这种动物崇拜实际上是由于野兽威力过于强大,而初民们在当时无法征服 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意识”。1 1 3 】动物式的意识使人类主动向动物靠拢, s 皈依,眷恋,甚至顶礼膜拜,认为野兽就是自己的祖先,自己甘愿做野兽的子孙,投进 野兽的怀抱与野兽融为一体,并与野兽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希求从野兽那里吸取勇猛 和神力,获取威武和狰狞的乡 貌,使自己俨然变成野兽,从而产生安全感释光荣感。人 类仿佛可以不受别的兽类的攻击,自己也便可以有效地攻击别的兽类,获取更多的食物。 所以,对兽的恐惧敬畏是先民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的折射,是卫生、存生、延生需 要的曲折反映。而这时,人类的本体意识尚未觉醒,处于不自觉的状态,还深藏在心理 结构的潜意识领域。 3 好奇心 当原始人看到日月星辰有规则的运行:看到白昼黑夜的变化;看到春夏秋冬、寒来 署往的更替;看到潮涨潮落、阴晴雪雨、花开花落,以及动植物、甚至人类自己的生殖 繁衍等现象,可以想见,他们是多么的惊奇。原始人常常面对太阳、火、黎明、黑夜、 狂风暴雨、惊雷闪电,感受到它们之中或它们背后存在着某种看不见、触不到的、超越 有限的无限。当他们体会到这种无限时,就会给这种体验的对象画像、命名,进行合乎 原始逻辑的解释。这些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成为原始变形神话产生的原因。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 “又西六十里日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 焉,名日肥,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原始人不知道天早的自然成因,在好奇心的 驱使下,又不断地想探究原因,于是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设想出一种变体动物 六足四翼的蛇,假想是因为它的出现,才导致了天下大早。 又山海经西山经日: “有大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日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禳。” “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日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在原始人单纯的思维里,正是因为有了“六足四翼的蛇”,才导致了天下大旱;是 因为有一个“八足二首马尾”的变形怪物出现,其部落才会出现争夺之乱;是因为有“状 如翟而赤”的胜遇才会有洪水。在神秘的自然界之中,有凶恶的神灵主宰着一切灾异, 例如疾病、太早、洪水、甚至部落间的战乱衡杀等等。原始人相信以恶才能制恶,所以 常常将他们所能认知的凶猛动物拼贴组合,构成这些长相怪异丑溷的神,诸如:状如羊, 一角一目,目在耳后;鱼身蛇首六足;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这些都成为变形 神话的重要原始材料。 正因为单纯无所知,所以才想象丰富:正是迷茫困惑,所以才力求解答,所有天真 烂漫的想象,都构成了中国古代永恒的变形神话史诗。 ( 二) 原始思维 原始思维,按列维一布留尔的理解,又叫做原逻辑思维j ,【z m 。这种思维本质上是 具体神秘的思维。概括起来讲,原始思维所带有的具体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直觉思 维的特征;而它所带有的神秘的思维的基木特征,就构成了“互渗律”的原则和它对矛 盾采取不关心的态度。列维一布留尔还指出:“原逻辑思维本质上是综合的思维。 原始人的思维中的综合,表现出几乎永远是不分析的和不可分析的。”旧这种综合 的、不可分析的思维,本质上应该是马克思所说的从“整体的一个浑沌的表象”开 始的思维即一种浑沌的整体思维。因此,简而言之,原始思维是以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 相关的直觉思维为基础,以“互渗律”作为普遍原则和对矛盾采取不关心态度的整体思 维。这种原始思维正是变形神话产生的原因。 1 。物我混同 在神话时代,原始人的心智还不发达,他们既不能将人与自然界相区别,也往往将 人与动物相混同。“原始人在理解它本身和围绕着他的自然界时所陷入的主要错误或疏 失是。他们没有把自己同自然晃分开,而把他自己与自然的现象和力量合为一体。因此, 当看到一些现象的时候,他误认为自己也有唤起或创造这些现象的可能;另一方面,他 又把仅为人所具有的能力与可能广泛地归属与自然力以及我们称之为无生气的自然界 的物体。这就是说,它把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加到自然身上。”m 按照人类学的理论,这 种原始思维特征,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如庄子应帝王日:“寨氏,其 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论衡自然日:“三皇之时,坐着 于于,行者居居,乍自以为马,乍自以为牛。纯德行而民瞳蒙,晓惠之心未形生也。” 正是基于这种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维,初民把自然的一切都看成自己的同类,他们之间的 生命可以互渗。物我既可混同,也就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认识的前提正是基于自然物具 有人的意识的万物混同的思维。在古代神话中,这种信息处处可见。如山海经北山 经“又北二百里日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自喙赤足,名曰 精卫,共鸣自t 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 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水经注卷三十四:“巫山者又帝女居焉,宋玉所 谓天帝之女,名日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化为草,实为灵芝。”山海经大 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 是为鱼妇。” “物我不分的观念,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特征。”“8 1 在这个思维阶段,原始初民 力图把自身之外的一切都与自身联系起来,并纳入自己所熟悉的体系范畴之内,进而做 出有效的解释。原始初民在对外界事物的一些基本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这些事物 彼此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之间,相互形成参照系统。于是,各种事物间彼此诠释彼此 映照的关系形成了,神话中万物均可化为人形,人亦可以转化为万物,万物间又可以相 互转化。 2 直观比拟的联想 俄国著名哲学家普列汉诺夫就曾说过:“因为人用同自身类比的方法来判断这些现 象和力;在他们看来世界似乎是有灵性的。”1 1 9 】这种“同自身类比的方法”即直观 比拟的联想。直观比拟的联想是原始思维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中写道:“原始思维局限于最近的、感受所及的环境,即人们能够思索的便仅是他 7 们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或现象。”婀原始初民身处榛莽,在大自然的无边的幢幢影象中, 每一现象都可能在他们的心灵中,唤起某种刺激与反应。做周面复始、永无止境运动的 日、月,变幻无常的星云,随季节的更替而荣枯盛衰的植物,以至卵化成鸟,蛹蜕为蝶, 蛇蜕皮而不老这些自然中的生息变化现象,必然首先印入原始初民应接不暇的眼 帘,并常常在这些事象与自身之间建立直观的类比联系,坚信宇宙万物的生成乃变化所 致。“即使是生命亦是如此,是变化,绝不是生殖。”踊1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山之神,名日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中 山下。”正如,人们白天清醒时整开眼,睡眠时闭上眼。神话中把这种自身与自然的联 系加之于“人面蛇身而赤”的烛龙,烛龙因此就有“其瞑乃晦,其视乃明”的特点。类 似的直观比拟联想也用予解释自然万物的产生。如绎史卷l 引徐整五运历年记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 五岳,血液为江河,筋骨为地理,肥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术,齿骨为金石, 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亡。”这些现象所进行的直观 类比联结中,已暗含着推理的成分。因为神话的直观类比,并不只是简单具有修辞学上 的比喻一类的特性,神话作为原始初民的解释体系,性质主要是认知的而非审美的。在 盘古神话中,用人的体貌形态来推理。这种推理是缘于盘古的体态形貌与所化之物有相 似之点。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粗糙的类比推理。 原始初民把两个迥然不同的物象统贯为先后的一体,而无需虚拟的事实和匠心的想 象,把两类在本质上毫无共同之处的事物,但只要在形态上具有相似的地方,就可以进 行类比,甚至把它们完全等同起来。原始初民正是基于同自身类比的原始思维和仿效自 然的创造,把物种之别、事理之隔一概泯除。正是现实中的客观性变形诱发了幻想中的 变形,为先民创造变形神话作了示范。 在这个阶段,可以说原始思维具有一定推理成分的思维结构系统,直观类比原则被 熟练的运用于对对象的类比化,反映着对象之间和现象之间的某些关系和联系,而且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事物某些本质方面的认识或包含着对周围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某些 理性认识。这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交形神话产生的思维基础。 二、变形神话折射的生命观 通过对变形神话成因的分析,可以明确变形乃是一种生命观,是由强烈的求生渴望 而发展成的一种执着信念。藉着这些变形的事件,来对生死的解说,揭示了原始初民的 生命观,是对死亡的抗拒,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是交有限为无限的一个创造,是无生 物也会因变形而具有流动的生命。其中最核心的意念,便是对生与死的解释。变形即可 以满足原始初民征服死亡的渴求,又可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又是战胜死亡的武器。 ( 一) 生命复活思想 变形神话,如同卡西尔所说,是一种“巧辩掩饰”,他说:“神话教导人们死亡并非 生命的结束,它仅意味生命形式的改变,存在的一种形式变成了另一种形式,如此而已, 生命与死亡之间,并无明确而严格的区分,两者的分界线暖昧而含糊,生与死两个词语 甚至可以互相替代。”阎 我们也曾经说过:在原始思维中,人是不会“死”的。在原始人看来,人的死去只 是肉体的更替,就像服装的更换一样。肉体里面寓居的灵魂从未死亡,它只不过是在不 断地转换形态和居所而已。 原始人相信人是不会死的,死人还活着。其“死人还活着”的典型表现,是他们对 于尸体的处理。“早在1 8 0 0 0 多年以前,还处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就已开始埋 葬死者。山顶洞人的洞穴分为上室与下室,上室住人,下室安放死者,死者身上不仅有 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原始人的装饰,还有劳动用的石器,这表明生者认为死者到 另一个世界去还需要这些东西。死者身边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红色是血液的颜色,生 命的象征。这种葬法,表现了初民对保存与复活生命的愿望。时间越往后,陪葬的东西 越多,这些陪葬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死后生命的信仰。”o ” 从古文献记载的神话来看,我们的祖先普遍相信人是不会死的,。“死亡”只是由一 种形体转化为另一种形体,是实现生命复活的方式。实现这种生命复活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力动变形,一是静态变形。 所谓力动变形,指从某种形象蜕化为另一种形象,包括人:动植物、和无生物之间 的互变。其特征“主要是以变或化这两个动词简陋而抽象地概括了变形的全过 程。”8 ”例如: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庄子逍遥游;蛇乃化为鱼山 海经大荒西经;炎帝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鸟山海经北山 经;鲧化为黄熊左传;灵鼓化为黄蛇穆天子传。这等等的变形,都是某一 个形体在生命的力动下,突然跃向另一个形体,而实现生命的复活。这种变形可能为时 奇 短暂,但却总含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注了原始初民无比执着的信仰。因 为在这种转化中既没有给我们任何证据,而仅在刹那之间形成。如果没有执着的信仰做 内在的动力支持,那么这种动力变形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始初民用简单的语言,就可以 把两个异类生命统贯为先后的一体,也不需要虚拟的事实和匠心的想象,也不需要过程 的详尽描写,也不需要视觉的形象的逐渐证明变形的事实。这正是原始初民信仰的投射。 因此,原始神话中的力动变形只是一个纯然的信仰,是一个生命律动的原理和法则,是 一种生命复活的方式。 “还有一类神话绝少动作上的叙述,只是静态形象地呈现,表现出入与兽、兽与兽 碗体互生,这种对拼杂雨成的神形的描述,虽然表面上看缺少一种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神话在叙述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固有之态,或蛇身人面,或鸟首人身等等。实际上它所 代表的却是人与兽或兽与兽融合的过程在形态转化上的凝固。因此我们姑且称之为静态 变形。”山海经给我们描绘了许多这种人兽同体互生的形象:如西王母是人形而 虎齿豹尾。钟山神是人面蛇身,帝王世纪和列子都记载伏羲是蛇身入面,女娲也是蛇身 入首。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互人之国( 郭璞注:人面鱼身) 。炎帝之孙,名日 灵恝生互人,足能上下于天。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 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颧顼死即复苏。”袁珂先生注征引自淮南子坠形篇: “今本云: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可见,颛顼在死而复苏 的过程中,曾呈现一半为人一半为鱼,亦即人面鱼身的形象。这种“人鱼”或“鱼人” 的奇特形象之所以形成,无疑有一个“变形”转化的背景。在这些变形过程中,形体的 转化与复活紧紧结合在一起。 在原始初民的心中,形体死亡后,灵魂的迁移并不是终极的归宿,而是生命再次复 活的一个中介。在力动变形和静态变形的转化下,使灵魂的历程成为一个周前复始、首 尾相接的圆环。通过形体的转化和灵魂的迁移,实现生命的复活和延续。 ( 二) 生命循环的意识 变形神话无可掩饰地是在试图解释生和死。死亡究竟是什么? 一方面是可见的形体 的变化,一方面是某种不可见的事物的隐遁消失,对这神秘不可知的改变,原始初民就 说那只是灵魂的转移和形象的迁化,至于永远寂灭无存的死去的事情,确是不真实的。 用这个信念,原始人在不自觉的虚构下,装饰死亡,就好像我们在梦里把不愿意彰显究 明的意识装饰起来一样。于是,死亡就只是个变形的故事。简单地说,神话用变形来代 替生命死亡的这一个事实。正如卡西尔所说:“神话和纯粹的哲学信仰之间的差别是, 哲学思想的全盘努力是要想证明人的灵魂不朽,神话思想刚正好相反,是要去证明死亡 的事实,而又不相信这些证明。他甚至说,整个神话思想,就是对死亡现象恒常和固执 的否定。”【2 6 j 在原始初民的心理,死亡,只是生命循环的一个中介,是旧生命的终结, 是新生命的开始。从变形神话之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原始初民的生命循环意识。 如鲧禹神话: 1 n “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 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 山海经大荒西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 帝乃命禹卒土以定九娴。”( 山海经海内经) 郭璞注,“鲧三岁不腐,割之以吴刀, 化为黄龙也。” “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国语晋语八) 。 “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 初学记卷二二引归藏) “永遏在归山,夫何三年不弛,伯鲧腹禹,夫何以变化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 ( 楚辞天问) 我们由“颉顼产伯鲧”( 山海经大荒西经) “昔者伯鲧,帝之元子”( 墨子尚 贤) 的记载,知道颛顼鲧禹是同一个神话的谱系。另外苟子所见的“禹偏枯” ( 盗跖) 和“大禹一体偏枯”( 杨朱) 的记载,也可以用来和颛顼死即复苏所化的 “有鱼偏枯,名日鱼妇”相印证,也隐含着禹和颛顼之间神话谱系上的血族相连的生命 关系。如果以父子相传的生命延续来看这个神话谱系,固然可以知道颇顼死而有鲧,鲧 死而生禹的血族相续。但我们所探求的是在变形神话思维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循环的意 识。在“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的时候,水神的原体蛇( 颛顼) 经过自我解体( 死亡) , 而再生为偏枯之鱼。此处的“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是旧有的生命形式被破坏( 死亡) , 而“死即复苏”( 再生) 化为鱼妇( 变形) 则是新生命的开始。所以说,死亡,只是生 命循环的一个中介,是旧生命的终结,是新生命的开始。在这里死和生衔接在一个环节 上,恰如庄子所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这就是宇宙生息起灭的大 循环。 既然延续生命的途径和方式是变形,这也说明“陈旧”的生命形式需要新的生命来 代替,这种代替有时甚至是迫不得已的。鲧失败于治水;瑶姬华年未嫁,倏而天亡;女 娃失足东海,徒然空游,精魂不返,死有余恨;夸父逐日而未及,口渴而倒地这种 种非其所愿的死亡,都是某种横逆而致的死亡,它击碎了原始人类生命恒常不变的荚梦, 迫使原始初民只得运用变形来更换现实中的脆弱生命,于是黄龙漫游羽渊,为水中精灵; 瑶草黄华茂叶,生生不已;精卫鸟衔石堙海,永飞不倦;夸父掷杖为邓林,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如此,原始初民运用他们原始的智慧,把不可抵抗的死亡事实化成了一片 永不凋谢的生机,把有限的生扩伸到生的无限。中国神话的变形渗透的正是对生命不中 断的延续性的信念,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毁灭的生命循环意识。 ( 三) 生命的超时空性 同类物种可以通过变形而开始另一种生命,异类物种也可以通过变形成为另一种生 命,生生相续,万物可以说都是变的结果。变形不仅在空间上具有任意性,在时间上也 具有无穷尽的超越性,变形是绝对超越时空的。变才能通,通才能久,久则生命长存就 不是虚言。所以,变形是积极的,无论人们身处何时何地,所拥有的变形,都可以带给 1 1 他们精神上的极大支持。 1 生命向时间的征服和创造 “原始初民从昼夜的更替、四季的转挟等等以及人类自身的生、长、老、死,意识 到了有形体的死亡是一个过程,于是便有了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发现时间。珊”死亡 是时间流逝的结果。在死亡的时间的重压下,原始初民渴望从时间的流逝中把自已解脱 出来。于是对死亡的抗拒成了对时间的超越丽原始初民对时间的认识来自于他们对自 然现象的观察,日月运行应是原始人最早的时间标志。所以,早在神话时代,日与时间 的关系就已经明确了。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曦和生十日的故事:“东南海之外,甘水 之间,有曦和之国。有女子名日曦和,方日浴与甘溯。曦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后来郭璞注云:“曦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又云:“吉尧因此而立曦和之官,主 四时。”曦和是生育日的神,又是主时之官,可见在初民的意识之中,日即时间,两者 是完全叠合的。 神话是初民意志和愿望的表现,所以每个神话故事都应该有它的意义,也就是表现 这一幻想的意志和愿望。那么“夸父逐日”这一流传上古的神话故事,他的意义是什么 呢? 这个神话见于山海经的“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一海外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日夸父。后土生信, 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隅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 死于此。”大荒北经 “夸父逐日”神话的意义,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通( 1 0 1 页) 是这样解释的:“这 个宏伟壮丽的神话,它的意义安在呢? 自然,我们得承认,我们今天的探索未必符合古 人的构想,但也不是不可以探索。或者言入各殊,都是神话的新解,就让它是新解也好。 例如有人说夸父逐日,是象征对王权的夺取,日所象征的就是王权。又有人说,夸 父逐日,目的是为了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去盗取天上的神火,他手里拄的杖就是点火的 枝。还有其他一些说法,都各有所见,不无道理。而据我的理解,则毋宁说是夸父对光 明和真理的追求,无论他怎样快步奔跑,发展的真理总还是行走在他的前面,他只能接 近真理,却永远也无法牢牢捕捉真理。黄河、渭水乃至大泽的水源,无非都是表示探求 真理所需要的大量的指示。他死在奔往大泽的中途了,他没有到达探求真理的目的。然 而他仍将手里的拄杖,弃而化为桃林,给世世代代追踪他的足迹而来的光明和真理的寻 求者解除口渴。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大的悲剧中涵藏的宏丽的图景;他鼓舞着我们 为此献身的斗志,继世而起,嘤鸣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森林生态修复协同实施方案
- 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培训课件
- 风电场基础工程施工方案
- 城轨车辆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探讨
- 新时期煤炭行业成本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 AIGC驱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
- 药理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 脑病科护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头晕的试题及答案
- 安全培训竞赛评分标准课件
- 委托代购房屋合同协议
- 温州润益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6000吨甲基丙烯酸甲酯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全面了解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2025电商运营培训
-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语言知识与应用第四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课件
- 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真题大全
- 销售经理竞聘述职报告
- 普通发热患者接诊流程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 酸雾净化塔安拆施工方案
- 电力行业实施降本增效的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