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光学专业论文)固态阴极射线的产生及发光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激发和发光是电致发光中的重要问题。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是在 传统的碰撞激发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激发发光方式, 利用 无机半导体作为电子加速层, 加速电子使之获得高能量, 然后碰撞 激发有机分子 ( 小分子和聚合物) 发光。 它是传统的高真空阴极射 线 ( c r t ) 理论在固态有机、 无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新发展和应用, 是提高有机电致发光效率的新途径。 本论文通过使用不同的电子加速层及发光层材料,在有机/ 无 机复合器件结构中, 实现了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并对这一全新的理 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s i o t 为加速层, 有机小分子a l q , 为发光层制备了 有机无机 异质结工 t o / s i 仇 / a 功。 / a l , 得到了5 1 7 n m 的绿色发光。 通过对器件 光学特性及正弦交流电压驱动下的发光亮度波形的分析, 从另一角 度证明了该发光是固态阴 极射线发光。 以s i 0 , 为加速层, 共轨聚合物c 9 p p v 为发光层制备了 有机无 机复合器件,得到了长波发光和短波发光共存的固态阴极射线发 光。 使用非对称器件结构, 得到了类阴极射线发光与有机注入发光 的激发叠加式的混合发光,使发光增强。 以z n s 为 加速层, m e h - p p v 为发光层, 采取无机夹层结构制备 了有机无机复合器件。在交流驱动条件下, 同样实现了 m e h - p p v 的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进一步证明了 共辘聚合物可以通过固态阴 极射线激发而发光,从而说明固态阴极射线发光是一类普遍的现 象。 同时也证明了z n s 具有加速电子的能力, 但 z n s的加速电子能 力比s i o 2 弱。 关键词: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电 致发光 有机无机复合 混合激发 a b s t r a c t s o l i d s t a t e c a t h o d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 c l ) i s a b r a n 一 n e w e x c i t a t i o n m o d e . i n t h e d e v i c e , t h e i n o r g a n i c s e m i c o n d u c t o r i s u s e d f o r e l e c t r o n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 a f t e r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t h e e n e r g y o f e l e c t r o n s m a y b e r a i s e d u p s o h i g h t h a t t h e s e h o t e l e c t r o n s h a v e e n o u g h e n e r g y t o i n d u c e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i n t h e v i s i b l e r e g i o n b y i m p a c t e x c i t a t i o n . i t i s a n e w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r t t h e o r y i n s o l i d o r g a n i c / i n o r g a n i c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d e v i c e , a n d i t i s a n e w m e t h o d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e l e f f i c i e n c y . i n t h i s t h e s i s , w e a c h i e v e d a n d d e l v e d t h e c l - l i k e b y u s i n g d i f f e r e n t e l e c t r o n a c c e l e r a t e d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l u m i n e s c e n t m a t e r i a l s t h e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h e i n o r g a n i c - o r g a n i c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j u n c t i o n i t o / s i o , / a l q , / a 1 b a s e d o n t h e t r i s - ( 8 - h y d r o x y q u i n o l i n e ) a l u m i n u m ( a l q , ) w 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a g r e e n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a t 5 1 7 n m w a s o b t a i n e d a n d i t s o r i g i n w a s c l a r i f i e d . t h e s e r e s u l t s s u g g e s t t h a t t h e e m i s s i o n d o e s o r i g i n a t e f r o m t h e s o l i d s t a t e c l a n d p r o v i d e a c r o s s p r o o f o f s o l i d - s t a t e c l . t h e d e v i c e o f c 9 p p v s a n d w i c h e d b e t w e e n t w o s i 仇 l a y e r s w a s p r e p a r e d a n d w e o b t a i n e d t h e b l u e l i g h t i n a d d i t i o n t o y e l l o w - g r e e n e m i s s i o n u n d e r a c e l e c t r i c f i e l d e x c i t a t i o n . b y s t u d y i n g t h e o p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d e v i c e , w e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e m i s s i o n w a s i n d u c e d b y d i r e c t b o m b a r d m e n t o f t h e a c c e l e r a t e d e l e c t r o n s f r o m s i o 2 . t h i s e m i s s i o n i s t e r m e d b y u s a s c l - l i k e e m i s s i o n . b y u s i n g u n s y m m e t r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 w e s h o u l d r e a l i z e m u t u a l e n h a n c e m e n t o f c l - l i k e a n d o e l . w e a l s o p r e p a r e d t h e d e v i c e o f m e h - p p v s a n d w i c h e d b e t w e e n t w o z n s l a y e r s a n d o b t a i n e d t h e i n h e r e n t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o f m e h - p p v u n d e r a c e l e c t r i c f i e l d e x c i t a t i o n w h i c h i s s i m i l a r t o t h e p h o t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o f m e h - p p v . b y s t u d y i n g t h e o p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d e v i c e , w e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e m i s s i o n w a s a l s o i n d u c e d b y s o l i d s t a t e c a t h o d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 t h i s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z n s a l s o h a s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a c c e l e r a t e e l e c t r o n s , b u t t h e a b i l i t y o f z n s i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s i o , k e y w o r d s : s o l i d s t a t e c a t h o d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 c l )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o r g a n i c 一 i n o r g a n i c h y b r i d m i x e d e x c i t a t i o n m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 - ii) 第一章绪 论 1 . 1引 言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及信息高 速公路的建设,我们己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 化对信息显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的社会需求促进了信息 显示技术的蓬勃发展。 目 前,显示技术的主体仍然是阴极射线管。它是利用高电压在 真空中加速电子,轰击发光屏实现发光的。由于其亮度高,图象质 量好等优点,使其在办公室、家庭以及仪器图象处理界面等方面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c r t 显象管本身的体积大、功耗高、 难于制备出大面积显示器等不能克服的缺点,使之越来越不能满足 整个信息系统的小型化、便携化的要求。因此,平板化成为显示技 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现在的平板显示领域中,己 经出 现了诸如液晶 显示、场发射显示、等离子体显示、电致发光等多种显示技术。这 些显示技术各具特色,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其中液晶显示技术的 发展最为成熟,但液晶的视角小,反应速度慢,对工作条件要求高 等缺点限制了它在显示领域中的应用。 场发射显示技术由 于尚未找 到合适的发光材料,而且存在许多技术上的问题,离实际应用仍有 一定距离。等离子体显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平板显示技术, 具有反应速度快,易于实现大屏幕等优点,但功耗大,效率低,而 且小屏幕显示时难以实现高清晰度。 薄膜电致发光是平板显示技术的一种。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的研 究己经进行了几十年,单色的无机显示屏产品已用于计算机终端显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一章) 示 11 , 全 色显 示 屏也已 有产品问 世 f2 , n, a, s . 6 3 , 但是 蓝 光问 题 仍 然是 它 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是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的一 种平板显示技术,它除了具备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的众多优点外,还 具有其他显示技术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 1 、发光颜色丰富。 通过应用不同 材料或改变材料的分子结 构或器件结构, 可以获得可见区的任意一种颜色的高亮 度发光,实现红、 绿、蓝等多 色显示17 1 2 、制备工艺简单。 大部分小分子材料可以用真空热蒸发的 方法制备成发光膜, 一部分可溶性聚合物材料可以用甩 胶、 、浸没提膜等方法制备发光膜, 前驱物可溶性的 聚合 物 ( 如p p v ) , 也可以 用这种方法先制备出薄膜, 然后再 聚合成聚合物。 3 、附加电路简单, 易制备超薄型显示器件, 且器件的尺寸 范围 大,可用于超小型便携式显示装置a 1 4 、驱动电压低 ( 小于 l o v ) i ,功耗小,发光效率高 ( 2 1 1 m / w , g r e e n ) , 可以 用电 池提供i作电 源。 5 、响应速度快 ( 约 l u s ) ,是液晶显示器 ( l c d )的 1 0 0 0 倍c n 1 , 全固 化, 抗震性能好, 工作温度范围 广。 6 、具有面光源共同的 特点, 亮度可以 达到十万尼特fi ll 7 、具有塑料薄膜的卷曲 效果。 由于以上优点,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显示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 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在短短 的十多年时间里,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的 研究不仅取得了很大的进 展, 而且开始尝试用于矩阵显示【 12 , 14 ) , 无源、 有源有机显示屏的 样品也在一些著名公司和大学( 如c a m b r i d g e , u n i v e r s a l d i s p l a y ,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m-童) u n i a x , s u m s u n g 等) 相 继问 世 15 . ,6 . ,: 1 。 国 际著名公司, 如美国的 柯 达和d u p o n t 、 日 本的先锋与t d k , 荷兰的p h i l i p 等公司也相继投入 巨资进行研究和开发。 2 0 0 1 年1 0 月2 5日,三星公司报道研制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巧. 1 英寸的全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 此研究结果意 味着,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的研究向实用化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诚 然,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本身还存在着工作寿命等问题,但近几年从 事这方面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取得的进展表明,人们所期待的理想的 平板显示器件可以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实现。可以预见,有机和聚 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一旦在发光效率、制备工艺技术和器件工作寿命 上获得突破,必将引起一场在图象显示、信息处理方面的革命。 1 . 2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 1 9 5 3 年, a . b e r n a n o s e 及其合作者首次发现了有机分子的电 致 发光现象【 18 , ,9 , 但驱动电 压较高。 1 9 6 5 年, w . h e l f r i c h 等人在未掺 杂的葱单晶上也观察到了电 致发光现象w 。此后,d r e s n e r等人又 用双极注入观察到了电 致发光2 ,j , 表明 发光来自 于从电 极注入的载 流子的复合。由于许多有机材料在可见光区域内都有很高的荧光量 子效率 ( 包括蓝光区) ,甚至有些材料的量子效率接近 1 0 0 % ,因此 许多科研工作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实现其在多色显示器 件上的应用。 但是当时的 进展非常缓慢, 器件的激发电 压很高(y 2 . 2 3 3 驱动电压在 1 0 0 v 才能获得有效的光输出, 而且电光能量转换效率也 很低 ( 一般低于0 . 1 9 6 ) . 1 9 8 2 年, p . s . v i n c e t t 等人试图 通过 l a n g m u i r - b l o d g e t t ( l b ) 膜, , n 7 、 真 空沉 积薄 膜【四 , 改 进成膜i艺, 降低发光器件的工作电压,提高发光亮度,他们在 3 0 v的直流驱动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一章) 下得到了明亮的发光,但是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只有 0 . 0 3 % 0 . 0 6 % , 而且稳定性也很差。 另外,类似的结果也被其他人的工作所得到 , 1 。 总之, 此时的 有机e l 器件由 于结构和选材的不合理、 载流子的 注入效率低及器件的成膜质量差等原因,使得器件的驱动电压高, 发光效率低,亮度达不到应用要求。 1 9 8 7 年,美国柯达公司的c . w . t a n g 和s . a . v a s l y k e 首次制备 了双层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高了载流子的注入效率,使器件 的驱动电压降至小于 i v、发光亮度超过 1 0 0 0 c d / m 2 、发光效率约 1 . 5 1 m / w ,电 致发光的量子效率约 1 %( 光子/ 电子) 。这一结果使有 机电致发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后,他们使用掺杂 染料d c m l 和d c m 2 研究了 掺杂 有机薄 膜电 致发 光(, 2 , 不仅提高了 发 光效率,而且改变了发光颜色,为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中实现多色 显示器件开辟了 有效的 途径。 与此同时, a d a c h i 等人 7 制备了以 空穴导电为主的发光层材料的双层结构 ( s h ) 器件,其发光亮度与 注入的电 流密度成正比。 在电流密度为l 0 0 m a / m 2 时,得到器件的发 光亮度约为 1 0 0 0 c d / m 2 ,发光效率为 0 . 2 1 1 m / w 。随后,他们又加入 空穴输运层,制 成了 三层结构 ( d h ) 器件(:w 1 ,这种夹层式的多层结 构模式充分利用了载流子的传输能力,大大改善了器件的性能。在 随后的几年里, 有机e l 器件在发光亮度、 发光效率和工作寿命等方 面都 取 得了 突 破 性的 进展(3 ,i- 4 u 0 1 9 9 8 年, 美国c a l i f o r n i a大学的 f o r r e s t 研究 小 组【“ , 把 红 色 磷 光染 料 p t o e p掺 杂 到 基 质材 料 a l q , 中,通过能量传递的方法实现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出磷光,打破 了只有单线态才能发光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 光效率和亮度【4 2 , 4 ,) , 而后, 他们用c b p 八r ( p p y ) :、 掺杂体系获得了 8 % 和3 1 1 w / w 的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 , ; 用d c m 八r ( p p y ) , / c b p 体 北方交通大学硕上毕业论文 ( 第一章) 系并结合多层结构器件的优点, 又获得了外量子效率为9 % 的高效率 器件4 .i 。日 本人在此基础上, 采用阻挡层的方法获得了 1 9 . 2 % 的外 量子效率【4 6 以上都是针对有机小分子材料开展的工作,1 9 9 0 年,英国剑桥 大学首次报道了在共扼聚合物聚对苯乙炔( p p v ) 上观察到电致发光 现象(+ 7 l 。 此后, 美国的h e e g e r 研究 小 组!4e . 4 9 7 先 在 可溶性p p v 衍生 物 ( m e h - p p v ) 材料中实现了电致发光, 后又在柔性衬底上研制出可以 卷曲和折叠而不影响发光的塑料聚合物 l e d 。现在已经认为共辘聚 合物的电致发光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的发现为有机薄膜电致 发光的选材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范围。提高聚合物量子效率通常采用 使用低功函数的c a 电 极4 x , w , 、 共聚物发光 材料或多 层异质结结构的 方法(i n 5 2 1 。 此外, 聚菊系列 ( p f )的 发展, 使得聚合物发光器件的 发光效率和亮度得到极大提高。由于p f 系列具有高效率、高亮度、 高玻璃化温度、高载流子迁移率( 3 x 1 0 - 0 t o 1 x 1 0 - c m l / v s ) 、通 过化学剪裁实现红、 蓝、 绿三种颜色等优点, 因此, 对p f 发光特性 的 研究引 起了 人们的 广泛关注【 臼 一 翔 。 1 . 3有机电致发光的机理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载流子双注入型发光器件,在外界电压的 驱动下,电子从阴极注入到有机层的最低未占 据分子轨道 ( l u m o ) , 空穴由阳极注入到有机层的最高占据轨道( h o m o ) , 二者在有机层中 复合形成激子,其中单线态激子通过辐射过程而发光。 有机电致发光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步骤: ( 1 ) 载流子注入: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一章 阴极和阳极向夹在两极之间的有机功能薄膜层注入。 ( 2 ) 载流子传输: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从电子传输层和空 穴传输层向发光层迁移。 ( 3 ) 载流子复合与激子的形成:迁移的电子和空穴相遇复合 形成激子。 ( 4 ) 激子迁移:激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 ( 5 ) 激子衰减而发出光子:激子通过辐射复合产生光子,释 放出光能。 ( 6 ) 光子从器件导出。 ( 1 ) 载流子的注入 对于载流子的注入机制,一般有两种理论:隧道贯穿和热电子 发射s n - r q 。效率通常是由界面位垒的高低和界面层间电荷的积累所 决定的,有机l e d 器件的发光效率不但取决于载流子的有效注入, 而且取决于注入的电子和空穴数量的平衡程度。为了解决载流子注 入不平衡的问题,一般采取在金属电极和发光层之间加入电子亲和 势和离化势都较大的电子传输层、在发光层与阳极之间引入电子亲 和势和离化势较小的空穴传输层的方法。 ( 2 )载流子的传输 载流子的传输就是在外电场作用下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分别向正 极和负极迁移,其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载 流子的传输一般有三种可能情况:a 、两种载流子相遇;b 、两种载 流子不相遇; c 、 载流子被杂质或缺陷俘获而失活。 显然只有在第一 种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发光。 ( 3 ) 激子的产生与复合 有机分子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吸收能量而处于激发态, 处于激发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一童) 态的有机分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释放它所吸收的能量回到基 态。 图 1 - 1 为有机分子光吸收和光激发下的各种跃迁过程的示意图。 s ) t z si 一止 七 一一t , 一工 一 一一 ! s o 激 发过程 振动能级的褪激发 内转换 荧光 无辐射跃迁 系间穿越 磷光 无辐射跃迁 s单 重 态t三 重态 图 1 - 1 有机 分子 的能级和 电子 的跃迁过 程示 意 图 在有机半导体中, 激子复合跃迁是激发态分子释放能量返回基 态的最重要的跃迁过程,一般认为单线态激子的辐射衰减会导致发 光7 2 1 。 激子并不能全部以 发光的 形式复合,总有一部分激子通过无 辐射衰减,发光的量子效率依赖于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的相对几 率以及产生单线态激子的相对效率。 对于荧光材料, 在电致发光中, 电子和空穴是从电极注入的,其自 旋是随机的,电子与空穴复合, 既可以形成单线态激子,又可以形成三线态激子。根据电子自 旋选 择定则,只有单线态激子对发光才有贡献。而在光激发条件下,产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一 童) 生激子是有选择的,可以认为此时所形成的激子基本上是单线态激 子。因此,在理论上电致发光效率比光致发光效率低,即使考虑到 三线态激子相互作用转变为单线态激子,电致发光效率的理论值也 远比光致发光效率低。 但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f o r r e s t研究 小组于 1 9 9 8 年把红色磷光染料p t o e p 掺杂到基质材料a 顶。 中,实 现了 三线态的发光 ( 磷光) 川 , 使这种发光效率的自 旋选择限 制被 打破,大大提高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虽然三线态发光 的效率可以比较高, 但是,发射磷光需要有重金属离子的参与使电 子的自 旋发生反转,所以需要采用重金属的配合物,而这类材料的 成本都非常昂贵。而且磷光的寿命很长,器件的响应速度非常慢, 不适合在显示领域应用。 有机电致发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有多种因素影响着器件 的发光亮度和效率,发光材料、载流子输运材料、发光器件的结构 以及器件电极的选择及发光层和载流子输运层的厚度等因素都会对 器件的发光性能产生影响, 所以, 上述诸方面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在最近几年内发展很快, 已经成为当 今世界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有机材料有很多自 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如稳定性差和寿命短等,使得有机电致发光目 前仍没有达到完全实际应用的阶段。对o t e f l 发光机理的研究也很 薄弱, 尚未形成可以定量、 定性解释其发光过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另外,对于我国来说,有机 ( 聚合物)器件还面临着知识产权的问 题,因为目 前最根本的专利均被国外拥有,而且这些专利是难以逾 越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追求发光亮度的同时,也要深入研究 发光机理,改善器件结构,达到提高发光效率和亮度的目的。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一章 1 . 4无机电致发光的发展 根据发光材料的存在形式,无机电 致发光器件可以分为薄膜电 致发光( t f e l ) 器件和粉末电致发光器件两种。自从 1 9 3 6年 d e s t r i a u 0 0 首 先 发 现了 电 致 发 光 现 象, 电 致 发 光 的 研 究 一 直 集中 在 粉末型电 致发光器件上,主要用做平板光源。1 9 5 2年,s y l v a n i a 电子公司在m i t固体会议上展示了他们研制的首件粉末电致发光样 品一d e s t r i a u 型荧光屏, 从此电致发光这一领域才引起人们的足够 重视。 在六十年代, f i s c h e r e , v e c h t 1 等都对粉末器件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粉末电致发光屏是高电场电致发光器件, 其固有的不稳定、寿命短、发光不均匀、效率低及对比度差等缺点 使人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另一种类型的电致发光一f 氏 电压、低电场 的发光二极管 ( l e d ) 。但人们很快认识到l e d 只能发出红、绿光, 对蓝光器件的探索使人们重新认识到高场下电致发光的重要性。 1 9 6 0 年, v l a s e n k 。 等人发现薄膜器件具有比 粉末器件更为陡峭的亮 度电 压曲 线【5 6 ) ,而且它的 亮度、 对比 度也较高, 这些都有利于在显 示方面的应用。同时,薄膜制备技术的发展也为研究、开发薄膜电 致发光器件提供了技术基础。这样,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就转移到了 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上。 给电致发光的研究带来革命性突破的是日本 s h a r p公司的 i n o g u c h i o 1 9 6 9 年i n o g u c h i 所 在的 研究 室开 始从事交 流薄膜电 致 发光的研究。 1 9 7 4 年, t . i n o g u c h i 等人提出了用双绝缘层夹心对称 结构的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 如图1 - 2 ) , 给信息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性的结果77 1 : 亮度大于1 0 c d / m 2 , 寿命高 达1 0 小时以 及记忆效应。 从此开始了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指导思 想是把传导电荷限制在发光层内。1 9 7 8 年, 第一个橙色薄膜电致发 北方交通大学硕上毕业论文 第一童) i-1趁1 、 ! .。.1-。:八 面 级 - 1洲1!11 详极 州阴 、斗 、 、 沪 份 、 、 ! 阳 报 、 室 图1 - 4薄膜电致发光过程示意图 可见,电致发光是一个很复杂的物理现象,它包括界面发射、 电子输运、碰撞激发、场致离化等多个过程,而且这些过程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 一、界面发射:电子从绝缘层与发光层的界面发射到发光层的 导带使整个电致发光过程的开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界面能级中束 缚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导带的隧穿。界面能级的分布情况对于电 子发射过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电子在发光层中的输运:电致发光是靠高电场加速电子, 从而通过碰撞激发发光中心来实现发光的。电子输运过程决定了电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章) 子所能获得的能量, 是整个电致发光过程的关键。它的实质是电子 被电场加速与被各种散射机制散射相制约的过程。 三、电子对发光中心的碰撞激发与碰撞离化:在输运过程中获 得了较高能量的电子可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发光中心,引起发光 中心的激发或离化,导致发光的产生。发光中心在碰撞中可能是被 激发,也可能是被离化。这是由发光中心以及基质的性质决定的。 这两种过程将导致不同的发光过程:碰撞激发后的发光中心直接跃 迁发光,为分立中心的发光。而离化了的发光中心则需通过俘获电 子而复合发光。因此,对这两种过程的鉴别非常重要。b e n a l l o u l 研究了以z n s 为基质的t f e l d 中的激发过程。他从发光随电压的变 化、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的比较和发光的衰减规律等方面,证明了 z n s 中的 稀土发光中 心是碰撞激发过程 o a l l e n 则研究了z n s : m n 的激发过程87 , 证实了 其为碰撞激发过程。 z h i g a l s k i i等研究了 无绝缘层的z n s : m n 器件在单脉冲激发下的发光特性m ) , 并通过求解 动力学过程, 证明了m n为碰撞激发过程。 s t r e i c h e r等研究了 z n s : t b 的 激发过程89 7 , 同 样得出了 碰撞激发的结论。 蒋雪茵、 张志 林等人则从理论上计算了z n s : t m 中t m 的碰撞激发过程,发现到蓝 光能级的 激发 速率远低于到红外能 级的 激发速率9 97 。 其它材料方面, s . o k a m o t o 研究了各种稀土掺杂的s r s 的t f e l , 认为在s r s 中稀土 发光中心被碰撞离化9 0 e s . t a n a k a则研究了白 光器件 s r s : p r和 s r s : c e , e u 的 激发过程,同 样得出了 其为碰撞离化的结论c9 1 ) 四、发光中心的场致离化:上面讨论了发光中心碰撞激发与碰 撞离化的区别。事实上,在一些情况下,虽然实验上观察到的现象 是碰撞离化( 复合发光) , 但实际上发光中心并不是直接被电子碰撞 离化的,而是首先被电子碰撞激发,然后激发态上的电子在高场作 比 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一童) 用下隧穿到导带,从而实现发光中心的离化。发光中心的场致离化 对发光过程有较大的影响。离化到导带的电子有可能被其它中心所 俘获, 使发光减弱, 称为 场致碎灭现象。 特别是由 于蓝光中心激发 态距离导带底很近, 更容易被离化, 造成蓝光亮度的降低。 以 上只是we l d 中的 几个物理过程。事实上,整个电 致发光过 程非常复杂,除了上述几个互相交织的过程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发 光的因素,如发光层内空间电荷、发光中心与其他中心或发光中心 之间的能量传递、发光层中热量产生及扩散等。 1 . 5 . 2分层优化方案的理论基础 影响发光中心碰撞激发的因素很多,如碰撞激发截面、电子能 量、电子的离化倍增、无辐射能量传递等,其中碰撞激发和碰撞离 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提高发光亮度,就要扩大碰撞激发截面, 这就需要提高入射电子的能量,为此,在从理论上对碰撞激发截面 进行了估计并系统研究了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电子的各种行 为后, 徐叙培提出了分层优化的三点思想: 1 、 将电子加速及碰撞激 发发光中心的过程分开; 2 、使用非发光层的半导体特性,而不是 它的绝缘性,使其内部能够出现电子倍增; 3 、应用预热层协助电 子加速。其原理就是把电子加速过程与发光层分离,使发光与电子 的加速在不同的薄膜层中分别实现,电子进入发光层之前就具有非 常高的能量,从而易于获得短波发光。而且由于电子加速层与发光 层可以分别进行优化, 所以这一结构器件可以获得更高的发光亮度。 器件结构如图1 - 3 所示,与传统结构相比,在电极与发光体之间利 用了低介电常数的预热层 s i 0和加速层 s i 0 2 , 其主导思想是将电子 的预热加速和发光分在不同的层中完成,从而提高发光层中输运电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一章) 子的能量,使之易于激发蓝光。器件经过分层优化后,初电子不仅 来自 s i o 挤 发光层界面和发光层内部,而且还有一部分可能来自电 极、s i o 和 s i 0 2 中的杂质,大大增加了初电子源;而且,该结构的 器件采用了介电常数低于发光层的s i o 2 ,使得电场在s i o z 层较大, 电子不仅很容易获得较高的能量,而且当电压升高时,在此层内的 倍增过程先期发生;另外,在分层优化结构器件中,电子从电极或 s i o内的杂质及缺陷通过隧道效应穿过 s i o 层进入 s i o : 层,电子在 s i o ., 层加速并使s i o : 电离,产生电子倍增,在s i o : 中过热电子的加 速和离化是同时发生的,这就保证了许多具有较高能量的过热电子 进入发光层,使碰撞激发更有效。 为了完善这一理论并使之应用于实际中,很多人在理论和实验 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a ) , 包括定量地改善发光特性及定性地发 现原则上全新的现象,都取得了系统的结果,从而证明了这一结构 的优越性。分层优化方案从理论上估计了导带电子的具体行为,并 揭示出发光中心的碰撞激发截面的各向异性,证实了碰撞激发截面 与发光寿命的反比关系。不同的能级寿命不同,它们的截面不同, 特别在外加电压频率提高时,它们的上升速度可以明显有别。发现 了亮度的二次跃升现象,它可能来源于碰撞截面的各向异性,与能 谷转移有关,电子在连续散射过程中运动方向可以改变,计算中预 言随着能量的提高进入l 能谷的电子具有较大的碰撞激发截面。根 据光谱的变化和级联的分层优化方法证明了加速层 s i o , 的加速作 用, 得出该结构的电子平均能量可高于导带底达1 . 5 8 e v , 而传统夹 层结构的 平均电 子能量只高于导带 底能量0 . 3 e v o s i o 的加入, 不仅 起到预热作用,也提供了更多的初电子源。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这种 分层优化的t f e l 结构的优越性, 使提高亮度和增加短波发射的可能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章) 性大大加强。 1 . 6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 由于 t e l 和o e l 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具有相互补偿的 特点,因此,尝试利用二者的优点,制备优势互补的器件很容易被 人们想到。 利用有机和无机的结合在电致发光领域有这样两条思路: 一是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配合制备异质结发光二极管的 一 10 刃 , 二是将 有机、 无机纳米材料混合制备电 致发光器件i m . u u 7 。 有机一 无机异质 材料制成复合器件是提高器件发光亮度和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m.4 , 这 种 方 法 有 很 多 优 点 : 1 、选择材料种类广泛,在无机材料中具有电子传输特性的材料很 多, 同时无机材料具有较大的载流子浓度和比有机材料高几个量 级的载流子迁移率。 选择合适的无机材料作为聚合物的电子传输 层还可以 提高器件的亮度和发光效率的。 2 、由于有机材料中蓝色发光材料较多而且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在 有机一 无机异质器件中有可能解决无机发光二极管中的蓝色发光 问题。 3 、有机材料同无机材料相结合可以降低器件的启亮电压( 与无机器 件相比) ,提高器件的稳定性 ( 与有机器件相比) 。 基于复合结构在提高器件性能方面的这些优点和巨大潜力,有 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成为近几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并得到了 很多好的结果。 由于在半导体材料中工 i - v i 族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 复合发光效率高等特点,但 i i - v t 族材料由于自 补偿等原因难于制 成p 型材料, 从而无法得到有效的p - n 结的 发光, 习 : 另一方面共扼 聚合物发光材料一般都是空穴传输特性的材料,改善电 子的注入和 。1 .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级) 传输可以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因此把这两类发光材料结合 起来也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以前的研究工作中,以n- 班族半导体作为电子传输层材料【 z n o , z n s , c d s ,以p p v 为发光层, 制备了有机一 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有效提高了聚合物发光器件 的 发 光效率与 发光 亮度( 4 ) , 而且 发光 来自 于p p v 层 12 ) : 而以z n s e 同p v k 复合制备的 器件中, 发光却来自z n s e 层和p v k 层 1 15 ) 。 在发 光聚合物【 p p v , l p p p 与z n s : m n 制备的复合器件中,器件的发光既 有前者的 碰撞激发发光, 又有后者的 注入发光c . s ) 。 这种两种激发方 式同时存在的复合器件说明,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发光在器件发光 时其内部的电场强度是相近的。 1 . 7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在有机薄膜电致发光、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以及有机/ 无机复合电 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基础上,徐叙路提出了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激发 方式。固态阴极射线发光是相对真空阴极射线而言的,是一种全新 的激发方式。 其原理与传统的阴极射线发光 ( c r t ) 及场发射 ( f e d ) 技术相似,在阴极射线发光管及场发射器件中,电子是在真空腔中 加速, 然后激发发光材料而发光; 在固态阴极射线器件中, 如图1 - 5 所示,电子是在固体中加速,获得高能量成为过热电子后,激发发 光材料发光。由 于过热电 子激发基态电 子与高能光子激发发光材料 发出光子类似,而高能光子激发基态电子遵守自 旋选择定则,只有 单线态激子产生,有效避免了对发光无贡献的三线态激子的产生。 因而,利用高能电子激发发光材料的基态电子,也只有单线态激子 产生,同样可以打破自 旋选择定则的限制。其次,高能电子激发基 态电子的结果是产生电子一 空穴对, 因此载流子自然是平衡的。 第三, 还可以利用高电场离化激子,避免三线态的产生。第四,经加速层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一章) 发光层 图i 一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激发过程 加速后的过热电 子碰撞激发发光材料变成普通电子后, 并没有消失, 它可以继续跟材料中的空穴复合而发光,这样,就可以实现固态阴 极射线发光与传统的注入发光的集成。另外,如果将无机半导体材 料采取掺杂的方法进行改进,还可能实现无机的碰撞激发与固态阴 极射线的集成。因此,从理论上讲,利用固态阴极射线发光及其与 注入激发或碰撞激发的集成完全可能实现高效率的发光器件。 目 前,利用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原理,采取有机无机夹层结 构,已经发现器件不仅发出不同于通常情况的绿光 ( 黄光) , 而且还 有蓝光 ( 或蓝紫光)发出。通过对器件的电压、频率及发光特性的 研究, 证明了 该发光源于固 态阴极射线i f? - 12 0 。日 本农业大学的一个 研究组于2 0 0 2 年9 月2 3 日 在a p p l i e d p h y s 工 c s l e t t e r s 上也报道 了 类 似 的 工 作 121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作为一种全新的激发方式必然存在着一些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一章) 问题。最突出的是这种器件的发光亮度和寿命距实际应用还相差很 大。其中发光亮度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器件的寿命,如果器件的 亮度不高,好的稳定性就很难保证。从理论上,固态阴极射线的激 发方式比传统的有机注入式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要高,但实际上, 由于作为电子加速层的无机半导体的电阻一般都很大,这样从电极 注入载流子的几率就很小,初电子就只能从其中的缺陷态、杂质态 中释放的束缚电子来获得,而这些束缚电子的数目又非常有限,因 此有限的初电子来源成为制约器件发光亮度的最主要问题。目 前, 解决初电子源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 采用掺杂等方法对加速 层进行改进,以提高其中的初电子数目,但这种方法由于杂质对电 子的散射也会降低电子的能量;( 2 )采用禁带宽度大、易掺杂的 1 1 工 / v族半导体作加速层:( 3 ) 利用场发射电子源,把 f e d领域中 的成果移植过来。此外,还可采用其他方法,如改变器件的发光复 合区域等。在寿命方面,目 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器件的耐电压性能不 足,这也许与器件中有机层与无机层的电场匹配有关,可以通过匹 配发光层与电子加速层电压来进一步提高。 尽管目 前利用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器件的发光亮度与工作寿 命还不理想,但是它本身存在的诸多优点使其完全可能成为理想的 显示技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利用固态阴极射线发光原理的有机 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就能够问 世,它的出 现将使器件的发光效率 得到大大的提高。 1 . 8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本文使用不同的加速层及发光层材料,不仅实现了固态阴极射 线发光,而且对这一全新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以s i o z 为 加速层,有机小分子材料a l q , 为发光层制备器件,通过分析该器件 的发光波形,对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存在进行了交叉证明;然后, 改变发光层材料, 以 共扼聚合物c g - p p v 为发光层制备了不同结构的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第一章) 电致发光器件,不仅证明了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存在,而且得到了 类阴极射线发光与有机注入发光的混合发光;最后,以z n s 为加速 层, m e h - p p v为发光层,进一步证明了 共扼聚合物可以通过固态阴 极射线激发而发光,从而说明固态阴极射线发光是一类较为普遍的 现象。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沦文 ( 第二章) 第二章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与测量 2 . 1 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薄膜特性对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亮度、效率的影响比较 大, 为了获得高亮度、 高发光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与子女安置合同
- 2025设备采购合同协议范本
- 2025劳务合同协议书
- 2025年保险核保考试题及答案
- 2025-2032年中国沿海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环保设备制造业市场细分领域与产品创新潜力研究报告
- 2025春季花卉种植购销合同
- 2025-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行业政策环境与市场机遇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用户界面夜间模式设计报告
- 2025企业隐名股东退股协议书
- GB/T 2091-2008工业磷酸
- GB/T 1770-2008涂膜、腻子膜打磨性测定法
- 粮库监理工作流程
- 输血申请单规范PDCA
- 污水处理技术及工艺介绍课件
- 市政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课件
- 第17课-我是浙江人课件
- 隐身技术概述课件
- 《红细胞血型系统》课件
- 《太阳出来了》课 件课件
-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讲解(刘兴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