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易代的文人与文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易代的文人与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陈伦敦指导教师李大明 摘要:魏晋易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借用陈寅恪先生所言是一场巨变。 魏政权是禅让给晋的,晋又统一了天下。在此之前,魏虽说也是从汉那里 禅位得来的,但曹魏毕竟只统一了北方,未曾统一整个中国。王莽也曾禅位, 虽是统治了整个中国,但又很快就灭亡了。因此不妨可以说,晋是第一个以禅 让形式得到天下的统一王朝。这是晋王朝建立的特殊性。 曹魏在其统治后期,特别在曹爽当政时期,越来越表现出其软弱性。司马 氏是凶残的,在与政敌斗争中大肆屠杀,十几年间有六次夷灭三族,也殃及一 些文人,使“名士少有全者”。但我们发现其实在晋武帝禅位登基之前,有不少 文人已开始易代了,他们已逐渐投向了司马氏一边。这政治立场的变化是有一 个过程的,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在这过程中,面对易代这一大趋势,文人们要在此间寻找其安身立命之依 据。一般论者都认为文人们是依靠老庄思想来安身立命的。的确,随着东汉政 权的衰落,儒家经学也逐渐衰落,再加上曹操的通脱,都对文人造成了影响, 但魏晋之际的文人其家学仍是儒学,他们是不会突然之间由儒家思想转变为道 家思想的,在这中间,可以发现,魏晋易代文人正是通过儒道的互通点而走向 道家的,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渡,从此士人们心安理得了。 晋武帝登基前后,其文化政策是发生变化的,这从史书中可发现,而这些 变化是对当时文学造成影响的。 魏晋易代的文学,自有其特征。其作品在心理上多表现为躁动,又有追求 安宁。其描写内容多忧生之嗟,对贤人高士隐居者仰慕。其手法多比兴,委婉, 少直露;隐忍,含茹,欲言又止不敢明言的特征。 本文分四章来论述魏晋易代的文人与文学。即政治立场变化论,儒家处世 l l ;、csj 哲学影响论( 来自思想深处的内部原因) ,文化政策宽松论( 来自外部环境的原 因) ,魏晋易代文学的特征论。 本文着力探讨魏晋易代下文人的生存环境及魏晋易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易代文人政治立场变化儒家处世哲学文化政策宽松 易代文学的特征 2 t h ew r i t e r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a g et h a tw e id y n a s t y w a sr e p l a c e db yj i n s p e cia iit y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g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c h e nl u n d u n s u p e r v i s o t :l id a r n i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a g et h a tw e id y n a s t yw a sr e p l a c e db yj i ni so n es p e c i a l t i m e ,b o r r o w sm r c h e ny i n k et os a yi s ag r e a tc h a n g e t h ew eir e g i m eist u r n so v e rt h et h r o n et oa n o t h e rf o rt h ej i n ,t h e j i nu n i f i e dt h ew o r l d b e f o r et h e n ,a l t h o u g hw e ii sa l s oc o m e sf r o mt h e c h i n e s et h e r ei m p e r i a ls a c r i f i c e sp o s i t i o n ,b u tt h ec a ow e io n l yu n i f i e d a f t e ra lln o r t h h a sn o tu n i f i e dt h ee n t i r ec h i n a w a n g m a n ga l s oo n c e i m p e r i a ls a c r i f i c e sp o s i t i o n ,a l t h o u g hh a sr u l e dt h ee n t i r ec h i n a ,b u t w a sa l s ov e r yq u i c kp e r i s h e s t h e r e f o r em i g h ta sw e l lm a ys a yt h a tt h e j i ni sf i r s tt u r n so v e rt h et h r o n et oa n o t h e rt h ef o r mt oo b t a i nt h ew o r l d u n i f i e d d y n a s t y t h i s i sj i nd y n a s t yf a c e s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t h e 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 t h ec a ow e id y n a s t yi ni t sd o m i n a n tl a t e rp e r i o d ,i nc a os h u a n gt h e b e i n gi np o w e rt i m e ,d i s p l a y si t sw e a k n e s sm o r ea n dm o r es p e c i a l l y s i m a i sf l a g i t i o u s ,i ns t r u g g l e sw i t ht h ep o l i t i c a lo p p o n e n ts l a u g h t e r s w a n t o n l y ,d u r i n gs e v e r a ly e a r sh a v es i xt i m e se x t e r m i n a t et h r e er a c e s , a l s ob r i n gd i s a s t e rt os o m ew r i t e r s ,c a u s e “f a m o u sl i t t e r a t e u ru n u s u a l e n t i r e ”b u tw ed i s c o v e r e da c t u a l l yb e f o r et h ee m p e r o rw u d io fj i n d y n a s t yi m p e r i a ls a c r i f i c e sp o s i t i o na s c e n d s t h e t h r o n e ,h a dm a n y w r i t e r ss t a r tc h a n g e ,t h e yw e n tt oo n es i d eg r a d u a l l ys i m a t h i s p o l i t i c a ls t a n d sc h a n g eh a sap r o c e s s ,a l s oh a si t sd e e pl e v e lr e a s o n 3 i nt h i sp r o c e s s ,f a c i n gt h eg e n e r a lt r e n d ,t h ew r i t e r sm u s ts e e kf o r i tt os e t t l ed o w na n dg e to nw i t h1 i f et h eb a s i s g e n e r a l l yd i s c u s s i n g 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w r i t e r sd e p e n du p o nt h el a o z h u a n gt h o u g h tt os e t t l e d o w n a n dg e to nw i t h1 i f e i n d e e d a l o n gw i t h e a s t e r n h a nd y n a s t y 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sd e c l i n e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s t u d ya l s og r a d u a l l y d e c l i n e s , i na d d i t i o nc a oc a o s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h a sh a dt h ei n f l u e n c e t ot h ew r i t e r ,b u tt i m ew e ij i n sw r i t e ri t ss t u d yw a ss t i l lt h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 ys u d d e n l yw i l ln o tt r a n s f o r mb yt h e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 s i n t ot h et a o i s mt h o u g h tt h a ta m o n gt h i s ,m a yd i s c o r e r ,t h ea g et h a tw e i d y n a s t y w a s r e p l a c e db yj i n t h ew r i t e rw i l lb e p r e c i s e l y i n t e r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w h i c hs a i dt h r o u g ht h ec o n f u c i a nm o v e st o w a r dt a o i s m , t h i s w i l lb eav e r yn a t u r a lt r a n s i t i o n ,t h eg e n t l e m a np e o p l ew e r e h e n c e f o r t hs a t i s f i e d a r o u n de m p e r o rw u d io fj i nd y n a s t ya s c e n d st h et h r o n e ,i t sc u lt u r a l p o l i c yc h a n g e s ,t h i sf r o mh i s t o r yb o o kd e t e c t a b l e ,b u tt h e s ec h a n g e sw e r e h a dt h ei n f l u e n c et oa tt h a tt i m e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a g et h a tw e id y n a s t y w a sr e p l a c e db yj i n1 i t e r a t u r e ,i n n a t e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t sw o r kt h e m u l t i p e r f o r m a n c et om o v er e s t l e s s l yi nt h ep s y c h o l o g y ,a l s oh a st h e p u r s u et ob ep e a c e f u l i t sd e s c r i p t i o nc o n t e n tm u l t i s o r r o w s1 i v e , a d m i r e st ot h et a l e n t e dp e r s o no fi n t e g r i t yt r o g l o d y t e i t st e c h n i q u e m a n yc o m p a r e d t oi s p o p u l a r ,t a c t f u l ,1 i t t l es t r a i g h td e w :b e a r s p a t i e n t l y ,i n c l u d i n g r u , s t a r t st o s p e a k b u th e s i t a t e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h i c hd o e sn o td a r et os p e a k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f o u r c h a p t e r s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a g et h a tw e id y n a s t yw a sr e p l a c e db yj i nw r i t e r a n dt h e1 i t e r a t u r e n a m e l y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a n dc h a n g et h e o r y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tg e t sa l o n gw i t hp e o p l et h ep h i l o s o p h yi n f l u e n c et od i s c u s s ( f r o mt h o u g h td e e pp l a c ei n t e r n a lr e a s o n ) ,t h ec u l t u r a lp o l i c yd i s c u s s e s l o o s e l y ( f r o me x t e r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r e a s o n ) w e ij i ne a s yg e n e r a t i o no f 1 i t e r a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e o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d i s c u s st h e w e ij i ne a s yg e n e r a t i o no fa s f o l l o w sp e r s o n s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a g et h a tw e id y n a s t yw a s 4 r e p l a c e db yj i nt h ei n f l u e n c ew h i c hp r o d u c e st ot h e1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t h ea g et h a tw e id y n a s t yw a sr e p l a c e db yj i nt h ew r i t e r p o l i t i c a ls t a n dc h a n g e s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t og e ta l o n gw i t hp e o p l e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c u l t u r ep o l i c yt ob el o o s e l i t e r a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5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奎叁盟塑盈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诺:己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论文作者签名:f 啄绝数 知,乎年年月工p 日 导论 国内外现状分析 近几十年来,有关这问题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l 、对于魏晋人格的研究 对于魏晋人格研究的论述颇多。李建中在文学评论1 9 9 6 年第二期的魏 晋文学的人格生成一文中,提出了竹林时期为徘徊中的焦虑,徘徊是以阮、 嵇为代表的竹林文人的典型心态,竹林名士的狂放中仍然有徘徊。在湘潭师 范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4 期的论魏晋人格的虚静与躁动中认为:魏晋文学 的人格流变,从党人玉碎、邺下悲慨到竹林徘徊、金谷焦虑,一直到兰亭玄渚、 悠然见南山,其心路历程又可大致描述为由躁动渐趋虚静,并最终归于南山的 宁静与冲淡。虚静与躁动的相济相勃。身处魏晋乱世,阮籍内心的虚静常常敌 不过外界的躁动,当阮籍从他精心营构的玄静的精神世界返回尘世的喧嚣时, 他的内静被破坏了。在“外躁动而内虚静”上嵇康也是很典型的。李建中又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5 期的( 庄子) 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 起点一文中认为: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 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 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 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 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李鸿斌在中州学刊1 9 9 7 年增刊的魏晋名士双重人格的成因一文提 出以双重人格出现的魏晋名士,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度痛苦的。其文章认为魏 晋玄学家放荡不羁的背后,包蕴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表面上是纵酒狂论,自 然无为的道家避世、出世风格,而内心则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 儒家入世内涵。二者的矛盾使他们陷入了内在与外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痛 苦和折磨之中,从而形成了魏晋名士的双重人格。 姜明在楚雄师专学报2 0 0 1 年第1 期的从魏晋文人对“不遇”的态度 论其主体人格的形成认为:在蔑世绝俗的背后,仍然或隐或现地披露出他们 心灵深处无以消解的那种传统文人怀才不遇的情绪。 陕艳娜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试论魏晋士人的人格冲突 一文认为:魏晋士人始终都在山林与魏阙之间徘徊去就,忍受着与日俱增的心 理焦虑与人格冲突。 1 2 、心态研究 在心态研究方面重要一本论著是罗宗强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在这本 书中提出了许多新见解。认为魏晋士人任自然,既重心灵的自由又贵身:名士 群体在入晋之后,有一种甚为复杂的心理;西晋士人有一重要心态,即求自全。 魏晋禅代之际的激烈政争,对于形成西晋士人的自全心理,有着决定的意义。 杨德贵在南都学坛1 9 9 8 年第4 期从“生命永恒”到“生命自由”一 关于魏晋诗人的心路历程的探索中认为:魏晋之际,由于社会思潮的熏陶和 恐怖政治的压力,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发生了激变,建安文人建功立业的豪 情壮志在阮籍、嵇康心底深处虽还能激起反响,但在现实条件下却化为对功名 的强烈否定。他们的生命之叹归结为,在乱世如何既能保持生命清白,享受生 命自由,又能保住身家性命。 杨清之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的生命的感悟一论魏 晋文人忧生心态及其对文学创作之路的理论探讨中认为:文人开始关注于个 体生命,因感人生短促而产生深重的生命忧患意识。 魏娟莉发表于许昌师专1 9 9 6 年第3 期的魏晋之际名教自然之争与诗 人心态一文中认为:在无可奈何之中以这种狂放怪诞的行为来与司马氏的虚 伪名教相抗衡,透过他们放任的行为,可看出诗人们内在潜伏着的深沉的苦闷 忧惧的心态,以“自然”相标榜的“竹林七贤”们进入晋朝之后迅速分化。 张振龙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 9 9 2 年第3 期正始士人心态窥探一文 认为,正始士人内心多重文化的彼此交融与碰撞,以及当时腐败、虚伪、狡诈、 残酷的独特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使他们对统治阶级的黑暗现实深表不满,但又 无力扭转、改变当时的动荡之局;既希望积极入世,纠正虚伪名教的腐朽之风, 但又要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独立的尊严,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既想针锋 相对的和统治者抗争,但清醒的理性意识又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统治者的凶残 与冷酷;生存的本能和生的渴望,死的恐惧,又使他们采取根本不愿采取的退 缩之路。这种种矛盾的相互交织,形成了正始时期知识分子痛苦、愤闷的心态。 他们既清楚地认识到了时势对自己的压制、迫害与摧残,但又对自己的处境和 地位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3 、文化研究 高浦棠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的魏晋人文精神流变形态 与轨迹一文认为:在魏晋政权交替之际,文人名士们的达观程度,简直令后 2 辈人望尘莫及,然而即使这样,难以言说的隐忧始终伴随着他们,人文精神呈 现出一种困惑裂变的形态。 阎续瑞在学海2 0 0 3 年第4 期的试论魏晋文人生死观一文中认为: 以阮籍、刘伶为代表的魏晋文人的醉酒,实际上是他们为求全身之道而采取的 一种策略,对生死超脱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的强烈眷恋与对死亡的极大恐惧。 曹立波在求是学刊1 9 9 6 年第3 期阮籍现象的文化意蕴一文中认为: 传统儒生视名节胜过生命,而生命意识在魏晋之际随着人的自觉日益增强。当 全身与全节出现取舍矛盾之时,嵇康舍生取义,山涛苟且求全,而阮籍则与众 不同一酒使他保全了血肉之躯,诗使他平衡了精神世界。他把儒家兼综的玄 学思想化作狷狂醉态,恋世与厌世的矛盾靠朦胧诗境来调和,阮籍为中国古代 世人开启了一条全身与全节的不死不屈的人生之路。 4 、对其典型人物的深入研究 对此,特别是对竹林七贤的研究,比比皆是,主要涉及生平事迹研究、人格 ( 性格) 研究、思想研究等。 黄田子在求索2 0 0 2 年第6 期从( 大人先生传) 看阮籍的精神认为: 大人先生是魏晋士人所希冀企慕的一种精神境界的人格化,是一种真正的精神 自由,具有象征的意味。 卞良君在衡水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6 期的与时侥仰,以度取胜“竹 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一文中认为:与时倪仰使山涛在“独 善”与“兼济”的矛盾中游刃有余;以度取胜使他在君臣、同僚以及朋友的关 系中左右逢源。二者结合,使山涛最终得以“保身全行”。 魏明安在文史知识2 0 0 1 年第l 期傅玄的“清”与嵇康的“和”认为: 傅玄和嵇康在道德观念上有着某些相近或相通的说法,除了他们对社会严酷现 实共同的感喟外,还有就是他们学养上都有的博大气度,傅玄和嵇康之间存在 着互补性。 安朝辉在安康师专学报2 0 0 5 年第6 期的略论傅玄的“直”与“曲” 一文中认为:傅玄素以刚直清正著称,但在魏晋易代特殊环境下,其人格发生 扭曲,多逢迎机变而少忠义节操。 姜剑云在殷都学刊2 0 0 2 年第4 期的论傅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一 文中认为:傅玄的人格精神主要有抨击玄学、注重实际;刚劲亮直、不容人短; 尊儒尚学、致力教化。 3 对于张华,姜剑云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l 期的论张华 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中提出:张华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有起自寒微、涅而不 缁;才奇勋著、名高望重;亦儒亦道、弥缝补阙。 孙明君在北京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的阮籍与司马氏集团之关系辨 析一文认为:阮籍既不是对司马氏集团深恶痛绝而对曹魏“忠爱缠绵”的忠 臣义士,也不是出卖曹魏而投靠司马氏集团的小人,他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关 系是特殊时期政权与名士之间的特殊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对阮籍而言是被利用 被强迫的,从而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合作关系。 对于阮籍的政治态度,顾农在山东师大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的阮籍的 政治态度及其作品一文中认为: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氏掌握了实权,魏晋 禅让的机运已在酝酿之中,从此阮籍与司马氏合作,长期担任要职,发挥了独 特的作用,长期以来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阮籍是反司马氏至少也是不满司马 氏的,他在司马氏手下当官只不过是不得已的敷衍,其实这完全不符合阮籍的 生平与诗文创作。 5 、士风、文风研究 在魏晋士风、文风研究方面刘运好可为代表。刘运好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0 年第3 期论魏晋士风及其对文风的影响一文中认为:时世维艰,命运 多舛,心中充满不平与激越,慷慨与悲愤,在任诞逍遥中否定现实,追求理想 自由的人生。阮籍的“大人先生”正是这种直觉的审美强化。嵇康师心遣论, 兴高采烈。阮籍使气命诗,兴隐文晦,含蓄吞吐,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正始士风 与文风的嬗变。司马氏掌权后,儒学精神的失落,道家人格的丧失,世俗利欲 的追逐,成为这个时期士林的普遍风尚。 6 、魏晋文学语言研究 这是近年来有新见有创新的观点。 徐艳在北方论丛2 0 0 6 年第l 期的从真实的情感反映到超越的情感表 现正始文学语言的重要贡献一文中认为:正始时期以哲理玄思为背景的 对个体现实情感的抽象概括和哲理升华,将以往文学中的真实情感反映推进到 超越的情感表现,使文学内容在有意识的审美提升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从而使 文学语言本体意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由言外之意、象外之理的哲学崇尚 到玄虚清远的文论旨趣。创作中体现的遥深远大的语言追求。 4 钱志熙在其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一书中亦有类似见解。 7 、从儒道两家关系来分析研究 王建平在河南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4 期的从阮籍、陶渊明看儒家的归 隐思想的特征一文中认为:在儒家体系中归隐也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 前常被认为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阮籍,事实上是儒家归隐思想的体现者。 程剑平在文史杂志2 0 0 0 年第6 期的魏晋玄学与儒道互补中认为: “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阮籍) 却已经有摆脱政治纠缠的自觉,而“名教同 于自然”( 山涛、王戎、向秀、郭象) ,则由屈辱、无奈逐渐走向了主动的辩解、 趋附、调整和整合。 8 、总结性研究 吴云先生的( 2 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一书第6 章阮 籍与嵇康研究结尾部分总结了1 9 世纪末到2 0 世纪末的一百年来,阮籍、嵇 康研究的特点:其一为起点高。刘师培以其深厚的国学基础,通变的传统研究 方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二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 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则是这方面的典范。其三为重大突破。徐公持以其新的观 点分析阮籍、嵇康的思想、性格、诗文和对后代的深远影响,令人信服;罗宗 强从玄学角度分析阮籍、嵇康,指出他们在玄学发展史上的特点与地位,达到 了新的高度。此外,葛晓音论述了阮籍、嵇康的创作异同,并指出他们的精神 “是与屈原和建安文人的健康人生观一脉相承”的,这些观点颇有独到之处。 钱志熙、王钟陵等,对阮籍、嵇康的研究,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魏晋易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借用陈寅恪先生所言是一场巨变。从研究现 状看,目前研究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有很多方面被研究者所忽略了,可以 说,很少有人从易代这一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文人与文学。 魏政权是禅让给晋的,晋又统一了天下。在此之前,魏虽说也是从汉那里 禅位得来的,但曹魏毕竟只统一了北方,未曾统一整个中国。王莽也曾禅位, 虽是统治了整个中国,但又很快就灭亡了。因此不妨可以说,晋是第一个以禅 让形式得到天下的统一王朝。这是晋王朝建立的特殊性。 曹魏在其统治后期,特别在曹爽当政时期,越来越表现出其软弱性,司马 氏是凶残的,在与政敌斗争中大肆屠杀,十几年间有六次夷灭三族,也殃及一 5 些文人,使“名士少有全者”。但我们发现其实在晋武帝禅位登基之前,有不少 文人已开始易代了,他们已逐渐投向了司马氏一边。这政治态度的变化是有一 个过程的,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在这过程中,面对易代这一大趋势,文人们要在此间寻找其安身立命之依 据。一般论者都认为文人们是依靠老庄思想来安身立命的。的确,随着东汉政 权的衰落,儒家经学也逐渐衰落,再加上曹操的通脱,都对文人造成了影响, 但魏晋之际的文人其家学仍是儒学,他们是不会突然之间由儒家思想转变为道 家思想的,在这中间,可以发现,魏晋易代文人正是通过儒道的互通点而走向 道家的,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渡,从此士人们心安理得了。 晋武帝登基前后,其文化政策是发生变化的,这从史书中可发现,而这些 变化是否对当时文学造成影响? 又造成怎样影响? 以上四个部分大问题,即:政治立场变化论儒家处世哲学影响论文 化政策宽松论魏晋易代文学特征论,就是本论文试图着力探讨的问题。 6 第一章政治立场变化论 魏晋易代之际,文人的去就、出处是变化的。的确,司马氏是凶残的,杀 戮了大批士人。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随着文化政策的变化调整,士人们也 逐渐调整了心态,逐渐开始慢慢适应了新政权。 当然,在适应前有个观望阶段。比如关于山涛,世说新语政事“山公 以器重朝望”条刘注引虞预晋书云:“为河内从事,与石鉴共传宿,涛夜起 蹋鉴日:今何等时而眠也,知太傅卧何意? 鉴日:宰相三日不朝,与尺一 令归第,君何虑焉? 涛日:咄! 石生无事马蹄间也。投传而去,果有曹爽 事,遂隐身不交世务。”。此时正值曹爽与司马懿暗斗之时,形势不明朗,士 人们在观望,不想卷入政争,以免受害。 又如阮籍的例子亦可说明。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注引魏氏春秋 云:“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衮州 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得与言,昶叹赏之,自以为不能测也。太尉蒋济闻 而辟之,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岁余,爽诛。”o 对此,还有两 个相似材料可互旁证。文选卷四十阮籍诣蒋公奏记李善注引臧荣绪晋 书云:“太尉蒋济闻籍有才俊,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初,济恐籍不至,得 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籍乃就吏。后谢病 归,复为尚书郎。” 又晋书阮籍传云:“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 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 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 爽诛,时人服其远识。”。综合观之,阮籍的“终日不得与言”,不应太尉蒋济 辟,又以病为由谢归,以疾辞曹爽辟,可发现阮籍亦在观察形势,不轻易涉足 曹魏与司马氏的政争,以免惹祸上身。 还有个被迫出仕阶段的。( 1 i t 说新语言语云:“司马景王东征,取上党 李喜,以为从事中郎。因问喜日: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来? 喜 对日;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 ” 刘 孝标注引晋诸公赞日:“宣帝为相国,辟喜,喜固辞疾。景帝辅政,为从事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t 中华书局,1 9 8 3 第1 6 7 页 陈寿( - - n 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第6 0 4 页 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第5 7 2 页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3 6 0 页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7 7 页 7 中郎,累迁光禄大夫,特进。赠太保。”o 晋书李意传:“宣帝复辟悫为太 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意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景帝 辅政,命悫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意到,引见,谓意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 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 对日;先君以礼见待,悫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 绳,意畏法而至! 帝甚重之。”。李喜在司马懿当政时以疾固辞司马氏的征辟, 在司马师当政时畏法而至。可见李喜是被迫出仕的,但后来其甚得晋室器重, 官运亨通,官位显赫,这也可见出其逐渐适应了新政权。 还有个被迫出仕的典型例子。晋书刘毅传云:“太常郑袤举博士,文 帝辟为相国掾,辞疾,积年不就。时人谓毅忠于魏氏,而帝怒其顾望,将加重 辟。毅惺,应命,转主簿。”。刘毅就是因为当时有人认为其不出仕只是由于 忠于魏氏,人言可畏,而帝又怒,故刘毅也被迫出仕了。不过刘毅后来也是晋 室重臣,屡屡进谏,匡正时弊。 形势明朗后,就不能观望了,否则会被认为忠于曹魏,与司马氏对抗。嵇 康被杀之事亦可从这一角度分析。世说新语楱逸“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 康,康与书告绝”条注引康别传云:“山巨源为吏部郎,迁散骑常侍,举康。 康辞之,并与山绝,岂不识山之不以一官遇己情邪? 亦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 者之口耳! 乃答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之。”。应 该说山涛此时的举荐是为了使嵇康摆脱不利的局面,形势再也不容士人逍遥于 政局之外了。钟会论嵇康也可说明此问题。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 市”条注引文士传日:“钟会庭论康,日: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 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 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 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 钟会认为嵇康应诛杀的理由有四:上 不臣天予,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 负才乱群惑众。而只有诛杀了嵇康,才能“清洁王道”。的确,嵇康被杀在当 时已成必然之势,司马氏正是借杀一桀骜不逊的嵇康来镇慑其他一批士人,嵇 康被杀是起到了作用,这对当时的士人心态变化起了很大作用,向秀失图入洛,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7 7 页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1 8 8 - 1 1 8 9 页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2 7 1 - 1 2 7 2 页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6 5 2 页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3 4 4 页 8 就是个明显例子。 文人的政治立场类型上分,则有本身即追随司马氏新政权的;逐渐服 从,逐渐适应新政权;不服从,但后期发生变化。 第一节本身即追随司马氏新政权的 有一些文人在魏晋易代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本身即站在司马氏一边,追随 司马氏新政权,并为之出谋划策,有的并以其显赫的地位领导了晋初的文学。 这些人比较典型的的有傅玄、张华、山涛、王戎、应贞等。 下面从他们的仕历方面进行分析。 晋书傅玄传云:“郡上计吏再举孝廉,太尉辟,皆不就。州举秀才,除 郎中,与东海缪施俱以时誉选入著作,撰集魏书。后参安东、卫军军事,转 温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所居称职,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五 等建,封鹑觚男。武帝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及受禅,进爵为子,加驸马 都尉。” 又云:“( 泰始) 五年,迁太仆。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 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虽不尽旌行,而常见优容。转司隶校尉。”。正如傅 玄评传所云:“于嘉平以后投身效力于司马昭手下,无形中介入了巩固司马氏 权力的搏击,着眼点自会转向关心国家政权前途的方面来,本传讲,他所居 称职,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以说傅玄在魏晋易代之际,始终站在司马氏一 边,积极有为,为国计民生,上书陈事,为政权基业考虑。 又如晋书张华传云:“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太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 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史,兼中书郎。朝议表奏,多见 施用,遂即真。晋受禅,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 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当时诏诰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 台辅之望焉。” 张华的官位是随着晋政权的兴起而逐步上升的。不但如此,张 华还好进荐人才,晋书张华传云;“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侯 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晋书成公绥传就提到 张华推荐成公绥:“张华雅重绥,每见其文,叹伏以为绝伦,荐之太常,征为博 房玄龄 房当龄 魏明安 房玄龄 房玄龄 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3 1 7 页 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3 2 2 页 傅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第5 2 页 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0 7 0 页 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0 7 4 页 9 士,历秘书郎,转丞,迁中书郎。每与华受诏若为诗赋。”。太平御览卷 六三二引文士传的张华荐成公绥文日:“窃见处士东郡成公绥年二十五,字 子安。体硅璋之质,资不器之量,知深虑明,足以妙见研思,笃好则仲舒之精 引之( 按:下缺,从严可均。) 世贞干,足以敦风笃俗,渊才达学,足以弘导世 教。固逸伦之殊俊,缙绅之检式也。”。 山涛自“投传而去”后,第二次入仕,因与司马氏有姻亲。晋书宣穆张 皇后传云:“讳春华,河内平皋人也。父汪,魏粟邑令;母河内山氏;司徒涛 之从祖姑也。”固又晋书山涛传云:“与宣穆后有中表亲,是以见景帝。 帝日:吕望欲仕邪? 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久 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这次入仕后甚得司马氏信任,晚年山涛想 退休,在其表乞骸骨中有云:“臣事天朝三十余年。”翰而这三十年即从此 次入仕算起的。又如晋书山涛传云:“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 魏氏诸王公并在邺,帝谓涛日: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以本官行军 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邺。及武帝受禅,以涛守大鸿胪,护送陈留王诣 邺,泰始初,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对此,正如何启民先生所分析;“邺, 魏氏五都之一,而始建国之地也,魏氏虽亡,放国王公,孤臣遗民,犹多处此, 然则晋之所以命涛者,亦犹管蔡之所以监殷也。晋室之重涛如此,涛之事晋也 如彼,岂婚姻之效,知遇之恩哉! ”o 的确,山涛与晋室关系非同一般,并不 仅仅是姻亲,司马氏倚重山涛,山涛也勤于职守,克己奉公,忠于晋室。其掌 吏部尚书期间,为晋室遴选人才,兢兢业业,以至使其年老了都不让其退休。 王戎,晋书王戎传:“袭父爵,辟相国掾,历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 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王戎在晋 官运亨通,历任显职,位至三公,但其处世方式曾引起别人怀疑,我个人认为 王戎带有更多易代特征,是在其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 应贞,晋书应贞传:“魏侍中璩之子也。自汉至魏,世以文章显,轩冕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2 3 7 5 页 李防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第2 8 3 4 页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9 4 8 页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2 2 3 1 2 2 4 页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2 2 7 页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2 2 4 页 何启民竹林七贤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8 4 第1 4 0 页 房玄龄晋书北京t 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2 3 2 页 1 0 相袭,为郡盛族。举高第,频历显位。武帝为抚军大将军,以为参军。及 践柞,迁给事中。帝于华林园宴射,贞赋诗最美。”回 第二节逐渐服从,逐渐适应新政权 有很多文人是逐渐服从,逐渐适应新政权的。 对于阮籍的政治态度,历来评论不一。有的认为其忠于曹魏,有的认为其 只是同情曹魏,有的认为其是小人,表面上忠于曹魏,实际上投靠司马氏。但 我们如果从易代的角度,结合那时形势、其仕历,可以发现阮籍也是逐渐变化, 逐渐适应的。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日:“( 籍) 尝登广武,观楚、 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 ”。由此可见阮籍是怀有抱负 的,才有如此口气。曹爽被诛后不久,阮籍就任太傅司马懿从事中郎,后为景 帝司马师从事中郎。 高贵乡公即位,封阮籍为关内侯,又徙散骑常侍。但艺文类聚卷四十 八引七贤传日:“阮籍高贵乡( 按:乡下当脱“公”字) 以为散骑常侍,非 其好也。”。对此,可加以分析,为什么说“非其好也”。艺文类聚卷四十八 “散骑常侍”条引华峤集云:“散骑,以从容侍从,承答顾问为职,又掌赞 诏命,平处文籍,故前世多参用言语文学之士。” 又太平御览卷二二四 引魏略日:“散骑常侍比于侍中,貂趟插石,黄初中始置四人,出入侍从, 与上谈议,不典事。” 可见散骑常侍是接近皇帝的官职,在当时,阮籍如此 接近高贵乡公,司马氏又会怎么看待,这使得阮籍处境比较尴尬,故日“非其 好也”。 为摆脱此困境,阮籍想出了对策。世说新语任诞“步兵校尉缺”条注 引文士传云:“晋文帝亲爱籍,恒与谈戏,任其所欲,不迫以职事。籍常从 容日:平生曾游东平,乐其土风,愿得为东平太守。文帝说,从其意。籍便 骑驴到郡,皆坏府舍诸壁障,使内外相望,然后教令清宁。十余日,便复骑驴 去。” 为了摆脱接近皇帝的散骑常侍一职,便请求为东平太守,对此,文帝自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2 3 7 0 页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第6 0 5 页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6 5 第8 7 0 页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6 5 第8 7 0 页 李防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第1 0 6 4 页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7 3 0 页 然大为高兴了,从其意了。在此我们还可发现阮籍是在向司马昭主动求官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场卫生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年电子商务行业社交电商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南京市2025江苏南京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长航货运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招聘3人(二安徽)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漳州市芗江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北神农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佛山市三水海江昇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招聘企业工作人员27人(第一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高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招聘7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宣城广德经济开发区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合肥东新融媒科技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村干部饮水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半年工作总结
- 单招备考科学方案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隧道开挖施工讲解课件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课件(完美版)Review of Unit 5
- 掌骨骨折查房课件
- 大学食堂装饰装修方案
- 工资结清证明(模板)
- 矿山档案(台帐) 表格参照模板参考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