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先秦西汉封禅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先秦西汉封禅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先秦西汉封禅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先秦西汉封禅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先秦西汉封禅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先秦西汉封禅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封禅”是历代帝王所热衷的盛大祀典,然其雏形、起源及早期形态则一直为传说所笼 罩,难以廓清。作者结合古文字和考古资料,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对先秦至西汉时期的“封 禅”活动加以全面研究,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一、从古文字材料中归纳出来的“封”( 丰) 的早期涵义与战国晚期以来典籍对“封” 的解释相比较。可知主要包括边界、设坛和祖宗葬所几大要素。这说明原始的“封”礼是一 种以筑坛的形式向上天禀报疆域勘定、并由“在帝左右”的先祖为佑导的告成礼。考古发现 中应该存在着不少原始“封”礼的遗迹。 二,“禅”是由“:i 罩”演化而来的,本指某一典礼前的一项除草广地的节目。从“禅” 字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来看,大概与战国中晚期言谈禅让之风盛行有关。把由“坪”演化而 来的向地告成之礼称为“禅”,也许是利用与“禅让”之“禅”同形的因素,赋予了传位受 命的礼意,为与“封”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三、管子封禅等文献中所记载的上古帝王封禅之事多不可信。“封禅”这一典礼 应该是由战国晚期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的燕齐方士创造出来的。上古帝王曾举行过原始 “封”礼告成礼。却是可以考稽的事实。 四、周初青铜器天亡簋铭文“王祀于天室”是周武王平定天下后登封太室山的实录。 武王选择太室山登封,因为太室山是周族的母系宗祖神。 五、汉武帝的封禅活动并非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儒家仪礼”,其动机纯粹是为求 个人的延年益寿、长生不死这从封禅的地点选择、具体仪节以及所受燕齐方士的蛊惑等方 面不难看出。但登泰山而成仙的说法是有其古老渊源的,可能源自上古巫者凭陵神山通达天 命的仪式。 六、根据传世的汉代文献记载,并参考周礼的相关情况,对汉武帝封禅典礼的前后仪 节进行复原,共考出二十三个节目,使历史上第一次完整举行的封禅典礼得以重现。 关键话l :封禅本义燕齐方士天亡簋汉武帝成仙不死典礼仪节 a b s t r a c t “f e n g s h a n w a so n eo ft h ef a v o r i t er o y a l c e r e m o n i e sb ye m p e r o r si ne v e r yd y n a s t y h o , e v c r , t h eo r i g i n a l p r i m i t i v ef o r ma n ds h a p e si ne a r l ys t a g e so f “f e n g s h a n w c o v e r e dw i t h t h ed e n s ef o go fl e g e n d a f t e rr e s e a r c h i n ge n t i r e l yt h ea c t i v i t i e so f “f e n g s h a n ”f r o ml r e - q i nt o w e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a c c o r d i n gt od o c u m e n t sh a n d e dd o w nf o r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dm a t e r i a l so f a n c i e n tw r i t i n ga n da r c h e o l o g y , t h ea u t h o rc o n c l u d e sg o l n co p i n i o n s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l y ,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t a em e a n i n g so f f e n g u s e di n i n i t i a lp e r i o d sc o n c l u d i n gf r o m m a t e r i a l so fa n c i e n tw r i t i n ga n d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 “f e n g b ys o m er e c o r d sw r i t t e ni no ra f t e r l a t e r p e - r i o d o f t h e w a n i n g s t a t e s , i t i n c l u d e d m a i n l y t h r e ee s s e n t i a l f a c t o r s ,t h a t i s ,b o u n d a r y , a l t a r a n dg r a v eo fa n c e s t o r s i tw a sf i l ep r i m i t i v ec e r e m o n yo f “l = e n g t or e p o r tt h a tt h eb o u n d a r yw a s d e e m e dt ol r o v i d e n e eg u i d i n gb yt h ea n c e s t o r sw h ol i v e da r o u n dg o df r o mb u i l d i n gt h ea l t a r t h e r ea mm a n y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r e l i c so np r i m i t i v ec e r e m o n yo f “f g ” s e c o n d l y , “嗣l m l 竹m e a a e dp r i m a r i l yap r o g r a mo fb e i n gt ow e e do tt os w e e pp l a y g r o u n d b e f o r eac e r e m o n y i tm i g h tb ei nr e l a t i o nt on l ef a s h i o no nt a l k i n ga b o u tt h eh i s t o r yo f a b d i c a t i n g a n dg i v i n gt h ec r o w nt oap e r s o no fv i a u e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 rp e r i o do f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w h e n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 “s h a n ,t u r n e du pi nt h ed o c u m e n t s t h ec e r e m o n yo f r e p o r t i n gt ot h ee a r t h c a l l e d “s h a h d e p e n d i n go i lt h ef a c t o ro ft h ee l a a r a c t e ro f “s l u m b a s i n gt h e m l ef o r ma 8 “s h a l l ”o f “s h a n r a n g f a b d i c a t i n ga n dg i v i n gt h ec l o w nt oap e r s o no f v i r t u e ) a n dw a s o f f e r e dt h e r i t e sm e a n i n go f g i v i , gt h ec t o w i lt oa n o t h e ra n da c c e p t i n gt h em a n d a t eo f h e a v e n , w h i c hc r e a t e d t h ee o n d i t i o mf o r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c e r e m o n yo f “l 。e n g t h i r d l y , t h er e c o r d so nn e t i v i t i e so f “f e n g s h a n o f e m p e r o r s i np r e - q i ni ns o m ed o c u m e n t s 如c h 拍 g u a nz i 伽n o tb ea b s o l u t e l yb e l i e v e d t h e 渊n 加yo f “f e a g s h a n w 私c r e a t e db y s o l n en e a 砌a n c e l 暑i nt h e 蝴so f y a ha n dq iw h oi n t e g r a t e d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 y m - y a n ga n dt h e 甜n d yo f h u a n ga n dl a oi nl a t e rp e r i o do f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i tw a st h et r u t hc o u l db ef o u n d o u t t h a tm a n ye m p e r o r si np r e - q i nh e l dp r i m i t i v ec e r e m o n yo f “l :e n g f o u r t h l y , t h es e n t e n c eo f “e m p e r o ro f f e r e ds a c r i f i c e st og o d so l lt i a n s l a i ”i nab r o n z ew a i nz h o uw u - w a n gd y n a s t yw a saa u t h e n t i cr e c o r do l lz h o uw u - w a n ge r i m b e dt h em o u n t a i no f t a i s h it oh o l dp r i m i t i v ee c r c m o n yo f f e n g a t t e ru n i f y i n gt h ee o t m t r y z l l o uw u - w a n gc h o s et h e m o u n t a i no f 蛳嬲t h ep l a c eo f l a o l d i n ge c r c l n o n yb , a u s et h em o u n t a i no f t a i 蛳w a st h ed e i t y o f a n c e s t o ro f z l a o un a t i o n 8t h em a t e r n a ls i d e f i t t l a l y , h a l lw ud i sa c t i v i t i e so f f e n g s h a n w c f en o t t h er i t e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 a f f e c t e db y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0 0 1 h i sr e a lm o t i v ew t op i ”l o n g e v i t ya n dt o b e c o l l a ea c e l e s t i a l , w h i c hc a l lb ed i s c o v e r e db yt h ep l a c e so f “f e n g s h a n , s p e c i f i cp r o g r a m so fc e r c m o l a y a n dt h ee f f e c t so fn c c l o l n a n c c r si nt h ea r e o fy a ha n dq i , a n ds oo n b u tt h es t a t e m e n to f c l i m b i n gt a l s h a nt o t * c o t l l eac e l e s t i a lm i g h td e r i v ef r o mac e r e m o n yt h a ta n c i e n tw i z a r d c o m m u n i c a t e db e t w e e nh e a v e na n di n sw o r l db ym a g i c a lm o u n t a i n s s i x t h l y , h a r tw ud i ss p e c i f i cp r o g r a m so f “f e n g s h a n b er e s t o r e db a s i n g0 1 1 1d o c u m e n t s i nh a nd y n a s t ya n dc o n s u l t i n gt h er e l e v a n tr i t e si nz h o ud y n a s t y t h e r em t w e n t y - t h r e e p r o g r a m sd u r i n gt h ec e r e m o n yo f f e n g s h a n ,w h i c hm a k e st h ef l r s tc o m p l e t ec e r e m o n yi n h i s t o r y r c a p p e a r k e yw o r d s :f e n g s h a n ;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 ;, n e c r o m a n c e wi n t h ea o fy a na n dq i ; t i a n w a n g c - u i ;h a n w u d i ;p u r s u el o n g e v i t y ;, p r o g r a m so f c r e m o n y 绪论 作为历代帝王所热衷的煌煌盛典,封禅在传统礼学上无疑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追本 溯源,封禅的雏形、早期封禅的面貌究竟如何,是研究封禅典礼的人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这 个问题对于笃信古书的学者而言,其实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史记封禅书中比较详 尽地记录了从上古帝王无怀氏一直到汉武帝的封禅活动,无怀氏、虐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颓顼、帝倍、尧、舜、禹、汤、周成王、秦始皇、汉武帝,构成了先秦西汉封禅的完 整谱系。班固汉书郊祀志全录史记封禅书,说明东汉的学者对此封禅谱系毫无 异议。南朝东裴驷作集解、唐张守节作正义、司马贞作索隐,均遵奉之。然而, 从梁代开始,就有学者怀疑封禅书所载上古帝王封禅之事的可信程度。梁书许懋传 云: 时有请封会稽禅国山者,高祖雅好礼,因集儒学之士,草封禅仪,将欲行焉懋 以为不可,因建议日: 臣案舜幸岱宗,是为巡狩,而郑引孝经钩命决云。封于泰山,考缋柴燎,禅 乎梁甫,刻石纪号”此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依白虎通云,。封者,言附 广也;禅者,言成功相传也”若以禅授为义,则禹不应传启至桀十七世也,汤又不应 传外丙至纣三十七世也又礼记云:。三皇禅奕奕,谓盛德也五帝禅亭亭,特立 独起于身也三王禅梁甫,连延不绝,父没子继也”若谓禅类奕为盛德者,古义以伏 羲神农,黄帝,是为三皇伏羲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皆不禅奕麦, 而云盛德,则无所寄矣若谓五帝禅亭亭,特立独起于身者,龋顼封泰山,禅云云,帝 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亦不禅亭亭,若合黄帝以 为五帝者,少昊即黄帝予,又非独立之义矣若谓三王禅梁甫,连延不绝,父没子继者, 禹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旧书如此,异乎礼说,皆道听所得, 失其本文假使三王皆封泰山禅梁甫者,是为封泰山则有传世之叉,禅梁甫则有揖让之 怀,或欲禅位,或欲传子,义既矛盾,理必不然 又七十二君,夷吾所记,此中世敷,裁可得二十余主:伏羲,神农,女蜗,大庭、 柏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混沌、昊英、有巢、殊襄葛天、阴康,无怀、 黄帝、少昊,颛顼高辛尧,舜禹、汤、文武,中间乃有共工,霸有九州,非帝 之敦,云何得有七十二君封禅之事? 且燧人以前至周之世,未有君臣,人心淳朴,不应 金泥玉检,升中刻石燧人,伏羲,神农三皇结绳而治,书契未作,未应有镌文告成 且无怀氏,伏羲后第十六主,云何得在伏羲前封泰山禅云云? 夷吾又日“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禅”周成王非受命君,云何而得封泰山禅社首? 神农与炎帝是一主,而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分为二人,妄亦甚矣 若是圣主,不须封禅;若是凡主,不应封禅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 怪物以屈之也酬簟2 量。曩耵 研 概括起来,许懋怀疑的理由有:( 一) 舜至泰山为巡狩,说舜封于泰山,出于纬书捏造:( 二) 古书以禅为禅让相传义,这与禹、汤子孙均为世袭而非禅授相矛盾;( 三) 史记封禅书 所言上古帝王封禅的地点与其他礼书的记载不一致;( 四) 遍考古书,可知上古帝王名仅二 十余人,不可能有管子所说七十二之多;( 五) 远古淳朴,且无书契,不应该有刻石镌文; ( 六) 无怀氏在伏羲之后,与管子所说相抵牾。这些辨析可谓抽丝剥茧,尖锐地指出了封 禅书记载的种种漏洞,也启发了后来者对此继续探索。 南宋马端l 临文献通考卷八十四郊社考十七封禅赞成隋朝文中子所谓封禅“非 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之见,并谓“盖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 “o 。这可以代表深受疑经之风影响的宋代学人的观点 明代人束书不观,了无依傍。学问不免于空疏之弊。亦因此之故,他们敢于怀疑古书的 记载,成为前人疑古萌芽的嗣响。徐孚远日:“上古封禅无明文,以尚书所载柴岱宗之 事当之,虽非寰然,其于诸说较近,故先叙舜事,后及黄帝。”o 对上古帝王封禅事作了有保 留的否定凌稚隆则认为封禅书所引尚书 乃言舜巡狩,无关封禅:。是言巡狩,以 附会封禅之始。”。二说显然是许懋所陈第一条理由的延续。生活于十八世纪下半时的日本儒 者中井积德也提出了与凌氏不谋而合的观点;“舜之柴望,只是祭山川而已,犹旅之类,与 后世封禅迥然异科。”。他还针对封禅书)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云: “封禅之说,盖叻于秦皇之时,前此无有也。所谓怪迂之徒所称述耳。齐桓之时,岂有此等 说? 管子书多系伪撰,焉足据哉? ”。这番议论,不但彻底否定了古书所载秦始皇之前 的封禅活动,而且进一步将管子一书判为伪作。由于这些学者的质疑并无严密的论证, 多属兴到之言,所以信从者寥寥。 清代考据学大兴,对上古帝王封禅的怀疑虽持论有故,但总体上看,说服力并不强。梁 玉绳的议论可为代表: 三代以前无封禅,乃燕齐方士所伪造,防于秦始,侈于汉武此书( 引者按:指 史记封禅书) 先杂引鬼神之事,比类见叉,遂因其傅会,备录于篇,正以著其妄, 用意微矣惟牵引郊社巡狩诸典礼,未免黩经马端临云西汉郊祀袭秦制,而杂以方士 之说,日太乙,日五帝,丛杂而祀之,皆谓之郊天史公所序者秦,汉不经之祠,而以 舜类上帝三代郊祀之礼先之,至孟坚直名郊祀志,于是以祀六帝为郊,自迁、固以 来议论相袭而然已或问封禅虽礼、经不栽,然管子、庄子,韩诗外传皆言之 o 日 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洼考证附校补 上页7 8 1 。 o 日 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i i e 附校补 上,页7 8 1 。 日 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扑) 上,页7 8 1 o 日 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 上,页7 8 3 o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只认为“大抵参入者皆战国周末之人,如稷下游谈辈:及韩非,李斯辈袭商君 之法,借管氏以行其说者也。故司马迁尝取之,以为封禅书) ”( 张心激伪书通考下册,页7 6 6 。) , 尚不及中井氏之疑管子封禅为秦始皂以后人所伪篡来得大胆。泊孙作云泰山礼俗研究谓“管子封 禅篇是从史记封禅书钞入的,不是史记封禅书钞录管子 ”( 孙作云文集) 第3 卷,页 6 8 9 。) ,才算达到宣判管子封禅 系全伪的地步 2 路史前纪六九谓封禅乃易娃告代之大礼,一姓惟一行,本晋袁宏后汉纪续 后书祭祀志,岂俱不足信欤? 日:管子杂篇多后人附窜,非其本书而管 庄于诸子中最显,因并窜焉,故封禅篇管仲谏桓公语与此书无异,盖作伪者造 为成文,史全录之耳( 有谓后人取史记补管子者,妄管子无所谓封 禅篇也) 梁许懋封禅议( 见梁书本传) 谓管仲设言以屈桓公,又取夷吾所 记七十二君细数而辩驳之,得毋错认为真乎? ( 皇王大纪日“稽懋言可以知史迁著 书之谬,而不知史迁乃姑妄言之也”) 韩婴生当其时,更无足怪,托诸孔氏,其诞益明 袁宏诸人之说,并无据9 驳斥管子、庄子、韩诗外传等书载封禅事,未见提出凿实的证据,而仅以。后人附 窜”、“其诞益明”诸语冠之,难餍人心。大致说来,梁氏的质疑没有超出许懋所说的范围, 又不及许懋辩责有力。值得留意的是,梁氏谓封禅“畴于秦始”,与一衣带水的中井积德“封 禅之说,盖防于秦皇之时”的意见如出一辙,不知是否受其影响所致。 二十世纪,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学者对古史作了摧廓性的清算。他们全面承 续了始于许懋的怀疑封禅书所载早期封禅历史可信程度的精神,吸收并深化了中井积德、 粱玉绳等人的辨伪观点,饲如顾颉刚在1 9 3 3 年改写旧稿而成的汉代学术史略中说:“春 秋战国之世,齐和鲁是文化的中心,泰山是这两国的界墙。他们游历不远。眼界不广,把泰 山看做了全世界晟高的山,( 连聪明的孔子也会说登泰山而小天下! ) 设想人问最高的帝 王应当到最高的山去祭天上最高的上帝,于是把这侯国之望扩大为帝国之望,定其祭名为封 禅:封是泰山上的祭,禅是泰山下小山的祭。他们又说,自古以来七十二代之君,当他得 了天下之后。没有一个不到泰山去封禅的。“i 一”已经暗示了“封禅”系出自战国以后 人的创造。发表于1 9 7 9 年文史第六辑的r 周公制礼”的传说和( 周官) 一书的出现 则明确指出,所谓封禅“是从齐国鼓吹起来的”,其创造者便是为齐王朝服务的稷下先生们。 “4 5 一”这无疑就是梁玉绳。三代以前无封禅,乃燕、齐方士所伪造”说的另一种表述 此后,以史记封禅书 所说上古封禅事为信史并全盘接受的人不多了。人们从各自 的学术专长出发来重新研究早期封禅的面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孙作云写于1 9 4 0 年的长文 泰山礼俗研究。孙氏是闻一多的学生,擅长以民俗学视野研究上古历史。这篇泰山礼 俗研究即考察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所遗留的石器时代的以。桌石坟”,。立碣”、。石环” 为主要特征的巨石建筑物,结合对文献典籍的全新解释,提出泰山为殷人故居,其上的桌石 坟、立石、石环“为坟墓,为崇拜之中心,故于泰山上封石租,祭先祖;殆祖宗神演变而为 天神,故祭太山又为郊天之祭,此即封禅泰山之原始及其意义之转变也”;又因为上古政祭 合一,在每年的祀祖之时顺便选举新的酋长,“禅让在泰山,在二月,为舜,为娥皇女英, 有祀祖之仪,有集群岳之事,与封禅之事一一相合,故知封禅禅让为一事;盖封禅祀祖之后, 乃举行禅让的政事也。”“另外,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一书 设专节讨论封禅,他在肯定。七十二家”帝王封禅为“陋儒所捏造”的前提下,进而认为 。粱玉绳史记志疑 二。页7 9 2 _ _ 7 9 3 3 “封禅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确产生于原始社会公社末期,那就是部落联盟时代的天子巡守 制度”i “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 则主张“封禅就是祭祀天 地,象征拥有天下四方,其原形可以追溯至上古先秦帝王祭祀天地山川之典”。”“” 近二十年来,其他学者所撰写的大小关于封禅的文章,在谈到早期封禅问题时,或仍沿 袭史记封禅书的传统说法,如莫金山历代泰山封禅综述( 青海社会科学1 9 8 9 年第4 期) ;或吸收前代学者古史辨伪的成绩,谓封禅源自战国时期稷下的齐学,如葛志毅 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封禅对封禅礼形成的学术思想探源( 学习与探索 2 0 0 6 年第5 期) ;或以为源自战国时期稷下齐学的封禅有古老的泰山崇拜的背景,如巩日国 ( 管子封禅) 考索( 管子学刊2 0 0 5 年第4 期) :或日封禅是上古集祭司与帝王于一 身的领袖为证明其合法性而举行的宗教仪式,本是祭祀土地的大典,如吴锐 地域及年代考兼论先王 “封禅”之真相认为史记封禅书 所载上古帝王封禅其实是在泰山上立。中”以观象 授时,是一项天文观测活动。王汇所撰试论先秦两汉时期的泰山封禅活动( 郑州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 0 0 6 年5 月) 在考释“封禅”本义时遵从史记封禅书等传统说法,认 为是最高统治者才有资格举行的、与政权更替有关的宗教祭拜仪式:在研究封禅仪式起源时 力倡源于上古先民对山岳天地的祭祀,这实际上与何平立等人的观点基本相同 从许懋以降对封禅书所说上古帝王封禅活动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其中许多纰漏、 舛误之处确实颇难弥缝。今天研究秦以前的封禅活动,如果无视前人辨伪的成果而一味信古, 恐怕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诚如上述,前人对上古封禅活动的怀疑多只言片语,不成系统: 我们要做的工作首先是在全面审查传世典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出土材料甲骨文、金文 和战国简帛文献,对前人的辨伪成果或加以证实,或予以补正学者们所提出来的关于早期 封禅面貌的新解释,大多具启牖之效,如孙作云的泰山礼俗研究,新见叠出,精彩纷呈 但这些解释往往有缺憾或不甚圆通之处,如孙作云为了将桌石坟与封禅联系起来,谓“封 禅”即。封坛”,把“封”当作动词、“禅”当作名词,。显然不合语言事实。而且,说。禅” 即“坛”字,从语源学上看也是可商榷的。詹鄞鑫把巡狩与封禅混为一谈的错误,前引许懋、 凌稚隆等古代学者早已指出。何平立以祭祀山川为封禅原形,其附会之处中井积德也已有所 批评。上举许多学者把封禅误解为祭祀天地的典礼,这与封禅的真正礼意有很大出入。凡此 皆说明,目前对封禅的本义及早期封禅活动的面貌还远未弄清,正有待于我们运用新的文献 材料和新的考证方法作迸一步研究。 本文准备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汉武帝的封禅活动。学者们讨论最多的是汉武帝封禅 动因,附带论及武帝封禅典礼的性质。古代典籍中但凡说到帝王封禅,均以受命功成作为起 因,如春秋繁露王道、史记封禅书、白虎通封禅、风俗通正失 等今人 。刘宗迪“海外经) ( 大荒经) 地域及年代考兼论先王。封禅”之真相) ,文化研究) 2 0 0 3 年第2 期, 页4 0 _ q l 。 。孙作云泰山礼俗研究 ,孙作云文集) 第3 卷,页6 9 l 6 9 2 4 也有不少因袭此说而加以发挥的,如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第六章 两汉国家的其它种类祭祀 ;又如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把受命 告天、奉天法古归为以董仲舒儒家学说为核心并杂以阴阳五行和黄老刑名思想而形成的“新 儒学体系“4 的题中之义,进而确认汉武帝封禅是儒学正统化的表现。持类似见解的 还有贾贵荣的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 齐鲁学刊2 0 0 0 年第4 期) 。现代学者比较重视汉 武帝封禅活动中求仙不死的“方术”因素,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说:“公元前 1 1 0 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在方士封禅则能仙的鼓动下,武帝刘彻至泰山举行 了隆重的封禅礼,为此他特地将年号改为元封”“”翼韩国学者李成九汉武帝的 封祥和巡狩) 认为汉武帝的封禅活动,“具有儒家仪礼的公开性和方士仪礼的秘仪性。”也 就是说,武帝利用国家典礼( 反映的是儒家仪袍) 为幌子以达到其成仙不死的个人目的。( 2 0 0 2 年8 月中国秦汉史第九届年会论文) 商炜的汉武帝封禅的再认识也承认武帝封禅与迷信 神仙与追求长生不死联系在一起。(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3 期) 孙作云泰山札俗研究亦持此说。强调汉武帝封禅与“事鬼神”有关者还有:杨振之秦 皇、汉武“封禅”意图考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0 年第1 期) 、王 守成p 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读 云:“封禅的目的主要是祭天、告天、报天,而不是长生不死长生不死是封 禅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之一,但不是为求长生不死才去封禅。把封禅仅仅视为秦皇、汉武求仙 的手段,进而将它归入道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4 “另有人独辟蹊径,或从天人感 应思维、尚东长生思潮和炫耀白警心理等文化层面解释汉代封禅的动因,如刘凌的汉代封 禅的文化特色 ( 泰安师专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或认为秦汉时期的封禅、寻仙祀神是一 种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活动,如汪锡鹏( 史记封禅书) 发微( 江西师范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0 年第4 期) 这些说法何者接近事实真相,需要我们更全面地 考察、探研。 如果说汉武帝封禅动因的讨论还算代不乏人,那么对武帝封禅典礼的具体复原则只能说 付之阙如了。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系 近年来唯一一部全面研究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的专著,书中列有专节来论述两汉封禅的演化过 程但该书只是从文献中转录一些封禅材料,对于封禅目的、封禅礼意等问题没有作更为深 入的探讨,对于封禅典礼的具体过程更是无暇顾及专论古代封禅问题的何平立巡狩与封 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一书、王汇的硕士学位论文试论先秦两汉时期的泰山封禅活 动也都没有复原史书记载不详的秦皇汉武封禅典礼仪节。我们认为,研究典礼,复原其仪 式节目进程是最关键的一步,此项工作没有做好,对于该典礼的认识不过停留在史书上的一 鳞半爪而已,不可能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典礼的真实面貌汉武帝封禅典礼复原这一工作,至 今尚未有学者涉足,可以说是两汉礼乐文明研究的最大缺憾,有待弥补本文打算在史、 汉所载基础上,参霰周礼与后汉封禅节目,作一番钩稽眢沉的工作 。参看孙作云泰山礼俗研究,孙作云文集第3 卷,页7 7 4 。 5 二秦以前封禅活动考 传世文献中记载的最早关于封禅的事迹,大概就是史记封禅书引管仲云:“昔无 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掸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佶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 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 然后得封禅。”。“作为研究封禅的材料,这段文字不能据实理解,我们在( 二) 中将重点讨论,这里只就一个问题略作说明。 所谓“无怀氏”者,典籍罕见,集解引服虔日:“古之王者,在伏羲前。”“”“ ”“即早于伏羲氏的年代已有封禅之举。封禅二件又引管仲语:“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 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七十二家”下正义引韩诗外传日:“孔子升 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i 据汉人说,所 谓上古封禅七十二家皆有刻石。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 三壬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许慎是说上古七十二 家封禅者所留下的刻石字体都不相同,显然石上镌刻的是完整的句子或篇章。 白虎通封 禅:“皆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以自效也。”1 亦就七十二帝王封禅而言。按照 这种说法,早于伏羲氏之时业已产生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关于中国文字产生的时代, 学者众说纷纭:或言“至少在四五千年前”9 ,或言“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了6 0 0 0 多年之久”o ,或据个别古文字形体推测大概在8 0 0 0 年前已有汉字。我们觉得,说在六七 千年前甚至更早时期,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地造一些零星的象形符号作为原始文 字使用,是可以信从的但这仅是汉字形成过程的开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形 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应该是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际”。也就是说,完整地记录语 言的篇章文字要到三千多年前才可能出现。伏羲氏远远早于黄帝时代,黄帝大约生活于七千 年前;如果说七八千年前甚至更早时期已能够刻石成文,显然与汉字形成的历史相违背许 慎自己也说过:。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i “”结绳记事必定早于文字形成,所 以比神农氏更古的伏羲氏、无怀氏怎么可能。著己之功迹以自效”呢? 管仲所说的这段封禅 历史恐怕比较可疑。o 基于此,我们在探索“封”、。禅”朔义及其历史时,不能完全依赖于传世文献的记载, 应该充分认识到未经改动的出土材料的重要性。下面就结合出土材料来考释“封“禅”的 本义,再对文献中与封禅有关的材料加以检讨,最后研究一下史书失载的周武王登封太室山 之事。 o 也有人认为无怀氏晚于伏羲氏,见粱书许懋传 所说参看本文。一绪论” o 唐兰中国文字学 ,页 o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文物) 1 9 7 3 年第2 期,页3 2 。 o 陆忠发汉字起源的历史年代,寻根) 1 9 9 9 年第6 期,页1 2 - - 1 3 o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页2 7 o 这一意见粱代许懋也已指出,参看。一绪论”。不过,在许懋的时代还无法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作出科学 的判断,因而他的“燧人、伏羲、神农三皇结绳而治,书契来作,未应有镌文告成”的意见未见后世学者 的响应 6 ( 一) 封禅本义考述 古无“封”字,“封”是从“丰”分化出来的。甲骨文中只有。丰”字,大致作如下之 形:o a i :誊a 2 :誓a 3 中。 a l 象土堆上植有树,a 2 、a 3 字形渐趋线条化。学者们径释此字为“封”,固无大疵。但是, “封”字从丰从又( 隶变为。寸”,乃“又”之竖画上加赘笔所造成) ,本来是表示“丰”的 引申义的分化字,后世典籍中“丰”、“封”二词均用“封”字来表示;为使字形与词义能够 精确对应,我们主张把甲骨文中的a 类字严格释为“丰”( “丰”与“羔”是两个字,汉字 简化把“丰”作为“曼”的简体使用,这个简体“丰”可视为甲骨文“丰”的同形字。) “丰” 字用土堆上植有树表示疆界之意,郭沫若对此有精辟的解说:“封( 引者按:郭说封即 我们所谓的丰) 翅古人之经界,周官大司徒之职制其畿疆而沟封之郑注沟穿 地为阻国也,封起土界也,比较许书爵诸侯之土为近古矣。然余谓起土筑界犹是后起 之事。地官封人掌诏王之社墟为畿封而树之,凡封国设其社稷之璇封其四疆,造都邑之 封域者亦如之,是则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o 表示边境、疆界之意的。丰”显然是名词, 下面是甲骨h 辞中的用例: ( 1 ) 以多田伐有丰,遁( 合集2 7 8 9 3 ) 。 ( 2 ) 其呼醒丰,惟( 合集3 1 1 6 1 ) ( 3 ) 甲申贞:其执三丰伯于父丁( 合集3 2 3 8 7 ) ( 4 ) 丁已p ,贞:王令荤伐于东丰( 合集3 3 0 6 8 ) ( 5 ) 于二丰( 合集3 6 2 4 3 ) ( 6 ) 戊王 羹三丰不曾 无害在畎( 合集3 6 5 2 9 ) ( 7 ) 于 在于”,往, 1 l 王来征三丰( 合集3 6 5 3 1 ) ( 8 ) 巳p :其刖四丰,舌廑惟邑于示( 屯南2 5 1 0 ) ( 1 ) 之“有丰”即边境。( 2 ) “露丰”之“醒”可能为地名,“蘧丰”指殛地之边境。 ( 3 ) 之“三丰伯”指三边境之首领。( 5 ) 、( 6 ) 、( 7 ) 、( 8 ) 之“二丰”、。三丰”、“四丰”指 多边境。( 4 ) 之“东丰”指东方的边境。下面即将引到h 辞“某丰方”的例子,上引“某丰” 当与“某丰方”有所不同可能“某丰方”是活动于边界的方国,乃商之敌对;而“某丰” 是商之某边境,本属于商,从上引h 辞看,这些边境大概经常造反侵扰,商王不得不亲自率 。本文引到古文字字形时,一律以英文字母代替。同一英文字母加不同数字,表示同一字的不同写法;英 文字母不加数字,直接表示某一字 o 孙海波甲骨文编,页2 7 5 。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上册释封。上海:大东书局,1 9 3 1 年5 月1 9 6 2 年由科学出版社重印甲 骨文字研究 时郭氏已删去此篇。此据甲骨文字诂林引,页1 3 2 8 。 。本文引用出十材料,文字隶定一般用宽式如i - 辞用为。贞”的“鼎”字直接写成。贞”,用为“在”的 。才”字直接写成“在”,等等;金文、简帛文献仿此 7 军或命重臣讨伐之,捕获之后还施以酷刑。( 2 ) 谓“呼醒丰”。可以证明“某丰”确实原属 商王辖治 h 辞又有所谓。某丰方”者: ( 9 ) 弱克贝,雀南丰方( 合集2 0 5 7 6 正) ( 1 0 ) 乙丑,王p ,贞:今呵巫九备,余无蹲懵f ,告侯,田,册觑a - 、羌方,羞方, 庚方余其比侯,田,甾菱四丰方( 合集3 6 5 2 8 反) ( 1 1 ) 己酉,王 ,贞:余征三丰方,惟盏囊令邑,弗悔,不无在大邑商王咽日: 大吉在九月,遘土甲五牛( 合集3 6 5 3 0 ) ( 1 2 ) 癸亥p :王其敦丰方惟戊午,王受有祜,气在凡吉( 屯南2 2 7 9 ) 屈万里解释( 9 ) 云:“本辞之丰,亦即封字。南封,即南境。南封方,即南境之国也” o ( 1 0 ) 之“四丰方”当指叔方、羌方、羞方、庚方四方国,均位于商朝边境。( 1 1 ) 谓征 伐四个边境上的方国。( 1 2 ) 的“敦丰方”是伐边境之方国的意思。 在商代的铜器铭文中,“丰”多用作人名,如丁丰卣的“丰”( 集成l o 。4 8 2 5 ) 。 商器中已出现了。封”字,如作封从彝觚( 集成1 2 7 2 6 0 ) 。这个。封”是人名,难 知其词性,但从字形看,“封”字或从丰从飘,或从丰从又,应该表示的是植树于土的动作, 与。丰”词性有别,否则没有必要在“丰”以外另造一个“封”字。而且,“丰”属并母东 部,。封”属帮母东部,如果二者乃一字之繁简,用法并无不同,似乎就失去了声纽分化的 条件。也许动词“封”偶尔承担名词“丰”的职责的现象在商末已经出现,但这种现象大概 并不普遍。下揭为西周金文的两例“封”: 8 1 :( 伊簋,集成8 4 2 8 7 ) b 2 : ( 六年召伯虎簋,集成8 4 2 9 3 ) 其中,伊簋云:“余典勿敢b 1 。”显然是动词“丰”由名词引申为动词,分化出“封”;。封” 字出现后,“丰”一度与之并存;同时,有些原来可能用“丰”者,渐次被“封”所挤掉。 如西周早期的康侯丰鼎铭云:“康侯丰乍( 作) 宝尊。”( 集成4 2 1 5 3 ) 同为西周早期的封 作父辛器则云:“封乍( 作) 父辛尊彝。”( 集成1 6 1 0 5 6 0 ) 这个人名“封”有可能原来就 写成“丰”,因为殷商甲骨文中迄今未见有“封”字,可见。封”应该晚于。丰”而产生 大概从商末分化出“封”字后,除了其本身的动词义项外,人们习惯于由“封”来承担“丰” 的职责,但。丰”的名词用法尚未完全绝迹。这样就可以解释何以如中山王譬鼎“嗣放封疆” ( 集成5 2 8 4 0 ) 、中山王譬方壶“创辟封疆”( 集成1 5 9 7 3 5 ) 等原来应该用名词“丰” 者却以“封”字出之。 到了典籍中,边境之意的。丰”彻底为。封”所取代:左传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 杜预注:。封,疆也。”“”周礼春官保章氏) “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郑玄注: “封犹界也。” o 屈万垦殷墟文字甲编考释,页3 7 4 转引自甲骨文字诂林 ,页1 3 2 9 o 参看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页8 1 8 后来设立边界不复以树,而仅用堆土的办法,所以典籍中习见如下引申用例:周礼地 官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沟封之”郑玄注:“封,起土界也”贾公彦疏:。沟封之者,谓 于疆界之上设沟,沟上为封树以为阻固也。“4 ”周礼夏官大司马“制畿封国” 郑玄注:“封,谓立封于疆为界。“”“国语齐语“正其封疆”韦昭注:“积土为封。” 。1 。礼记檀弓上:。于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聚土日封。“史记商 君列传 “为田开阡陌封疆”张守节正义:“封,聚土也。”簟“。夏“ 由聚土、建界之义引申,则为广义的“立”、。建”:广雅释诂:。封,立也。”王念 孙广雅疏证:“封与建、殖同意。传言封建,封殖是也。“ 国语楚语下:“其 生不殖,不可以封。”韦昭注:“封,封国也。“4 “”一 聚土则厚,建界则广,所以“封”又引申有厚、大一类意思: 诗周颂烈文“无封 靡于尔邦”毛传”“。、商颂殷武“封建厥福”毛传“、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谓之封豕”杜预注”“”1 等并云:“封,大也。”国语晋语八“引党以封己”韦昭注: 。封,厚也。”1 。”“ 古书中又有“积土为埴”。的说法,所以,“封”与“埴”义有相通者:续汉书祭祀 志下:“封者。谓封土为埴,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针一量。”后汉书光武帝纪 下 。登封太山”李贤注:“封谓聚土为埴。“一- 。i 周袍春官肆师。封于大神” 郑玄注:“封谓埴也。”“。甲骨文中的“旦”有时当读为埴。h 辞有“且丁旦”、“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