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周亮工生平思想及其散文创作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周亮工是明清易代之际著名文人学者。本文以其生平思想与散文创作为研究 对象,着重考察朝代的更替及个人际遇对其人格心态产生的影响,并对之进行开 掘分析;作为知名一时的学人,对其学术思想、地位与影响,加以探讨;同时, 关注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且颇具独特文化个性的小品文、传记文创作。 本文共分为四章九节: 第一章结合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代背景,重在考辨周亮工由明入清,入仕新朝 的原因,与先后三次入狱的始末缘由。 第二章,在前章生平考证基础上,发掘、分析这些经历遭遇对周亮工人格心 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主要围绕清初贰臣的人生遭遇与亮工复杂的贰臣心态展开论 述,以周亮工作为个案,认识其时文人的实际生存思想状况。 第三章意在探究其学术取向、成绩,与对当时、后世学人的深远影响。注意 将周亮工融入明清之际社会学术思潮大背景中,分析其学术价值,肯定其学术地 位。 第四章以其小品文、传记文创作为研究内容。对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小品 文、传记文思想取材与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赏鉴,并与其他作家的比较中,指出 其为文特质,突出其文作具有的独特文化个性。 文后另有附录,其中,附录一为著作述略,对周亮工著述及流传情况加 以说明。附录二收录亮工佚文,皆其为时人别集所作序文。附录三汇编其著述赖 古堂集未收录的传记资料。 关键词:周亮工;生平;贰臣心态;学术思想;散文创作 a b s t r a c t z h o ul l a n g g o n g saf a m o u sw r i t e ra n ds c h o l a ra tt h et u r no f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a n d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f o c u s i n go nz h o u sl i f e , t h i n k i n ga n de s s a y c o m p o s i t i o n t h ep a p e rbi n t e n d e dt oa n a l y z et h ee f f e c to fd 3 ,n a s t i cs h i f ta n d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o nz h o u s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p s y c h o l o g y , t oe x p l o r eh i s 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 , p o s i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a saw e l l - k n o w ns c h o l a r , a n d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h i sc r e a t i o no fe s s a y sa n db i o g r a p h i e sw h i c hp o s s e s sg r e a t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a n d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t h e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 f o u r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r e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a tt h et u r no f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a n d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e m p h a s i z e so nt h er e a s o nw h yz h o uc h o s et o s e c u r ea no f f i c i a lp o s i t i o ni nt h eu e wd y n a s t ya n dh i se x p e r i e n c eo fb e i n ga p r i s o n e rt h r e et i m e s c h a p t e rt w o ,b a s e do ht h e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d i g so u tt h e g r e a ti m p a c to fz h o u se x p e r i e n c e so nh i s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p s y c h o l o g y t h e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t u r n c o a to f f i c i a l s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c o m p l e xp s y c h o l o g yo fz h o ua sat u r n c o a to f f i c i a la r em a i n l yt a c k l e ds oa st o r e c o g n i z et h el i v i n ga n dt h i n k i n gr e a l i t i e so ft h el i t e r a t o r sa tt h a tt i m e c h a p t e rt h r e em a i n l ye x p l o r e s z h o u sa c a d e m i c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h i s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n dl a t e rs c h o l a r s t h ea n a l y s i so fz h o u sa c a d e m i cv a l u ea n dt h ea f f i r m a t i o no fh i sa c a d e m i c p o s i t i o na r ei m p l e m e n t e dt h r o c i g i ls e t t i n gz h o ua g a i n s tt h es o c i a la n da c a d e m i c t h o u g h t sa tt h et o r n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q i n gd ,n 嬲t y c h a p t e rf o u ri n v e s t i g a t e sa n dh i sc r e a t i o no fe s s a y sa n db i o g r a p h i e s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a tt h et u r n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i sc h a p t e ra p p r e c i a t e st h eg r e a t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o fh i se s s a y sa n d 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h i sb i o g r a p h i e sa n dp o i n t so u th i su n u s u a ll i t e r a r y s p e c i a l t ya n dc u l t u r a l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t h r o u g ht h e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o t h e r w r i t e r s b e s i d e s ,t h ep a p e rh a sf o u ra p p e n d i x e s t h ef i r s tn a r r a t e sz h o u sw o r k s a n d t h e i rc i r c u l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o l l e c t sh i sl o s i n ge s s a y s ,a l lb e i n gp r e f a c e sw r i t t e n f o ro t h e r s ;a n dt h et h i r dc o m p i l e sb i o g r a p h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t h a ta r en o ti n c l u d e d b yh i sm a s t e r p i e c e “l a ig ut a n gc o l l e c t i o n ” k e yw o r d s :z h o ul i a n g g o n g ,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t u r n c o a to f f i c i a l s p s y c h o l o g y , a c a d e m i ct h i n k i n g ,e s s a yc r e a t i o n 郑州大学顾i j 论文 周亮t 生i z 思想发j e 散文创作研究 引言 周亮工( 1 6 1 2 - - 1 6 7 2 ) ,字元亮,一字溅斋,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 其始祖宋进士匡公,世居白下金沙井,后曾数次迁徙。至祖父前山公游大梁,遂 定居于此。父文炜,官暨阳主簿。明万历四十年( 1 6 1 2 ) ,亮工生于金陵祖居。 他幼嗜读书,为人警敏,“诵读过目不忘”,才华初显。十三岁随父赴诸暨任时, “游于五泄,便知爱恋山水。过西湖,舟中信笔成诗,多隽旬”。十七岁时,为 文受到艾南英( 干子) 叹赏。却终因在金陵赴试,“以北籍沮于南试”。转而北上 汴梁,举崇祯十三年庚辰( 1 6 4 0 ) 进士,授潍县令。1 生逢易代之际的周亮工,其为官经历与遭遇,对其人生有着重要影响。他颇 有济世志,甚具政治才干。崇祯十五年( 1 6 4 2 ) ,清人大举攻潍城,亮工誓死守 城。次年( 1 6 4 3 ) ,以守城功,擢监察御史。十七年( 1 6 4 4 ) ,入京未十日,李自 成农民军陷京师。明亡,遂问道南奔,从明福王朱由崧于江宁。时阉党余孽马( 士 英) 、阮( 大铖) 用事,他被诬“从贼”下狱,后查无实据归里门。顺治二年( 1 6 4 5 ) , 清兵南下,亮工迎降,以御史招抚两淮,授盐法道。此后,官位亦屡次升迁,历 任淮扬兵备道、福建按察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等职。十二年( 1 6 5 5 ) ,赴都 察院左副都御史任,寻迁户部右侍郎,推吏部左侍郎,深得顺治帝信任。时福建 总督佟岱劾其贪酷,遂赴闽质审。十五年( 1 6 5 8 ) ,下刑部狱,论死。十八年( 1 6 6 1 ) , 遇赦南归。康熙二年( 1 6 6 3 ) ,起复青州海防道任。后晋江安督粮道。八年( 1 6 6 9 ) , 被劾论绞,旋得赦。次年,尽取生平著作与板行者,焚之。十年( 1 6 7 2 ) 即逝。 亮工为官亦多有善政,甚得民心,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一生“三仕三已”, 三次入狱,尤其是入清后,官位虽显,却先后两次下狱,险些丧命。易代的狂飙, 个人的遭遇,特别是身为贰臣的经历,深深影响其思想与创作,从而使其著述既 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周亮工工诗善文,著述甚丰,留心纂刻之学,精于书画、印章的鉴赏,博学 多识,更以学术成绩而饮誉海内,知名一时。足迹半天下,爱交游,喜奖掖人才, 赖古堂集附录,见周在浚周栎固先生年谱 郑州人学颂i :论文 周亮t 生、f 思想及j e 散文创f f 研究 “一时遗老多从之游”1 。无论身处何地,亮工均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丰富著 述。刻书最多,其家刊赖古堂刊本堪称佳刻。并对当时不遇于时的文人著作,代 为搜集整理,出资镂板刊行。在当时文坛、艺术及学术领域,是位颇有影响的人 物。 周亮工以学者身份而被学界广泛认同。其代表性学术著作书影一书,被 四库馆臣誉为“记述典瞻,议论平允,遗闻旧事,颇足以为文献之征”2 。其学 术思想、治学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学创作当时已为人称赏,如钱陆灿以 为,亮工之文“炳然独在,将与日月争久长”3 ,毛蛀谓其作“情深而文明”4 , 黄虞稷称,其“文章名世,领袖后进,则如欧阳永叔”5 ,颇受时人推重,并以 能得到亮工序、文为幸。由于亮工与“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同 为贰臣,又颇负盛名,因而常相并论。正如邓之诚先生所言,“亮工诗文未能成 家,才名稍亚钱吴”6 。嗜绘画、图章,精于赏鉴、评价,而多与画人、印人往 来,并为之作传,创作出优秀传记文。尤其是小品文创作,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与文化个性,自应在当时文坛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这样一位颇具创作特色,颇有社会影响的文人学士,后人对其关注与研 究远远不够。针对这种情况,余嘉锡先生曾撰文周亮工和他的杂著7 与清 人笔记随录8 ,希望学人“能对周亮工其人、其事、其书加以搜求、整理、研 究和刊印”。余先生主要从史学角度,提请学界注意。但总的来说,对亮工其人、 其文的研究,尚待广泛、深入展开,许多方面尚是一片空白。诚如余先生所言, 其“著作,虽已部分的作了整理、点校和重印,但对这位学者进行专人专著的全 面性研究,还很不够”9 。尚有大量工作要做,许多著作有待标点、笺注、整理, 仅有书影、闽小纪标点本行世,更未见论著面世。笔者仅就所能收辑到的 多篇学术论文,简要叙其研究现状。角度各有不同,如 书后( 上) 加,补史实之缺,辨析亮工明末守潍始末;如阅读周亮工1 、周亮工晚年焚 1 清诗纪事初编) ( 下) ,周亮工,第8 8 9 页。 2 书影附录,参见四库抽毁书提要稿。 3 赖古堂集,钱陆灿 书后( 上) ,王迈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 2 郑州人学顾i :论文 用亮丁生平思恕及j ( 散文创作研究 书心迹略考2 通过周亮工复杂人生经历,以分析其复杂人格心态,虽提供一 些启示,尚有待系统、深入地展开;如 版本研究3 、周亮工 版本研究,袁庆述撰,船山学刊,2 0 0 0 年第4 期。 4 周亮工t 书影 的语言文字学史料价值,周远富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2 年第l 期。 5 四库抽毁本书影 。提要”考证,孙文隆撰,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3 期。 6r 无声诗画有心作,吕长生撰。 7 周亮工“金陵八家”说考辨,吕晓攫,美术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 5 周亮工与清初金陵画坛,许文惠撰,艺苑,1 9 9 8 年第2 期。 9 陈洪绶的 ,吕晓撰,鉴赏与收藏。 1 0 周亮工及其赖古堂印谱,谢凌撰,文史杂志,1 9 9 9 年第3 期。 3 郑州人学顾i 论文 州亮t 生、f 思想及j e 散文创作研究 第一章生平考辨 第一节仕清原因考辨 甲申、乙酉之变,不仅为明清二朝的分界点,亦为周亮工人生命运、人格心 态转变的关捩。国变面前,士人或选择遗民,或选择贰臣,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 而周选择了变服色、易正朔,出仕夷族政权。亮工贰臣身份及其遭遇,深刻影响 着其人格心态与文学创作。对其仕清原因个案的考察,将有助于把握当时文人士 子的生存方式,与内在人格心态。 至于亮工仕清原因,笔者以为,需从其人生的三个时期加以考察:即明末的 读书与为官;甲申、乙酉之际的艰难选择;仕清后的仕宦经历与作为。 一、明末的读书与为官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主张“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 想,把参与国家政治视为自己的“天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人生 崇高的理想追求。文人士子的品格,突出的表现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忧患 意识。1 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价值,则只有通过刻苦读书,以搏一第。 受此传统价值观念浸染的周亮工,与其它封建士子一样,自然选择读书求仕以“兼 济天下”的道路。 在此强烈功利目的驱动下,亮工早年,汲汲功名,热衷仕宦,刻苦攻读,锲 而不舍。五岁始入家塾,过目不忘,蒙师不敢以童子视之。八岁时,经书已备诵, 虽未尽讲述,已能识圣贤大意。十三岁已显示出众才华,游越中五泄,便知“爱 恋山水”,西湖舟中“信笔成诗,多隽旬,同游者咸惊讶之”。十七岁,豫章艾千 子( 南英) 目空一世,独于公敬异之,以为“此道复振,赖有斯人”。读书亦十 分刻苦,读书恒至达旦。尽管,“屡与试事,咸以北籍不得入院”,而“沮于南试”, 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孙立群著,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 4 郑州人学硕i + 论文 周亮t 生卜思想及j e 散文创f f 研究 以隶籍问题而屡受挫折,仍孜孜以求。不得已北上汴梁后,才一步步中乡试、会 试,最终于崇祯十四年( 1 6 4 1 ) ,谒选授潍令,初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1 在潍县任上,亮工才能卓越,体恤细民,“理繁治剧,去弊发奸,见者以为 老吏。潍俗相沿有三大害:一临清米累;一柜书征解:一驿递雇役。民病莫 堪,先生莅事未三月,悉除去之”2 。此外,亮工大力奖掖人才,结“潍社”,“合 莱郡生童试之,首拔十六人。后以进士起家成为名宦者十二人”。3 且“以书生领 兵事”,颇具军事才能。“是时,山左蹂躏,所望无坚城。潍被围久,公以书生乘 障亲集镞其身,城以不陷事闻。会征天下廉卓,行取授浙江道监察御使”。4 十六 年( 1 6 4 3 ) ,“举天下廉卓,( 公) 行取入京师,潍人燃香步送至德州,道中见者 以为未有盛事”5 。以守城功,“潍人德之,为建生祠”6 。备受百姓拥戴。 明末,亮工以自己卓越才能,在动荡多难的岁月,实践着儒家兼济天下的政 治理想,具体表现为体恤下民,忠君报国,并因此受到朝廷嘉奖,彳导以升迁。而 内在驱动力,无疑是儒家积极入世、用世观念。 二、甲申、乙酉之际的艰难选择 甲申难后次年( 1 6 4 5 ) ,在清人“招抚”政策诱引下,周亮工骤然降清,发 人深思。因其在明末,曾是才能功绩卓著,并受朝廷嘉奖,引以为范的官员;且 其“迎降”,又在清人入关,挥师南下以图一统天下,而尚未立稳脚跟,反清复 明运动此起彼伏、风起云涌之时,因而尤为人责难,令人费解。 这固然是清人在统一过程中,改变策略,采取重视利用降清官员政策的结果, 但亮工本人思想、经历最终决定其作出入仕新朝的选择。 周亮工对于自己改弦易辙,骤然出仕夷族政权,或许出于避讳,深感尴尬, 没有留下过多文字。而我们从后人所作传记资料中,或可体会亮工抉择之艰。有 两则材料: 其一,年谱载:“甲申( 公) 授浙江道试御史。未十日,逆闯( 李自 1 赖古堂集跗录,年谱第9 0 1 一帅8 页。 2 赖古堂集附录行状,第9 5 3 页。又见于赖古堂集附录,墓志铭,第9 7 9 页 3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第9 0 8 页。 4 赖古堂集附录,墓志铭,第9 4 1 页。 5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第9 0 9 页。 6 清诗纪事初编( 下) ,周亮工,第8 8 9 页。 5 郑州人学顾i 论文 周亮t 生、i 思想及儿散文创作研究 成) 破京师,公投缳,为家人救免。时传闻上已南渡,公又念太封公、太淑人年 迈,因与张锦衣鹿征( 瑶星) ,避于浣花庵。越日,偕郑中丞二阳,杂难民中逸 出,遂问道归白下。时江南立弘光帝,马( 士英) 、阮( 大铖) 用事,锦衣冯可 宗诬公从贼,罗织下镇抚狱,讯无左验,复公官。马、阮又欲公劾刘公宗周,始 肯补用,公笑谢之。遂奉两尊人栖隐于牛首幽栖闻,不入城郭”。1 亮工这段经历, 行述中亦有大致相同的叙述。2 其二,门人黄虞稷行状述:“癸未举天下廉卓吏十人,先生行取为 浙江道监察御史。甫受职,而有甲申三月之变,先生矢死不辱,间关南还,定省 白门,侍两尊人于家,若将终身。未几,王师下江南,首命先生以原官招抚两淮, 先生爱生民之故,出而应命两淮。”3 国变后的“投缳”,及南下归附南明弘光朝,可见其亡国之痛,与节义观念 影响之深。报国无门,意欲归隐,而形势却又急转直下,经历了番痛苦艰难的 思想斗争后,才转而投靠新朝。只是在清人的招抚下,亮工的骤然主动“迎降” 令人难以接受。 亮工投奔南明政权的遭遇,以及对南明政权的失望与寒心,或为其降附清人 的原因之一,却很难如行状所言,或出于“爱生民之故”,而入仕新朝。因 而有待通过考察其后期仕清的作为,以及其诗文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来 加以判断。 三、仕清的经历与作为 周亮工一生为官,屡起屡踬,三起三落;仕清后,官位虽显,却又先后两次 被劾入狱,险些丧命。入清的经历与遭遇,致使其人格心态、创作旨趣发生转交。 如上文所述,投奔南明政权的遭遇,曾使亮工萌生退隐山林,奉养父母,终 身不仕念。4 或是出于对南明政权的失望与不满,顺治二年( 1 6 4 5 ) ,“豫亲王多 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5 。随后,官位曾一路升迁,历任两淮盐运使,淮 1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第9 0 9 页。 2 赖古堂集附录,行述,第9 8 1 9 8 2 页。 3 赖古堂集附录,行状第9 5 3 页。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第9 0 9 页。 5 清代七百名人传,周亮工) ,第一编:政治、政事。第3 0 页。 6 郑州人学珂。沦义州亮丁生f 思魁! 及j 散文创作研究 阳海防兵备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推吏部左侍郎。 只是此后却连连受挫,顺治十二年( 1 6 5 5 ) ,被诬入狱,十八年( 1 6 6 1 ) 赦归。 康熙元年( 1 6 6 2 ) ,复任山东青州海防道,江南督粮道,八年( 1 6 6 9 ) 被劾去职。 而亮工所以出仕,首先,有“为天下”、“为万民”之意。仕清后,仕途虽坎 坷,却始终不失明末为官清正为民本色。始任淮阳海防兵备道,驻海陵,离任之 际,“海陵之人相与谓日:我公我侪赖以生者,安可一日去耶? 相率人然一香 奔海陵署,愿留公永驻,香烟缭绕,至不辨堂上下。”且“平时巡行往来广陵、 海陵、高宝间,舟行至界,百姓郊迎数十里,牵舟挽索,城中设香案,老樨匍匐 仰视,皆日:我公来矣。郡城建立生祠祀之,刻石纪功,至今过其地者,多徘 徊不忍去也。”当亮工“擢迁闽桌,去广陵日,倾城遮留如失怙恃,号声动天地, 先大夫洒泪以行”。- 在闽地为官平叛战乱中,功绩卓著,亦深得民心。为结束动荡局势,稳定社 会秩序,亮工竭力平乱。“上杭曾省之乱,则有汀南道之委;建宁陈和尚之乱, 则有建南道之委;邵武耿虎之乱,则有守建道之委”。同时,抚恤饱受战争蹂躏 的百姓。平漳郡时,“先生从戈棘林中入郡,治刍粟供军食,遗民稍稍得生。又 赎良家子女千余人招使完聚,捐赀瘗城外遗骸十余万。因去而如泉,宾礼遗老, 抚循残黎,惠化蒸蒸焉。是时,八闽皆先生车辙所至,先生益悉民疾苦,思有以 苏息之”。亮工“治闽久,得闽人心,“备悉民间疾苦”,以致顺治十一年( 1 6 5 4 ) 升迁入京“去省之日,至于闭门毁桥,不使先大夫行。有孺子百人,望而号日: 小人皆公至始生者,使公不活我父暨我母,安得有某耶? 遮道不使去,先大 夫亦哭失声。自藩署达洪塘,三十余里,香烟不绝,三步五步设酒筵。先大夫各 尽一觞,至大醉不忍却”3 。 顺治十五年( 1 6 5 8 ) ,亮工被劾赴闽质审,“质竞传逮复入都,百姓皆扶老携 幼,顶香迎道左,争奏酒食劝尽殇,或闭户撤桥梁。阻行不得,号哭声动天,竞 数百里。已,乃建祠,立石俎豆之”4 。由于前后狱词相异,“诏逮下刑部讯,缇 骑至闽,百姓为之罢市,阖城为之痛哭失声。或解囊助装,或请驰阙下,拥缇骑 行述,第9 8 5 页。 行状,第9 5 5 - - 9 5 6 页。 行述,第9 9 1 页。 墓碣铭,第9 4 2 页 7 录录录录附附附附;集集集集堂章堂掌 古古古古赖赖赖赖 l ! 郑州大学顾i 论文周亮t 生p 思想及j e ;孜史刨n 研究 不得前。父老子弟扶携,效举旖负领故事,缇骑亦感动泣下”1 。办倍受捌戴。 青州任时,“青齐大旱,公具牍上之抚君,抚君疏请蠲租赈济。公驰骑随部 臣行,烈日中遍历诸邑,民沾实惠”2 。甚而至于,以自己身家性命,保百姓免 遭无辜屠戮。, 而对于豪强不法,则严惩不怠,决不姑息。“当先生治闽时,锄豪猾,逐贪 残,如省会五头社之类,皆顽狡不逞辈,纵横乡曲为良民害,先生捕治悉毙 之三木。而一时无赖子从军来者,多求为假,令长肆其贪暴,先生悉驱而去之。 其事虽度越寻常,实快人心。”4 此外,亮工出仕非为钱财富贵,一己私利。他一生为官清廉简朴,即使“官 至卿贰,自奉如寒素。”5 家居亦不时感慨:“米价日腾,弟( 亮工) 在难食,指 又甚繁,”“即使天能雨粟,亦必雨五毂于贫民家,富者则不雨而后可。若使 概雨,则予依然日窥米瓮矣”。6 “仕宦三十年,家无中人产。”可见拮据窘状。 亮工本“天性嗜饮”,而“每饮,皆金陵玉兰酿,恶味扑鼻,饮辄欲呕,而不能 不饮。”7 另外,为出资使世贤旧友著作“镂板行世”,竟至“损衣削食为之”。8 其 家刊赖古堂刻本是为佳刻,亮工去世后,其子竞“因刊刻无力,( 著述) 尚藏箧 笥,容有待夫好事者”的资助。赖古堂集一书,即赖他人资助才得以梓行。9 同时,亮工仕清,未尝没有想到世人对臣子忠君不贰,保持民族气节的要求, 也设想到因此可能遭至的非议与不齿,可由其诗文所流露出的羞惭与悔恨而知。 而最终选择出仕,其原因或许与对南明政权的失望,与形势的急转直下有关。但 从亮工仕清后平息时乱的竭尽全力,以及诗文所表现出对荒乱时局的忧虑,笔者 以为在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思想支配下,早日结束战乱,疗治遗留创伤,成 为其出仕的重要原因。 身处易代狂飙之际的亮工,自然身不由己卷入历史漩涡。明末连年的天灾、 战乱,以及清兵入关征服天下过程中,大肆的烧杀掳掠( 如挥师南下时的“扬州 1 赖古堂集附录,行述,第9 9 7 页。 2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第9 1 7 页 3 赖古堂集附录行状第9 4 6 - - 9 4 7 页又见于行述) ,第9 8 3 9 8 5 页;行述,第9 8 9 - - 9 9 0 页 4 赖古堂集附录,行状,第9 5 8 页。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第9 0 6 页。 赖古堂集卷二十,答何省斋,第7 7 5 - - 7 7 6 页。 7 赖古堂集卷f 九复何匡山书,第7 4 8 页。 o 赖古堂集附录,錾志铭,第9 3 2 - - 9 3 3 页 9 赖古堂集,周在浚序第2 7 2 9 页 8 郑州人学顾j :论文 删亮t 生p 思想及j 散文创作研究 十只”、“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等事件) ,均给黎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即使是在 清为官,小心谨慎以避文网的周亮工,亦不可讳言。亮工笔下,民生凋敝,满目 凄凉。其书戚三郎事1 一文,曲折离奇,极具传奇色彩,讲述了一件奇闻逸 事:江阴“城屠家破”,小民戚三郎妻王氏亦被清兵掳走,戚身负十三创而九死 一生,夫妻离散。后历经磨难,在神祉关帝君的帮助下,得以与妻、子破镜重圆。 择取故事在当时极具普遍性、典型性,因为在清军的屠刀下,妻离子散、家破人 亡的人间悲剧比比皆是。终使每位身历战乱之人,感到故事恍如发生在身旁,触 目可视,触手可及,真实反映出战乱所带给人们的沉重灾难。虽以团圆作结,却 具有浓郁悲剧色彩。而当时,清兵攻打江阴之际,“搜山掠地,肆意抄杀,所伤 男女老弱无算”。且“烧掠四城居民,昼夜不绝”。城陷后,竞“满城杀尽,然后 封刀。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蔽处及僧印臼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 2 清人的残暴,百姓的流离与惨死,亮工其文可与现实互证。 亮工笔下,饱经烽火后的河山,已是残山剩水,一片荒凉。其诗言:“烽火 经年逼”,“路仄隐蒿蓬”,“人影残骸里,狐声败壁中。”3 就连偏僻古驿,亦难逃 战争劫难,“古驿藏山曲,兵戈不尽焚。一灯随雨乱,半榻向僧分。瘠鸟啼枯树, 寒狐舞败坟。砦门看早闭,虎迹乱纷纷。”4 战火后,显得格外阴森可怖。而百姓 惨遭屠戮,景象无限凄凉,“千家反大漠,万鬼溽荒芜”5 ,“寒风吹白骨,阴雨 泣新魂”6 。由此自然产生对荒乱时局的忧虑,“独苦烽炉逼,殷忧未可殚”7 。 而战乱却绵延不息,“大地悲秦火”,“干戈正满眼”,“鬼气低翻火,枭声乱舞彳= 器 朦胧沙碛里,处处响弓刀”9 。从而产生对战争的烦厌,“世乱客游贱,烽连家报 虚。于戈吾已厌,容易去乡闾。”1 0 因而渴望能够早日结束战乱,尽快恢复发展 生产,使百姓过上稳定生活,“跫然真足喜,况复耦且耕。园柳能为态,畦苗亦 1 赖古堂集卷十八1 书戚三郎事第7 0 2 - - 7 1 5 页此文同时被收录因树屋书影而未标篇名,见书 影卷五,第1 2 8 - - 1 3 2 页。 2 东南纪事江阴城守纪,( 清) 韩菱著,北京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 3 赖古堂集卷三。东平,第1 7 5 页。 4 赖古堂集卷三,白莲驿,第1 9 0 页。 赖古堂集卷三,寇退望郊,第2 5 2 页。 6 赖古堂集,卷三,南台万家无一存者,泫然有感,第2 5 4 页。 7 赖古堂集卷三。自光泽发邵武初蹙闯舟,第1 7 9 页。 o 赖古堂集卷三,樵川城中,从米澹生借书送日,第1 7 9 页 9 狡古堂集卷三,黄田守夜第1 9 7 页。 伸赖古堂集卷三,寄支妖卿,第1 7 1 页。 9 郑州人学顾i :论文周亮t 生p 思想及j e 散文创作研究 已生。天心终厌乱,时事莫增兵。新阿连朝足,悠然水一泓。”亮工眼中,白骨 蔽野,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基于对战乱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渴求,促使 亮工在明末坚守城池以抵制夷族入侵,入清后为新朝竭力平乱。因亮工以为,百 姓在战争中受的伤害是最大的。 姜宸英在墓碣铭中的一段话或有助于我们了解亮工之处世:“循公之迹, 考公之志,则古人之大人君子。其身尊名立,人望之若不可及。而当其壮年逾迈、 俯仰身世,出处盛衰之故,其皆有不自得者乎? 则夫世之辞富贵而就贫贱,宁独 善其身以置生民之休戚、理乱于不顾,至于老死而不悔者,彼亦诚有所激也。呜 呼,可以知公矣! ”2 亮工的出处荣衰,有时身非得己,又何尝不晓“苟全始信谈 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的道理。其毅然仕清,或基于对荒乱时局的不满,对天 下生民的同情,从而想尽早结束战乱,疗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使百姓早 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仕清后,即使因闽事被劾论死,虽生悔意,犹未绝宦念,当朝廷诏升青州海 防道时,毅然赴任,起支配作用的,依然是其积极参政,为民请命士人身份自我 角色意识的认同。 第二节入狱考 周亮工一生“三仕三已”,三次入狱。仕清后曾两次险些丧命,“十年之间, 晋历卿贰,然时时与事抵捂,关木索,婴金铁,抢地而呼者数矣”3 。三次入狱 经历不仅对其身心造成极大伤害,人格心态亦因之发生巨大变化,并进而影响其 创作的主题取向、写作风格、艺术表现等等,尤其是第三次遇赦出狱后,诗文显 得更为凄凉、孤独。 第一次入狱 第一次入狱在明末甲申,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亮工南下投奔南明弘光朝, 受诬下狱。年谱载:“甲申( 公) 授浙江道试御史。未十日,逆闯( 李自 成) 破京师,公投缳,为家人救免。时传闻上已南渡,公又念太封公、太淑人年 1 t 赖古堂集卷五,寇退,出西禅寺见耦耕者,第2 5 3 页 2 赖古堂集附录,墓碣铭,第9 4 7 页 3 赖古堂集附录,墓碣铭,第9 4 6 页。 l o 郑州人学硕i :论文 用亮t 生p 思楚i 及j 散文创作研究 迈,因与张锦衣鹿征( 瑶星) ,避于浣花庵。越日,偕郑中丞二阳,杂难民中逸 出,遂问道归白下。时江南立弘光帝,马( 士英) 、阮( 大铖) 用事,锦衣冯可 宗诬公从贼,罗织下镇扰狱,讯无左验,复公官。马、阮又欲公劾刘公宗周,始 肯补用,公笑谢之。遂奉两尊人栖隐于牛首幽栖问,不入城郭”。1 再参以门人黄 虞稷所叙:“癸未举天下廉卓吏十人,先生行取为浙江道监察御史。甫受职, 而有甲申三月之变,先生矢死不辱,间关南还,定省白门,侍两尊人于家,若将 终身。”2 结合以上材料知,京师陷落后,亮工先是“投缳”,后“矢死不辱”,并 未“从贼”( 投靠农民军) ,而是隐姓埋名,杂难民中,南奔归附南明弘光朝。 此处需说明刘宗周被劾一事。宗周( 1 5 7 8 1 6 4 5 ) ,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人, 黄宗羲师,曾官拜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为人忠直敢言,京师陷落南归 弘光朝。时弘光帝沉迷酒色,荒淫嬉戏。马阮大权在握,肆意制造冤狱,卖官鬻 爵,争权夺利,陷害正直人士。明史马士英阮大铖传载:“士英身掌中枢, 一无筹画,日以锄正人、引凶党为务。”3 刘因抗疏劾士英,故而遭报复陷害。于 此可知刘宗周被劾一事之是非缘由。 兵荒马乱中,亮工得以平安南下,赖其为官之令名。行述云:“时南北隔 绝,道路荷戈者林立。( 先大夫) 至德水城上,忽发大炮,舟不得行。中有识先 大夫者,日:是公前潍令也? 记入都时,潍人越千余里然香结队哭送于此,非 好官,安得民情如此耶? 遂卫先大夫南下。”4 行踪十分明白。 以上经历,知亮工第一次下狱,实为冯可宗罗织罪名的诬陷,后查无实据而 复官。又因自己不愿依附阉党余孽助纣为虐,终辞官退居。阉党余孽在大敌当前、 国难当头之际,依旧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的作为,使得亮工萌发终老林下之念。 而这段经历促使其对南明王朝失望,或为亮工背弃先朝,入仕新朝的助力。 第二次入狱 而亮工第二次入狱,为闽事。此次被劾是在顺治十二年( 1 6 5 5 ) ,“正月,( 公) 赴京师都察院任,即疏言闽事,又陈用兵机宜六事。世祖皇帝嘉纳之,后俱蒙采 择行。六月,擢户部总督钱法右侍郎。未几,推吏部左侍郎。七月,福建总督佟 代疏参公在闽事,奉旨回奏。十一月革职,赴闽质审。”十三年( 1 6 5 6 ) ,“正月, 1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第9 0 9 页。 2 赖古堂集附录行状第9 5 3 页。 3 明史卷三零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 4 赖古堂集附录,行述第9 8 1 一粥2 页。 1 1 郑州人学颤l + 论文 州亮t 生f 世想及j e 散义创作研究 赴闽质审。”十四年( 1 6 5 7 ) ,“( 公) 在闽质。初,公未至闽,奉旨回奏,解任候 勘。时劾公者以公身在京师,大惧,严督有司锻炼具狱,刑死者三人。及公赴闽 面质,事皆莫须有。于是,泉州司李王仕云,延平司李吴淇滋,建宁司李孙歼先, 福州司李田缉馨,汀州司李卢图龙会审,上之按察使程之璇,事乃大白。时,闽 大旱,牍具,雨大如注,民为作歌曰束卷雨。”十五年( 1 6 5 8 ) ,“五司李既白 公怨,臬司程公上之抚军,抚军不敢任,以前后两谳辞入奏,诏逮下刑部复讯。 六月出闽。十一月,至京师就刑部候讯。”由于前后结论不一,诏下刑部复审, 于是,开始了两年余的刑部狱中生活。十六年( 1 6 5 9 ) ,“刑部讯未结,公乃结庐 于白云司,日赋涛著书其中,颜之日因树屋。”十七年( 1 6 6 0 ) ,“在因树 屋,三法司会讯,以前后狱辞互异,刑毙数人,卒无证公者。法司仍以辟上,世 祖皇帝疑之,驳之。秋朝审,烈风吹案牍入云中,世祖皇帝异之。会太皇太后本 命元辰,在狱人犯概减一等,遂未竟朝审,案依例改徙宁古塔。”继而,十八年 ( 1 6 6 1 ) “正月,世祖皇帝升遐凭几之际,诏赦在狱诸人。呼名至公,大臣云: 单有绿头牌赦尔,尔系大臣,宜向阙谢恩。三月,( 公) 奔丧还白下,庐居城 南高座寺。”。(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 亮工被劾入狱经过,又见行述。顺治十二年( 1 6 5 5 ) ,擢升入京,“( 先 大夫) 上封章极言闽事”,“闻者咋舌日:祸自此始也。未几,为闽督佟代所构。 是日,先大夫适奏事,世祖皇帝顾问甚温,趣赐茶,见近侍手持章奏,顾之微哂, 语秘不得闻。先大夫出,乃知即谗疏也。得旨令先大夫引奏自白,奏上,立报可, 事下闽中丞勘。而先大夫以本官待命于邸,盖异数也。时,( 佟) 代尚在闽,将 以意为狱,毛絷锻炼无不备至。后奉上谕赴闽对簿。及至闽,则代已罢官去。” 而“闽人拥先大夫讼冤者,日千百计。”1 至于得罪原因,清史列传( 以下简称列传) 以为,周亮工因秉公执法, 惩治豪强,而结怨于人。此论,列传述:“亮工任按察使,时福建武举王国弼, 及贡生马际昌、穆古予、蔡秋浦、蔡开南、史东来等创立南社、西社、兰 社,党类繁众,作奸犯科。亮工申请督抚勘明定罪,勒石南台,列际昌及余党 姓名。寻,际昌、秋浦、国弼、开南四人毙于狱。是年五月,佟岱抵任,际昌等 亲属具牍辩冤,佟岱列亮工贪酷诸款以闻,命亮工回奏。寻,解任赴福建听质。” 赖古堂集附录,行述,第9 9 3 - - 9 9 4 页 1 2 郑州人学硕卜论义蒯亮t 生r 思想及j e 散文创作研究 1 此事,参之行状,“当先生治闽时, 类,皆顽狡不逞徒,纵横乡曲为良民害, 子从军来者,多求为假,令长肆其贪暴, 锄豪猾,逐贪残,如省会五头社之 先生捕治,悉毙之三木下。而一时无赖 先生悉驱而去之。其事虽度越寻常,实 快人心。当事者因涂饰以为先生罪章,下闽中丞勘。”2 官闽日,由于抑强暴,惩 不法而得罪他人,遭致报复,亮工因而被劾。而具体的勘审经过,列传载: “先是,亮工未就质时,按察使田起龙等据证佐定谳,谓亮工得脏四万余两,应 拟斩籍没。及亮工至,质问皆虚。巡抚刘汉祚疑推官田缉馨等受贿徇情,并逮送 刑部。十六年,部议亮工被劾各款,虽坚执不承,而前此田起龙等已凭证佐审实, 计脏累万,情罪重大,仍应立斩籍没。上以前后辞证不同,再下法司详审。十七 年,法司论罪如前谳,恩诏予减等改徙宁古塔。未行,会赦得释。”仍以贪赃论 处。但事本诬劾,自然查无实据,最终,“圣祖( 康熙) 继位,谕吏部日:周亮 工被劾原案,即多属予虚。”3 遇赦释归。 此次得罪,亮工本人却以为出于个人私怨。佟代构怨亮工,开始由于误会, 认为亮工轻慢自己。顺治十一年( 1 6 5 4 ) ,亮工在福州秋乡试提调,擢都察院左 副都御史,十月离闽,冬抵白下。十二年( 1 6 5 5 ) 正月,赴京师都察院任。4 而 佟代入闽为督则在顺治十二年( 1 6 5 5 ) 五月。“余去闽且久,旧例非计典无议及 去任者。余北上从陆,相去且远,时抚吴周公罢任归,乘巨舰鼓吹而北。司马( 佟 代) 之从者遥呼日:谁何氏? 周之仆从以罢任归,讳其抚吴,第遥应e h 周 都宪。司马日:是且过我。设具以待。盖司马之族,予葭莩戚也。久之,巨 舰鼓吹益作,不顾去。司马赧且怒日:孺子辱乃公。于是,逢来者迓者,辄奋 詈予。”佟代误将“抚吴周公”认作周亮工,发生误会。又因“浙帅马进宝者, 以予晋副宪时,欲与予姻,会予醉,掀髯日:渠安得如许? 子女遇人乃辄得偶。 进宝憾入骨,知司马之怒予,进日:是常索我金。而泉帅马得功者,常帅京口 越江陷扬民以盗者,七姓。予时备兵于扬,力争之,民冤雪,得功坐是夺帅。得 功亦侦知司马之憾予也,进日:是常陷我,镌我级。故当时有两马踏一舟 之谣。然司马之意在得予金,予固无从得金,司马待予金不至,饮章密告矣。”5 清史列传选,周亮工,第7 2 7 3 页 2 赖古堂集附录行状第9 5 8 页 3 清史列传选,周亮工,第7 3 页。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第9 1 3 页。 5t 赖古堂集卷二十四,祭昆陵吴俨若太翁文,第8 7 6 - - 8 7 7 页。 1 3 郑州人学颂i :论艾 掏亮t 生f j 姒想发j e 散文创作研究 一由攀结婚姻遭到拒绝,一因雪民冤致使他人落职,因此得罪二人。此时,佟代 欲借机索亮工钱财,未果,于是三人挟私报复,上章诬劾。行状可与此相印 证。行状述:“盖先生入都时,闽督某( 佟代) 方履闽任。道值故吴抚周公以 为先生也,讶其不来谒,心嫌之。及所言闽事,又多不便于己,龋跹先生。而浙 帅某者欲缔婚姻先生,先生恶其人,却之。闽帅某者,以诬良为盗,先生雪之, 致镌帅级。二人亦切齿先生,遂合谋摭拾莫须有事,飞章上告。”1 而林佶却认为,主要因亮工上疏言闽事,而得罪郑芝龙,遭致报复。顺治十 二年( 1 6 5 5 ) 2 “上擢公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即疏言闽事,首论除降寇郑芝龙, 又陈用兵机宜六事,世祖皇帝嘉纳之;而公祸基此矣。寻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国叉车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电工证考试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水痘内容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题库(含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培训试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核试题(答案+解析)
- 水果脆块加工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影视娱乐直播点评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消毒技能竞赛个人竞赛试题(附完整答案)
- 受限空间安全培训感想课件
- 小学python竞赛试题及答案
- 医学实验室安全培训
-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诊断报告编制指南
- 离子检验-教案-
- GB/T 12643-2025机器人词汇
- Unit 5 Lesson 20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说课稿)-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智能悬架系统集成开发关键技术与实践-2024-12-技术资料
- 应用PDCA降低药占比
- 超重与失重+说课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公司收取管理费协议书范本
- JTS-165-6-2008滚装码头设计规范-PDF解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