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毛诗故训传》义理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毛诗故训传》义理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毛诗故训传》义理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毛诗故训传》义理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毛诗故训传》义理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毛诗故训传》义理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毛诗故训传( 简称毛传) 是“诗经汉学”古文经学的里程碑式奠基之作, 其对诗经义理的阐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毛传为孔子所述, 是孔门弟子对诗教内容的纂辑。毛传的义理及其阐释方法,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 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同时也具有颇具影响的学术价值。 本文共有三章,约五万五千余字。第一章分为两节,主要论述毛传的渊源。 汉初是一个献书的时代,认为毛传为毛公所作的以往诸说,当存商榷之处。与毛 传关系密切的尔雅不是汉儒所著,探讨毛传的渊源也应该走出疑古的误区。 汉儒治经的师法,源于孔门传诗的规矩,最早应该追溯到孔子的诗教原则 “述而不作”。尔雅是孔子授受典籍的纂辑,与毛传殊途而同归。因此,毛 传的渊源就应该是孔子的诗教,即毛传为孔予所述,经孔门弟子纂辑而承传。 第二章分为两节,主要论述毛传义理对孔子诗教的体现及其阐释方法。孔子 传授“六艺”,以诗为重。孔子培养弟子君子人格、授之以政、传承文献的诗教 目的及其尊崇周礼、纲纪人伦、批评时政的价值取向,在毛传中无不得到充分的 体现。毛传阐释义理的方法也体现了孔子授诗的方法。 第三章分为三节,主要论述毛传义理的学术价值。毛传实现了对诗经 阐释视角的义理转移,提出了影响后世的“六义”诗学理论。毛传对中国古典训 诂体式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发轫意义。同时,本章揭示了毛传“以史释诗” 的根源。 孔子整理和传授“六经”,揭开了儒家阐释学的序幕。毛传实际上就是孔子授 诗的内容纂辑,几经:f l f 弟子的传承而于汉代脱颖而出。毛传的作者虽然经受着 历代的误解,但其阐释义理的方法和学术价值,却直接或间接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关键词:毛传孔子诗教 义理 分类号:g 2 5 6 a b s t r a c t t h ee x p l a i n i n go f 咖pb o o ko fs o n g sp r e s e n t e db ym a og o n g ( f o rs h o r tm a oz h l t a n ) m i l e s t o n el a yaf o u n d a t i o n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o f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d o ,t h e 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h a sa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l a t e ra g e i nt h i sp a p e r s o p i n i n g , m a o z h u a nw a se x p a t i a t e db yc o n f u c i u s ,w h i c hw a sc o m p i l e db yh i sd i s c i p l e s t h e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a n de x p l a i nt h em e t h o d ,h a sr e f l e c t e dp u r p o s e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 m e t h o dt h a tc o n f u c i u st e a c h e sm a o z h u a n ,h a v ea c a d e m i cv a l u ew i t hi n f l u e n c ea tt h es a n l e t i m e t h i st e x th a s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m o r et h a na b o u t5 5 ,0 0 0w o r d si na 1 1 c h a p t e ro n ed i v i d e d i n t ot w o ,d e s c r i b et h eo f i g 抽o ft h em a oz h u a nm a i n l y o n ee r at oo f f e rb o o kd u r i n gt h e e a r l yy e a r so fh a nd y n a s t y , t h i n km a o z h u a nb e e nc r e a t e db ym a ng o n ga l ls a yi nt h ep a s t , a c ta sa n ds t o r et h ep l a c et h a td i s c u s s e s w i t hm a oz h u a ni n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e r y aw h i c h w a sc o m p i l e db yc o n f u c i u s sd i s c i p l e s p r o b ei n t oo r i g i no nm a o z h u a ns h o u l dg oo u to f a n dd o u b tt h ea n c i e n tm i s t a k e ni d e at o o h a nd y n a s t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t e a c h i n gm e a n so f c l a s i s i c sc o m ef r o mt h er u l eo fc o n f u c i u s se d u c a t i o n ,s h o u l dh a v et r a c e db a c kt ot h e a p p r o a c ho fc o n f u c i u s se d u c a t i o ne a r l ym o s t 。p a s so ut h e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w i t h o u t a d d i n ga n y t h i n gn e wt oi t ”e r y aw h i c hw a gc o m p i l e db yc o n f u c i u s sd i s c i p l e sh a st h e d i f f e r e n tw a yf r o mt h es a m es o u r c eo far i v e rw i t hm a oz h u a n s oo r i g i no fm a oz h u a n s h o u l dw h e t h e rp o e mo fc o n f u c i u st e a c h , n a m e l ym a oz h u a nw a se x p a t i a t e db yc o n f u c i u s , h i sd i s c i p l ec o m p i l e sa n dc o l l e c t sa n db o r ns p r e a d i n g c h a p t e rt w o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 ,e x p o u n dt h ef a c tm a o z h u a n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i ss p o k e n t ot h ee m b o d i m e n tt h a tc o n f u c i u s p o e mt e a c ha n de x p l a i nt h em e t h o dm a i n ly ,c o n f u c i u s t e a c h e ss xc l a s s i c ,p u t s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f i r s t c o n f u c i u st r a i np e r s o n a l i t y , g e n t l e m a no f d i s c i p l e ,a w a r dw i t hp o l i c y ,p a s so nt h e b o o ko f s o n g so fd o c u m e n tt e a c ht h ep u r p o s ea n d w o r s h i p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c e r e m o n y ,r e s t r i c te t h i c ,c r i t i c i z e t h e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 c u r r e n tp o l i t i c s ,g e ta b u n d a n te m b o d i m e n ti n v a r i a b l yi nm a oz h u a n m a oz h u a nt h e m e t h o dt oe x p l a i n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a n d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h a sr e f l e c t e dt o oc o n f u c i u sa w a r d s t h em e t h o d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a c a d e m i cv a l u eo fd e s c r i b i n gt h e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t h a t m a oz h u a na n d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m a i n l y m a oz h u a ni si te x p l a i nt o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o fv i s u a la n g l ei si ts h i f t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 ,p r o p o s es i xy it h a ti n f l u e n c e l a t e ra g ep o e ml e a r nt h et h e o r yt or e a l i z e m a oz h u a nh a s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i n gt ot h e f o r m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s t y l eo fc l a s s i c a lc r i t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a n c i e n tt e x ti n c h i n ae i t h e r m e a n w h i l e ,t h i sc h a p t e ra n n o u n c e dt h eo r i g i no f “c l e a r i n gu pp o e m si n h i s t o r y ”t h a tm a oz h u a n c o n f u c i u sp u t ss xc l a s s i ci no r d e ra n dt e a c h e s ;e x p l a i nt h ep r d u d es t u d i e da f t e r o p e n i n g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i ti sc o m p i l e da n dc o l l e c t e db yt h ec o n t e n tt h a tc o n f u c i u s t e a c h i n gt h eb o o ko fs o n g si nf a c tt h a tm a oz h n a n t h o u l g ha u t h o ro fm a oz h u a ns t a n d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s u c c e s s i v ed y n a s t i e s ,i te x p l a i nm e t h o da n da c a d e m i cv a l u et h a t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 ,b u th a v ea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l a t e ra g ed i r e c t l yo r i n d i r e c t l y k e y w o r d :t h e 凰p m m i n go lt h eb o o k0 3s o n g sp r e s e n t e db ym a og o n g ( f o rs h o r tm a o z h u a n )c o n f u c i u s t h ep o e mt e a c h i n g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c a t e g o r y :g2 5 6 4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皇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动西牛导师签字:做备彳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出盔理整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出盔额萱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 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镯t 岛华 签字目期:2 0 0 岁年9 月,1 日 导师签字钟暂珲 签字目期:2 0 0 厂年华月f f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刖看 毛诗故训传( 简称毛传) 凡三十卷。毛诗在今古文之争中最终取代了鲁、 齐、韩三家,于东汉后期立为官学,并流传至今。毛传从而成为“诗经汉学”古 文经学的里程碑式奠基之作。毛传端承先秦诗学,训诂渊源有自,释词简明精当, 是后人研读诗经不可逾越的范本。 毛传的义理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毛传义理的研究也就具有极 为重要的意义。自郑笺以来,先儒后学对毛传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 提供了许多给人启发、供人借鉴的见解,而对毛传义理的研究直居于训诂的附 属,且不成系统,其不足之处如下: 一未能对毛传义理阐释的学术渊源进行纵深发掘。关于毛传的作者及 其承传源流,自汉迄唐众说纷纭。前说多认定毛传的作者为汉人,故对毛传 义理的把握,往往系诸汉代政治文化背景。诸说大都看到了毛传较多地继承了先 秦儒家正统的礼乐精神,但未与孔子的诗教作纵深的比较,从而对毛传阐发义理 的动机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或有待商榷。 二缺乏对毛传义理阐释方法的系统把握。毛传义理学术渊源的定位, 直接影响对毛传阐释义理方法的系统把握。前说认为毛传在今古文之争的文 化背景中经历了一个继承、初构、增益、写定过程,其实这是建立在对毛传义理 的学术渊源误解基础上的错误认识,因而其对毛传义理阐释的系统层次性、方法 多样性和标兴释兴的思维方式的研究也不乏臆说之嫌。 三缺乏对毛传义理阐释学术价值的把握和整理。毛传义理的学术价值 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先秦说诗模式的定型和完善,又有独特的学术发明; 二是体现在对后世学术的影响上。以往由于对毛传作者的误解,且对义理阐释的 渊源和独创性分别进行孤立研究,因而对其独创的学术价值难以定位;对毛传的 价值和影响分丌来谈,从而又不失空泛。 鉴于以上不足,本文拟以综合吸收历代毛传研究成果入手,结合中国经学发 展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古典训诂体式的发展过程,对毛传义理阐释的渊源、方法和 学术价值作整体把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毛传的渊源 第一节诗序、毛传作者之争 所谓诗序,是指毛传置于每篇诗开头的序文,故又称毛诗序。毛传 是指附于诗句之后的传释。关于诗序、毛传的作者及成书,历来聚讼不休,遂 至对诗序、毛传义理的把握也是诸说不一。因而对诗序、毛传作者的考 证,是索解其义理的前提和关键。 一诗序、毛传的作者之争 毛诗的承传源流自汉迄唐,诸说不一。三国时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卷下毛诗日:“孔予删诗,授h 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曾申授魏人李 克,克授鲁人盂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予授赵人苟卿,苟卿授鲁国毛亨,亨作诂 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以其所传,故名其诗日毛 诗。苌为河间献王博士,授同国贯长卿,长卿授阿武令解延年,延年授徐敖,敖授 九江陈侠,为新莽讲学大夫。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时九江谢曼卿亦善毛诗, 乃为其训。东海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得风雅之旨。”唐人陆德明 经典释文叙录概括史记、汉书的记载而注明其承传源流:“孔子最先删 录,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焉。口以相传,未有章句。徐整云:子夏授高 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 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以不在汉朝,故不列于学。一 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予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 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疑陆德明第二说即主要根据陆玑说而为言的。 从二陆之论可以看出,且不论毛诗承传的具体流程,他们大致都认为孔子是毛诗 传授的源头,孔门相循是毛诗承传的途径。 ( 一) 诗序的作者之争 自汉以来,学者论说毛诗序的作者,大抵不出上述承传次第,而各以自己的 理解,作出不同的判断。综而论之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种观点认为,诗序作于毛亨之前,即作于先秦。 汉书艺文志载:“又有毛公之学,自谓予夏所传。”这是正史中关于诗序 归宿的最早记载。汉志说毛公自谓其学子夏所传。诗学之传,当然包括诗 旨( 即篇序) ,故可知毛诗所载诗序传自子夏。“传”是传授前人传说,则予夏所 传就是传其师孔子所授的诗学。后人或不辨汉志所述,遂力主诗序为子 夏所作。如:王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注:“子夏所序诗,今之毛诗是 也。”主此说者甚多,不烦照录其文,仅述其要者篇目: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 鱼疏、梁代萧统文选、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清代阎若璩毛朱诗说、毛奇 龄白鹭洲主客说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篇、朱彝尊经义考诗论、王鸣盛蛾 术篇、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陈奂诗毛氏传疏等。今人 从此说者也很多,不录。 另外还有未确指诗序作者,而谓出自先秦。如:张子全书卷四:“诗序 必是周时所作,然亦有后人添入者,则极浅近,自可辩也。” 二程皆以大序是孔予所作,小序是“国史明乎得失之迹者”所作。程颐 日:“诗大序其文似系辞,其义非子夏所能言也,分明是圣人作此以教学者。” 又谓大序中“分明言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如非国史,则何以知其所美所刺之入? ” 【1 1 瞄9 1 二程说大序为孔予所作,当是中环之语,唯小序作者之论有所偏颇。 第二种观点认为,诗序为汉儒所作。 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卫宏传:“卫宏字敬仲,东海人也。从曼卿受学, 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主卫宏作序说的还有,宋代朱 熹、叶梦得等以及六经奥论,清代姚际恒、崔述、魏源等。近当代主此说者尤其 多。韩愈诗之序议:“子夏不序诗,有三焉:知不及,一也;暴扬中苒之私, 春秋所不道,二也;诸侯犹世,不敢以云,三也。察夫诗序,其汉之学者欲 显其传,因藉之子夏。”韩愈怀疑子夏作序之说,并指出汉儒藉子夏之名的动机和目 的。这个说法对宋以后疑序之风影响很大。毛诗集解亦申引韩愈之言。又诗札 则臆断诗序为毛亨所作。 第三种观点认为,篇序) 下头第一句话,即为古序,作于先秦。古序之后,为汉儒 所申说增补。 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上:“沈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予夏作,小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序是子夏、毛公合作。h 商意有不足,毛更足成之。”隋书经籍志、成伯瑜毛 诗指说解说、程颐程氏经说、程大昌考古编诗论十、群书考索别集 卷七、四库全书总目诗序都主此说。这一种观点的各种论述虽然互有分歧,但 概而论之,相同之处是,都把篇序分为两部分,将开头一句当作古序,认为成于先秦, 或出于国史,或为孔子作,或为子夏作,将申说部分当作增益,认为出于汉儒所为。 这种观点意主调停,似是而非。 除上述三种观点外,另有疑古之说。范家相诗渖引王安石语日:“诗序, 诗人所自制。”郑樵诗辩妄更为异说:“诗序皆是村野妄人所作。” ( 二) 毛传的作者之争 关于毛传的作者,亦是众说纷纭,大抵有四种称说: 一是毛亨说。持此说者有:1 汉郑玄诗谱日:“鲁人大毛公为故训传于 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2 吴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3 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大毛公为其传,由小毛公而题毛也。”而不知“传”体何为, 又日:“未审此诗引经附传,是谁为之。”4 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正义四十卷 参稽众说,据郑玄诗谱和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定作传者为毛亨。5 经典释 文序绿。 二是毛苌说。持此说者有:1 后汉书儒林传:“赵人毛长传诗,是为毛 诗。”( “长”字不从“! | i | i ”。) 2 隋书经籍志:“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 苌传,郑氏笺”,其说始称毛苌。3 此外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皆 日毛诗诂训传为毛苌撰。4 苟悦汉纪卷二十五日:“赵人毛公为河间献王博 士,作诗传,自谓得子夏所传,由是为毛传列于学官。” 三是“非于一人”说。宋李樗氏日:“毛诗所传非成于一手”。【2 】唧2 四是毛亨初作毛苌增益说。王国维先生观黉集林书毛诗故训传后考订:“盖 故训者,大毛公所作,而传则小毛公所增益也。”另“凡出周官者二十七条,盖 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得见周官,因取以传诗,附诸故训之后。虽诗序 之中,办有为小毛公增益者。”【3 l p 3 另外,汉书艺文志但称毛公,不著其名,或许在班固看来,毛传的作者 是谁并不是问题。朱彝尊经义考又分毛亨撰为诗诂训传,注日“佚”,毛苌撰 为诗传,注日“存”。其说于古无据,不可从。四库全书总目及惠栋九经古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孙志祖读书脞录、梁章锯退庵随笔等,皆指出其误。| 4 j 二千年讼端的问题 综观以上争论,诸说有待商榷处有以下三点: 一是把尔雅等古代典籍的著述时代断为战国末期或秦汉间,忽视了学术积累 和承传的过程,轻视了古人的能力而夸大了汉儒的贡献。而只有走出其为汉儒所作的 误区,才能拆除毛传为汉儒所作的障碍。尔雅的著述时代和作者问题下文详 述。 二是对孔子整理和传授“六经”没有足够的重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 子整理和传授“六经”的大致情况,而后世学者对“六经”的具体删订问题则众说纷 纭,如有些说法拘泥于“述而不作”,对孔子的著述甚表怀疑。这些纷争和怀疑的产 生,都是因为缺乏对孑l 子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的准确把握和对孔予于古代文化的态度及 其原因的深入分析。 三是对孔子与诗经的关系以及论语与诗经的关系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相关的联系,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都有涉及,只是缺乏更为深入的挖掘,其内在 的联系仍未浮出水面。 诗史漫漶,上古典籍无明载,遂至诸说纷纭。这些说法给我们的启示是:一、 序、传的作者是否是汉代以前的人,汉儒已经说不清楚了,而后世诸说或固于 成见,或偏于一隅,或意主调停,或据经托名,但大都缺乏严密的证明;二、孔子是 诸说公认的诗学源头,孔门相循是相同的承传途径。 以上提到的问题,将在论述中逐步展开。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陷入纷争 之中,为某一说增添证据,而是从序、传本身出发,弄清序、传间的关 系以及诗、序和孔子( 论语) 的关系。 第二节毛传为孔子所述 孔子与诗经有着不解之缘。论语中记述与诗有关的二十条,多数是 孔子引诗评诗;左传载7 l 子引诗五次;礼记谈到诗的地方有 一百多处,其中绝大多数与孔予有关。春秋时期,乐师只是诗三百音乐的经营者, 流行于朝野的贼涛言志以及当时和以后的著述引涛也都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研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究。从现存的文献典籍来看,真正开始研究和评论诗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第 一人,是先秦诗学的源头,成绩最为卓著。孔子设帐授徒,以“六艺”为传授内 容。司马迁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 二人。”( 史记孑l 子世家) 而“六艺”之中,孔子以诗为先,所谓“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他非常重视诗的教育,曾谆谆教导弟子“小 子何莫学夫诗。”( 论语阳货) 又礼记经解:“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 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一,孔予在礼记仲尼燕居中还说过:“不能诗, 于礼缪。”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楚帛和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 土的楚简,从多个方面不同程度地证实了史记、论语、礼记的上述记载【5 1 。 而孔子的诗教又与其诗学有着无法分开的关系。循着孔子是诗经传授的 源头,:i lj i 相循是诗经承传的途径这条思路来探讨毛诗的渊源,解索序、传 作者的迷踪,那么孔子的诗教便是最切近的线索。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 把“述”字解释为阐述,则难 以自圆其说。马王堆出土的楚帛和郭店出土的楚简,还证明了孔子在讲学时是写讲稿 的。这些讲稿有的是关于“性命”等哲学问题的专论,如尊德义等;有的则是以 “述而不作”的学术取向对诗、书等文化典籍的讲解与阐发【6 l 。柳诒微在中 国文化史中说:“孔子之学,固不以著述重,然其著述之功,关系绝巨。史称其时 礼乐废,诗、书缺,传自孔氏,始可得述。”f 7 j 6 8 说文释“述”字:“述,循也。”“述”与“循”上古音为一声之转,义当 可通。尚书五子之歌:“述大禹之戒以作歌”,诗经j 毕风日月:q 疑我不述”, 孔安国注和毛传都谓:“述,循也。”可知“循”是“述”字的古义。朱熹释“述”: “传旧而已”,颇近其旨。也就是说,“述”字在这里的意思是遵循之义,守而不改。 孔予尊崇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 公”( 论语述而) 即是有力的证据。而只有以“述”字的古义( 循) 来理解,才 能参悟“述而不作”的真正含意。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因是“信而好古”,即指尊 崇周礼,因此守而不改,力行遵循。他“述而不作”是因为面对春秋末世礼崩乐坏的 现实,于周礼寄托了经世的理想。孔子因所好而所述( 循) 之“古”,即指他寄托理 想的古代政治制度,这些又都体现在古代的典籍、礼俗等传统文化之中。 孔子对待古代文化“述而不作”的原则,也是其授诗的原则:遵循古义,守 6 山东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不改。对孔子授诗原则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孔子授 诗的原则即是孔门传诗的原则,也即是汉儒师法的渊源:一是孑l 予“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是毛诗渊源有自的原因。这两个结论又共同推导出一个结论:毛诗传 授的渊源来自孔子的涛教。 一子l 门传诗的原则与毛传的渊源 汉代治经是最重师法的。皮锡瑞经学历史指出,在教学方法和解经方法方面 “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子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1 8 】诤7 7 所 谓“师法”,是以宗师为源,以弟子逐代相传为流而形成的经学派别内部特有的传授 系统与教学风格。“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 流也。”1 8 1 汗1 3 6 汉人无无师之学,训诂旬读,皆从口授,书皆竹简,得之不易,若不 从师,无从写录,因此汉人之学必从师,然后能成一家之言。汉书儒林传即可 为证,凡言某经有某氏之学,大抵皆指师法。如诗有鲁、齐、韩;书有欧阳、 大小夏侯之学;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王国维先生也曾说过:“自汉以后, 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 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1 9 】4 汉代师法其实并非汉儒的独创,而是直承孔门传诗的规矩,最早应该追溯到 孔子的诗教原则。具体来说,汉儒治经“师之所传,弟子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 说即不用”的严格师法,来自孔门传诗“口以相传,未有章句”的默守规矩,也 即来自孔子诗教的原则“述而不作”。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弟子子游在武城作 官,遵守夫子的教导,居位治民,为旅行礼乐的教化,在武城“弦歌”不辍。从这个 片断记述,我们可以看出孑l 子弟子是笃厚认真,谨守师教的。汉志日:“诗遭 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也是说毛诗的传授方式是“讽诵”相传, 若不然则毁于秦火而不见于世了。根据汉人的师法,毛公传诗,当然也是“一字 毋敢出入”。所谓“一字毋敢出入”主要并非针对作为“经”的诗,而是序、 传。以此论之,儿主序、传为汉儒所作的说法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汉志 谓毛公之诗传自子夏,恧子夏所传就是传其师孔子所授的诗学。毛诗的源头 就应该追溯到孔子的诗教。 凡主张毛传为汉儒所作的先儒后学,都忽略了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背景:汉兴 之初是献书的时代,而不是著书的时代。汉志载:“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广开献书之路。”又刘歆移太常博士书云:“至于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至 孝文皇帝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至孝武皇帝, 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 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这是汉代人对自己时代献 书之风的记载,说得非常明确。汉志记载,济南伏生献今文尚书、孔子后人孔 安国献孔子宅壁古文尚书即是其例。汉书儒林传:“毛公,赵人,治诗, 为河间献王博士。”以时风论之,则汉志所载的毛诗故训传也应该是毛公( 毛 苌) 所献之书,而不是其所作古。毛传既然不是毛公的独创,那么就应该有所师 从。汉志日:“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这是正史中关于毛诗归宿的最早 记载。汉志谓毛公自谓其学子夏所传。“传”与“作”是有区别的:“作”是自著 其文,为其独创;“传”是传授前人传说。应该说,汉志所说的“传”的涵义等同 于孔子“述而不作”的“述”。然则子夏所传就是传其师孔子所授的诗学。这样 说来,史学大师班固所说的毛公治诗的源头,就又一次追溯到了孔子的诗教。 二尔雅与毛传的渊源 尔雅与毛传有着紧密的联系。尔雅四千多个词目中有七八百条直接 取材于诗经,毛传的训诂与尔雅相符的占绝大多数。欧阳修诗本义谓 尔雅“乃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欧阳氏之说虽见其一端, 但他显然是看到了毛传释诗多同尔雅。正如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 所说:“毛传用尔雅者十得七八。”【1 0 】9 或可以说,尔雅主要就是为诗 作注的。然则,理清尔雅的头绪,即能证明毛传的渊源。 ( 一) 尔雅的渊源 1 孔子“雅言”是尔雅书名的来源 一般都认为尔雅的名义之说,最早源自刘熙释名所云:“尔,呢也;昵, 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占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叙 录又有所发挥:“言可近而取f 也。”阮元解释为:“近f 者,各省土音近于官话 者也。”【1 1 】呷1 8 ,意思是沟通各地方言,使接近于共同语。从释名所云,训“雅” 为“f ”之说( 或称“近正说”) 最多。如:郭璞尔雅序及邢爵疏。 有一种说法,训“雅”为“夏”。黄侃尔雅略说日:“雅之训f ,谊属后起, 其实即夏之假借字。一可知尔雅为诸夏之公言,二可知尔雅皆经典之常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三可知尔雅为训诂之j 下义。”f 1 2 】p 3 6 2 “雅”在广韵为“五下切”,属 “疑”母,“夏”在广韵为“胡雅切”,属“匣”母,“雅夏”上古均属“鱼” 部,二字叠韵当属无疑。“疑”“匣”按今人拟音虽非同声,但同属舌根音,古人所 谓“旁纽”,也是可以通的。因此这两个字的音在上古是十分相近的,这也是大多懂 小学的学者将“雅”释为“夏”的一个前提。这种说法与“近正说”并不矛盾,恰恰 能互为补充和印证。 还有种说法谓“雅”之训正,还贯彻了一种“正名”精神。例如何九盈就认为: “尔雅是部正名之书,既是在辨析事物的概念,也是对名词进行释义,这 在战国时代是件很重要的事。”1 1 3 1 本文对何九盈所谓尔雅成书于战国时代的说 法不敢苟同,对其“正名”的说法也有另外的思考,且待下文详述。 其实,依前文所述诗序是孔子授诗所传,贝j j i ;i l “雅”为“正”最早应该推到 孔子。诗序云:“雅者,正也。”孔子在这里固然不是对尔雅名义的解释, 而其训“雅”为“正”的涵义与“近正说”的理解是相通的。大戴礼记小辩引 孔子语:“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卢辩注:“尔,近也,谓依于雅颂。”从 春秋时期赋诗引诗流行于朝野来看,在孔子以前,诗三百显然是依据雅言统一修 订过的( 这就正好作为共同语的教材) 已在官学中作为雅言的教材,孔子则是将这种 方法推广到了私学。“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当属周民族的方言,而孔子又特别服膺周 代的礼乐文明,因此可以认为,孔子授课所依据的“雅言”即是周民族的方言,也就 是有周时代中原的官话。郑玄说孔子“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 论语注疏何 晏注引郑玄注) ,所谓“正言其音”,就是说要按照中原共同语( 官话) 读准典籍字 词的音,要解释准确典籍词句的意思。郑玄没有明确孔子及当时用什么作为“正言” 的依据。依照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他所依据的应该是他还能够知道的流行的古 义。有人认为尔雅是周公所作,比如魏张揖( 上 表) 。那么孔子“正 言”的依据,就是尔雅了。然而认为尔雅是周公所作的说法,于古无掘。陆 德明经典释文日:“训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 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张揖论之详矣。”此说颇有调停之嫌。先秦诸子书, 或托名诸子之书,皆以诸子姓氏贯之,如老子( 老子姓李。说文消李字从木予 声。李、老一声之转) 、庄子、孟子、尸子等。而论语不以孔子署名,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为论语不是孔子所作的专著,而是孔子“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汉志) 尚书在古代典籍中称为书,司马迁最早给书定名为尚书, 是一部记录古代君王言论和古代政令的书籍,不是个人专著,因此也不是以作者之姓 氏命名。诗经是春秋中叶至西周初年期间的一部乐歌总集,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故也不是以作者之名命名。依此类推,尔雅不以姓氏命名,则也一定不是个人专 著,尔雅不为周公所作无疑。尔雅也不是汉儒所作,原因有两个:一是孔子 为弟子传授典籍“皆雅言”,再一个就是汉兴之初应该是一个献书的时代。认为尔 雅为汉儒所作者,会提出异议;尔雅引文有秦汉间文化资料。这应该是汉儒的 增补添修所至,当不可见一叶而不见森林。当然尔雅也不是孔子之作,但其命名 当与孔子“雅言”有关。 2 尔雅是孔子授受典籍的纂诂 既然尔雅的名义是从孔子“雅言”而来,孔子传授典籍又“述而不作”皆循 古义,然则尔雅的成书应该是这样:孔子受徒,授受六艺,训述古义,而孔门所 录,承传至汉献书而有尔雅。郑玄驳五经异义:“玄之闻也,尔雅者,孔 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盖不误也。” 诸经传注与尔雅有不同程度的密切关系,有大量的训释相同或相通;还有同 一个词,在先秦不同的典籍中有相同或相通的训释。 ( 1 ) 尔雅与儒家经典传注相同释例 释诂与易晋彖同:晋,进也。 释诂与尚书盘庚:“兹予有乱政同位。”孔安国传同:乱,治也。 释言与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郑注同:典, 经也。 释言与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郑注同:翦,齐也。 释训:“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瑟兮佣兮,恂傈也;赫兮煊 兮,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这是 解释卫风淇奥的大意,礼记大学仅个别字有增替。 释天:“玄枵,虚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玄枵,虚中也。” 释诂:“京,大也。”公羊传桓公九年:“京者何? 大也” 释诂:“俟,待也。”谷梁传庄公八年:“俟,待也。”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同一词在先秦不同的典籍有相同或相通的训释释例 如对“履”字训诂相同者有: 尔雅释言:“履,礼也。” 易序卦:“履者,礼也。”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在我室兮,履我即兮。”毛传:“履,礼也。” 礼记坊记:“履无咎言。”郑注:“履,礼也。” 汉书- 叙录:“邛成乘序,履尊三世。”颜师古注:“履者,礼也。” 传统观点认为尔雅专为儒家经典而作,如王充论衡是应篇曰:“尔雅 之书,五经之训诂,儒者所共观察也。”又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尔雅者, 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事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 不惑者也。”传统观点显然认识到了尔雅与儒家经典的密切关系,但是却颠倒了 尔雅与诸经传注的先后关系。传统观点无法解释圆通这样一个事实:诸经传注与 尔雅有不同程度的密切关系,有大量的训释相同或相通,而如果尔雅为战国 末期或汉初人所作,在当时文化信息交流不发达、师法森严的情况下,他们是无法参 阅的,两者的密切联系怎么理解。同一个词在先秦不同的典籍中有相同或相通的训释, 又作如何解释。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应当接受前文论证的一个事实:尔雅是孔予授受 典籍的纂诂。尔雅不是周公之作,不当出现在孔子之前,此论无疑。尔雅也不 会是汉人作古,否则书中能保存大量古义和同一个词在先秦不同的典籍有相同或相通 训释的现象无法作出解释。尔雅与儒家经典有着无比密切的关系,而孔子又是儒 家经典的修整和传承者,那么尔雅的归宿必然指向孔子的授受“六艺”,而且主 要是授诗。孔予“述而不作”,授“六艺”而依雅言,因此又可推断孔子授课保存 了大量的古义,并通过他的弟子门人代代承传下来。于是,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尔 雅是- l i 3 弟子对孔子授受古代典籍语言训诂的记录,1 3 耳相传,相循不背,汉兴之 初,时兴献书,遂书诸竹帛而有尔雅一书。 3 尔雅体例对孔子授诗的体现 尔雅体例对孔子授诗有多方面体现,可以进一步证明尔稚渊源于孔 子。 ( 1 ) 释诂与“辞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散言故训传三体可通称,是就三者成为训诂体式而言, 而将释诂系之孔子的讲学,则又有特殊的涵义和功能。大雅燕民:“古训是 式。”毛传:“古,故也。”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孔颖达毛诗周 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然则,释诂就是孔 予解释古代典籍中“古今异言”的纂辑。孔子说过:“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 灵公) 般都认为这是指孔子不讲就辞藻,反对言辞过于浮华。然而,孔子还说过 他是喜欢“郁郁乎文哉”的,论语的语言又是颇富有诗性的。本文认为,孔子所谓 “辞达”,是指正确理解典籍词语的古义而且能准确运用。毛传中的训诂也是如此。 其例; 释诂:“功、绩、质、登、平、明、考、就,成也。成”就是对“功”等诸 古语的解释。 大雅抑:“质尔民人。”毛传:“质,成也。” 周颂敬之:“日就月将。”毛传:“将,行也。”则就即是成行之义。 尚书舜典:“三载考绩。”孔安国注:“三年有成,故以考。”即是释绩为成。 礼记曲礼:“年谷不登。”郑玄注:“登,成也。”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平者,成也。” ( 2 ) 释言与“雅言” 邢爵尔雅释言疏序引方言日:“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 又云:“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是日 释言。”阮元对尔雅名义的理解正是从方言的角度考虑的,所谓“近正者,各 省土音近于官话者也”,意思是沟通各地方言,使接近于共同语。孔子所处的春秋时 期,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当属周民族的方言,而孔予又特别服膺周代的礼乐文明,因此 可以认为,孔子授课所依据“雅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