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中文摘要 西汉是一个封建集权的大一统王朝,在其统治的二百多年时间 里,皇帝出巡活动频繁,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上百次之多。尤其是 前期与中期的巡幸活动,对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与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崇尚儒学、宣扬教化、安抚国内、稳定边疆在汉王朝大 部分统治时间里是政策的重心,西汉时期皇帝的众多巡幸活动与之都 有着密切关联。每一次皇帝的出巡在当时都是倍受官方、民间重视的 盛事,它牵触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现实社会所存在的 形形色色的问题。各朝皇帝出巡的目的不尽相同,且各具特点,但他 们的巡幸活动却都是当时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对西汉的社会政治产 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西汉王朝皇帝巡幸社会政治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a b s t r a c t 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i sau n i f i e dd y n a s t yw i t l lf e u d a l i s t i c u n i t a r i a n i s m d u r i n gi t sr e i g no fm o r et h a nt w oh u n d r e dy e a r s ,t h e e m p e r o rm a d ei n s p e c t i o n sf r e q u e n t l y t h e r ea r ea b o u t o n eh u n d r e d r e c o r d si nt h eh i s t o r y t h et o u r so fi n s p e c t i o ni nt h ee a r l ya n dm i d d l eo f 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 h a v eg r e a t e f f e c to nt h e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u n i f i e dd y n a s t yw i t hc e n t r a l i s m t h ek e yo fp o l i c yi n c l u d e sa d v o c a t i n gc o n f u c i a n i s m ,p r o p a g a n d i z i n g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a p p e a s i n gh o m ea n ds t a b i l i z i n gf r o n t i e rd u r i n gi t sr e i g n t h et o u r so fi n s p e c t i o nm a d eb ye m p e r o r si n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h a v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w i t ht h e s ep o l i c i e s a tt h a tt i m ee v e r yt o u ro f i n s p e c t i o nt h o u g h tm u c ho f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n dc i v i l i a n sa f f e c t se v e r y a s p e c to ft h es o c i e t ya n dr e f l e c t sa l lk i n d so fq u e s t i o n se x i s t i n gi nt h e r e a l i t y a l t h o u g ht h ee m p e r o ro fd i f f e r e n td y n a s t yh a sd i f f e r e n tp u r p o s eo f i n s p e c t i o n w i t hd i s t i n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 i rt o u r so fi n s p e c t i o n e p i t o m i z i n gt h es o c i a lv i s a g eh a v e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s o c i e t ya n d p o l i t i c so f 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h ew e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e m p e r o r t o u ro fi n s p e c t i o n s o c i e t ya n dp o l i t i c s i i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帝王活动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在中国古代人治社会中一朝帝王的 言行往往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政治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巡狩,历朝皇帝活 动中的_ 二件大事。皇帝的亲巡一般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明确目的,不同时期 的巡狩活动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社会面貌,折射出本时期社会政治的突出特点。因 此,研究汉代社会我们不能不关注这一重要方向。 汉代诸帝巡幸活动相当频繁,尤其是前期与中期的巡幸活动,对中央集权的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与发展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崇儒宣教、抚内靖边在汉王朝大 部分统治时间里是其政策的重心,而西汉一代诸朝皇帝的巡幸活动与此都有着密 切的关联,每一次皇帝的出巡在当时都是倍受官方、民间重视的盛事。透过这一 层面去剖析当时的社会政治,将会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考察人治社会中特殊个体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从中探寻其兴衰的原 因,也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专制体制自身所不可克服的弊端。重要个体 的活动尽管在一定时期可能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但以此支撑所构建起来的整 个专制体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却是有限的。了解这些,对我们现实的政治 生活也不无借鉴意义。 二、研究现状 有关皇帝巡幸的研究论文与专著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何 平立的巡狩与封禅( 齐鲁书社2 0 0 3 年版) 、赵世超的巡守制度试探( 历 史研究1 9 9 5 年第3 期) 、拜根兴的试述唐代帝王的巡幸( 南都学坛1 9 9 7 年第1 期) 、李世龙的中国古代帝王巡游活动述评( 齐鲁学刊2 0 0 1 年第4 期) 、刘太祥的试论秦汉巡视制度( 郑州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5 期) 、张华 松的试探秦始皇东巡的原因与动机( 东岳论丛2 0 0 2 年第1 期) 。他们都从 不同侧面对巡幸的具体涵义和内容作了阐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课题的研 究意义与价值。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他们不是仅仅满足于整理 归类,就是过多地追求巡幸萌发的肇端与流变的过程,而对巡幸的具体的历史背 景,目的及其深刻的历史影响等却着墨较少。另外,从研究对象来说,学者们主 要将目光集中于历史上几个声名显赫的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太宗及康熙、乾隆等。具体到汉代而言,则无一例外地集中到武帝一人身上,而 对于汉代其它皇帝的巡幸活动则重视不够。 本文拟就西汉王朝的巡幸活动作综合考察,主要是结合其历史背景来找寻规 律,廓清疑踪,归纳特点,剖陈要害,并通过不同时期巡幸活动的变化来反映社 会政治的变迁。 三、可资利用的史料 首先、史记、汉书、后汉书、通典等典籍中有大量关于帝王出巡 的事迹和规制的记载,这是本文研究的最基本的资料。 其次、近年来西北学者对该地区秦汉时期历史地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有 很高的借鉴价值。例如,史念海先生在其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中对于 西北地区古代关塞城池道路有大量的探考,对于研究汉帝西巡北巡的动机和意义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从地方史志与古地考实的资料中也可以搜隐钩沉,例 如三辅黄图、类编长安志、史记地名索引等。 最后,还可以利用出土和传世的墓志碑刻,汉墓中反映贵族王侯出巡活动 的大量画像石刻也是可以借助的重要史料。 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它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它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诒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巡幸也叫巡狩,其训义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孟子卷二梁惠王下日: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尚书中周官曰:“王乃时巡, 考制度于四岳。”此外,礼记、竹书纪年等文献也有叙及。东汉白虎通 的解释更为详细:“巡者循也,狩者牧也,为天下巡行守牧民也”;“古者帝王莫 不巡狩”。因为天子车驾所至,臣民都以为侥幸,所以称帝王外出巡狩所经所 至为“幸”。古代帝王的巡幸活动绝非简单的游玩视事,它是一种重要的礼制和 政治军事活动,对于巩固加强统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夏、商、周、秦巡狩活动概述 ( 一) 远古时代的巡狩 据古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巡狩活动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出 现,黄帝、尧、舜、禹等部落首领都曾进行过巡狩,足迹遍布九州各地。不过严 格来说,远古部落首领们的这些活动还远远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巡狩。首先, 巡狩活动是王( 皇) 权政治的的一种象征,尽管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了阶级差 别,但部落内部成员还维持着大体的平等,以集权和暴力为标志的国家尚未形成。 因此,作为帝王所特有的“巡幸”活动在这一时期无从谈起。再者,上述诸部落 首领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和势力范围大体都在黄河流域,对其它地区部落联盟只 是松散的领导,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控制,而巡狩活动只能是在统治者力量所能及 的区域之内进行,故他们对四边所进行的如此大范围的所谓“巡狩”更是不能 让人信服。 真正意义上的巡狩活动应萌生于国家出现以后。“巡狩祭享,犹自夏焉。”。由 于“贡金九枚,铸鼎象物” ,建立了宾服周边的王权,使得巡狩活动在夏朝有 了可能。商代,统治机构分内外服,而实际上外服异族部落的诸方国和商王朝仅 仅是朝贡臣服的宗藩关系,商王朝对其控制是有限的。因此,商王经常通过大规 白虎通卷五巡狩 逸周书卷六周月解,齐鲁书社1 9 9 8 年版,第5 5 页 左传宣公三年岳麓书社1 9 8 8 年1 2 月版,第1 2 1 页 西汉诸帝巡幸与杜会政治 模的武装巡视进行威慑和讨伐。“成汤二十五年初,巡狩,定献令”,使得“远方 莫不致其珍”,“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回。武丁、帝乙、帝辛时期商王的外 出巡伐活动也是屡见于史。西周实行分封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增强了中央政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于作为为周王朝守土屏藩的诸侯,他们在 自己的封域之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的亲附叛离决定着周王朝的兴衰命 运,“因而从周初起,周王就十分重视巡狩活动。同时,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巡 狩作为王权统治形式和天子特权标志,已开始具有制度化的倾向。”叭武王既定 天下,而巡行守其士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为柴望之礼。”。 ( 二) 秦代的巡幸 秦统一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王朝,郡县制被实行于全 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空前加强。秦始皇在位十一年,外出巡狩占据了近一半 的时间。他一生有五次大规模巡幸,其时间和路线是:始皇二十七年( 公元前 2 2 0 年) ,咸阳、陇西、北地、鸡头山、回中、咸阳;二十八年,咸阳、邹峄山、 泰山、粱父、黄、雁、成山、之罘、琅琊、彭城、衡山、南郡、湘山、武关、成 阳:二十九年,咸阳、阳武、之罘、琅琊、上党、咸阳;三十二年,咸阳、碣石、 上郡、咸阳;三十七年,咸阳、云梦、丹阳、会稽、吴、琅琊、荣成山、之罘、 平原津、沙丘。 对于秦始皇巡幸的目的诸多学者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析,并给予了很高的 评价,认为始皇巡幸巩固了中央政权,维护了大一统,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起 了积极的作用。诚然,对于这些评价我们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肯定。尤其是 秦始皇的巡幸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北临大漠,使人民对国家的概念有了更加深 入的理解和认识,在观念上深化了统一的意识,其影响是深刻的。但同时也不可 否认秦始皇的巡幸有着明显消极的一面。我认为,秦始皇的巡幸活动对于巩固秦 王朝政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效果比较有限。 关于秦始皇巡幸的动机和目的,我认为最核心的内容莫过于其子胡亥所作的 评断:“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固秦始皇帝以兵威并服宇内,峻法 臣蓄天下,他对强权和武力的推崇和笃迷是一贯的。天下初定,面对“黔首未 诗经商颂。 何平立:先秦巡狩史迹与制度稽论,军事历史研究2 0 0 3 年第1 期 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 6 7 页 2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集”,祸秧犹存的局面,始皇选择的不是文治教化,而是“以示强”,以威服。五 次出巡,四次在关东。这些出巡和其统一过程中那些巡视行为相比,明显具有不 同的心态和动机。请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的相关记载:“十三年,王 之河南”;十九年,秦军破赵得赵王迁,“秦王之邯郸”;“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 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这几次 统一过程中的出巡基本都是在刚刚拓定新土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时的秦王身现要 地明显的带有镇抚巡察的目的。而仔细观察统一之后始皇的几次巡幸,所到之地 其间多有名山圣迹,每到一处即刻石铭碑夸耀其武德圣功,且求周鼎、访仙踪。 此时的始皇帝已为自己所谓的“盛德武功”所陶醉。从其石刻铭文中我们可见一 斑。 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 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 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 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 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五帝三王在始皇眼中尚且如此,黔首庶民就更不要说了,始皇帝轻百姓,重自我, 故其巡幸过程中夸功耀武的“威服”成分已大大超过了巡抚社会民情。尽管在始 皇三十二年东巡时曾有过“坏城郭,决通堤防”的举动,但它却是发生在统一已 有六年,巡视已过三遭的背景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始皇对东方势力的重视 不足,过于迷信自己的强大。在他眼里,“示强”是治民最好的方法,远比安抚 要有效的多。同时,始皇帝这种张扬耀武式的巡幸极大地触发了东方六国百姓的 逆反心理。博浪沙的铁椎和高渐离的铅筑使得秦始皇“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圆。 事实证明,始皇的巡幸最终并未压服民心,反倒是其身死沙丘尸骨未寒,被其屡 屡巡幸的关东百姓就纷纷揭竿而起,秦王朝二世而天。尽管秦始皇以巩i 飘其千秋 万世大一统江山为目的的巡幸活动效果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但它给后世的影响却 是巨大的。因秦始皇巡视边远配套而起的道路铺筑,建筑修营以及其它方面的开 发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主要的是,始皇帝穷极宇内的巡幸活动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 4 6 - - 2 4 7 页。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2 5 3 7 页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牢固了后人华夏一统的理念,奠定了中国疆域的雏形,浓重了后世的疆土意识, 从这点来说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二、宏基的构筑西汉前期的巡幸 西汉一代国祚绵长,帝王外出巡幸活动较为频繁,史有确载的就达上百次之 多,除去惠、昭、哀、平四朝之外,其余诸帝都进行了大小规模不等的巡幸活动。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高帝 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元帝成帝 81 114 591 21 4 汉初国家处于草创阶段,经济残破不堪,社会亟待稳定。王朝内外都承受着 巨大的压力,各诸侯的频频反叛与北部匈奴的大规模袭扰使得汉初统治者根本无 暇稳坐朝堂。他们不得不四下外出征战、劳军、抚民来稳固自己的统治秩序。因 此,汉初诸帝的巡幸带有很浓重的军事色彩。 ( 一) 高帝时期 高祖刘邦出身布衣,高帝五年( 公元前2 0 2 ) 打败项羽后称帝。他虽立都于 关中却几乎年年奔走于关东各地,高帝五年,击臧荼、利几;六年,执韩信:七 年、八年攻韩王信,迎击匈奴:十一年,灭陈孺,以至于最后自己也身死征讨英 布的箭伤。在其统治的七年中在京师长安度过的只有不到一半时间。刘邦是马上 皇帝,他是经过多年征战才获得的天下。立国之初对于大势他是有着清醒认识的, 朝内诸臣以前多是他的同乡故友。在他们面前,刘邦难以树起一个封建帝王应有 的威仪,“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o 。甚至于“天下不 足以偏封,又恐见疑过失及诛,故相聚而谋反耳”。不过这些形势刘邦通过治 礼谋术倒还可以大体应付,可关东地区那种大劫初息、余波末平、社会残破、危 机四伏的局面,就不是统治者稳居关中所能驾驭的了。汉政权所面临的最直接的 威胁,是关东贵族的阴魂不消和新兴的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坐大。楚王韩信、梁王 彭越、淮南王英布等都无不是手握重兵,地跨千里。再加上潜伏的六国贵族和项 楚余部时时掀起的反叛活动,这些都给新兴的汉王朝施加着巨大压力。汉初刘邦 史记卷九十九叔孙通传,第2 7 2 2 页 汉书卷四十张良传,第2 0 3 2 页 4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徙都关中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虑到了政权的生存问题 夫关中左觳、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 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 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榆。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 国 面对关东纷繁芜杂的局势,刘邦不得不年年车驾东行,他在位七年,其中一多半 时间用在了对关东地区的军事征讨和巡幸安抚中。 仔细观察刘邦在关东地区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讨 伐之外,他东巡的目的地大多都涉及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河洛中原地带的洛阳。 高帝五年“上至洛阳,举通侯籍召之( 楚将利几) ”;七年,“夏四月,行如洛阳”; 八年,“春三月,行如洛阳”;九年,“十二月,行如洛阳”;十一年“上还洛阳”, 如果再加上高帝六年:cr j 邦伪游云梦执楚王韩信,还洛阳赦之封侯来算,那么他几 乎是年年巡幸此处。高祖在位七年,其间有两年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有时一次 留居时间就达半年之久。 频繁东巡且目的地集中,是高祖时期巡幸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方面这与洛阳 处天下之中占据交通孔道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 政治中的两个问题:汉初,因形势所迫大封异姓诸侯,使得诸侯势力过大,各诸 侯国占去了汉王朝疆土的三分之二,且执柄者都是刘邦手下能征惯战的功臣宿 将,他们的存在给中央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即使在汉王朝能够直接控制的有 限区域之内,统治也是不很稳固的。中国古代封建人治社会,君王号称九五之尊, 身系社稷苍生,“帝王不履险地”这条原则是被严格尊崇的。刘邦本人也曾经历 鸿门宴,惊甫未定,平城之围更是让其心有余悸。因此除了几次迫不得已的攻讨 征伐之外,他的足迹很少超出自己统治牢靠的心脏地带关中和河洛。而另一 方面,政权初立,潜伏的危机和隐患很多,巡抚安定势在必然,可关东地区纷繁 芜杂的形势又直接决定了大规模的巡幸活动是不允许的。因此统治者只能在这两 者找寻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合点。 洛阳,周室定鼎之地,雄居天下之中。西周克商之初形势与汉有相似之处, 面对东方不稳定的局面周营洛邑,驻成周八师,起到了很好的镇抚作用。故汉代 汉书卷四十张良传,第2 0 3 2 - - 2 0 3 3 页。 5 西汉诸帝巡幸与杜会政治 对此处也是戮力经营,“洛阳有武库、敖仓,当关口,天下咽喉。传不为置 王。”o 且距京师长安仅八百余里,形势也较险胜,中央政权对此处的统辖是有力 的。若要控制关东的局面,对此处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汉初稳定政权 的七年时间里我们便经常的看到高祖刘邦频繁地巡幸此处,在此颁布诏令,裁决 要务,甚至集会诸侯。高祖六年,刘邦在楚地执到楚王韩信,到了洛阳才敢将其 赦免封侯。又是同年,刘邦在此剖符封功,分封诸王:八年,刘邦幸洛阳,在此 颁行了系列稳定国基的礼法制度,并大会关东诸侯于此;九年,他又巡幸至此, 在这里处理了赵国大臣的谋乱事物;十年,刘邦在此颁布招贤纳士,明正赋献的 诏令,调整代、赵国疆以御匈奴,并于同年诛灭了势力庞大的梁王彭越,封诸子 为王,加强了刘氏皇族对关东地区的控驭。刘邦频幸洛阳还应该有另外一层原因。 刘邦本人平民出身,少时又混迹于市井,富贵安逸对他还是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初入咸阳时他即被秦宫财货美色所诱引,“意欲留居之”。,樊哙苦谏不听,幸赖 张良力阻才作罢。汉初社会残破,百废待举,新都长安又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小 邑,虽说行在暂处栎阳,但这终究是刘邦所不能中意的,而当时的成周故都 洛阳却是城池齐整,宫阙完好,是当时少有的通都大邑。再加之汉初刘邦本有定 都此地之意,因此垂青此处应属合情合理。实际上,高祖虽都长安,但由于关东 局势不稳其待在长安最长的一段时间也不过一年有余,其它没有超过三个月的。 反倒是大部分重要事务都在洛阳处理,决策在此颁行,在这段时间里它一定程度 上成了汉王朝的行都。高祖刘邦死于十二年,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率军亲征击灭了 关东地区最后一股割据势力淮南王英布,使得国初所立异姓诸侯王基本被翦 除殆尽,东方局势大体安稳了。 惠帝、吕后时期,国力迸一步恢复巩固。关外新近分封的各同姓诸侯王与中 央皇室尚保持着紧密的亲支血缘关系,对于汉王朝它们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藩屏 拱卫,安定一方的作用。这使得高祖时期频繁的东幸变得不再必要,社会政治的 中心由外抚诸侯转向了内修政治,国家十余年无大事。 ( 二) 文景时期 平定诸吕之乱后,代王刘恒以外藩入继大统,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 治”。汉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汉帝国在他的领导下国力蒸蒸日上,他在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3 2 0 9 页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2 0 3 7 页 6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位二十余年,史载大小巡幸活动十多次。如下表所示: 时间 地点 目的 前元三年( 前1 7 7 年)甘泉、高奴、太原 巡边,各匈奴 前元十年( 前1 7 0 年)甘泉 巡察军事 前元十一年( 前1 6 9 年)代巡边,抚民,各匈奴 前元十四年( 前1 6 6 年) 未详 劳军 前元十五年( 前1 6 5 年) 雍 郊祀五帝 前元十六年( 前1 6 4 年)渭阳郊祀五帝 后元二年( 前1 6 2 年) 雍械阳宫 郊祀 后元三年( 前1 6 1 年)代各边 后元四年( 前1 6 0 年) 雍 郊祀 后元五年( 前1 5 9 年)陇西、雍 备边,郊祀 后元五年( 前1 5 9 年)代备边,抚民 后元六年( 前1 5 8 年)霸上、棘门、细柳劳军 与其父相同,文帝治下的西汉王朝也同样承受着军事上的巨大压力。不同的 只是这种压力从东部转向了北部。强大的匈奴汗国频频南下袭扰抄掠,严重地威 胁着新生的汉政权。为了应对北部的危机,文帝在即位后的第三个年头即进行了 第一次大规模的巡幸,目的地直指北部边郡。 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 长安。 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故群臣,皆赐之。o 关于文帝的此次巡幸其所行具体线路学者们各执说辞,其结果莫衷一是。其后, 在前元十四年与后元六年,匈奴的两次大规模入侵中,文帝都亲自北上巡视军事, “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吏卒,自欲征匈奴” 。汉初边患之烈,可见一斑。 匈奴老上单于即位后,汉匈两国的和亲关系虽然仍在继续,可匈奴依恃其强 大国力仍轻汉如故,大规模的交恶还是在所难免。文帝对此是有着清醒认识的,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1 1 9 页 参见史念海直道和甘泉富遗迹质疑,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 5 9 8 页;王开r 秦直道”新探,西北史地1 9 8 7 年第2 期。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1 2 5 1 2 6 页 7 西汉诸帝巡幸与杜会政治 前元十年、十一年他的两次北巡又分别到了甘泉和代地。甘泉是长安的北部门户, 关中地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秦代通往边郡九原的直道便是以此 处为起点,秦始皇北巡此处也是必经之地。文帝在前元三年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 寇边中,北上巡幸劳军,第一站就是到了这里,这是一处重要的关隘,在军事上 有着重要的意义。十一年文帝对代的巡幸,史书上仅仅是一笔带过,由于史料缺 乏,很多年来学者们对此也鲜有关注。其实,细察史料,求微索隐,我们还是可 以发掘出来一些内容的。文帝幸代并非简单的访怀故国,他是有着多重目的和动 机的。 首先,怀故是一个原因。代作为“龙潜”之地,刘恒入主长安之前就藩于此。 古人乡土意识浓重,高祖刘邦就曾于戎马倥偬之际巡幸故乡沛县“置酒沛富,悉 招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并“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文帝在前元三年的北巡 中也“因幸太原,见故群臣,皆赐之。举功行赏,诸民里赐牛酒。复晋阳、中部 民三岁租。留游太原十余日。”。此番幸代肯定是有故地重游的成分在其中。 其次,代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它位于北部边境,每每匈奴入寇此处都为 兵锋所指。“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 以为国。”。早先刘邦封其兄刘喜于此,在匈奴的攻击下,刘喜就曾弃国南逃。前 元十一年前后,汉匈关系又趋紧张,匈奴单于在燕人中行说的挑唆下,对汉更加 轻谩: 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 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甚至于公然面对汉使称“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蘖,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 以为言乎? 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侯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气焰甚是嚣悍。面对这种形势,文帝于十年亲自巡幸甘泉要地,并于第二年至代 这其中显然也不乏防范备边的意思。 战图策秦策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1 8 9 页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7 4 页。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1 1 9 页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7 0 页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2 8 9 9 页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2 9 0 1 页 8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再次,文帝幸代还有壮大中央力量,牵制地方势力的意图。汉初所封同姓各 诸侯国到文帝时已逐渐留露出骄悍不驯的迹象了,甚至于出现了公开的反叛谋 乱。先是前元三年济北王刘兴居“闻帝之代,欲自击匈奴,乃反”。,后有前元 六年淮南王刘长的作乱,日益壮大的同姓诸侯成为中央政权新的隐忧。对此,文 帝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削弱对手。他接受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于前元八年分别将淮南王的四个儿子分封为列侯;又于十六年将齐国一分为六、 淮南一分为三。二是壮大自己。当时的汉中央还没有足以完全控驭地方诸侯的实 力,它必须借靠一定的地方力量,“陛下所以为藩捍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阳、 代二国耳”。代为文帝起家之处,前元二年他刚即位不久就封皇子刘武就藩于 此,两年后又将刘武徙往淮阳,将代与太原合并交与其子刘参。此时的代又恢复 了文帝刘恒居代时的规模,作为一个边陲大国它尤为文帝所依恃和看重。文帝的 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后来景帝三年发生的七国之乱中,东方诸国大都 群起而反,唯代与中央密切合作,使与匈奴有勾连的赵王刘遂不敢轻易会合吴楚 加兵中原,匈奴亦不敢发兵救赵。因此,说当时文帝为密切代地与中央联系,巩 固老根据地而进行北巡也不无可能。 史书有载的文帝巡幸代地还有两次,分别在后元三年和后元五年。其目的史 书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文帝此时正值壮年,说其怀故思乡频幸此地怕是有些牵强。 文帝幸代考虑最多的恐怕还是军事政治上的因素。后元三年的巡幸是在代王刘参 死后仅仅八个月时进行的,刘参年龄史书并无明确记载,可其兄即后来的汉景帝 据史载是生于惠帝七年,其弟刘参死时他也不过2 6 岁左右,因此可以断言刘参 死时非常年轻。尽管古人婚育年龄较早,但即使再早此时刘参的继任者小代王刘 登年龄也不会超过1 2 岁。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统辖一边镇大国这显然是不能 让文帝宽心的。何况此时代更是处于强悍匈奴的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文帝的这次 巡幸目的应该是很明确的,即安抚代地,稳定大局。包括两年后文帝的再次巡幸, 其要义也在于此。 匈奴在文帝前i 元四年时即降服了河西及西域诸国,经过十多年的经营根基已 很牢固。因此,他对汉的军事压迫已不仅仅是在北部了,西部的危机也已凸现。 尤其是在前元十四年冬,老上单于亲率十四万大军对汉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进犯,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1 2 0 页。 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2 2 6 0 页 9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方向就选在了西线,进占朝那、萧关、彭阳,杀北地都尉,烧回中宫,前锋直抵 雍县、甘泉,距长安仅2 0 0 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且之后“日以骄”, “岁入边”杀掠甚重。这些情况使得汉文帝不得不对西边的形势予以充分的关注。 故文帝在后元五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巡幸中,就亲历陇西巡视了西线。之后马不 停蹄地折返向北,又一次巡幸了代地。次年匈奴再一次大规模的寇边,“汉使三 将军军屯北地,代屯句注,赵屯飞狐口,缘边亦各坚守以备胡寇”,“胡骑入代旬 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去远塞,汉兵亦罢”。 除此之外,文帝还在长安附近的细柳、渭北、霸上驻屯三军并亲自劳军。西汉方 面能在短时间内构筑起如此严密的防御体系,更是从另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文帝 多次的北巡西狩主要目的确为巡察形势,谋划军事无疑。这也是汉初特殊的社会 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汉初经过三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力渐渐恢复。荒废了 多代的郊祀制度在文帝时期开始逐渐恢复了。从前元十四年开始,文帝就开始为 自己的郊祀活动做准备。当年,“以岁比登”,文帝下诏在雍的五畴增设路车各一 乘驾被具,又在西畴增设寓车各一乘、寓马四匹驾被具。文帝为郊祀而进行的巡 幸至少有两次,即前元十五年夏四月,“文帝始幸雍郊见五踌,祠衣皆上赤”;次 年,“亲拜霸渭之会,以郊见渭阳五帝”。文帝亲幸雍渭郊祀上帝,且祭礼已具相 当规模,“权火举而祠,若光辉然属天焉”圆。古人认为: 天子号天之子也,奈何受为天子之号,而无天子之礼? 天子不可不 祭天也。 文帝巡幸郊祀就是要通过这么一种形式昭示天下天命刘汉,无可动摇! 这同 时也从另个侧面反映了汉政权的统治已趋巩固,社会在稳步发展。尽管后来发 生了赵人新垣平欺君事件使得“文帝怠于改正服鬼神之事,而渭阳、长门五帝使 祠官领,以时致礼,不往焉”。可对于雍地的祭祀应该是没有停止。文帝在前 元十五年之后又三次巡幸了雍,史书虽未对这三次巡幸的目的做一一详载,但文 帝作为守成之君,崇无为,也应该仍然是因循旧制。“古者天子之礼,莫重于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2 9 0 4 页。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1 2 1 4 页 春秋繁露郊祀,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0 9 页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1 2 1 4 - 1 2 1 5 页。 1 0 西汉诸帝巡幸与杜会政诒 郊。礼:三年丧,不祭其先,而不敢废郊。”。观察文帝几次幸雍的时间,前 元十五年、后元二年、四年、五年,恰恰都与旧制所暗合,中间时差都没有超过 三年。且据汉臣奏日“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日郊”。,文帝这几次出 巡也都大体是在夏天。 景帝在位十六年,其巡幸活动史书鲜有记载,仅有汉书卷五景帝纪 截:中元六年冬十月“行幸雍,郊五畴”。和汉书卷四十六卫绾传、史 记卷一百二十二郅都传中景帝两次巡幸上林苑的事例。这与景帝自身的性 格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毕竟汉初社会中弥漫的是黄老空气,景帝的母亲和妻子也 都是老庄思想的推崇者,这肯定会给他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笔者认为景帝鲜 有出巡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所决定的,它至少折射出了当 时这样一副社会面貌: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景帝已不必像其父祖那样东巡北狩。 痈积数十年的同姓诸侯之患在景帝初年,仅遣一将出关,三月时间就从容消解。 中央政权的力量已足够强大。对于北部匈奴在和亲制度的掩护下,汉王朝积极生 聚力量,依托着严密的防御体系,使得匈奴“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于是就有了汉帝的巡幸苑囿,中元六年帝王的郊祀大 典也被恢复,且置于岁首使其更趋合于古制。 纵观汉初六十余年,处于草创阶段的西汉王朝,经历高、惠、吕、文、景五 代的开拓经营,国势日炽。在这期间创业者与守成者的东巡北狩,消弭了祸患, 抚御了危局,扎稳了王朝统治的根基,对汉初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同时也为武帝时期的内集外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力量的炽张西汉中期的巡幸 汉武帝刘彻继位于公元前14 1 年,此时的汉王朝立国已有六十余年,历高祖 开拓,文景经营已然是一副宏基初峻,气脉蒸腾的面貌。尤其是文景时代的积聚 休养使得国力曰盛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 春秋繁露郊事对,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2 5 页 汉书卷= 十五上郊祀志第1 2 1 3 页。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2 9 0 4 页。 i l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潮。 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王朝在武帝时期步入鼎盛,统治者的巡幸活动也在这一时期掀起一个高 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史有确载的大小巡幸活动达到四十多次。其时间之长, 空间之广,次数之频,堪称空前绝后。其中主要的活动有: 时间地点目的 元光二年雍祭祀 元光六年雍祭祀 元朔四年甘泉 巡塞 元狩元年雍祭祀 元狩二年雍祭祀 元鼎四年雍、汾阴、荥阳、洛阳祭祀、巡民情 元鼎五年雍、陇、空同、祖厉河祭祀、巡边 元鼎六年缑氏求仙 云阳、上郡、西河、五原、 元封元年巡边耀武 朔方、北河、桥山、甘泉 缑氏、泰山、碣石、辽西、 元封元年求仙、封禅、巡边 九原、甘泉 元封二年雍祭祀 元封二年缑氏、东莱、泰山、瓠予求仙、巡民情 元封四年雍祭祀 萧关、独鹿、鸣泽、代、 元封四年巡边、巡政情 河东、中都富 盛唐、九嶷、天柱山、琅巡察政治、礼祠川岳、 元封五年 琊、泰山、甘泉修封祭祀 元封六年回中巡塞 元封六年河东祭祀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j ,第1 1 3 5 页。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太初元年泰山、高里、渤海、甘泉求仙、祭祀 太初元年安定巡察军政 太初二年河东祭祀 太初三年海上、泰山求仙、祭祀 太初四年 回中巡塞 天汉元年甘泉、河东祭祀 天汉二年东海、回中求仙、巡塞 天汉三年泰山、北地修封、祭祀 太始二年回中巡塞 太始三年甘泉处理外事 太始三年东海、琅琊、之罘求仙 太始四年泰山、不其求仙 太始匹年雍、安定、北地祭祀、巡边 征和二年甘泉避暑理政 征和三年雍、安定、北地祭祀、巡边 征和四年东莱、泰山求仙、修封 征和四年甘泉避暑理政 后元元年甘泉、安定祭祀、巡察军政 后元二年甘泉朝会诸侯 考察武帝历次巡幸的目的,大体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巡视要地,统筹 军事政治。第二,祭祀天地神祗。第三,巡访仙圣探求长生之术。第四,寻欢游 历。不过,以上的划分并不是非常严格。因为武帝出巡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每 一次的巡幸活动个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复合有其它的意念和行为,所以以上分类只 能是做一个粗线条的勾画,如元封二年,武帝巡幸缑氏,后到东莱,四月,还祠 泰山。至瓠子,愤逢黄河决口,于是武帝就命随从将军以下都来负薪塞河。看似 一场祀神活动,但其中不乏夹杂巡抚社会民情的因素。再如,元鼎年间武帝“北 出萧关,从数万骑行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微,于是诛北 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以除告缗,用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充入新秦中”。表面上是田猎游玩,但实际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巡边定策。 ( 一) 武帝军政之巡幸 武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政治巡察活动开始于元鼎年间。具体时间史书记 载不一。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载:元鼎三年,“乌维单于立,而汉天 子始出巡郡县”。这一说法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河水可得印证:“汉武 帝元鼎三年,幸雍,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后世方家还专门在“元 鼎三年”后指明“近刻讹作五年”。而汉书载武帝此次西巡时间即为元鼎五 年 。另一种说法认为汉武帝始巡郡国在元鼎四年。“汉孝武皇帝元鼎四年,冬十 月,帝幸雍祠五畴,始巡郡国。”。此说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亦有记叙: 元鼎四年“是岁,天子始巡郡县,侵寻于泰山矣”。笔者从后说。 武帝始巡郡县最先到的是毗邻其统治中心关中的河洛和陇西地区。元鼎 四年,武帝在雍和汾阴经过一番郊天祀地的活动后,行幸荥阳,还至洛阳。此时 巡幸荥阳是与其祭祀天地的活动有着直接联系的。如果说祭祀天地活动是武帝应 付灾异的天事活动的话,那么巡幸荥阳则可以算得上是一次人事应对。元鼎三年 发生在关东十余郡国的雨雹灾害造成了大面积的饥荒,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 状。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莫过于开仓赈灾,这样的例子在汉 代比比皆是: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元狩四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 贫。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 元鼎六年,“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 天子一1 4 ,- _ ,令饥民得流处江、淮间,下巴蜀粟以振焉”。 初元元年,“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转谷振贷穷乏”。 汉书卷八宣帝纪: 本始四年,“今岁不登,已遣使者振贷困乏丞相以下至都官 令丞上书入谷,输长安仓,助贷贫民”。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1 1 7 2 页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 8 5 页 大事记卷十三,第2 1 6 页 1 4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汉书卷十成帝纪: 河平四年,“遣光禄大夫博士嘉等十一人行举濒河之郡水所毁伤困 乏不能自存者,财振贷避水它郡国,在所冗食之” 当时,汉王朝设敖仓于荥阳。敖仓在秦代就是特大粮仓,惠帝时复加整修, 直属西汉王朝,实际上是国家级粮仓。汉书音义:“敖本地名,临河有太仓。” “太仓”之称是有道理的,所以王朝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郡国任何粮仓。 元鼎二年和三年关东地区两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处于关东腹心之地的荥阳仓敖 不可能不受影响。大灾之后武帝亲巡,也表明了他对关东地区形势的关注。从元 鼎四年开始至其后的元封年间是武帝一世巡幸最为频繁的一段时间。诸如: 元鼎四年,“行自夏阳,东幸汾阴行幸荥阳,还至洛阳”。 元鼎五年,“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 元鼎六年,从左邑桐乡过汲新中乡,“幸缑氏”。 元封元年,冬十月,“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 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还,祠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 元封元年,春正月,幸缑氏,登嵩高,东巡海上,夏四月,登封泰 山,后“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 泉”。 元封二年,春,“幸缑氏,遂至东莱”夏四月,“还祠泰山。至瓠子”。 元封四年,“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 河东”春三月,“幸中都宫”。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 山,自寻阳浮江薄枞阳而出遂北至琅琊,并海”。 元封六年,“行幸回中”。 这也是汉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武帝灭诸越,平西南,定朝鲜,败匈奴,功 业达到极盛,故在此背景下发生的巡幸活动,都是有其深刻的背景和涵义的。元 鼎五年,武帝幸空同;元封元年,封泰山,至碣石;元封四年,到独鹿、鸣泽; 汉书卷四十三邴食其传:“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减粟甚多”汉书) 卷三惠帝纪: “( 六年) 修敖仓”后汉书中地理志云:“中兴以来属河南。”则前此敖仓必属中央 以上均见汉书卷六武帝纪 1 5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元封五年,南巡荆扬江淮,这些活动简单的理解为祭祀山川神祗显然是不妥当的。 武帝这些巡幸活动大体步趋了传说中的黄帝和秦始皇的遗踪。史记卷一五 帝本纪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 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传说中黄帝的这些行 踪是出自其征伐开拓的过程中的。而秦始皇的巡幸也是在拓定疆土的背景下进行 的,并且地域规模有了扩大。因此,武帝这些巡幸活动的动机是很明显的,效法 先人,巡视周边,宣示功业盛绩。 武帝这一时期巡幸规模大,次数频,其目的和动机也绝非单一,仔细考辨其 时间和线路,其间可搜寻的东西很多。 元鼎五年的西巡发生在天水、安定刚刚置郡两年之后。武帝的这次西巡也超 越了前人的行踪,到达了安定境内的祖厉河,而这个位置刚好处于先前汉匈势力 的分界线上,这里被称为故塞。秦昭襄王为御匈奴所修的长城大体就在此处,元 朔以前故塞以外一直为匈奴所占据。元朔二年汉收复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陇西、北地、上郡恢复秦时规模,其后移民实之。至元鼎三年遂分陇西置天水郡 分北地置安定郡,它们与汉的河西诸郡相接,由于此前汉对匈奴取得一系列的胜 利,陇西、北地甚至河西一带都少有胡寇,连北地以西戍卒都被减半了,所以武 帝此趟才得以成行。元鼎五年,武帝巡幸陇西不久即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 煌郡,很显然,这些举措与武帝的西巡不可能没有关联。 元封元年,武帝在泰山封禅后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北巡,他在四月从泰山 出发东巡海上,之后北上至碣石,然后又从辽西出发沿北边巡视到九原后返回甘 泉。此趟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